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29

发布时间:

2024/09/29

浏览次数:

103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29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国家药监局:三大举措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高层动向

艾防中心在大凉山组织全国艾滋病丙肝防治队伍

培训及学习交流凉山州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典型经验

严俊副主任带队赴青海、四川开展专题调研

疾控动态

北京市举办社区简短戒烟干预技术推广工作推进会

津昌携手 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赴西藏昌都调研交流

科研动向

JAMA子刊:较高的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

Theranostics:具有轻度光热治疗活性的生物启发软硬结合系促进糖尿病骨缺损愈合

你是哪一派?「发烧马上吃退烧药」or「熬一熬,让身体“自愈”」研究表明:

发烧并非一件坏事,它是一种有利的免疫机制

喝咖啡全是好处?Nature“颠覆性”研究:咖啡饮用量与肺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每天多喝1杯咖啡,罹患肺癌的风险增加6%!

舆情信息

坚持走路100天,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忽视这2点是无效走路

一人洗碗,全家致癌?医生:洗碗时5个坏习惯,你占了几个?

专家呼吁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

织就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

韩媒:韩国今年7月出生人口约2万,增幅创12年来之最

美媒:研究显示儿童近视率显著上升,全球已有1/3以上儿童近视

食物回收机构调查:法国每年人均浪费25公斤粮食,“每周扔掉一顿饭”

亮出监管利齿填补牙膏市场的“蛀洞”

学习困难门诊不是用来提升成绩的

药品说明书,要让患者看得清读得懂

如何科学运动强肌健骨?不同年龄段的要点来了

国家医保局:对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实行“驾照式记分”管理

健康中国建设护佑幸福生活

热点追踪

国家药监局:三大举措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2024-09-2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郝帅)27日上午,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有关情况。

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副司长周乐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强调“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是“三医联动”的重要载体,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格外重要。

周乐就药品监管工作相关情况做了以下介绍: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夯实药品监管基础。法治是保障药品安全最有力的武器。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已经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制定,完成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多部核心规章的制修订,打造了新时代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升级版,确保药品监管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二是强化生产环节监管,从源头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围绕“防范风险、查办案件、提升能力”三个重点,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底线。全力服务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大局,对中选企业监督检查全覆盖、对中选品种监督抽检全覆盖,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药品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三是强化经营环节监管,督促企业保障药品质量安全。今年,国家药监局针对性部署开展药品经营环节的监督检查,要求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将药品购进渠道、存储条件、处方药销售等内容作为重点,深入开展检查,督促企业持续合规、规范经营,引导企业提升药学服务能力。国家药监局还加大对药品网络销售的监测力度,坚持线上线下一体监管,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压实第三方平台管理责任。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对外公示,形成震慑效应。

周乐表示,下一步,国家药监局将立足本职、强化监管,加强部门联动,推动形成“三医”衔接贯通、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7/c14739-40329805.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艾防中心在大凉山组织全国艾滋病丙肝防治队伍

培训及学习交流凉山州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典型经验

2024-09-27 中国疾控中心

  为贯彻国家疾控局关于推广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经验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国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防治技术能力,推进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9月19日至20日,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组织全国防治省级骨干核心团队,深入大凉山,举办2024年全国防治新策略新技术及重点地区防治培训。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副司长张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严俊,凉山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彭洪,国家疾控局传防司艾结处一级调研员刘海涛,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孙新华理事长,凉山州人民政府苦沙鲁副秘书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培训会,开幕式由艾防中心党委书记刘中夫主持。

  开幕式上,张俊副司长和严俊副主任分别做重要讲话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刘中夫书记、彭洪常委分别介绍了今年上半年全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进展、凉山州开展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四病同防经验。专题报告中,艾防中心副主任吕繁和刘玉芬分别做了提升数据质量促进科学防治、50+人群艾滋病疫情形势及防控的专题报告。培训要求,要做好防治工作整体谋划,进一步推进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防治高质量走深走实;要坚持问题导向,学习凉山州重大传染病防治经验,进一步聚焦重点攻坚克难;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创新精神,加强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防控能力。

  培训中,各省代表赴凉山州重大疾病防治指挥中心学习观摩,先后深入布拖县的社区和乡镇卫生机构、县重大疾病防治指挥中心及县疾控中心,实地考察了解基层防治工作情况,深入学习凉山州艾滋病防治的“四八三”典型经验、“333”防治模式、“三线一网底”和“1+M+N+P”等工作模式。

  广西卫生健康委艾滋病防治处、重庆市疾控局传防处、云南省疾控局艾防处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的业务负责同志参加了培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27_301080.html

返回目录>>

严俊副主任带队赴青海、四川开展专题调研

2024-09-27 中国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了解中央转移支付地方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的进展和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的部署实施准备情况,根据国家疾控局安排,2024年9月18-21日严俊副主任带队前往青海省、四川省开展调研指导。

  调研组现场走访了两省的省级疾控中心和青海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与疾控人员、医务人员和卫生健康等行政管理人员座谈交流,了解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进展,沟通省统筹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思路、方案和建设进展,了解前置软件部署进展及各地部署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讨论了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采取的措施,探讨了疾控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下支撑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工作的发展前景。

  严俊副主任要求两地继续加快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因地制宜的制定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的部署方案,加强督导,按国家疾控局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完成任务。

  信息中心和天津市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参加调研。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27_30107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举办社区简短戒烟干预技术推广工作推进会

2024-09-27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

  为探索基层社区戒烟服务提供的路径与模式,2024年7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社区简短戒烟干预技术推广工作。为推动该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健教所”)、北京健康教育协会于2024年9月26日在海淀花园饭店召开了社区简短戒烟干预技术推广工作推进会。全市16区疾控中心健教科科长、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项目负责人共计40余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由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市疾控中心健教所刘秀荣主任医师主持。会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从项目培训、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实施、戒烟服务宣传、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介绍了社区戒烟项目进展。市疾控中心健教所曹远副所长就项目进展和下一阶段工作要求进行了深入讲解,她进一步和大家明确了简短戒烟干预服务(2A+R)临床实施流程,并对干预登记、强化宣传、项目评估等工作提出要求。最后,刘秀荣副会长对各区社区简短戒烟干预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情况表示肯定,她强调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实施对于提升广大烟民戒烟意愿非常重要,是基层社区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社区试点的深入实践将为进一步优化北京市戒烟服务提供机制积累丰富的经验。

  下一步,市疾控将总结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的工作亮点,不断积累应用经验,积极探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给予各区最大工作支持的同时,不断优化工作机制,让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在社区落地生根。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10832.shtml

返回目录>>

津昌携手 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赴西藏昌都调研交流

2024-09-28 天津市疾控中心人事科教处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进一步加强津昌两地疾控领域工作交流,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杨洪利携天津市疾控专家一行9人于9月20日至9月22日赴西藏昌都开展调研考察工作。

  调研组与昌都市卫生健康委和昌都市疾控局进行座谈交流、与昌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探讨、走访丁青县沙贡乡卫生院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工作状况和专业需求、参观昌都市藏医院了解藏医藏药历史文化并指导公共卫生工作流程。通过一系列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走访参观、现场指导等活动,双方就疾控事业改革、疾控高质量发展、结核病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儿童和特殊人群营养状况、特色食品安全、儿童免疫规划流程及接种率、突发应急事件中饮水安全及卫生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津昌双方对各自疾控工作的了解,找到了深入合作的契合点,明确了下一步疾控帮扶工作的重点任务。

津昌疾控双方一致表示,要继续发挥援藏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科研项目、人才培训等方面搭建交流平台,深化津昌两地疾控领域交流合作,助力津昌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9/28/030150138.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JAMA子刊:较高的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

