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27

发布时间:

2024/09/27

浏览次数:

109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27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如何防治秋冬季易患疾病?江西组织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高层动向

全国疾控系统实验动物协作网络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处组织召开科研诚信及伦理审查培训

疾控动态

“四送四进四提升”——市疾控中心举办结核防控进校园系列知识讲座

甘肃省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在定西市陇西县顺利召开

科研动向

咖啡的守护力量!Nature子刊:我国科学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常喝咖啡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为何哺乳动物的肝脏比其他衰老得更快?Cell新研究揭秘非编码DNA损伤如何加速器官老化

JAMA子刊:较高的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

突破肌肉再生瓶颈!Nat Biotechnol:类器官培养促进小鼠成肌细胞去分化为肌肉再生的干细胞

舆情信息

人体这2个器官衰老最快?这些事别再做了!

过量饮用可致牙齿酸蚀症!喝完奶茶要用清水漱口

养肝就是养命!中老年人常吃这些“护肝菜”,养肝明目,身体健康

肾病患者莫大意 国庆假期仍需谨守饮食红绿灯

新血型系统能降低输血风险

1型糖尿病有望摆脱胰岛素注射治疗

新版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发布

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图像辅助检测软件获批上市

广西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云南分类管理基层医卫机构

北京市将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

优质医疗资源联引到县城——家门口治好疑难病

热点追踪

如何防治秋冬季易患疾病?江西组织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2024-09-27 中国新闻网

随着天气日渐转凉,秋冬季易患的疾病即将进入高发期,感染疾病或因疾病导致的风险有所增加。如何防治秋冬季易患疾病?针对大众热点关切,江西省卫健委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医学专家作出专业解答。

预防秋冬季呼吸道疾病为何多喝水?

秋分节气刚过,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加上气候干燥,呼吸道疾病频发。

江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吴西雅称,对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首先是在合理更换衣物的同时注意保暖;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注意居室通风,减少病原入侵。

吴西雅还说,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多补充优质蛋白,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秋季比较容易感冒的人,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进行流感、肺炎等疫苗的注射,最大程度预防呼吸道感染。

“一老一小”如何科学应对?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抵抗力低,免疫力下降,很多都患有慢性支气炎、慢阻肺、支气管扩张、哮喘等疾病,一旦出现急性发作,可能会出现身体发抖、咳嗽、咳痰、气喘甚至咯血的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至医院就诊。”吴西雅表示,除了老年人,还有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以及肥胖人群都要重点关注,这些人群患流感后更容易出现重症。

天气转凉,儿童容易产生感冒、咳喘、拉肚子等症状。如何增强儿童身体抵抗力,调整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兰智慧说,在中医看来,儿童脏腑娇嫩,肺脾之气不足,容易出汗、胃口不好,加上孩子不知道自我调节增减衣物,所以每逢气候突变,就容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脾失健运,从而发为“感冒、咳嗽、哮喘、腹泻”等常见病。

兰智慧建议,家长帮孩子注意增减衣物,准备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除了生活和饮食上的调理,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来帮助孩子增强抵抗力。

国庆元旦出游应注意预防哪些传染病?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卓表示,国庆假期将至,大家外出旅游、就餐或因不洁的用餐和饮水引发感染性腹泻的风险,以及登革热输入风险在增加。秋冬季又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人群密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也将增加。

“登革热和疟疾都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建议大家外出旅行时,特别是赴境外旅行时,要提前了解旅行目的地的传染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做好防范措施。”江西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程慧健说,预防登革热、疟疾要做好防蚊措施,比如穿长衣长裤、外露皮肤涂防蚊叮咬药物、关闭纱门纱窗、使用蚊香等。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江西报告法定传染病较去年同期减少20.46%。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减少35.53%。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7/c14739-40329313.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全国疾控系统实验动物协作网络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4-09-25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9月10日,全国疾控系统实验动物协作网络建设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处、动物中心、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战略合作院校专家及省级疾控中心代表共20人参加研讨会。全体参会代表对全国疾控系统实验动物协作网络的职责、工作内容、运行机制及配套规章制度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再那吾东·玉山出席会议并作了总结发言。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25_300837.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处组织召开科研诚信及伦理审查培训

2024-09-25 中国疾控中心

  为强化科研人员遵守科研诚信、伦理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要求的意识,加强中心科研相关管理办法的宣贯教育,2024年9月19日,中心科技处在昌平园区组织召开了中国疾控中心科研诚信及伦理审查培训。中心在京单位的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及科研管理人员共130余人参加培训。中心科技处李振军处长主持本次培训。

  中心领导施小明副主任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科研诚信及伦理审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结合自己作为科技人员的切身感受谈及对于科研诚信及伦理的一些体会,并提出对科研人员的三点要求,一是要坚守诚信和伦理底线,坚决抵制学术不端;二是要坚守契约精神,做好项目的规范实施;三是要破除惯例思维,反复验证研究以减少错误。

  中科院科研诚信研究中心袁军鹏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双蕾副研究员、中国医科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翟晓梅教授、中国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杜然然副研究员等结合长期工作实践,以案例教学等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授了科研诚信规范要求,解读了人类遗传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了医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介绍了科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科技处王吉春副处长为大家详细解读了中心科研诚信、论文发表等管理制度修订要点。参训人员认真听讲,并与授课专家展开热烈地交流和讨论。

