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829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8-29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临近开学如何做好心理准备?专家来为家长和孩子支招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带队赴四川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控工作专题调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新加坡传染病管理局(过渡办公室)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疾控动态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 9月份健康风险提示
省卫健委(省疾控局、省中医药管理局)到中心参观调研
科研动向
《细胞·代谢》: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乙酸盐或能缓解睡眠碎片化导致的认知问题!
伤口愈合背后的‘液态’真相!Cell:皮肤修复过程中的组织液态化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视力恢复新希望!Sci Adv:胰岛素可恢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连接并促进青光眼视力恢复
这种最常见的慢性病,竟平均让人折寿11年!研究表明:到50岁,
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会得至少三种长期疾病,而这些睡眠习惯易引发糖尿病
舆情信息
苏丹霍乱疫情继续扩散 已致48人死亡
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居民医保补助力度
2024年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肺癌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新版方案发布
孤独感让人更容易遭遇噩梦的困扰
44岁和60岁时 衰老最快
人们离手机越远就越容易集中注意力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养老服务业为何开始吸引年轻人
罕见基因变体致更年期提前9年
母亲产前吸烟影响孩子学习成绩
2024-08-28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学期即将到来,面对新学期的生活,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又应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和调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为你支招。
面对新学期的生活,有的孩子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甚至在开学前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种在假期结束前后、开学之初,孩子们出现的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表现,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背后有哪些原因?
“开学综合征”产生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假期到学期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儿童青少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作息的迅速变化,学习、睡眠时间被固定,对自由时间的掌控感大幅降低,将给儿童青少年从生理到心理带来双重适应困难。
其次,开学意味着更多的学业任务和压力,儿童青少年从安逸的假期心态突然进入不同模式,难免滋生紧张、不愉快等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不愿与家长分离、担心校内的人际关系、因升学或转学带来的适应困难,也都是“开学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开学综合征”具体有哪些表现?
基于上述心理过程的变化,开学适应不良可能使儿童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失眠、头晕、恶心等躯体症状,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容易分散等认知功能下降,严重的将导致厌学、社交退缩等社会功能损害,甚至最终可能发展为多种精神障碍。
应关注哪些预警与求助信号?
其实,当儿童青少年出现“开学综合征”时,往往会向家长发出预警信号。家长们要关注以下这些隐匿的表现,避免忽视孩子们的求助信号:
儿童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一些无意间的言语表达他们的焦虑,例如“我害怕老师同学会不喜欢我”或者“新学期的课会不会很难”,这些言语有时被认为是普通的抱怨,但实际上可能是他们内心困扰的表现。
儿童青少年在感到开学带来的压力时,可能出现头部腹部疼痛、疲劳、手脚僵硬、心悸、胃肠道不适、免疫力变差等躯体不适,如果持续无法缓解,或明显与上学的时间和周期相关,家长应该关心关注。
症状主要集中在进食和睡眠两方面。儿童青少年如果在开学前后出现突然的食欲减退、食欲亢进,或表现出失眠、噩梦、过度嗜睡的情况,也可能与开学带来的心理压力相关。
如果儿童青少年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如突然的哭泣、大发脾气、沉默不语等,往往预示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有些儿童青少年在开学前变得不敢与别人交流,回避与其他朋友的交往,甚至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变得孤立,对此前热衷的活动不再感兴趣,这些往往是内在不适的信号。
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开学综合征”?
帮助儿童青少年预防和应对“开学综合征”关乎每个孩子的顺利成长,是家长的必修课。这里为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家长应该至少在开学前一周就开始有计划地带领孩子适应开学生活,如逐步规律作息,将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至与开学后的作息一致;鼓励保证良好的进食习惯,健康均衡饮食,尤其关注减少高糖食品、碳酸饮料等摄入;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在家中设定“无屏幕时间”,与孩子一起避免网络沉迷;培养孩子运动的良好习惯,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也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开学前,家长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做好了开学的心理准备,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无精打采、唉声叹气等情况,是否在距离开学日期越近的时候这些表现越明显。而在真正开学后,更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询问孩子在学校中的感受,如是否与老师、同学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在学习中感受到困难(注意无法集中、内容难以理解)等。
许多孩子对于“开学综合征”存在易感性,如人际支持差、学习成绩差、自尊水平不稳定等。家长应该注重对于孩子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增强沟通技巧,提升融入群体的能力;寻找适切的学业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业压力管理模式;协助孩子发现兴趣爱好,并从中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些日常养育的改变都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于“开学综合征”的免疫力。
如果观察到孩子真的出现了“开学综合征”,家长也需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孩子最有力的支持系统。家长应做到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尝试帮助孩子厘清当前的感受,表现出与孩子一同攻克难题的信心与行动,而不是认同甚至放大孩子的情绪体验,或者反过来加以指责,最终让问题愈演愈烈。
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外,家长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评估孩子当前的情况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乃至整个家庭正常的生活,这时家长应该积极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评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家长也可以通过接受心理教育、学习稳定化技术或其他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困难。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CkAP4DtRO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带队赴四川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控工作专题调研
2024-08-28 中国疾控中心
为贯彻落实《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实施方案(2024-2030年)》,深入了解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病综合防治试点成效巩固以及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干预区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包虫病防治工作,2024年8月22-23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带队,一行四人赴四川省甘孜州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控工作专题调研。
调研组实地走访了甘孜州石渠县野外宿主动物调查点、色须镇日扎村、俄多玛小学、色须寺、石渠县人民医院、石渠县疾控中心,了解包虫病野外中间宿主调查、犬驱虫管理、学校健康教育、寺庙防控工作、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人群筛查等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查看资料,与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的包防办、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座谈,了解包虫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积累的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
李群副主任指出,2015年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包虫病防控成效显著,充分反映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落实中央部署,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充分体现,在防治过程了,形成了“两抓四管六结合”综合防控的“石渠模式”,对于藏区包虫病防控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在第二轮攻坚战中,甘孜州又进一步提出多病同防,坚持“管人、管犬、管社会、管环境”四管齐下并不断推出新举措,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要进一步总结、丰富石渠经验,举一反三,由包虫病防控带动辐射其他重大传染病防控。下一个阶段,到2030年所有包虫病流行县都要达到疫情控制标准,防控目标明确,我们要在继续落实石渠经验做法的同时,要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包虫病防控重点环节,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以按期达到控制标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疾控队伍扎根高原,工作环境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出了疾控人应尽的贡献。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李石柱、韩帅副研究员和传染病管理处孙军玲研究员陪同调研。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8/t20240828_296226.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新加坡传染病管理局(过渡办公室)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24-08-28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8月2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率团访问新加坡传染病管理局(过渡办公室),期间与其执行主任李坚明教授(Prof. Vernon Lee)共同签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卫生部传染病管理局(过渡办公室)合作谅解备忘录》。