2024-09-28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空气污染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为制定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减少空气污染,有望降低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改善公众健康。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中,较高的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的患病风险。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16日在线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ir Pollution and Parkinson Disease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来自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的Brittany Krzyzanowski博士及其同事们评估了空气污染是否与帕金森病风险的增加以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有关。他们的分析包括参加罗切斯特流行病学项目(1998 年至 2015 年)的 346 名帕金森病患者和 4813 名匹配的对照组的数据。

研究者发现,暴露于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的人数越多,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就越高,而且在大都市核心地区的人群中,PM2.5暴露水平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与最低的五分之一人群相比,这种风险最大(优势比为1.23)。

此外,二氧化氮(NO2)暴露量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与最低的五分之一人群相比,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优势比为1.13)。

研究还发现,暴露于空气污染与少动-强直症状的风险增加有关(PM2.5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优势比为1.36)。仅在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中,PM2.5暴露量越高,患运动障碍的风险越大(PM2.5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危险比为1.42)。同样,二氧化氮暴露量增加也会增加运动障碍的风险(二氧化氮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危险比为1.13)。

研究者写道,“重要的是,由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M2.5在低于先前设定的标准时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美国环境保护局于2024年将PM2.5年标准从12微克/立方米降至9微克/立方米。我们的研究不仅支持导致这一变化的研究结果,而且建议将上限降至 8微克/立方米。”

综上,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空气污染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为制定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减少空气污染,有望降低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改善公众健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e50844108a0.html

返回目录>>

Theranostics:具有轻度光热治疗活性的生物启发软硬结合系促进糖尿病骨缺损愈合

2024-09-28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成功设计了一种智能光激活软硬结合系统(PGCZ),该系统基于ZIF-8@PDA纳米系统介导的功能化,具有综合免疫调节、细菌根除、血管重建和骨再生功能,可增强糖尿病骨缺损的愈合。

在生理上,骨缺损愈合是一个密切协调的过程,涉及多个重叠的阶段:初始炎症和免疫反应、血管生成、成骨分化和骨矿化。然而,在高血糖和缺氧条件下,由于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分泌过多的活性氧(ROS)和促炎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的积累,糖尿病骨缺损的再生往往停滞在炎症阶段。

特别是巨噬细胞作为最重要的先天免疫细胞之一,在这些病理环境下更倾向于向促炎M1表型(经典活化)极化,从而加剧炎症过程,进一步引起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更糟糕的是,促炎M1巨噬细胞和炎症介质的长期积累增加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导致骨髓炎等严重后果,加剧炎症的恶性循环。这些极端不利因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骨愈合过程,导致骨质流失,给个人、社会和经济造成相当大的负担。

虽然新的治疗方式,如局部使用生物活性药物、外泌体、高压氧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促进糖尿病患者的骨愈合,但它们的益处相当有限且存在争议。此外,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初始爆发释放、生物因子容易失活、药物相关并发症、成本高、制造工艺复杂、在糖尿病患者免疫失衡和不受控制的ROS积累条件下疗效低。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局限性,开发新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并改善伴有长期炎症和高水平ROS的糖尿病性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尤其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

近日,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ioinspired soft-hard combined system with mild photothermal therapeutic activity promotes diabetic bone defect healing via synergetic effects of immune activation and angiogenesis”的文章,该研究强调了光激活软硬结合系统的潜在应用,该系统为糖尿病骨缺损的加速愈合提供了长期的生物物理(轻度光热刺激)和生化(按需离子输送)线索。

糖尿病骨缺损的综合治理仍然是一项重大的临床挑战,因为其不利的再生微环境以炎症加剧、活性氧(ROS)过多、细菌感染、血管生成受损和骨稳态失衡为特征。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同时实现免疫调节、细菌消除和组织再生的先进多功能治疗平台,以增强糖尿病病理环境下的骨再生。

本研究通过将聚多巴胺修饰的沸石咪唑酯骨架-8负载双网络水凝胶(软基质组分)引入3d打印聚-己内酯(PCL)支架(硬基质组分)中,构建了光活化的软硬联合支架体系(PGCZ)。由此制备了基于双网络水凝胶和3d打印PCL的多功能PGCZ支架,具有高度的细胞外基质模拟微观结构,适宜的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以及优异的光热性能,具有长期的结构稳定性和骨再生的机械支持。

在周期性近红外(NIR)照射下,PGCZ的局部光热效应触发了Zn2+的按需释放,与反复的轻度高温共同加速了成骨前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并有效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此外,光激活的PGCZ系统还具有出色的免疫调节和ROS清除能力,可以调节巨噬细胞的M2极化,驱动功能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在原位形成促再生的微环境,增强血管化。体内实验进一步证明,PGCZ平台结合轻度光热治疗活性显著减弱了局部炎症级联反应,启动了内源性干细胞募集和新生血管,并协调了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平衡,最终加速了糖尿病骨再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设计了一种智能光激活软硬结合系统(PGCZ),该系统基于ZIF-8@PDA纳米系统介导的功能化,具有综合免疫调节、细菌根除、血管重建和骨再生功能,可增强糖尿病骨缺损的愈合。由于结构性能和功能性能的完美结合,工程PGCZ复合支架不仅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和光热性能,而且通过温和的光热效应和Zn2+的按需释放,重建了有利于再生的微环境。体外生物学实验证实,PGCZ支架系统在适当的近红外照射下,由于微热、水凝胶功能化和Zn2+浸出的协同作用,具有出色的细胞相容性、ROS清除和抗菌活性以及成骨能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2e984452056.html

返回目录>>

你是哪一派?「发烧马上吃退烧药」or「熬一熬,让身体“自愈”」研究表明:

发烧并非一件坏事,它是一种有利的免疫机制

2024-09-28 生物谷原创

发烧是身体对抗感染或炎症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能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所以,并不是一发烧就要立刻吃退烧药,但具体情况需根据个人当时情况来判断。

我们许多人从小就习惯发烧了吃退烧药,甚至久病成医,一发现自己体温升高,就熟练地吃下对自己最有效的“药下烧退”牌退烧药。

而另一边,许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你如果发烧了,去找医生开药,那么他们大概率是让你自己回家扛过去;如果伴有呼吸道症状,那最多再开一些感冒糖浆之类的,而很少会给你开退烧药。

医生的这种做法自然是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发烧本身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免疫机制。

发烧能够调动起身体的应激反应

近期,在《发现·免疫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题为“Deciph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immunity”的研究中,来自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发烧与免疫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细微的体温变化如何影响免疫反应。

通常我们认为正常的体温是37°C,实际上这是源于1851年对德国25,000名患者超过百万个样本的统计分析。然而,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揭示,正常体温的平均值更接近36.6°C,这一微小差异在生理上或具有显著意义,特别是考虑到核心体温仅上升0.4°C即可触发排汗机制,这促使研究人员重新评估发热的阈值设定。

围绕这一基准体温,多种因素如年龄、性别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均会导致体温发生显著而系统的波动,而这些因素同样与免疫反应的差异和疾病多样性密切相关。即便在控制了这些变异性后,一项针对超过20,000名患者的纵向研究仍表明,体温每上升1°C,一年后的死亡率便会增加3.5%。

而发烧作为一种免疫机制,在长达5.5亿年的动物进化中被保留下来。鱼类被感染时会游向温水以加速恢复。如果将未受感染的金鱼移至+2°C的水中,会激活与受感染鱼类相似的免疫途径,尽管程度较低。

关于发烧的传统理论认为,它通过提高体温来抵御病原体,从而赋予动物生存优势。发热时体温上升(40-41°C)会创造一个排斥性的环境,许多病原体在此环境中无法正常生长。比如有证据表明,发热可使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减少200倍,并抑制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生长。研究发现,在人类核心体温下,95%的真菌种类受到抑制,而每升高1°C,就会额外阻止6%的真菌生长。有时身体局部发热会达到很高的温度,比如在受到刺激的T细胞中,线粒体的温度可高达50°C,这也表明体内存在局部“发热”的细胞来源。

