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14

发布时间:

2024/09/14

浏览次数:

2383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14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公布 官方解读

高层动向

曹雪涛副主任会见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凯瑟琳·巴勒特密

曹雪涛副主任会见古巴公共卫生部副部长加西亚·莫雷罗

疾控动态

北京市市级疾控监督员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第一次工作协调会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高质量发展系列调研有序开展

科研动向

Nature子刊:曾春雨团队证实α-酮戊二酸可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脏再生

上海药物所李亚平/尹琦团队开发基于菊粉的纳米药物,

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微环境,改善结直肠癌治疗效果

CRM:消炎药帮T细胞“消灾”!最新研究揭示,

COX1/2抑制剂可破解最致命乳腺癌中,巨噬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

破解阿兹海默病之谜?!Nature:单细胞技术揭示大脑衰老新轨迹

舆情信息

别再乱做按摩了,搞不好真的可能要命!

下肢麻木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7招预防

5种门诊慢特病将新增纳入医保跨省直接结算

前8月国家药品抽检合格率为99.43%

世卫组织:加沙地带只有不到半数医院仍在运作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奥宝:我把八段锦带回国教给家人

如何做好老年人营养管理?北京医院韦军民:提升健康素养,均衡膳食的关键

慢阻肺病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钟南山院士:早筛早诊共筑慢阻肺病新防线

世界卫生组织:加沙地带康复医疗缺口巨大

中国人群神经功能定量参数常模数据库上线

推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帮助医生快速诊断 护航手术治疗操作

机器人进手术室 助力医疗精准化

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线

国家药监局:2018年至今已有130余个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

热点追踪

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公布 官方解读

2024-09-14 中国新闻网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国家卫健委13日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解读。

  近日,为指导各地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24〕31号)(以下简称《通知》),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202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是多少?新增经费如何使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再增加5元,达到94元。新增经费和2020—2023年累计增加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继续用于扩大老年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受益人群覆盖面;做深做实服务内容,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0~6岁儿童、孕产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人群的健康服务;落实“体重管理年”,加强城乡居民体重管理健康教育和重点人群体重管理;统筹疫情防控和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工作,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向本人开放和务实应用;落实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做好优化生育政策相关服务内容等,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员。

  与往年比,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哪些新的要求?

  更加注重突出服务,强调改善群众的健康感受度。一是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基础上,加强呼吸道疾病防治,组织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以下简称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强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服务。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进一步细化健康服务,实施分类分级健康服务,适当增加联系频次,改善群众感受。加强对城乡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强化重点人群体重管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推动科技赋能,继续以县域为单位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和务实应用。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中增加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的主要考虑?

  一是研究资料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是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国家针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威胁居民健康主要问题提供的全民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其服务覆盖有必要向慢阻肺病延伸。

  二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开展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基层慢阻肺病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化管理率。

  三是基层呼吸道疾病防治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在抗疫国债支持项目中设立“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为基层能力提升提供了软硬件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尤其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同时,为指导各地规范开展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也配套发布了服务规范。另外,慢阻肺病作为有代表性的呼吸疾病,纳入基层慢性病健康服务内容,为预防和应对常见以及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推动“平疫结合”,巩固我国疫情防控有益经验的具体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如何加强对居民的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健康教育、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为落实“体重管理年”,《通知》主要在两方面进行部署,一是对居民开展广泛宣传,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居民主动控制体重意识。二是对重点人群,包括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阻肺病等慢性病患者,加强个性化咨询、指导和干预服务。

  如何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开展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一是对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发现血压、血糖异常的,确诊后及时纳入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对体检中发现体重异常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适当增加联系频次,重点了解健康状况,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指导转诊等。

  二是对慢性病患者,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和《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等提供服务;对病情不稳定及有严重并发症的,在按照服务规范要求随访的基础上视情增加随访频次。

  三是鼓励各地对患多种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多病共防共管服务,依托信息技术整合慢性病患者随访服务信息表,减轻基层医务人员负担。

  今年对绩效评价有哪些要求?

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导向作用,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加强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穿透式监管、扩大线上评价覆盖面,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和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等作为评价重点内容,加强对健康结果、项目效果的评价,全面客观反映基本公共卫生为民服务实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4/c14739-40320448.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曹雪涛副主任会见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凯瑟琳·巴勒特密

2024-09-13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9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在京会见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凯瑟琳·巴勒特密。双方就推进中法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曹雪涛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长期以来,中法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开展了友好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感谢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为中法卫生合作所做的贡献。他表示,中方愿同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继续在卫生人才培训、健康老龄化、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曹雪涛还介绍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卫生健康领域改革的目标和举措。

凯瑟琳·巴勒特密表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重视与中方有关单位的合作,愿继续同中方加强交流互鉴,共同为全球卫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委科教司、国际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有关负责同志陪同会见。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86/202409/46938cb130734

返回目录>>

曹雪涛副主任会见古巴公共卫生部副部长加西亚·莫雷罗

2024-09-13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9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在京会见古巴公共卫生部副部长加西亚·莫雷罗,双方就中古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深入交换意见,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古巴共和国公共卫生部2024-2026年度卫生合作执行计划》。

曹雪涛介绍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卫生健康领域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他表示,中古传统友谊深厚,双方在卫生政策、公共卫生、生物技术、传统医学等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方将继续推动医疗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并愿与古方一道,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通过开展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卫生健康领域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加西亚·莫雷罗赞赏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介绍了古方在卫生发展方面所做工作和面临的挑战,表示愿与中方在药物研发、生物技术和医学教育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

医政司、科教司和国际司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82/202409/410f1b6667814c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市级疾控监督员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第一次工作协调会

2024-09-13 北京市疾控中心

为协调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市级疾控监督员管理办公室相关职能的顺利推进,依据市疾控局工作方案及整体部署,2024年9月13日,市疾控监督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工作协调会。市疾控中心中心办、财务科、人事科、传地所、免疫所等11个科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开展疾控监督员工作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目标在于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实现资源要素的最大程度共享,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会议还着重强调了管理办公室的职责,包括全市疾控监督员队伍的培训、规范管理和效果评估,收集疾控监督员人员及履职信息,强化分析研判和调研督导,为疾控监督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有力支撑。随后,进一步介绍了管理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计划,并对即将开展的全市疾控监督员培训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参会人员围绕培训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疾控监督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此次协调会促进了管理办公室成员科所对疾控监督员工作的认识,广泛汲取了意见和建议,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为202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10575.shtml

