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2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26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解读:以“人民”为核心 科学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高层动向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发布
13部门印发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
疾控动态
市疾控中心成功举办2024年丙肝病例管理质量控制培训班
青海省第一批传染病监测预警培训学员顺利结业
科研动向
午睡并非总有益,血压高者需警惕!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患者,
超过30分钟的午睡或是首次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首次缺血性中风
保护大脑免受肥胖和痴呆的双重威胁的秘密武器!Alzheimers Dement:
高水平的瘦素对老年痴呆有保护作用
有机食品真的更健康?Eur J Clin Nutr揭示有机食品对慢性疾病的潜在益处
Nat Genet:新研究发现AFF3基因的GCC重复序列扩增与人类智力残疾有关
舆情信息
我国航天医学领域取得初步成果
上海探索儿童青少年近视分级分类整合型干预
碘是孕妇健康的守护神 有效补碘有妙招
人的一生为何有两次“断崖式”衰老?
北京市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
60家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完成验收 今年将再增8家安宁疗护中心
化解罕见病用药难重在下好先手棋
夯实乡村医卫体系的人才基石(人民时评)
专家解读: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如何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工作?
做个美甲,手指竟长了“菜花”?只因忽略了这个细节......
内蒙古举办首届职业健康大赛
2024-09-25 人民网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共8章63条,其中对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重大风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制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多方面内容作出明确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草案的提出,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对未来公共卫生安全挑战的积极应对。”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胡国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草案在多个方面展现了改进与优化,包括优化应急指挥机制、强化监测能力、优化信息报告制度、细化早期预警程序以及日常准备与应急演练的要求等。这些亮点措施将有效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9月10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说明时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遵循的总体思路,首先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重大风险。
对此,胡国清认为,要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高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草案中强化民生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要求政府维持社会基本运行、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医疗服务的提供等措施,均是该原则的直接体现。”胡国清说。
统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8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强调传染病监测预警是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次草案也特别强调要“统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此,胡国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依赖科学证据或既往历史经验审慎评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避免过度渲染潜在风险;二是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发展态势适时调整应对举措;三是在追究相关责任时,应尊重科学,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效果作为唯一标准实施问责。
针对如何处理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的关系,雷海潮表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适用本法,但传染病防治法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作出专门规定的,优先适用其规定。
胡国清认为,这一安排符合重大传染病疫情所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类型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特点。前者在人群中传播快,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人群感染,需要及时、快速和强力的应对举措,需要在很多实施细节上予以明确。相对而言,后者没有这个特点,绝大多数情况下仅需处理好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重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在涉及重大传染性疫情处理时仅从原则上提了一下,此时需要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给出的具体细节规定。”胡国清进一步解释。
草案还对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单位、个人等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并强化了保障措施。
“这些措施对于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具有重大作用,能统筹全社会力量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胡国清认为,相关保障措施会明显提升关键应对措施的工作力度和及时性,增加不同部门、机构和社会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性。
他建议,在涉及部门、机构和临近地域协同应对等相关方面强化细节或将其列入实施细则中,以明确在执行关键应对举措中相关部门、机构的责任和工作程序、沟通和决策机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5/c14739-40327804.html
返回目录>>
2024-09-25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段梦兰)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该“十要义”由学生版、家长版、学校版、社区版4个版本组成,每个版本分别提出了10条具体措施和建议。
学生版包括:了解超重肥胖对健康的长期危害,重视保持健康体重;学会使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多吃品种丰富的食物;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等。
家长版包括:定期为孩子称体重、量身高,监测掌握其体重变化;为孩子准备品种丰富、营养均衡的餐食;鼓励并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等屏幕时间等。
学校版包括:将超重肥胖防控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品种丰富、烹调合理、营养均衡的学生餐;安排符合规定的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至少60分钟活动时间等。
社区版包括:通过社区宣传栏、社交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超重肥胖的危害和防控知识;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工作坊和宣传活动;与社区内学校密切合作,促进社区、家庭与学校联动等。
此前,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25/497824.html
2024-09-25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段梦兰)近日,国家疾控局等13部门印发《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构建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框架;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显著增强,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基本建成。