然而,启动这种热防御机制在代谢上代价高昂,因为体热是通过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每升高1°C的体温,就需要增加10%的代谢率。了解代谢过程至关重要,因为气候影响着58%的传染病,而热浪对脆弱群体的伤害尤为严重。

另一方面,生物体也进化出了对于高温的保护机制,这就是热休克反应(HSR),这是一种在所有生物体中都存在的基本机制,它能在温度升高时激活保护性途径。在热休克反应中,细胞会迅速上调热休克蛋白(HSPs),以应对温度变化引起的压力。这些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伴侣,有助于防止细胞内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和功能丧失。

研究表明,热休克反应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调节免疫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轴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反馈回路,负责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通过激活热休克反应,身体可以保护自己免受环境压力源的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

发热除了可以对抗感染,还能够促进组织修复

在《eLif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阿尔伯塔大学和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冷血脊椎动物中的发热如何在整合抗菌防御、控制炎症和组织修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发热在加速被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鱼类伤口愈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允许发热的鱼类与体温保持恒定在26°C或16°C的鱼类相比,伤口愈合最为迅速。在感染后7天,发热鱼类表现出组织修复和鳞片再生的早期迹象,到第14天时愈合已十分明显。相比之下,体温恒定在26°C或16°C的鱼类的伤口愈合速度较慢。

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揭示了愈合过程。发热和26°C体温的鱼类在第三天就可见到基底表皮层和角质细胞的早期重建。然而,发热鱼类在愈合速度上超越了其他鱼类,早在感染后第4天时就表现出更快的胶原合成,到第7天时胶原沉积更为有序。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发热鱼类才会在感染后第14天时粘液分泌细胞开始再生,这表明皮肤屏障功能开始恢复。

由此可见,发热促进了更高水平的伤口愈合和原始皮肤结构的恢复。相比之下,缺乏发热导致炎症消退延迟、上皮再生速度减慢以及延迟出现细胞外基质成分。

发热没有坏处吗?有!其会导致细胞损伤

最近在《科学·免疫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发烧温度如何在炎症期间影响T细胞反应。该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度发烧时,特别是体温达到39°C时,T细胞的行为如何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发烧对小鼠体内的CD4 T细胞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39°C时,这些免疫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加速增殖,且炎症反应加剧。然而,体温上升也会特定地触发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亚群中的线粒体应激反应、导致DNA损伤,并最终可能引发这些细胞的死亡。

作为CD4 T细胞亚群的Th1对发热环境有着独特的反应。虽然一些TH1细胞因高温引起的压力而受损,但存活下来的细胞发生了特定的变化。它们显示出线粒体压力和DNA损伤的迹象,并激活了与基因组完整性和免疫反应相关的关键细胞通路,如Trp53和干扰素基因刺激子通路。

更重要的是发烧温度对TH1细胞内电子传递链复合物1(ETC1)的影响。研究人员注意到,发烧会让ETC1迅速受损,而Th1细胞对ETC1损伤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T细胞亚型,这解释了为何慢性炎症(其特点为组织温度的持续升高)能够加速癌症的进程。ETC1损伤要么导致某些细胞的选择性凋亡,要么促使其他细胞发生适应。适应了之后的TH1细胞的线粒体质量增加、活性增强,这可能增强了其功能。

这种在发烧温度下小鼠CD4 T细胞所观察到的效应,在人类慢性炎症中也有体现。通过仔细剖析发烧温度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影响T细胞行为,这项研究为我们对免疫反应与环境信号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理解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

小结

当我们遇到发烧时,是否要吃退烧药,其实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的问题。正如上文中所述,发烧是身体对抗感染或炎症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能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所以,并不是一发烧就要立刻吃退烧药。

首先,我们要观察体温的变化。一般来说,如果体温在39°C以下,且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比如头痛、肌肉酸痛等难以忍受的症状,那么可以先尝试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多喝水、用温水擦拭身体、减少衣物等,帮助身体散热。同时,也要注意休息,给身体充分的恢复时间。

但是,如果体温持续升高,超过了39°C,或者虽然体温不高但身体感到非常不适,这时候就可以考虑吃退烧药了。退烧药可以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感,但并不能直接治愈疾病,所以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比如针对病因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吃退烧药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来服用,不要过量或频繁使用。同时,也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60c84496003.html

返回目录>>

喝咖啡全是好处?Nature“颠覆性”研究:咖啡饮用量与肺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每天多喝1杯咖啡,罹患肺癌的风险增加6%!

2024-09-28 生物谷原创

在诸多研究中出现的负面声音,也是给了人们一些警醒。饮用咖啡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没必要将咖啡“捧上天”。至于喝还是不喝?还是大家自己定夺吧!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气人”的冷知识——上个世纪60年代初,人们为了提高生产率便将咖啡因掺拌在家畜的饲料中,耕牛在食用了含有咖啡因的饲料后变得精力旺盛,耕起地来也更加卖力了。

因此,有网友锐评,“牛和马累了知道休息,牛马累了会给自己点杯咖啡。”“驴上班都不会给自己买个鞭子,你上班怕困还点杯冰美式。”“这就是你叫我们社畜的原因?”不知道该消息一出,多少人破防了(比如正在喝咖啡写文章的小编)......

为了能“耕二里地”,咖啡已成为很多打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顶刊Science上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平均每天要消耗22.5亿杯咖啡,杯子连起来简直能绕地球7.5圈。

但检索咖啡相关研究会发现“好坏参半”——以往研究显示,咖啡可能会对2型糖尿病、中风、痴呆症等起到保护作用,但针对“咖啡是否致癌”的话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喝咖啡与肝癌、口腔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癌风险降低有关,却会导致膀胱癌和白血病等患癌风险的增加。

最近,Nature子刊上最新刊登的研究又给了人们一剂警示:咖啡的饮用量与肺癌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会导致罹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28%。剂量反应显示,每天每多喝一杯咖啡,患肺癌的风险会增加6%。(1杯≈250mL)

提神醒脑的同时竟伤了肺?居然被日常饮用的咖啡“背刺”了!

研究者使用关键词(咖啡 OR 咖啡因 OR 饮料 OR 饮品 OR “含咖啡因饮料” OR “咖啡消费” OR “咖啡摄入” OR “喝咖啡” OR “咖啡因消费”)AND(“肺肿瘤” OR “肺癌”),在PubMed/Medline、Scopus和ISI Web of Science等在线数据库中进行了全面的检索。

截至2023年7月,经过初步检索,找到19,389篇文章。筛选之后,最终汇总1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时间在10-17.7年不等。

综合分析发现,饮用咖啡与肺癌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具体来说,与不喝咖啡的相比,喝咖啡的参与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了28%。

不过,性别、随访时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差别,导致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显著。举例来说,虽然在两性中咖啡摄入水平与肺癌风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相对来说这种关联性在女性中更强,喝咖啡的女性比不喝的肺癌患病风险高101%。

剂量反应分析更能说明问题。无论是纳入8项还是11项,研究结果均显示,随着每日饮用咖啡量的增加(每天大约1-5杯),肺癌的患病风险也线性增加;每天每多喝1杯咖啡,罹患肺癌的风险将增加6%。

研究者推测,咖啡中某些生化活性成分可能会影响患癌风险。举例来说,丙烯酰胺是一种遗传毒性剂,会引起哺乳动物组织DNA的损伤,诱发氧化应激,进一步促进癌细胞的形成。而咖啡可谓是丙烯酰胺的重要膳食来源,烘焙过程更会增加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不过,先前也有研究显示,咖啡因、咖啡醇、咖啡豆醇等可能具有抗癌作用,咖啡中不同的成分可能会对不同的癌症起到保护或有害作用,所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相关机制。