沈洪兵主任表示,中新两国长期以来在公共卫生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公共卫生合作被纳入中新最高层级的双边合作机制。此次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作为未来中新两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重要进展,将有助于双方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控技术交流、共同提升大流行应对准备能力,保障两国人民乃至全球人类健康。
李坚明执行主任表示,这次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是双方机构未来长期成功合作的基石,能巩固并加强彼此的合作关系。期待中新双方加强疫情信息数据共享,在传染病监测、防控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有效地应对下一次大流行。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8/t20240828_296015.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8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月份我省已进入秋季,天气转凉,学生也逐渐进入校园,学校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加,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居民,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提示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不必过于焦虑和恐慌,做好科学有效防护即可。
1、戴口罩。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
2、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归家后,应及时洗手。
3、少聚集。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常通风。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
5、增强免疫力。保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抵御病毒的侵袭。
6、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嗅觉和味觉减退等症状,建议佩戴好口罩,及时就诊。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普遍易被感染,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尤其是在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方式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餐具、玩具或与带毒者、患者直接接触而传染,潜伏期大约2~3周。大多数患者以耳下肿大和疼痛为最早出现的表现,少数表现为在腮腺肿大的1~2天前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食欲不佳等全身不适症状,继而出现腮腺肿。腮腺肿大在2~3天时达到高峰,一般持续4~5天会逐渐消退,整个发病过程大约为1~2周。一般来讲,患了腮腺炎的孩子都能顺利康复,但有少数孩子会出现如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危害严重。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2、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
3、健康生活,合理作息。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科学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4、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常规接种推荐完成两剂次腮腺炎疫苗接种。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其他年龄人群亦有感染风险和病例报告。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下)、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红色小斑丘疹或疱疹,少数重症患者的病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
目前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鼓励适龄儿童尽早接种。此外避免接触患儿、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保持环境通风、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接触频繁的日用品和玩具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主,多发生在胸、腹、背部。水痘传染性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较成人易感,但成人发病症状更严重。在水痘的发病高峰期,学校、幼托机构和儿童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
1、做好水痘患者的隔离及易感人群的保护。如发现儿童身上有皮疹或水泡,应及时就医,一旦确诊应尽早隔离治疗。儿童和孕妇等易感人群应避免与水痘患者的接触。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洗手,室内保持通风,避免接触水痘患者的分泌物和痂皮等。
3、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建议及时、全程接种水痘疫苗。
五、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与通常所说的感冒不同,它特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儿童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患乙型流感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
1、做好通风和消毒。日常以通风换气、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2、强化健康教育。可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病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病意识,及时接种疫苗。
3、增强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平衡膳食,足量饮水,作息规律,保障睡眠,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六、食源性疾病
9月也是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季节,仍要注意饮食安全。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外出游玩切勿采食不认识的野果、野菜,谨慎“尝鲜”,拒食野生动物。合理选择就餐场所,切勿采食不认识的野果、野菜,谨慎“尝鲜”,拒食野生动物;慎食豆角、鲜黄花菜、野生蘑菇等食品,以及油腻、生冷、刺激性大的食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就餐时鼓励使用已消毒的餐饮具,提倡分餐进食和使用公筷、公勺,降低“病从口入”的概率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www.hljcdc.org/pc/index.php?c=zixundetail&a=index&id=6469&lid=120
返回目录>>
2024-08-28 安徽省疾控中心行政办公室
8月27日上午,省卫健委、省疾控局、省中医药管理局新进及转隶人员共50余人到中心参观调研,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家兵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首先在中心南广场参观了国家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安徽)专业和保障车辆,了解移动核酸检测车、宿营车、水电储油车、炊事车等十余种专业车辆用途及相关功能。
随后,调研组在实验室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进中心微生物检验室、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及理化检验室,实地观摩了中心检验检测实验室,了解相关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用途。通过参观,调研组对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工作环境与流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调研组与中心领导班子在中心北楼十楼会议室交流座谈。吴家兵向调研组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所获荣誉和主要业务工作等,并就中心下一步发展提出设想。他指出疾控机构在保障全省人民健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深远影响,期望省卫健委、省疾控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关心和支持疾控事业发展,在相关政策方面多给予倾斜。他表示,未来省疾控中心将按照“1+2+8+N”发展思路,锚定“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1个目标,坚持“大卫生、大健康”2大理念,聚焦“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实验室检验检测、健康科普宣教、科研与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养”八大核心能力提升,落实“建设智慧疾控、打造重点学科、拓展对外合作、完善激励机制、建设勤廉队伍、……”等N个保障措施,加快构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疾病预防创先争优理念,努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长三角区域高水平的现代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引网址:https://www.ahcdc.cn/content/detail/66ce91e0e88b7cf51a8b4569.html
返回目录>>
《细胞·代谢》: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乙酸盐或能缓解睡眠碎片化导致的认知问题!
2024-08-29 奇点糕
研究揭示了SF过程中,下丘脑乙酸水平发生适应性增加,对睡眠障碍相关的葡萄糖代谢失调和认知功能损害起到了保护作用,通过敲除ACSS1基因可以减少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乙酸代谢。
为了详细阐明睡眠障碍相关代谢变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曹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南方团队,利用SF小鼠模型研究了睡眠障碍与代谢失衡和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SF小鼠表现出认知、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受损。而乙酸对睡眠障碍相关的代谢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给小鼠注射乙酸盐或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乙酸合成,可以恢复SF相关的代谢紊乱和认知功能障碍。
首先,研究人员诱导了小鼠SF。在每天白天早7点至晚7点,通过在鼠笼底部放置每两分钟扫动一次的横杆,来中断小鼠睡眠,持续14天,给小鼠植入电极进行睡眠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在横杆干扰期间实验组小鼠的觉醒时间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减少,表现为特征性的SF模式。同时,SF组小鼠每日食物摄入量增加,大脑葡萄糖代谢变得一团乱,认知测试的表现也有明显下降。
为了进一步明确小鼠的各种代谢指标变化,研究人员对小鼠血浆样本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浆中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乙酸水平显著上调。
研究人员对乙酸进行了一系列的追本溯源,发现肠道屏障受损,肠道微生物中的乙酸产生菌丰度增加,导致血浆中乙酸水平升高;在另一头,下丘脑中乙酸转化相关的酰基辅酶A合成酶短链家族成员1(ACSS1)表达降低,导致下丘脑积累大量乙酸。
这么看来,这乙酸不是好人呐?
