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09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09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示——白露时节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健康
高层动向
曹雪涛副主任出席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
第十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在京召开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赴 平房区、北林区、同江市、北安市开展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现场技术指导
2024年上海市预防接种技能竞赛顺利举办
科研动向
原来人的衰老始于「步态不稳和手部力量变弱」!最新Lancet子刊揭示:
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的衰退比认知能力下降早发生近十年!
《细胞》子刊:这些癌症,年轻人发病风险高25倍!
首医团队分析千万国人数据,发现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飞升、年轻人深受其害
「吃得咸」损伤免疫力但能增强抗癌能力?两项研究:
高盐饮食可以增强T细胞的抗癌能力、抑制肿瘤生长,但对身体的影响弊大于利!
睡够时间≠良好睡眠,「睡眠规律」才延寿关键!研究发现:
睡眠变异性、睡眠不规则性越大、补觉和社交时差越多,生物衰老越明显
舆情信息
"挺胸抬头"不是最健康坐姿 试试这样坐
剪指甲的坏习惯 或导致甲沟炎反复发作
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 菲律宾保和省进入灾难状态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今年已确诊超1300例登革热病例
美国新增一例人感染H5型禽流感病毒病例
健身房运动如何避免损伤
医药协同 推动药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胡乱“贴秋膘” 当心“第四高”
中疾控专家:建议10月底之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种
国家卫健委:这些人群更易感染流感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示——白露时节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健康
2024-09-09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孙韧 实习记者 杜维)9月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在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流行性疾病多发,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易发。对此,现场有多位专家答记者问,针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给出健康提示。
北京医院李燕明主任医师介绍,进入白露时节后,建议公众特别是比较脆弱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早晚注意保暖。如果遇到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要及时治疗。如果患上普通感冒,不建议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采取对症处理,或者服用一些中成药。一些高危人群,如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发热不退、呼吸困难、胸痛、精神状态的改变,要及时就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在流感流行季到来之前,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效果更好。疫苗产生效果需要2~4周时间,因此建议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如果在10月份前没来得及接种,后续也要尽早完成接种。此外,优先推荐接种疫苗的人群是“一老一小一弱”。“一老”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小”是指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一弱”是指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不管是流感疫苗还是肺炎球菌疫苗,优先推荐的人群大体一样。6月龄以上的人群,只要没有禁忌证,都推荐接种流感疫苗。”王华庆说。
广东省中医院杨京华主任医师表示,在白露时节,对于儿童来说,肺脾之气最重要,要注重养肺阴、健脾气,要顺应节气规律,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此外,在秋天,最容易入侵的邪气就是风寒之邪和燥邪。对此,要守护好孩子的两个“门户”。“一个‘门户’在头颈部、背部、腹部,家长要当好温暖守护者,及时给孩子增添衣服。另一个‘门户’在鼻腔和咽喉,这是风热邪气、燥邪容易入侵的部位,孩子要多喝水、多吃蔬菜,保持鼻咽湿润,以减少风热邪气、燥邪对身体的侵犯。”杨京华说。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09/497500.html
返回目录>>
2024-09-06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9月6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在杭州举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曹雪涛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为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在此过程中,需要两岸医疗卫生界同仁加强互学互鉴,分享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经验,探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有效措施等。同时,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投入政策、编制政策、价格政策、薪酬分配政策等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让台湾同胞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机遇,共享大陆卫生健康行业发展进步新成果。
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会同台湾地区数家社会团体共同主办,已举办十三届,成为海峡两岸医院管理者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吸引两岸专家学者1000余人参会,其中台湾地区代表近160人。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94/202409/6ae266
返回目录>>
2024-09-06 中国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学术交流与互动,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8月29—30日,第十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体重管理 人人参与 终身受益”。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疾控中心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150人参会,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县领导受邀出席。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共同启动2024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发布不同场景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2024),并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行业代表赠送了体重管理工具包。
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受邀进行 “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防控”主旨报告,天津市卫生健康委韩金艳副主任受邀进行“天津市健康城市建设与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经验”主旨分享。学术报告分为健康生活方式和体重管理两个专题,分别邀请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专家进行精彩报告。同时大会设置健康生活方式“成人礼”论坛、开启时代新篇章和体重管理三个深度访谈环节,通过回顾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启动背景,总结行动成就,展望未来工作,探讨落实健康生活方式理念。会议期间,开设健康生活方式体验长廊,邀请健康相关领域机构、企业及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县进行健康服务和产品公益展示。
健康生活方式是疾病防控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和措施。本次大会通过分享健康生活方式策略与经验,研讨体重管理相关技术与方法,在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体重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9/t20240906_296978.html
返回目录>>
省疾控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赴 平房区、北林区、同江市、北安市开展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现场技术指导
2024-09-04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202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方案》要求,省疾控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对我省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项目单位开展系列现场技术指导工作。
哈尔滨市平房区、绥化市北林区、佳木斯市同江市、黑河市北安市为我省本年度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分别于8月5日、8月18日、8月27日和8月29日启动该项目工作,省疾控中心老龄所在项目启动时分别赴各项目单位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其中,平房区作为我省最先启动项目单位,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项目组赴我省一同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现场指导组通过现场汇报、情况核查、分组讨论、专项指导等形式开展工作,对各项目单位组织实施流程、宣传动员、面访问询技巧、应急预案、质控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了现场指导。指导组深入村屯,入户面访被抽中的老人,在核实调查工作开展的同时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束后,与各项目实施单位的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对项目实施细节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指导意见。要求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流程和要求开展项目调查工作,确保调查时长,注意应急措施保障到位,确保老年人健康安全,注意资料、照片和总结的存档,确保项目材料完备。
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项目在我省已经连续开展3年,各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前期工作组织充分,安排合理,宣传动员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调查流程清晰,应急救助准备充分,符合项目开展的要求。希望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初步掌握我省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我省老年人健康素养工作提供参考。
摘引网址:http://www.hljcdc.org/pc/index.php?c=zixundetail&a=in
返回目录>>