返回目录>>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高质量发展系列调研有序开展

2024-09-12 上海市疾控中心

为明确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需求与现状,梳理论证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疾控体系改革及上海市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我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项目工作组于8-9月有序开展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高质量发展系列调研。

调研期间,项目组邀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中心老领导等专家开展座谈会,分享宝贵经验、漫谈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市疾控体系建设的憧憬与展望;通过发放问卷、专家访谈形式,就本市疾控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包括各区疾控中心硬件设施建设、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卫生应急能力、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等核心建设领域;通过深度走访松江区、浦东新区等区疾控中心了解当前区级疾控中心建设发展的难点与诉求。

疾控机构是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构,但在疾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监督机构的联动与共建不可忽略。项目团队走访了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徐汇牙防所、徐汇区长桥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就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相关内容开展专题访谈。

本次调研既注重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同时又深入做好典型调查,与不同领域专家、关键知情者、疾控专业人员、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人员等深入交流,掌握一手资料。积极寻找上海市疾控体系建设发展与国家疾控体系改革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把实际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为支持上海市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的提出、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提供科学、详实的研究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scdc.sh.cn/shjk/gzdt/20240912/9725.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子刊:曾春雨团队证实α-酮戊二酸可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脏再生

2024-09-13 生物世界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从出生后第0.5天到第7天的小鼠心脏中的代谢物,发现心脏中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的含量在减少的代谢物中排名第一。

近日,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曾春雨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上发表了题为:α-Ketoglutarate promotes cardiomyocyte proliferation and heart regener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α-酮戊二酸(α-KG)促进心肌梗死(MI)后心肌细胞(CM)的增殖和心脏再生。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对于细胞代谢至关重要,因为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用于生物合成的重要代谢物。虽然TCA循环产物在支持癌症和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众所周知,但它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仍不清楚。

在出生后的高氧环境中,心肌细胞从糖酵解转变为脂肪酸氧化以产生能量,从而导致TCA循环中间代谢物的变化,这表明TCA循环代谢物参与了心肌细胞增殖的产生。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从出生后第0.5天到第7天的小鼠心脏中的代谢物,发现心脏中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的含量在减少的代谢物中排名第一。向心脏发育期间的心肌细胞中注射α-KG延长了心肌细胞增殖的时间窗,并通过诱导成年心肌细胞增殖促进了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再生。此外,研究团队使用靶向酮戊二酸脱氢酶(OGDH)的siRNA或AAV递送shRNA的以抑制α-KG的降解,同样可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增殖和再生。

从机制上来说,α-酮戊二酸(α-KG)可减少心肌细胞周期基因启动子区H3K27me3的沉积,通过JMJD3-依赖的去甲基化促进心肌细胞增殖,为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一种潜在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49d842862c6.html

返回目录>>

上海药物所李亚平/尹琦团队开发基于菊粉的纳米药物,

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微环境,改善结直肠癌治疗效果

2024-09-13 生物世界

该基于菊粉衍生物的肠道菌群调节-分子靶向治疗一体化纳米递送系统有望为CRC治疗提供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团队与尹琦团队合作(朱润琪、袁文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期刊发表了题为:Inulin-based nanoparticle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for improving colorectal cancer therap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菊粉衍生物的分子靶向药物口服递释系统,将肠道菌群调控与药物精准递送相结合,用于改善结直肠癌治疗效果。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合成了两亲性的菊粉-熊去氧胆酸偶联物——UDIN,其在水中自组装并包载瑞格菲尼(REG),形成益生元纳米粒——UIRN。研究结果显示,UIRN在正常生理条件和上消化道环境中保持稳定,在含肠道菌的介质中药物释放率增加。口服给药后,UIRN能够延缓REG的小肠转运,增加大肠分布,延长血液循环,增加瘤内蓄积。同时,UIRN能够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有益菌、降低致病菌的比例,增加了肠道有益代谢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在荷CT26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UIRN增加了瘤内CD8+ T细胞的数量,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并促进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熟化,减少了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应答。UIRN给药期间肿瘤抑制率达95.4%,与奥沙利铂或免疫检查点抗体联用则进一步延长了生存期。在药物诱导的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同样具有微生物调节和肿瘤抑制功能。该基于菊粉衍生物的肠道菌群调节-分子靶向治疗一体化纳米递送系统有望为CRC治疗提供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硕士研究生朱润琪、袁文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李亚平研究员、尹琦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实验室等项目的资助。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对实验予以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eb0842460c6.html

返回目录>>

CRM:消炎药帮T细胞“消灾”!最新研究揭示,

COX1/2抑制剂可破解最致命乳腺癌中,巨噬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

2024-09-13 奇点糕

COX1/2抑制剂单药处理或联合PD-L1抑制剂治疗,确实会直接改变TNBC微环境内的T细胞!

近日,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研究者们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挖出了常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COX1/2抑制剂相当有前景的新用途:COX1/2抑制剂能够通过解除巨噬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协同增效,用于最致命乳腺癌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治疗!

研究者们借助高通量筛选(HTS)技术,在已获美国FDA批准的1400多种小分子药物中,筛选出了7个可有效解除巨噬细胞抑制T细胞免疫功能的分子,其中竟然有4个是COX1/2抑制剂,看来它们在增效免疫治疗方面的潜力确实不低,还是此前无人问津的宝藏呢。

奇点糕就不多啰嗦巨噬细胞的各种免疫抑制作用机制[2]了,直接快进到本次研究的主要环节:研究者们首先将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与脾脏来源的CD4+/CD8+T细胞共培养,确认BMDMs的免疫抑制性,再用这个共培养阵列进行高通量筛选,通过T细胞荧光染色信号强度的改变,来判断哪些已获批小分子药物能减轻BMDMs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

在以上初筛出的57个药物分子中,超过一半有着“炎症调节剂”(inflammatory modulators)的属性,不过57个候选分子还是太多了,于是研究者们又在共培养阵列中加入了PD-1/L1抑制剂,评估候选分子们是否能与现有免疫治疗协同增效,毕竟单兵作战的效果往往不如联合治疗,而这一步就卡掉了大多数候选分子,只有8个分子达标(T细胞信号增强≥1.3倍)。