但是接下来,研究人员证明,乙酸积累可能是具有保护作用的。
使SF小鼠口服1.0mg/g乙酸,持续14天,可以看到小鼠葡萄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和认知功能达到改善;使小鼠口服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微生物产生乙酸,则会加重睡眠障碍相关症状。
同样的,星形胶质细胞ACSS1缺失造成的乙酸积累增加,使SF小鼠改善葡萄糖耐受、胰岛素敏感性和认知功能,并且改善了下丘脑、海马和皮层的胰岛素信号,表明乙酸在局部葡萄糖稳态中具有关键作用。
既然如此,乙酸的保护作用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进行的呢?
研究人员分离了野生型小鼠下丘脑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在乙酸存在的情况下标记葡萄糖,观察发现,乙酸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了星形胶质细胞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葡萄糖的摄取和代谢。
丙酮酸羧化酶是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代谢酶,研究人员发现,乙酸存在的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丙酮酸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助力葡萄糖代谢的正常进行,抑制丙酮酸羧化酶会影响乙酸对葡萄糖代谢和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验证了乙酸对人类睡眠障碍患者的保护作用。研究人员招募了25名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OSA)患者、25名对照个体(CON)和25名患有OSA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浆代谢组学分析。在OSA和2型糖尿病共病患者中发现乙酸水平升高,与小鼠实验的观察结果一致
总的来说,研究揭示了SF过程中,下丘脑乙酸水平发生适应性增加,对睡眠障碍相关的葡萄糖代谢失调和认知功能损害起到了保护作用,通过敲除ACSS1基因可以减少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乙酸代谢,产生与补充乙酸相似的保护效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e6584036106.html
返回目录>>
伤口愈合背后的‘液态’真相!Cell:皮肤修复过程中的组织液态化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2024-08-28 生物谷原创
通过实时追踪体内单个荧光标记的皮肤干细胞,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伤口愈合初期,皮肤表层的物理属性经历了动态调整,变得像液体一样,使得干细胞得以扩散。
修复受伤组织的能力对于所有动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当身体受伤时,皮肤会通过激活、迁移及分裂皮肤干细胞的方式来完成自我修复。如果人体的伤口愈合机制出现问题,那么就可能导致慢性伤口的发生,带来严重的医疗挑战和巨大的经济成本。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干细胞与癌症实验室主任Cédric Blanpain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皮肤的物理状态会发生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这种变化对于组织修复极为关键。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8月20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ynamic regulation of tissue fluidity controls skin repair during wound healing”。
为了深入理解伤口愈合时皮肤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采用了包括单细胞水平干细胞行为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生物物理学研究以及功能性实验在内的多种研究手段。
通过实时追踪体内单个荧光标记的皮肤干细胞,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伤口愈合初期,皮肤表层的物理属性经历了动态调整,变得像液体一样,使得干细胞得以扩散。随后,皮肤组织又逐渐恢复至原有的固态结构,有利于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进一步的分子分析帮助团队识别出了组织修复早期阶段的基因表达模式。他们发现,使用药物干预这些基因活动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显著阻碍伤口愈合过程,并干扰组织从液态向固态的转变。这说明了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保持固态与液态之间平衡的重要性。
论文的第一作者Rahul M. Sarate博士指出,发现组织再生过程涉及皮肤物理性质的调节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而Blanpain教授则展望道,未来研究应当探索这种物理特性变化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组织的修复。他相信,通过调控组织流动性的动态变化,有望促进组织再生与伤口愈合,这对于治疗那些无法自行愈合的慢性伤口具有重要意义。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53d840615e6.html
返回目录>>
视力恢复新希望!Sci Adv:胰岛素可恢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连接并促进青光眼视力恢复
2024-08-28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发现胰岛素能够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树突和突触再生,从而恢复这些细胞的功能和视觉行为,对青光眼及其他视神经病变的治疗和管理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和树突的变化会导致回路失调,进而引发神经元死亡。通过刺激树突和突触的再生,有可能恢复受损的神经回路功能。然而,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受损或患病的情况下。因此,识别能够促进树突再生、重建功能性突触连接、增强神经元对压力抵抗能力的因素和信号通路至关重要。
胰岛素是一种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肽类激素,对神经系统的能量平衡、树突可塑性和神经传递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胰岛素通过促进微管蛋白的生成来支持神经突生长。此外,研究已证实,胰岛素信号不足和胰岛素抵抗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相关。尽管鼻腔给药胰岛素能改善这些患者的记忆和情绪,但胰岛素能否促进树突和突触再生以恢复神经回路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Adriana Di Polo等在Sci Adv发表了题为“Insulin restores retinal ganglion cel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promotes visual recovery in glauc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胰岛素能够通过激活 mTOR 通路,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树突和突触再生,从而恢复这些细胞的功能和视觉行为。
为了探讨胰岛素是否能促进树突再生,研究人员通过在小鼠眼内注射磁性微珠来诱导眼部高压(OHT),随后用胰岛素治疗。研究发现,OHT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树突显著退缩,而仅仅降低眼压并不能促进树突再生。但胰岛素治疗可以促进这些树突再生,恢复其长度、覆盖面积和分支数量。研究还显示,局部使用的胰岛素可以穿透角膜到达视网膜,表明胰岛素有助于 RGCs 在 OHT 条件下实现树突再生。
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在 眼部高压(OHT) 条件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与双极细胞之间的兴奋性突触显著减少,而胰岛素治疗则能恢复这些突触的关键蛋白(PSD95 和 VGLUT1)的表达。
通过使用带有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病毒载体,研究人员可视化并量化了再生树突上的突触复合体,发现胰岛素治疗能够显著恢复近端及远端 RGCs 树突上兴奋性突触的密度。此外,胰岛素对不同 RGC 亚型的突触恢复效果一致,这意味着胰岛素治疗可以独立于 RGC 亚型及其与胞体的距离,全面恢复再生树突上的兴奋性突触密度。
mTORC1 和 mTORC2 是关键的调节器,其中 mTORC1 主要负责 mRNA 翻译和蛋白质合成,而 mTORC2 则调控细胞骨架的组织和细胞生长。研究者利用靶向短干扰 RNA(siRNA)抑制了 mTORC1 的下游效应蛋白 S6K 和 4EBP1,以探究它们在胰岛素介导的树突再生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敲低 S6K 完全阻止了胰岛素诱导的树突再生,导致 RGCs 的树突缩短且分支减少,而 4EBP1 的敲低并未影响再生过程。此外,S6K 的再生作用在不同类型的视神经损伤(如创伤性视神经损伤)中均得到了验证,表明 S6K 是胰岛素依赖的 RGC 树突再生的关键调节因子。
此外,研究还发现 S6K 可以通过磷酸化 mTORC2 的关键成分 SIN1 来影响其活性,而 SIN1 的磷酸化是胰岛素介导的树突再生所必需的。具体来说,S6K 磷酸化了 SIN1 的 Thr86 和 Thr398 位点,促进了 mTORC2 的激活。SIN1 的敲低显著抑制了胰岛素诱导的 RGC 树突再生,表明 SIN1 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SIN1 的磷酸化还与 Akt 的激活有关,Akt 进一步激活 mTORC1,形成正反馈循环,从而增强蛋白质翻译和树突再生。这说明 mTORC1 和 mTORC2 通过 SIN1 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胰岛素诱导的 RGC 树突再生。
