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13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13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预防出生缺陷日丨如何守护生命起点健康? 专家:孕期管理有三大减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分类分级工作评审会在京顺利召开 中心主任沈洪兵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国际级公共卫生机构大会 疾控动态 网络安全固根基,数据防护创新局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网络和数据安全培训圆满落幕 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科研动向 这种维生素是新晋“抗癌战士”!超166万人研究: 每日摄入65-250毫克维生素C有利于预防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 Science:衰老为何会导致癌症?慢性炎症是关键,抗炎药物可逆转衰老的促癌作用 《细胞发现》:益生菌护眼有说法!复旦团队发现,Akk菌代谢产物有望阻止高度近视进展 中山大学发现,剧烈运动、久坐加速衰老,而这种运动抗衰效果最佳 舆情信息 升级中医药服务 满足老百姓需要 外媒:美日韩等国梅毒病例激增 今年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即将开展 北京:婚检率10年提高10倍 44支国家医疗队将奔赴中西部省份 多地延长课间时长 如何真正让孩子们放心“动起来” 我国首个脑血管病大模型问世 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 国家卫健委:截止到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国家卫健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已达2171个 加快完善老年用品和服务国家标准体系 国家卫健委: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国家卫健委:探索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 国家卫健委:已实现健康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 预防出生缺陷日丨如何守护生命起点健康? 专家:孕期管理有三大减法 2024-09-12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出生缺陷,守护生命起点健康”,守护生命起点健康,不仅局限于没有出生缺陷,它更是一个全新健康旅程的起点。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陈敦金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产科中心主任高劲松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针对孕期营养补充、体重管理等进行了科普解读。 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下降 孕期营养补充很重要 出生缺陷是早期流产、死胎、围产儿死亡、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出生人口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与5年前相比,严重致残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约23%。我国出生缺陷数据下降的背后,是相关检查筛查数据上升,还有通过营养干预避免相当一部分出生缺陷的发生,例如随着叶酸增补的普及,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已经大大下降。 “中国近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和以往相比下降很多,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0万分之1500,到2023年10万分之15.1,真的是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的妇幼保健工作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管理得最为好的。”陈敦金教授同时表示,在降低出生缺陷以及进一步改善妊娠结局方面,仍有许多工作值得去做。围孕期主要营养素的补充是值得加强的部分,特别是在为围孕期妇女提供全面、准确的营养建议和保健服务,以及规范围孕期管理,尤其是在营养素补充剂量方面,还需要专家共识来进行指导。 高劲松教授介绍,在过去,像神经管畸形、21-三体唐氏儿(唐氏综合征)也不在少数,但近几年通过努力,这类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目前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近期专家共识有两个亮点,一是针对孕期常见微量元素的补充提供了循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建议;二是针对特殊人群如肥胖、营养不良孕妇、双胎等高危人群的补充做了细致指导,更具临床和生活实践意义。 孕期营养补充存三大误区 新时代孕期管理有“三大减法”,一是减少营养困惑。从备孕开始,营养的储备就已经悄然拉开帷幕,针对育龄人群常见的营养补充误区,陈敦金教授进行了分析:一是时间角度,部分孕产妇认为只需要补充一或三个月,但实际从孕前三个月到产后都需科学补充营养;二是营养素补充只强调一种,但根据以往研究发现,补充含叶酸的复合型维生素更为合理;三是补充的剂量不足,从国内以往的研究和近期做的研究来看,补充0.4-0.8毫克叶酸基本上能够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和开放性神经管的畸形。 不同类型的备孕或者孕期人群在营养补充摄入方面有所差异,不同人群补充的剂量有所区别。高劲松教授谈到,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将体内的叶酸水平提升到具有预防效果的水平。未计划怀孕的孕妇补充微量元素(尤其是叶酸)剂量要稍大,如0.8-1毫克,可使血清叶酸尽快达到预防神经管缺陷水平。此外,肥胖、叶酸代谢异常、服用抗癫痫药导致叶酸等微量元素相对缺乏的人群,需补充0.8-1毫克叶酸。相关研究表明,在备孕期间和怀孕早期适量补充叶酸,可以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大幅降低。除叶酸外,铁、钙、维生素B12、DHA和Omega-3脂肪酸,也是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 叶酸补充的常规剂量是0.4-0.8mg/天,相比0.4mg/天的叶酸,补充0.8mg/天的叶酸更容易达到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的浓度。有几类重点人群,如与叶酸缺乏相关出生缺陷的高风险人群(如患先天性脑积水、孕前糖尿病、癫痫等)、双胎或多胎孕妇、超重/肥胖妇女,患胃肠道吸收不良性疾病的妇女等,建议从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至整个孕期每日补充含叶酸0.8~1 mg的复合维生素。 目前,我国仍然有50%以上的女性在怀孕后才开始补充叶酸,单纯性地靠饮食很难达到营养素补充的要求。以叶酸为例,它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绿叶蔬菜,通过计算,每天吃1到2公斤的绿叶蔬菜才可以摄入所需。除了叶酸的补充,如果加上复合型锌、铁、维生素B12、维生素A等,效果会更加理想,这也是强调补充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的原因,能够更好地降低出生缺陷、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孕期做好体重管理 减少肥胖代际传递 第二大减法是减去多余体重。过度进食可能导致孕妇体重增长过快,增加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的风险。科学的体重管理对于孕期健康同样不可或缺。今年是 “体重管理年”,孕产妇体重管理,可以预防低体重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 陈敦金教授强调:孕期体重增长范围不是固定数值,而是根据不同孕妇初始体重而有所差异。孕前正常体重人群推荐孕期体重总增长范围在8-14公斤,如果孕前超重的妇女,推荐的体重增长范围是7-11公斤,孕前肥胖的妇女只推荐增长5-9公斤。 母亲体重和胎儿体重密切相关,高劲松教授介绍道:正常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应在5-8斤,8斤以上就是巨大儿,部分孕妇患有糖尿病,血糖未良好控制,是导致巨大儿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遗传因素,大个子父母生下的孩子可能会偏大一些,这是正常现象,需要区分造成巨大儿的原因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巨大儿可能会导致分娩困难、容易难产,增加剖腹产的风险。如果母亲有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巨大儿,孩子出生容易低血糖和其它并发症,因此,尽量要避免巨大儿的发生。 如何管理好孕期体重?高劲松教授建议,既要 “管住嘴”,确保营养补充足量但不过量,又要 “迈开腿” 进行适当运动,从而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不仅能够使孕妇自身保持较好的健康状况,而且对宫内胎儿的发育以及减少孕期合并症的发生几率都大有裨益。 第三大减法是减轻孕期焦虑,对于大众关注的孕期检查问题,高劲松教授建议:对于准备备孕或者怀孕中的女性,要尽快地找围产保健机构进行建档和定期产检,例如各种疾病如糖尿病筛查、胎儿畸形筛查,包括NT超声和系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唐氏筛查或者无创DNA排查孩子染色体异常等,通过科学的筛查手段,杜绝严重畸形孩子的出生,如果不及时进行孕期检查,错过最佳的检查时机,可能会引起不当出生风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PDVzNpMLB 返回目录>> 2024-09-13 中国疾控中心 为切实推进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分类分级工作,2024年9月10日,网安处在中心北区成功组织召开中心数据分类分级工作评审会。中心领导严俊副主任出席会议,中心直属单位和总部处室数据分类分级负责人及联络人、评审专家约50余人参加会议。 严俊副主任强调,疾控行业数据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资源,扎实做好中心各单位和处室数据分类分级工作,是落实《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心各类各级数据依法依规及合理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将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疾控行业数据共享过程中的相关权益与保障,促进疾控行业数据充分发挥“数据要素X”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成为疾控行业新质生产力要素,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心各单位(处室)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对数据分类分级工作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该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网安处张英杰副处长报告了中心数据分类分级工作开展情况。与会专家对中心直属单位和总部处室数据资产清单及其分类分级情况进行了逐一评估,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和建议。 通过此次评审会,与会人员深入探讨数据分类分级的关键问题,对数据分类分级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处室)在数据分类分级工作中的职责以及未来的工作路径。这将为中心进一步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为数据的有序流通提供有力保障,进而推动中心在数字化时代持续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13_299521.html 返回目录>> 中心主任沈洪兵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国际级公共卫生机构大会 2024-09-13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9月9—10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应邀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一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大会,并围绕“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主题作了题为“优化国际级公共卫生机构,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工作报告,分享了中国疾控中心在卫生应急体系优化、能力建设和参与国际应急行动方面的经验和举措。