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20

发布时间:

2024/09/20

浏览次数:

205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20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扩围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2024年第13期科技学术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及香港城市大学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生物办开展2024年度冷链设施设备高温验证

踔厉奋发 疾控有我 —— 湖南疾控机构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演讲比赛

科研动向

Nature子刊:抗体鸡尾酒疗法,实现对艾滋病患者体内病毒水平的长期抑制

警惕!最新全球百万数据揭示: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成为2型糖尿病的“隐形推手”

《癌症通讯》:又现一员促癌大将!复旦中山医院团队揭示调控乳酸代谢,

帮癌细胞教唆巨噬细胞促癌的重要靶点

《柳叶刀》子刊:“90后”多种癌症发病率暴增2-3倍!

美国2千万人数据分析显示,34种癌症中有17种在年轻人中愈发流行

舆情信息

牙齿矫正的8大流言,正畸专家“一矫到底”!

夏秋续命水,如何尽情“吨吨吨”?

运动时膝盖“咔咔”响,要当心!

开学了,怎么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期?

日本厚生劳动省:“软毛青霉酸”导致小林制药保健品消费者健康受损

4起药品违法案件典型案例被曝光,涉及违规销售司美格鲁肽

短假期不能消除身心倦怠?俄心理学家分析:休息方式不适当

国家药监局:暂停经营标示名称为“蓝顶喷雾”等化妆品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13部门联合发布健康适应行动方案

强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管理服务

孕期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热点追踪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扩围

2024-09-19 人民日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常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是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也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的重点防治疾病。为指导各地规范开展基层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制定印发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

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基础上,组织开展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服务规范据此制定,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呼吸道疾病防治。

服务规范明确了服务对象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的慢阻肺病患者,服务内容包括建档、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健康检查等,同时为方便各地开展服务,确保服务质量,明确了分类随访服务流程、服务要求、评价指标,并提供了有关服务记录表,供各地参照执行。

“我们提倡在基层加强慢阻肺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我国90%以上的慢阻肺病人群,由于症状较轻甚至没有症状,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病情发展至中重度或者极重度,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此时才干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慢阻肺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早期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遵医嘱使用吸入制剂规范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是慢阻肺病防治的第一阵线,在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筛查、戒烟干预、长期随访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响应国家政策,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历时数年,牵头开展了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等数个全国性项目,并组织8个地区开展了慢阻肺病基层健康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大范围开展了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有效推动了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慢阻肺病防治能力提升。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说,下一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做好慢阻肺病健康管理服务技术指导等工作。

4部门印发的《通知》还提出,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升至94元。新增经费和2020年—2023年累计增加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继续用于扩大老年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受益人群覆盖面;做深做实服务内容,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6岁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人群的健康服务;落实“体重管理年”,加强城乡居民体重管理健康教育和重点人群体重管理;统筹疫情防控和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工作,强化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开展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

《通知》要求,做实老年人健康服务内容。强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服务,在现有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项目基础上,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老年人健康需求等实际,通过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健康积分”兑换等方式,丰富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对次均费用较高检查项目可实施2至3年或按周期检查一次。推进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服务,关注辖区高龄失能老年群体,做实健康服务内容。推进做好老年人健康信息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归集、管理,积极引导在基层机构之外开展体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就近基层机构获得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连续健康管理服务。对发现异常的,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或协助转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VAY7Mb0Si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2024年第13期科技学术报告

2024-09-18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9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举办了2024年第13期科技学术报告会。此次报告会由环境所承办,中心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等7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施小明副主任参加并主持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会议邀请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张作风教授作了题为“空气污染、被动吸烟与肿瘤的关系”的学术报告。张作风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流行病学家,他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从研究假设提出、研究设计与结果解读等方面介绍了空气污染与疾病关系的科学研究历程,交流了在空气污染与卒中发生、SARS病死率、肿瘤发病(肺癌、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随后,张作风教授与参会人员就未来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和营养流行病学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本次学术报告会拓展了与会人员的科研视野,对今后开展流行病学相关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此次会议适逢中国的教师节前夕,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的学生向张作风老师献上鲜花。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18_299927.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及香港城市大学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24-09-18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9月9日,我中心李群副主任代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及香港城市大学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未来四个机构将在传染病防控的技术研究、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政策的研究及全球卫生等领域开展合作。该备忘录的签署将助力大湾区公共卫生合作及内地与香港的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18_299923.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生物办开展2024年度冷链设施设备高温验证

2024-09-18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疫苗管理法》要求,为加强疫苗储存管理工作,保障疫苗流通安全,8月27日,省疾控生物办开展冷链设备高温验证工作。本次验证的设备包括冷库、冷藏车、保温罩及温控系统。验证实施委托具有验证资质的公司完成,生物办负责疫苗采购、储运相关业务的所有人员均参与本次验证。

验证实施前,生物办和验证工程师关于风险评估和冷链验证方案进行讨论沟通,确定了高温验证的日程安排,并在冷库现场指导验证前准备工作。生物办工作人员和验证工程师克服40℃的室外高温,配合完成冷库布点。

冷链设备验证的主要内容有:温度分布特性的测试与分析;温度设备运行参数及使用状况测试;监测系统配置的测点终端参数及安装位置确认;开门作业对设备内部温度分布及药品储存的影响;确定设备故障或外部供电中断的状况下,设备保温性能及变化趋势分析;空载和满载验证;疫苗运输及装卸过程中冷藏车和保温罩的保温效果测试;温控系统预警功能测试。验证期间生物办质控人员查看温度测试前的在线监控探头布点,根据冷库冷藏车验证现场情况,及时与验证实施方调整验证方案。