2024-09-06 上海市疾控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预防接种技能竞赛的通知》《关于举办上海市疾控职业技能竞赛季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学习氛围,推动本市预防接种工作高质量发展,本市于2024年8-9月举办了预防接种技能竞赛。本次竞赛活动由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市疾控中心、市医务工会承办,市预防医学会免疫规划专委会协办。
技能竞赛形式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设置理论知识笔试、实践技能操作和现场知识竞答三个环节。来自16个区的48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参加,根据个人赛结果,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宝山区、浦东新区和普陀区参加了团体赛的现场知识竞答。团体赛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曾玫、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吕华坤、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黄卓英分别对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环节进行专家点评。经过理论知识笔试、实践技能操作和团体现场竞答等环节的激励角逐,最终决出个人和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
本次竞赛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和免疫规划相关政策法规、专业基础和技术要求等方面,涵盖预防接种全维度、全链条、全周期工作内容。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们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更在创新思维、策略博弈和团队协作上大放异彩,展现了出色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全市将以本次竞赛为契机,持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精心打造法规意识强、思想道德好、业务素质优的预防接种人员队伍,助推免疫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scdc.sh.cn/shjk/gzdt/20240905/9683.html
返回目录>>
原来人的衰老始于「步态不稳和手部力量变弱」!最新Lancet子刊揭示:
2024-09-09 生物谷原创
在老年人中,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的衰退比认知能力下降早近十年,且不同的病理特征与认知及运动能力下降的关联时间点各不相同。
衰老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生命历程,它伴随着不可逆转的身体机能退化,例如,从一开始的皮肤弹性变差、体力下降,到渐渐的步伐变迟缓、四肢不再灵活有力,再到记忆时常“短路”......这些种种,都是身体逐渐衰老的信号。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不禁会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我们会先感到行动不便,然后才是记忆模糊?有没有办法提前预知这些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来自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题为“The time course of motor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brain pathologies: a multicohort study”。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1570名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据,首次系统地揭示了认知功能与运动能力衰退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人中,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的衰退比认知能力下降早近十年,且不同的病理特征与认知及运动能力下降的关联时间点各不相同。
这项多队列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填补了以往研究的一个空白——即在同一组老年人群中同时考察认知能力、步行能力和手部力量的变化趋势,并探索这些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及其相关痴呆症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利用了三个基于社区的老年慢性疾病队列研究数据,实验对象为1570名不同背景的年龄≥65岁老年人(69%为女性,31%为男性),他们自愿参与,并且在加入研究之初没有临床诊断为痴呆症。在其中两个队列中,参与者同意捐赠大脑用于死后研究。
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年,所有参与者都有至少三次以上的认知和运动功能年度重复测量数据,以及死后病理评估结果(平均死亡年龄为90.3岁)。
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的衰退远远早于认知能力的衰退
功能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参与者的认知、步态功能(指行走的能力,包括站立平衡、起步、行走的速度以及转向和停止的能力等)和手部力量的平均值轨迹均在随访期间下降(图1)。
进一步,研究团队观察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参与者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的下降趋势是相对稳定的,而认知功能则在接近死亡前15年内才开始显现的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在许多老年人身上,步态和手部力量的减退比认知能力下降早了近十年!
在控制死亡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种族等因素后,研究人员进一步考察了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症病理与认知、运动能力下降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十种病理中(tau缠结、大梗死、帕金森病病理特征、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淀粉样蛋白β等),有八种与更快的认知能力下降相关。
具体而言,tau缠结显著地影响了认知、步态及手部功能的衰退(p<0.0001)。然而,这种关联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例如,tau缠结与手部力量下降的关联在死亡前3.57年才开始显现,而对步态功能的影响则始于死亡前3.49年。
相比之下,大梗死与步态功能下降的关联要早得多,出现在死亡前9.25年,而与认知能力下降的关联则较晚一些,始于死亡前6.65年。
此外,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也与更快的认知、步态和手部功能衰退相关。帕金森病病理与认知能力下降的关联开始得更早(死亡前7.93年),随后是步态功能下降(死亡前4.60年)和手部力量下降(死亡前5.80年)。
这些发现表明,步态功能的下降可能预示着某种类型的脑部病理变化,其或可以成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个早期指标,但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目前步态功能还不能单独作为某一特定脑部疾病的预临床标志。但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衰老过程中的认知与运动能力下降提供了重要线索。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三个大型队列中的老年参与者数据,揭示了认知功能与运动能力衰退之间的时间顺序和潜在机制。研究发现,在步入老年阶段的过程中,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的衰退往往先于认知能力的下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梗死与步态障碍的关系十分密切,这表明血管健康在维持老年人行动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健康策略应更多地关注早期识别和干预可能导致认知衰退的血管风险因素,以期延缓或减轻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认知障碍。这些发现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老年人生理变化的理解,也为制定更加有效的老龄化管理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1da8424612f.html
返回目录>>
首医团队分析千万国人数据,发现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飞升、年轻人深受其害
2024-09-08 生物谷
1997-2001年出生的年轻人,相较1962-1966年出生的老年人,患上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高达25倍。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杨金奎团队分析了2007年至2021年间1414万名国人数据,发现有48.47%的癌症病例与肥胖有关,其年龄标化发病率(ASR)逐年增长3.6%,非肥胖相关的癌症ASR则相对稳定。
更触目惊心的是,肥胖相关癌症在年轻人中激增,60-64岁人群中年发病率增长1.55%,但在25-29岁人群中高达15.28%。更直观的对比是,相较1962-1966年出生的人,1997-2001年出生的人诊断出肥胖相关癌症的可能性要高25倍。该研究论文发表在《细胞》旗下期刊Med上。
在2007年至2021年间,共有651342例新诊断的癌症病例,其中12种肥胖相关癌症有315685例,占48.47%。患者中,≥50岁的老年人更多,超过一半的病例发生在50-74岁的人群中。
总的来说,癌症的发病率是在增加的,ASR从2007年的175.53/10万增长到了2021年的217.87/10万,年龄特异性年化百分比(AAPC)为1.8%。
非肥胖相关癌症的ASR相当稳定,AAPC为0.1%;但肥胖相关癌症的ASR急剧增加,AAPC为3.6%。其中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和子宫癌的ASR是增加的,AAPC分别为2.2%、2.6%、16.5%、1.6%、3.8%。
按照年龄分组,研究者发现,肥胖相关癌症的AAPC在20-49岁的年轻人中更高,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AAPC在≥85岁人群中为-5.39%,在60-64岁人群中为1.55%,在35-39岁人群中为7.81%,在25-29岁人群中则高达15.28%。
肥胖相关癌症在年轻人中风险更高
研究者以1962-1966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作为参照,分析了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比(IRR),发现肥胖相关癌症正飞速年轻化。
1982-1986年出生队列的IRR为3.67,1997-2001年出生队列的IRR则剧增到25.07。这意味着,1997-2001年出生的年轻人,相较1962-1966年出生的老年人,患上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高达25倍。
研究者还分析了最常见的15种非肥胖相关癌症,发现与1964年出生队列相比,在年轻人群中,食管鳞状细胞癌、白血病、胃非贲门癌、膀胱癌、宫颈癌和喉癌等6种癌症的IRR降低,肺癌、结缔组织癌和其他软组织癌、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瘤等4种癌症的IRR增加。
最后,研究者对未来肥胖相关癌症ASR进行了预测,认为2031年ASR将达到226.93/10万,相较2021年的120.17/10万,增加了1.89倍。
研究者认为,年轻一代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的上升与生活习惯改变导致的肥胖率增加是密不可分的,缺乏身体运动、食用红肉、喝酒、吸烟都与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癌症筛查和诊断成像方法的进步也给癌症发病率上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而言之,年轻人的身体状态真的非常令人担心,将来肥胖的问题会越来越严峻,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相继而来的疾病将会成为无可避免的健康威胁。努力避免超加工食品、遵循健康饮食、增加运动,这是我们抵抗疾病的最好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90b841e498a.html
返回目录>>
高盐饮食可以增强T细胞的抗癌能力、抑制肿瘤生长,但对身体的影响弊大于利!