此外,结合“大流行病预防、准备和应对(PPR)”的议题,沈主任与德国、古巴等国际级疾控机构的负责人就如何解决疫苗生产和分发挑战、监测信息的跨国分享,以及应急队伍的培训和稳定等问题进行了同台讨论。 会上,与会代表针对参与国际应急行动、灾害卫生应急管理和应急队伍训练等问题积极提问,沈主任结合中国经验一一回应,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G20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大会是由巴西(G20轮值主持国)奥斯瓦尔多•科鲁兹基金会(巴西的国际级疾控机构)、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IANPHI)和非洲疾控中心共同发起,旨在加强G20成员的公共卫生机构间合作,促进G20卫生议程的实施。大会分四个主题进行,包括: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气候与健康、卫生公平和有韧性的卫生系统。来自20多个IANPHI成员机构的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了大会。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13_299520.html 返回目录>>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网络和数据安全培训圆满落幕 2024-09-13 天津市疾控中心信息情报所 9月9日至15日是2024年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增强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强化软件正版化的使用管理,我中心以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契机,于9月11日举办了“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网络和数据安全培训”。中心员工共计9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会议由市疾控中心信息情报所负责同志主持。 在培训会开幕式上,市疾控中心分管主任张明月同志强调,此次培训对提升我中心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他充分肯定了中心近年来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关注潜在的安全风险;三是提升网络安全意识与技能,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推进网络安全文明建设。张主任还指出,为进一步巩固我中心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的成绩,中心员工要齐心协力、踔厉奋发,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为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中心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构建中心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四梁八柱“,培训会特别邀请了天津市公安局网安总队专家就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数据安全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数据安全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专家结合近年来一些典型的网络安全案例,深入剖析了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隐患,并针对未来数据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最后,市疾控中心信息情报所负责人指出,中心员工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和数据防护的认识,按照中心分管主任和专家的要求,继续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通过此次培训,中心员工对当前我国面临的网络安全新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意识,强化了筑牢疾控数据安全屏障的观念,为进一步加强疾控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9/13/030149187.shtml 返回目录>> 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2024-09-12 内蒙古疾控中心慢病一科 2024年9月6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赛罕区金桥社区北广场(市疾控门口北广场)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旨在进一步传播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启动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应急处刘军强副处长阐述了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及重要性,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践行“三减三健”等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提高健康素养。并宣布本次活动正式启动,为接下来的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 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忠兵主任宣读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议书,并公布了本次活动的主题:“食要三减,减掉不良生活方式;体要三健,健出美好生活向往”。他呼吁大家要积极学习健康知识,掌握主动健康技能,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在启动仪式环节,通过放飞健康气球,传达着健康生活的理念和追求。同时呼和浩特市老年健身操团体也带来了健身操表演,为现场活动增色添彩。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健康生活方式和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台及展板,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和浩特市疾控中心及市内四区疾控中心、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口腔医院(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等多家医疗单位工作人员为居民认真讲解健康知识,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和控盐控油支持性工具等。丰富的活动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实用的健康指南。 此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将持续至9月30日,期间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宣传,引导公众关注自身健康,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共同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摘引网址:http://www.nmgcdc.org.cn/xxgk/dtyw/gzdt/202409/t20240912 返回目录>> 每日摄入65-250毫克维生素C有利于预防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 2024-09-13 生物谷原创 这项系统回顾和元分析提供了维生素C摄入与消化系统癌症风险之间关系的有力证据。表明维生素C的摄入可能显著降低某些类型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口腔、咽、食管(OPE)癌症、胃癌和结直肠癌。 说起维生素,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维生素A、B、C、D、E等等,都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它们种类不同,功能不同,对身体的益处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维生素里面,维生素C是最为常见的维生素之一,因为它食物来源丰富,尤其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量最多,如白菜、菠菜、草莓、柑橘等等。 维生素C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已被证实在预防多种慢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免疫力、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肿瘤生长的潜在作用。但是维生素C过量摄入,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负担,例如腹泻、胃出血等。而很多慢性病长期积累都容易发展成癌症。那么,维生素C摄入与消化系统癌症(DSC)风险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最近,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该研究结果发表在Food & Function,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vitamin C intake/ blood level and risk of digestive system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不是维生素片的广告!) 这是一项系统回顾和元分析,研究者在三个主要的科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根据PICOS原则(研究设计、参与者、干预措施、比较、结果)构建了特定的检索问题,使用了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以及各种消化系统癌症相关的搜索词,检索日期截至2023年9月9日。 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研究者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只包括那些评估饮食中维生素C摄入或血液中维生素C水平与消化系统癌症风险之间联系的前瞻性研究。最后纳入了32项前瞻性研究,涉及1,664,498名参与者。 维生素C摄入与消化系统癌症风险的总体关联: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C的摄入与消化系统癌症(DSC)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与最低摄入量相比,最高类别的维生素C摄入与DSC风险降低有关(相对风险RR = 0.88, 95%置信区间CI 0.83-0.93)。这表明,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可能有助于降低患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 其次,研究者们进一步进行了亚组分析,以探究维生素C摄入与特定类型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1. 口腔、咽、食管(OPE)癌症: 维生素C摄入与OPE癌症风险呈显著负相关(RR = 0.81, 95% CI 0.72-0.93),尤其是口腔癌症(RR = 0.46, 95% CI 0.30-0.71)。也就是说,维生素C摄入越多,这三种癌症的风险就越低,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C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对细胞的损伤。 2. 胃癌: 维生素C摄入与胃癌风险呈显著负相关(RR = 0.81, 95% CI 0.68-0.95),表明维生素C摄入的增加可能有助于降低胃癌风险。研究人员表示,这或是因为维生素C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而这种细菌是胃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3. 