本次验证应用经过计量局校准的温度采集终端,通过专业的冷链验证分析系统对采集的温度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划出符合规定的疫苗存放区域,对疫苗储存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质量安全风险情况,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为疫苗接种提供安心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hbcdc.cn/xwdt/gzdt/10574.htm

返回目录>>

踔厉奋发 疾控有我 —— 湖南疾控机构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演讲比赛

2024-09-18 湖南省疾控中心党委办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 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疾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9月11日上午,湖南省疾控中心组织举行了“踔厉奋发 疾控有我”全省疾控机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演讲比赛。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彭骁、省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处处长余丹、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省市(州)疾控中心有关领导、参赛选手及干部职工等200余人参加活动。

来自14个市州和省疾控中心的参赛选手们,紧扣主题,声情并茂地用疾控人自己的优秀事迹和动人故事来为祖国庆生,充分展示了疾控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奋斗拼搏、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疾控人身逢盛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昂扬精神,充分践行了疾控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发展理念!整场比赛选手们的演绎极具思想性和感染力,不时博得现场阵阵热烈掌声,经过近3小时的激烈角逐,比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

此次演讲比赛不仅是讴歌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更是激励全体疾控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踔厉奋发、接续奋斗,努力将所学所思所想所得转化为推进疾控事业发展的内驱力、执行力,为新时代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子刊:抗体鸡尾酒疗法,实现对艾滋病患者体内病毒水平的长期抑制

2024-09-20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表明,广泛中和抗体(bNAb)可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拉贡研究所、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Safety and antiviral effect of a triple combination of HIV-1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 phase 1/2a trial 的研究论文。

这项12名患者参与的1/2a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3种广泛中和抗体(bNAb)的联合治疗,成功了抑制了HIV-1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部分患者在抗体水平降至低或无法检测的水平数月之后,仍显示出了对HIV-1病毒的长期控制,这种抗体鸡尾酒疗法有望提供一种减少患者对每天用药依赖的替代方案。

论文通讯作者 Dan H. Barouch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数据表明,三重bNAb鸡尾酒疗法可以导致大多数HIV感染者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病毒控制,基于这些结果,团队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为了评估3种广泛中和抗体(bNAb)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病毒效果,研究团队招募了12名HIV-1病毒感染者,他们每个月接受3次这种抗体鸡尾酒疗法,只要参与者仍然处于病毒抑制状态,就可以选择再接受该疗法。参与者在第一次抗体输注后2天停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治疗结果显示,12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2名患者的HIV-1病毒水平在6个月的bNAb给药期结束前反弹,其余10名患者(83%)在给药期间维持了病毒抑制状态,其中5名患者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出现病毒反弹,5名患者在研究期间表现出长期病毒控制。

论文第一作者 Boris Juelg 博士表示,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在没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情况下,三种具有显著中和广度的抗HIV-1抗体实际上能够在大多数HIV-1感染者中维持病毒抑制,至少是在给药期间。而在一个其中一小部分患者中,即使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已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对病毒的控制仍维持至第44周。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病毒控制的确切机制和持续时间。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广泛中和抗体(bNAb)可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据悉,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开发这3种抗体的长效版本,有望带来3联bNAb鸡尾酒疗法,或能实现每6个月给药一次,用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86a84361ee7.html

返回目录>>

警惕!最新全球百万数据揭示: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成为2型糖尿病的“隐形推手”

2024-09-19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表明较高的肉类消费,尤其是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密切相关,减少这些肉类的消费有望改善公共健康。

在全球范围内,肉类生产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迅速增长,许多地区的肉类摄入量超过了推荐的饮食指南,并且与2型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有关。之前的研究显示,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但这些研究提供的证据还不足以形成具体的饮食建议。禽肉常被视为一种较健康的肉类替代品,但相关的研究数量有限,且结果并不一致。

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特征的差异,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而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进一步探索肉类消费与2型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近日,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的Nicholas J Wareham研究团队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发表了题为Meat consumption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n individual-participant federated meta-analysis of 1·97 million adults with 100 000 incident cases from 31 cohorts in 20 countries的研究论文,通过全球InterConnect项目对来自不同人群的个体数据进行联邦荟萃分析,对肉类消费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讨。

这项研究通过全球InterConnect项目,对来自20个国家的31个队列数据进行了联合分析,涵盖了超过197万名成年人的数据,并记录了超过10万例新发2型糖尿病病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未加工红肉、加工肉类还是禽肉,它们的摄入都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联。尽管不同队列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但并未找到能有效解释这些差异的具体因素。

研究还发现,与加工肉类相比,用未加工红肉或禽肉替代加工肉类可能会降低糖尿病风险。这提示减少加工肉类的消费可能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此外,尽管禽肉消费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关联较弱,但仍然显示出轻微的糖尿病风险增加。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发现红肉和加工肉类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较弱,这可能是由于此前文献的发表偏倚或单次膳食测量导致。此外,BMI可能是混杂因素或中介变量。对于禽肉摄入,本研究分析显示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比加工肉类的风险更低。总体而言,红肉与加工肉类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较为确定,而禽肉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度在不同分析方法中有所不同,存在地区差异。

尽管研究结果表明肉类消费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但其潜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代谢组学等新技术为研究这些机制提供了帮助,例如,红肉中的某些成分,如饱和脂肪酸、动物蛋白和TMAO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胰腺β细胞功能增加糖尿病风险。