2024-09-08 生物谷原创
尽管初步研究显示在特定条件下,如动物实验中,高盐可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但这一潜在好处仍需严谨的人体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盐,这味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料,对于美食文化悠久深厚的中国来说,其在餐桌上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无论是提鲜增味还是腌制保存,盐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日益提升,科学膳食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控制盐分摄入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克以内,以往的诸多研究也表明,过量摄入盐分是导致高血压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高血压又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及肾脏疾病等多种严重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因此,通过采取低盐饮食,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降低罹患上述疾病的风险。
不过高盐对身体的影响可不仅限于心血管和电解质平衡。让我们展开来详细说说!
一. 钠离子水平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不久前,在《高血压》期刊上刊登的一篇题为“Sodium a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Immunometabolism”的综述,梳理了食盐中的钠在人体生物学复杂机制中的关键调节作用,为我们重新认识食盐提供了新的视角。长期以来,钠主要因其对血压的影响而为人所知,但现在发现,它的影响力还深入到细胞和分子层面,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对人体电解质平衡和钠调节的理解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简单的电解质分布模型,进而认识到钠的累积可以独立于水的累积。进一步研究发现,皮肤是钠的重要储存场所,且钠的排泄和保留存在独立的节律性模式。这些发现揭示了钠调节涉及免疫系统和局部组织环境的复杂系统,凸显了渗透压响应蛋白TonEBP(NFAT5)及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网络在其中的作用。
而最新研究表明,钠离子水平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高浓度的钠离子会促使免疫平衡向炎症倾斜。这一认识源于90年代早期研究,意外发现高钠浓度可激发免疫细胞促炎反应。后续研究揭示,高盐环境会激活促炎巨噬细胞和Th17细胞,抑制调节性和抗炎细胞。其中的机制涉及NFAT5、SGK1、p38/MAPK等复杂通路,且高盐会触发巨噬细胞代谢适应。
高盐摄入与自身免疫之间的联系之:Th17细胞与肠道微生物群
2013年的一项关键的发现指出高盐摄入或致实验性自身免疫,增强Th17细胞分化。人体实验结果也支持了此观点,显示短期高盐饮食会增加外周血Th17细胞。而高IL-17水平则关联高血压和多种自身免疫病。高盐还可以通过肠-脑轴引发肠道Th17反应,致神经血管失调和认知障碍。多种自身免疫病模型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会加剧症状。由此可见,高盐或激活T细胞亚群、促进IL-17产生,影响心血管和自身免疫病。
此外,近期研究还展现了钠摄入、肠道微生物组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高盐摄入显著影响小鼠和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群,特别是减少有益的乳酸菌种类。这种微生物群变化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Th17细胞增加相关,加剧如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和盐敏感性高血压等疾病。
有趣的是,补充减少的乳酸菌种类,特别是鼠乳杆菌,可缓解这些负面影响。这可能通过增加细菌色氨酸代谢产物(如吲哚-3-乳酸)水平来抑制Th17细胞极化。这些发现与荟萃分析一致,表明益生菌(特别是含乳酸菌的)可能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此外,高盐摄入还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增加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普氏菌属等细菌种类,同时减少乳酸产生菌。这些变化使宿主易患炎症和高血压,粪便微生物移植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高盐摄入与自身免疫之间的联系之:调节性T细胞
除了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外,高钠摄入还影响调节性T细胞(Tregs),这些细胞对维持免疫稳态和预防自身免疫至关重要。高盐条件可诱导Tregs获得更具炎症性的Th17样表型,可能损害其调节功能。这种盐诱导的Treg功能障碍可能促进自身免疫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进展。
Treg功能障碍的机制涉及盐-SGK1信号轴,可诱导Tregs表达RORγt,使其向更具炎症性的表型转变。尽管FOXP3表达的适度变化不一定导致Treg身份和功能的完全丧失,但某些细胞因子(如IL-23或IL-1β)的存在可进一步推动这些细胞向更炎症性的状态发展。
高盐摄入与自身免疫之间的联系之:线粒体
研究还发现钠与线粒体功能关系密切,能够影响细胞代谢和多种疾病。钠在细胞内积聚,尤其在线粒体内积聚,会损害其功能,影响其产生能量。心脏缺血时钠积聚,会减少线粒体呼吸和ATP生成,类似现象见于2型糖尿病,与心脏衰竭有关。
钠还影响免疫细胞,NCLX调控其跨膜作用。钠与线粒体膜磷脂相互作用,影响电子传递链,抑制功能,长期影响Tregs等细胞。高盐还诱导表观遗传变化,影响代谢途径,如促进有氧糖酵解,减少氧化磷酸化。
不过,高盐饮食难道就没有一点好处了吗?
二. 高盐饮食可以增强T细胞的抗癌能力?!
