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01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10-11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疾控机构提示做好防控
高层动向
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外籍专家罗伯特•伯格奎斯特博士荣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疾控动态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重庆市2024级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开班
甘肃省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能力提升培训班在陇南市举办
科研动向
Cell:世界首例!沈中阳/邓宏魁/王树森团队使用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成功治疗1型糖尿病
Antioxidants:特殊的膳食化合物茄红素或能延长寿命并保护机体抵御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
《科学》子刊:脾脏竟是抗癌免疫治疗的“兵工厂”!麻省理工科学家发现,
脾脏内耗竭中期CD8+T细胞是响应免疫治疗、向肿瘤浸润的主力
《自然》:控糖或能让神经干细胞恢复活力!斯坦福科学家揭秘衰老神经干细胞失活关键,
限制葡萄糖摄取可促进新神经元发生
舆情信息
高血脂“祸根”终于被发现,饮食上忘了下功夫,难怪血脂不降反升
心率加快就是心脏病?其实不然,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心率,别担心!
宝宝眼泪汪汪、眼屎多......可能是这一类疾病所致
这种病具有家族遗传性,中国每 3-4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人患病
新研究:多次手术可能导致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
外媒:改善生长发育问题,印尼明年将开设5000个厨房向学生免费派餐
进入“新清醒时代”?俄媒:过去20年,俄罗斯人喝酒量大减
甘肃把职业健康知识送进劳动者驿站
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联盟
华西医院公布3项创新成果
陕西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拉练活动
北京发布“老老人”服务保障措施
中国科学家团队发现大量全新RNA病毒
世界精神卫生日:预防为主,多举措呵护心理健康
让青少年用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2024-10-11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顾天成)每年的9月至11月都是手足口病的秋季高发期,家长们需引起重视,持续关注孩子是否手、脚、臀等部位出现皮疹,口腔是否出现疱疹……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手足口病仍在高发期,家长们需关注家中5岁及以下儿童是否出现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做好防控。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口腔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等,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一般预后良好,7至10天病程后可康复。
根据健康提示,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好以下6点,包括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和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手卫生,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减少聚集;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做好清洁消毒;积极接种疫苗。
部分家长想了解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提示。对此,健康提示明确,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并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发现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怎么办?“家长不要惊慌,要密切观察孩子,保证孩子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郭欣提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手足口病典型症状,要积极控制高热,避免不必要用药,同时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孩子如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异常、呼吸异常、循环功能障碍、中度或重度脱水等情况,可能发展为重症,一定要立即就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11/c14739-40336902.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0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
10月10日,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出席活动并致辞。
雷海潮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部署。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健全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密切部门协同,大力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宣传活动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以宣传片、主题宣讲、主题歌曲等形式开展,发布了主题倡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地方代表及媒体代表等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202410/0537c4b583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外籍专家罗伯特•伯格奎斯特博士荣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2024-10-10 中国疾控中心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名,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推荐,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聘请的瑞典籍专家罗伯特•伯格奎斯特博士荣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2024年9月30日,伯格奎斯特博士携夫人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政府友谊奖颁授仪式,从国务委员谌贻琴手中接过了奖章和证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当日致信伯格奎斯特博士,祝贺他获得这一崇高荣誉,并高度赞扬了他为中国热带病防控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自2002年成立至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有8位外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罗伯特•伯格奎斯特博士,曾任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官员、世界银行支持中国血吸虫病贷款项目联合研究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等。现为国际学术期刊《地理空间健康》的主编、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全健康研究基金会主席。罗伯特•伯格奎斯特博士自1987年首次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身份与中国多个热带病防治机构合作以来,近四十年里倾心投入,不仅在中国抗击血吸虫病的斗争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而且促进了中国的防治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推动中国热带病防治事业的飞跃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10/t20241010_301376.html
返回目录>>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重庆市2024级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开班