综上,这项研究是关于咖啡消费与肺癌风险之间关联性的最全面和最新的Meta分析,强调了饮用咖啡与肺癌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每天每多喝一杯咖啡,罹患肺癌的风险将升高6%。

读到这儿,相信不少咖啡党陷入了疑惑:难道今后要舍弃咖啡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数据:

今年4月,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饮用咖啡还能抵消久坐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每天久坐时长≥6小时且不喝咖啡者的死亡风险是每天坐<6小时且喝咖啡者的1.58倍。

更有意思的是,久坐与死亡风险增加的关联仅存在于不喝咖啡的成年人里;即不喝咖啡的人群里,久坐时间越长,全因死亡风险也更高。但这种关联在爱喝咖啡的人群中并未观察到。夸张点说,饮用咖啡能让你“百毒之‘久坐’毒不侵”。

2月,IJC上刊登的研究发现,每日饮用>4杯咖啡,结直肠癌的复发风险降低32%。

而饮用咖啡同样能够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与先前的研究一致,每日饮用3-5杯咖啡为最佳;当每日饮用4杯咖啡时,结直肠癌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被降至最低。

当然,也不是所有咖啡都有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刊登的研究指出:每天喝0.5-3杯咖啡,与全因死亡率下降12%,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17%有关。

相比不喝咖啡的人,咖啡星人心血管健康状况更优;但好处都是无咖啡因咖啡和研磨咖啡的,和速溶咖啡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不过,在诸多研究中出现的负面声音,也是给了人们一些警醒。饮用咖啡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没必要将咖啡“捧上天”。至于喝还是不喝?还是大家自己定夺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c26844959f1.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坚持走路100天,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忽视这2点是无效走路

2024-09-27 网易健康

大家都知道,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但是,往往有些人不能持之以恒。就走路这样一项简单的运动方式,如果能坚持100天,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坚持走路100天,身体有什么变化?

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发表在《首都公共卫生》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坚持走路100天,对人体的血压值、体重、臀围、腰臀比、内脏脂肪等指标都有改善作用。①

该研究选取了610人参加持续100天的健步走行动,其中男性316人,女性294人。并在健走之前和健步走100天后由统一的专业医师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体测。

按照要求,参与人员统一佩戴专用计步器,记录每日健步走步数、健步走强度和时间。

活动期间每天至少健步走10000步,并完成“朝三”或者“暮四”(早晨走够3000步或晚上走够4000步)以及三个运动处方(分别完成10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的快走,步速为100~150步/分)。并在活动开始前和完成后分别测量身体指标。结果显示:

(1)健步走100天后,身体健康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BMI、内脏脂肪、体脂率、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提高万步率水平可以获得更高的健康效益。万步率水平高的人群,体重、腰围、BMI、收缩压、内脏脂肪、体脂率的下降幅度,相较低水平万步率的人群更大,这说明万步率的高低是影响健步走效果的一个因素。

该研究得出结论:坚持走路100天后,参与人员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及内脏脂肪的下降,表明健步走作为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减轻了体重,更促进了脂肪代谢,使身体产生良好变化。

走路是日常最好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是改善和维持我们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有规律运动都比久坐要好太多,可以为我们提供实质性的健康益处,包括降低三高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1. 走路是“长寿方”

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刊发在《美国医学主任协会杂志》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明:步行可延寿!与不步行组相比,每周步行90~720分钟可降低27%~31%的死亡风险,约延长6年的预期寿命。②

2. 走路是“降脂方”

适量运动对血压、血脂、血糖都有好处。2004年刊发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一篇关于运动与血脂的研究进展就谈到,有氧运动能降低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改善血脂。③

3. 走路是“降压方”

2021年8月,《临床高血压杂志》刊发的一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发现,快走坚持3个月后,大部分人的血压下降了2~3毫米汞柱左右。研究人员介绍,对于高血压患者,每天快走4000~8000步对于降低高血压可达到理想的效果。④

4. 走路是“抗癌方”

太多的研究证明运动可以降低人们患癌的概率。也因此,美国体力活动指导方针咨询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科学报告》中写明了,运动有助于降低膀胱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食道癌、肾癌、胃癌和肺癌等的发病率。而且对于患有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患者,还可通过运动降低死亡风险。⑤

5. 走路是“减肥方”

总是觉得喝水都胖,认为自己是“肥胖基因”没法改变?那都是借口。2019年刊发在《PLoS Genet》的一项涉及超1.8万人的研究发现,只要规律运动,就要比不运动的人有更低的体重指数(BMI),即使是那些有“肥胖基因”的人。⑥

6. 走路是“抗焦虑方”

2022年《分子精神病学》上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发现:在公园或城市绿地散步1小时即可减少压力相关脑区杏仁核的激活,可以预防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⑦

7. 走路是“健骨方”

坚持走路对骨骼和肌肉健康至关重要。适当的步行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并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如果在白天走路,晒太阳时能够促进产生维生素D,进一步强健骨骼。

忽视2点是“无效走路”

走路有这么多好处,你还在等什么!但是,如果忽视这2点,可能是“无效走路”!

1. 控制步数

上海市疾控中心助理研究员刘丹妮2022年在上海疾控微信公号刊文指出,走路对健康确实有益,但并不是步数越多越好。多个研究都显示,随着每天步数的增加,死亡风险会逐渐降低,但当每日步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死亡风险就不会进一步降低了。

因此,对于60岁及以下成年人建议每天走路8000~10000步;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议每天走路6000~8000步。⑧

2. 达到强度

刘丹妮强调,如果想通过走路来健身,除了步数,还得看强度。生活中优哉游哉倒杯水、丢个垃圾,这一类属于“无效步数”,速度不达标,姿势也不正确,就算走了10000步,也不会达到很好的燃脂效果。

而且如果走路过多过快,再加上姿势不对,超过了身体本身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腰部的疼痛和损伤。⑨

“高效走路”,记住这4点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走路”,国家体育总局官网给出4点提示。

1. 保持中等强度

数一下自己步行1分钟走了多少步。步频达到每分钟110步~130步是比较合适的中等强度区间。

2. 快慢步交替走

尽自己所能快步走1至3分钟,这期间可以让心率快速升高到燃脂范围,然后以正常速度步行1分钟,给身体一个平衡期,每天早晚循环快慢速步行各15分钟左右,能收获显著健身效果。

3. 保持匀速

走路的过程中保持匀速,步幅不宜过大。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脚跟先着地,两手自然摆动。

4. 保持规律

确保每周5天,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后期身体素质变强,可以慢慢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能达到更好的身体活动效果。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2VF18V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一人洗碗,全家致癌?医生:洗碗时5个坏习惯,你占了几个?

2024-09-26 网易健康

提一个问题:你们家多久换一次筷子呢?

日常生活中,小九发现好多人换筷子都不积极。有人说,家里的木筷子已经用了十几二十年了;有人说,家里的老年人不让换,换了还得发脾气。

可见,不换筷子是常态。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就要小心了,因为黄曲霉毒素可能已经悄悄找上门来了。

一、被称为“癌症诱发器”?黄曲霉毒素到底是什么?