结直肠癌: 维生素C摄入与结直肠癌风险呈负相关(RR = 0.89, 95% CI 0.82-0.98),但在结肠癌(RR = 0.87, 95% CI 0.77-0.97)和直肠癌(RR = 1.00, 95% CI 0.84-1.19)之间存在差异,表明维生素C对结肠癌可能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维生素C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致癌物质排出有关。 4. 胰腺癌: 维生素C摄入与胰腺癌风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RR = 0.97, 95% CI 0.86-1.09),研究人员表示,这是因为这两种癌症的发生机制更为复杂,仅靠维生素C可能难以起到预防作用。 血液中维生素C水平与消化系统癌症风险的关联: 研究还显示,血液中维生素C的水平与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呈负相关,不过这一关联主要体现在胃癌上。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C在血液中发挥着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了胃部黏膜。具体而言,与维生素C水平最低的人群相比,水平最高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对风险RR为0.74,95%置信区间为0.59-0.92)。 维生素C摄入量与特定类型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为了弄清楚维生素C摄入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者们还进行了剂量-反应分析,结果发现:对于OPE癌症,每天摄入250毫克维生素C的保护效果最强。对于胃癌,每天摄入65毫克维生素C的保护效果最强。 这些发现表明,适量的维生素C摄入可能对预防特定类型的消化系统癌症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维生素C就是万能的,过量摄入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腹泻、结石等。因此,在补充维生素C时,应该遵循适量原则,最好可以通过均衡饮食来获取,例如: 一杯(约120毫升)鲜橙汁可以提供大约120毫克的维生素C。 一块(约150克)切片甜椒含有大约150毫克的维生素C。 一个中等大小的猕猴桃含有大约64毫克的维生素C。 6颗(约150克)草莓大约有80毫克的维生素C。 半个中等大小的红椒大约有75毫克的维生素C。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不同人群对维生素C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遗传背景、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这项系统回顾和元分析提供了维生素C摄入与消化系统癌症风险之间关系的有力证据。表明维生素C的摄入可能显著降低某些类型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口腔、咽、食管(OPE)癌症、胃癌和结直肠癌。 因此,为了达到每日推荐的维生素C摄入量,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或蔬菜。例如,一杯橙汁加上几个草莓,或者吃一些甜椒和一个猕猴桃,就可以轻松达到日常所需的维生素C摄取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7bf84304232.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衰老为何会导致癌症?慢性炎症是关键,抗炎药物可逆转衰老的促癌作用 2024-09-12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表明,靶向衰老的免疫系统可显著降低老年人的癌症风险,提示了我们通过免疫治疗增强免疫应答可能比直接靶向肿瘤更有效。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Hematopoietic aging promotes cancer by fueling IL-1⍺–driven emergency myelopoie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无论基质和肿瘤的年龄如何,免疫系统的衰老会产生有害的炎症反应,从而推动癌症发展,而阻断炎症通路(IL-1⍺/IL-1β)能够逆转衰老的促癌作用,为癌症预防开辟了新道路。 该研究首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由衰老的免疫系统引起的慢性炎症易导致癌症。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开启了一项早起临床试验——验证使用阿那白滞素(IL-1R1拮抗剂,通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靶向衰老免疫系统是否可以阻止癌症进展。 论文通讯作者 Miriam Merad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发现,通过阻断特定的炎症通路(尤其是那些涉及IL-1⍺/IL-1β的炎症通路),能够逆转衰老的免疫系统对癌症的促进作用,为预防人类癌症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新方法。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致力于回答癌症研究中一个重要但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问题——为什么衰老是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 研究团队使用小鼠模型来研究衰老是如何影响癌症进展的,他们将肿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到衰老小鼠的肺癌、胰腺癌和结肠癌比年轻小鼠生长得更快。然后,研究团队利用来自年轻或衰老小鼠的骨髓移植,模拟了免疫系统衰老的影响。结果发现,衰老的免疫系统加速了癌症生长,即使是在年轻老鼠身上。更值得注意的是,让免疫系统恢复年轻可以显著降低衰老小鼠的癌症生长。 具体来说,骨髓祖细胞样细胞来源的IL-1⍺是促进衰老增强的急性骨髓细胞生成反应的关键驱动因素,而这种急性骨髓细胞生成反应会促进免疫抑制。而在肿瘤发展的早期,用抗IL-1⍺抗体阻断这一信号轴,不仅可以减缓肿瘤的生长,还能使衰老小鼠的急性骨髓细胞生成正常化。此外,阻断IL-1β也有助于减少肿瘤进展,但联合阻断IL-1⍺/IL-1β,或使用阿那白滞素(Anakinra,IL-1R1拮抗剂)能够最有效地阻断肿瘤起始。 接下来,研究团队确定了造血衰老通过下调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来增强IL-1⍺和IL-1β的产生。研究团队进一步检测了人类肺癌患者原代组织和血液样本,表明了这些机制在人类髓系细胞中的保守性,表达IL-1⍺的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的富集与年龄、较差的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相关。 论文第一作者 Matthew D. Park 博士表示,随着免疫系统的衰老,它会引发有害的炎症,通过促进促肿瘤巨噬细胞(一种抑制杀伤肿瘤的免疫效应细胞的免疫细胞)的积累来驱动癌症生长,促肿瘤巨噬细胞通过抑制杀伤肿瘤的免疫效应细胞,削弱身体对抗癌症的能力。 论文通讯作者 Miriam Merad 教授表示,衰老的免疫系统促进癌症进展,这与癌细胞或周围组织的年龄无关。我们一直怀疑炎症会抑制抗肿瘤免疫,尤其是在老年人和癌症患者中。而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由衰老的免疫系统引起的慢性炎症易导致癌症。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对免疫衰老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包括探索免疫衰老与癌症和其他衰老相关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靶向衰老的免疫系统可显著降低老年人的癌症风险,提示了我们通过免疫治疗增强免疫应答可能比直接靶向肿瘤更有效。 阿那白滞素(Anakinra),是一种重组人IL-1受体拮抗剂,可阻断IL-1⍺、IL-1β活性,通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疾病。该研究表明,阿那白滞素可以减轻免疫衰老对癌症的有害影响,这一发现为重新利用现有药物来预防癌症打开了大门。 据悉,研究团队已基于这项研究发现设计了阿那白滞素用于高危癌症患者的早期临床试验。这项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在研究靶向衰老免疫系统是否可以阻止癌症进展,同时研究团队还在继续探索其他治疗靶点。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有害炎症,从而显著降低癌症发病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23184286115.html 返回目录>> 《细胞发现》:益生菌护眼有说法!复旦团队发现,Akk菌代谢产物有望阻止高度近视进展 2024-09-12 奇点糕 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结果表明,Akkermansia与高度近视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Akkermansia作为保护因子,其定植丰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竺向佳、卢奕等人通过对高度近视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益生菌Akkermansia的定植以及肠菌代谢物吲哚-3-乙酸(3-IAA)的水平与近视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 他们利用小鼠实验揭示3-IAA可以促进巩膜中主要的结构蛋白质表达,即I型胶原蛋白,这意味着3-IAA有助于维持巩膜的结构完整性。每日补充3-IAA可以帮助高度近视小鼠阻止或减缓由于巩膜结构重构导致的近视进展,这为开发新型近视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论文于近日刊登在Cell Discovery期刊上[1]。 高度近视(HM)定义为等效球镜度数≤-6.00 D或眼轴长度(AL)≥ 26 mm,患者患青光眼、白内障、黄斑变性的风险较高。传统上人们往往只关注高度近视对眼睛本身的影响,比如视力下降和眼部结构的改变,而忽略了高度近视可能与身体其他系统功能失调之间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 巩膜中的细胞外基质(ECM)发生重塑,特别是关键成分I型胶原蛋白的改变,会削弱巩膜的结构框架,导致巩膜变薄和眼轴过度延长,从而诱发高度近视。正巧在过去二十年间,肠菌被发现对于多种疾病中的胶原蛋白重塑和纤维化有着显著影响,比如恢复健康肠菌可以防止小鼠的心脏过度纤维化,并在压力条件下恢复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或是特定类型肠菌的定植可以改善小鼠的肾脏纤维化。 因此,类似于脑-肠轴,已有研究提出眼-肠轴的概念。但是肠菌和近视之间的具体关联仍然是一片空白。 在这项研究中,竺向佳、卢奕等人共招募来自上海高校的170名参与者,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高度近视患者(双眼眼轴长度≥ 26 mm)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并与健康对照组(眼轴长度22.00-24.50 mm)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高度近视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kkermansia、Fusobacteriaceae、Tissierellaceae、Parvimonas、TM7-3、Gemella和Carnobacteriaceae的定植减少,其中以益生菌Akkermansia的减少最为显著,而Pasteurellaceae、Gemmatimonadetes、Butyricicoccus和Lautropia的定植增加。 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结果表明,Akkermansia与高度近视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Akkermansia作为保护因子,其定植丰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近视小鼠模型的粪菌移植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恢复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减轻小鼠的近视进展,与接受高度近视患者粪便移植的小鼠相比,接受健康人群粪便移植的小鼠屈光不正减少34%,眼轴延长减少51.5%。 看来,眼睛和肠道菌群确实有着互动。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高度近视患者的血浆代谢物改变,发现肠菌衍生物3-IAA的减少最为明显,且3-IAA水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与屈光不正呈正相关。