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界帕金森病日|创新疗法+全病程管理 宣武医院梅珊珊谈帕金森病治疗新方案

发布时间:

2025/04/11

来源:

环球网

浏览次数:

361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不仅伴随震颤、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还可能引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国约有超300万帕金森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患者人数将达500万。当前,帕金森病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如何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运动并发症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环球网健康频道记者就此专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梅珊珊,解读帕金森病防治新进展。

老龄化加剧患病风险 动作慢是核心症状

“帕金森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神经元凋亡直接相关。”梅珊珊表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随年龄增长,患病率进一步增加,80岁以上超过4%。“如果寿命足够长,理论上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挑战”。

针对公众“手抖即帕金森”的认知误区,梅珊珊强调:“动作慢才是诊断帕金森病的核心标准。”她解释,帕金森病患者100%存在动作迟缓,而震颤(手抖)仅占60%-70%,另有肢体僵硬等症状。此外,甲亢、特发性震颤、小脑病变等也可能引发震颤,需通过专业鉴别诊断。

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指出,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不佳时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疗局部痉挛和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运动与康复治疗、心理干预与照料护理则适用于帕金森病治疗全程。

“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病管理的基石,但中后期可结合手术和康复治疗。例如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磁波刀等手术方式能有效改善症状。此外,可穿戴设备、智能随访系统等已逐步应用于症状监测和居家管理。”梅珊珊介绍,

然而,现有手段均无法根治帕金森病。梅珊珊特别提醒患者警惕“干细胞治愈”等夸大宣传:“干细胞治疗目前仅作为补充多巴胺的辅助手段,远未达到‘返老还童’的效果。”

创新疗法助力患者与帕金森病“和平共处”

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面临一个典型现状:清晨服药后状态良好,但两小时后突然僵直跌倒;补药后肢体又出现不自主扭动。“这是典型的运动并发症。”梅珊珊解释,传统左旋多巴类药物半衰期短,血药浓度波动导致“开-关现象”和“剂末异动症”。

更严峻的是,长期脉冲式刺激可能加速神经元凋亡。“就像用鞭子抽打病马,短期能跑动,长期却加速衰竭。”她比喻。数据显示,治疗5 年以上的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发生率为40%~50%,治疗10 年以上则高达90%。

面对帕金森病治疗中运动并发症高发的难题,梅珊珊指出,可以采用缓释制剂、贴片或泵入给药等方式,减少症状波动:“目标是让脑内多巴胺水平趋于平稳,而非忽高忽低,从而实现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CDS)”。她以国内新研发上市的“注射用罗替高汀微球”为例:“一周注射一次即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避免口服药的脉冲式波动。”此外,磁波刀无创治疗、自适应脑起搏器等新技术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个性化的选择。

“帕金森病不是‘不死的癌症’,而是一种可管理的慢性病。”梅珊珊呼吁患者避免过度恐慌,应主动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建立长期随访关系。“每3-6个月复诊调整方案,配合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多数患者能维持良好生活质量。”

她最后强调,公众需提高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关注症状但不过度焦虑,与医生合作而非盲目追求‘神药’,才是应对帕金森病的正确方式。”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