2024-10-08 重庆市疾控中心科信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重庆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2024级开班仪式在市疾控中心圆满举行。重庆市疾控局卫生管理处副处长周婷,市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张华东,协同培训单位代表、轮转部门负责人及责任导师代表,以及全体2023级、2024级公卫规培学员,共计130余人参加会议,开班仪式由市疾控中心科技信息处处长肖义夫主持。
市疾控局卫生管理处副处长周婷代表市疾控局,对此次参训的30名学员表示欢迎,并对市疾控中心及协同单位提出三点要求。她指出,一是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举办培训的重要意义;二是要珍惜机会,确保集中培训取得实效;三是要齐心协力,做好集中培训管理服务。随后责任导师代表、两届新老学员代表就严谨带教和认真学习方面分别做了发言。
开班仪式上,市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张华东以《奋力提升公共卫生能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疾控力量》为题,开启了精彩的开班第一课。课程以“上医治未病”源起,讲述了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关系;以“习总书记治国理政之健康观”切入,讲述了我国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以《重庆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的解读,剖析了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工作任务。
在随后两天的授课中,市疾控中心特别邀请到了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邱景富教授,为全体公卫规培学员做了《公共卫生概论与公卫人的使命》的专题讲座。专家授课精彩生动,会场学习气氛热烈,助推学员成就职业梦想,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自2021年9月首届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开班,重庆市公卫规培工作已走过了整整三年的历程,全市累计招收4届学员共129名。三年来,我中心党政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规培工作,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原则,狠抓公卫医师规培建章立制、过程管理、培训质量等重点环节,取得较好成绩,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下一步,中心将对照疾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及重庆目前所处阶段,总结提炼公卫规培试点成果,梳理有重庆辨识度的亮点工作,为全市疾控工作能力提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国家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贡献重庆智慧。
摘引网址:https://www.cqcdc.org/index.php?a=shows&catid=13&id=3238
返回目录>>
2024-10-08 甘肃省疾控中心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提升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能力,由省疾控中心主办、陇南市疾控中心承办的“甘肃省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能力提升培训班”于2024年9月23日至27日在陇南市武都区举办。来自全省6个市(州)及47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和结核病定点医院的业务骨干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陇南市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科科长董红红、陇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海军出席开班仪式。
开班式由陇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海军主持。陇南市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科科长董红红致欢迎辞,省疾控中心结防所所长刘芳讲话。刘芳所长在讲话中强调:一是要增强忧患意识,针对结核病疫情形势加强分析研判,评价结核病防治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提升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二是加强工作落实,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抓好相关防控措施的落实,尤其是学校结核病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有效处置苗头性的疫情,坚决防止疫情的蔓延扩散;三是提升改革意识,围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短板弱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开展新方案、新技术的应用落实;四是营造良好环境,稳固结核病防治人才队伍,提升联防联控效能,充分调动发挥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的作用,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结核病防治工作当中来,共同推进结核病防治群防群控。
培训班上,刘芳所长安排部署了2024年甘肃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要点并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其他授课专家全面讲解了结核病疫情监测进展、结核病专报系统和慢病系统相关操作、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和管理、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治策略及工作要求、甘肃省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提升行动要求等相关内容,并对《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南》(2021年版)《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关于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就诊结核病患者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甘肃省学校结核病筛查工作指导方案》和《2024年甘肃省结核病防治技术指导工作通知》进行了详细解读。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使学员对结核病防控工作内容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掌握,形成了清晰的防控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升了学员的结核病防控专业综合能力,对今后全省结核病防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引网址:http://www.gscdc.net/html/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Cell:世界首例!沈中阳/邓宏魁/王树森团队使用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成功治疗1型糖尿病
2024-10-10 生物世界
邓宏魁团队建立了一种高效、优化的分化方案,用于生成CiPSC来源的胰岛样细胞(CiPSC-islets),其转录组特征、组成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与天然人类胰岛相当。
南开大学/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团队、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团队与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 under the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的研究论文【3】。
研究团队将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胰岛(CiPSC-islets)移植到了一名1型糖尿病(T1D)患者的腹直肌前鞘下,获得了可耐受的安全性,并且在1年随访中不再需要外源胰岛素治疗,且恢复了血糖控制。这名患者的治疗效果鼓舞人心,支持了腹直肌前鞘下CiPSC-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T1D)的可行性。
除了产生人多能干细胞(hPSC)外,诱导PSC分化为具有功能的胰岛样细胞(hPSC-islets)是包括邓宏魁团队在内的干细胞领域学者几十年来的追求。