尽管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体参与者荟萃分析之一,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大多数队列仅基于单次基线饮食数据,这可能低估了肉类消费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真正关联。此外,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的数据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填补这些地区的知识空白。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证实了较高的肉类消费,特别是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密切相关。减少这些肉类的消费可能有助于改善公共健康状况。虽然禽肉消费的健康影响尚不确定,但与加工肉类相比,它可能是一个更健康的选择。未来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探讨肉类消费与其他慢性疾病的关系,并探索如何通过可持续的饮食模式来减少肉类消费的负面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f13843184b9.html

返回目录>>

《癌症通讯》:又现一员促癌大将!复旦中山医院团队揭示调控乳酸代谢,

帮癌细胞教唆巨噬细胞促癌的重要靶点

2024-09-19 奇点糕

对巨噬细胞组分的分析显示,敲除或沉默Srsf10显著减少了促癌的M2-TAMs占比,使有利抗癌的M1型TAMs占比上升,且SRSF10表达水平与M2-TAMs典型标志物正相关。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代智研究员团队在《癌症通讯》(Cancer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揭示了丝氨酸/精氨酸剪接因子10(SRSF10)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又一重促癌机制:SRSF10能够通过调节糖酵解和乳酸代谢,帮助癌细胞将巨噬细胞导向促癌的M2表型(M2-TAMs),介导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耐药[1]!

具体来说,SRSF10会与经典癌基因MYB 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增强其稳定性,从而经由MYB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乳酸脱氢酶A(LDHA)等糖酵解过程关键酶的表达,在细胞内外积聚更多乳酸,而乳酸增多诱导的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又会上调SRSF10表达,并导致巨噬细胞组蛋白广泛发生H3K18乳酸化(H3K18la),使它们转变为抑制免疫细胞的促癌表型,因此SRSF10有着成为增敏HCC免疫治疗靶点和临床实用Biomarker的潜力。

其实在一年多以前,SRSF10就在奇点糕这儿露过脸,而且很巧的是同样是我国学者的研究,同样在HCC中开展,但当时SRSF10还只能算是做了点本职工作以外的拓展,影响的对象是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DC25A,这回跨界到影响糖酵解和乳酸代谢,还是挺让人意外的。

中山医院团队此次的研究,出发点则是寻找影响HCC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基因,在对6例HCC患者(4例对免疫治疗无应答)进行单细胞测序,并比对既往测序数据后,研究者们发现无应答患者的恶变肝细胞,普遍存在糖酵解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显著富集(对比应答患者),Srsf10就是这些基因中的一员,且它是唯一仅在癌细胞中表达上调的基因。

外部数据库资料还显示,SRSF10的表达上调往往与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同时出现,研究者们也通过敲除HCC模型小鼠的Srsf10证实了这一点,敲除Srsf10使HCC微环境内的CD4+/CD8+T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而典型巨噬细胞亚群减少,说明巨噬细胞大概率是受SRSF10影响,在肿瘤微环境中导致免疫抑制的具体执行人。

对巨噬细胞组分的分析显示,敲除或沉默Srsf10显著减少了促癌的M2-TAMs占比,使有利抗癌的M1型TAMs占比上升,且SRSF10表达水平与M2-TAMs典型标志物正相关;研究者们还专门进行了共培养实验,证实未敲除Srsf10的HCC细胞确实有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促癌的能力,且巨噬细胞也是抑制CD8+T细胞免疫功能时必不可缺的。

既然前面的单细胞测序已经显示,SRSF10与糖酵解通路相关,乳酸又是糖酵解的产物,下一步的机制探索自然就要看乳酸:共培养实验首先显示,乳酸可逆转敲除HCC细胞Srsf10导致的M2-TAMs减少等影响,而环境中缺少葡萄糖时,是否敲除或沉默Srsf10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说明糖酵解产生乳酸是必要条件;乳酸调控巨噬细胞的具体机制则是组蛋白H3K18la修饰,这会使多个M2-TAMs的关键基因,如CD206、ARG1和IL10转录激活。

同时,研究者们还明确了SRSF10在HCC细胞中能够对糖酵解正向调控,并证实与此前在乳腺癌中的发现[2]类似,SRSF10使糖酵解增强产生的更多乳酸,还会通过乳酸化修饰转录激活SRSF10,正反馈通路就此形成,促癌效应也就停不下来了。

而导致上面一切改变的源头事件,就是SRSF10与MYB这个强力转录因子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增强了RNA的稳定性,随后MYB就会激活GLUT1等参与糖酵解的关键酶,使乳酸增多导致免疫抑制;沉默Srsf10或使用专门抑制剂阻断这个“罪恶链条”,就能与PD-1抑制剂协同增效,患者来源类器官实验也初步证实了可行性。此外,HCC患者的SRSF10表达水平也与免疫治疗耐药和不良预后相关,提示SRSF10或可作为Biomarker。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cec84349929.html

返回目录>>

《柳叶刀》子刊:“90后”多种癌症发病率暴增2-3倍!