  培训结束之际,科技处再次强调要树牢科研诚信与伦理的底线思维,请各单位结合本次培训材料做好宣贯工作,并指出科技处将继续为中心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参加培训的科技人员反馈受益匪浅,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25_300840.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四送四进四提升”——市疾控中心举办结核防控进校园系列知识讲座

2024-09-27 青岛疾控中心

为积极响应卫生健康系统“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力度,2024年9月11日至26日,正值全国科普日、金秋开学季,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制所走进高中、走进大学,分别在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六十七中、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莱西市山东文化产业学院、青岛卫生学校、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共开展结核防控进校园系列知识讲座6场,提高了学生尤其是入学新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学校师生及百千万志愿者共计700余人参加。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量身打造生动、诙谐结核知识科普课堂。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华强带队,结防所所长王忠东、副所长李学奎以及部门工作骨干依次为学生开展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涵盖结核病的前世今生、结核病可疑症状、预防控制措施、结核病治疗等多方面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同时针对学校人群密集、学生活动范围集中等特点,讲座还专门设计学校结核病疫情发现及处置的特色内容,使师生全面了解结核病传播要素、疾病危害、防控措施等知识。并通过案例导入、课前提问、课后互动等形式,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兴趣和参与讲座的积极性。

总结提炼,积极互动,筑牢健康防护墙,推动“无结核和谐校园”创建。每场主题讲座结束后,市疾控中心结防所所长王忠东都会就结核病的可疑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核心知识点与现场学生进行提问互动,对讲座内容进一步提炼,并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防病行为,加深师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理解。同时强调,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在学校内的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学们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切实提高身体抵抗力,共同营造无结核和谐校园。

防治结核,我们一直在行动。此次结核防控进校园系列知识讲座,覆盖6个区(市),师生参与度高,取得了良好的宣教成效,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结核病防治的良好氛围,为今后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活动,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将更多的健康防控知识普及到学生群体、并扩大到全社会,提高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摘引网址:http://www.cdcqd.cn/info_view?newsid=120629

返回目录>>

甘肃省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在定西市陇西县顺利召开

2024-09-26 甘肃疾控中心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慢性传染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和传染性等特点。结核病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同时,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发病数位居全球第三位。为进一步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的转变,国家拟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核病关爱行动。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结核病关爱行动2024年新增试点项目地区名单的通知》(中疾控结控便函〔2024〕1264号)文件要求,我省陇西县被确定为全国2024年新增结核病关爱项目试点地区,同时陇西县也被确定为甘肃省级结核病关爱示范点。

为如期完成我省肺结核关爱行动项目试点工作任务,2024年9月20日甘肃省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在定西市陇西县召开,来自省疾控中心、定西市疾控中心、陇西县卫健局、陇西县疾控中心、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结核病定点医院)分管结防工作领导、工作人员以及陇西县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结防专干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启动培训。

会议由陇西县疾控中心主任梁艳春主持。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龙济洲致欢迎辞,定西市疾控中心主任景林对试点项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爱伟在启动会上讲话并对试点项目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本次试点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二是要做好项目资料的归纳总结及项目的经验推广工作;三是要加强保障,积极协调,争取项目经费支持,切实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按照会议日程,省疾控中心结防科王铂副主任医师解读了《甘肃省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项目工作方案》,陇西县疾控中心结防科栾树茂科长介绍了《陇西县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项目工作实施细则》以及《陇西县入学(入园)新生结核病筛查工作方案》。同时启动会还邀请陇西县启明精神病院专家介绍了肺结核患者心理关怀。

本次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项目工作,着重从肺结核筛、诊、治、管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营养支持、心理支持以及医疗保障等多项措施的落实,对患者开展全流程、全周期和全方位的关爱与帮扶等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可以切实提高患者的依存性,为今后全省推广实施患者关爱项目积累经验。

摘引网址:http://www.gscdc.net/html/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咖啡的守护力量!Nature子刊:我国科学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常喝咖啡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2024-09-26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咖啡和茶在降低痴呆症风险方面的潜在作用,还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健康建议。通过适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高血压患者可能能够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宁夏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健康记录数据发现,一些经常喝咖啡的高血压患者患痴呆症的风险可能低于不喝咖啡的人。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10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coffee and te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 individuals with hypertens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先前的研究已表明,经常喝适量的咖啡或茶可以减少炎症,促进血脑屏障的健康。这两个因素都与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有关。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者想要探讨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与痴呆症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

为了找到这种联系,研究者求助于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这是一个包含50多万人数年健康数据的大型数据库。在分析中,研究者寻找了经常饮用咖啡或茶与降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联系。他们还考虑了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如心脏病、高血压等。

主要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的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人更容易患痴呆症。然而,研究人员发现,高血压患者中,经常喝咖啡或茶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较低。具体而言,每天喝二分之一杯到一整杯咖啡或茶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低于不喝这两种饮料的人。