研究人员利用 OHT 诱导的损伤模型考察了胰岛素治疗对 RGC 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 OHT 后使用胰岛素治疗,能够显著提高 RGC 的存活率,维持其密度接近未受损的对照组水平,而对照组中使用生理盐水治疗的视网膜则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元死亡。此外,通过单细胞钙离子(Ca²⁺)信号记录分析,发现胰岛素治疗恢复了 RGC 的光刺激引发的 Ca²⁺ 瞬态动态,表现为 Ca²⁺ 衰减时间缩短,与未受损伤的对照组相似。功能性测试表明,胰岛素治疗还能显著改善视力表现,使高眼压引起的视觉损伤得以恢复。
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再生策略,能够促进青光眼患者RGCs的树突和突触再生,恢复神经回路功能,为胰岛素在青光眼和其他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af6839839fe.html
返回目录>>
这种最常见的慢性病,竟平均让人折寿11年!研究表明:到50岁,
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会得至少三种长期疾病,而这些睡眠习惯易引发糖尿病
2024-08-28 生物谷原创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足部问题等。
长久以来,2型糖尿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根据最新数据,在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大约在11%-12%之间,而患病率则更高,达到了约51.6%。这意味着在糖尿病患者中,超过90%的病例是2型糖尿病。据估计,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2型糖尿病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特性不仅会威胁患者心脏血管健康,还会损害眼睛、脚部乃至肾脏。尽管现代医学的进步已使部分常见并发症得以控制,但糖尿病所带来的新挑战却日益显现。最新的科研成果揭示,糖尿病不仅加剧了传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与癌症、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脏疾病乃至阿尔茨海默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看似间接的健康隐患正逐渐成为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的新威胁,我们姑且称之为“多病共存”。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和年龄也有关系。随着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老年人群体中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加之年轻一代肥胖率上升,使得2型糖尿病愈发年轻化。与此同时,“多病共存”现象也在年轻人群中抬头,除了传统的血管问题外,更多的非典型并发症开始显现。
到50岁时,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患上至少三种长期疾病
为了了解长期的多病共存对于患者的深远影响,不久前,英国帝国理工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题为“The burden of diabetes-associated multiple long-term conditions on years of life spent and lost”的研究。这项针对4600万英国成年人的广泛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相关的多种长期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负担。
研究表明,糖尿病不仅会导致与疾病相关的常见并发症,还会让癌症、感染、呼吸道疾病、肝病和痴呆症等多种严重的长期疾病提前二三十年出现。具体来说,女性会提前20年,而男性会提前15年遭遇这些疾病。到50岁时,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患上至少三种长期疾病,他们要与这些疾病斗争超过20年,而且比没有糖尿病的人平均早死大约11年。
此外,50岁时每多患一种长期疾病,寿命就会减少4年。高血压、抑郁症、癌症和冠心病是老年人“多病共存”的主要诱因,这些疾病在社区内的影响巨大,不仅减少了人们的健康年数(每1000人减少813到3908年不等),还导致寿命显著缩短(每1000人损失900到1417年不等)。
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面临的多病共存的负担有所不同。在年轻人中,抑郁症、严重精神疾病、学习障碍、酒精依赖和哮喘等疾病更为突出,导致长期患病(11-14年)和大量寿命折损(11-15年)。
这些发现凸显了为糖尿病患者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管理策略以减轻“多病共存“负担的紧迫性。而说到糖尿病的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
睡眠不足or 吃的不健康都会诱发糖尿病,需重视!
不久前,浙江大学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睡眠模式、饮食习惯与2型糖尿病之间复杂的关系。他们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基线调查的数据,让我们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这项研究涉及了247,867名参与者,结果显示,每天睡眠5小时或更少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具体来说,每天睡5小时的人,其调整后的危险比是1.16,而每天只睡3到4小时的人,调整后的危险比更是高达1.41,相比之下,每天睡7到8小时(正常睡眠时间)的人风险最低。
研究还强调,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饮食最健康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低,其危险比为0.75。但是,即使这些人坚持健康饮食,短睡眠时间与糖尿病风险升高的关联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风险方面,睡眠时间和健康饮食评分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对于患糖尿病的风险而言,饮食不健康是不能用充足的睡眠来弥补的,而习惯性短睡眠的人仅仅依靠健康饮食可能也不能降低糖尿病风险,可见糖尿病预防需要综合考虑睡眠习惯和饮食选择。
除了要睡足时间外,之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晚上睡觉习惯开灯也会诱发2型糖尿病,夜间光照较亮和生物节律紊乱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小结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足部问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在探讨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时,我们不难发现,不良的生活习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睡眠不足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尤为突出。此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模式,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确保充足睡眠(7-9小时/晚),建立规律作息,避免夜间电子设备使用,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增加蔬果、全谷物与瘦肉摄入,控制热量避免暴饮暴食。定期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控重、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风险。高危人群也应定期体检筛查血糖,注重心理健康管理,保持积极心态,有效预防糖尿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2ce8408349b.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8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8月27日,苏丹卫生部表示,该国境内的霍乱疫情还在继续扩散,目前已报告1223例霍乱病例,其中死亡病例48例。
苏丹卫生部称,已制定了紧急应对计划并采取了干预措施,在部分州设立了隔离中心,下一步计划在苏丹东部的卡萨拉州、盖达里夫州以及尼罗河沿岸地区设立更多隔离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先前报告的相关数据远多于苏丹卫生部的数据。据路透社报道,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16日说,苏丹境内已报告11327例霍乱病例,其中死亡病例316例。世卫组织估计,实际感染和死亡人数会更多。
2023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在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战火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并持续至今。世界卫生组织此前表示,苏丹武装冲突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加剧了霍乱等疾病的传播。苏丹卫生部本月17日表示,霍乱疫情已在该国大规模传播。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Cjr533v98
返回目录>>
2024-08-28 人民日报
中国援建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于今年6月移交莱方,为马塞卢及周边居民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图为马塞卢地区医院急诊大楼。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是中国和非洲合作的重点。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升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援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设施、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式,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展现专业素养——用仁心仁术造福非洲民众