美国2千万人数据分析显示,34种癌症中有17种在年轻人中愈发流行

2024-09-19 生物谷

研究者将17种癌症列入年轻人中发病率增加的列表,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胆囊和其他胆道癌、肾癌等

近期,《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一项来自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科学家们对2300余万名美国癌症患者和730余万例癌症死亡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34种癌症中有17种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猛增,肠癌、肾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发病率升高达2-3倍。

研究数据来自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NAACCR记录的23645000例新诊断癌症病例,包括34种常见癌症,还有25种癌症的7348137例死亡病例。

研究者将这些病例按照患者年龄进行了分组,这里要详细说一下出生队列的计算方法,研究者首先将所有参与者的诊断/死亡时间和年龄按照5年间隔分组,出生队列的年份是用癌症诊断/死亡年份的中位数减去患者年龄的中位数得到的,举例来说,1990年出生队列就是2015-2019年间(中位数记2017)减去25-29岁患者(记27)得到的,这个队列中80%的病例来自1987-1993年出生的个体。按照这种计算方法,研究者总共得出了15个队列,不同队列的参与者有部分重叠。

将所有出生队列的数据列出来,研究者立刻发现,在34种癌症中,竟然有11种的发病率大体是逐年走高的,越是年轻的人群发病率越高。

有11种癌症的发病率大体上逐年走高,绿色为发病率,红色为死亡率

以1955年出生队列为参考,在1990年出生队列中,小肠癌发病率比值比(IRR)达到3.56,甲状腺癌IRR为3.29,肾癌和肾盂癌IRR为2.92,胰腺癌为2.61。也就是说比起55年左右出生的人,90年左右出生的人这几种癌症发病率已经增长到2-3倍了。

还有一些癌症的增速也不可小觑。

研究者发现,在25-29岁的年轻人中,胰腺癌的年龄特异性年化百分比(AAPC)已经达到4.34%、小肠癌也达到了4.22%,肾癌和肾盂癌在35-39岁的人群中AAPC达到3.93%。在女性中,肝癌和肝内胆管癌、非HPV相关的口腔癌和咽癌在30-39、55-64这两个年龄段猛增。

有9种癌症在年龄较大的出生队列中发病率有短暂下降,但在年轻出生队列中再次回升。与发病率最低的出生队列为参照,增长幅度最低为1990年出生队列的卵巢癌发病率升高12%(vs 1975年),最高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升高169%(vs 1930年)。

总的来说,研究者将17种癌症列入年轻人中发病率增加的列表,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胆囊和其他胆道癌、肾癌和肾盂癌、胰腺癌、骨髓瘤、非贲门胃癌、睾丸癌、白血病、女性的贲门胃癌、小肠癌、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卵巢癌、肝癌和肝内胆管癌、非HPV相关口腔和咽癌、男性的肛门癌、卡波西肉瘤。

这17种癌症中,有10种是肥胖相关癌症,突出了肥胖在癌症发病率升高中的潜在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年轻人群中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几率增加,同期也可见心脏代谢过早死亡率的增加和自2014年以来的预期寿命下降。

此外,研究者认为,生育模式的改变及避孕药的使用对女性癌症存在小幅度的影响,酒精和吸烟与口腔癌、咽癌、肝癌等癌症的趋势有关,卡波西肉瘤和男性肛门癌的发展与HIV大流行趋势走向一致,宫颈癌发病率的下降则有力地说明了HPV疫苗的必要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6b2843e336f.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牙齿矫正的8大流言,正畸专家“一矫到底”!

2024-09-19 网易健康

牙齿越早矫正效果越好?牙齿矫正后遗症很多,到老了容易掉牙?过了一定年龄就不能做矫正了?在牙齿矫正领域,流言蜚语就像参差不齐的牙齿一样,又歪又复杂!对此,网易健康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周彦恒,为我们逐一矫正“正畸8大流言”。

流言一:牙齿矫正要趁早,越早矫治效果越好

专家鉴定:一半正确,一半错误

【鉴定要点】

牙齿矫正确实应在早期进行,但并非越早越好。7至12岁是进行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此时牙齿和颌骨的生长潜力可以被充分利用,以矫正牙齿和颌骨的畸形。因此,所有儿童应该在7岁时首次面诊正畸专科医生,检查是否存在阻生齿、多生齿、先天缺失牙等牙齿生长异常问题。对于某些特殊畸形,如骨性三类畸形(地包天)和内倾型闭锁畸形,5岁即可开始矫正。但是,在临床中经常看到有一些2岁的孩子矫正牙齿,这属于过度矫正。真正的牙齿矫正的黄金时期是12至18岁,这个时期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牙齿畸形进行全面矫正,此时牙齿矫正的副作用最小,矫正时间最短,效果最佳。

流言二:正畸治疗容易导致牙齿松动,到老了更容易掉牙

专家鉴定:说法错误

【鉴定要点】

牙齿的移动原理与树木移植相似,移植后的树木会逐渐扎根并变得更加稳固,牙齿在矫正后也会在新位置上稳定下来。在治疗中,为了确保牙齿的稳固性,正畸医生通常会使用合适的力、合适的时间进行矫正,来帮助牙齿和牙周组织适应新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牙齿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松动,这是自然现象。在专业医生的监督下,这种松动是可控的,并且不会对牙齿的长期稳定性造成影响。

老年时期牙齿脱落通常与长期忽视口腔卫生有关,如不规律刷牙、不定期洗牙和不及时治疗牙周病,这些因素才是导致牙周病恶化和牙齿脱落的根本原因。

流言三:矫正牙齿时,医生一般都会要求拔牙,否则耽误正畸进程

专家鉴定:说法错误

【鉴定要点】

关于正畸治疗时是否要拔牙,这一点在正畸学界已经争论了100多年。实际上,是否拔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应该考虑,矫正的目标是什么。这包括牙齿应移动到的位置、期望的脸型改变、牙齿排列的形状、牙龈露出的程度等等,这些目标决定了矫正方案的设计。有些不是特别专业的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或家长的意愿,不拔牙。然而,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患者牙颌畸形的具体情况,以及矫正方案的设计,来决定是否拔牙。