很巧的是,在最后入围的8个分子中,有6个仅与PD-L1抑制剂协同增效(1个仅与PD-1抑制剂协同增效),且有4个是COX1/2抑制剂,表现最好的是吲哚美辛,研究者们就选择了它用于下一步的TNBC模型小鼠实验,TNBC一直以治疗难度大、微环境免疫抑制性强著称,且有大量髓系细胞浸润,其中COX2表达水平最高的正是巨噬细胞(F4/80+)。

而小鼠实验的结果可以说好得不出所料,吲哚美辛的单兵作战,就对两种不同TNBC细胞(4T1/EMT6)形成的肿瘤分别展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比PD-L1抑制剂单独使用(仅可抑制EMT6细胞成瘤)表现都更好,二者联合使用抑癌效果更强;研究者们用候选分子中的另一种COX1/2抑制剂布洛芬替换掉吲哚美辛,取得的抑癌效果也基本相同。

接下来的流式细胞术分析也证实了HTS筛选阶段的发现,即COX1/2抑制剂单药处理或联合PD-L1抑制剂治疗,确实会直接改变TNBC微环境内的T细胞,具体来说是让CD8+效应T细胞(表达颗粒酶B或T细胞因子TCF1)的占比显著上升,而巨噬细胞的主要改变则是共刺激分子CD86,以及MHC-II类分子的表达显著上调。但同样以巨噬细胞为主要作用对象的在研新药CSF1R单抗,并不会对COX1/2抑制剂的抑癌作用产生明显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8c18428e12a.html

返回目录>>

破解阿兹海默病之谜?!Nature:单细胞技术揭示大脑衰老新轨迹

2024-09-13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特性提供了新的细胞基础,并为开发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阿尔兹海默病与多种细胞状态有关,但这些细胞状态如何影响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Cellular communities reveal trajectories of brain age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分析了超过160万个老年人大脑细胞,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的细胞变化,这可能为预防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症提供新的途径。研究还发现了一种不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细胞群体,这些细胞似乎引导大脑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研究者Philip De Jager博士指出,他们的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仅是单一类型细胞功能失调的结果,而是多种细胞及其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调整细胞群体来维持认知功能成为可能。

这项研究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为疾病干预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巧妙地结合了新的分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大量的老年人大脑样本。虽然先前的研究已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但未能揭示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具体哪些基因和细胞参与其中。

De Jager博士解释说,以前的研究分析的是整个大脑样本,缺乏细胞层面的细节。而在本研究中,通过单细胞水平上的高分辨率观察大脑,并结合大脑捐献者生前的认知状态信息,研究人员得以重建从疾病早期阶段开始的大脑老化轨迹。这项研究使用了400多个大脑样本,这些样本由芝加哥拉什大学的“宗教订单研究和记忆与衰老项目”Religious Orders Study and the Memory & Aging Project)提供。

研究人员从受阿尔茨海默病和衰老影响的大脑区域中收集了数千个细胞,并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以确定细胞的活性状态。随后,他们使用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了所有160万个细胞的数据,以识别细胞类型及其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胶质细胞可能是引发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积累的关键因素。并且随着病理累积,另一种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可能在改变大脑电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导致认知功能受损。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细胞类型,最终严重损害大脑功能。

研究者们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重建了大脑细胞环境的动态变化,并识别出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轨迹。他们从437名老年人中采集了165万个单核RNA测序图谱,构建了衰老前额叶皮质的细胞蓝图,并识别出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特定胶质和神经元亚群。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因果模型优先考虑了两种不同的脂质相关微胶质细胞亚群,一种能驱动β淀粉样蛋白病变,另一种则介导β淀粉样蛋白对tau蛋白病变的影响;同时,还发现了一种能缓解tau蛋白对认知功能下降影响的星形胶质细胞亚群。

为了模拟细胞环境的动态变化,研究人员设计了BEYOND方法,该方法能够识别大脑衰老的两种不同轨迹,每一种轨迹都由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或选择性大脑衰老的特定细胞群的渐进变化所定义。

这些新发现可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创新疗法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大脑衰老。通过理解单个细胞如何促进疾病的各个阶段,研究人员可以找到减少致病细胞群活性的方法,从而恢复大脑细胞的正常状态。总之,这项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特性提供了新的细胞基础,并为开发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4a8841552cc.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别再乱做按摩了,搞不好真的可能要命!

2024-09-12 网易健康

按摩,如今已成了不少人生活中的“必备品”。

忙碌的生活中,很多人喜欢通过按摩来缓解压力和身体疲劳。无论是经过一天的工作,还是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按摩都能让身体放松,心情舒畅。它不仅能舒缓紧张的肌肉,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甚至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不过,虽然按摩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所有人、所有时候都适合。对于一些人来说,按摩可能不仅没用,甚至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这些人群不适合按摩

按摩是一种通过机械按压来放松肌肉的常见方法,它能有效缓解因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肌肉紧张。然而,以下几种人群对待按摩要慎重。

1、颈椎病患者

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按摩需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当患者患有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或伴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时,脊髓已经承受着轻微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摩师用力按摩脊柱,可能会给脊柱带来短暂而剧烈的冲击,导致脊髓瞬间受到更大的压迫,从而引发神经功能的急剧恶化,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高位截瘫。

2、中老年人群

除了脊髓受压的风险,颈部按摩还必须考虑到颈动脉斑块的问题,这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有吸烟习惯的人。当颈部受到按摩时,硬化的斑块可能会脱落,并随血流进入颅内,引发脑中风,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老年人来说,按摩存在的风险远不止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都会患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且骨质疏松的程度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剧。如果按摩时用力过猛,可能导致骨折或关节错位,同时还应避免使用按摩椅或自动按摩器,因为这些设备可能无法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按摩力度。

3、患有其他特定疾病人群

此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如果肾脏存在错构瘤(如平滑肌脂肪瘤),则不应受到大力按压。2022年11月,就有报道一名女性因按摩导致脂肪瘤破裂,不得不紧急入院治疗。

在享受按摩带来的放松效果时,也必须注意其潜在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对于有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

这些部位的按摩 千万别做

除了上面的特定人群,有些身体部位及其按摩手法,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也有风险。