《行动方案》提出了10项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重点任务。一是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二是完善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三是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的预警提醒。四是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动态评估。五是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和综合干预能力,增强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协同能力,加强重点场所、脆弱人群气候变化健康适应与干预。六是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保障能力,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增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卫生应急救治能力。七是增强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加强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抵抗力和恢复力,提升气候敏感疾病的诊疗能力。八是营造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九是加快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科技创新。十是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全球行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25/497823.html
返回目录>>
2024-09-25 深圳市疾控中心
深圳市丙肝病例管理质量控制培训班于2024年9月19-20日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邀请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台山市疾控中心、中山市疾控中心等单位专家授课。全市各级疾控中心、丙肝定点医疗机构和宝安区、龙岗区公卫中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90余人参加了培训。
深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逯建华出席培训班并致辞,强调了丙肝防控和病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加强医防融合,共同推动我市丙肝防控工作再上新台阶。
深圳市疾控中心艾防所负责人赵锦介绍了丙肝防治相关文件要求及深圳市2024年丙肝防控指标完成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及建议;谭京广医生详细介绍了深圳市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实施方案以及深圳市丙肝消除工作进展情况。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预防保健与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黄婷介绍了本院丙肝全周期管理模式,从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随访的全方位覆盖,为各丙肝定点医院丙肝病例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深圳市疾控中心艾防所廖清华医生全面解读了深圳市丙型肝炎病例全程管理工作指引以及相关考核指标。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国信介绍了丙型肝炎的规范诊断及治疗以及本院的丙肝筛查和转诊流程,为其他医院在优化丙肝病例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杨桂林副主任讲解了院内丙肝消除的行政及临床管理,并详细介绍了特殊人群丙肝抗病毒治疗。台山市疾控中心艾防所梁海珠主任介绍了台山市既往报告丙肝病例随访扩大项目实践,为深圳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山市疾控中心艾防所所长舒波介绍了中山市丙型肝炎防治工作及相关经验。宝安区疾控中心艾防科副科长向海山介绍了宝安区丙肝防治工作及既往病例随访动员工作情况。
在本次培训上,针对丙肝病例管理的精细化操作以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等议题,与会代表和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区分享了在丙肝病例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做到了相互启发和借鉴。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对丙肝病例管理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工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
摘引网址:http://www.shenzhencdc.cn/xwzx/gzdt/xxjl/content/post_123803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25 青海省疾控中心
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青海省坚持顶层设计、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把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作为疾控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
传染病监测预警专业骨干人才专项培训是国家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的重点内容之一,以补齐能力短板、提升能力储备、强化实际应用为目标,加强我省各级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队伍人才建设,重点提升市、县两级疾控人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近期,我省第一批48名传染病监测预警专业骨干人才专项培训圆满结束。48名学员从全省各级疾控中心精心遴选,从2023年12月开始第一阶段集中培训,至2024年9月完成毕业答辩,历时9个月,按照“干中学”“学中干”的培养模式,结合疾控系统“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大督查”活动,采用理论知识强化学习和现场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培养方法,通过三阶段核心课程集中授课和7个月的现场实践以及导师的一对一辅导,系统、全面地促进和加强学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培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授课,课程涵盖了流行病学理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传染病风险评估、预警系统使用及预警信息处理、传染病常用监测系统使用和管理、传染病监测数据核查和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突发疫情防控处置、软件使用等。
同时,我省各市(州)疾控中心也相继举办了传染病监测预警基层人员培训。下一步,全省各级疾控中心还将持续巩固提升培训成效并扩大培训范围,不断提高全省传染病疫情早期发现、科学评估和精准预警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传染病风险,为我省传染病应急处置和防控政策调整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摘引网址:http://www.qhcdc.org.cn/xwzx/gzdt/content_3735
返回目录>>
超过30分钟的午睡或是首次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首次缺血性中风
2024-09-25 生物谷原创
对于高血压个体来说,白天小睡时间超过30分钟可能与首次中风风险增加有关,特别是缺血性中风。
你是否也有过“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的经历?
可以说,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公司上班的打工仔,再到退休在家的老人,午睡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午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默认的“白天小睡”时间。
午睡的好处已无需赘述,每个人都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它的益处。短暂的午间小憩不仅能够缓解上午累积的疲劳,还能让人在下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然而,午睡并非毫无弊端,午睡的时长、频率以及哪些人群更适合午睡,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午睡的双刃剑效应
此前,有研究指出,午睡的频率和时间十分关键。过于频繁的午睡可能与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特别是,当午睡时间超过60分钟时,死亡风险可能会上升30%,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则可能增加40%。相反,若将午睡时间控制在60分钟之内,则不会出现上述负面效应。
那么不同人群的午睡时间与疾病之间是否也会有所关联呢?
高血压患者午睡时间与中风风险的关系
近日,由Jinhong Wu等人主导的一项研究,专门探讨了血压患者午睡的习惯及其时间长度与首次发生中风之间的关系。该成果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题为“Long daytime napping: A silent danger for hypertensive individuals”。
该研究从2013年8月24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共招募了11,252名来自中国中风初级预防试验的高血压个体,他们没有中风病史,平均年龄为63.7岁,其中37.9%为男性。