此外,研究还发现,饮用的咖啡种类也会影响结果。例如,自己研磨咖啡豆的人受益更大。研究人员认为,高血压患者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饮用后炎症的缓解可能是痴呆症风险降低的原因。他们指出,由于这项研究基于相关性,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患者饮用咖啡因饮料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联系。尽管如此,这一发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预防痴呆症的方法,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适量饮用咖啡或茶。

结论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咖啡和茶在降低痴呆症风险方面的潜在作用,还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健康建议。通过适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高血压患者可能能够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a148443e27a.html

返回目录>>

为何哺乳动物的肝脏比其他衰老得更快?Cell新研究揭秘非编码DNA损伤如何加速器官老化

2024-09-26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细胞衰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延缓衰老的潜在治疗方法开辟了新的道路。

DNA突变的积累经常被用来解释衰老过程,但它仍然只是众多假说中的一种。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内瓦大学、伯尔尼大学医院和伯尔尼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解释为何某些器官(如肝脏)比其他器官衰老得更快的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17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 vivo DNA replication dynamics unveil aging-dependent replication stress”。

这种机制揭示了非编码 DNA 的损伤(通常是隐性的)在缓慢增殖的组织(如肝脏或肾脏)中积累得更多。与频繁再生的器官不同,这些损伤长期未被发现,并阻碍细胞分裂。这些研究成果为了解细胞衰老和延缓衰老开辟了新途径。

器官衰老的不同速度

我们的器官和组织并非以相同的速度衰老。衰老的标志是衰老细胞,即无法分裂并丧失功能的细胞的增加,对肝脏或肾脏的影响比对皮肤或肠道的影响更快。科学界对导致这一过程的机制争论不休。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而累积的遗传物质(DNA)损伤是衰老的根源,但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仍不清楚。

DNA的编码区与非编码区

DNA分子包含编码区(即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和非编码区,其中非编码区参与调节或组装基因组的机制。细胞不断受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破坏,其含有的DNA修复系统可以防止错误的积累。编码区中的错误会在基因转录(即激活)时被检测到。非编码区的错误会在需要通过DNA复制过程每次构建一个新的基因组拷贝的细胞更新时被检测到。

然而,细胞更新的频率并不相同,这取决于组织或器官的类型。与外界环境持续接触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或肠道,其细胞更新(并因此复制其DNA)的频率较高——每周一次或两次,而内脏器官,如肝脏或肾脏,其细胞每年仅增殖几次。

肝脏:研究衰老的理想模型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日内瓦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教授Thanos Halazonetis及其团队正在研究DNA复制机制。他的研究团队与伯尔尼大学医院的Deborah Stroka教授和Daniel Candinas教授及其团队合作,一直在研究不频繁增殖的肝细胞。他们分析了肝脏衰老速度加快与肝细胞DNA复制频率降低之间的潜在联系。

Stroka解释说:“作为我们的研究模型,小鼠肝脏是研究体内DNA复制机制的理想器官。在成年哺乳动物中,除非部分切除肝细胞,否则肝细胞很少增殖。切除年轻或年老小鼠三分之二的肝脏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活体中研究年轻或年老器官的复制机制。”

关键发现

通过首次绘制切除后再生的肝细胞中DNA复制起始的位点,研究者发现这些位点总是位于非编码区。他们还观察到,年轻小鼠的复制起始效率要比年老小鼠高得多。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日内瓦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研究员Giacomo Rossetti解释说:“这些非编码区不需要定期进行错误检查,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损伤。在切除年轻小鼠的肝脏后,损伤仍然很小,DNA复制是可能的。相反,在年老小鼠身上进行实验时,随着时间推移积累的过多错误会触发警报系统,阻止DNA复制。DNA复制受阻会阻止细胞增殖,从而导致细胞功能退化和组织衰老。”

延缓衰老的希望

这些观察结果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缓慢增殖的组织(如肝脏)比快速增殖的组织(如肠道)衰老得更快。在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中,包含复制起始点的非编码区积累了过多的隐性DNA病变,从而阻碍了复制的起始。另一方面,在快速增殖的组织中,由于细胞更新频繁,积累的损伤很少,复制起始点也能保持其效率。

Halazonetis总结说:“我们的模型表明,通过在复制被触发之前修复隐性DNA损伤,或许可以避免衰老的某些方面。我们的研究重点将放在这一新的工作假设上。”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细胞衰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延缓衰老的潜在治疗方法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3d1843956a0.html

返回目录>>

JAMA子刊:较高的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

2024-09-26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空气污染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为制定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减少空气污染,有望降低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改善公众健康。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中,较高的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的患病风险。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16日在线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ir Pollution and Parkinson Disease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来自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的Brittany Krzyzanowski博士及其同事们评估了空气污染是否与帕金森病风险的增加以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有关。他们的分析包括参加罗切斯特流行病学项目(1998 年至 2015 年)的 346 名帕金森病患者和 4813 名匹配的对照组的数据。

研究者发现,暴露于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的人数越多,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就越高,而且在大都市核心地区的人群中,PM2.5暴露水平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与最低的五分之一人群相比,这种风险最大(优势比为1.23)。

此外,二氧化氮(NO2)暴露量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与最低的五分之一人群相比,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优势比为1.13)。