1、颈部按摩

首先还是要说颈部按摩,因为颈部按摩除了存在特定疾病人有风险外,部分位置对健康人来说也潜藏着风险,比如颈动脉窦,这个位于颈部中线左右三指宽的位置,极其敏感。任何外力的不当刺激,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轻微的可能导致晕厥,而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此外,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一段缓解失眠多梦的按摩手法视频。令人担忧的是,视频中竟然推荐按压并搓揉颈动脉窦区域一分钟之久,非常危险。这段视频竟然还获得了18.3万的点赞,如果身边有人看过类似的这种视频,请务必提醒避免尝试这样的按摩手法。

2、乳房按摩

另外,强烈建议大家避免进行乳房按摩。

首先,许多美容机构提供的乳房按摩精油含有雌激素,这种额外的激素摄入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如果已经存在早期乳腺癌,这种按摩还可能刺激肿瘤生长,加速病情进入中晚期。

其次,早期乳腺癌的肿块可能非常小,甚至没有肿块,且通常无症状,有时连专业的乳腺科医生都难以通过触诊发现。如果按摩时肿瘤已经存在,不当的手法有可能促进其转移。这一点已经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了科学证实。因此,对于乳房按摩,我们应持谨慎态度,避免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总的来说,按摩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确实能带来不少好处。但在享受这种放松之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重要。掌握按摩的禁忌,不仅能让你在按摩时更加安心,也能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毕竟,健康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按摩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所以,下一次准备预约按摩时,不妨先回顾一下自己是否有不适合按摩的情况。如果有任何疑问,最好提前咨询医生或专业按摩师的意见。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BTCVO00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下肢麻木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7招预防

2024-09-12 网易健康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现代社会中极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不仅显著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而且其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今天我们就聊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策略。

为什么会得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成主要归因于腰椎间盘的逐渐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内的水分逐渐流失,导致其弹性降低,从而更容易受到损伤。具体而言,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原因。

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逐渐脱水,纤维环也变得脆弱,容易发生破裂。这种退行性改变使得椎间盘更容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突出。

2、外伤或暴力也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急性外伤,如车祸、坠落伤、剧烈运动等,以及长期积累性损伤,如长期弯腰搬重物、坐姿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椎间盘受损,引发突出。这些外力作用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增加突出的风险。

3、遗传因素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尽管遗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但部分研究显示,家族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这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易感性。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久坐、久站、长期弯腰等不良姿势,以及缺乏运动,都会增加腰椎间盘的负担,加速其退变。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腰椎间盘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从而加速其退化过程。

4、其他因素如妊娠、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吸烟等,也被认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关。

妊娠期间,由于腹部压力增大,腰椎间盘的受力也会增加,从而增加突出的风险。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加速其退变。而吸烟则可能通过影响血液循环,对椎间盘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增加突出的风险。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乃脊柱疾病中之常见者,其症状表现多样,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腰部疼痛为该症之典型症状之一。

疾病初期,患者或感腰部轻微不适,如胀痛、僵硬等。然而,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加剧,严重时甚至干扰日常生活。此外,腹压增加之动作,如咳嗽、打喷嚏、排便等,亦可使疼痛加剧。

2、下肢放射痛亦为该症之特征之一。

突出之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通常自臀部起,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部。除疼痛外,患者或伴有麻木、无力等症状。在某些严重情况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排尿障碍、肛门失禁等,此表明神经受压与损伤较重。

3、腰部神经受压影响神经向肌肉传递信号,导致肌力减弱或无力,限制患者日常活动,且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尤其对于长期疼痛减少活动量之患者,肌肉萎缩问题可能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之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神经功能障碍、肌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亦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与治疗。

如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策略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依赖于止痛药、解痉药、营养神经药等,例如塞来昔布、盐酸乙哌立松、甲钴胺等,这些药物旨在缓解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

物理治疗则包括针灸、热敷、红外线、微波、腰椎牵引等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中医治疗则涉及中药贴敷、推拿按摩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方案。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当的推拿按摩可能会加剧病情,因此在采用此方法时应格外小心。

2、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持续恶化时,手术治疗则成为考虑的选项。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开窗椎间盘摘除术、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等。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实现疾病的根治。通过手术,患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尽管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但在某些情况下,它是唯一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如何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术语虽显专业,但通过调整日常生活习惯,我们完全有能力显著减少罹患此病的风险。以下,我将详尽阐述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策略:

1、保持恰当的姿势至关重要。无论是坐立,都应努力维持腰背挺直,避免不良姿势如驼背或斜倚。坐时宜选用带靠背的座椅,并在腰部置放支撑垫,确保腰椎得到适当支撑。此外,不宜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应定时起身活动,如伸展或散步,以缓解腰部肌肉紧张。

2、避免长时间坐立同样重要。长时间坐立会使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增加腰椎间盘压力。因此,应尽量缩短连续坐立时间,每半小时至一小时变换姿势或活动。对于需长时间坐姿工作的职场人士,建议设置定时提醒,定时休息和活动。

3、正确搬运重物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之一。许多人搬运重物时直接弯腰,此法对腰椎伤害极大。正确的搬运方式应是先蹲下,利用腿部肌肉承担重量,然后挺直腰部,用腿部力量提起重物。同时,尽量使重物靠近身体,减少腰椎扭转和受力。

4、加强腰部锻炼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腰部肌肉的强健直接关系到腰椎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进行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耐力,保护腰椎免受损伤。控制体重亦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措施。体重过重会增加腰椎负担,导致腰椎间盘更易受损。

5、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实现。例如,多食富含纤维的蔬果,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保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6、注意保暖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亦至关重要。腰部受凉会导致肌肉紧张和痉挛,增加腰椎间盘压力。因此,应注意保暖,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和空调环境中,避免腰部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中。可穿着保暖衣物,或在腰部使用保暖贴片。

7、定期体检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措施。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腰椎问题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腰椎间盘突出并非一种无法预防和控制的病症。只要我们专注于腰部的健康,并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我们便能有效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让我们即刻采取行动,实施积极的预防措施,为我们的脊柱健康投入更多的关怀与保护,从而确保我们的身体健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BTD64GJ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5种门诊慢特病将新增纳入医保跨省直接结算

2024-09-14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会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稳妥有序扩大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的通知》。通知指出,稳妥有序扩大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病种覆盖范围。2024年底前,所有统筹地区作为就医地提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QqRW1LLE4