浙江的刘大伯来到医院时整个人喘着粗气,浑身是汗,四肢纤细的他肚皮却高高隆起。据家属称,刘大伯在就医前两天什么东西都吃进不去、尿不出来,说肚子胀痛的厉害。医生结合多项检查检查结果,最终判断刘大伯罹患了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但对于诱发该症的原因却尚不明确。

不过眼下也来不及深究,刘大伯的肚子里大小肠水肿明显、腹压也很高,腹腔感染十分严重。眼下需要进行肠道减压、造口治疗,否则很快会有生命危险。

前后经过了半个多月的治疗,刘大伯的身体情况总算逐渐稳定,转回了普通病房。遗憾的是,他的肾功能已经严重损伤,往后都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

在跟刘大伯了解过往史时,医生终于找到了诱发腹腔严重感染的“元凶”。原来,老两口平常十分节俭,家里的砧板、木刀架和筷子都用了十几年时间,前阵子一直下雨导致木制品发霉,但他们舍不得丢掉,而是选择洗一洗继续使用。

常年使用的筷子、砧板很容易成为细菌、霉菌的聚集地,即便是清洗后也无法完全杀灭病菌。残留在上方的黄曲霉素、大肠杆菌等会随着食物而进入体内,给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其中,又以黄曲霉素对健康的威胁最大。

那么,差点把刘大伯害死的黄曲霉毒素到底是什么呢?

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等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目前已知的黄曲霉素有20种亚型,其中毒性最大的为黄曲霉素B1、B2、G1、G2。

早在1993年,黄曲霉素就被世卫组织旗下的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了1类致癌物,即明确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在食用了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后,患者轻则出现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的会有肝区疼痛、下肢浮肿以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甚至会演变成癌症。

二、一人洗碗,全家致癌?小心这几个坏习惯!

洗碗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项家务,虽为普遍,但尤为重要,餐具清洗不干净,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餐具消毒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一步。餐具洗不好,当心像刘大伯一样“病从口入”。

一般来说,洗碗时要避免这几个坏习惯。

1、觉得开水烫碗就安全了

很多人觉得热水烫碗,就干净了。其实,想要消灭餐具上的微生物,需要足够的温度和时间。日常用开水烫洗十几秒的时间,并不能保证杀死大部分的致病性微生物。

2、洗碗布不干净

洗碗布是藏匿细菌非常多的一个清洁用品,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调查显示,收集到的洗碗布单块菌落总数最高达到了5000亿个,其中包括有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菌。使用时间越长的洗碗布,上方的细菌含量就越多,日常一定要勤更换洗碗布,用完后及时清洁晾干。

3、用水长时间浸泡碗筷

有学者曾进行过一项实验,发现在装水的碗里放入鱼肉、米饭、蔬菜等食品,静置在室温下10小时,内里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数目会增加到原来的8万倍。这个量的细菌含量,即便是经过清洗还是会有一定的残留。人在使用这种碗筷后,很容易引起腹泻。

4、洗碗后摞一块

碗筷在清洗后摞起来储存以及立着放在通风的置物架上储存3天后测量,会发现前者比后者的菌落总数高了70倍。日常无论洗得多干净的碗,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残留,而这些残留物全部摞在一起,无疑会成为细菌的培养皿。

5、洗筷子时来回搓

相信这是很多人洗筷子的方法,但这样做很容易让筷子外方的保护层被破坏,让筷子出现裂痕。而裂痕产生后,很容易滋生细菌,甚至会产生黄曲霉素等致癌物。

三、延伸:天天用洗洁精,会不会致癌?

如果家里有老人的话,在提到洗碗的坏习惯时,可能还会补上一句:洗碗时不要用洗洁精,否则容易致癌!

很多人对这样的话会嗤之以鼻,觉得是老人家的偏见。实际上,洗洁精的确一度出现安全问题,罪魁祸首正是洗洁精里超标的甲醛。

为什么洗洁精会甲醛超标呢?

在早年前制作工艺不完善的情况下,洗洁精内很容易菌落总数超标,在这个前提条件下甲醛的作用就体现了。很多商家为了让洗洁精内的细菌含量减少,会使用甲醛来杀菌。

不过这是此前的情况,国家在后来专门出台了《洗涤剂》规范,用来改变这种问题。

《洗涤剂》规范中将洗洁精分为A/B两类,A类可直接用于清洁食品,B类则用于清洗餐具,我们日常常用的洗洁精是B类。A类产品的洗洁精含量不得超过0.05%,B类则不得超过0.1%,只要是符合标准的洗洁精产品,出现甲醛超标问题的概率很低,无需过多担心。

但在日常使用洗洁精时,也要注意细节。尽量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洗洁精,佩戴手套可避免让皮肤受到损伤,同时用完洗洁精的碗筷要至少冲洗3遍,对减少残留有很大作用。

另外,家用的餐具除了清洁外,还建议定期消毒。日常常用的筷子、砧板等厨房用品,一定要定期更换,尤其是一些有很多裂痕、发霉的物品,要及时丢弃!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1LS7GH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专家呼吁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

2024-09-2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近期出版的《细胞研究》杂志发表的一篇社论文章中,20多名专家共同呼吁:大幅拓展并深化人类基因组研究,尽快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HGP2)项目。

专家提出,通过HGP2项目对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人口(约8000万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识别、绘制和测序所有人类基因组,最终为每个人打造精准医疗方案。

精准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具体特征,综合考虑基因组、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个体差异,为其量身定制医疗和预防策略。精准医疗涉及运用先进的技术、数据分析和干预措施,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并提升人口整体素质。

除为全球1%的人口进行基因测序外,HGP2项目的任务还包括深入分析遗传变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以预防疾病。HGP2项目将为更多人开启利用自身基因组过上更健康、更长寿生活的全新可能,从而实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衷与愿望。

专家也提醒,全球科学家应通力合作,让后代都能获得精准的药物治疗。如果不加控制,精准医疗可能会成为富裕国家的特权,财富的不平等会加剧健康不平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dHhb1Aav2

返回目录>>

织就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

2024-09-29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强对医保工作统筹谋划,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健全,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网,群众就医用药负担持续大幅减轻,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化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改革,守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救命钱’。”

“孃孃,开始交2024年的医保费了,提醒一下,免得您忘了。您是村里低保救助对象,个人只要交95块,剩下的285块由政府帮您交了。”听到提示,四川省洪雅县柳江镇红星村村民王萍马上完成了医保缴费。

2022年底,年近60岁的王萍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费用很高。“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天都塌下来了。”王萍说。

2023年,王萍成功接受手术,先后8次住院,医药费花了11万多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近8.2万元,大病保险又报销了约1.4万元。“看到这个报销结果,我和家人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王萍说。后来她又申请到了1万多元医疗救助资金,“算下来,个人支付了7000多元,庆幸自己参加了医保。”

王萍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亿万受益者之一。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坚持制度建设,完善医保体系。稳步提高医保的筹资水平,健全参保长效机制,基本医保年度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参保人数超13.3亿人,基金收支规模稳固;科学确定保障范围和标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梯次减负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数据显示,2023年,三重制度累计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近1.9亿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883.5亿元,共有8020万名困难群众获得了参保救助。

加强运营管理,守好群众“救命钱”。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持续开展飞行检查和专项整治,深化智能监控和大数据应用,推进药品追溯码应用,建立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公开曝光违法典型案件,规范医保基金使用。

医保经办服务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医保经办机制,创新经办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提高基本医保经办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北京看病,沈阳医保直接支付,免去了我们先垫付再回沈阳报销的烦恼,太方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来自辽宁省的67岁吴大妈,正准备出院。

“手术费用共计9.4万元,报销比例超过80%,而且因为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结算时7.9万元由沈阳医保直接支付。”吴大妈拿着报销单据说。

近年来,我国医保经办服务提质增效,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堵点难点问题,优化医保管理服务,持续健全和完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群众办理医保相关业务更加便捷。

建设并完善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医保在线结算。医保信息平台目前日均结算量超2800万人次,住院费用结算系统平均响应的时间仅0.8秒,有效缩短群众在医院内排队等候的时间。全国累计已有11.7亿人激活医保码,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激活医保码就可以就医看病报销。