研究还发现,暴露于空气污染与少动-强直症状的风险增加有关(PM2.5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优势比为1.36)。仅在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中,PM2.5暴露量越高,患运动障碍的风险越大(PM2.5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危险比为1.42)。同样,二氧化氮暴露量增加也会增加运动障碍的风险(二氧化氮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危险比为1.13)。

研究者写道,“重要的是,由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M2.5在低于先前设定的标准时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美国环境保护局于2024年将PM2.5年标准从12微克/立方米降至9微克/立方米。我们的研究不仅支持导致这一变化的研究结果,而且建议将上限降至 8微克/立方米。”

综上,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空气污染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为制定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减少空气污染,有望降低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改善公众健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e50844108a0.html

返回目录>>

突破肌肉再生瓶颈!Nat Biotechnol:类器官培养促进小鼠成肌细胞去分化为肌肉再生的干细胞

2024-09-26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从肌肉组织生成体外衍生卫星细胞(idSCs)的方法,这些细胞在小鼠体内移植后能够有效支持肌肉再生并恢复肌肉功能。

近日,哈佛大学Lee L. Rubin研究团队在Nat Biotechnol上发表了题为“Organoid culture promotes de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myoblasts into stem cells capable of complete muscle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从骨骼肌组织生成体外衍生卫星细胞(idSCs)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idSCs可能为治疗遗传性肌肉疾病、创伤引起的肌肉损伤和与年龄相关的肌肉无力提供可扩展的细胞来源。

研究表明,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肌母细胞可以逆转为卫星细胞样状态。卫星细胞通过表达转录因子Pax7来维持干细胞特性,而肌母细胞则通过激活MyoD进行分化并丧失干细胞潜能。将肌母细胞在旋转瓶中培养形成骨骼肌类器官(SkMOs),并调整培养条件,最终生成的SkMO细胞表现出肌球蛋白重链(MyHC)和Pax7的双重表达。

验证idSCs的特性

使用转基因小鼠,研究验证了SkMO中的GFP+细胞具有类似卫星细胞的特征,包括静止状态、小细胞体积和克隆生长能力。这些SkMO衍生的GFP+细胞能够形成克隆,并在体外分化为多核肌管。最终,这些细胞被称为idSCs,展示了其在三维培养中重塑为卫星细胞的能力。

基因表达分析

通过多重RNA测序分析,研究比较了新鲜分离的卫星细胞、肌母细胞和体外生成的idSCs的转录特征。结果显示,idSCs在基因表达上与内源性卫星细胞相似,而与肌母细胞和储备细胞则明显不同。关键基因涉及Notch信号通路、早期应激反应、静止状态及细胞外基质等。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idSCs与肌母细胞之间存在1,347个差异表达基因,idSCs与卫星细胞之间存在774个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idSCs和卫星细胞共享并上调了多条与细胞粘附和细胞外基质相关的KEGG通路。相对而言,肌母细胞和idSCs在细胞周期和代谢通路中的激活水平较高,表明idSCs在转录特征上处于肌母细胞和卫星细胞之间的中间状态。

表观基因组动态变化

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肌母细胞在转化为卫星细胞样细胞(idSCs)时的表观基因组动态变化。

通过Omni-ATAC-seq分析在不同时间点(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获得的idSC样本,研究共识别出约40,000个与肌肉发生相关的染色质区域。

结果显示,肌母细胞状态下的开放染色质区域在idSCs和卫星细胞中逐渐闭合,尤其在第30天的idSCs中。无偏聚类分析将这些染色质区域分为五个类群,涉及肌肉发育、细胞外基质(ECM)组织及细胞周期调节相关基因。

差异分析表明,idSCs在表观遗传特征上逐渐向卫星细胞转变,同时保留与ECM和肌动蛋白重塑相关的独特特征。

体内功能验证

研究还评估了idSCs在体内的功能。通过将晚期idSCs植入损伤肌肉中,评估其在体内的存活、整合和自我更新能力。研究使用表达荧光素酶和tdTomato的慢病毒感染肌母细胞,进行体内追踪和生物发光成像(BLI)。实验结果显示,idSCs在植入后具有显著的存活能力,体内辐射强度随时间显著增加,而肌母细胞的辐射强度逐渐降低。

21天后,idSCs在肌肉中的整合情况显著优于肌母细胞,表现为更多的tdTomato+肌纤维。idSCs还能有效填充卫星细胞小区,占卫星细胞的14%,而肌母细胞几乎未能生成Pax7+tdTomato+细胞。实验还表明,idSCs在经历多轮CTX损伤后仍能持续自我更新,支持肌肉再生。与新鲜分离的卫星细胞相比,idSCs在肌肉再生和卫星细胞小区再填充方面表现优越。

人类细胞的应用

为了提高研究的临床相关性,研究人员从患者活检或商业来源获得人类肌母细胞,并在增强的无血清培养基中生成了人类骨骼肌类器官(SkMOs),整个培养过程缩短为15天。研究发现,在SkMO形成过程中,PAX7+细胞的比例从肌母细胞阶段的3.5%±3%降至5%±1%,且在SkMOs中,仅少数PAX7+细胞(5%±2%)同时表达MyoD(仅占84%±2%)。此外,从增殖的肌母细胞转变为SkMOs时,EdU+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表明肌母细胞经历去分化,维持Pax7表达但缺失MyoD表达。

总结

总体而言,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从肌肉组织生成体外衍生卫星细胞(idSCs)的方法,这些细胞在小鼠体内移植后能够有效支持肌肉再生并恢复肌肉功能。研究还揭示了idSCs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并成功从人类肌肉组织生成了类似卫星细胞的细胞,为肌肉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应用。这一突破性的研究为未来肌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aee844214d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人体这2个器官衰老最快?这些事别再做了!