记者见到中国第十三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张日佳时,她正在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中加友好医院诊室中忙碌,为患者细心检查眼底。张日佳告诉记者:“医疗队带来一些便携式眼科筛查设备,我们希望在治疗更多患者的同时,帮助当地医疗机构提高对眼底病的重视和筛查能力。”
1963年,中国正式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拉开了对非医疗援助的序幕。60多年间,中国医疗队用仁心仁术造福当地民众。在许多非洲民众眼中,“中国医生”成为专业和可信任的代名词。
在津巴布韦,中国第二十一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应当地卫生部门邀请,深入东马绍纳兰省的偏远村落,向基层医护人员讲解基于青蒿素的抗疟联合疗法,并向当地村民介绍使用药浸蚊帐等抗疟方法,受到广泛欢迎。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2017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批专家组进驻奔巴岛,为当地带去防治血吸虫病的“中国方案”。经过综合防治,项目示范区内血吸虫病感染率从8.92%下降到0.64%。
在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填补了该国医疗技术领域许多空白。博茨瓦纳卫生部部长迪科洛蒂表示:“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缺乏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医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是中非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之一。1963年至2023年,中国累计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首例股骨头置换术、首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术、首例角膜移植手术……多年来,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各国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首例”,谱写一个个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彰显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甘苦、共命运的天下情怀。
坦桑尼亚青年斯坦布里从小就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中国第二十七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帮助下成功手术,恢复健康。“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斯坦布里说。
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地区医院,中国医疗队诊室外总是排着长队。“我对中国医疗队充满感激。”该院医生佩杰尼托感慨,“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愿意帮助最困难民众的善良的心。”
拓展合作领域——帮助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
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分工明确的操作区、高速运转的生产线……在西非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人福非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马里第一家本地化药厂,也是西非地区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药厂之一。马里前总统易卜拉欣·凯塔评价说:“这个中国药厂让马里人民受益,帮助我们获得自主生产药品的能力,结束马里不能生产药品的历史。”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马里、乌干达、喀麦隆等国开展医药投资,极大提升了非洲本地药品可及性;中国立项实施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布基纳法索博博医院等25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国家提供2.4亿剂疫苗援助,实现了对有疫苗需求国家全覆盖;向非洲提供多批次药品和医疗器械,派遣援外医疗队和专家组赴非开展技术援助……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去年1月竣工,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由此掀开新篇章;去年11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的正式启用将帮助非盟成员国提高疾病诊断、监测和疫情应对能力。
今年6月,中国援建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竣工交接仪式举行。该医院设有急诊、住院、行政管理和培训人员宿舍等功能区,并配备远程医疗、教学及主要医疗设备等,投入使用后将成为莱索托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之一。莱索托首相马特凯恩表示,马塞卢地区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马塞卢及周边居民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
随着中非卫生健康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协助非洲国家加强专科医院建设,与多个非洲国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非洲国家建立重点专科中心,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中国使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实施了一大批中非合作妇幼健康项目等,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积极开展三方合作,实施更多惠及妇女儿童的项目,对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称赞中国对非医疗合作“最持久、最及时,也最全面”。“事实一次次证明中国重信守诺。我相信,‘构建非中卫生健康共同体’不是口号。”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
加强能力建设——为非洲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中国援非医疗队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逐步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疗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为非洲国家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下,中国医生奔赴非洲各国驻地指导,非洲医护人员也得到更多前往中国学校进修的机会。
去年9月,4名非洲医生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两个专业的规范化培训。为了帮助圣普提升心电图诊疗技术应用的临床水平,中国第十七批援圣普医疗队还编写了中葡双语的《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
今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名专家赴马拉维姆祖祖中心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驻地指导,助力当地放射科及检验科医疗技术发展;当月,马拉维卡姆祖中心医院、姆祖祖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10名医护人员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交流学习。
今年7月,加纳中加友好医院的17名医护骨干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围绕医学理论、模拟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等多个方面,与中国医护人员共同工作和学习。“期待这一合作能让加纳的医护人员掌握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加纳医疗水平。”中加友好医院院长阿桑缇说。
“中国医生一直都在帮助我们。”几内亚驻华大使阿米娜塔·科伊塔表示,“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华合作,是因为中国给非洲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8月26日,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向中国第三十三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授勋时,感谢过去60年来中国政府对桑给巴尔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高度赞扬中国医疗队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他指出,中国医疗队不仅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医治当地患者,而且主动培训当地医学生和医生,为桑给巴尔的医学事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在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下,中非卫生健康合作不断深化,为守护非洲民众的健康福祉、提升非洲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不断作出新贡献。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Cj5N3c7gp
返回目录>>