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自然·免疫学》上发表了意大利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食盐可以增强杀伤性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力。通过小鼠实验,他们发现高盐饮食可以增强T细胞的抗癌能力,并能够抑制肿瘤生长。
研究小组首先采用高浓度盐溶液(80mM)对CD8+初始T细胞进行处理,同时辅以anti-CD3/CD28抗体和IL-2以激活T细胞。为模拟高盐环境下的渗透压效应,他们另设一组T细胞作为对照组,仅使用尿素和甘露醇处理,此处理对T细胞影响甚微。
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高盐处理显著提升了颗粒酶B(GZMB)及TIM3基因的表达水平,标志着活化的效应记忆T细胞的生成。RNA测序进一步揭示,高盐环境触发了转录组层面的广泛变化,特别是与效应功能及细胞毒性相关的基因(如IFNG、TNF、GZMB、TBX21)以及干性相关基因(如FOXO1、RUNX1、SATB1、ID3)的上调。
此外,研究还发现,高盐环境促进了T细胞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MYC、糖酵解途径中的PKM和LDHA,以及谷氨酰胺转运蛋白SLC1A5和SLC7A5的表达,表明高盐能够重塑T细胞的代谢模式。功能分析显示,高盐处理增强了T细胞产生干扰素-γ(IFNγ)和脱颗粒标志物CD107a的能力,并在体外实验中展现出更高的黑色素瘤细胞杀伤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高盐效应的发挥依赖于T细胞受体(TCR)的激活。
图3:体内实验的设计示意图(a);喂食正常盐饮食(NSD)或高盐饮食(HSD)的雄性B6小鼠在接受抗CD8抗体或对照抗体处理后的MC38肿瘤平均体积(b);喂食NSD或HSD的小鼠在肿瘤接种后第19天采集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数据(c);小鼠中每一个簇的细胞频率条形图,箭头标出了在喂食高盐饮食的小鼠中发生变化的簇(d),图片来源自[2]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推测高盐可能促进人CD8+T细胞的效应分化。随后,他们大胆地将研究延伸至体内环境,探究高盐饮食对小鼠抗肿瘤免疫的影响。通过给小鼠提供高盐饮食(食物含盐4%,饮水含盐1%),并在两周后接种MC38结肠腺癌细胞,他们发现高盐饮食导致肿瘤内氯化钠积聚,同时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然而,当CD8+T细胞被特异性清除后,高盐的抗肿瘤效果消失,表明CD8+T细胞是此效应的关键。
深入分析显示,高盐饮食组小鼠肿瘤内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且CD8+T细胞的转录谱发生积极变化,表现为终末分化和衰竭相关基因的下调和细胞毒性、活化及效应分化相关基因的上调。这些变化与PD-1抑制剂诱导的效应相似,提示高盐饮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促进免疫激活并抑制免疫抑制。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高盐饮食通过上调谷氨酰胺转运体表达,促进CD8+T细胞对谷氨酰胺的摄取,进而通过代谢产生的αKG激活去甲基化酶,如TET和JMJD3,从而增强效应分子基因位点的染色质可及性,实现T细胞的重编程和抗肿瘤活性的增强。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研究中定义的“高盐饮食”是指食物中含有4%的盐分。为了直观地理解,我们假设一顿饭吃250克这样的高盐食物,那么就会摄入大约10克的盐,这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日摄入量(5克)的两倍!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4%的含盐量在研究中被视为高水平,但相较于某些日常调味品或加工食品而言,4%的盐分其实并不算极端。例如,市面上不少酱油产品的含盐量可以轻松达到15%至20%,这就已远超实验中所用的4%。
小结
人体生理机制本身十分复杂,因此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也同样复杂多面。尽管初步研究显示在特定条件下,如动物实验中,高盐可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但这一潜在好处仍需严谨的人体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比之下,高盐饮食对心血管系统、肾脏、骨骼及消化系统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包括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的风险,加重肾脏负担,损害骨骼健康,以及可能诱发消化系统问题。
鉴于医学研究的深入性和严谨性,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高盐饮食并非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它带来的健康风险远超过其可能带来的有限好处。因此,为了维护身体的整体健康,我们还是应积极倡导并实践低盐饮食的生活方式,减少盐分摄入,从而降低罹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6c284205095.html
返回目录>>
睡眠变异性、睡眠不规则性越大、补觉和社交时差越多,生物衰老越明显
2024-09-08 生物谷原创
睡眠规律才是保持年轻的要义,睡眠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着宝贵的休憩,大家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不然,睡眠不规律的伤害,可能是补觉都补不回来的哦!
伴随着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人们面临着日益增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对于那些经常加班到深夜的打工人,或是因为心事重重、或是热衷于夜晚打游戏或刷手机的人来说,熬夜、睡眠不足和睡眠不规律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也许不少朋友会想,这也没办法啊,平时少睡的觉,我过两天或者周末再多睡一会儿补回来不就行了吗?
然而,睡眠时间不固定,休息日再补眠,真的能“填满”失去的睡眠吗?实际上,睡眠-觉醒周期的稳定性,即睡眠规律性,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补偿缺失的睡眠,反而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这不,近日,来自美国奥古斯塔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在睡眠研究领域知名期刊Sleep Health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题目为“Day-to-day deviations in sleep parameters and biological aging: Findings from the NHANES 2011-2014”。该研究显示,较大的睡眠变异性、较大的睡眠不规则性、更多的补觉、以及更多的社交时差,都与生物衰老显著相关。并且,睡眠的日际偏差可能是加速生物衰老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依托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两个周期的数据,共纳入6052名受试者,平均年龄49.7岁,女性占比52.5%,被选中的受试者具有以下特征:(1)有效的生物衰老测量值;(2)至少 4 天的有效加速度计记录,且至少有 1 天来自周末;(3)睡眠不规则性和社会时差< 5。
睡眠参数源自加速度计数据,一天中最长睡眠时段被确定为睡眠时段(SPT)窗口,SPT窗口的开始被定义为睡眠开始时间,SPT 窗口的结束被定义为醒来时间,在 SPT 窗口期间识别觉醒/活动发作。
● 睡眠持续时间的定义:睡眠持续时间= SPT窗口持续时间-所有觉醒发作的总持续时间。
● 睡眠效率的定义:睡眠效率=睡眠持续时间/ SPT窗口持续时间。
● 睡眠中点的定义:睡眠中点=睡眠开始时间+ SPT窗口持续时间/ 2。
睡眠的日常偏差参数包括:睡眠变异性(睡眠持续时间的标准差)、睡眠不规则性(睡眠中点的标准差)、补觉(工作日平均睡眠持续时间与周末平均睡眠持续时间之差的绝对值)和社会时差(工作日平均睡眠中点与周末平均睡眠中点之差的绝对值,反映了人们因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作息不同而导致的睡眠时间变化)。
生物衰老方面,研究者检测了11 种生物标志物(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肌酐、HbA1C、淋巴细胞百分比、平均细胞体积、收缩压、总胆固醇、尿酸和白细胞计数),并使用R包BioAge分析计算三种生物衰老测量指标,包括PhenoAge值、KDM BA值和HD值,其中,PhenoAge和 KDM BA算法都包括生理年龄,“更年轻”的测量值表示发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较低,HD值HD 值较低表示体内平衡程度较高,相应地发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较低。
结果显示,64.9%的受试者睡眠时长为7-9小时,16%的受试者睡眠时长小于7小时,19.1%的受试者睡眠时长大于9小时。受试者睡眠变异性为60分钟,睡眠效率的平均值为0.95,睡眠不规律平均值为42分钟。