开通“跨省通办”医保业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网上备案和直接结算。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可及,有序扩大跨省直接结算病种范围。2023年,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8亿人次,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25.48万人次。

就医用药更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

“没有国家医保政策,我的家庭无法负担罕见病治疗费用。”2021年8月,江西省抚州市居民张先生的儿子在上海检查后确诊为法布雷病。

这种罕见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将危及生命。2020年,治疗法布雷病的特效药由国外引进,在国内获批上市,单价1.2万元每支,如果患者全额自费,按每两周用药一次,每次3支计算,一个月就要花费7万多元,再加上其他治疗费用,一年费用就约百万元。“这么高的医药费,我们无法承受。”张先生说。

2022年1月,治疗法布雷病的特效药经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降幅超50%。目前,张先生的儿子每两周以住院方式在抚州当地医院用药治疗,全年需要就医26次,总费用约30万元,医保报销70%左右,再加上“抚惠保”等其他保险,可再报销5万元。全年张先生个人自付约4万元。“医保政策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张先生说。

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化医改,稳步提升医疗保障质量和内涵,在医保基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力提升待遇水平,罕见病患者、慢特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就医用药更有保障,感受更加温暖。

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纳入更多新药好药。医保药品目录“每年一调”,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药好药新增进入医保目录。发挥医保团购的优势,引导新药价格回归合理。国家医保局整合13亿多参保人的用药需求实施战略购买,完善国家药品谈判准入机制,群众用药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6年来,累计新调入药品744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的数量从2017年的2535种增加到现在的3088种。同时,目录内药品的质量也显著提升,特别是在肿瘤、罕见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领域,很多新机制、新靶点的药物被纳入。数据显示,谈判药品已经惠及参保患者7.2亿人次,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多重因素,累计为群众减负超过7000亿元。

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采。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开展9批,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已开展4批,覆盖五大类耗材。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有效降低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提高了药械的可及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新征程上,坚持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推动医保服务高质量发展,织牢织密医保网络,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dHdbiRYXx

返回目录>>

韩媒:韩国今年7月出生人口约2万,增幅创12年来之最

2024-09-2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韩国少子化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据韩联社25日报道, 韩国统计厅当天发布的“7月人口动向”资料显示,韩国今年7月出生人口约2万人,同比增加1516人(7.9%),增幅创下2012年(1959人)以来同月最高,增长率也创2007年7月(12.4%)以来最高。

分析认为,因新冠疫情而推迟结婚的人群集中在2022年8月至去年上半年结婚,进而推高出生率。

不过,从今年前7个月韩国累计出生人口来看,总体仍同比减少1.2%(约13.8万人),只有4月、5月以及7月新生儿数量同比出现增长。韩国7月死亡人口约2.8万人,同比增加0.4%。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韩国总人口自然减少7639人,连续57个月呈现减少趋势。

报道称,今年7月韩国共有近1.9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同比增长32.9%,增幅创下1981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同月最高。韩国统计厅相关人士透露,男女双方均在30岁出头的登记数大幅增加。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gakJ3dT6

返回目录>>

美媒:研究显示儿童近视率显著上升,全球已有1/3以上儿童近视

2024-09-2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6日报道,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过去30年间,全球儿童近视率显著上升,儿童近视比例已从1990年的24%激增至去年的36%。到2050年,儿童近视比例可能继续上升至接近40%的水平。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儿童近视率差异很大,东亚国家儿童近视率最高,是白人儿童近视率的两倍多。

其中,日本儿童近视率全球最高,达86%;韩国其次,达74%。此外,城市儿童近视率高于农村,女孩近视率略高于男孩。

研究人员表示,家长应关心孩子用眼卫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少看电视、少打游戏、少上网。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采取行动为学生减负。

有专家建议,儿童保护眼睛可遵循“20-20-20规则”,每20分钟休息20秒,眺望20英尺(约合6米)远的地方。如眼部干涩,也可考虑使用滴眼液。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gTJTOr63

返回目录>>

食物回收机构调查:法国每年人均浪费25公斤粮食,“每周扔掉一顿饭”

2024-09-2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时报》25日报道,一项最新的统计显示,虽然面临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但法国人还是难改掉浪费食物的习惯,每年人均浪费25公斤粮食,相当于每周白白扔掉一顿饭。

这项统计来自于专业食物回收平台Too Good To Go,该机构表示:“法国每年人均浪费近157欧元,这相当于法国人年平均食品预算的5%,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力。”

报道称,在环境保护层面,法国人每浪费一顿粮食,就相当于浪费了1.3平方公里的农作物和390升的水资源,同时还产生了超过一公斤的碳排量。

法国生态转型部今年4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法国人2021年扔掉的食物垃圾超过170万吨,同时也提到“法国人均食物垃圾量为129千克,略低于欧洲人均131千克的平均水平”。

具体在整个食物供应链中,消费者也是浪费比重最大的“元凶”:39%的食物浪费发生在消费者层面;22%在食品初级生产阶段;14%在加工环节;12%发生在分销环节;13%发生在在外就餐(13%)。如果将食品供应链中所有环节产生的食物垃圾加在一起,垃圾总量可高达430万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gQWgnAXr

返回目录>>

亮出监管利齿填补牙膏市场的“蛀洞”

2024-09-29 北京青年报

随着人们口腔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牙膏市场总体规模持续增长,产量也在稳步提升。但是近年来,牙膏价格不断上涨,过去几块钱一支的牙膏现在动辄几十块,甚至上百元,许多消费者直呼“刷不起”。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不少牙膏产品大肆宣称其具有消炎、止血、抗过敏、治牙周炎等功效。可问题在于,这种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功效,是真的么?

据报道,如今一个最新的所谓高端产品,叫“抗幽牙膏”,可抑制、预防甚至杀灭幽门螺杆菌。更有一些产品打出了“对幽门螺杆菌有效灭杀99.85%”“根源灭幽门”“全家适用,无效可退”等字眼。常言道,不看广告,看疗效。那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

据了解,幽门螺杆菌主要定植在胃里,治疗重点也是杀灭胃内细菌,所以通过刷牙来根治幽门螺杆菌是不可能的。之前就有报道,因为构成虚假广告,某品牌主打的双效炫白牙膏就曾被工商部门处罚603万元。有商家还宣称“牙膏能促进牙齿生长”,其实这些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宣称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牙膏等产品,其实更大的可能是添加了广谱抑菌剂。如若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抑菌剂,还可能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不利于口腔健康。“货不对板”忽悠消费者、规避监管的种种“抗幽牙膏”,不仅成了网红爆款,甚至还成了“刺客”,着实是能坑一个是一个。

牙膏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就不能任“抗幽牙膏”大行其道。《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牙膏参照有关普通化妆品的规定进行管理。”

《牙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规范牙膏功效管理和标签要求;规定牙膏实行备案管理,牙膏新原料按照风险程度进行注册或者备案管理,并实行安全监测制度;明确牙膏备案人对牙膏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对牙膏行业的规范管理要真正落地生效,必须亮出监管“牙齿”,形成各方合力填补牙膏市场的“蛀洞”。

要让各方守土有责,关键是加强监管力度,倒逼责任落实。比如,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对生产、销售“抗幽牙膏”等问题牙膏的平台、商家依法依规予以惩治,提高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通过监管前置,防范问题牙膏、三无牙膏流入市场;对违法违规的生产商家、广告代言人、广告发布平台等,要实行全链条惩治。电商平台也要尽好管理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不能当问题牙膏的“帮凶”。