2024-08-28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吴少杰)8月26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2024年,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的补助力度,同时居民个人缴费增幅适当降低,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70元和400元。据悉,这是自2016年以来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根据《通知》解读,各省要按照国家明确的方向对连续参保人员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并严格执行。连续参保激励是连续参保满4年,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可以享受连续参保激励,按照规定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零报销激励是当年基金零报销,次年可享受激励,按规定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两项措施独立设置,均自2025年起执行。如果当年发生了大病报销并使用零报销激励额度,虽然第2年重新计算零报销激励额度,但不影响连续参保激励。对于连续参保激励,即使居民参保人断保,虽然连续参保年数重新计算,但连续参保激励额度一直保留。
《通知》提出,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大病保险精准保障能力、加强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保障。一是继续巩固住院待遇水平,稳步提升门诊保障水平,全面推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政策落地落实。二是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三是将产前检查费用纳入门诊保障,合理提高住院分娩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
《通知》强调,抓好医保综合帮扶政策落实,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工作,确保两类人员参保率不低于99%。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828/497266.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8 健康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肺癌应尽早诊断并及时接受规范化治疗。早期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结合病理学检查。临床确诊的肺癌分期检查方法应包括(颈)胸/腹(盆)部增强CT、气管镜、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及超声检查等。筛查对象为肺癌高风险人群,无肺癌病史,年龄一般在50~74岁。肺癌筛查推荐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建议使用16排及以上的多排螺旋CT;CT阅片及诊断需由至少2名有2年及以上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完成。不推荐使用胸部X线检查、MRI检查、PET-CT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等进行肺癌筛查。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无结直肠癌病史,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40~74岁。推荐将结肠镜检查作为一线筛查方法。不耐受或不依从一线筛查方法者,可选择免疫法或化学法的大便潜血检测、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替代方法。常规筛查的频率为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无病变检出者,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10年;每年进行1次大便潜血检查。新版方案建议所有腺瘤、息肉,尤其是癌前病变和结直肠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应尽可能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828/497262.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9 北京青年报
孤独的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的归属感对于生存至关重要,无法满足归属感会对个体的生存能力构成威胁。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等机构的心理学家发现,孤独感会让人更容易遭遇噩梦的困扰。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孤独和睡眠障碍不仅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与心脏病、中风以及早亡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对1609名年龄在18至81岁的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孤独可以预测噩梦的频率和强度。压力、觉醒过度和思维反刍介导了孤独与噩梦频率之间的关系。这就表明,孤独的人感到压力巨大,思维反刍增多,警觉度提高,这就会增加做噩梦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解释道,社会联系是人类核心需求的体现,当这种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承受身心痛苦。当人际交往关系的需求未被满足时,孤独感作为一种进化机制,也会警示个体注意这一缺失。孤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状况,它会严重影响健康,引发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一系列疾病,而噩梦就是睡眠质量受到影响的一种表现。
发表在《心理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孤独与噩梦关系的理解,也为孤独感对健康影响的广泛性提供了新的见解,它强调了社会联系对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9/c14739-40308506.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9 北京青年报
人类在生命中的进程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然而,如果某天早上你醒来照镜子时突然发现自己老了不少,这并不是凭空想象。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的遗传学家对与衰老相关的分子变化进行考察后发现,人们分别在44岁和60岁时出现了明显的衰老迹象。也就是说,人体的衰老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而是会在这两个年龄发生剧烈的变化。
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与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不断增加有关。研究人员一直在考察衰老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更好地缓解和治疗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为此,他们对108名成年人进行了几年的追踪,这期间,这些成年人每隔几个月就会捐赠一次生物样本。研究人员注意到,在某些情况下,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而是在达到一定年龄后急剧上升。因此,研究人员想更仔细地考察衰老的生物标志物,看看是否能识别出相关的变化。
利用队列中的样本,研究人员追踪了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子。他们所研究的不同分子包括核糖核酸、蛋白质、脂质、肠道、皮肤、鼻腔和口腔微生物组,共有135239个生物学特征。每个参与者在626天内平均提交了47份样本,其中时间最长的参与者提交了367份样本。这些丰富的数据生成了超过2460亿个数据点,研究人员随后进行了处理,以寻找这些变化中的模式。
发表在《自然-衰老》上的这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在44岁和60岁这两个不同的阶段,人体中许多不同种类的分子丰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研究人员所考察的所有分子中,大约81%的分子在其中一个或两个阶段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40岁中期达到峰值,在60岁初期再次达到峰值,但情况略有不同。
前一次峰值显示出了与脂质、咖啡因、酒精代谢相关的分子变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分子变化,还有皮肤和肌肉功能障碍的分子变化。后一次峰值显示出了与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代谢、心血管疾病、皮肤和肌肉、免疫调节和肾功能有关的分子变化。
前一次峰值通常是当女性开始经历绝经期或围绝经期,但研究人员排除了这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男性在同一年龄也经历了显著的分子变化。这就表明,虽然绝经期或围绝经期可能导致了45岁左右女性的这些变化,但可能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这些分子变化。识别和研究这些因素应该是未来研究的优先关注事项。
这项研究的缺陷在于样本量非常小,只检测了有限的生物样本,来自年龄在25岁至70岁之间的人。未来的研究将深入考察这一现象,在更广泛的主题内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体是如何随着的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9/c14739-40308504.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9 北京青年报
有些人在需要完成紧迫任务时,赶紧把智能手机放在视线看不到的地方,认为这样做就不会打扰工作。然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商学院的心理学家发现,只要智能手机在场,哪怕它在视线之外,也会严重分散大脑的注意力,这一现象被称为“脑力流失”。
研究人员对548名大学生测试了“脑力流失”的假说。这些大学生被分为3组,他们被要求完成一系列的认知功能测试。第一组大学生把手机面朝下放在桌子上,第二组大学生把手机放在包里,第三组大学生把手机放在房间外面。实验结果显示,第三组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前两组。也就是说,手机离工作区越远,对参与者注意力的影响就越小。这就表明,即使人们能成功地避免查看手机,但只要智能手机在场,就会造成“脑力流失”,并削弱认知功能。
这是因为大脑只能同时关注几条信息。在信息轰炸的世界里,大脑必须考虑优先关注什么。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与自己最相关的信息。手机占据了人们注意力的很大一部分,因而给其他信息留下了较少的空间。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分散大脑的注意力,强化了“即时满足”。