最初的分化方案专注于从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中在体外获得产生胰岛素的β样细胞。之后的研究专注于更有效地获得具有改善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的β样细胞,从而产生了功能性的hPSC来源的β细胞。
邓宏魁团队建立了一种高效、优化的分化方案,用于生成CiPSC来源的胰岛样细胞(CiPSC-islets),其转录组特征、组成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与天然人类胰岛相当。他们还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进行临床前研究,以评估CiPSC-胰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在长期观察期间,CiPSC-胰岛改善了糖尿病,没有发生肿瘤,展示了显著的治疗潜力。
重要的是,在这些体外研究中,邓宏魁团队还开发出了适用于hPSC-胰岛的合适的移植策略。由于传统的胰岛通过肝门静脉注射移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即刻血源性炎症反应(IBMIR)引起的急性移植物丢失,因此寻找更适合移植物生存的替代移植位点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邓宏魁团队发现,将hPSC-胰岛移植到肝外位点(腹直肌前鞘下方)可获得更好的胰岛存活和成熟效果,C肽(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标志物)的分泌水平和刺激指数接近非糖尿病患者的水平。这种独立的腹膜外移植位点还具有包括注射部位微创和易于成像在内的重要优点。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为hPSC-胰岛在人类患者中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探索性临床试验,首次使用患者自体CiPSC来源的胰岛移植用于治疗免疫抑制的1型糖尿病(T1D)患者,结果显示,该患者不再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且恢复了实现了持续的血糖控制的恢复。
该论文报道了正在进行中的TJFCH-iPS-001临床试验纳入的第一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该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自体患者CiPSC-胰岛作为1型糖尿病(T1D)治疗策略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治疗效果。患者特异性CiPSC是通过邓宏魁团队之前报道的化学重编程方法产生,随后使用之前建立的实验方案在体外分化为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进行了质量控制评估,然后将得到的CiPSC-胰岛在超声引导下注射移植到患者腹直肌前鞘。
这名25岁的女性在2012年被诊断患有1型糖尿病(T1D),她曾因隐源性肝硬化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进行了肝移植,在2017年因血糖控制不稳定进行了1次全胰腺移植,但一年后因为严重血栓性并发症,胰腺移植物被切除。此外,为了维持肝移植,她需要定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2023年6月,她接受了CiPSC-胰岛移植。
研究团队对该患者进行了1年时间的跟踪随访,患者在移植后第75天开始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在移植后第4个月时,目标血糖范围的达标时间从基线值的43.18%提高到了96.21%,同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也出现了下降,达到了非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系统性血糖水平。从那以后,患者的血糖控制状态稳定,血糖达标时间超过98%,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约为5%。在这一年的临床数据中,所有研究终点均已达到,没有出现与移植相关的异常情况的迹象。
总的来说,该研究报告了在一例1型糖尿病(T1D)患者中进行的CiPSC-胰岛自体移植。在移植前,该患者长期患有难以控制的糖尿病,并伴有严重的低血糖发作。移植后,该患者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就摆脱了胰岛素依赖,最终在不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情况下,血糖达标时间达到98%以上。
这名患者的治疗效果鼓舞人心,支持了腹直肌前鞘下CiPSC-胰岛移植的可行性,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评估CiPSC-胰岛移植在1型糖尿病(T1D)中的应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09184612689.html
返回目录>>
Antioxidants:特殊的膳食化合物茄红素或能延长寿命并保护机体抵御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
2024-10-10 生物谷原创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富含茄红素的微藻提取物或能被用来生产特殊的食物或补充剂,从而促进机体健康的老龄化并预防慢性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
茄红素(Phytoene)是一种无色的类胡萝卜素,其广泛存在于膳食中,也是合成其它类胡萝卜素的前体物质;尽管茄红素在不同组织中表现为较高的浓度,但其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并不具有生理活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ntioxidants上题为“Phytoene and Phytoene-Rich Microalgae Extracts Extend Lifespan in C. elegans and Protect against Amyloid-β Toxicity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塞维利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茄红素或能延长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寿命,并能减缓阿尔兹海默病模型中与淀粉样斑块形成相关的瘫痪发作。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观察到线虫的寿命会增加10%至18.6%,而斑块所产生的毒性效应会减少30%至40%,这些研究是研究人员Angeles Moron Ortiz所进行研究的一部分,他们测试了纯的茄红素和从微藻中获取的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物的效用。研究者指出,这些是让我们非常兴奋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今我们正在寻求资助来继续这条路线的研究,旨在阐明茄红素及相关提取物所产生影响背后的分子机制。
秀丽隐杆线虫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动物模型,事实上,其在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研究发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程序性细胞死亡、RNA干扰和GFP蛋白的应用等。文章中,研究人员花费了15年时间来研究茄红素,这种物质存在于西红柿、胡萝卜、杏、红辣椒、橙子、柑橘和百香果等食物中,同时茄红素也是一种能被机体吸收的化合物,其存在于很多组织中,包括皮肤等,有研究表明其能保护机体抵御紫外线的辐射。
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健康食品的可持续生产,旨在减少人类的疾病风险,重点是类胡萝卜素在农业食品、营养和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协调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参与到研究中来。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富含茄红素的微藻提取物或能被用来生产特殊的食物或补充剂,从而促进机体健康的老龄化并预防慢性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b084543ee9.html
返回目录>>
《科学》子刊:脾脏竟是抗癌免疫治疗的“兵工厂”!麻省理工科学家发现,
脾脏内耗竭中期CD8+T细胞是响应免疫治疗、向肿瘤浸润的主力
2024-10-10 奇点糕
响应免疫治疗召唤、浸润到肿瘤部位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是从全身哪些部位来的呢?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Science Immunology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就揭示了脾脏在癌症免疫治疗时代的全新价值:脾脏白髓内有一批处于耗竭中期(Intermediate-exhausted)的CD8+T细胞,它们会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治疗时大量扩增并转变表型,成为向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主力[1]。脾脏,行!