同时,研究发现多个睡眠不规律的参数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比如睡眠时间和周末补觉的情况密切相关,以及睡眠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社会时差(工作日与休息日睡眠时间的差别)也有很强的关联。
研究者通过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探讨了睡眠参数的日际偏差与生物衰老(以 PhenoAge 为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睡眠参数的日际偏差都与 PhenoAge 显示出显著的关联。
进一步研究显示,睡眠变异性越大、补觉越多、睡眠不规则性越大和社会时差越多,与生物衰老测量指标越“老”显著相关,而测量值更“老”表示发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较高,生物衰老更明显。
研究者认为,由于频繁改变睡眠/觉醒周期的个体可能会经历内源性生物时间与外部时间之间的失调,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连接睡眠日际偏差和生物衰老的主要机制,其会加速细胞衰老,并加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也曾在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一篇题为“Association of Longitudinal Patterns of Habitual Sleep Duration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的研究论文[2],依托开滦研究(Kailuan study)最终纳入52 599名成受试者,探究长期习惯性睡眠时长与首次心血管事件(CVEs,包括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和中风)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研究人员将受试者4年间的睡眠时长轨迹进行分类,共分为四种轨迹模式:正常稳定组(睡眠时长7.4-7.5小时)、正常下降组(睡眠时长从7.0小时降至5.5小时)、低增加组(睡眠时长从4.9增至6.9小时)、低稳定组(睡眠时长4.2-4.9小时)。
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处于较短或不稳定的睡眠时长模式,与后续首次心血管事件(CVEs)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显著增加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这也提示我们睡眠时长的稳定性和充足性十分重要,不良的睡眠模式就像一颗慢性毒药,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心血管的健康。
综上所述,睡眠规律才是保持年轻的要义,睡眠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着宝贵的休憩,大家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不然,睡眠不规律的伤害,可能是补觉都补不回来的哦!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ed0842324e3.html
返回目录>>
2024-09-06 网易健康
在孩童时期,经常会听到家长在我们学习时统一的口号“抬头挺胸,驼背了怎么办”,要我们“端正坐姿,抬头挺胸”。但是抬头挺胸其实不是最健康的坐姿。
抬头挺胸不是最健康的坐姿
脊柱的生理曲度是凸凹结合的,颈椎和腰椎是向前的生理前凸,胸椎和骶尾椎是向后的生理后凸。当我们用力地抬头挺胸时,会加大颈椎的前凸曲度,颈椎承受的负荷增加。胸椎原本后凸的曲度被人为地用力挺直,加大胸椎负荷的同时,因为脊柱的一体化特性,腰椎也会代偿性的前凸角度变大,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
这样整个脊柱都会处在一个错误的力线上,相关的椎间盘、韧带、肌肉都会出现疼痛和慢性病变。过度的挺胸也会使我们的肋骨外翻,影响我们呼吸的辅助肌群——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收缩,进而影响我们的呼吸功能。
更何况,“抬头挺胸”需要更多的肌肉参与,主观发力才能维持,很容易就肌肉疲劳了,而且在坐着时用力地抬头挺胸还会觉得腰痛。所以,我们选择一个使脊柱曲度得到最自然延展的姿势才是最科学、健康的。
怎样坐更健康?
1、选择椅子
首先,要选择一把合适的座椅。座椅的高度应使你的双脚能够平稳地放在地面上,大腿与地面平行。座椅的靠背最好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和弧度,能够贴合人体腰部的自然生理曲度并为腰部提供良好的支撑。研究表明使用靠背可以减少脊柱和脊柱旁肌肉组织的压力,110°~130°的倾斜角可降低椎间盘压力,并显示脊柱肌肉的肌肉活动最少。
2、保持脊柱的自然伸展
坐位时,我们与椅子的唯一接触面是我们的骨盆,它也起到“地基”的作用,骨盆如果位置不好的话,我们的脊柱就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伸展。最正确的骨盆位置就是在坐位时我们的身体重量都作用在双侧的坐骨结节上,在结节的顶端有滑囊,滑囊分泌液体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和压力。
怎么定位坐骨结节呢?当我们坐位时,摸到臀部下方的一个骨性突起就是坐骨结节。千万不要把压力放在尾椎骨上,那样我们的骨盆后倾,腰椎曲度变直,严重的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最好是双侧对称承重,不要跷二郎腿或者身体偏向一侧。这样容易骨盆侧翻,引起脊柱侧弯。
臀部和背部都应该得到椅子的有效支撑。
腰部不要悬空,背部要挺直,但不要过度僵硬,可以微微向后倾斜,使腰椎和胸椎保持自然的曲度。微微收腹,以保持我们前后的肌肉平衡,也会使我们的骨盆更加稳定。
双肩放松,自然下垂,不要耸肩或内旋肩关节(含胸)。颈部保持自然伸直,不要过度低头或仰头,下颌回缩,有一种头顶向上延伸的感觉。眼睛平视前方,电脑屏幕应与视线平齐并且与人体的距离符合视力的焦距,避免用眼疲劳时,身体不自觉地前倾或者后仰调节焦距。
手臂自然放在座椅扶手或桌面上,肘部呈90度弯曲。手部放松,不要过度用力握鼠标或键盘。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鼠标或键盘,可以使用手腕垫来减轻手腕的压力避免鼠标手。有节律地进行腹式呼吸,有利于放松我们的颈部和肋间的呼吸肌群。
3、动静结合,运动有道
即使保持了最健康的坐姿,也不能长时间久坐不动。长时间坐着可能引发腰椎病和颈椎病、关节僵硬和肌肉退化、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等很多危害健康的疾病。
建议坐位时间不超过30分钟,就起身活动一下,可以做一些体操、颈椎操等。也可以站起来走动一下或者原地踏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久坐带来的各种健康问题。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BDAUGGD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2024-09-06 网易健康
有一句话叫做“十指连心”,有一种痛叫做“甲沟炎”。
甲沟炎到底有多痛,对于曾被困扰过的朋友,可能光是看到这三个字,就已经瑟瑟发抖了。
甲沟炎的困扰不只是疼痛,还在于可能反反复复,如果治疗方向不对,还容易走弯路。为此,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得了甲沟炎,怎么应对才靠谱。
甲沟炎怎么来的?
要想知道甲沟炎怎么治疗,首先要先认识它。
举例来说,我们要知道的一个知识点,是——甲沟炎,它不是一个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甲沟炎有很多的类型,病因也很多。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甲沟炎,都可能各有特点,应对上也会有差别。
病因方面,它可以是感染(常见的是细菌,但也可能是真菌或病毒),可以是药物,也可以是多种外界刺激。
主流的看法是,要治疗甲沟炎,首先要区分它们的类型——是急性甲沟炎,还是慢性甲沟炎。
下面梳理了这两种甲沟炎的差别,是本文的重要知识点。
看到这里,能判断自己的甲沟炎是急性还是慢性的了吗?
不会的话,我们再稍微总结一下:
急性甲沟炎:一般都是感染引起来的,来势汹汹,肿痛得厉害,甚至有化脓,指(趾)甲还没有慢性的变化(比如长得不平整)。
慢性甲沟炎:一般都不是感染,肿痛不厉害,但持续有病变,指(趾)甲的生长已经受到了干扰。掌握上面的知识点后,举例开始治疗,还有一步,那就是要排除掉其他和甲沟炎类似的疾病,这样才能避免误诊误治,避免走弯路。
一些容易误以为是甲沟炎的疾病包括:
脓性指头炎:这是更深部位的感染,感染位置是指髓的间隙,特点是手指或脚趾的末节骨头有剧烈的红肿和疼痛,病变程度通常比甲沟炎要严重。
疱疹性瘭疽:这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来的,病变位置主要在手指,尤其是手指的末端,但不限于指甲周围的皮肤,也就是甲沟炎的常见位置。主要表现是发作比较急的水疱、化脓、红肿和疼痛。
甲真菌病:真菌引起的灰指甲(也就是甲真菌病的俗称)除了有指甲盖的破坏外,偶然会影响到周围皮肤,表现为红肿,偶尔会有化脓和渗水,这个过程是慢性的。
逆生性甲:如果指(趾)甲盖长形很多层,并且向后生长,像瓦片一样堆积,不管周围皮肤有没有红肿、疼痛,这种都考虑是逆生性甲。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原来看起来简单的甲沟炎,判断起来这么复杂,简直是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如果放弃判断自己是不是甲沟炎,有个“偷懒”的办法,就是直接看医生,寻求专业的处理。那么,如果真是甲沟炎,怎么应对?下面就是一些应对的思路。
得了甲沟炎 在家治,还是找医生?