2024-09-25 网易健康

有的人发现自己脸上出现皱纹、斑点后,会感慨皮肤的衰老。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有些内脏器官或许比外貌衰老更快!尤其是这2个器官,有些伤害它们的事别再做了!

人体器官中肝脏、肾脏衰老最快?

长久以来,“为什么某些器官衰老得更快”是困扰着科学家的难题。近日一项最新的研究可能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2024年9月,《细胞》学术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DNA的隐性损伤在缓慢增殖的组织(肝脏、肾脏)中积累得更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肝、肾等器官的衰老速度比另一些器官(如皮肤、肠道)更快。 ①

研究发现: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并非以相同的速度衰老。衰老的标志是衰老细胞,即无法分裂并丧失功能的细胞的增加,对肝脏或肾脏的影响比对皮肤或肠道的影响更快。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而累积的DNA损伤是衰老的根源。

这些伤肝肾的事别再做了!

一、6个伤肝行为

1. 容易生气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郭朋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中表示,容易生气的人,患肝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频繁的怒气会导致肝气郁结的症状,同样容易招致肝脏组织受损。

平日里乐观生活,有健康正面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守护肝脏健康。 ②

2. 爱好喝酒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秘书长、注册营养师谷传玲在公众号刊文中表示,喝进肚的酒精90%以上都要由肝脏代谢,代谢中产生的乙醛和自由基不仅会杀掉肝细胞,这个代谢过程还会增加脂肪在肝脏的堆积,这也会损伤肝功能。 ③

3. 经常熬夜

郭朋医生表示,熬夜的习惯可以说是大多数疾病的源头,肝脏也不例外。经常熬夜,容易导致肝细胞供血不足,破坏原有的细胞结构,增加肝脏损伤的风险,肝功能也会因为休息不足而出现影响。 ②

4. 长期吃药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洪金晶在医院公众号刊文中表示,常年吃药,让肝脏长期处于高负荷代谢毒素的状态,会加重肝脏负担,还会导致药物性中毒。用药最好注意其不良反应,不盲目滥用,减少对肝脏的损伤。 ④

5. 感染病毒

病毒侵入肝脏后,导致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脏内出血、肝脏肿大,正常肝功能衰退,逐渐变成慢性肝炎。慢性乙肝、慢性丙肝是我国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主要原因。 ④

6. 过度节俭

有些人发现坚果、粮食发霉了,还打算洗洗再吃。发霉食物被霉菌污染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对肝脏的伤害最大,易诱发肝癌。

其中,花生、玉米等最容易污染黄曲霉毒素,如果坚果和粮食已经发霉,就直接扔掉。 ③

护肝要点:少生气,少喝酒,饮食保证营养充足但不过量,吃药要遵医嘱,打肝炎疫苗,并做好定期体检。 ⑤

二、6个伤肾行为

1. 吃得太咸

深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王圳2024年在医院公众号刊文中表示,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过滤血液中钠和其他物质的负担,增加高血压风险,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肾脏损伤。 ⑥

2. 喝水太少

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程虹2021年刊文提醒,健康的成年人,可以每天喝水1500-1700毫升,约一次性纸杯7-8杯水。长时间喝水太少,尿量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容易引发肾结石等。 ⑦

3. 经常憋尿

王圳医生表示,长期憋尿会对泌尿系统与肾脏造成一定压力与损伤,大量尿液的长期储存会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携带有害物质与细菌的尿液可能回流,导致尿路感染、肾脏积水甚至更严重的肾病。 ⑥

4. 长得太胖

肥胖除了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代谢异常、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呼吸睡眠障碍、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患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而且,有些肥胖引发的疾病也会导致肾功能损伤。 ⑤

5. 过度劳累

有些肾炎病人发病与长期的过度劳累有关,劳逸结合才能保持肾脏健康。 ⑤

6. 滥用药物

乱吃药同样是肾脏的一大“杀手”!王圳医生提醒,部分肾毒性药物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这类药物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⑥

护肾要点:关注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伤肾疾病,合理饮食,多喝水不憋尿,注意保暖,谨慎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止痛剂等。 ⑤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VAHTRL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过量饮用可致牙齿酸蚀症!喝完奶茶要用清水漱口

2024-09-26 网易健康

近日,“女生每晚1杯奶茶提神,烂12颗牙”登上热搜。

“小柳(化名)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最近发现自己的牙齿不仅变得又黄又黑,牙齿表面还坑坑洼洼,经检查后发现,她整口牙如同石膏般,轻轻触碰便会脱落。”该女生的接诊医生、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张黄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牙齿酸蚀症”。

“牙齿酸蚀症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多见的,与习惯饮用饮料有一定关系。程度加重会出现牙髓炎、根尖炎等问题。”张黄表示,只要摄入饮料,糖分就会在口腔中残留,并不存在三分糖的饮料相比于五分糖的饮料来说会给牙齿减轻负担的伪命题。奶茶中的珍珠、波霸在咀嚼过程中极易附着在牙齿上,也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多元环境。”