流言四:隐形牙套矫正只能治疗轻度病症,且容易复发

专家鉴定:说法错误

【鉴定要点】

最初,隐形牙套矫正主要应用于简单的病例,如简单排齐牙列、关闭牙列散在间隙。随着人们对面部美观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隐形牙套矫正的适应证已经大大扩展,对绝大多数的牙颌畸形都可以进行矫正。此外,隐形牙套矫正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钢丝矫正,治疗时间也有所缩短。不过,隐形牙套矫正对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只有技术精湛的医生才能充分利用隐形牙套的优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矫正效果。

流言五:牙齿矫正后遗症很多,能不矫正就不矫正

专家鉴定:说法错误

【鉴定要点】

实际上,牙齿矫正所带来的后遗症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如果采用合适的矫正器和恰当的力度进行矫正,并且患者能够良好地配合治疗,这些所谓的后遗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成人矫正,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成人患者可能已经存在牙周病,或者出现了牙龈退缩,在牙齿排列不齐的情况下,牙齿之间可能没有足够的骨质支持,矫正后可能会出现“黑三角”间隙。这种现象在成人矫正中较为常见,但它并非矫正的直接后果,而是牙齿排列改善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矫正治疗中,医生会考虑牙周和牙根的影响,采用温和的矫正力,并控制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流言六:到一定年纪后就不能再做牙齿矫正了,因为牙和骨骼已经定型了

专家鉴定:说法错误

【鉴定要点】

牙齿矫正实际上并无绝对的年龄限制。根据文献记录,全球范围内进行牙齿矫正的最高年龄案例为90岁,该患者在92岁时完成了正畸治疗。在我个人的执业经历中,我所接触的年龄最大的矫正患者为68岁。这些案例表明,年龄不是牙齿矫正的障碍。关键在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矫正时应有不同的治疗目标和方法。对于一些年纪大的患者,通过选择合适的矫正器和治疗策略,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牙齿的适当排列和咬合的调整。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口腔功能,还能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如种植修复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流言七:患有牙周病,不能矫正牙齿

专家鉴定:说法错误

【鉴定要点】

自1998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牙周病与正畸治疗的结合,至今已有26年。在这期间,我做了非常多的牙周病的患者,他们的正畸效果也非常好。其实,对于已有牙周病的患者,正畸治疗不仅是一种改善牙齿排列的手段,更是一种促进整体口腔健康的重要措施,治疗后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在治疗牙周病患者时,正畸医生和牙周医生的配合也非常重要,他们像是一对couple,牙周医生管理好患者的牙周健康,正畸医生在治疗中会采用温和的矫治力,并缩短治疗时间,最后能全面保障患者的牙周健康和正畸效果。

谣言八:儿童牙齿没换完时,即使做了正畸治疗也会复发

专家鉴定:说法错误

【鉴定要点】

早期干预在正畸治疗中至关重要,许多牙齿和颌骨的畸形需要在替牙完成之前进行干预。例如,对于上颌后缩的情况,我们希望在替牙前通过早期治疗,将后缩的上颌骨向前牵引,以促进牙齿的正常生长,并限制下颌的过度生长。然而,早期矫正必须根据儿童的实际牙齿发育情况来进行,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治疗应根据不同的发育阶段,如乳牙期、替牙期早期和晚期,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计划。此外家长应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专业的正畸医生能够准确把握治疗的时机和适应征,避免不恰当的早期矫正导致的过度治疗。

最后,希望所有的朋友们,都能多关注自己的牙齿健康,拥有Sunny Smile,Sunny Life。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CFJ54U600388AD5.html

返回目录>>

夏秋续命水,如何尽情“吨吨吨”?

2024-09-19 网易健康

天气炎热,不要说出去走一圈,如果没有空调,即使坐在房间里也会大汗淋漓。于是,各种饮料成了最畅销的商品。

1. 防暑降温饮料主要分为市售和家庭自制两大类,市售饮料打开后需要尽快喝,尽量不喝太冰的,刺激胃肠道,部分饮料含糖量过高,也需少喝;家庭自制饮料时需注意污染,及时储存。

2. 此外,饮料要适量饮用、小口慢喝,不用饮料代替水。

防暑降温饮料可以买现成的

也可以自己制作

市售的防暑降温饮料品类繁多,除了传统的盐汽水、茶饮料、白开水等以外,还有各类电解质水、运动饮料等,都可以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除了矿泉水、白开水以外,大部分饮料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打开以后如果存放太久,有可能会变质。

冰镇饮料口感凉凉的很舒服,但大量饮用会刺激胃肠道,同时受低温刺激,血管会收缩,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等问题。

为了提升口感,很多饮料中会放入大量的糖浆、果糖或代糖,大量饮用可能导致糖摄入过多,或引起腹泻等不适症状。

有一些饮料加工方便,可以家庭自制,如绿豆汤、酸梅汤等,经济实惠量又足,但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原料污染,比如绿豆发霉变质等,食用这些原料加工的食品可能因霉菌毒素导致疾病。