研究人员根据参与者白天小睡(daytime napping)的持续时间,将他们分为四组:不睡(0分钟)、1-30分钟、31-60分钟、超过60分钟。研究通过阈值效应分析、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确定午睡持续时间与高血压个体中风发作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在平均9.4年的随访期间,大多数参与者(77.3%)有日间小睡的习惯,其中“打瞌睡”时间分布为:1217名(10.8%)1-30分钟,4329名(38.5%)31-60分钟,3156名(28.0%)超过60分钟。本研究共记录到1698起首次中风事件,其中1494起为缺血性中风,204起为出血性中风。这显示了中风在高血压患者中的高发病率,强调了研究日间小睡与中风风险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发现,白天小睡时间与中风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与小睡1-30分钟的高血压个体相比,小睡31-60分钟和超过60分钟的个体,首次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7%和37%。
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与小睡后血压的突然变化、夜间皮质醇水平的升高、炎症标志物的增加以及总睡眠时间的增加有关。
此外,这种关联在缺血性中风中较为显著,而在出血性中风中则没有发现显著关联。这可能与两种中风的病理机制不同有关。缺血性中风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关,而出血性中风则与血管破裂有关。研究者推测,白天小睡可能通过影响血压和血液凝固性,进而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白天适度小睡(≤30分钟)可最大化益处
进一步的阈值效应分析显示,白天小睡时间小于75分钟与首次中风风险正相关,而小睡时间大于或等于75分钟时,风险没有进一步增加。这表明小睡时间在75分钟左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阈值。这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个关于日间小睡的实用建议,即小睡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或更短,以降低中风风险。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适度小睡(1-30分钟)可能对高血压患者有益的观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适度的白天小睡(1-30分钟)可能与最低的中风发病率相关,尤其是缺血性中风。这种现象可能与适度小睡既能够提升警觉性和认知功能,又能避免因过长时间小睡而导致的血压波动和炎症反应有关。
结果稳健性检测
研究者进一步使用了多个模型来分析白天小睡时间与中风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如下:
Model 1(未调整模型):白天小睡时间与中风风险显著相关。
Model 2(调整了年龄和性别):这种关联仍然显著。
Model 3(进一步调整了治疗组、研究中心、教育、职业、婚姻状况、生活水平、体力活动、吸烟史、饮酒史、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压力和抑郁情况):关联依然显著。
Model 4(调整了上述所有变量以及病史、药物使用和实验室结果):关联持续显著。
Model 5(完全调整模型,包括所有先前提到的变量以及睡眠持续时间、失眠、睡眠质量、打鼾和生物钟类型):白天小睡时间与首次中风风险之间的关联依然显著。
总而言之:白天小睡时间与中风风险显著相关!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个体来说,白天小睡时间超过30分钟可能与首次中风风险增加有关,特别是缺血性中风。因此,建议高血压个体的白天小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或更短,以降低中风风险。适度的小睡,才能既放松身心,又保护健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6ed8446e679.html
返回目录>>
保护大脑免受肥胖和痴呆的双重威胁的秘密武器!Alzheimers Dement:
2024-09-25 生物谷原创
瘦素生物利用率越高,健康中年人的白质完整性就越好,这支持了瘦素在晚年痴呆症风险中的潜在神经保护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瘦素水平越高,中年人大脑白质的信号传导就越好。这一发现将肥胖与痴呆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9月的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eptin bioavailability and markers of brain atrophy and vascular injury in the middle age”。
论文通讯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阿尔茨海默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副教授Claudia Satizabal博士说:“这些发现支持了已知的瘦素变化在晚年痴呆症风险中的作用,因为瘦素缺乏与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是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
这项新的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年肥胖是导致该病发病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开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联系机制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些机制可能通过血管、遗传和代谢途径延伸。
脂肪组织曾被视为被动的能量储存库,如今则被认为是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能分泌一组被称为脂肪因子的生物活性肽或细胞信号分子,在体内能量或代谢状态、炎症和肥胖中发挥功能性作用。
瘦素是一种脂肪因子,负责中枢控制食物摄入和能量平衡,并与多种神经生理功能有关,包括大脑发育、神经发生和神经保护。由于这些作用,它被认为是肥胖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合理机制。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者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进一步了解了瘦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血管负担之间的潜在关系。具体来说,他们探究了瘦素标志物与健康中年人的认知功能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脑萎缩和血管损伤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包括来自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2262名认知能力健康的参与者。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是一项对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居民进行的长期心血管队列研究,研究对象跨越三代人,目前是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一个项目。
研究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量了瘦素及其可溶性瘦素受体的浓度和它们的比值,即游离瘦素指数(free leptin index),这一指数表明瘦素的生物利用率。认知和核磁共振成像测量采用标准化方案得出。
主要发现
研究结果发现,可溶性瘦素受体与较低的分数各向异性(脑白质完整性的生物标志物)和峰值-宽度骨架化平均扩散率(白质损伤的成像标志物)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应地,游离瘦素指数越高,分数各向异性越大。这些结果在一项纳入来自圣安东尼奥的89名认知健康的西班牙裔参与者的研究中得到了重复,该研究由美国学术医学中心联盟MarkVCID进行,该联盟的任务是识别和验证导致认知障碍和痴呆的血管性脑小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者得出结论:瘦素生物利用率越高,健康中年人的白质完整性就越好,这支持了瘦素在晚年痴呆症风险中的潜在神经保护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瘦素在大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也为预防和治疗痴呆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6f28444037c.html
返回目录>>
有机食品真的更健康?Eur J Clin Nutr揭示有机食品对慢性疾病的潜在益处
2024-09-25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总结了有机食品与多种慢性疾病、健康感知及农药暴露的关系。有机食品的消费与心脏代谢风险因素降低显著相关,尤其是在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控制方面表现突出。
20世纪的绿色革命通过化肥、农药和灌溉技术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退化和健康问题,从而推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旨在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并满足消费者对天然产品的需求。欧盟通过法规规范了有机生产,强调其对环境和农村发展的贡献。受环境意识、动物福利关注以及认为有机食品更健康的观念驱动,过去二十年间,全球有机耕地面积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近日,希腊雅典农业大学Kalliopi-Anna Poulia研究团队在Eur J Clin Nutr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organic foods on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percep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的论文。该研究发现,有机食品消费与心代谢风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和农药暴露减少相关,但对癌症风险的影响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长期研究以确定有机食品的整体健康优势。
