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827

发布时间:

2024/08/27

浏览次数:

198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8-27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2024年居民医保最新缴费标准公布

高层动向

解读《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2024年 第4号)

疾控动态

我中心召开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应用工作研讨会议

省卫生健康委调研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科研动向

实体瘤治疗新方法!Sci Transl Med:改良的 C 型利钠肽能够使肿瘤脉管系统正常化,恢复抗肿瘤免疫力

《自然》:生酮背刺癌王!科学家首次发现,生酮饮食迫使胰腺癌改变代谢方式、暴露致命破绽

Cell子刊:中国年轻人,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正急剧上升,00后是爷爷辈的25倍

临床研究揭示鱼油对糖尿病患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质组和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舆情信息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香港拒绝放宽日本水产品进口管制

增加体育场地供给 满足群众锻炼需求

新加坡专家警告:喝“混搭咖啡”有健康风险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与肝脏铁蓄积有关

褪黑素有助解决睡眠和记忆障碍问题

交感神经兴奋
致血压居高不下原因发现

全国超72%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政策框架加速搭建 项目试点持续扩围

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有成效

雷海潮在“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会上要求——

以“小切口”破解慢性病防控“大问题”

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启动

猴痘病毒扩散中 防控措施待加强

七种常见的吃药方法 是真坑

年纪轻轻就便秘?13个自然疗法让你变通畅

产检费用纳入居民医保门诊保障

热点追踪

2024年居民医保最新缴费标准公布

2024-08-2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6日电 据国家医保局网站消息,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称,2024年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同时居民个人缴费增幅适当降低,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在2023年640元和380元的基础上分别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分别不低于670元和400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9kHUqoHD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解读《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2024年 第4号)

2024-08-26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即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食药物质;食药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为规范食药物质目录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食药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明确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结合辖区实际,动议提出增补修订食药物质目录的申请,同时应按相关要求组织安全性资料,与申请一并提交。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申请后组织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纳入目录。

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等4种新增食药物质,主要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并综合考虑其在我国传统作为食品食用的情况,以及地方相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等,经综合论证确定。具体说明如下:

地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地黄在河南、甘肃、山东等地区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历史,主要方法为腌制咸菜、泡茶、泡酒、入菜、煲汤、炖肉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熟地黄作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收录于地黄项目下,经传统的加工方式制成,可作为食药物质使用。

麦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麦冬在我国四川、广东等地区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历史,主要方法为泡茶、煮粥、煲汤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天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的干燥块根。天冬在四川等地区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历史,主要方法为蒸食(鲜品)、煲汤、酿酒、茶饮、煮粥、制作蜜饯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化橘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Citrus grandis(L.)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化橘红在广东、广西等地区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历史,主要方法为泡茶、煲汤、炖肉、入菜、传统方式制作饮料、糖果、蜜饯果脯和糕点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上述物质作为食药物质,建议按照传统方式适量食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不推荐食用。上述物质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时,应当按保健食品有关规定管理;作为中药材使用时,应当按中药材有关规定管理。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sps/s3586/202408/545615737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我中心召开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应用工作研讨会议

2024-08-26 天津市疾控中心信息情报所

  为推进适应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应用场景,研究符合我市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工作模式,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8月14日-16日召开“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应用工作研讨会议”。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负责同志针对项目背景、我市整体工作情况进行介绍,指出要提前谋划基于前置软件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市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水平。

  市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强调本次前置软件部署工作目的是为了推动建立医防协同数据共享新模式,落实国家两级平台四级应用和个人电子疾病档案建设进行前期积累,经过前期工作部署,预计9月份我市进入大范围业务应用阶段。同步指出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和多渠道监测机制是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抓手,前置软件应用会对未来业务管理模式产生一定影响,需重新梳理管理流程,科学解读监测指标。

  市第一中心医院、市海河医院、市儿童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津南医院、市南开区三潭医院等国家及市级前置软件试点医院与各级疾控机构负责同志分别就院内部署使用难点、解决思路、信息报告管理新模式进行了交流研讨。

  本次研讨会围绕信息化与业务交互关系、前置软件部署实施中早期风险研判等主题开展,以助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共同探讨前置软件应用场景下全市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模式,对进一步提升我市前置软件全市推广部署和管理工作起到良好效果。

  市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负责同志、市级工作专班人员、国家及天津市前置软件试点医疗机构负责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负责同志、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骨干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8/26/030147754.shtml

返回目录>>

省卫生健康委调研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2024-08-26 河北省疾控中心食品所

8月13日,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马哲、食品处处长毛润起等一行到省疾控中心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调研,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琦、党委委员白广义、党委委员师鉴以及相关业务科室同志参加调研座谈。

调研组现场查看“河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听取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整体汇报、食品安全风险相关分析研判情况、全省营养健康工作汇报。汇报后,马哲同志充分肯定了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成绩,并就完善“河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加强平台数据应用、完善营养宣传等工作进行了深入座谈。

摘引网址: https://www.hebeicdc.cn/zxyw/72855.j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实体瘤治疗新方法!Sci Transl Med:改良的 C 型利钠肽能够使肿瘤脉管系统正常化,恢复抗肿瘤免疫力