免疫治疗都用到2024年了,科学界当然不至于对免疫治疗的起效流程还是两眼一抹黑,但有一个问题确实悬而未决:响应免疫治疗召唤、浸润到肿瘤部位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是从全身哪些部位来的呢?至少目前来看,它们肯定不只是肿瘤内的“原住民”,也不会只来自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2],那按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盘一下,很快就轮到脾脏了。
MIT研究者们选用了特异性表达SIY模型抗原的肺癌细胞,向小鼠皮下植入癌细胞、再用ICB进行治疗,以此来追踪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动态;在ICB有效延缓肿瘤生长的同时,小鼠脾脏内同步发生了极为明显的SIY反应性CD8+T细胞积聚,发生部位属于脾脏白髓(white pulp),白髓也是这些肿瘤反应性CD8+T细胞在ICB治疗后扩增的主要场所。
借助单细胞RNA测序和T细胞受体(TCR)测序,研究者们进一步分析了肿瘤内、tdLN和脾脏白髓的肿瘤反应性CD8+T细胞转录表型,肿瘤内以终末耗竭表型为主、tdLN里更多是前体/祖细胞T细胞都很合理,但白髓中的CD8+T细胞则独自处在耗竭中期状态,它们和tdLN中的同类是ICB治疗后,发生数量显著扩增的主要CD8+T细胞群体。
而ICB治疗后CD8+T细胞数量的扩增,还同步伴随着TCR库多样性( TCR repertoire diversity)的下降,说明扩增的只是一小部分具有肿瘤反应性的CD8+T细胞,而它们实际上的源头都是前体T细胞,还得完成前体T细胞→祖细胞T细胞→耗竭中期CD8+T细胞的三步走,并在脾脏完成关键的表型转化(祖细胞T细胞转变为耗竭中期状态、发生扩增的“中间1型”);而调控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则是少量被树突状细胞交叉呈递到脾脏的抗原,一点就够。
肿瘤反应性CD8+T细胞们离开脾脏到其它部位,例如tdLN和肿瘤内部后,就各走各的表型转变之路了。而被ICB主要调动起来的,就是在进化曲线上下一步即将走向终末耗竭(“耗竭1型”)的“中间1型”细胞:过继性细胞转移实验再次证实,“中间1型”细胞们首先在脾脏白髓扩增,然后就向tdLN转移并发生致敏(T cell priming),再浸润到肿瘤战场之中。
脾脏真不愧是免疫器官、造血器官和储血器官,免疫治疗调动的CD8+T细胞大部队驻扎在这里就很合理,接下来科学家们就可以多想点招,让脾脏里的CD8+T细胞们出动得更多更凶猛,免疫治疗的效果不就上来了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b4c84604892.html
返回目录>>
《自然》:控糖或能让神经干细胞恢复活力!斯坦福科学家揭秘衰老神经干细胞失活关键,
2024-10-10 代丝雨
研究者发现,在体外实验中,衰老神经干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量可达到年轻神经干细胞的2倍。在衰老过程中,神经干细胞GLUT4表达会逐渐增加,敲除GLUT4则能够显著增加小鼠的神经干细胞数量和神经发生。
近期,斯坦福科学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给了我们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贪糖!
研究者们发现,衰老神经干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量竟能达到年轻神经干细胞的2倍,通过敲除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抑制葡萄糖摄取,能够显著改善衰老神经干细胞的激活能力。
此前就有研究发现,降低神经元糖酵解水平竟是有利于认知健康的;不久前我国科学家在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的二甲双胍实验也暗示控糖潜在的认知调节作用。
其实,最开始科学家们还真没往糖上面想。
激活衰老神经干细胞已经有不少研究结果,发现了几个特定的信号通路和转录调控因子。但这样的视角是比较受限的,因此研究者们决定整个大活儿,用CRISPR-Cas9全基因组筛选来寻找影响衰老神经干细胞的重要通路。
说是大活儿一点都不夸张,研究者建立了2300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sgRNA文库进行了体外筛选,每个基因准备了10个不同的sgRNA,另外还有15000个对照sgRNA,工程还是很庞大的。
分析的神经干细胞分别取自3-4月龄的年轻小鼠和18-21月龄的衰老小鼠。不用多说,衰老小鼠神经干细胞的激活能力显然更差,大约只有年轻小鼠的一半。
研究者发现,影响神经干细胞激活的很多基因在年轻或衰老细胞中都是特异的,说明神经干细胞的调节因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研究者最终选中了10个基因,认为敲除它们能够有效促进衰老神经干细胞激活。有趣的是,其中几个基因,如Sptlc2、RSPH3a和PXDC1以及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Slc2a4(编码GLUT4)和Slc2a12(编码GLUT12),此前并没有报道过与神经干细胞激活有关。
研究者接下来又在小鼠体内进行了筛选实验,并与体外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功能上来说,与纤毛、葡萄糖代谢、核糖核蛋白结构有关的基因对衰老神经干细胞功能很重要。
其中,表现最为显著和一致的,要数Slc2a4。
这还是有点让人意外的。Slc2a4的表达产物GLUT4是一种胰岛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蛋白,葡萄糖代谢与神经元干细胞自我更新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GLUT4出现在这里属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研究者发现,在体外实验中,衰老神经干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量可达到年轻神经干细胞的2倍。在衰老过程中,神经干细胞GLUT4表达会逐渐增加,敲除GLUT4则能够显著增加小鼠的神经干细胞数量和神经发生。从实验结果来看,葡萄糖摄取增加带来的糖酵解增加可能是问题所在。
此外,不敲除GLUT4,仅是短暂限制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水平,也能有效提升衰老神经干细胞的激活能力。
研究者认为,这意味着在药物和基因疗法之外,或许简单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作用。研究者们准备在后续的实验中,进一步探索控糖带来的影响能有多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f21846230f4.html
返回目录>>
高血脂“祸根”终于被发现,饮食上忘了下功夫,难怪血脂不降反升
2024-10-10 网易健康
高血脂,即高脂血症,是现代居民较为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在医学领域中,通常将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物质含量异常定义为高血脂[1]。调查结果显示,已经确诊和潜在的高血脂患者,逐年递增,并呈现出年轻化、普遍化的趋势。