如果甲沟炎比较轻微,其实是可以在家先自己治疗的。怎么定义“轻微”呢?有几个点可以参考——疼痛没有持续加重,人没有发烧,肿胀区没有持续地化脓和脓肿,并且个人主观感受良好,生活不太受到困扰。
那居家怎么治疗?说来也简单:
第1步:寻找和避免可能引起甲沟炎原因。
第2步:每天都用温水浸泡病变,每天3到4次,每次10到15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善炎症和感染,甚至可以帮助脓液从皮下排出来。
第3步:浸泡后擦干水分,保持局部的干燥。
如果这样居家处理一二天后症状都没有好转,则要看医生了,到时候可能需要用到其他的治疗。另外,我们留意到网上有一些很流行的居家治疗措施,比如在指(趾)末端剪个V字形的缺口,听说这样会让指(趾)甲往中间生长,而不是向外生长。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让人耳目一新,但遗憾的是,这样做没什么帮助,只是新型的互联网偏方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剪V字缺口并不能很好地改善指(趾)甲的受力结构,更没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证实它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嵌甲的地方,比如说,别把指甲和趾甲修剪得太短,尽量让指甲覆盖在皮肤上面,而不是嵌进皮肤里面。
医生会怎么样治疗甲沟炎?
我们准备了几个常见的问题,也是大家会比较关心的问题,然后一一分析,供大家了解。
1、要用抗生素吗?
医生一般会先分析甲沟炎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并判断可能的原因,以及有没有感染。
如果是急性甲沟炎,一般会有细菌感染,较大概率会外用抗生素。如果看到有化脓,那么就高度提示要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如果是慢性甲沟炎,感染一般不是常见原因,更多时候会选择其他的外用药物,比如说外用糖皮质激素一类的药膏(糠酸莫米松、卤米松等)。这类药膏目的是控制皮肤炎症,缓解发红和肿胀。
口服抗生素不是必需的,具体使用要因人而异,更不主张大家自行用药,这样会有滥用抗生素的嫌疑。
2、要拔甲吗?
可以肯定地说,几乎都不需要拔甲。拔甲虽然是一个手段,但它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甲沟炎。另外,拔甲的创伤还是相对比较大,恢复期会比较长。要知道,指甲一个月才长2到3毫米,趾甲一个月才长1到2毫米。
所以,拔甲仅限于很特殊的情况,尤其是治疗很困难、常规治疗后失败并且容易复发的慢性甲沟炎。另外,如果脓肿延伸到了甲床(指甲盖下面),或者嵌甲比较难处理,有时候医生会选择切除部分的指甲。
总的来说,甲沟炎还是有不少温和的治疗,不要因为得了甲沟炎就想着拔甲这种痛苦的手段。
3、要切开排脓吗?
由于不少甲沟炎会感染,感染后容易出现化脓。如果化脓的位置比较浅,脓液容易自己排出来,这倒是不需要额外做切开排脓。
但是,如果化脓的位置比较深,脓液没办法排出来,一方面,外用药物的效果可能有限,没办法深入到皮下,另一方面,这种化脓会有一些风险,主要是感染会向周围扩散,甚至会形成更大的脓肿。
因此,如果有脓液堆积在皮肤下面,持续有加重,甚至形成了脓肿,那么就需要切开排脓。说是切开排脓,其实并不吓人,只是给皮肤表面开个小口子,然后塞上纱布条引流,创伤不大,脓液排出来后伤口也很容易自己就长好了。有人会用注射器渗透来吸脓或排脓,但这种效果并不太好,不作推荐。
4、不想再有甲沟炎,怎么预防?
不少甲沟炎还真能够预防,要点就是保护好指(趾)甲和周围皮肤,别造成人为损伤。
总结下来,可能有效的预防措施有这些:
(1)管住嘴巴,别咬手指。
(2)管住手,别拔倒刺,也别抠手指和周围皮肤。
(3)如果容易长倒刺,可以用指甲刀修剪,平时注意手指保湿、减少摩擦。
(4)控制“强迫症”,别把指甲和趾甲修剪得太短,尽量让指甲盖覆盖在皮肤上面,而不是嵌进皮肤里面。
(5)不要频繁做美甲,即便做美甲,也不要用刀片修理指甲周围的皮肤(包括角质)。
(6)注意手卫生,但别频繁用香皂、洗手液和免洗手凝胶。
(7)如果皮肤和指甲干燥,可以按需使用保湿产品或护手霜。
(8)不要长时间碰水,必要时可以戴上防水手套做事。
(9)避免长时间接触刺激或过敏的化学物质。
最后,我们再做一个小的总结,甲沟炎是一种常见的指(趾)甲周围的炎症或感染,潜在原因有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药物反应或外界各种刺激。
重要的是,它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病程的长短和病因。其中,急性甲沟炎通常由感染引起,表现为剧烈肿痛、化脓,慢性甲沟炎则可能与感染无关,表现为持续的炎症和指(趾)甲生长异常。
治疗甲沟炎首先要区分其类型,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脓性指头炎、疱疹性瘭疽、甲真菌病和逆生性甲。轻微的甲沟炎可以在家通过温水浸泡和保持干燥来治疗,但如果症状持续不改善,则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外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药膏,必要时会考虑切开排脓,一般不会严重到要拔甲。
预防方面,关键在于保护指甲和周围皮肤,避免人为损伤,合理修剪指甲,保持手部卫生和保湿,避免长时间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做好这些细节,则可以有效降低甲沟炎的发生风险。
怎么样,甲沟炎的应对思路,你掌握了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BDBAV1K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09 央视新闻客户端
由于登革热病例不断增加,当地时间9月8日,菲律宾中部保和省进入灾难状态。
今年以来,菲律宾全国确诊登革热病例已超13万例。菲部分省市因登革热病例激增已宣布进入灾难状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Mha9VTYOg
返回目录>>
2024-09-0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9月7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卫生部发表声明称,今年以来,该国已累计发现登革热确诊病例1315例,其中死亡病例13例。
6月19日,该国报告了今年首例登革热死亡病例。据悉,一名65岁的男子死于该病。
该国卫生部还向部分居民发布通知,敦促居住者清理住所周围环境,减少蚊虫滋生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多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MhWJSHsFI
返回目录>>
2024-09-0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9月6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美国报告首例无接触病患动物的人感染H5型禽流感病毒病例。
该患者位于密苏里州,是今年美国报告的第14例H5型禽流感病毒人类感染病例,也是首例无已知职业性接触病患或感染动物的病例。
据悉,该患者于8月22日住院。密苏里州卫生与高级服务部表示,该患者在接受抗流感药物治疗后已经康复并在家中休养。目前密苏里州卫生与高级服务部正在对该病例进行调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MhXVL4fFQ
返回目录>>
2024-09-09 人民日报
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群众从事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健身房运动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如何在健身房科学合理运动,避免运动损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邵振兴。
邵振兴介绍,运动要循序渐进、有规律。健身前要制订计划,切忌“突击式”健身。人体机能需要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进行超出承受能力的运动,身体在“过载”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损伤。
根据需要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项目和器械。健身房里的器械和项目可分为3类:有氧运动相关器械、无氧运动相关器械以及配合简单器械(或者不需器械)的运动课程,如瑜伽、普拉提等。运动时可以有氧和无氧相结合,减脂和增肌交替进行。
跑步机是人们进入健身房运动的普遍选择,如何正确使用跑步机?第一,选择专业合脚的跑鞋;第二,选择合适的配速匀速跑步,时间不宜过长;第三,如无特殊需要,不建议爬坡跑,这样会增加髌股关节压力,容易造成软骨磨损;第四,由于个体差异大,并没有适合所有人的建议步数,量力而行,必要时佩戴护膝;第五,体脂率过高且下肢力量不足时,不建议以跑步机为主来减脂,否则膝关节软骨磨损的风险较大。
如果已经出现膝关节酸痛不适或确认有关节软骨的退变,就应尽量避免选择跑步机、负重深蹲等频繁磨损髌股关节的运动,可以选择固定自行车,并在使用时调高车座、调低阻力,降低髌股关节的运动压力、避免磨损。同时,应加强大腿股四头肌肌力的锻炼,例如平卧直抬腿、靠墙静蹲等。
做好运动前热身、运动中防护以及运动后放松。健身前要做好拉伸等热身活动,让身体“热”起来。运动过程中,根据情况合理佩戴护具,例如大重量的举重要戴好护腰保护脊柱、拳击类运动要戴好拳套、长时间跑步戴上护膝等。运动结束后做好放松,可以适度按摩肌肉、洗热水澡等,不要立刻投入下一项工作或活动。运动过程中出现明显不适时,要立刻停止。若一段时间后症状不能缓解,或者反复出现相同症状,建议找专科医生检查。
运动要适度,尤其不要在疲劳状态下过度运动。运动健身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健康,而不是运动过度导致健康受损。在工作了一天、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一些放松的低强度运动。因为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肌肉肌腱的反应性、相关神经的反射灵敏度都会下降,再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就非常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此外,不要局限于健身房运动,结合一定的户外活动,才是最好的方式。循序渐进、规律适度、以我为主、做好防护、有氧无氧、避免过度,才能更好地远离运动损伤,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MgdZqeWal
返回目录>>
2024-09-09 健康报
9月7日,由健康报社、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合理用药·中国行动”2024年度经验交流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各级公立医院的药事管理者以及行业专家学者等800余人参加会议,共话药学服务转型,共谋学科创新发展。