与此结果相符,Akkermansia已被证明是3-IAA的主要生产者。 小鼠实验结果显示,接受健康人群粪便移植的小鼠3-IAA水平更高。更重要的是,对于近视小鼠模型,每日灌胃补充3-IAA可以将屈光不正减少51.9%,眼轴延长减少35.9%,还可有效减缓近视引发的巩膜I型胶原蛋白水平的下降。这些说明3-IAA在介导高度近视相关的眼-肠轴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可以减缓高度近视的进展。 从机制来看,3-IAA能够增加转录因子SP1的表达,促进SP1在I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编码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集和结合,从而上调COL1A1的转录和表达。 实际上,不乏有大量研究对COL1A1的表达机制进行探索,但结果大多仅限于遗传因素,难以由此下手实施对高度近视的干预。 在这项研究中,竺向佳、卢奕等人关注高度近视与全身状态的潜在关联,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高度近视的发展不仅是眼部的局部问题,还涉及肠道与眼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一发现让我们对高度近视相关的眼-肠轴有了更深一步了解,未来或可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或补充特定代谢物如3-IAA,来延缓甚至逆转高度近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fe0842566ba.html 返回目录>> 中山大学发现,剧烈运动、久坐加速衰老,而这种运动抗衰效果最佳 2024-09-12 医诺维 这项以中国人为基础的大型研究显示,中度PA与长寿可能性更高和加速衰老更低相关,而剧烈PA、久坐则与加速衰老相关。体力活动对长寿、抗衰的益处,部分是通过脂质介导的。 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GeroScienc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ctive longevity and aging:dissecting the impacts of physical and sedentary behaviors on longevity and age acceleration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较高水平的中度体力活动,最有助于长寿和减缓衰老,然而,剧烈体力活动、久坐则加速衰老。此外,中度体力活动对延长寿命的益处,部分是通过脂质介导的。 注:中度体力活动代谢当量为4 MET,包括:快走、骑自行车、爬楼梯、跳舞等。(参考:坐姿为1 MET,正常步行为3.3 MET。)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观察性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在广州生物样本库队列研究(GBCS)中,纳入20924名中国参与者,年龄在50岁或以上,根据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体力活动、久坐数据,长寿被定义为年龄超过90%的参与者,加速衰老被定义为表型年龄与实际年龄之差,分析了体力活动(PA)、久坐(SB)与长寿、加速衰老(AA)之间的因果关系。 总的来讲,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2991名参与者被归类为长寿组,而其他人则被归类为对照组,基线平均年龄分别为73.3、57.7岁。 对体力活动、久坐和长寿分析发现,与低水平PA相比,中度PA、剧烈PA与长寿可能性增加相关,中度PA与长寿的可能性增加56%相关,高度PA与长寿的可能性增加66%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中度PA的频率、持续时间、水平与长寿可能性呈正相关,而剧烈PA则显示出相反的结果。 此外,对于不同性别而言,体力活动和长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男性中更为显著。 对体力活动、久坐和加速衰老分析发现,与低水平PA相比,中度PA、剧烈PA与较低的加速衰老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较高的中度PA频率与加速衰老超过5年的风险较低相关,而较长的剧烈PA持续时间与加速衰老超过5年的风险较高相关。 以上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强度的运动,从运动水平、频率、持续时间上来看,中度PA带来的长寿、抗衰益处可能更大。 中介分析显示,体力活动对长寿、加速衰老的益处,部分由脂质介导。在体力活动对长寿的总影响中,LDL-C介导的作用最大(8.23%)。而在体力活动对延缓衰老的总影响中,甘油三酯介导的作用最大(7.81%)。 最后,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遗传预测的久坐时间与加速衰老呈正相关,表明久坐加速衰老。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项结合观察性和MR研究,来分析体力活动、久坐与长寿、加速衰老之间关联和因果关系的研究,在这项中国人的大型研究中,中度PA与较高的长寿可能性和较低的加速衰老相关,而剧烈PA、久坐则与加速衰老相关。 总之,这项以中国人为基础的大型研究显示,中度PA与长寿可能性更高和加速衰老更低相关,而剧烈PA、久坐则与加速衰老相关。体力活动对长寿、抗衰的益处,部分是通过脂质介导的。 研究提醒我们,少坐多动,或是健康长寿和减缓衰老的有效策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f3084255827.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大早,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窦妪中心卫生院国医堂,尽管还未到上班时间,已经有一些患者在门口等待就医。 60岁的患者马立苹,因风湿病,需定期来这里复查。面诊结束后,她手持医生处方,来到中药房,等待中药配方颗粒机配药。机器上,一个个圆桶药罐整齐排列,可根据处方,通过机电一体化及信息技术实现配方颗粒的按需调剂及包装,运行时自动出药,无需手动操作,降低了错误率。 “这里既能给代煎中药、开中药配方颗粒,也能做各种熏蒸理疗。”马立苹说,这几年,看病抓药越来越方便。 窦妪中心卫生院国医堂是石家庄打造的高水平国医堂之一。一进去,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迎面扑来。红木的走廊,雕花的门窗,一块巨大的铜版浮雕上,描述了古代中医针灸、把脉、抓药的场景,上书“医者仁心”四个大字。 “高水平国医堂是普通国医堂的‘升级版’,这里环境更加优质典雅,有利于平复患者情绪,缓解就医心理压力。同时,医疗设备也更加先进,可扩大诊疗范围,增加治疗项目,有效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科科长王立会说。 跟随窦妪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赵艳宾,记者体验到了这家基层国医堂的宽敞舒适。“普通国医堂相对面积较小,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床位较少,没有康复治疗大厅。我们这里近600平方米,设有理疗大厅、康复治疗大厅,另设中医诊室2个、中药房1个、中药库1个、煎药室1个、20张床位。此外,我们的中医师队伍达到9名,而普通国医堂通常在2至4名。”赵艳宾说。 贴心服务换来群众点赞。窦妪中心卫生院国医堂门诊量从2020年的16169人次,增加至2023年的23567人次,占中心卫生院总门诊量的比例由33.32%增至42.52%。 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多家高水平国医堂发现,各家根据自身特色,配备了中频及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等普通国医堂没有的设备,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治疗服务。 在石家庄市桥西区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常能瞧见市民王富芳的身影。 “专家来基层坐诊,再也不用往大医院跑了,省了好多事。”王富芳说,她因患有肾病综合征,以前每隔半个月就得跑到石家庄市中医院,找主任中医师张国瑛复查拿药。“每次去都得抢号。如今社区国医堂有了‘首席中医专家工作室’,张大夫每周四固定来出诊,出门走几分钟就能看病,不仅省了挂号费、交通费,还节省了时间。”王富芳说。 自2021年以来,石家庄市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国医堂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打造高水平国医堂。在财政经费支持下,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专家对口帮扶等工作,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 “建设过程中,我们实施‘一院一特色’对口帮扶工程,在高水平国医堂设置‘首席中医专家工作室’,选派中医专家每周到社区国医堂坐诊,并与基层中医师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促进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提升,切实增强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王立会说。 “张国瑛等2位专家到我们国医堂坐诊,边接诊边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对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帮扶;并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专题小讲座,内容涉及急性脑梗死脑卒中的识别与处理、眩晕的鉴别诊断、肾病综合征、结石症的防治、脂肪肝步行导引方、慢性肾病、中医专家的护肾良方等。”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主任魏超说。 在卫健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高水平国医堂不仅要提供优质诊疗服务,还要宣传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近几年,我们陆续开展了‘三伏贴’穴位贴敷、耳穴压豆、拔罐、铜砭刮痧、手指点穴等中医特色疗法体验,让周边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简便有效。”魏超说。 目前,石家庄市已建成高水平国医堂75家,每一家能提供的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均达到20项以上,位于全省前列。“今年,石家庄市将再新建25家高水平国医堂,预计到‘十四五’末,总数将达100家,以充分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中医就医需要,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乐享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王立会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PDA2w6CRa 返回目录>> 2024-09-1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韩国《中央日报》11日报道,韩国梅毒病例激增,截至今年8月,梅毒患者数量是去年的4倍,约1800人。韩国疾病管理厅(KDCA)解释称,“此现象也反映了梅毒病例在日本等国的增加趋势,因此将现有的样本监控系统改为全面监控”。 据悉,韩国疾病管理厅根据韩国共同民主党徐美花(音译)议员办公室提交的数据统计发现,今年1月至8月,韩国累计梅毒患者人数为1881人。其中,梅毒三期患者人数为39人。 韩国《中央日报》介绍称,梅毒是一种典型的性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梅毒一期患者发生过1次性关系,大约1/3的人会被感染。医学界认为,安全套使用率下降的情况引发了梅毒的传播。一些避孕方式的普及,如上环避孕法等,导致人们减少使用安全套,从而促进了梅毒的传播。 除韩国外,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面临类似情况。2022年,美国梅毒感染者达21万,创70年来新高。尤其是女性在怀孕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梅毒,从而导致新生儿患有梅毒的病例增多。先天性梅毒可导致40%的婴儿死亡,或引发发育问题如耳聋和失明。 韩国《中央日报》称,日本也有可能成为今年感染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日本富士新闻网(FNN)报道,截至今年9月初,东京都已有2460人感染梅毒,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去年的3701人。按性别划分,男女比例为7∶3;按年龄划分,男性平均分布在20岁到59岁之间,而女性则集中在20岁到29岁。为此,东京的卫生部门在新宿等人员流动量大的地区开设了24小时匿名检测室。 