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并将研究协议提交至Prospero平台(CRD42022361722)。通过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使用关键词检索,最终识别出1760篇文献,去重后筛选出87篇文章进行详细评估,最终有21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
纳入研究的标准包括:
成人(>18岁),
至少持续6个月消费有机食品,
比较有机食品与传统食品对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纳入的21项研究根据研究重点分为三个类别:慢性疾病(10篇)、健康感知(7篇)和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暴露(7篇)。
研究结果
1. 有机食品与非传染性疾病
癌症风险: 法国的Nutri-Net Sante队列研究(68,946名成人,平均年龄44.2岁,随访7年)发现,高频率的有机食品消费与整体癌症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尤其是绝经后乳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特定癌症类型。最高消费组的癌症风险比最低消费组低25%。
肥胖与代谢健康: 多项前瞻性研究显示,高有机食品消费组的BMI增长较低,肥胖和超重的风险显著下降。Kesse-Guyot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有机食品消费者的BMI增长率比低消费组低16%,肥胖和超重风险分别减少23%和31%。
糖尿病与心脏代谢健康: 多项研究一致显示,经常食用有机食品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例如,Kesse-Guyot等人的研究表明,食用有机食品最多的个体,其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低消费者低35%。
2. 有机食品对健康感知的影响
调查显示,70%的有机食品消费者认为自己的整体健康状况更好,30%的受访者表示精神健康有所改善,24%的人报告了更好的胃肠功能,19%的人表示皮肤、头发和指甲状况有所改善。
3. 有机食品与农药暴露
多项临床试验一致表明,食用有机食品可显著减少农药暴露。例如,Simoes-Wust等人发现,有机食品高消费组的个体,其农药暴露水平显著低于传统食品消费者。此外,有机食品组还显示出较低的炎症标志物浓度。
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本研究总结了有机食品与多种慢性疾病、健康感知及农药暴露的关系。有机食品的消费与心脏代谢风险因素降低显著相关,尤其是在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控制方面表现突出。此外,有机食品饮食显著减少了农药暴露水平。然而,关于有机食品对癌症风险的长期影响以及营养价值的差异性,目前的数据尚不一致。因此,未来需要更大规模、长期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健康益处,并明确有机饮食是否在整体健康层面上优于传统饮食。
这项研究不仅为有机食品的健康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消费者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acc8442351a.html
返回目录>>
Nat Genet:新研究发现AFF3基因的GCC重复序列扩增与人类智力残疾有关
2024-09-25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的全表型组关联方法(phenome-wide association approach)将基因变异与人类表型联系起来,强调了这些基因变异对公共健康的广泛影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与智力和教育成果相关的新型遗传变异。这一发现为智力残疾诊断和潜在治疗途径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2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h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methylated GC-rich repeats identifies a GCC repeat expansion in AFF3 associated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这项研究揭示了串联重复序列(tandem repeats)——一种核苷酸模式在染色体上以首尾相连的方式重复多次,对智力功能的重大影响。
论文通讯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遗传学与基因组科学教授Andrew Sharp博士解释说,“基因组中含有无数这样的串联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一旦扩增,就会破坏基因的功能。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这些以前未被重视的基因特征如何对人类智力产生深远影响。”
串联重复序列可以比作人类基因组书籍中重复多次的句子。研究者说,这些重复序列过多会导致基因指令中断,影响个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
利用先进的DNA甲基化分析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者在AFF3基因中发现了一个特定核苷酸序列的重复扩增,该核苷酸序列由一系列鸟嘌呤(G)和胞嘧啶(C)碱基(具体就是GCC)组成,这与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可能解释至少 0.3% 智力残疾病例的遗传基础,从而提高基因检测和诊断的精确度。
这项研究的全表型组关联方法(phenome-wide association approach)将基因变异与人类表型联系起来,强调了这些基因变异对公共健康的广泛影响。Sharp博士指出,“确定AFF3扩增是导致智力残疾的一个因素,这是向更准确、更及时的诊断迈出的一步。”
未来的研究有望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Sharp博士解释说,尽管这项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串联重复序列扩增上,但人类基因组包含数十万个串联重复序列扩增,其中许多可能在疾病中发挥作用。
研究者计划扩大他们的研究范围,探索更多的重复序列扩增,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些重复序列扩增的普遍性和对人类的影响的了解。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b8f8445505b.html
返回目录>>
2024-09-26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刘诗瑶、占康)据第二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传来的消息,我国空间站已在航天医学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将助力载人登月和后续其他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
第二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近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协办。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航天医学前沿理论和未来发展趋势,面向载人登月等深空探测任务中航天员地外生存保障问题,探讨如何突破人类地外生存面临的挑战。
航天医学对促进大众健康也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取得了国际首例失重对细胞内钙信号影响的可视化研究、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等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大众心血管、骨肌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人类衰老、药物防护与筛选等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anHdiKE5o
返回目录>>
2024-09-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9月24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4日获悉,目前,上海已实现4岁到18岁儿童青少年每年全覆盖筛查建档和分类管理。相关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上海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下降趋势。当日,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儿童青少年重点疾病《近视分级分类整合型干预项目》正式启动,将在上海选点开展屈光发育分类分级干预措施。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方面当日介绍,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行“一增一减”(增加户外活动和减少课业负担)和“五项管理”(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作业和体质健康管理),聚焦关键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建立近视有效干预技术和工作模式,研发智能检查设备和智能量化监测工具。相关机构还研制屈光不正筛查规范、远视储备和眼轴长度参考值等国家卫生行标、国家方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市疾控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有关措施的通知》,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围绕“工作机制、服务体系、干预技术、科研创新、专业队伍、科普质量”等方面加强建设。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方面表示,将加强技术支撑,指导根据屈光发育不同阶段实施分类防控措施、强化远视储备不足重点高风险人群的早发现和早干预,积极推动应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和适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ZxzC1JRdR