返回目录>>

前8月国家药品抽检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经济日报

本报北京9月13日讯(记者佘惠敏)国新办13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利介绍,今年前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药品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李利说,国家药监局持续强化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全力服务国家药品、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大局,对中选药械实行生产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两个100%全覆盖,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稳步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已占临床常用化学药品的三分之二。建立和完善疫苗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现在我国每一支疫苗都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国家药监局还持续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监管体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军宁介绍,近年来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批准数量同步增加,2023年共有10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今年已有8个新药上市,为满足临床需求提供了新的选择。中药饮片整体合格率由2018年的88%上升到当前的97%左右,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9%以上。

为满足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国家药监局持续施策,多途径推动罕见病用药研发上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介绍,近几年我国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实现了双提升。2018年至今,已有130余个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今年前8月,批准上市37个。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QqHMA0ur9

返回目录>>

世卫组织:加沙地带只有不到半数医院仍在运作

2024-09-14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时间12日发表声明称,持续的巴以冲突摧毁了加沙地带的卫生系统。目前加沙地带36家医院中只有17家还在保持有限的运作。世界卫生组织称,不安全的环境、袭击以及一再下达的疏散令,导致当地基础医疗和社区级别的医疗服务频繁中断,甚至无法提供。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布的最新数据,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4.1万巴勒斯坦人死亡。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地带约有190万人流离失所,巴勒斯坦平民面临愈加严峻的生存挑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Qpuf1rZ58

返回目录>>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奥宝:我把八段锦带回国教给家人

2024-09-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秦皇岛9月13日电(艾广德 张纯)“练习八段锦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宁静,每一次深呼吸,将更多的氧气带入体内,让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轻松。”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奥宝(Оспанова Ұлболсын)说起练习八段锦的感受,眼中闪着亮光。

今年25岁的奥宝目前在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学习汉语。“今年是我来这儿的第二年,刚到中国的时候我有点儿不适应,每次想家时情绪都很低落,外加一些学习的压力,时间久了我就有点失眠、烦躁。”奥宝说,在一次选修课中,她看到有八段锦这门课程,因为在来中国之前对八段锦有所了解,所以就选择了学习这门课程。“当我穿上太极服和太极鞋的那一刻,我简直不认识镜子里的自己了,我觉得这是最炫的民族服饰。”

据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教师郑学美介绍,八段锦起源于宋代,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练习八段锦可以增强人的心肺功能,调节气血,同时也可以改善睡眠。

“练八段锦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的整体节奏比较慢,需要心静下来。可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刚开始的时候我很难全身心投入进去。”奥宝说,因为马步站不稳,身体很难保持平衡,“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个动作她练了一周才掌握。

郑学美介绍说,学校为留学生开设了很多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选修课,八段锦是其中之一。练习八段锦不需要器械,也不受时间和场地因素的限制,练起来很方便,所以八段锦是留学生选修最多的课程之一。

“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运动,我们国家比较传统的运动是骑马,我们从五岁开始练骑马,几乎人人都会。”奥宝告诉记者,骑马运动让人激动、喜悦,但是练习八段锦会让人平静,感觉全身的血脉都在畅通。

“我练习八段锦有一年多了,我最大的感受是身体比以前灵活了,睡眠和情绪也有很大改善。”奥宝喜欢天气好的时候一个人去海边练习八段锦。“吹着海风,闻着海的味道,全身心都放松了。”

今年暑假回家时,奥宝的家人看到她良好的状态,既高兴又欣慰。“我把八段锦也教给了他们,大家每天都在练习,我愿意把八段锦教给更多人,让大家一起感受这份精神力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QpqfYSbln

返回目录>>

如何做好老年人营养管理?北京医院韦军民:提升健康素养,均衡膳食的关键

2024-09-13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确保他们获得科学合理的营养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9月12日,在雅培举办的“主动健康,营养百岁”活动上,北京医院主任医师及老年医学营养专家韦军民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如何提升银发族健康素养和科学营养补充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老年人健康素养存挑战

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占比持续攀升,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倡导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最新发布的《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2023-2024)》,倡导“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以更好适应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因此,主动健康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核心理念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涵盖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全周期健康。

韦军民教授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医学水平显著提升,老百姓的营养意识普遍增强,但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城市中的老年人相对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健康信息和营养指导,营养状况相对较好;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和偏远地区的老年人,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医疗资源等多方面限制,营养问题依然严峻。

“我曾在大城市的小区和农村山区进行过营养相关的调研,结果令人担忧。”韦教授表示,“营养问题不仅仅是物质缺乏那么简单,更涉及到营养理念、营养措施以及家庭环境等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现状提醒我们,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实现营养管理的均衡发展,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营养管理是疾病治疗的基础

营养管理是老年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韦教授强调,营养管理不仅关乎老年人的日常饮食,更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基础。

“很多人对营养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为只要吃饱吃好就行了。”韦教授指出,“但实际上,现代营养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更要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确保营养的全面均衡。”

在疾病治疗中,营养管理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韦教授以肿瘤手术为例,说明了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如果病人在手术前已经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直接进行手术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增多,恢复速度减慢。”他解释道,“因此,在手术前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营养学的发展,营养在疾病治疗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强调了营养的重要性,将营养在疾病治疗中从“辅助治疗”上升为“营养治疗”。

“过去我们认为营养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营养补充和营养支持已经具备了像药物一样的治疗作用。”韦教授表示。

韦军民教授强调,要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和康复,他表示:“老年人要吃够,更要吃得合理,吃得科学。因为蛋白质流失多且利用率低,所以老年人要特别注重优质蛋白的摄入,能有效提升抵抗力。适当的营养补充剂是弥补老年人自然饮食营养不足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天然食物中营养素的不足,或者是消化吸收的效率低等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疾病,还有助于病后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QJC26emvX

返回目录>>

慢阻肺病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钟南山院士:早筛早诊共筑慢阻肺病新防线

2024-09-13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慢阻肺病是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也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的重点防治疾病。9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公布,将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我国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全民健康的深切关怀,也为保障和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院士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慢阻肺病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呼吸病学领域医务工作者,我深感振奋。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近1亿人,每年约100万人因该疾病死亡,成为我国第三大致死疾病。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是慢阻肺病防治的第一阵线,在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筛查、戒烟干预、长期随访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慢阻肺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更方便、高效和规范的医疗服务。我也呼吁各界共同关注慢阻肺病,提高疾病认知、做好规范诊疗。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健康中国加油。”