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的社会科学家进行的分析汇集了22项研究的数据,检测手机的存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脑力流失”的假说是否可信。从总体上来看,这项分析证实了上述研究的结果,即手机离人们越远,就越容易集中注意力。
这些发现将对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成年人来说,在一天中设置不使用手机的时间,有望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在做作业期间,也要把手机放到另外一个房间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9/c14739-40308501.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9 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劳动者与工作单位或同事之间因工作问题进一步衍生出的名誉权纠纷时有发生。据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介绍,其近期审结的几起名誉权侵权案件,皆由当事双方因工作产生纠纷后,其中一方在网络发表言论引发,但法院对相关案件作出了不同判决结果,根本原因在于涉案言论的真实性、合法性,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还需注意。
不满用工方做法 散布不实信息被判侵权
部分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后,出于发泄情绪、警醒他人等各种主客观原因,会在网络平台分享个人不愉快经历的同时发布一些不当言论,相关言论一旦失实或者构成对他人的侮辱,则会导致用人一方社会评价降低,进一步引发名誉侵权。
在一起案件中,李嘉为某人力资源公司员工,被派遣至某文化公司工作。李嘉提出离职后,自认为就离职补偿一事未与文化公司谈妥,便申请了劳动仲裁。仲裁开庭当日,李嘉却无故不到庭,被仲裁机构照撤回仲裁申请进行处理。因此,关于文化公司是否应当支付以及如何支付李嘉离职补偿的问题,法律上并无定论。
不久后,李嘉不知因何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表含有“骚操作”“吃肉的嘴脸”等侮辱性言辞的不实信息,相关言论均指向文化公司。文化公司认为,其与李嘉之间并无劳动合同关系,其在网上所说的“文化公司诈骗式裁员”均是对文化公司的侮辱和诽谤,因此将李嘉告上法庭,起诉其侵犯了名誉权。
法院认为,文化公司和李嘉曾系劳务派遣关系,若李嘉认为文化公司在处理其离职一事时存在不当行为,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的正当途径予以解决,但其却怠于履行权利,在提起劳动仲裁后未出庭,导致被仲裁机构照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由此可见,李嘉并未通过正当途径维权,在文化公司未被认定存在违规行为且其个人并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李嘉发布的涉案言论构成了诽谤,侵犯了文化公司的名誉权。
最终,法院判决李嘉删除涉案言论,并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向文化公司公开赔礼道歉。
用人单位履行管理职责不当易引发名誉侵权
用人单位在履行员工管理、培训、教育职责时,也常因对个人情况的披露不当、对员工行为的过度解读以及对涉员工处理结果的公开方式、范围不妥而构成对员工名誉权的侵犯。
在一起案件中,王亮为某科技公司销售员,其在职期间,所在门店存在货物丢失情况。科技公司认为,系王亮私自拿取了公司物品,因此在数十人的公司微信群中发布加盖公章的公告截图,称某门店销售王亮因涉嫌盗窃公司门店财物且数额巨大已被开除并被警方立案。王亮认为,“盗窃财物”“数额巨大”“被警方立案”系科技公司捏造事实,其在群聊中发布上述公告,造成了自己社会评价的降低,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因此将科技公司告上了法院。科技公司则表示,其通报行为系自身作为用人单位行使管理职权,是基于双方劳动关系对王亮的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后在公司内部的通报,该通报并未侵犯名誉权。
法院认为,科技公司的涉案负面言论明确指向王亮,发布范围为王亮曾经的同事群体,作为发布者,科技公司应当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所述言论具有事实根据。但结合微信聊天记录、对账差异明细表、公安机关处理结果等证据,不足以证明科技公司发表的“盗窃数额巨大”“公司已通报警方并立案”等言论具有充分事实依据。此外,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行使公司内部的管理职权时应当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在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时不应将足以损害员工名誉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广而告之,使他人误认为员工实施了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并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导致对方社会评价的降低。
最终,法院认定科技公司侵害了王亮的名誉权,判决其向王亮书面致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元。
同事间言辞不当 可能侵犯他人人格权
职场中,有些同事会对他人言辞暧昧、过分殷勤,虽然没有直接“动手动脚”,但是仍然让人感到心理不适。一些人选择在社交媒体揭露对方不当言辞和做法,但可能被对方以侵犯名誉权提起诉讼。不过,如果言论属实、有证据证明,且用语妥当,不存在侮辱及诽谤的成分,相关言论将不构成名誉侵权。
在一起案件中,小艺和阿明曾在一家公司共事,虽然不在同一个部门,但是因为阿明担负跨部门合作协调的职责,时常与作为基层员工的小艺通过微信联系,两人之间是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共事期间,阿明在沟通工作之余,多次邀请小艺晚上单独用餐,都被小艺直接拒绝或变相婉拒,阿明还曾夸赞小艺“怎么那么美”或发送“么么哒”等消息,小艺对此均冷淡回应。面对小艺的拒绝,阿明称“不能老拒绝我”“忍心让哥哥一个人吃饭吗”。不堪忍受的小艺向公司进行了投诉,公司对阿明给予了书面警告。后来,小艺便从公司离职并进行了心理咨询。
小艺感觉,阿明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给自己的自尊和内心安宁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已经远远超出了职场文明交往的范畴,也超越了一般社会公众可以接受的程度,气愤之下便在社交媒体发声揭露阿明的言行,称受到阿明的持续骚扰和工作投诉。阿明觉得小艺的言论不实,侵犯了他的名誉权,便诉至法院要求小艺公开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小艺见状,当即提起反诉,也要求阿明就骚扰行为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认为,通过小艺和阿明聊天记录以及共事公司出具的调查回函,能够确定小艺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言论具有一定事实根据,不构成诽谤,且小艺发布的文字也不包含强烈侮辱性词汇,未超出一般社会个体对个人事件评论的容忍边界,因此不构成对阿明名誉权的侵犯。
对于阿明关于陪伴吃晚餐等具体邀约,在小艺多次变相婉拒或直接拒绝的情况下,按照一般社会交往常识,阿明应该给予小艺必要的尊重,而非以超越一般社会关系心理接受限度的方式继续向小艺发送微信,这无疑将导致小艺产生因自己人格价值未受尊重而社会价值自我贬损的主观感受,侵扰到小艺的生活秩序和内心安宁,从而因侵犯了小艺的人格尊严构成对小艺一般人格权的侵害。
最终,法院判决阿明公开道歉并赔偿小艺合理支出25000元、精神抚慰金10000元。
法官提示
在社交媒体发声应当注意方式,确保在言论属实、有证据证明且用语妥当、不存在侮辱及诽谤的成分的基础上发表关于他人的观点,避免因措辞不当、无端猜想、配发含有他人肖像的照片而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此处的民事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因此,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抑或是同事之间,其发表侮辱或诽谤性质的侵权言论致另一方社会评价降低,都要承担后果,而任一方名誉被侵害,都有权主张维护自身权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9/c14739-40308499.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9 中国青年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8月26日下午,国务院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第九次专题学习。
国家统计局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据测算,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是众所关注的社会话题。
近年来,银发经济兴起,助浴师、长期照护师等职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养老服务中的“青力量”。年轻人勇闯养老产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们会给老年群体和养老服务带来哪些新变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采访。
---------------
“困不困?”“不困。”
“一会儿您想吃点啥?”“你们决定。”
在北京市东四七条胡同一间老年公寓里,90后游波与一名有听力障碍的老人通过白板写字沟通。游波写下问题,老人一句句回应着。
游波是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汇晨老年公寓院长。2013年夏天,游波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此与养老服务结下不解之缘。从业9年来,游波从一名一线护理员成长为老年公寓院长,负责老年公寓的运营管理,同时参与日常养老护理工作。
在与老人相处过程中,游波阳光向上,乐观积极。她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不用一味强调付出,付出的同时也有许多收获。
如今,很多年轻人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工作,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
“以前有家属喊我‘服务员’,现在越来越多人理解了这份工作”