高血脂对身体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不仅会导致肥胖和体虚乏力,还可能与糖尿病、肾脏综合征、肝脏疾病相关联,呈现出继发性症状。严重的高血脂患者,还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胸闷、头晕、跛足病征,以至于危及生命。
防治高血脂,除了定期体检、咨询医师外,还应当从生活习惯着手改变。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若您也有血脂异常风险,不妨记住这“二吃二不吃”。
一、高血脂人群的食物选择
1.豆类
豆类以及各种豆制品是人体蛋白质、氨基酸的出色来源。大豆的蛋白类含量达到了40g/100g,而赤豆、豌豆、绿豆的蛋白质比重往往也在20%以上。对血脂风险人群而言,豆类几乎不含胆固醇,脂类也多为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既可以降低总固醇水平[2],又可以补充磷脂、食物纤维辅助消化,是较为理想的主食品类。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人群对豆类蛋白吸收能力较弱,可通过再加工后食用。
2.大蒜
大蒜既是烹调中去腥增香的调料,也是饮食里难得的微量元素“聚合物”,其独有的挥发性大蒜素在临床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功效,并能延长全血凝集时间,这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血压都十分关键。此外,大蒜还能延缓α-脂蛋白的衰解,辅助剥离动脉内壁固醇[3],有助于血管年轻化。
大蒜以1g/kg(体重)为每日摄入量为宜,且生食更能保持营养物质完备。
二、血脂异常者应当避免的食物
1.咖啡
浓香四溢的咖啡能够提神醒脑,这得益于其含有的特殊物质——咖啡因。但咖啡因会刺激血脂和血糖浓度快速上升,加重心血管工作负担,并提高血脂异常风险。因此高血脂患者应避免摄取咖啡制品,倘若有改善精神状况需求的话,可以尝试适当的有氧运动。
2.动物内脏
高血脂患者应当注意脂质和糖类的摄取份额,尤其要减少内脏制品、禽蛋蛋黄、鱼籽、鱿鱼等高胆固醇食物的食用。其中,动物内脏,例如动物肝肾胃不仅会带来饱和脂肪酸,还容易造成超额的盐分摄取,继而诱发血脂问题与水钠潴留并发症状。尽管动物内脏风味独特,但为身体考量,还是少吃为宜。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04KK8B05149OON.html
返回目录>>
心率加快就是心脏病?其实不然,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心率,别担心!
2024-10-10 网易健康
心脏病属于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胸痛、少尿等,其中心率加快又是最明显的一种症状。
因此,有的人出现心率加快现象时,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脏病,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所谓心率加快,简单来讲就是心脏的跳动速度加快。而心脏的跳动速度往往具有相应的规律,无论是过快还是过慢,对每位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心率为每分钟跳动60~100次。当心率值低于60次时,则称为心率过缓,当心率值高于100次时,则称为心跳过快。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这是由于心率受到疾病、遗传以及个体的差异影响,导致每个人跳动的速度会有所不同,但也不会相差太多。
所以当大家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跳速度比以往加快时,小心脏就会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很是恐惧自己得了心脏病。实际上,遇上这种情况先不要慌张,以下3点原因都容易导致心率加快。
1、生理性原因
剧烈运动:如果有刚刚进行过十分剧烈的运动,如搬东西、跑步等,这些行为会造成心率加快。
情绪问题:忽然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很开心或愤怒时,人会因为情绪的波动而出现心率加快现象。
喝酒:刚饮酒后也会使得心率加快。
突然起身:如果之前是长时间坐着或是躺着,突然起身会导致心率加快。
怀孕期:妇女怀孕期间也可能会出现心率过快的情况。
以上几种情况都属于正常的心理性现象,只要分娩后或情绪稳定下来,心率就会恢复正常速度。
2、病理性原因
某些疾病也是导致心率加快的一个因素。如人体甲状腺功能出现亢进的时候,就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得到提升,从而引起心率加快。
再比如,当人感冒发热时,心率也可能会过快。对于这种因为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率加快,只要治好病,心率就能恢复正常。
3、心脏病
如果人体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没有闭合,或是心室间有隔缺损,就容易增加心脏的回血量,导致心脏的负担过重,心率自然就会加快。
另外,当人因为年龄增长而导致心脏的瓣膜病转为心脏病、冠心病,也会使得心率过快,这些自然就是心脏病的原因导致心率过快。
综上所述,除了心脏病会引起心率加快以外,人体的一些生理性、病理性也会同样会导致心率过快。因此,当大家感到心率明显加快的时候,千万不要慌张,而是要及时找到心率加快的原因。
如果目前正处于第一、二种情况时,那大家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少饮酒、保持乐观心情、以及对疾病进行医治,让心率恢复到正常。相反,如果前面两种情况都排除掉了,那需要去医院做一个专业诊断了。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4PKF330514DR4T.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0 网易健康
近日看到一个关于“5月龄宝宝泪腺反复堵塞,妈妈徒手挤通”的视频,佩服妈妈的勇敢,同时也心疼宝宝,想想自己在临床上也看到过这样的宝宝。宝宝出生后没几天,眼睛总是眼泪汪汪的,眼屎特别多,有时候整只眼睛都被糊上了,大家常规思维首先考虑眼睛里有脏东西被感染了,但是也需要警惕是否鼻泪管阻塞!
什么是鼻泪管堵塞?
眼泪是泪腺分泌的,在眨眼睛的时候,眼泪流过眼球表面,经鼻泪管排入到鼻腔。如果鼻泪管阻塞,那么,眼泪就不能流入鼻腔,会从眼睛里溢出来,宝宝就出现了泪眼汪汪、不哭也流泪的情况。如果鼻泪管长期不通畅,则容易有细菌聚集,发生感染,出现眼睛发红、肿胀,宝宝会有眼睛不舒服或者疼痛而哭闹不安,甚至可以看到眼角流出脓液。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发病率不低,在1岁以内的宝宝中,约6%的宝宝会受到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困扰。
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
1.眼泪明显增多,可能是某个时间增多,也可能是持续性的眼泪增多。
2.眼睑处常有眼屎或泪痕。
3.宝宝的眼白部分发红。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如何诊断及治疗呢?