影响近1亿中国人的呼吸之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通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常咳嗽、咳痰、气短,还有呼吸越来越费劲。如发现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也容易导致慢阻肺病病情急性加重,甚至死亡。中国目前约有1亿慢阻肺病患者,40岁以上人群每8人中就有一位慢阻肺病患者。

早筛、早诊、早治是慢阻肺病防治的基础。其中,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此外,吸入药物是慢阻肺病稳定期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长期规范使用吸入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预防急性加重和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钟南山院士也强调:”慢阻肺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早期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遵医嘱使用吸入制剂规范治疗,疾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建议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长期吸烟史、接触生物燃料的、生活环境有明显空气污染的人群等,要像测血压一样,在每年的体检中加入常规的肺功能检测。”

然而,作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重大慢病,慢阻肺病的社会认知却严重不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慢阻肺病的公众知晓率不足10%,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晓自己患病,近90%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慢阻肺病的防治工作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构筑全民呼吸健康新防线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钟南山院士谈到:“我国90%以上的慢阻肺病人群,由于症状较轻甚至没有症状,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病情发展至中重度或者极重度,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此时才干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所以,我们提倡在基层加强慢阻肺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通过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以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例如开展包括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慢阻肺病的筛查和诊断能力;推广肺功能检查,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以及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等方式,实现对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将促进对慢阻肺病的早期预防、发现与干预,提高疾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

随着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计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国家的保障政策。此举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负担,也将为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实现“健康中国2030”愿景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慢阻肺病的防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团体以及每个公民都应积极行动,共筑全民呼吸健康新防线,为慢阻肺病防治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QDxD0gI88

返回目录>>

世界卫生组织:加沙地带康复医疗缺口巨大

2024-09-13 央视新闻客户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2日发布的最新分析,因加沙冲突持续,截至2024年7月23日,至少有22500人将面临长期康复需求,约占加沙总受伤人数的四分之一。分析称,持续的冲突导致大量人员脊髓损伤、脑损伤或严重烧伤,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

目前,加沙的医疗系统处于崩溃状态,36家医院中仅17家能部分运作。由于冲突影响,初级医疗服务和社区服务经常中断,急性康复服务难以提供,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加沙唯一的康复中心在2023年因物资匮乏而关闭,2024年2月又因袭击受损。此外,康复工作者严重流失,39名物理治疗师已在冲突中遇难。

由于获得援助受限,轮椅、拐杖等基本辅助康复产品库存耗尽,加沙地带的康复设备难以满足需求。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提供立即和长期支持,并强调停火对于重建加沙卫生系统至关重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Q10vuHNgV

返回目录>>

中国人群神经功能定量参数常模数据库上线

2024-09-13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段文利)日前,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搭建的中国人群神经功能定量参数常模数据库上线。这标志着我国学者在神经功能定量评价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将为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干预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据介绍,中国人群运动与认知功能定量参数正常值范围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13家医院共同参与,覆盖国内12个省市。运动与认知两项核心神经功能的定量参数正常值范围的确立,在全国神经科学领域内尚属首次,这不仅推动了临床神经功能评测的方法学革新,也有望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功能评价达到和血常规、心电图一样的标准化水平。

  该研究于2021年启动,入组1800余名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运用ReadyGo™平衡测试系统和BrainFit™数字化认知功能定量评估系统,对研究对象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试验根据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条件设置多个分组。该临床试验历时两年,最终制定了中国成年人群神经功能定量参数常模,为后续神经科医生诊断和评价患者症状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数据库的上线填补了国内在神经功能定量评估临床数据标准方面的空白,不仅为临床神经功能定量评价提供了正常值范围的参考,也为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线对比数据。

  该研究得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面向神经系统疾病预警的智能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和北京协和医院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衰老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的资助与支持。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13/497633.html

返回目录>>

推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2024-09-13 健康报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雷海潮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表明我们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要积极进行细致的谋划,推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也要进一步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提供强大的健康动力。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健康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而突出的位置。雷海潮指出,通过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一系列的卫生健康措施,我国在提高居民健康素质素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第一,个人健康意识明显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这背后是一系列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比如,持续开展健康知识传播,特别是面对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会公众从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环境中避免接触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第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开展健康中国各项行动,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针对一些重点人群,如中小学生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的问题开展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干预。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比2018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第三,环境和重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控制。如强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早诊早治,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已从2018年的17.36%下降到2023年的15%。累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区1052个、国家卫生乡镇2637个。国家实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经费从2009年最初的人均15元提升到2024年的94元。

  雷海潮表示,下一步,将把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内涵、具体政策、实施措施深入研究透彻,特别是在发展规划、政府投入、社会治理等方面研究更加精细的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另外,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指标之一,探索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健康乡村建设,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以及社会共治。

“把老百姓的身边事当作头等事推动落实”

  雷海潮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是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把老百姓的身边事当作头等要推动落实的重要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已达2171个,推进速度符合预期,有望提早实现预期目标。“到明年底,90%以上的县要建立县域医共体,紧密程度要有新提升,即上下机构间协同度更加良好、信息更加融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和改善。”雷海潮表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要打通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做到信息通、人员通,在管理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上级资源和管理能够帮扶和带动基层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比较方便地获得较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级帮一级、上级帮下级的良性互动局面已经形成。通过实施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帮扶基层、国家巡回医疗等一系列举措,优质医疗服务加速来到老百姓身边。据监测,92%的县级医院已达到二级以上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44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委管医院已全面启动今年的巡回医疗工作,首次实现了在年度巡回医疗当中,委属委管医院全覆盖。据监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方式已覆盖2/3的乡镇卫生院,并形成了有效发展路径与推进措施。

  区域均衡布局和医疗服务同质化正在加快推进中。据统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增建设项目中,40%设置在省会以外的城市。信息化支撑作用日渐凸显,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3340家,每年提供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诊疗人次。

  慢性病和传染病是今后将要长期面对的公共卫生挑战。于学军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预防为主,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覆盖率已经达到17%。与此同时,以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于学军还指出,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这需要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方各部门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的生活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既保障公益性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针对记者提出的“如何理解公益性,怎么既保障公益性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问题,雷海潮表示,从全国每年的门急诊工作量来看,公立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量占到80%以上;在住院医疗服务方面,公立医疗机构的作用更突出。老百姓信任,也愿意选择到公立医疗机构就诊。对于保障和改善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贯彻。

  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在医院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上,都要突出公益性这一主题。