合理用药整体形势持续向好
当前,业界对于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合理用药工作是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维护风清气正卫生健康行业生态、促进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合理用药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围绕抗菌药物、麻醉药物、新型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等制定基础性文件,不断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为促进合理用药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以及全国医疗机构、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合理用药整体形势持续向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重点环节,开展合理用药系列工作。聚焦推进重点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推动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相关工作,制定实施国家行动计划;印发《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强化用药监管。聚焦促进药师队伍建设和药学事业发展,持续推动药师法立法工作,开展驻科药师工作模式试点,促进药学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聚焦加强药品合理配备与药品资源管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建立“双通道”管理机制;完善药品配备采购政策,指导各地适应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常态化、管理精细化要求;牵头制定《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的实施方案》,推进药品集约利用。
近年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乐介绍,该省主要从四方面发力,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织密质控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药事质控网络体系,将药事质控中心作为各地市、县(市、区)必须设立的12个质控中心之一,建立覆盖11个地市、88个县(市、区)的药事质控机构,实现医疗机构质控工作全覆盖。
二是强化人员培训。每年常态化组织开展新入职药师职业化培训,连续举办审方药师培训班,每年组织一期药学部/药剂科主任培训班。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等的管理,制定印发“浙江省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建设毒麻精药品管理平台。
四是推动县域药事管理同质化。将药事管理作为县域医共体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围绕制度建设、人员管理、药品目录、采购配送结算、药学服务五方面作出统一要求,促进基层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
明确责任主体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首要任务。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冰梳理了该省推进合理用药的三方责任。
第一,压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任。成立省卫生健康委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指导推动全省合理用药重点工作。印发《四川省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工作方案》,细化八大类50余个评估指标,按年度开展合理用药评估工作。
第二,压实药事质控中心指导责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挂牌成立“省级药事质控中心”,分片区负责药事质控的工作统筹、专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四川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均成立药事质控中心,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业务指导全覆盖。
第三,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设立药械采购等“十大管理中心”,推进药品“六统一”管理。
推进合理用药需落实三方面要求
“合理用药,任重道远。伴随人民群众用药需求不断提高,合理用药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李大川指出,下一步,要聚焦以下三方面,持续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第一,围绕一个中心,即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工作内涵和工作外延的变化。第二,建设两个体系,即建设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体系和外部社会治理体系。第三,落实三方面要求,即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落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指出,合理用药涉及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许多环节,广大药师要在大健康需求的背景下,开展好合理用药研究,帮助各级政府做好科学决策。在制度研究方面,可开展目录遴选研究、供应保障研究、价格/费用研究等,指导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指导药学全链条管理。在药物研究方面,可开展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新药研究,并推进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上市后研究。此外,我国未来的国家药物政策需重点关注特殊疾病领域药品和特殊类型药品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提高药品质量,提高药品合理使用能力,加强合理用药宣传。
抗菌药物是目前合理用药领域的重头戏。当前,“广谱抗菌—耐药发展—抗菌升级”的恶性循环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及合理用药办公室主任王选锭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不是纯粹的药事管理,而是一项涉及医疗质量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作,需要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双管齐下。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专门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并将其定位为行政职能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为抗菌药物日常管理的牵头部门,具体承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指导、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监控与点评等职责。
健康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邓海华表示,长期以来,健康报社以做好合理用药工作的宣传报道和经验挖掘为己任,及时权威解读相关政策,宣传推广典型经验,运用融合媒体平台,多角度、立体化地讲好药师故事。期待全国药学同道以“合理用药·中国行动”系列活动为契机,同心谋发展,合力向未来,在推动药学服务发展、促进合理用药的路上携手同行。
在会议现场,驻科药师工作纪录片启动仪式成为一大亮点。据了解,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部分医疗机构开展驻科药师工作模式试点。为记录一线驻科药师的药学服务场景,发挥试点单位示范效应,健康报社特启动“驻科药师宣传纪录片视频探访活动”。
会议主会场特别设置“院长对话”环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吴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赵成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蔡伟、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俞云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虞洪,围绕药事管理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调动药学专业人员积极性、更好发挥药学服务价值等内容,进行了精彩对话。
主会场由健康报社总经理闫丽新、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国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原副院长陈尔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净共同主持。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09/497501.html
返回目录>>
2024-09-09 新华网
“秋风到,贴秋膘。”暑去秋来,不少地方流行“贴秋膘”的习俗,要多吃点肉,把夏天掉的“膘”补回来。但专家提醒,盲目进补、大吃大喝可能会引发高尿酸血症。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趋高,被称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之后的“第四高”。什么是高尿酸血症?哪些人群易患高尿酸血症?如何预防?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容易被忽视的“第四高”
