当前位置:

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芦山地震抗震救灾防疫工作纪实
-----写在“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一月之际

发布时间:

2013/06/03

浏览次数:

2656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一个普通周六的清晨,一声震动,山崩地裂。顿时,房屋摧毁,桥梁震塌,道路阻塞,通讯中断……芦山7.0级强烈地震致多少生命遭受摧残,又有多少生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一、反应快速,行动迅速。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芦山地震发生后,省疾控中心紧急部署,统一安排,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响应。由于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曾是我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这两个县地处大山区,流行环境复杂,经济相对落后,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还不够完善,未从根本上改变血吸虫病的孳生环境和流行环节,仍存在爆发血吸虫病流行的可能。这些地区在地震中受灾严重,钉螺孳生环境及居民居住环境、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血吸虫病的流行增加了很大的潜在危险;同时,地震灾区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卫生条件不可避免引起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大量滋生,给疾病传播造成巨大隐患。为此,寄防所所长钟波要求血吸虫和病媒生物科室人员,根据既往雅安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病媒生物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于地震当日编写了“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灾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和“灾区病媒生物防控方案”并报送中心应急办。下午3点,根据中心应急办要求,派出何伟同志赶往受灾严重的天全县开展卫生防疫应急和救灾抢险工作。

  4月21日(周日),上述两个方案报送到省卫生厅重传处;同日,寄防所安排印制了“地震灾区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和“灾后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单各2万份。   

  4月22日(周一),将印制好的宣传册和宣传单交中心应急办下发到灾区。根据中心应急办指示,派出吴子松、毛勇和陆定同志前往芦山,根据卫生厅下发的《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灾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指导芦山县制定详细的血吸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寄防所召开紧急会议,钟波所长要求各疾病科室根据病种特征撰写并上报“四川雅安及周边市(州)重点寄生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报告”和“4.20”芦山地震灾区疟疾、包虫病、黑热病传播流行风险评估报告”。组织全所职工学习灾区血吸虫病和病媒生物防控知识,血吸虫科的许发生老师和病媒生物科的陈东平、钱薇萍和周忆昭老师给大家讲解了相关知识和现场工作实用技能,随后,相关课件PPT传到每个职工邮箱。

  二、救灾防疫,全力以赴。

    4月22日10:30分,钟波所长召开全所职工大会,详细传达了省政府、卫生厅和中心领导班子对“4.20”雅安芦山7级地震的抗震救灾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强调了党支部和党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支援抗震救灾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按照中心抗震救灾统一工作部署,周密部署各项灾后防病措施,做到抗震救灾和重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所领导要求大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随时投入到抗震救灾防疫的工作一线。要求没有使用中心手机号码的同志写出自己的常用电话号码,以便随时联系。随后派出血防科吴子松、毛勇和陆定同志前往芦山,根据卫生厅下发的《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灾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指导芦山县制定详细的血吸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

  4月23日,派往芦山的血防小组前往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思延和清仁乡进行现场调查。对灾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出了防控对策,包括高危环境地膜覆盖或药物灭螺、疫区粪便管理、疫情监测、健康教育宣传、高危人群化疗等。制定“地震灾区分乡包片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灾区血防分片包乡工作机制,对10个血防重点乡镇实施专家分片包乡。至5月19日,灾区风险评估、病情监测、查螺灭螺、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至今没有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取得阶段性成果。

  鉴于流行季节到来,灾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高等级。为进一步加强灾区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省卫生厅及时抽调省疾控中心和其它血吸虫病流行市(州)21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地震受灾区较重的芦山、天全两县的重点流行乡(镇)分片进行技术指导。省疾控中心血防专家分别对芦山和天全县、乡、村三级血防和防保人员进行了现场灭螺培训,共培训300人,详细讲解了喷洒灭螺和地膜灭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现场演示灭螺方法;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走访,宣传讲解和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加强对救灾部队和自愿者的健康教育宣传,要求部队加强对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增强各地救灾官兵的血吸虫病防治意识,同时也希望能利用部队和自愿者接触面广的优势对群众进行宣传,协助地方开展宣传和灭螺工作。