只有亮出与刷好监管“利齿”,才能防范牙膏行业野蛮生长,促进牙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要让监管“牙齿”成为“铁齿铜牙”,需通过固本强基,有力规范牙膏行业,给牙膏市场好好“刷刷牙”,补上牙膏市场的“蛀洞”。只有从根本上遏制了这些市场乱象,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也应加强相关科普及消费警示。比如,消费者在购买牙膏时,应通过产品标签标注的产品名称、功效宣传、适用人群、注册证编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等信息,辨别好产品再进行购买和使用。当购买到涉嫌虚假宣传的牙膏产品时,要固定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dI5VZL3dl

返回目录>>

学习困难门诊不是用来提升成绩的

2024-09-29 北京青年报

  “数学不好,能治了!”近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推出“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的消息,引发关注。据了解,该门诊将于10月8日开放,每周二服务对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感到困难的学生。在官方预约挂号渠道查询可以看到,该“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系“特需门诊”,挂号费316元,目前开放预约的3天均已约满。

  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以来就是家长们的操心事和焦虑点。在“学习困难”门诊火起来的这些年,公众从一开始惊诧中夹杂着不解到如今欣然认可。在笔者看来,这种转变彰显了对教育规律认识的理性回归,这或许才是更令人欣喜之处。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规律。不过,父母觉得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多时候也顾不上什么教育规律了。比如,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自家孩子如果学习不好,那肯定是没有用心读书。其实,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众多临床案例都表明,因为生理上的特殊状况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确实存在,甚至还不在少数。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对新开设的门诊作了科普:空间认知能力与数学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尤其是在处理几何问题时。数学学习困难的孩子常常难以理解图形的空间关系。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几何问题上表现不佳的学生在大脑顶叶区域的活动较少,这一区域与空间处理能力密切相关。空间知觉和想象能力不足带来的困难会影响对算数、几何、物理和化学的学习。而该能力受损则会使有些孩子难以在脑海中“看到”图像,类似心理学中的“心盲症”。

  个体的生长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学会尊重这种差异是教育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学习困难门诊进入公众视野,对于这些特殊孩子而言,无疑是莫大的福音。倘若能及时得到专业的检查,情况很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

  值得警惕的是,不乏有家长病急乱投医,连孩子是“不能学习好”还是“不愿好好学”都没搞清楚便来就诊。学习困难门诊不是提升成绩的,而是减少孩子学习中的不利因素,让孩子发挥出应有的学习水平。家长应该理性分析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不能把问题全推给门诊解决,如果把这个门诊当作提高成绩的“终南捷径”,那就念歪了经。更何况,医疗手段也有局限性,“学习困难”门诊并非万能,需理性看待,绝不能产生依赖思想。

  其实,有不少孩子的“学习困难”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造成的。比如一位不愿意写作业,哪怕只有一丁点作业也要拖拖拉拉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完成的小朋友,在跟医生单独聊天时吐露了自己的“小秘密”:“我写完了学校的作业,爸爸就会给我留新的作业,写不完学校作业就不会有新作业。”

  孩子明明没有学习困难,但却因为家长制造的高压环境导致了“学习困难”。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谁该反思?正因如此,在学习困难门诊,医生不只对儿童进行问诊,还会和家长聊天,有时候心理辅导也会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学习困难”需全面分析,科学认识,而孩子学习上如果出现了问题,很多时候家长也需要好好反躬自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9/c14739-40330560.html

返回目录>>

药品说明书,要让患者看得清读得懂

2024-09-29 新华社

国家药监局近日公布第三批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名单,369种药品进入说明书“大字版”“简化版”目录。网友纷纷转发相关消息,称赞这体现了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持续努力。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药品说明书字体小如米粒、密密麻麻,专业术语泛滥、英文字母夹杂,既看不清,又读不懂,遭到广泛诟病。

说明书“放大”“简化”,说白了,就是让患者看得清、读得懂。这是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有效回应了群众关切。这样的举措,值得点赞!

“缩微版”的药品说明书,让广大患者抓狂。曾有媒体报道,有些药品说明书像是用了“微雕印刷术”,一个米粒竟然能盖住4个字。这样的说明书,别说眼睛花了的老年人看不清,就是年轻人甚至是孩子,看了同样直呼“眼晕”。

药品说明书为何印得这么小?把文字放大些有什么难处?

有业内人士解读,国家相关规定对药品说明书有具体要求,须注明的内容较多,除了患者比较关心的药品功效、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之外,还有药理、毒理、禁忌等内容。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想增加说明书的厚度,只能让说明书的字号变得更小。

药品说明书内容过于繁杂、表述过于专业,普通患者读起来如同看天书的问题,与字号太小一样,同样是长期遭诟病的内容。

不能否认管理规定出发点的好意。然而,字体小如米粒、专业术语频出的药品说明书,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别忘了药品说明书是要给患者看的,普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如果看不清读不懂,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对用法用量、禁忌症等关键信息的掌握,抵消了说明书提醒患者的作用。

提供说明书的目的,就是让“不明白”的人看“明白”,让“不懂”的人“读懂”。如果说明书让人看不清、读不懂,就失去了“说明书”存在的意义,还导致了纸张、印刷等浪费。

增强药品说明书的适用性、易用性,尽可能让患者看得清读得懂,是患者、家属和社会共同的呼声。

2023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部分口服、外用等药品制剂中开展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随后,大字版、简化版药品说明书接连面世。

从2023年底至今,已有三批共1128种药品纳入说明书改造目录,体现了对患者的关心、理解和尊重。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寻医问药需求必然进一步增加。药企加大说明书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积极对接患者对药品说明书的需求,也有利于药企自身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目前已有1128种药品列入说明书改造试点,但这一数字与现行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3000多种药品相比,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

据了解,国家药监局给出的药品说明书改版方案分为三种:“局部放大版”、“二维码电子版”及“删减简化版”。哪种方案能被公众更好接受,还有待检验。

近年来,一些企业围绕说明书改造提供了不少新思路。比如,扫码获取语音播报提示、药品信息短视频,减少患者的阅读障碍;推出可交互AI用药说明书、全时空客服等,通过实时交互方式,指导患者科学用药。

让线上平台、新信息传播手段更方便老年人使用,比如提供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等功能特点的产品,推出操作简单方便的界面模式,提升方言识别能力等,让老年人更多享受信息化提供的便利。

多听取群众声音,扎扎实实解决好一件件小事,将“不适应”和“障碍感”一点点扫清,让一张张小小的药品说明书,传递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关爱。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9/c14739-40330425.html

返回目录>>

如何科学运动强肌健骨?不同年龄段的要点来了

2024-09-27 人民网

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年的主题是:“食要三减,减掉不良生活方式;体要三健,健出美好生活向往。”健康骨骼是维持人体健康和机体活力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如何通过科学运动强肌健骨?为此,人民网采访了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聂庆虎。

聂庆虎介绍,骨骼和肌肉是身体活动所必备的条件。骨骼和肌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运动在其重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生成和肌肉蛋白质合成,从而改善骨量、肌肉质量以及躯体功能。

聂庆虎表示,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建议每天累计至少30至60分钟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根据运动强度和项目灵活调整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肌肉骨骼损伤。可多参与一些能够有效刺激骨骼纵向生长的体育活动,如慢跑、跳绳、跳高以及篮球等项目。此外,平时注意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减少久坐和视屏时间。