“帮助老人晨间洗漱、上厕所、用餐、做操、清洁房间……”在贵州省贵阳市贵铝智慧幸福苑工作的90后养老护理员晏莉,向记者介绍自己平时的工作。作为一名一线养老护理员,她日常要关注老人的衣食住行,要承担房间巡查、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心理疏导、协助医疗护理、与家属沟通等工作。
“工作累”“没前途”是一些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刻板印象,晏莉也有不被理解的经历。2015年,晏莉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做了几年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她发现养老服务业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在2018年选择回到养老服务业。如今晏莉的同事中有很多是90后、00后。
这些年,晏莉明显感觉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在提升。“以前有家属喊我‘服务员’‘小妹儿’,现在越来越多人理解了这份工作,对护理员更尊重了。”
长期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陪诊员、护理员、助浴师……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一些与养老有关的新职业不断产生,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善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高洁从事老年助浴工作,通过助浴点、助浴车和上门助浴3种方式帮助老人洗澡。
为老人助浴的想法,源于2015年的一次走访。当时一位瘫痪十余年的老爷爷告诉高洁,自己多年没洗过澡,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洗个澡。听到老人这样说,高洁很震惊,她意识到对普通人来说很简单的洗澡,对失能老人来说却成为一种奢望。于是高洁开始筹备“心愿浴室”,帮助老人洗澡。
她把房车改造成助浴车,车内有助浴设备,还配备了暖气、防滑垫、助浴椅等适老化设备。高洁希望借助移动助浴车,拓宽助浴服务范围,让更多农村老人洗上澡。
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院长屠其雷说,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此后10多年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他提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标志着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民政部等12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专门文件。
屠其雷认为,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来看,未来养老服务业会有更大的发展,为年轻人在养老领域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一个情感双向互动的过程
职业发展、行业认同度、工作强度……工作的前3年,游波面对这些问题时曾经迷茫过,甚至想过放弃。但和老人朝夕相处,种种暖心的细节总能让她心头的压力得以释放。
游波所在的老年公寓有个天台,天气好的时候,游波和护理员会带老人到天台上一起做游戏,比如扔皮球、做手指操。老人发自内心的笑容,感染了游波。在游波看来,每个老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可爱的一面。用心服务好老人的同时会收获很多认同感和温暖,这是一个情感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帮助老人洗澡过程中,高洁发现,老人想好好洗澡并不容易,有些老人自己住,不方便洗澡,又不好意思开口和子女说。还有些瘫痪在床的老人,给他们洗澡更需要细致和耐心。在为老人助浴过程中,高洁会时刻注意让老人有尊严,关注和尊重老人的精神需求。
今年3月,高洁收到了一袋用红塑料袋装的野菜,是来助浴点洗澡的老人送的。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有一次,高洁和工作人员去一个家中没有装热水器的老人家助浴时,她无意间夸了一句“叔叔,你家青菜长得真好,我们城里没有这么大的”,老人就趁他们收拾东西时,装了一大袋子青菜给他们。老人的心意让高洁十分感动,这些善意鼓励着她和伙伴们在助老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你对他们好,他们就对你好。”晏莉觉得,与老人的相处是非常纯粹的,很多时候护理员只是做了本职工作,老人就会感到温暖,会把爱心回馈给护理员。
“有老人看到我陪他们做活动时出汗了,就从兜里掏出纸巾帮我擦汗。还有的老人在得到工作人员帮助后,立刻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表示感谢或给一个大大的拥抱。”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2022级学生陈怡如说,这些来自老人的关心,让她感到很贴心。
“老人是一本很厚的书”
“现在很多年轻人注重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养老服务业能让年轻人收获更多价值感,因此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高洁说。
在养老机构见习时,00后陈怡如接触到一些年近百岁的高龄老人,她发现这些老人心态都很乐观,对待工作人员经常是乐呵呵的。“这可能就是他们长寿的秘诀吧。爷爷奶奶的状态也影响了我,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
宋轶男是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机构实习过程中,宋轶男意识到,虽然现在AI等智能技术可以进行健康监测,提供护理、清洁等辅助性工作,提升了养老服务效率,减轻了人工服务负担,但养老服务中的精神情感交流是AI技术不能替代的,这种交流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对年轻人来说也很有意义。
在与老人接触的过程中,宋轶男对人生有了更多感悟。“很多老人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在与他们交谈中,我对人生、家庭、友情等有了更多思考。老人比较注重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善于倾听,这让我意识到日常交流中倾听和理解比单纯说教更为重要。”
陈怡如表示,年轻一辈给老人关怀,同时也从老人身上学到很多生活经验、为人处世之道,“这种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是我在从事养老服务中的别样收获”。
“我觉得老人是一本很厚的书。”00后洪圳锴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养老机构实习的过程中,他收获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有的老人对中医药感兴趣,知道洪圳锴的学校后,喜欢拉着他聊天,从养生膳食聊到老年病预防,洪圳锴很受益。
洪圳锴认识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曾经做过编辑工作,现在依然坚持每天写文章,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很受鼓舞。
洪圳锴想在这个领域一直做下去,他计划学习掌握更多中医理疗、康养、太极拳、八段锦等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打好基础。
“从事养老服务工作需要多元知识。”游波希望,给从业者提供更多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学习更多知识,更好地在养老行业扎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9/c14739-40308467.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刘霞)据27日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人体CCDC201基因内发现了一种序列变体。研究结果显示,携带两个这种变体的女性,更年期平均会提前9年。
绝经年龄对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疾病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来自冰岛、丹麦、英国和挪威的17.4万多名女性的数据,在CCDC201基因内发现了这一变体。携带两个这种变体的女性,比非携带者平均早9年经历更年期。大约万分之一的北欧血统女性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近一半携带者出现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即40岁前经历绝经期。因此,拥有这种基因变异的女性生育的孩子相对较少,且30岁以后很少生育。
2022年,科学家确定CCDC201基因为人类蛋白质编码基因,并在此后证明其在卵细胞内高度表达。最新研究表明,其功能完全丧失会显著影响女性生殖健康。
团队表示,早期诊断可帮助女性作出明智的生育决策,并管理与早期更年期相关的症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9/c14739-40308395.html
返回目录>>
2024-08-2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如果一位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烟草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则会损害未出生的婴儿。一项新研究表明,产前吸烟还会导致子女未来学习成绩下降。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成瘾行为》杂志上。
南澳大利亚大学与科廷大学、南澳大利亚卫生研究院、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的联合研究团队,对19项研究和125万名参与者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79%的研究报告称,母亲产前吸烟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团队还对涉及723877名参与者的8项主要研究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相较于未暴露于母亲吸烟环境的儿童,宫内期暴露于母亲吸烟的儿童学习成绩不佳的可能性高出49%。
研究人员表示,产前吸烟会导致多种妊娠并发症,包括流产、死产、生长发育受限以及出生缺陷风险的增加。它还与不良心理健康结果和行为问题相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9/c14739-4030838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