事实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梅毒感染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去年1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美国新生儿梅毒病例数达到3761例,较2012年的335例增长了10倍以上。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美国新生儿梅毒病例的增加是由于育龄妇女梅毒病例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和经济原因使一些人群不能获得良好的产前护理,疾病预防设施和资源持续短缺等。 日本《朝日新闻》此前报道称,在日本,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梅毒正在以“五十年一遇”的规模扩散。2023年,日本感染梅毒人数约1.5万人,是10年前的约12倍。 日本性传播疾病学会梅毒委员会委员长、爱知医科大学教授三鸭广繁表示,“梅毒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疾病”。他说:“梅毒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性行为频繁人群感染的疾病,但最近,被丈夫或妻子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PCklAr7oo 返回目录>> 2024-09-12 健康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的通知》明确,今年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时间为9月22日至28日。 《通知》指出,9月22日,各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主管部门要在每个地级市(含省会城市)、每个县(县级市)的1个以上公共场所开展1天义诊活动。要组织协调行政区域内二级以上医院(含军队医院),派出群众需求较大专科的医疗、药学、护理、康复专家,以群众关注程度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癌症、传染病、地方病、精神障碍等疾病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重点,开展健康咨询、疾病筛查、诊断、一般治疗、康复指导及心理咨询等服务,普及医学常识及相关疾病防治知识。 《通知》提出,承担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和巡回医疗任务的医院要组派医疗队,在受援医院、巡诊地区开展义诊工作。主要义诊形式包括开设专科门诊、组织疑难重症会诊、教学查房、演示手术等,并结合当地手术需求开展义诊手术。要开展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等相关业务培训等。同时,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农村地区开展送医送药等义诊活动。以脱贫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为重点地区,以老年人、留守儿童、退役军人等为重点人群开展义诊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要结合对口支援帮扶关系,深入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开展义诊活动。 《通知》强调,组织二级以上医院,派出慢性病、肿瘤、儿科疾病、传染病、地方病、精神(心理)等领域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义诊活动。以网格化布局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为载体,通过跟班教学、病例讨论、专家授课等方式,开展针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培训,推进分级诊疗。此外,要根据部队需求,组织地方医疗机构为广大官兵和军属提供义诊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12/497605.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郭蕾)9月11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举办以“预防出生缺陷,守护生命起点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记者从活动上获悉,该市2023年婚前医学检查率较2013年提高10倍,产前筛查率、严重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率较2013年分别提高10.0%和18.4%。 据介绍,北京市强化政策引领,完善防控体系,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完善以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为统筹、以婚前孕前保健机构为基础、以产前筛查诊断机构为支撑、以儿童疾病筛查诊断机构为保障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2023年,该市严重出生缺陷围产期发生率、神经管缺陷发生率较2013年分别降低31.8%和16.9%;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听力筛查率、耳聋基因筛查率,以及0~6岁儿童视力、听力、智力、肢体和孤独症5类重点疾病筛查率均达到99%以上,全市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据悉,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多元保障机制,将25个病种纳入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保障范围,至今已使近100个患儿家庭受益;积极开展功能性出生缺陷、遗传代谢病和先天性结构畸形3类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已累计救助困难家庭900余个,救助金额达1500万元。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12/49759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健康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的通知》指出,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继续以中西部省份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少数民族聚居县、陆路边境县等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为重点,组织国家医疗队赴相关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通知》指出,今年派出国家医疗队数量从2023年的16支增加到44支,由各委属(管)医院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一定管理能力、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分别组建。每支国家医疗队不少于5人,其中专科医院可联合相关医院共同组建队伍。 《通知》明确,医疗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沉。根据受援省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确定的地市、县、乡的实际需求,开展疾病诊疗、健康宣教等服务,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二是开展技术支援和管理指导。根据受援地区医疗机构实际发展情况和当地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临床技术水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重点对地市级医院和县医院进行指导,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远程医疗。鼓励各委属(管)医院与巡回医疗地区的医疗机构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积极开展远程会诊、查房、培训,拓宽巡回医疗工作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通知》指出,各委属(管)医院与相应受援省份商定,在今年9月至11月期间派出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时间不少于3周,其中在县域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周。各委属(管)医院要保证派出人员工资、奖金等各项福利待遇不变,在薪酬津贴、职称评定、职业发展、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方面实行优惠待遇。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12/497608.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3 中国青年报 2023年10月,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稿件《除了上厕所不能随意活动?——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调查》,引发各界对这一现象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针对这一话题,教育部明确表示:中小学校要确保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今秋新学期伊始,“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地方已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甚至20分钟,孩子们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走出教室。同时,各地学校还采取各种措施,让孩子玩得开心、家长放心。 多地延长课间时长 孩子和教师均叫好 今年以来,多地出台新的课间管理规定。 今年4月,天津市教委印发新修订的《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除大课间外,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中学生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 8月底,北京市教委明确,自新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引导学生利用课间走出教室,在室外进行放松休息、有益社交及适量活动。 在贵州省织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学期“小课间”也增加了5分钟;内蒙古准格尔旗教体局发文称,从今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学校原则上落实“课间一刻钟”;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教育局发布通知,今年秋季学期起,新吴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课间15分钟。 一些地方甚至将课间延长至20分钟。 “户外运动是解决肥胖、‘小眼镜’、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海南省海口寰岛实验小学校长金春花说,今年春季学期,该校开始尝试将课间延长至20分钟。这项改革很受学生欢迎,学校决定从秋季学期开始正式实施。 “教室到厕所、操场往往有一段距离,10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上个厕所或者刚走到操场,就快没了。不少孩子反映,要是能多几分钟休息、玩儿就好了。”织金县教育局局长付国晖说。 海口寰岛实验小学体育组组长齐明说,课间延长后,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走出教室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大脑,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听课效率。 贵州省人民医院眼视光科副主任曹时燕指出,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孩子们缓解眼疲劳,保护视力。 课间延长后,不少老师也纷纷叫好。北京市第161中学副校长刘裕说,教师有更裕如的时间喝水、准备教具、转换教室,包括给学生做个性化辅导、心理疏导。 如何让学生玩得开心? 为确保课间要求落实,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区两级将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拖堂或提前上课,不得随意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不得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坚决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现象发生。 