  通过省、市、县及其他市州的共同努力,截止5月19日,芦山县累计完成查螺1481.08万平方米,药物灭螺950.22万平方米,地膜灭螺7.62万平方米,制作宣传标语200条,发放宣传资料5万份,设置警示牌460块,培训287人次,发放吡喹酮12.5万片;天全县累计完成查螺892万平方米,药物灭螺636万平方米,地膜灭螺12.49万平方米,制作宣传标语400条,发放宣传资料3.25万份,设置警示牌420块,培训621人次,发放吡喹酮96片。

  4月24日,根据中心应急办指示,派出病媒生物科的钱微萍、周忆昭同志前往宝兴县,按照卫生厅下发的《4.20芦山县地震灾区病媒生物防制(杀虫、灭鼠)实施方案》,指导宝兴县各灾民安置点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三、科学应急,有序高效。

  经历了汶川地震剧痛的四川人,更加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施救的重要性。在汶川、玉树地震中积累的经验使芦山救援更加注重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作用,在决策前进行了科学灾情评估,实事求是地调遣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地震发生后,寄防所立即与中心和卫生厅相关部门商讨应急措施,召集与地震灾区疾病防控密切相关的重点科室开会,讨论如何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做好重点疾病的监测、防治、检测及风险评估。从专业角度撰写并上报了一系列灾区疫情分析、防控方案、疾病风险评估报告、快速评估方案、实施方案等,为省卫生厅统一安排部署医疗抗震救灾和保障大灾之后无大疫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印制下发了多种疾病防治手册和防治宣传单,为当地居民和因抗震救灾进入灾区的全国各地救援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广大志愿者在灾区工作时提高防病意识和防病方法提供了专业知识。

  为进一步强化进入灾区防疫人员的防病知识和现场处置能力,寄防所组织全所职工学习灾区血吸虫病和病媒生物防控知识;为加强中心人员抗震救灾应急能力水平,规范人员灾区处置行为,在中心举办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现场人员技术培训中,寄防所病媒科陈东平科长和血吸虫科陈琳副科长分别向全中心职工介绍雅安地震灾区病媒生物和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要求中心防疫人员在灾区做好自我防护、并按照卫生厅下发的《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灾区病媒生物防制(杀虫、灭鼠)实施方案》及《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灾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相关措施,对灾民或其它的医疗机构和救援队伍进行宣教。

  在现场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开展前,防治人员都要提前踩点、采样、评估和调查,以便科学合理的安排人手、分配物资、药品、规范消杀灭范围和强度,做到有的放矢,环保高效。

  根据灾后防病的要求,寄防所每日收集来自灾区的防疫和血防工作进展报告及数据,汇总后尽快传给个相关部门,达到资源共享,合理分配人员及物资,使防控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检验、一次洗礼、一次升华。凡人善举,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正能量,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再度成为举国救灾的动员令。全国人民的爱心在短时间内如滔滔江水向雅安地区汇集…….

  为了促进灾后血防灭螺工作高效、快速推进,确保灾后无大疫目标,省疾控中心及时收集并上报了13个血吸虫病灾区受损情况和需求,采购并下拨了碳酸氢铵150吨,制作下发300个警示牌,支援芦山天全显微镜6台;青白江血防站捐助黑色地膜30吨;省血防办及时下拨氯硝柳胺20吨,吡喹酮60万片;国家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支援解剖镜6太,确保灾后查灭螺工作能顺利开展。

  病媒生物科与“有害生物防制协会”联系杀虫剂的采购事宜以解决灾区缺少杀虫剂的问题。

  地震给雅安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见爱心。4月25日,在中心党委倡导和组织下,中心各处、所职工积极踊跃为灾区群众捐款,为雅安祈福并献上一片爱心,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援和雅安人民灾后重建。