张黄建议:在饮食方面,要注意糖分的摄入,还要注意口腔清洁,清洁是最基础、最有效的口腔保健方式。此外,喝奶茶建议在10-15分钟内喝完,喝完后用清水含漱,去除掉口腔中部分糖分,也能够减少酸蚀症的产生。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0N9MBM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养肝就是养命!中老年人常吃这些“护肝菜”,养肝明目,身体健康

2024-09-26 网易健康

在养生界有这样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养肝就是养命”。肝脏作为我们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大脏器,它不仅具有排毒代谢的作用,同时还与我们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注重对肝脏健康的养护,而除了要从日常行为习惯方面进行调整外,在饮食方面也要注重相应的调理。

比如,以下这几种有利于呵护肝脏的蔬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尤其是中老年人,适当多吃,能够很好的养肝明目,让自己气血好、精神足。

1.苦瓜

苦瓜其实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绿色蔬菜,在中医看来,苦瓜具有清热解毒、排毒利尿以及滋阴降火的积极作用,而且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素,还可以发挥一定的抗氧化功效,能够帮助人体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进而减轻肝脏的氧化受损程度。

除此之外,苦瓜中的膳食纤维成分含量也很丰富,这一成分能够帮助人体提高胃肠蠕动效率,进而加快排毒以及清肠,因此,平日里多吃一些苦瓜,的确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呵护肝脏健康。

2.菠菜

菠菜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类蔬菜,其含有丰富的叶绿素、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E等一系列抗氧化成分,这些成分在进入人体后,也同样能够帮助降低体内的自由基,抑制有害物质对肝脏健康的损害。

除此之外,菠菜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能够帮助人体清除代谢产物,这也同样能减少肝脏的工作负担。

而且菠菜中所含有的叶酸以及维生素B成分,还能够对于受损的肝脏细胞进行修复,进而加速肝脏功能的恢复,因此,对于菠菜这一类蔬菜,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吃一些。

3.胡萝卜

胡萝卜是一种维生素A含量非常丰富的蔬菜,而维生素A这一营养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帮助肝脏更好地对有害物质进行代谢。不仅如此,胡萝卜中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也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进而有利于降低肝脏的健康受损程度。

4.芹菜

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这类蔬菜对于肝脏的健康保健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其中的丰富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成分,能够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促进肝脏代谢,进而加快体内毒素以及废物的排出。

除此之外,芹菜中还含有一种名叫巴朗丁的营养物质,这一物质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抗氧化的积极功效,尽可能保证肝脏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以起到呵护肝脏健康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RFE1U905149OON.html

返回目录>>

肾病患者莫大意 国庆假期仍需谨守饮食红绿灯

2024-09-27 北京青年报

国庆假期将至,在团聚和放假的喜悦之中,餐桌上的美食琳琅满目。但对于肾病患者,尤其是需要日常做透析的患者而言,这份喜悦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健康挑战。应急总医院肾内科/透析中心主任许焱提醒,国庆期间如何合理规划饮食,是肾病患者及其家属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红 灯

高糖、高脂、高盐须谨慎

糖果、巧克力、甜点及含糖饮料中的糖分,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急剧波动,增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还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因此,患者应避免或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选择无糖或低糖替代品以满足对甜食的渴望。

油炸食品、肥肉、奶油及快餐等高脂食品,虽然口感丰富,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患者应尽量选择清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油脂的摄入量,同时适量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

高盐食物也是透析患者需要警惕的“雷区”,患者应尽量避免腌制食品、咸菜及重口味酱料等高盐食物,转而选择低盐或无盐的调味品来增添食物的风味。

黄 灯

适量为宜,平衡是关键

黄灯区则代表着那些需要适度控制的食物类别。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并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水果也需谨慎选择。高糖水果如葡萄、香蕉等应尽量避免或少量食用以防血糖波动。而低糖水果如苹果、梨等则可以适量摄入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患者还应注意水果的摄入时间和方式,避免在餐前或餐后立即食用,以免影响消化吸收。

在主食方面,粗粮如燕麦、糙米等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同样需要适量摄入,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绿 灯

大力推荐,健康首选

新鲜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不仅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国庆假期期间,患者可以多选择一些色彩鲜艳、种类丰富的蔬菜来丰富餐桌,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

针对肾病患者的其他饮食建议:

1.肾病患者特别是透析患者的专属食谱

早餐:鸡蛋蔬菜煎饼配豆浆、燕麦酸奶碗。

午餐:清蒸鲈鱼配蒜蓉西兰花、鸡肉炒蘑菇配糙米饭。

晚餐:番茄炖牛腩配小米粥、豆腐蔬菜汤配馒头。

2.加餐与饮品建议

加餐:建议选择低糖、低脂、低磷、低钾的食物如水果(如苹果、梨等低糖低钾水果)、坚果(少量且注意磷含量)、酸奶(无糖或低磷)等作为加餐食物。加餐时间应控制在两餐之间避免影响正餐食欲。