是否是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需要耳鼻喉科医生结合宝宝的具体症状,通过专业的检查来确诊,之后医生会给出专业且具体的诊疗意见。
如果鼻泪管发生了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来治疗。按摩泪囊的方法可以帮助宝宝尽快打开阻塞的鼻泪管通道,不过宝宝比较娇嫩,一定要按医嘱进行按摩。
如何护理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宝宝?
在生活中,患有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宝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宝宝可能会因为泪眼汪汪需要勤擦眼睛,要注意给宝宝擦眼泪的纸巾要卫生,防止感染发生。
2.在给宝宝按摩泪囊之前,不仅要洗手,还要检查指甲,及时修剪。指甲不宜过长、过尖,防止在按摩过程中伤害宝宝的肌肤。
3.如果宝宝需要用眼药水或者眼药膏,要注意使用眼药水前,用肥皂水洗手。
眼药水打开时要标记开瓶时间,一般眼药水打开后一个月内可应用,根据开瓶后的有效期使用,超过有效期的眼药水不要再使用;眼药水颜色有变化,或者瓶中有结晶,不要继续使用;如果宝宝需要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眼药水,每两种眼药水中间须间隔5~10分钟;如果眼药水和眼药膏同时使用,先使用眼药水,最后使用眼药膏。
如何用手指按摩泪囊?
用食指或者拇指指腹,在泪囊(眼内角)上施加一定的压力,施压方向为鼻孔方向,每次按压2~3秒,一日进行3~5次,直到宝宝的症状消失。
鼻泪管堵塞是宝宝常见的问题,通过细心的照料和定期的清洁护理,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够得到缓解,避免自己给宝宝强行挤压,以免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如果鼻泪管堵塞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的宝宝,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选择鼻泪管探通术来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4OU07605347D6Z.html
返回目录>>
这种病具有家族遗传性,中国每 3-4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人患病
2024-10-10 网易健康
多数情况下它悄无声息,却能偷偷“糊”住一根又一根血管。
它是体检报告上最常见的异常指标之一,现实中,也是在体检中被发现的居多。
它就是“高血脂”!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 35.6%,相当于每 3~4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高血脂患者。
不仅如此,高脂血症是会遗传的。
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这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大多数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属于第2种。
2、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这是一大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部分区域暴发性生长黄色瘤、视网膜脂血症、胰腺炎反复发作等。
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通常在儿童时期正常,成年后升高2~6倍。
高血脂一直得不到控制,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危害。
它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除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还会造成身体各大器官组织——心、肾、眼、脑等的病变。心脏冠状动脉堵塞,会导致心肌梗死、猝死;脑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容易诱发脑血栓、脑梗死等疾病;肾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高血脂还会影响眼周血液供应,导致视神经功能下降。
生活中,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每年监测血脂。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防控血脂异常很关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给出了详细指导。
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主要是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增加蔬菜和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
每周保持适量运动,有助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游泳、快走、骑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戒烟限酒、尽量避免熬夜等。甘油三酯指标升高的个体,尤其要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对普通人群来说,建议<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
如果发现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更要注意养成健康的作息,合理饮食,规律锻炼。
建议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遵医嘱使用降脂药物,治疗时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包括血脂、肝肾功能、血糖等,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5ENBNO0514DTPB.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0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近日,悉尼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多次手术对老年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这项研究已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杂志上,是首个利用脑成像技术(如MRI)在大规模人群中探究多次复杂手术对脑健康影响的研究。
研究人员利用2006年至2023年英国生物银行的大规模人群样本,分析了近50万名在英国接受手术的成年人的数据,这些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和心脏旁路手术,诊断程序和神经外科手术则被排除在外。有46,706名年龄在40-69岁之间的研究参与者接受了详细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认知测试,通过回答一系列语言和数学问题,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记忆力和灵活思维能力。
研究发现,每增加一次手术,患者的整体反应时间减慢0.3毫秒,认知灵活性、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记忆图片和数字的能力也随每次手术而下降。而且,与未接受多次手术的人相比,他们的海马体,即负责记忆和学习的脑区较小,并且脑部损伤的证据更为明显,主要与血管阻塞有关。
“虽然每次手术导致的认知下降看似微小,但这些变化和神经退行性损失是会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多而逐步累计的。”来自悉尼大学医学院和健康学院的首席研究员詹妮弗·泰勒(Jennifer Taylor)博士表示:“这提醒医疗专业人员在为年长的、更脆弱的患者推荐重大手术时要谨慎,不应低估多次手术给老年患者造成的脑健康负担,同时,在手术前后的护理中也需特别关注脑部的健康和康复。”她表示。“当然,如果手术是最佳或唯一的治疗选择,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每次手术带来的认知损害平均而言仍是微小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mQoxzROrw
返回目录>>
外媒:改善生长发育问题,印尼明年将开设5000个厨房向学生免费派餐
2024-10-1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路透社8日报道称,印度尼西亚新一届政府将于2025年启动预算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免费营养餐计划,届时印尼各地将开设数千个厨房。
根据印尼卫生部发布的数据,该国21.6%的5岁以下儿童存在营养不良导致的生长迟缓和其他发育问题。为改善这一情况,将于10月20日宣誓就职的印尼新任总统普拉博沃在竞选时曾承诺将启动为学生提供午餐和牛奶的免费营养餐计划。
报道称,免费营养餐计划将从2025年1月启动,为大约2000万名学生提供免费膳食,预计每年将耗资71万亿印尼盾(约合322亿元人民币)。该计划将在2029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最终将惠及8300万名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学生,以及孕妇。
负责免费营养餐计划的印尼国家营养局局长达丹8日表示,明年将在全国各地至少开设5000个名为“服务单位”的厨房,到2027年将增至3万个。达丹称:“这些‘服务单位’不仅是厨房,还是农产品采购商。”他补充说,“服务单位”还将创造超过100万个就业机会。路透社称,按每周提供6天免费午饭计算,免费营养餐计划2025年对粮食的需求估计为31.2万吨大米、54.6万吨鸡肉或46.8亿个鸡蛋、9.36亿升牛奶和54.6万吨蔬菜。
据报道,免费营养餐计划的初期试点项目已于今年2月在印尼东部和加里曼丹岛多个地区启动。此前,免费营养餐计划曾引发世界银行、国际评级机构和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他们担心过高的投入会增加印尼预算赤字,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普拉博沃的团队承诺,未来将遵守政府法定债务限额。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mPyceewOi