随着秋季来临,不少地方流行“吃炖肉、贴秋膘”,专家提醒,摄入过多肉类会增加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特别是很多人原本就尿酸偏高,更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盲目“进补”。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液中尿酸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从事销售工作的李先生平时应酬较多,常常在外喝啤酒、吃海鲜和烧烤。最近一段时间,他感觉自己的关节时不时会有些疼痛,尤其是大脚趾关节,偶尔还会红肿和触痛。到医院一查才发现,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达到510微摩尔/升,超过了420微摩尔/升的正常范围,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是身体代谢嘌呤时产生的一种废物,嘌呤存在于许多食物中,比如红肉、海鲜等,我们的身体也会制造一些嘌呤。”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周晓霜说,正常情况下,尿酸会通过肾脏过滤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不足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就会升高。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且呈年轻化趋势;2018年—2019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表明,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4%,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分别为24.5%和3.6%。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殷汉告诉记者,由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日益增多,医院开设了专病门诊。“过去来就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多数是中老年人,但现在60%以上是20-40岁的青壮年。”殷汉说。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出现在诊室里。”周晓霜说,刚刚过去的暑假就接诊了不少十几岁的孩子,十八九岁的居多,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
“吃”出来的病?
周晓霜介绍说,很多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一问起饮食,都是经常喝啤酒、点外卖、吃火锅,大鱼大肉;一些年纪小的患者习惯喝饮料,从小把饮料当水喝。
“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红肉、海鲜和啤酒,会增加体内尿酸的生成,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而含糖饮料不仅会让身体产生更多尿酸,还会干扰代谢,影响尿酸的排泄。”他说。
除了饮食,其他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原因。
殷汉举例说,他的患者中有不少是IT从业者,像这样的人群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经常久坐、熬夜,而且运动少、喝水少,也不注意控制体重,容易被高尿酸血症“找上门”。
此外,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还与遗传、性别、年龄、肥胖状况、药物使用等多因素相关。
专家表示,一些人可能因为遗传原因而有较高的尿酸水平;男性比女性患病率更高;随着年龄增长,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肥胖会增加尿酸的生成,并且可能会减少尿酸的排泄;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阿司匹林、某些降压药等,可能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高尿酸血症。
“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家族史人群,久坐、高嘌呤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肥胖人群、代谢异常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脏病患者,都属于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周晓霜说。
危害不止“痛痛痛”
很多人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划等号,但事实上,痛风只是高尿酸血症的“冰山一角”。
专家指出,血液中尿酸水平超过正常值时,尿酸盐会在血液中结晶析出,沉积在关节,导致痛风。尿酸盐结晶还会沉积在骨骼、肾脏、血管等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长期的高尿酸血症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关键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周晓霜建议,高尿酸血症患者和高危人群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限制含糖饮料和酒精;同时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避免熬夜、做好体重管理。
殷汉表示,高尿酸血症可以分为无症状阶段和有症状阶段,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从而疏忽了对疾病的干预,直到关节疼痛了才来就诊,就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事实上,如果体检发现尿酸水平过高,即便没有出现痛风等症状,也应当及时干预治疗。
受访专家还提到,一些患者缺乏科学治疗的意识,疼痛发作时就吃消炎药或输液止痛,疼痛缓解后就一切照常,不去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还有一些患者在服用降尿酸药过程中不遵医嘱,疼就吃、不疼就不吃,都会影响治疗效果,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当定期就诊,遵医嘱科学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09/c14739-40315936.html
返回目录>>
2024-09-0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6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随着天气转冷,又进入了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便利有效措施。
他说,在整个防控传染病过程中,接种疫苗是一个优先选择的措施。每一种疫苗都有其免疫程序,一般来说,疫苗给多大年龄打,接种几剂次,间隔多长时间,选择何种疫苗,都属于免疫程序的范畴。
“对于流感疫苗接种还有一个特殊的建议,就是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接种疫苗预防效果更好。一般建议在10月底之前完成接种。”王华庆说,如果在10月份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得及接种,后续也要尽早完成接种,让疫苗效果得到更好发挥,因为疫苗要产生效果大概需要2至4周的时间。
就接种人群,王华庆说,不管是流感还是肺炎,感染细菌和病毒之后,有些人群患病后症状比较重,因此在接种疫苗时有优先推荐的人群,简单说就是“一老一小一弱”。“一小”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一老”主要是60岁以上老年人;“一弱”主要是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不管是流感疫苗还是肺炎球菌疫苗,优先推荐的人群大体一样。
王华庆还说,6月龄以上的人群,只要没有禁忌症,都推荐接种流感疫苗。 涉及到包括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以及新冠病毒疫苗的具体信息,想要进一步了解信息的话,可以到辖区所在的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向预防接种医生进一步咨询。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06/c14739-40314839.html
返回目录>>
2024-09-07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李燕明介绍,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所有人群都普遍易感。那么哪些人群又特别容易感染呢?主要是接触病毒机会比较多的人,比如医务人员;以及长时间在密闭空间聚集的人群,比如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不过绝大多数流感都是自限性的,不必太过担心。但有些人群是流感重症的高危人群,感染了流感容易出现重症和并发症,这些人群包括:65岁以上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患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和肥胖人群等。
对于这些风险人群来说,首先还是建议接种流感疫苗,这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除了高风险人群,建议把照顾婴儿和老人的家庭照护成员,纳入优先接种的人群。由于接种之后一般还需要至少2周时间产生足够的抗体来获得保护作用,所以最好在每年10月底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种。
除了疫苗接种、注意防护措施外,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要更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把基础疾病控制在良好的状态。此外,家里有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和老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07/c14739-4031515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