“对于一般的成年人群,运动类型推荐抗阻力运动和有氧耐力运动相结合,以增强心肺功能与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反应能力。最好每周锻炼5次,每次锻炼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聂庆虎指出,成年人还要特别注意日晒,保证骨骼拥有充足的维生素D。建议每周至少2次,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间,晒太阳15至30分钟,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聂庆虎表示,老年人运动时应重视力量和平衡能力练习,如健步走、太极拳、八段锦等形式的运动。上述类型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身体协调能力,保持或改善平衡能力和耐力,降低和减少老年人跌倒或者跌倒导致骨折的风险。增强骨骼强度,对抗骨质疏松等老年问题。但老年人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控制好运动时间,避免关节损伤。运动时还应做好关节的防寒保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应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无论哪个年龄段,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持之以恒。”聂庆虎提示,保持骨骼健康还要做到饮食均衡营养,不忽视进食蔬菜和水果,多摄入各种微量元素;睡眠充足,生活起居规律;积极治疗可能影响骨骼健康的疾病,如神经性厌食症、炎性肠病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7/c14739-40329815.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医保局:对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实行“驾照式记分”管理

2024-09-2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郝帅)27日上午,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有关情况。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顾荣表示,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是医保部门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一项关键举措。

顾荣介绍,国家医保局研究建立这项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在医保协议管理的框架下,从医保支付这一关键环节入手,对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实行“驾照式记分”,从而实现动态精细化管理。具体的举措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明确管理对象。《指导意见》明确,将定点医药机构涉及医保基金使用的相关人员纳入管理对象。定点医药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在这家定点医药机构涉及医保基金使用的相关人员就获得医保支付资格,同时也纳入医保监管范围。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医院的相关人员,包括为参保人提供服务的医疗类、护理类、技术类的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负责医疗费用和医保结算审核的相关工作人员。第二类是定点零售药店的主要负责人,即药品经营许可证上的主要负责人。

二是动态记分管理。在医保部门监管工作中,如果发现相关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将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对其予以记分。相对较轻的记1-3分,重一点的记4-6分,更严重的记7-9分,最严重的欺诈骗保等行为记10-12分。一个自然年度内记分达到9分的,将暂停其医保支付资格1-6个月,暂停期内提供服务发生的医保费用不予结算(急救、抢救除外)。一个自然年度内记分达到12分的,将终止医保支付资格,终止期内所提供服务发生的医保费用将不予结算。其中,累计记满12分的,终止之日起1年内不得再次登记备案;一次性记满12分的,终止之日起3年内不得再次登记备案。

三是实现全国联网联动。一旦在一家定点医药机构被暂停或终止医保支付资格,在其他定点医药机构也将被采取相应措施。在一个区域被记分处理的,信息会在全国共享,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联动。

四是加强“三医”协同。将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作为加强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和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医保部门将把记分和暂停、终止人员有关情况通报卫健部门和药监部门,由其按照职责对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管理,共同形成监管合力。

五是建立“一人一档”。从长远考虑,将为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医保诚信档案。每个人都将获得唯一身份代码,这个代码在全国医保系统就如同个人身份证一样,是终身唯一的,不随户籍地址、居住地址而变化。每个人也将拥有自己的医保诚信档案,全面记录其记分情况以及其他遵守医保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7/c14739-40329788.html

返回目录>>

健康中国建设护佑幸福生活

2024-09-29 经济日报

  人民健康是国家强盛、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铺就健康中国之路。

  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超级医院……飞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受益。

  卫生健康事业迈入新阶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疟疾流行的县(区)有1800多个,发病人数居各类传染病之首。上世纪60年代,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任务”开展实施,当时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了640余种疟疾治疗验方,于1972年发现一线抗疟药物青蒿素。通过采取全人群服药、药浸蚊帐、快速诊断等防治策略,1999年,我国1321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显示,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20世纪40年代的3000万例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中国凭此获得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疟疾不是我国在既定时间内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麻风病等恶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横行肆虐,严重危害亿万群众的生命健康,影响生产生活。治病救人,成为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急迫要求。我国集中力量实施初级保健和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移风易俗、群防群治,让群众疾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城乡面貌和人民健康水平获得极大提升,一个覆盖绝大多数民众的初级保健体系基本建立。事实上,早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界的口号前,中国就已经通过爱国卫生运动践行着这一原则,为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针对不同时期人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人民关切,我国不断推进卫生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2016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勾画出打造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这一部署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2019年7月,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一中长期行动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字里行间折射出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巨大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今年8月底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比1949年增长了1倍还多。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生娃如过“鬼门关”;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五分之一的宝宝在襁褓中就已夭折。到202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4.5‰,均呈数量级下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仅有0.2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仅有0.67人,到2023年已经增长至7.23张和3.4人,分别是此前的约26倍和5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组组数据既见证了我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也是国家不断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写照。

  就医用药负担逐步减轻

  江苏省盐城东台市的李大姐在2019年初得了肝炎,住院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出院后,医生嘱咐她要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当时恩替卡韦1盒500多元,1个月至少要吃1盒。每月固定买药的钱,对李大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减轻家庭负担,她在自我感觉身体好转后便偷偷把药停了,结果在2020年初再次发病。幸运的是,李大姐再次住院时恩替卡韦已经被纳入国家药品集采范围,价格降到6元/盒左右。4年多来,李大姐病症得到很大缓解,不仅恢复了正常生活,还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大力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健康中国战略统领下,我国推进国家药品集采等健康相关领域改革。自2018年12月起,国家组织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规模团购优势换来产品优质低价,节约的医保基金用于更多新药好药。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9批药品集采,覆盖374种药品,涵盖抗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开展了4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涵盖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体及运动医学类等产品。每一次集采都让一些价格高但用量大的好药、大牌药大幅降价。截至今年5月,集采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将累计达500个,随着集采覆盖面扩大,规则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协同发力,越来越多的患者将用上优质优价的药品。

  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还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从无到有,我国建立了一张惠及约13.34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梯次减负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提升住院保障水平,开展门诊慢特病保障,全面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和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医保的筹资水平,健全参保长效机制,基本医保年度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至2024年的670元,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由2012年的34.34%下降至2023年的27.3%。与此同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超过90%的统筹地区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健康扶贫是解决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国家卫健委不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全国1173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940个县的1496家县级医院,目前85%的对口帮扶县医院达到了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其中44%达到了三级医院服务能力,累计派出170支国家医疗队、超过1000名医务人员,以县乡为重点,开展疾病诊疗等巡回医疗工作。为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国还建立了医疗兜底保障机制。2023年,医疗救助基金共资助80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国纳入监测范围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2023年,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项医保综合帮扶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9亿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884亿元。

  医疗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

  小动物的造型、儿科专家的“头脑”、家庭医生的角色——这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正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同研发的满足家庭场景需求的“儿童健康数字顾问”,今后,这样的AI“儿科医生”将走进千家万户,为普通家庭提供儿科咨询服务。“儿科医疗资源短缺是国际性的困境。目前,我国儿科资源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北京儿童医院探索人工智能在居家医疗、辅助诊疗等多个场景下的应用,旨在增加儿科资源在基层的可及性。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最大限度惠民便民始终是我国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导向。国家探索推动包括“互联网+移动医疗”在内的多元就诊模式,使医疗服务手段更为丰富。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截至目前,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覆盖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全国70%的卫生院已和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关系。如今,全国互联网医院达到3340所,每年提供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诊疗人次,全国有188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围绕看病就医过程中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开展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2015年至2020年,国家卫健委连续实施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23年5月起,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启动了为期3年的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行动。目前,全国超过5500家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累计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其中,福建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已接入243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基本实现省、市、县级公立医院之间检查检验结果报告调阅共享。在简化付费环节方面,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探索“信用就医”模式,在医疗机构中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患者签约获得相应便捷服务后,整个诊疗过程只需要在就诊后一次性支付汇总费用即可,医保部分系统直接结算。在住院环节方面,北京、上海等地通过探索预住院和术前管理中心等模式来简化患者手术住院的流程。

75年沧桑巨变,75年砥砺前行。站在新起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将迈向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必将不断增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9/c14739-40330507.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