2024-08-27 网络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改良的CNP衍生物(dCNP),具有优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能有效改善肿瘤血管功能、减少缺氧、抑制基质生成、增强免疫反应,并提升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显示出积极的开发前景。

在实体肿瘤中,功能失调的血管和恶性肿瘤微环境(TME)导致药物输送不畅和免疫抑制,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虽然血管扩张剂和抗纤维化药物可以改善肿瘤灌注,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功能性血管生成激活剂,如C型利钠肽(CNP),该物质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抗纤维化的作用。然而,由于CNP的体内半衰期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erge Y. Fuchs研究团队在Sci Transl Med上发表了题为Modified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ormalizes tumor vasculature, reinvigorates antitumor immunity, and improves solid tumor therapi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改良的CNP衍生物(dCNP)。这种衍生物作用于人和小鼠的内皮细胞(EC),相较于天然CNP表现出更优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dCNP能够有效改善肿瘤血管功能、减少缺氧、抑制基质生成、增强免疫反应,同时提升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显示出积极的开发前景。

为克服CNP半衰期短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将CNP的N端与C18-酰化延伸氨基酸尾部偶联,生成了dCNP。与天然CNP相比,dCNP在小鼠中表现出更优越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dCNP在多种动物实验中均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并未引起明显副作用。

研究表明,dCNP通过多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增加cGMP水平、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引起的血管生成素1(ANGPT1)下调以及抑制VE-钙黏蛋白丧失。在小鼠肿瘤模型中,dCNP促进了VE-钙黏蛋白、ICAM-1、VCAM-1等关键分子的表达,并调控了与缺氧、TGFβ通路、成纤维细胞活化、基质生成和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

dCNP通过一系列机制改善了肿瘤微环境(TME),包括正常化肿瘤血管、抑制基质生成、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几种小鼠肿瘤模型中,dCNP显著减少了肿瘤内的缺氧情况,并促进了血管的形成和延展。此外,dCNP降低了肿瘤血管的扭曲程度,减少了血管渗透性,增加了血管周细胞覆盖,从而改善了肿瘤组织的灌注。同时,dCNP还减少了肿瘤基质中的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I等成分,降低了纤维母细胞活化蛋白(FAP)的表达,进一步缓解了肿瘤间质生成和肿瘤内压力。这些作用有助于缓解肿瘤内的高压和缺氧状态,促进功能性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组织的灌注。

在免疫反应方面,dCNP通过增加肿瘤浸润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I型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同时减少了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数量,从而打破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特权地位。此外,dCNP还促进了CTLs的效应功能,增加了IFN-γ、颗粒酶B和穿孔素等标记物的表达,同时减少了耗竭标记物(如PD-1和TIM-3)的表达。

dCNP单药在MC38结肠腺癌、MH6419c5胰腺癌和免疫炎症MH6499c4肿瘤模型中展现了显著的抗肿瘤效果。中等剂量的dCNP(0.3 mg/kg)有效减缓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生存期,而增加剂量至0.6 mg/kg并未降低疗效,这与抗VEGF药物的高剂量副作用形成对比。在缺乏淋巴细胞的MC38OVA肿瘤模型中dCNP无效,强调了适应性免疫系统在其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性。此外,dCNP还抑制了多种肿瘤的生长,包括K7M2骨肉瘤、Hepa1-6肝细胞癌和TRAMP-C1前列腺腺癌,且去除CTLs会减弱dCNP的抗肿瘤效果。

在评估dCNP对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的影响时,研究发现尽管其对原发肿瘤生长影响不大,但能显著减少肺部转移病灶并提高生存率,表明其在转移疾病管理中的潜力。针对肿瘤灌注不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dCNP可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抗癌手段联合应用。与顺铂联合使用时,dCNP提高了其在原位E0771乳腺肿瘤中的浓度,改善了抗肿瘤效果。与FOLFOX方案联用时,dCNP提升了抗肿瘤效应并延长了生存期,同时增加了肿瘤内CTL的频率,减少了Tregs和PMN-MDSCs的数量。此外,dCNP还增强了CTL的增殖和效应功能,并降低了疲劳标志物。

此外,dCNP还被证明能够改善放疗的效果,特别是在缓解肿瘤内缺氧方面。与抗PD-1治疗联合时,dCNP显著减少了肿瘤体积并延长了生存期,改善了CTL的增殖和活性,降低了疲劳标志物。这种联合治疗在MH6419c5胰腺癌、RENCA肾皮质腺癌和E0771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模型中均显示了良好效果。最后,dCNP与CAR-T细胞疗法联用时,显著提高了CAR-T细胞的肿瘤浸润和抗肿瘤效能,并延长了小鼠生存期。这些结果表明,dCNP可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和CAR-T免疫疗法在固体肿瘤中的治疗效果。

总体而言,本研究发现改良型CNP(dCNP)具有优于天然CNP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能够正常化肿瘤微环境(TME)、改善肿瘤组织灌注、减少缺氧和肿瘤间质间隙压力(TIFP),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它对胰腺导管腺癌、结肠腺癌、肺腺癌等多种实质性肿瘤展现了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此外,dCNP还能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研究表明,dCNP主要在肿瘤的缺氧区域内发挥作用,它通过改善血管灌注和减少免疫抑制,重新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对健康组织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表明,dCNP在TME规范化治疗方面具有积极的开发前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42b840619b8.html

返回目录>>

《自然》:生酮背刺癌王!科学家首次发现,生酮饮食迫使胰腺癌改变代谢方式、暴露致命破绽

2024-08-26 网络

在生酮饮食的同时,用药物阻断胰腺癌的翻译调控通路,就能置胰腺癌于死地?