返回目录>>
2024-10-1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玉鹏】俄罗斯《独立报》8日报道称,在过去20年里,俄罗斯不喝酒人数的比例翻了近一番。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称,俄罗斯进入了“新的清醒时代”。有专家称,宣布进入“新的清醒时代”是国家“反酗酒运动”的一部分。然而,俄官方记录的俄酒精产品产量却与调查结果不符。有专家指出,俄国内酒类生产量仍然可观,酒类的“影子市场”依然很大。
据报道,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20年里,不喝酒的俄罗斯人的比例从2004年的27%增至目前的48%。最喜欢“清醒生活方式”的是20-32岁之间的“千禧一代”(1992年至2000年间出生)和“Z世代”年轻人。在这两个群体的受访者中,不饮酒者的占比在54%到61%之间。在77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戒酒者的比例也相当高,约56%的人不喝酒。根据这些调查数据,该中心的专家得出结论:俄罗斯人的酒精消费文化正在发生转变。
报道称,现在的俄罗斯社会已经有了新的酒消费模式,其特点是低度酒——主要是啤酒和葡萄酒——成为主要的消费饮料。在20年前,1/3的俄罗斯人会选择饮用烈性酒伏特加,而今天只有1/10。
俄国家药物科学中心主任塔季亚娜·克利梅科表示,在过去15年里,俄罗斯人的酒精消费量从2008年的人均15.7升减少到了2023年的8.4升。俄卫生部还制定了“到2030年,俄人均酒产品消费量降至7.8升”的目标。
然而,俄罗斯酒精生产和销售动态的统计数据却无法支持“酒精消费量下降”这一结论。俄联邦烟酒市场管制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全俄酒精行业生产了1.328亿升各类产品,比去年增长了0.6%。对此,有专家指出,支持“酒精消费量下降”的民调数据只针对合法的酒类产品销售市场,非法“影子市场”的数据并未包含在内。
俄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教授奥利加·列别京斯卡娅认为,受访者的回答“具有明显的心理和主观成分”,因此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总体上看,现在的俄罗斯人正在越来越多地“考虑健康的生活方式”。俄高等经济大学专家拉里萨·波波维奇也称,对俄罗斯年轻一代而言,清醒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要求。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mPwXXaLdI
返回目录>>
2024-10-10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王耀 马骞雯 通讯员 李丽梅)近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省总工会印发《关于在工会劳动者驿站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1500多家工会劳动者驿站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活动,实现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拓展职业健康宣传阵地,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水平。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关心关爱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升职业健康素养水平”。此次活动主要采取广泛宣传与打造职业健康特色亮点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积极推动职业健康知识进社区。活动聚焦环卫工人、园林绿化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广大户外劳动者,结合常见职业病、心脑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工作相关疾病特点,充分利用劳动者驿站,通过制作展板、发放手册、播放视频、健康义诊、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劳动者驿站﹢职业健康宣传活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10/498009.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0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郝金刚 通讯员 李鑫 刘江)日前,黄河流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山东省东营市举办。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九省(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共同成立黄河流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联盟,签订《黄河流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联盟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沿黄各省(区)将以黄河流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联盟成立为契机,强化顶层设计,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名医名家培育与人才培养、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创新,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区域中医药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加强黄河流域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交流,共享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
根据《协议》,沿黄九省(区)将着手深化交流协作,加强互学共鉴;强化中医药发展规划对接,将促进沿黄区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纳入各省(区)中医药工作一体化推进,建立健全区域中医药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打造黄河中医药文化长廊,培育“黄河名医”;打造中医药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建立中医疫病防治机制,共享中医药示范试点改革成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10/498008.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0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喻文苏)近日,以“精准医学前沿技术与产业创新”为主题,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承办的第十届华西精准医学国际学术论坛在成都市举办。
论坛发布了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3项精准医学创新成果:中国肺结节智能恶性风险分级及精准管理系统C-Lung-RADS,呼吸道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分子诊断产品,肺癌治疗靶基因突变诊断试剂盒。此次论坛为期两天,与会人员围绕“精准医学前沿技术研究”等重点领域展开交流,探讨精准医学及产业转化的发展前景与应用趋势。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10/497999.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张晓东 特约记者 张芳)近日,由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陕甘交界高山草甸鼠疫疫源地调查与鼠防队伍现场拉练活动在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举行。来自榆林、延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6个市11个监测县(区)的病媒、流病、检验专业的60余名鼠防专业人员参加。
陕西省疾控中心的鼠防专家详细讲解了现场调查与拉练方案、样本采集流程及实验室检测的关键技术。在现场调查监测阶段,60余名鼠防队员被编为4个工作小组,在指定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并在检测车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在汇总讨论环节,各组成员回顾了调查过程中的细节。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10/498000.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1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吴文诩)记者10日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针对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市多部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主要涉及加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优化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扩大普惠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强化服务改革组织保障等6方面20条措施。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失智和高龄自理老年人。为确保养老服务工作重点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北京市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参照本政策执行。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共有“老老人”69.8万人,其中高龄失能老人16.36万人(经能力评估为失能老人的15.3万人,重度残疾的1.06万人),高龄自理老年人53.44万人,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5.7万人,政策覆盖范围老年人共约85.5万人。