交叉污染,加工过程如果饮料接触生鸡蛋等未经处理的食材,造成交叉污染,食用后可引起相应疾病。

储存不当,家庭自制饮料一般做的量会大,如果存放时间太久(一般冷藏不超过48小时),环境中的微生物可能会导致饮料变质。

科学饮用小窍门

针对各类防暑降温饮料,疾控君推荐大家适度饮用。动手能力强的小伙伴也可以尝试自己做饮料喝。除此以外还建议:

1. 注意保质期

包括矿泉水在内,饮料的保质期一般在6-12个月左右,饮用前看一下有没有过期。饮料瓶并不是保险箱,不能完全隔绝微生物。家庭自制饮料即使密闭冷藏,也不要存放超过48小时,尽量随做随喝。

2. 打开后尽快饮用

打开后的饮料一次喝不完,可以盖好放在冰箱冷藏室,一般存放不超过24小时。如果放在室温环境,不超过4个小时。

3. 适量饮用

根据工作、运动及出汗情况适量饮用饮料,一般来说,一天饮水不超过2升,盐汽水等的饮用量不超过1升,含糖量较高的饮料不超过500毫升。

4. 小口慢喝

尤其冰镇饮料,不要一次狂炫一瓶,小口慢喝,缓解暑热的效果会更好。

5. 不用饮料替代水

饮料中溶质含量较高,有一些是高渗溶液,所含水分不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喝饮料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每天的饮水量。

科学饮用,才能更好地防暑降温哟!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FB46RA055040N3.html

返回目录>>

运动时膝盖“咔咔”响,要当心!

2024-09-19 网易健康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不当运动带来的损伤也在悄然增多,轻则扭伤,重则可能会猝死。

我运动时也时常感到不适,但是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

本系列,小萱将为大家逐一讲解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教大家正确辨别及预防,健康运动!

01

小萱科普健身房

第一期

膝前交叉韧带

什么是膝前交叉韧带

膝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最重要的韧带之一,类似于一根结实的“绳子”,连接着股骨(大腿骨)后侧和胫骨(小腿骨)前侧。其主要功能在于稳固膝关节、限制胫骨相对股骨的前移,并控制膝关节内旋以预防过度扭伤。

膝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表现

当膝前交叉韧带发生损伤时,患者通常会感到膝关节内部发出“咔嗒”或者“啪”的撕裂声,随后几小时内因关节内出血而迅速肿胀,疼痛加剧。患者可能难以继续运动,膝关节活动受限,侧向稳定性减弱,膝关节变得不稳,甚至无法支撑体重。尽管某些轻度损伤患者仍可行走或运动,但长期不稳定可能导致再次损伤的风险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膝前交叉韧带断裂或损伤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常见于剧烈体育运动,也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如突然的转身、跳跃或摔倒。比较常见的原因有:

运动中的突然变向或停止:在篮球、足球或羽毛球等需快速转身、突然变向的运动中,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过大,易导致膝前交叉韧带断裂。

跳跃落地时姿势不正确:在排球、跳高等运动中,从高处跳跃落地时膝盖弯曲缓冲不当,易造成膝前交叉韧带损伤。

直接撞击:在足球或橄榄球等对抗性强的运动中,膝盖受到直接撞击可能导致膝前交叉韧带断裂。

体能不足或肌肉力量不平衡:如果腿部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不平衡或核心力量不足,会增加膝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

缺乏足够的热身和柔韧性训练:运动前未进行热身和柔韧性训练,使肌肉和关节更易受伤。

如何预防及治疗膝前交叉韧带断裂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例如增强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加强柔韧性训练、注意运动姿势、穿戴合适的运动装备以及避免过度疲劳等。

如果不慎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或怀疑自己发生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时,立即停止运动,避免负重或移动膝关节。使用冰袋冷敷受伤部位,抬高受伤的腿以减少肿胀。尽快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特殊检查(如前抽屉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如MRI)来确认损伤程度。治疗方案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运动需求和生活方式来制定,通常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温馨提醒:大家在运动时,应注重科学训练和正确姿势,避免过度激烈或盲目模仿高强度动作。科学运动、量力而行,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持长久的运动健康!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FJ0LVM055040N3.html

返回目录>>

开学了,怎么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期?

2024-09-19 网易健康

开学两周多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门诊陆陆续续接诊到感染各种疾病及学习困难的小朋友,怎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这些困扰,适应开学的节奏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医生耿锐、顾昶娟为您提供几点建议,可供家长们参考。

一、疾病预防:守护健康防线

开学正值秋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病原体在季节交替、气温下降、空气干燥等环境变化下容易传播,如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

如何预防呢?儿科医生耿锐指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按需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水痘疫苗等。但是,目前仍有部分病原体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如肺炎支原体),此时,日常的护理更为关键。这个时节昼夜温差开始变大,家长应该关注天气情况,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推荐“洋葱式穿衣法”(像洋葱一样,内层穿排汗功能良好的衣物,中层穿保暖性强的衣物,外层穿防水防风的衣物)。

个人卫生很关键,尤其是手部卫生,推荐“六步洗手法”,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在接触眼口鼻前、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并且,日常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来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

二、身心调适:为新学期蓄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呢?儿科医生耿锐指出,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01

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

开学季,学生们应逐渐调整假期中可能形成的晚睡晚起习惯,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为7-9小时)。同时,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有助于身体适应新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家长们也要逐步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逐步减少孩子们看动画片、玩游戏的时间。

02

均衡饮食,营养全面

注重饮食的均衡性,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和学习活动的需要。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减少零食和快餐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0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篮球、跳绳、摸高等运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让孩子个子长高、减少肥胖的发生。同时,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避免运动伤害。