返回目录>>
2024-09-26 北京青年报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物质,而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胎儿大脑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孕妇如果缺碘,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更可能导致流产、死产、新生儿智力低下等问题。由于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差异,一些地区的孕妇可能面临碘摄入不足的风险。因此,了解碘的主要食物来源,合理安排日常饮食、保证碘摄入量适宜,对每位准妈妈来说都是必要的。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我国成年人每日的碘平均需要量(EAR)为85微克,推荐摄入量(RNI)为120微克。孕妇每日的碘需要量除了供应自身需求外,还需满足胎儿的需要。成年女性的碘EAR(85微克/每日)和新生儿碘蓄积量(75微克/每日)合计约160微克/每天。
由于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很多地区的土壤和水源中的碘含量不足,导致食物中的碘含量也偏低。因此,除了通过食物摄入外,孕妇还应考虑通过碘盐或碘补充剂来保证碘的充足摄入。碘主要存在于以下这三类食物中,下面就来进行逐一分析。
1.碘盐:每日5克碘盐可帮助孕妇摄入100微克碘
现行的《食用盐碘含量》(GB 26878-2011)标准规定,食用盐产品(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为20-30毫克/千克。加碘食盐由碘酸钾或碘化钾按一定比例与普通食盐混匀而成,但是由于碘是一种比较活泼、易于挥发的元素,烹调过程中会产生损失,按照平均烹调损失率20%计算,孕妇每日摄入5克的碘盐,可摄入碘100微克,低于每日碘需要量。
因此,除了食用碘盐以外,孕妇还应摄入其他富含碘的食品。
2.海产品:碘含量最丰富的食物来源
例如海带、紫菜、海鱼、贝类等。这些食物中的碘含量远高于陆地食物,因此,对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孕妇来说,通过食用海产品来补充碘是非常方便的。
3.蛋类:蛋黄中的碘含量通常比蛋清高
鸡蛋、鸭蛋等蛋类食品也是碘的一个重要来源。蛋黄中的碘含量通常比蛋清要高。因此,孕妇在饮食中可以适当增加蛋类的摄入,以帮助补充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补碘过多也有危害。我国多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孕妇尿碘浓度超过250微克/升时,会出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孕妇每日碘摄入量不应超过500微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6/c14739-40328529.html
返回目录>>
2024-09-26 科技日报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突然间就觉得自己老了。实际上,这种感受并非错觉,或许正是身体内部深刻变化的真实写照,医学数据与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自然·衰老》杂志最新报道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揭示了衰老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相反,人类在青春期后还会经历两次显著的“断崖式”衰老。不过,清晰的认识将能帮助人们更好应对。
两次显著衰老变化
科学家招募了108名种族背景多样的参与者,年龄从25岁到75岁不等。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科学家每3到6个月收集一次参与者的血液样本,以评估基因活性、血糖水平等不同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他们利用这些样本,追踪了超过135000种不同的分子和微生物,包括已知与免疫健康、心血管功能、新陈代谢、肾功能以及肌肉和皮肤结构相关的代谢物、脂质、蛋白质和蛋白质前体(RNA分子)。这些样本总共提供了约2460亿个不同的生物标志物数据点。
研究结果表明,81%的分子并没有像线性衰老所预期的那样持续变化,而是在中年和老年发生两次显著变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抗衰老MDT门诊牵头专家、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兼教授莫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生物年龄是一个综合表现,涵盖外观和内在的变化。外观包括体态、皮肤光泽、皱纹和弹性;内在则涉及脏器功能,如心脏、肝脏和肾脏的健康,以及糖化指标等。此外,功能性的改变,如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也是重要指标。综合这些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人们才能更准确地评估生物年龄,而不仅仅是凭外观判断。
分子水平研究说法
在中年加速衰老期,一些变化发生在影响代谢的细胞中,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更难代谢咖啡因和酒精。脂肪组织蛋白的变化可能解释了中年时期胆固醇水平升高和体重意外增加的原因。与皮肤和肌肉结构相关的结缔组织蛋白的变化则解释了为什么皮肤开始松弛、出现皱纹,以及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出现与肌肉拉伤和损伤相关的问题。
在老年加速衰老期,科学家观察到了更多相同的分子变化,以及与肾功能和免疫健康相关的分子的显著波动。这可解释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新冠,以及为什么癌症发病率、肾脏问题和心血管疾病会急剧增加。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援引哈佛大学医学院外科副教授塞缪尔·林的话称,首次衰老暴发期间突然发生的分子变化在步入老年时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但衰老的每个阶段都会对人体有明显影响,如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产生减少、黑色素减少,以及皮肤质量下降、头发变灰白和变少。
他认为,这些明显的衰老迹象是人体内发生的分子和微生物变化的直接结果。
社会因素影响程度
此前,有许多研究表明,与年龄相关的疾病都会在步入老年时发生剧烈变化,因此,科学家对人体在这个时间段突然衰老并不感到诧异。但是,中年这个时间点却令人好奇。
起初,科学家推测是更年期或围绝经期导致研究中的女性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影响了整个组群。但当他们按性别对研究组群进行分类时,发现44岁左右的男性也出现了相同的衰老趋势。他们认为,很可能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影响着男性和女性的这些变化。
莫龙团队最新研究认为,40—45岁、60—65岁是两个衰老突然加速的阶段。
莫龙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衰老的一大重要原因。很多人40多岁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而60多岁会出现‘晚年危机’,相关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变化也会显著影响衰老进程。”
研究人员建议,当步入40岁时,要密切关注胆固醇水平,加强定期锻炼以保持肌肉质量。他们还建议多喝水以缓解与年龄相关的肾脏问题,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以减少氧化应激的不利影响。
莫龙还提出3种抗衰老的饮食方式。一是抗炎饮食;二是地中海饮食,即以坚果和蛋白质为主;三是原始饮食,即模仿古代人类的饮食习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当进行轻断食。此外,适当摄入咖啡因也有助于延缓衰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6/c14739-40328501.html
返回目录>>
60家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完成验收 今年将再增8家安宁疗护中心
2024-09-26 北京青年报
昨日,本市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专场。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本市正逐步完善老年人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本市已完成验收6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就近提供优质养老服务。聚焦老年人“吃饭难”,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
今年年底前,本市将再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和8家安宁疗护中心。
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
近年来,本市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稳步提高。据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以养老金水平为例,今年本市继续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持向退休时间早、连续工龄和缴费年限长的退休人员加大倾斜力度。这已经是北京市连续第32次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330余万退休人员。
围绕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本市也在持续创新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本市提出,要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截至9月20日,已完成验收60家,其余40家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在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上,本市不断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方米以上养老驿站转型升级、开办社区餐厅,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