饮品:建议多喝白开水或淡茶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无糖豆浆或低磷牛奶也是不错的选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apQLBmBW0

返回目录>>

新血型系统能降低输血风险

2024-09-27 科技日报

ABO和Rh血型系统都匹配,为什么有时却会输血失败?这是一个50年未解的谜团。

早在1972年,一名孕妇的血液样本被采集后,医生惊奇地发现她的血液红细胞表面缺乏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标志物——AnWj血型抗原。血型抗原是红细胞上的蛋白质,缺乏这些蛋白质会导致输血时出现严重反应。半个多世纪以来,简单输血引起的一系列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都与这种关键的免疫系统触发抗原分子缺失有关。

现在,来自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家终于确定了AnWj与MAL基因的分子关系。他们发现,罕见病例中缺失的AnWj抗原存在于“髓鞘和淋巴细胞”(Mal)蛋白中,科学家将新发现的系统称为MAL血型。

说到血型系统,最熟悉的便是ABO或Rh两种系统。实际上,科学家已知有46种血型系统,它们具有各种特征和抗原。AnWj抗原有助于输血安全,但它却存在于罕见的血型系统MAL中,即最新发现的第47种血型系统。

如果AnWj阴性的人接受AnWj阳性血液,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发生反应,导致并发症。

全外显子组测序(即编码蛋白质的所有DNA的遗传测序)实验表明,这些罕见的遗传病例是由编码Mal蛋白的MAL基因中的纯合子DNA序列缺失引起的。也就是说,MAL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血型为AnWj阴性。

实验中,科学家还将正常的MAL基因引入细胞并观察AnWj抗体的特定反应性,这是确认Mal蛋白负责携带AnWj抗原的关键步骤。

研究显示,超过99.9%的人是AnWj阳性,他们的红细胞中存在全长Mal蛋白。相反,AnWj阴性的人则缺乏这种蛋白质。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遗传或某些疾病引起的,例如血液病或癌症。遗传性AnWj阴性病例极为罕见,研究期间仅发现5名基因性AnWj阴性个体。

随着MAL血型的发现,研究人员可开发新的基因分型测试来识别AnWj阴性个体,从而有助于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1型糖尿病有望摆脱胰岛素注射治疗

2024-09-27 光明日报

从北京大学获悉,我科学家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以下简称“C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在临床试验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移植75天后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目前疗效已稳定持续1年以上,实现了临床功能性治愈。该成果25日晚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细胞》上。研究团队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等组成。

“本研究对于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邓宏魁介绍,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等,难以实现血糖的精准调控,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经过40多年的临床积累,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人胰腺供体短缺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为糖尿病移植治疗提供了新来源。记者了解到,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及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在细胞治疗、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再生医学领域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

经过20余年系统性研究,研究团队以糖尿病治疗为切入点,基于化学重编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人CiPS细胞高效分化功能成熟胰岛的方案,并在灵长类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体内证明了所分化出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023年6月,研究团队正式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开展了人CiPS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研究入组的首位患者是一位病史长达11年的1型糖尿病病人,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患者在接受自体人CiPS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逐步恢复正常,外源胰岛素需要量持续下降,从移植后第75天开始,患者可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移植5个月后,患者血糖达标率已从基线值43.18%持续提高到98%以上,并维持在该水平,表明血糖控制稳定。另一个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在移植后一年降至4.76%,表明全身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非糖尿病状态,达到正常人水平。

截至论文发表时,患者已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超过1年,临床数据达到1年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无移植相关异常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还首次在临床上实现了通过超声和核磁对移植物的有效监测,极大提高了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的安全性。

“这些结果初步证明,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疗法安全有效,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邓宏魁表示,化学重编程技术制备的功能细胞在临床试验的成功,表明化学重编程有望成为高效制备各种功能细胞类型的通用底层技术,为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7/c14739-40329289.html

返回目录>>

新版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发布

2024-09-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张文心)国家卫健委办公厅近日印发《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旨在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据介绍,本次修订的指标主要包括:增加部分反映重症资源配置结构的指标,如医师床位比、护士床位比,加强对重症医学资源变化情况的监测;将近年来行业高度关注的、影响患者预后功能的关键技术,如俯卧位通气、镇静镇痛等纳入;对部分原有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意义根据既往使用情况和行业发展进行了更新,并充分考虑指标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后续,国家卫健委将根据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不断健全和优化重症医学专业质控指标体系。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质控指标开展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要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规范指标应用。

  质控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我国发布《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对提升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7/c14739-40329288.html

返回目录>>

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图像辅助检测软件获批上市

2024-09-2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药监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图像辅助检测软件”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由软件安装程序和授权文件组成,功能模块包括浏览器端、服务器端,用于头颈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的显示、处理、测量和分析,可对颅内3mm及以上动脉瘤进行辅助检测。

该产品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头颈血管分割分段技术和多尺度动脉瘤检测技术,有效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对提升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6/c14739-40328941.html

返回目录>>

广西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2024-09-27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费沁蕊 通讯员 陈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据介绍,广西以“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为保障,提升改革与发展动力;以扩充优质医疗资源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以便民利民减轻负担为目标,持续改善就医服务体验,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广西动态调整100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涉及具体项目4380项,重点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倾斜。持续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截至8月底,共有782种药品和79类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品种在广西落地,预计今年减轻患者医药负担200亿元。