  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设置多大规模、保证多少人员等需要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和结构、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以及财力等的变化,动态调整。国家制定动态调整标准,各地落实好,让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得到编制保障。

  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当前,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保基金筹资水平、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省的费用空间及医学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把已经证明临床有效、得到专业认可的服务项目和技术,及时纳入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范围。对一些长期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必要调整,建立和完善以多元支付为主体的医保支付体系。

  完善公立医院薪酬体系。薪酬制度改革可以概括为:“两个允许”政策要落地,做好“三个结构调整”。“两个允许”是指有关部门在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绩效工资时,进行总量核准、动态调整,使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经济社会和物价水平的变动相同步,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三个结构调整”分别是: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间绩效工资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间薪酬待遇差距,改善儿科、病理、精神卫生等相对弱势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占比。

  雷海潮强调,维护公益性还要加强综合监管,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让医保资金更稳定、安全、可持续。

中医药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中医药因在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人关注。余艳红表示,中医药的受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夜市人气很旺,中医养生“圈粉”年轻人,中医药正逐步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有9.3万个,其总诊疗人次达15.4亿,较2022年,机构数增加了29.2%,总诊疗人次增加了67.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全国中医执业医师数(含助理医生)已经达86.8万人。

  中西医道,各有所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不断凸显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优势,实施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

  目前,不少综合医院建立了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共同查房、共同会诊、共同制定诊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数据显示,90%以上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开设了中医临床科室;在全国遴选确定了62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559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打造中西医协同示范标杆。截至目前,我国发布了首批52个中西医结合临床高级别诊疗方案,新遴选了150余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可为老百姓提供更有疗效的治疗方案。

疾控体系重塑初见成效

  202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实施半年多来,效果如何?

  王贺胜表示,体系重塑初见成效。各级疾控局已挂牌成立,基本建成上下联动、功能完备的疾控工作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国疾控、监督专业队伍的人数达到30.5万人,较2019年增长了14%。同时,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如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及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等启动。

  数据显示,中央财政已累计支持培训现场流调骨干4000多人,组织开展了全国现场流调职业技能竞赛,3万多人参与;建立的先进的病原检测方法体系,可在24小时内确认300余种已知病原体、60小时内识别新发病原体;目前,23个省份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病毒检测和分离能力;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年底将达到25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

  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的第一道关口。目前,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部署应用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推动实现医防信息互通。王贺胜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多源化、智慧化、规范化3个关键词,推动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比如,在优化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同时,重点强化哨点医院、监测站点和网络实验室3张主动监测预警网络,实现多点触发和早期预警。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13/497635.html

返回目录>>

“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帮助医生快速诊断 护航手术治疗操作

机器人进手术室 助力医疗精准化

2024-09-14 北京青年报

走进位于首钢园区的2024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最为亮眼的就是各种医疗机器人,它们涵盖了疾病诊断、手术、康复的全流程:有的能直接“解放”医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疾病诊断与识别;有的能像专业医生一样开展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预后;有的可协助开展远程手术,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这些智能产品让医疗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在造福患者的同时,也昭示着我国医工结合发展的加速度。

骨科手术机器人加持手术精度可达亚毫米级别

骨科手术需要力量与精细技艺相结合。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方面,北京积水潭医院已探索了多年。本届服贸会上,该院带来一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可帮助医生精准“拿捏”骨关节置换。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台手术机器人由主机、机械臂系统、示踪器、探针等装置组成。手术开始前,机器人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膝关节形态“量身定制”一套手术方案。

据介绍,膝关节置换手术需要将患者本体的股骨、胫骨进行部分切除,再将关节假体置入。手术过程中,骨头切多少、从什么角度切,都需要精准把控。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十分依赖医生经验,而手术机器人在膝关节手术中可自动给出切除角度,如果首次切骨不到位,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二次切骨,调整假体植入角度,提高手术精度,从而获得更优的手术效果并延长植入物寿命。依托这套系统,积水潭医院已实现了一机多适应症覆盖,累计完成各类骨科手术500余例,持续造福患者。

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也吸引了不少围观者,这是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它拥有一颗“数智大脑”,通过10万余张影像、5万余病例的训练,能像真人医生一样做手术。北京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介绍,在手术前,依据患者CT,ROPA能够快速给出一套个性化的三维手术方案。

同时,ROPA所搭载的精准光学定位如同“数智眼”,可实时监测并追踪患者术中体位的变化,帮医生突破传统手术的视野局限和操作盲区。“数智手”则具备智能随动技术,实现手术精度亚毫米级别突破。“传统手术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而这款机器人可将手术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同时有效降低出血,助力患者更好地康复。”张逸凌表示,借助这款机器人,年轻医生经过培训也能达到专家级的手术效果,可帮助基层医院大幅提升手术能力。

辅助诊断机器人相助医生诊断疾病有“好帮手”

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还有不少医院带来了辅助疾病诊断和评估的机器人以及大模型产品,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拥有精准“洞察力”,不仅可以解放医生人力,还能在互动中准确研判病情,成为医生诊疗的高效助手。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展台,首款应用于卒中临床神经功能评估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机器NeuroDoc AI人正在“工作”。“请微笑一下”“请使劲儿眨眼”“请您跟随机械臂向左看”“请您描述屏幕上的句子”……参观者只要坐在机器人面前,配合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机器人就能快速诊断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这个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急诊室。”研发团队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介绍,传统医疗模式中,急诊医生在接诊卒中患者时,往往会因为一般性的问诊、查体等操作耽误处置时间。同时,由于每位医生的经验等存在差异,也可能导致对疾病的判断出现误差,“机器人学习更快、知识掌握更准确均衡,且不会疲劳,因此我们研发出这款机器人急诊医生助理,帮助医生完成部分工作。”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款机器人融合了先进的感知和交互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测,用于卒中严重程度评估的NIHSS量表全流程自动评分准确率达95%,面瘫、肢体肌力评分一致性方面也达到资深专业医生的水平。在后期康复过程中,它也能随时对患者开展评估,并及时向医生反馈康复效果。王拥军介绍,这款机器人预计于2025年完成所有研发工作,并进行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请流程,未来有望应用于医院、康养中心、养老社区等场景。

在心血管突发事件中,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带来的新型无液氮原子磁力计心磁图仪,就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一大“神器”。它可以在无辐射、无创伤且与患者无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探测心脏发出的磁场信号,对心血管疾病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例如精准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快速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等,并有望成为无创心血管影像检查的有效补充。