本市搭建了全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了全市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及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养老服务资源,形成养老地图,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服务信息“一网展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诉求“一网通答”,日均访问量4.5万人次,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
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已建成2.2万张
近年来,本市提出了“不断改进‘一老一小’服务,强化‘老老人’服务保障”。郭汉桥表示,本市老年人身心状况各不相同、需求复杂多元,尤其“老老人”群体是本市重点关心对象。 “老老人”是指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和高龄自理老年人。
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主要有哪些思路?郭汉桥表示,一是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二是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三是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四是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例如,针对“老老人”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照护难题,本市组织市场主体推出不同内容、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近1800单。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今年计划建设2000张床位,目前各区已建成将近6000张,累计建设运营2.2万张。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达98.7%
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群体十分关心的话题,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介绍,本市持续构建包含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6个方面内容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通俗说,就是让每个人生得要优、养得要壮、过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活得要长,让每个人在生命之旅谢幕之际走得要有尊严,要为全市的老年人提供‘公平可及、就近就便、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
在为老年人提供友善服务方面,现在全市有595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比例达到98.7%。北京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22家市属医院实现“挂号、缴费、报销、查询”全流程掌上办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中有61家医院实现了线上查询候诊排队叫号顺序,142家医院提供了快递送药业务,125家医院开设了黄昏和夜间门诊,有130家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指尖上的医疗优质服务惠及更多的老年朋友。
在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方面,全市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6%。市民15-30分钟的“优质医疗服务圈”进一步织牢织密。全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住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每年一次包括免费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延时门诊,开展缺药登记、长处方服务,通过巡诊、出诊、物流快递等方式送医送药上门,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提前2周向平台预留30%以上号源,其中专家号不低于50%,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全流程的老年健康服务。
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服务方面,王小娥表示,针对失能、手术以后以及老年人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服务需求,本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目前已转型完成康复医院19家、老年护理中心21家、安宁疗护中心12家。“今年在年底前,还要再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和8家安宁疗护中心,实现全市每个区至少要做到‘三个一’,即至少每个区要有一家康复医院,至少每个区要有一家老年护理中心,至少每个区要有一家安宁疗护中心。”
千余市属老旧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
针对老年人的住、行问题,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本市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加入了不少适老化改造的内容。比如,对小区的道路、楼房出入口进行无障碍改造,增设扶手、坡道等设施,方便老年人从家门到大门安全、便捷通行;优化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休憩设施和健身器材,推进“国球进社区”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健身场地;统筹属地政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在有条件的小区增加老年活动中心、社区食堂等便民服务设施,方便老年人就餐和生活娱乐。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市属老旧小区1060个,还有600余个在施项目,惠及老年人群约150万人;改造单元门出入口无障碍设施和小区人行道坡化等约1.3万处;社会资本投资补建小区便民服务设施20余个。
聚焦居民诉求、破解爬楼难题,本市形成了老楼加装电梯“北京经验”,即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组织业主共同协商,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市级统筹指导、区级组织推进、街道具体组织实施、社区做好服务”的四级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三就”工作法,即“一户申请就启动、达到比例就确认、协商一致就开工”。目前,全市上下对这项工作已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普遍共识。今年年初,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又推出了“加梯地图”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更多老楼实现“能装尽装”,让更多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残障人士“一键直达”幸福生活。截至2024年8月底,全市已累计加装电梯4263部,受益居民约5万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6/c14739-40328520.html
返回目录>>
2024-09-26 北京青年报
近日,北京市药监局会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等部门出台《北京市推动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北京市促进临床急需药械临时进口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罕见病和临床急需药械供应保障机制,有望缩短患者用药等候时间,保障药品药械品种数量,同时将实现全程可追溯。
上述实施方案中,“先”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以先行区建设推动罕见病药品保障;针对罕见病急需药品临时进口申请,建立提前评估工作机制;建立罕见病药品保障“白名单”,以先期调研和超前掌握供需动态为前提;推动由“人等药”向“药等人”转变,让相关药品储备先于需求。
落实好上述实施方案,也要突出强调一个“先”字。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本身属于一种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更多经验可供借鉴。尤其是,在建设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过程中,北京市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先行先试多主体联动,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敢为人先的闯劲,也要有把事情办圆满的能力。
罕见病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化解罕见病用药难重在下好“先手棋”。因为“罕见”,所以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在医疗科研、诊疗、药品生产与供应等诸多方面,有时均较为滞后。尤其是,与常用药品相比,单一罕见病药品用量少,市场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企业赚钱难,研发和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罕见病药品保供通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这些都需要通过事先布局来加以纠偏。