  广西高标准建设3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家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累计引进新技术、新项目超300项,带动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减少群众跨区域就医。自“十四五”以来,全自治区新增三级甲等医院10家,14个设区市实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覆盖;实施“千县工程”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集中提档升级44家县医院。目前,全自治区共有23家县级医院从二级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5家县级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县级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

  广西遴选并建设5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0个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围绕县级医院的短板弱项,通过实施对口帮扶、组团式帮扶等多项举措,在20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建成62个急诊急救“五大中心”。

  围绕诊前、门诊、住院和出院后全链条就医环节,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医体验,广西44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共开展便民服务措施6290项,受益人数达2780万人次,减免患者费用达2662万元;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全自治区医疗机构累计互认检查检验结果1690万例次,涉及费用6300万元。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27/497861.html

返回目录>>

云南分类管理基层医卫机构

2024-09-26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叶利民)日前,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到2025年,全省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其中60%以上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全省70%以上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原则上中心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应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方案》明确,原则上,每个乡镇办好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二、三类管理。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建成社区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类管理。其中,遴选纳入中央和省级支持提质建设项目的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要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水平,其他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要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二类管理。其中,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重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在功能上兼顾基本医疗与综合健康管理,向做优全科医学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转型。

  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三类管理,重点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做优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侧重发展综合健康管理,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疾病筛查、早期发现、转诊转介和随访管理服务。

  《方案》要求,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和功能定位。农村地区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好用好村卫生室,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城市社区以多种形式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方案》强调,根据当地医疗资源、疾病谱和医疗服务需求,科学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科室,合理配置基层卫生人员。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执业,不得对外出租、承包医疗科室。同时,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分类建设,实施县乡精准下沉帮扶,加大医保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绩效考核,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名称。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26/497849.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市将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

2024-09-27 北京日报

近年来,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首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9月25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相关情况。据了解,本市将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

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

“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和高龄自理老年人。这些“老老人”的养老服务是刚需之刚需,也是养老工作的重点之重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老人’保障好了,养老工作就兜住底了。”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为努力破解“老老人”的服务保障难题,本月初,市委深改委已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据了解,本市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主要思路是: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2256家养老助餐点建成运营

郭汉桥表示,近年来,本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本市已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

今年,本市还将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据了解,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等功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截至9月20日,已完成验收60家,建设目标完成过半。

1060个老旧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

郭汉桥介绍,本市从老龄工作实际出发,稳步提高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全面创新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模式,积极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模式”。

近年来,本市持续开展全国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东花市南里社区等93个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本市不断提升老旧小区适老化和无障碍水平,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市属老旧小区达1060个,另有600余个项目正在施工中,惠及老年人群约150万人。

据介绍,本市老楼加装电梯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和总结提炼,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市住建委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了“一户申请就启动、达到比例就确认、协商一致就开工”。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累计加装电梯4263部,受益居民约5万户。

年底前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王小娥介绍,目前全市已有595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比例达到98.7%。全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

目前,全市65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服务,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提前2周向平台预留30%以上号源。

针对失能、手术以后以及老年人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服务需求,北京还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目前已有19家康复医院、21家老年护理中心、12家安宁疗护中心完成转型。今年年底前,北京还将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和8家安宁疗护中心。届时,全市将实现“三个一”:每个区至少要有一家康复医院,每个区至少要有一家老年护理中心,每个区至少要有一家安宁疗护中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dkaMhwyA

返回目录>>

优质医疗资源联引到县城——家门口治好疑难病

2024-09-27 人民日报

前不久,一名患者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人民医院就医,被确诊为肝左叶肿瘤。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大,患者十分忧虑。

“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手术,可以精准切除肿瘤。”大方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嘉鑫说。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来的帮扶专家,李嘉鑫擅长肝胆胰脾良恶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对三维手术导航、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手术颇有研究。对患者肝脏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后,李嘉鑫头戴着一套特殊设备,全视角查看病灶位置,精确处理肿瘤供血血管及周围组织。不到3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出院。

近两年,随着一大批高难度手术的顺利实施,大方县人民医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首例”医学技术应用。

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帮扶力量发挥关键作用。2022年,在农工党中央的协调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大方县人民医院定为协作医院,助其快速补齐管理、诊疗、学术研究等方面短板。2023年,大方县人民医院被认定为三级综合医院。

医疗卫生是统一战线帮扶毕节市的重点领域。中央统战部、民建中央、民进浙江省委会等分别在赫章县、黔西市、金沙县等地实施医疗帮扶项目;农工党中央牵头,推动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民革中央支持下,民革贵州省委会持续在毕节实施“博爱牵手·生命护航”医疗帮扶行动;致公党贵州省委会开展“致力黔行·医卫同兴”等,助推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安定医院等与毕节市七星关区签订合作办学办医协议……1年多来,已有23家知名医院与毕节15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优质医疗资源帮扶毕节市市直医疗单位实现全覆盖。

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毕节引进专家122人,其中31人担任医院领导职务;通过“黔医人才计划”,引进专家40余名;建立国医大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育才平台15个;组织专业培训505次,培训医务人员上万人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dYCjrOf9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