三、心理健康:支撑人生的基石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儿科医生顾昶娟提醒每位同学都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家长和老师也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予关爱和理解。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01

积极心态,乐观面对

新学期意味着新的开始,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学生们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求帮助,与同学、老师或家长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02

情绪管理,学会放松

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们应学会情绪管理,通过深呼吸、听音乐、运动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也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03

建立支持系统,增强归属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学生们应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氛围。同时,关注班级和学校的动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

04

培养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进行适宜的启蒙和引导,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直接兴趣,避免超前学习和密集上课,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兴趣。上学后,孩子需要主动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家长可以通过延迟满足等方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目前,很多医院儿科都开设有心理门诊,如果孩子在学习方面遇到困扰,或者心理方面需要专业帮助,抑或者家长在教育方面有困惑,都可以到医院“儿童心理科”进行咨询。学生-学校-家长-医院协同合作,一起努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开学季是学生们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帮助孩子们在新学期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学习与生活的双重挑战。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FJVGOK0514AD1K.html

返回目录>>

日本厚生劳动省:“软毛青霉酸”导致小林制药保健品消费者健康受损

2024-09-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18日获悉,就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事件,日本厚生劳动省当天表示,已确认在问题原料中检测出的“软毛青霉酸”是导致健康受损的原因。

软毛青霉酸是由青霉菌产生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小林制药公司此前向厚生劳动省报告的信息显示,其大阪工厂去年9月生产的红曲原料中检测出“软毛青霉酸”。

近期,日本有多人在服用小林制药公司生产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因肾脏疾病住院甚至死亡。截至8月22日,正在调查的疑似与该保健品有关的死亡人数增至119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VF8aLAvGK

返回目录>>

4起药品违法案件典型案例被曝光,涉及违规销售司美格鲁肽

2024-09-19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姚倩】9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4起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第六批)。其中3起都与违规销售司美格鲁肽有关,比如一当事人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微信等平台销售司美格鲁肽。国家药监局提示,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替尔泊肽等药品是一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药,部分品种被批准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但适用人群有严格限制。使用此类药品,应当经医生诊疗,凭处方从正规渠道购买,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通过网络无证经营药品被罚255.04万元

已披露的4起案件有3起与司美格鲁肽有关。其中一起案件的当事人被罚款255.04万元,另外两起案件涉及违法生产经营假药、无证经营未取得批准证明文件药品,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办理。

2023年4月,根据投诉举报线索,浙江省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安机关对台州市某医院周边进行检查,发现当事人彭某某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中国医药供求网、中国药品销售网以及微信群,销售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药品,涉案货值金额12.75万元。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2023年9月,台州市椒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对当事人处以没收涉案药品、没收违法所得11.76万元、罚款255.04万元的行政处罚。

另外两起案件均是在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假药和未取得批准证明文件的药品。其中,当事人叶某某、占某某、高某某等人通过微信、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网络平台购买原料,在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含有司美格鲁肽成分的减肥药,涉案货值金额达3500万元。

而万某、陈某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微信销售无中文标识、含司美格鲁肽成分的注射剂,涉案药品未取得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万某、陈某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上述两起案件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办理。

国家药监局提示正规渠道购买,合理用药

司美格鲁肽的原研厂商为诺和诺德。2023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全年总销售额达到约211.58亿美元,其中降糖药皮下注射制剂Ozempic的销售额约138.89亿美元,同比增长60%;减重用Wegovy的销售额约45.48亿美元,同比暴涨4倍。

减重用司美格鲁肽尚未在华获批前,市场出现了不少滥用的现象。一些消费者通过购买降糖版司美格鲁肽进行减肥,这也让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海外被获批用于慢性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每周1次皮下注射,其对于BMI(身体质量指数)有严格要求,即适用于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肥胖(BMI≥30kg/m2)或超重(BMI≥27kg/m2)成人。

今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生产的诺和盈(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的上市申请。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周制剂,诺和盈能够实现平均17%(16.8公斤)的体重降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示,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药品时,要重点关注两个资质:一是药品零售企业资质,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当公示于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的主页面显著位置;二是药品资质,所购买药品应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药品注册证。消费者如发现无资质网售药品、销售禁止网售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请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另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调,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替尔泊肽等药品是一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药,部分品种被批准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但适用人群有严格限制。使用此类药品,应当经医生诊疗,凭处方从正规渠道购买,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属于适用人群自行选择用药,可能会引发胃肠道的严重不良反应,造成身体健康损害;从非正规渠道购买使用此类药品,或者购买使用未经批准(宣称含有类似成分)的相关产品,可能存在成分不明、计量不准、掺杂使假等质量问题,无法保证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毒性反应,威胁生命安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VEbpudWi3

返回目录>>

短假期不能消除身心倦怠?俄心理学家分析:休息方式不适当

2024-09-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罗斯《消息报》18日报道称,俄罗斯心理学家切尔诺娃表示,短假期和旅行并不能消除倦怠,这可能是因为休息方式并不适当。

报道称,切尔诺娃表示,假期和旅行往往面临不同的天气、新的环境,这是对身体的一种压力,前两周需要适应。身体休息和放松是在休息的第三周和第四周开始的。因此,一个月或更长的假期才足以让人精神焕发,身体得到放松和补充精力。不到三周的假期只能是一种压力。因此,7天到14天的短假期是对身体有害的。