先行区建设和“药等人”等做法,值得在罕见病诊疗的很多方面加以借鉴,这样的“先手棋”,甚至应该下在罕见病诊疗的各个环节。比如,很多罕见病属于先天遗传病,但不少患者几乎等到成年才确诊,在此期间,他们可能长期被当作其他类型的患者。织密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畅通完善的协作机制,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才能在诊疗方面抢占先机。
再如,罕见病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意做亏本生意,导致药品研发与生产滞后于需求。对此,可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让罕见病药品研发生产尽量走在需求的前面。此外,为了化解罕见病药品数量少导致的保供不及时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紧缺药品储备和调运力度,让再少见的药品也能够及时找到。
疾病罕见,社会的关爱不能“罕见”。把事情做在前面,让更多罕见病患者能够获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是对罕见病患者最好的关爱。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6/c14739-40328513.html
返回目录>>
2024-09-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不久,山东菏泽单县首批事业编制招聘的乡村医生正式上岗。这32名乡村医生都是“县招乡聘村用”,被安排到32个村庄。县财政为每名乡村医生每月补助2000元,镇卫生院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乡村医生“县招乡聘村用”模式,提升了待遇保障水平,有助于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基本医疗、慢病防控、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在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乡村医疗服务问题,强调“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要求“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以及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提高乡村医生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逐步改善,乡村医生队伍持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确保乡村医生留下来、用起来,落实待遇是前提。一些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活设施、交通等条件落后,部分乡村医生薪酬水平低、晋升困难,导致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待遇保障水平,让乡村医生享有与职业相匹配的待遇和地位。
技能提高与职称晋升是所有专业人才的追求。畅通乡村医生职业发展通道,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内在要求。比如,建立健全服务年限制度和考核、职称晋升体系,为乡村医生畅通上升通道。又如,拓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才交流渠道,表现优秀、长期在艰苦地区服务的,可以安排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交流工作。此外,还应鼓励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和相关培训,为其提供更多成长机会。
有效调动乡村医生积极性,还要进一步解决薪酬水平低、成家困难、养老没保障等现实难题。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贴补助力度,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着力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另一方面,要落实五险一金、住房补贴等政策保障,消除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山东济南,今年以来2000余名乡村医生完成实践技能培训;福建三明建立的按健康绩效取酬的全员岗位年薪制,扩大至县、乡、村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乡村医生基本年薪可达10万元;广西南宁、北海等地,每年为每名乡村医生缴纳社会保险费超过1万元。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定好发展规划,也需要各地发挥改革主动性、创新能动性,探索更多好用、管用的举措和机制。
提升乡村医生待遇保障水平,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强化部门协同,持续推进改革,必能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发展壮大,让广大农民群众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6/c14739-40328470.html
返回目录>>
专家解读: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如何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工作?
2024-09-25 人民网
传染病防治法的修订对于总结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经验和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传染病防治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9月10日,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本次修改有哪些亮点?人民网采访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此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人民网梳理发现,根据各方意见,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草案二审稿有如下重点:拟完善传染病的分类;完善监测、报告和预警规定;完善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实施程序;严格限定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做好与有关法律规定的衔接等。
完善传染病的分类有何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报告法定传染病外,还会报告一些未纳入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灵活增加其他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并根据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他介绍说,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着来自传染病的新挑战。比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猴痘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提前做好日常准备,不断增强传染病管理措施的灵活性。特别是对新发突发不明原因的疾病要加强研判,从法律上、制度上作出更加科学的安排。
对此,草案二审稿完善传染病的分类,将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等其他传染病明确为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并进一步完善疫情控制措施,将采取紧急措施的条件限定为“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完善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介绍,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目前我国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今年年底将达到25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
为什么草案提出完善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实施程序?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对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以及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治疗,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公民的权利影响较大。她指出,应急管理时期,不同于常态下的治理,需要集中和扩大政府公权力,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公共权力的扩大又可能会导致公权力行使的过度或任意。
对此,草案二审稿作出两方面修改完善实施程序:一是明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以及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措施的,应当书面告知诊断或者判定结果和依法应当采取的措施。二是明确有关人员对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申请复核,复核期间相关措施不停止执行。
“此项修订吸纳了广泛的社会意见,切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法律条文既具备高度的实践性,又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郑雪倩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5/c14739-40328000.html
返回目录>>
做个美甲,手指竟长了“菜花”?只因忽略了这个细节......