天津市教委新修订的《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要求,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督促学生课间走出教室、适当活动。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朱丹介绍,该校将拖堂和提前上课纳入教学事故认定范畴,以此来保障学生的课间时光不被挤占。 此外,一些学校还想方设法给学生拓展活动空间、增加游戏项目。 新学期,织金县八步街道各学校的班级公示栏上,多了一张“花样课间学生信息表”。每天早上,学生可以填写当天课间想玩的项目,每个项目每班限15个人。学校会将信息汇总,然后给学生准备器材。 “我们对学生做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想要玩哪些项目,然后召集各学校负责人开会,综合考虑报名学生人数、场地和器材等因素,来决定具体开设哪些项目。学生想玩但学校没有器材的项目,就由学校统一购买器材。”织金县八步街道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张习梁说。 记者在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总校区看到,下课铃响起后,上千名学生涌出教学楼,到操场上玩耍。他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做游戏,有的奔跑嬉戏,有的在图书角看书,欢笑声、嬉戏声在校园里回荡。 在北京市第161中学,长廊、绿地、体育场、树荫下的棋类区,凉亭内的书法区等,成为学生课余休闲的好去处。该校体育教师马少波说,学校配备了完善的体育设施,学生可以参与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投壶等项目。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空间,为学生创造活动条件。比如,开放学校楼顶公共空间,如笼式足球场、体育馆、图书馆等,为高楼层班级学生课间活动提供场地;在走廊的开阔空间摆放棋牌桌、放置书架;将操场划分成不同区域,设计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 如何让家长放心? “每次课间,我们都安排约30名老师,在教学楼的楼道、楼层拐角和操场值守。学校保安也调动起来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贵阳市环西小学副校长王晓波说,虽然该校地处城中心,学生活动空间小,“但不能不让学生下楼活动”。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严格落实班主任跟班制,副班主任协同教育。各年级根据本年级学生特点,开发设计本年级安全教育内容,形成年级课间活动安全规范。此外,还加强每日值班班干部巡视,制止追跑等不安全行为,并在重点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 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学校要求各年级成立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课间秩序管理小分队”,在重点交叉点位和人员密集区进行提醒和文明疏导;还通过组织团队小游戏等活动,来分流学生。 同时,各地学校努力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9月10日,朱丹在校园巡查时发现,学校足球场旁的下水道盖板有断裂迹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随即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张习梁介绍,今年春季学期,八步街道第一小学曾发生过一起意外事件:一名学生在跑去捡滚下坡的篮球时,跑得太快,撞到了另一名学生。为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他们便在篮球场旁增加了一处拦网,防止篮球滚下坡,解决了相关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学校负责人介绍,为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通过家长会等形式,给家长介绍了学校的管理规定及工作思路。 同时,一些学校还鼓励家长购买学平险。“我们也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如果发生意外事件,学校和家长可以在有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友好沟通,解决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矛盾。”朱丹说。 受访对象表示,校园安全事件的责任边界还需要进一步厘清。贵州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田冲表示,学校应做好安全预案,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家长应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3/c14739-40319453.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于紫月)记者9月10日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内科武剑团队主导研发的灵犀医学脑血管病专病大模型(以下简称“灵犀大模型”)于近日发布。作为我国脑血管病领域的首个医学人工智能大模型,它将为脑血管病的规范化诊疗、个性化治疗和临床研究带来新范式。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然而,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医生短缺、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灵犀大模型基于海量脑血管病临床医学数据构建,经过人工智能工程师和脑血管病专家历时半年的精心调训,具备卓越的专业概念理解、复杂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它能提供精准的医疗指导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医学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大幅提升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与效率,在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武剑说,灵犀大模型可通过连续交互,持续获取必要信息并作出精准判断,切实提升诊疗规范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3/c14739-40319340.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陈子源)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同时由于慢性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综合防控。 于学军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医防融合,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部署,作为重大专项工作,联合10多个部门发布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形成多病共防、多病共管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累计超过97%的县区开展了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截至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覆盖率已经达到17%。 “与此同时,我们以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于学军指出,目前,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经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3年的15.0%。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946.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健委:截止到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24-09-1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介绍相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同时由于慢性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综合防控。 于学军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医防融合,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部署,作为重大专项工作,联合10多个部门发布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形成多病共防、多病共管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累计超过97%的县区开展了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截止到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覆盖率已经达到17%。”于学军说,与此同时,以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目前,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经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3年的15.0%。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88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介绍相关情况。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要打通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做到信息通、人员通。在管理上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上级的资源和管理能够帮扶和带动基层的发展,使得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较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2019年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已经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经过我们认真分析和研判,决定要把这项惠及民生的工作推进为全国统一的行动。”雷海潮说,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共同发文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推进速度也比较快。到今年8月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已经发展到2171个,推进速度符合预期。 “在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大家非常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现在很多地方采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方式,而且结果互认,使得基层诊断水平得到更好提升和保障,这样一个受老百姓欢迎的工作还要持续推进。”雷海潮说。 雷海潮还说,90.9%的县已经实现县级医院派驻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全覆盖,也就是有接近91%的县已经从县级单位下派工作人员到乡镇去长期驻守,驻守服务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而且要定期轮换,保证乡镇卫生院也有足够数量、足够能力的专业人员为老百姓提供服务。此外,巡回医疗、远程诊疗的方式也在县域范围内广泛采用,受到群众的欢迎。根据监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方式,现在已经覆盖2/3的乡镇卫生院。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在这个领域中基本形成了有效的路径和推进措施。 