郭汉桥表示,此次保障政策有四大亮点:一是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推动补贴津贴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服务聚焦。二是在养老设施新建方面,明确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允许多个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设施指标整合利用,实现统筹规划、集成建设;在存量设施改建方面,制定相关操作办法,分类明确不同类型存量设施的改建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三是首次提出以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牵引,强化养老服务中心资源统筹和服务调度功能、养老服务驿站的延伸网点功能、专业服务商的协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四是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鼓励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职称晋升、薪酬绩效等方面予以倾斜,稳妥推进人口密集区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或增加照护床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11/c14739-40336906.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1 新华社
记者10月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在《细胞》杂志(Cell)发表的论文报告了全球范围的180个超群、16万余种的RNA病毒发现,大幅扩展了全球RNA病毒的多样性。
该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传统的病毒发现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和生命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高度依赖既有知识,面对RNA病毒这种高度分化、种类繁多且容易变异的病毒识别效率低。在该研究中,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病毒和非病毒基因组序列深度学习,并在数据集中自主判断病毒序列。
利用这套算法,研究团队在来自全球生物环境样本的10487份RNA测序数据中发现了超过51万条病毒基因组,代表超过16万个潜在病毒种及180个RNA病毒超群。其中23个超群无法通过序列同源方法识别。
“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能够挖掘出我们之前忽略或根本不知道的病毒,这种能力在疾病防控和新病原的快速识别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疫情暴发时,人工智能的速度和精度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快地锁定潜在病原体。”施莽说。
通过进一步分析,团队报告了迄今最长的RNA病毒基因组,长度达到47250个核苷酸,并发现了超出以往认知的基因组结构,展现出RNA病毒基因组进化的灵活性。
同时,团队还识别到多种病毒功能蛋白,特别是与细菌相关的功能蛋白,进一步表明还有更多类型的RNA噬菌体亟待探索。
施莽表示,研究展示了病毒多样性的深度,但广度仍有待更多样本的补充。病毒的多样性远超人类想象,目前所看到的仍是“冰山一角”。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11/c14739-40336899.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1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李恒、董瑞丰)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当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承办的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现场宣传活动上表示,要重视早期干预和预防,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雷海潮说,当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当今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精神卫生问题在健康领域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要从政府加强投入,重视服务体系建设、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按照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精神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要面向全人群服务,努力让群众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雷海潮说,医疗卫生服务要进一步扩展方式、扩展内容,主动走向社会、走向基层、走入人民群众当中。
雷海潮表示,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精神卫生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设置更多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断发展壮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工作力量。
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雷海潮说,要进一步改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收入待遇,研究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职业发展、关心关爱、待遇保障等政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11/c14739-40336865.html
返回目录>>
2024-10-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近年来,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体育运动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也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为什么体育运动能调节心理状态?体育运动怎样影响情绪?不同运动类型会有哪些区别?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殷莉。
殷莉介绍,科学研究表明,身体运动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状态和大脑,激活情绪,最终在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良性循环。
参加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运动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反应速度等,还能促使身体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升情绪状态,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运动中,肾上腺素分泌量会持续增加,这对于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
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责任心。通过体育运动,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困难,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他们的意志力、抗压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也很重要,不同运动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绪,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是可以改善人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竞争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则能增强青少年的应变水平和抗压能力。
面对不同负面情绪,体育运动的调节作用也会不同。焦虑不安时,可以选择瑜伽、游泳等抗压运动,让肌肉放松,有助于平静神经系统;愤怒焦躁时,可以选择消耗性强、节奏稍快的体育锻炼,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等;抑郁悲观时,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较好缓解青少年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锻炼并不总是更好,要把握好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间。青少年每周锻炼三到五次,每次锻炼时间45分钟左右较适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11/c14739-40336801.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