2024-09-25 新华健康
美甲是不少女孩子的心头好隔三差五都会换上不同款式的美甲,但美甲引起的健康问题也不少。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报道:22岁的吴女士突然发现指甲缝里长了茧子一样的小包并且越来越大像菜花一样。经医生诊断吴女士指缝间的赘生物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甲周寻常疣,需要进行液氮冷冻治疗。
做美甲为啥会感染HPV?HPV有哪些传播途径?针对相关话题,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科副主任陈红敏,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冯晓杰进行解答。
针对这一病例,陈红敏认为,感染HPV可能是做美甲时的不当操作引起的。若使用的美甲工具未经消毒处理,并且致使皮肤出现破损,HPV病毒就有可能通过伤口入侵皮肤。多数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清除HPV病毒。但有些时候,这些病毒会在皮肤上皮细胞中复制和增殖,最终形成表面粗糙的疣状增生,长成像菜花一样。
陈红敏表示,目前市面上的美甲店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美甲工具难以做到一人一换,且缺乏严格消毒。她建议,大家在选择美甲服务时,要特别留心美甲产品是否为正规产品,并选择卫生状况较好的美甲店。“大家也不必恐慌,做美甲感染HPV的概率不是特别高。另外,吴女士所感染的HPV病毒与能引发宫颈癌的HPV病毒不同,属于低危型HPV,感染低危型HPV可能会导致良性病变,通过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痊愈。陈红敏说,“真正应该注意的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
据介绍,低危型HPV,可引起生殖器尖锐湿疣、瘊子等,瘊子的学名叫疣,有一定传染性。寻常疣、丝状疣、跖疣、扁平疣等都可能是HPV存在的痕迹。
高危型HPV有十几种,与子宫颈、外阴、阴道的高级别病变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98%的宫颈癌是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导致的,尤其是高危型HPV16和HPV18。
HPV有哪些传播途径?很多人会担心:接吻会传染吗?跟室友用一个马桶会传染吗?用同一个毛巾或牙杯会传染吗?
冯晓杰说:“HPV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密切接触、母婴传播三种方式。”
性传播是HPV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80%有过性生活的女性都会感染 HPV,尤其是初次性生活年龄较小、性伴侣数量较多的女性,感染HPV病毒的风险会比其他女性高很多。
性生活不是唯一的感染途径,接触被HPV病毒污染过的物品:如门把手、坐便器、酒店的床单、浴盆、香皂等通过皮肤接触也可以被感染。
母婴传播,主要是母体感染HPV,在经阴道分娩时传染给婴儿。若孕妇持续感染HPV病毒,可能会导致宫颈病变,造成腹中胎儿宫内感染,进而引发新生儿喉乳头瘤等,但这种情况的发生率比较低。
预防HPV感染要做好这几点。冯晓杰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可以有效阻断HPV的传播:第一、 科学采取安全措施避孕套的使用对于预防HPV感染,乃至预防HIV(艾滋病病毒)感染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固定性伴侣也很重要。第二、内衣内裤经常消毒因为HPV耐寒不耐热,因此内衣内裤可采用热水消毒,或在阳光下暴晒。另外,建议女性不要穿太紧身、不透气的内裤,保持私密处的清洁干燥,也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第三、不用他人私人用品尽量不要和他人共用私人生活用品。如毛巾、床单、浴巾、牙刷、剃须刀等,马桶、浴盆等这些物品可以定期用84消毒液清洗。第四、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少熬夜、勤洗手,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当病毒来袭的时候,可以快速打败它。第五、及时接种HPV疫苗二价疫苗可预防高危型HPV16、18两种;四价疫苗预防种类增加了HPV6、11两种低危型别,同时预防尖锐湿疣,九价疫苗可预防HPV6、11两种低危型别和16、18、31、33、45、52、58等7种高危型别。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925/74ddee84
返回目录>>
2024-09-25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柴羽佳 通讯员林晓彬)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总工会联合主办的首届“职康杯”职业健康暨工伤预防技能大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此次大赛设置职业病医师(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卫生工程技师(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检测评价)、公共卫生医师(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监督)和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卫生专管员和兼职管理人员)4个专业,分为闭卷理论考试、实践技能测试和知识竞答3个环节。
近年来,内蒙古从深入落实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有序推进国家职业病防治项目、快速提升职业健康监管效能入手,着力构建完善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目前,除内蒙古自治区职业病防治院和疾控机构外,该自治区已有职业病诊断机构28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54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50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4家,能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高效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25/497821.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