  寄防所职工捐款共计4600元。已奔赴救灾现场和防病一线的7位同志也来电委托同事帮他们捐了款。捐款数量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传播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正能量,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和传承。我们相信在这种血浓于水的大爱支撑和鼓励下,灾区人民会更加坚强,灾后重建会更有成效。

  五、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抗震救灾和防疫的先进人物和他们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下面简单介绍我所两位年轻同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防疫中的经历,彰显了新时代疾控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

  陆定同志是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防所血防科的一名年青同志,长期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2013年4月20日,芦山特大地震发生后,该同志按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部署,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投入到地震灾区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尽管余震带来的震感不时发生,陆定同志不惧危险,不辞辛苦,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白天顶着炎炎烈日在灾区进行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在钉螺滋生环境设立警示牌,提醒当地居民和救灾人员不要接触疫水。针对安置点周边的环境,首先进行环境抽样查螺,发现钉螺后与当地疾控中心联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灭螺方式,对环境进行处理。夜晚,整理各个村的情况,书写报告,讨论接下来的工作安排。灾区的房屋,水电都受到了严重破坏,没水洗漱,缺粮少水,在灾区帐篷有限的情况下,陆定同志主动要求晚上睡在汽车上。在地震发生后短短的十天里,他不辞辛苦地走遍了芦山县、天全县的各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和居民安置点,调查并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灾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任务。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效率的工作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何伟是2012年12月才到寄防所绦虫科工作的新同志。2013年4月20下午3点他接到中心应急办电话,即赶往受灾严重的天全县开展卫生防疫应急工作。到达灾区后,不断的余震和灾区满目疮痍的惨象让一同前去的年轻人身心经受着严峻考验。他们深入县城、乡镇、村了解灾情和卫生防疫工作重点,熟悉具体情况,同时与天全县疾控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分析了天全县的地理气候、卫生资源、居民饮水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结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的特点,初步形成了天全县灾后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措施,并逐步落实了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1.开展消杀灭工作:针对城区、乡镇。村集中安置点的垃圾集中堆放片区苍蝇密度过高的问题,他们同天全县疾控、泸州疾控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每日消毒、杀虫、灭苍蝇等工作。

  2. 监测饮用水卫生:当时天全县集中式供水点共14个,他们与天全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对这14家供水厂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浑浊度、色度、臭和度、余氯、总大肠杆菌等。

  3. 进行传染病监测:主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人进行监测。

  4. 开展健康教育:对天全县城区和15个乡镇进行抗震救灾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宣讲、发放宣传单、粘贴宣传画等方式进行。

  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强不息,多难兴邦”——这是5年前“汶川特大地震”时温家宝总理说的话,今天这句话依然回响在耳边,在大地震颤中,迸发出感天动地的“中国精神”,给人力量,给人信心。灾难中生长的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砥砺奋进。

  4月27日,距离芦山地震发生已经7天。按照中国人的丧殡习俗,这天是地震遇难者的“头七”。人们选择“头七”时默哀,是在默哀中凝聚力量,在哀悼中纪念、铭记和反思。这一日,全国各地民众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雅安不只是四川的雅安,更是中国的雅安,经历了这震撼、悲痛、守望的一周后,雅安已经像汶川那样成为中国人灾难记忆的一部分。

  4月27日8时02分,汽笛声、喇叭声、防空警报声持续回荡在巴蜀大地的上空。这一刻,芦山、宝兴、天全,雅安、成都……从震中蔓延开去的更多地方,为了逝去的196个生命,人们肃立默哀。

  大灾考验中国,危难凝聚力量。这一刻,万众一心,守望相助,芦山救援再次诠释了“中国力量”的真谛。短短的3分钟,人们感受悲伤,更品味坚强。他们低头为逝者哀悼,更昂首望向前方。哀悼日,是对死难者的默哀,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生存者的提醒,提醒我们要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如今,距离芦山强烈地震已有一个月,抗震救灾和灾后防疫的工作也开展了一个月,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我们…….。正如一首网友在震后所写的诗那样,让我们把悲伤再次埋进心底,整理行装,重新出发。

                             寄防所   黄燕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