雷海潮表示,根据工作计划,到明年年底,90%以上的县要建立县域医共体,而且紧密型的程度要有新提升,也就是上下之间机构的协同度更加良好、信息更加融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使得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和改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880.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1日,我国首个老人鞋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解决了老人鞋无标可依的问题。该标准除了规定老人鞋的耐穿用要求外,还结合老年人的足部变化和行动特点,规范了老人鞋的款式设计,设定了特殊的舒适、卫生性能的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近年来,我国已批准发布老视成镜、老人鞋、适用于老年人的家用电器等9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适老家具设计指南、健身器材适老化要求等8项国家标准。 当前,全社会对优质老年用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我国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现状如何?怎样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引领老年用品产业提质增效,营造让老年人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环境?记者进行了采访。 提升老年用品供给质量 “新配的老花镜戴上就是舒服,看东西更清晰,头也不晕了。”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一家眼镜店内,69岁的吴高玲满意地说。 陪同母亲配镜的王亮告诉记者,母亲之前戴的老花镜是在路边买的成品镜,戴了没多久就感觉不舒服。“这是因为眼镜度数不合适。”验光师介绍,以前成品老花镜一般是50度为一个梯度,没有25度可供选择。随着《配装眼镜 第3部分:单光老视成镜》这一国家标准的出台,老花镜的生产标准更加严格,配镜更加专业。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讲师童玉林表示,与常规消费品不同,老年用品应更注重适老化和安全性。过去,相关领域在标准层面缺乏顶层设计,老年用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统计数字显示,当前我国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旺盛,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我国加快完善老年用品和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加大优质老年用品市场供给。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年来持续完善老年用品国家标准,引领老年用品产业规范化发展。据介绍,相关部门正在研制的适老家具设计指南、健身器材适老化要求等国家标准,涉及老年人生活起居、休闲健身等方面,为提升老年人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提供支撑。 专家表示,老年用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以老人鞋国家标准为例,制定过程中采集了2600余份60岁以上老年人的脚型数据样本,发现老人足部普遍有脚背肥大、足弓扁平、足部感知减弱等特点,标准从鞋头设计、外底硬度、整鞋减震性能、微孔底压缩变形量等方面进行规范,有助于提升老人鞋市场的整体产品质量和老年消费者满意度。 老年用品的设计还要考虑老年人使用时的接受程度。比如,家用电器是老年人经常使用的消费品,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家电产品品类、功能不断增多,智能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产品使用触摸控制键、LED显示屏等,部分老年人使用时面临不少困难。 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已经发布《面向老年人的家用电器用户界面设计规范》,针对用户界面要素中的控制键、信息呈现、功能逻辑等提出设计要求,强调简洁、明了,用较少的步骤实现产品功能,帮助老年人实现更便捷、更独立、更舒适的居家生活。下一步,要加快完善适老家电推荐性国家标准,从产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产品安全、易操作性等方面更好满足适老化需求。 激发老年服务市场潜力 标准引领,不仅体现在适老化用品方面,也对养老、为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在陕西西安养老康复中心,护理员牛宝财每天都要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查床5—6次。“长期卧床的老人有压疮的风险,一般每两个小时就要帮他们翻身一次,翻身前后还要对容易发生压疮部位的皮肤认真检查并记录结果。” “我们机构对老人的服务和康复都有严格的流程,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必须熟悉完整的操作规程,用标准和制度来保障服务质量。”西安养老康复中心院长徐岷利说。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养老、家政服务等标准制定提速,相继出台了一批国家标准。 ——发布首个养老服务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2019年发布的《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首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了养老机构服务期间对老人防噎食、防食品药品误食、防压疮等“九防”要求,划定了养老机构的安全“红线”。 ——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2022年,《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发布,从自理能力、基础运动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社会参与四大方面,给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划分标准,为科学划分老年人能力等级、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等提供基本依据。 ——明确养老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标准。2018年发布的《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明确了养老机构各等级的划分原则和服务要求,支撑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级评价制度。2015年发布的《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国家标准,从综合实力、人力资源、业务管理、服务质量4个方面,把家政服务机构划分为5个等级,引领提升家政服务质量。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研究室副主任郑志刚认为,过去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有了国家标准,能够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养老和家政服务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助于增加养老服务市场优质供给,提升相关服务质量,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消费潜力。 接下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联合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加速标准提档升级。重点围绕居家养老、社区助老、机构养老、认知障碍老人照护、居家辅助器具适配、老龄化社会等服务标准,针对各类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展精细化标准研究,以标准引领银发经济规范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为方便老年人就医,今年6月,江西发布地方标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规范》,从医疗机构老年友善文化、老年友善环境、老年友善服务、老年友善管理以及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制定创建要求。 “挂一个号能看好几种病,真方便!”70多岁的退休职工张茹近日前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人民医院就诊,充分感受到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带来的便利。“我不会手机挂号,也不太会操作门诊自助机,医护人员热心指引,了解到我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就帮我挂了老年科。” 参与该标准起草和制定的南昌县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胡崇刚说:“规范的出台为基层医院明确了发展方向,医院软硬件标准都在不断提高。比如,增加了志愿服务,为失能失智、没有家属陪护的老人提供陪检等服务。” 从出行就医到饮食起居,再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各地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多措并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为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步伐,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下达专项计划等手段加速推进适老化改造相关国家标准研制进程。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与适老化、无障碍相关的国家标准150余项,主要涉及康复辅助器具、视障听障人士服务、信息无障碍,以及城市公共交通、银行营业网点等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等。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统筹适老化改造标准研制,加快制定发布公共交通无障碍运营、适老消费品无障碍设计等标准。积极推动智能多媒体终端适老化、小程序应用无障碍等标准研制,引导老年人逐渐提高对智能化产品的接受能力。“要紧跟技术发展,实现标准从‘浅层适老’逐步提升到‘深度适老’乃至‘个性化适老’阶段,切实增进老年人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3/c14739-4031952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介绍相关情况。 “我国人口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增减分化的趋势,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客观结果,也符合世界人口转变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表示,将立足部门职责,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重大慢性病管理,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三是要大力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于学军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的生活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877.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介绍相关情况。 “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有健康才有发展的前提和可能,所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健康处在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经过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一系列卫生健康措施,在提高居民健康素质素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有: 首先,个人健康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持续开展健康知识传播,特别是面对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何教会公众从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环境中避免哪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要养成哪些健康的、有利的行为生活方式,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中医药部门开展大量高频次健康知识传播行动。