根据切尔诺娃的说法,由于不适当的休息和职业倦怠,一个人容易积累慢性疲劳:头痛、冷漠、全身疼痛等。此外,精神疲惫会变成神经症、冷漠和抑郁等。倦怠状态的累积容易导致身体和精神疲惫,情绪低落,并造成职业技能下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VAuBMoUEF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暂停经营标示名称为“蓝顶喷雾”等化妆品

2024-09-1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近日发布通告,暂停经营标示名称为“蓝顶喷雾”等化妆品。

根据通告,近日,针对化妆品境外检查前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国家药监局要求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标示名称为“蓝顶喷雾”“蓝可御保湿修护泡沫乳”等2款化妆品进行了调查。经查,化妆品备案人西班牙凯他利丝公司涉嫌存在使用禁止用于化妆品生产的原料“双氟拉松丙酸酯”生产标示名称为“蓝顶喷雾”“蓝可御保湿修护泡沫乳”化妆品的违法行为。

为保障公众用妆安全,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国家药监局决定自即日起,对西班牙凯他利丝公司标示名称为“蓝顶喷雾”“蓝可御保湿修护泡沫乳”等2款化妆品,暂停经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VAheXv2pR

返回目录>>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13部门联合发布健康适应行动方案

2024-09-19 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顾天成)近年来,随着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挑战。国家疾控局等13部门9月18日公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这意味着,我国将开展专门行动,更好防范气候变化给百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何提升气候变化下的健康适应水平?方案部署了10项行动重点任务,包括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和综合干预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保障能力、增强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加快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科技创新、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全球行动等。

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切实有效的适应行动能够降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对此,我国将推进疾控、卫生健康、环境、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政策融合,出台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健康与公共卫生政策和综合干预措施。

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是守护百姓健康的关键之举。方案明确,要制定平急结合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演练,提升自然灾害下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控制、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增强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包括加强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应对突发性大规模病患的收治能力和物资储备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VAaKqh8In

返回目录>>

强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管理服务

2024-09-19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孙秀艳)近日,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管理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强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管理服务,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通知》就加强异地就医备案管理、合理确定异地就医结算报销政策、强化就医地管理、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服务、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监测、完善异地就医基金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加强异地就医备案管理方面,《通知》完善了异地就医备案办理流程,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全国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2023年版)》,保障多种渠道备案的材料统一,做好备案告知服务。同时,《通知》要求严格执行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政策,强化异地就医备案管理,细化办事承诺方式,完善容缺受理服务关键要素。对于各省异地就医备案政策有重大调整的,明确要求省级医保部门做好请示报告工作。

在合理确定异地就医结算报销政策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合理确定跨省异地就医差异化结算报销政策,针对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少于6个月、参保人异地就医需求多的地区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做好基金运行风险评估的同时,及时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报销政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报销水平应与参保地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水平保持合理差异。

《通知》还要求各地加强日常监测,定期开展异地就医结算运行分析,及时发现基金使用异常情况,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VAZSOFQ9v

返回目录>>

孕期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2024-09-20 科技日报

近85%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怀孕一次,每年约有1.4亿女性怀孕。

科学家早已知道,怀孕会导致大脑出现一定改变,而神经具体怎么变,却一直不太清楚,以至于“一孕傻三年”这句俗语广为流传。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2016年底,科学家曾经通过分析孕前和产后的影像学数据,发现怀孕确实能让大脑结构变得不同,尤其是和心智有关的区域,体积居然减少了!这似乎佐证了“孕傻”的说法。但这一研究,只能让人们片面了解到孕前和孕后大脑的区别。

在整个孕期,大脑结构和神经究竟发生了什么,仍无人知晓。

现在,这一切可能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科学家在内的小组,通过对一名母亲进行脑扫描,首次全程记录了人类孕期的大脑变化,并将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上。

简言之,他们发现其中既有不那么好的变化,也有很好的变化。不太好的变化是,人类的大脑区域可能会在怀孕期间缩小;但好处是,连接性变得更棒了。这一改变涵盖绝大多数脑区,只有很小一部分才在成为母亲的转变中保持不变。

科学家选取的分析对象,是一名38岁的健康女性。为了采集其整个怀孕期间的大脑变化,他们一共做了26次核磁共振(MRI)扫描和血液评估,周期贯穿整个孕期:从孕前3周的4次扫描,到孕期3个阶段的15次扫描,再到产后2年的7次扫描,可谓前所未有的精确而全面。

为了比较,8名并未怀孕的对照个体也进行了脑扫描。对比后,科学家发现这位母亲在孕期第9周,出现了皮质体积和厚度的大面积减少,尤其是与社会认知相关的区域;同时还发现,白质微结构、心室容积和脑脊液有所增加。这些改变应该与雌二醇和黄体酮水平上升有关。

与之相反,一个名为白质的微结构,其完整性在整个孕期的前6个月都在增加。这个部分位于大脑深部,通常负责促进大脑区域之间交流。

其中一些变化,比如皮质体积和厚度减少,在母亲产后2年依然存在;其他改变则在产后2个月左右恢复到产前水平。

毫无疑问,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怀孕对大脑的更长期影响,同时也要把研究对象规模扩大。不过,目前人们终于对整个孕期的神经变化有了关键性理解。

在科学领域,这是人类怀孕前中后期神经解剖学变化的最完整图谱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它将帮助临床医生和准妈妈们更好地应对精神健康、育儿行为和大脑的诸多变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20/c14739-4032416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