据安贞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心磁图仪基于心肌细胞微弱电活动产生的极弱磁场实现功能性成像,灵敏度超越心电1000倍,只需90秒便可通过心磁成像快速检测心血管疾病,且对患者无任何施加物理场,患者也无需脱衣。这款设备可有效应用于大规模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快速筛查工作。

智能设备保驾护航手术治疗操作更加安全

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也在为手术室里的医患安全保驾护航。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展区,一款婴幼儿气道管理3D打印与混合现实5G融合网络远程会诊系统,可帮助医生大幅降低手术麻醉插管时对婴幼儿气道的损伤。据介绍,这套装置可搭载于救护车,也可以推广到基层医院,一旦遇到婴幼儿气管插管困难,通过系统还可直接联动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在保证婴幼儿气道管理安全的同时,助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许多手术都涉及到麻醉,在麻醉插管时需要选择适合喉咙粗细的插管装置,婴幼儿气道比较狭窄,稍不注意就会损伤孩子娇嫩的气道。”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依靠这套装置,医生可以在术前对孩子的气道进行建模,根据气道的实际情况选择粗细合适的管道,之后在喉镜引导下为孩子实施麻醉插管,“这款装置有报警功能,如果遇到插管困难,系统可通过其所搭载的5G三网融合技术直接联系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寻求远程帮助。”

在放射类科室,如何减少放射性元素对医生的辐射伤害,也是医学界在持续探索的事情。钇[90Y]选择性内照射治疗是一种治疗肝癌病患的创新技术,通过选择性血管内注射手段将带有短距辐射的钇[90Y]微球注入肝动脉进行精准杀癌。过去,内照射治疗需要医生穿上厚重的铅衣为患者进行操作。本次服贸会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带来了一款数智化钇[90Y]精准内照射机器人治疗系统,有望将医生从辐射暴露风险中解放出来。

这款机器人由医生操作端和执行端两部分组成。其中执行端包括一只机械臂和影像系统,可自动完成葡萄糖水、造影剂和放射药物的灌注操作,并让医生实时看到药物和患者的情况。操作端包括一个注射器形状的给药装置,搭载了传感器,可实时显示药物进到人体中所受到的阻力,帮助医生高效安全地完成注射。借助孪生远程操控系统,医生身处隔离室外即可为患者精准实施钇90微球注射,同时免于额外高剂量辐射的暴露危害。

在本届服贸会上,健康卫生服务板块传递出浓浓的科技感,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健康管理、早期筛查、疾病诊断、康复护理、患者教育等各环节,推动传统医疗模式的变革,也显示出我国医疗领域科研创新的硬实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4/c14739-40320432.html

返回目录>>

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线

2024-09-14 光明日报

在国新办13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局长李利表示,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推动更多更好创新药品、医疗器械上市

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促进药品质量提升,关键要靠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李利介绍,自2018年国家药监局组建以来,先后发布了357个药品和494个医疗器械审评技术指导原则,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为药械研发创新和技术审评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药品监管部门在审评审批、检验核查等方面持续加强服务指导。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试点,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支持医药行业开放合作,加强国际通用监管规则在国内的转化实施,支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促进全球药物在中国同步研发、同步申报、同步审评、同步上市。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药品31个、创新医疗器械46个,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23%和12.16%。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药“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296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主要集中在植介入类设备、高端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部分产品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强化罕见病患者、儿童群体用药保障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罕见病患者群体的用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表示,为满足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国家药监局持续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多途径推动罕见病用药研发上市。

药品监管部门通过鼓励我国新药研发,解决部分罕见病无药可用的问题,并设置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等加快上市通道,用于罕见病药品申报。目前,国家药监局正在就《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优化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药品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符合要求的药品,采取豁免临床试验、纳入优先审评审批,以及缩短检验时限、减少检验批次和样品数量等措施,鼓励申报进口。

近几年,我国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实现“双提升”。2018年至今,已有130余个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今年1至8月,已经批准上市的罕见病药品达37个。

保障儿童群体用药安全、可及是近年来国家药监局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药监局多措并举,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2021年,儿童用药获批数量为47个,2022年增长到66个,2023年增长到92个。今年1至8月,已完成批准49个。儿童新药研发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发布3批15个品种49个品规的修订公告。新增儿童用药信息品种,涉及儿童抗肿瘤药、儿童白血病、儿童重型精神障碍等疾病。

完善法律法规、扎实推进药品监管现代化

法治是保障药品安全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医药产业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全面修订了药品管理法,颁布世界首部综合性疫苗管理法,修订出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搭建完成了中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赵军宁介绍,为更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家药监局先后印发《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进《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正在研究制定《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共出台35条措施,遵循中药监管特点,全方位、全链条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4/c14739-40320430.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2018年至今已有130余个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

2024-09-1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表示,近几年我国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实实在在实现了“双提升”。2018年至今,已有130余个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2024年1至8月,已经批准上市的达到了37个。

黄果介绍,为了满足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国家药监局持续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多途径推动罕见病用药研发上市。

第一,鼓励自主创新通道。通过鼓励我国的新药研发,解决部分罕见病无药可用的问题。设置了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等加快上市通道,用于罕见病药品申报。从技术上,通过加强研发过程中的沟通指导、允许滚动递交资料、合理确定临床终点替代、缩短审评时限等办法,提升罕见病药品研发上市的效率,就是要快。

第二,加快引进通道,让更多国际上在研或在产的罕见病用药,可以更快进入国内。一方面,支持跨国医药企业在我国同步研发、同步申报、同步上市。为此,采取了建立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等一系列举措。另一方面,鼓励境外已上市罕见病用药的进口,目前正在就《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优化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药品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符合要求的药品,采取豁免临床试验、纳入优先审评审批,以及缩短检验时限、减少检验批次和样品数量等措施,鼓励申报进口。

第三,临时进口通道,尽力保障特殊情况下的临床急需。2022年国家药监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两年来通过临时进口的办法,保障了氯巴占、盐酸沙丙喋呤等罕见病药品的急需。

此外,还与有关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联动,为罕见病临床用药开辟更多通道,想更多办法,包括:支持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机构临床急需药品进口;支持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设立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等。

“下一步,我们将久久为功,构建好、发展好保障罕见病用药的这几条重要通道。与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让更多罕见病有药可用。”黄果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3/c14739-4031970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