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五年时间增加了12个百分点,接近13个百分点的提升。 二是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开展健康中国各项行动,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把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推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使大家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比如,中小学生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的问题,还有中老年人血脂、血糖、血压不正常的问题,开展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积极传播健康知识。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是51.9%,比2018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经过教育、卫生健康以及新闻宣传等力量的积极帮助,遏制住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恶化的趋势,而且正得到进一步巩固。 针对广大就业人群开展职业病方面的专项治理,主要是改造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条件,减少职业性耳聋、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2023年全国报告的新发职业病病例数比2018年下降了48.6%。 针对老年人,大力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营养改善以及口腔保健等专项行动。经过妇幼卫生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023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至6.2‰,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5.1/10万,是历史上最好水平,也达到国际上中高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三是环境和重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得到持续改善和控制。特别是这些年以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空气、水以及土壤等环境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也公众所生活的环境、品质方面得到提升。 强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早诊早治,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从2018年的17.36%下降到2023年的15%。 雷海潮表示,下一步,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内涵、具体政策、实施措施深入研究透彻,特别是在发展规划、政府投入、社会治理等方面,要研究更加精细的治理政策法规体系,以实现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指标之一,探索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健康乡村的建设,大力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以及社会共治,把好的政策和决策部署有效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871.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介绍相关情况。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和积极进展。主要有: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从源头上护佑百姓健康。 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一系列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特别是近几年,老百姓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非常迫切、多元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高频次地发布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信息,促进居民和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今年以来,实施“时令节气与健康”专题发布活动,结合时令节气的变化,向老百姓讲明应该因时因地注意哪些生活方面的健康常识,受到群众欢迎。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的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区已达1052个,国家卫生乡镇达2637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从2009年最初的人均15元提升到2024年的人均94元,公共财政发挥积极推动和保障作用。 通过监测,人群健康素养逐步提高,重大的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得到进一步控制。 二是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已建立13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立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资源在分配和布局方面更均衡、更贴近老百姓。 举办和推动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帮扶基层工作,今年4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全部参加国家巡回医疗工作,将为中西部地区的老百姓,特别是在县里生活的老百姓送去优质高效的良好服务。 根据监测,92%的县级医院已达到二级以上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县域医疗机构大力帮扶城乡基层,形成一级帮一级、上级帮下级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是坚持公益性,深化医疗、医保和医药的“三医”协同改革和治理。 历史性地破除以药补医、以耗材补医的旧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新运行机制。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从原来三个渠道,变为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依靠药品和耗材来补偿医疗服务的旧机制已经不复存在,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推进医改过程中,福建三明创造很多鲜活经验,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学习和推广,其中一些做法也上升为国家政策,形成良好的贯彻执行和落实,以及再创造、再创新的工作局面。 四是坚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推出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的生育政策调整,得到人民群众欢迎,同时也顺应了国家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大环境和态势。 坚持优化和提升妇幼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生育服务水平,妇幼健康有关指标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先进行列。 五是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才一体化推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底,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的比例达20%以上,已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 截至去年底,免费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已达8万多人,为农村输送源源不断的较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医学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数量超过50万,也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3年底统计,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总的工作人员数量已达1523万,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248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建国75年以来接续奋斗、努力进取的积极成效和结果。 在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医学影像设备和生命监测、抢救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从跟跑走向并跑甚至领跑的位置,达到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 六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扶贫和新冠疫情防控都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 历史性消除贫困地区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服务人员的服务“空白点”,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已经实现健康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后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工作水平,时刻关注农民朋友的健康和医疗服务情况。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人口大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而且在新冠疫情发生的过去几年当中,人均期望寿命持续不断增长。根据最新统计,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8.6岁,比2012年提高了3岁以上,这在发展中国家甚至与其他高收入国家相比,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速是非常良好的。 雷海潮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进一步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表明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他强调,要积极进行细致谋划,推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要进一步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提供强大的健康动力。 “当然,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推进解决,特别是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都是未来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雷海潮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85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