我们之前也成报道过生酮饮食的多种抗癌方式。

例如,改善耐药癌细胞对抗癌药的敏感性[1];降低PD-L1水平,增强CTLA-4抑制剂的抗癌效果[2];以及生酮饮食产生的酮体β-羟丁酸直接抑制肠癌的形成和发展[3],等等。

虽然阅“机制”无数,但是今天这个抗癌思路,还是让我大呼“过瘾”。

今日,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avide Ruggero领衔的研究团队(杨浩君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成果。

他们发现,生酮饮食其实也拿胰腺癌没办法,从正常饮食切换到生酮饮食,胰腺癌照样生长,完全不受影响。不过,他们注意到,胰腺癌为了适应饮食变化,也付出了代价:它通过翻译调控的方式,将自身的代谢方式切换到可以将酮体作为能源的模式。

胰腺癌的这一转变,一下子让Ruggero团队看到了破绽:在生酮饮食的同时,用药物阻断胰腺癌的翻译调控通路,就能置胰腺癌于死地。

如此看来,对付癌王,懂点儿兵法还是有好处的。

说起来,Ruggero团队在一开始的研究计划并不是生酮饮食和胰腺癌,而是禁食是如何改变代谢方式,进而有益健康的。

在让小鼠禁食24小时之后,他们发现,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的209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增加,这种磷酸化后的eIF4E(P-eIF4E)处于激活状态。而且,eIF4E唯一已知的激酶MNK,在禁食期间活性也增加。

不过,在小鼠开始吃饭之后,P-eIF4E的水平就会降低。显然,eIF4E的活性受进食状态的影响。

从转录组的水平来看,在禁食期间,有615个转录本的翻译效率显著上调。

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其中又以酮体的产生居首位。例如,酮体生成的限速酶Hmgcs2,以及肝脏脂质代谢/酮体生成的主调控因子PPARα等。

显然,从进食到禁食的转变改变了肝脏的蛋白翻译格局,特别是增加了参与脂质代谢和酮体生成的基因的翻译。

那么以上的基因翻译变化是由禁食诱导的P-eIF4E调控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定点突变eIF4E第209位丝氨酸(eIF4ES209A)之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禁食24小时的突变鼠产生的β-羟丁酸(BHB,血液中最丰富的酮体)显著减少。

而且,之前在禁食时翻译上调的615个基因中,有445个基因在突变鼠的肝脏中显著下调,其中就包括Ppara和Hmgcs2。

后续研究还证实,P-eIF4E直接与mRNA的特定区域相互作用,进而完成对蛋白翻译的调节。

在上面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知道,禁食激活了MNK-eIF4E通路,导致eIF4E磷酸化被激活,进而改变翻译网络,促进酮体的产生。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禁食又是如何激活MNK-eIF4E通路的呢?

Ruggero团队注意到,之前已经有研究证实,禁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血液中游离脂肪酸(例如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水平增加,而且这些脂肪酸也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

于是,脂肪酸就成了他们的突破口。

在用上述三种脂肪酸处理肝细胞之后,他们发现这些脂肪酸都能激活MNK-eIF4E通路,尤其是亚油酸。然而,这些脂肪酸并不是直接作用于MNK,而是直接与MNK上游的AMPK相互作用,并激活AMPK,继而激活MNK-eIF4E通路。

简单来说,就是禁食会增加脂肪酸水平,游离的脂肪酸与AMPK互作并激活AMPK,AMPK随后又磷酸化MNK,被磷酸化激活的MNK再磷酸化eIF4E,促进P-eIF4E的形成,最终调控蛋白的翻译网络,提升酮体水平。

考虑到生酮饮食也会增加酮体的产生,Ruggero团队想知道背后是不是有类似的机制。

他们发现,在将小鼠的饮食换成生酮饮食之后,肝脏中AMPK磷酸化水平和活性增加,P-eIF4E的水平也显著增加。而用药物抑制AMPK活性,则会降低MNK和eIF4E的磷酸化水平。

不难看出,P-eIF4E也调控着生酮饮食的酮体产生。

这个时候,一种全新的抗癌思路就浮现在Ruggero和他同事的脑海中:有些癌细胞为了生存也会将酮体作为能量来源,如果阻断上面发现的通路,是不是就可以抗癌了。

他们先用两种胰腺癌细胞系检验了上述假设。

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的生酮饮食或者MNK抑制剂(eFT508),都不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将生酮饮食与MNK抑制剂联合使用,则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究其背后原因,原来是生酮饮食重塑了癌细胞的翻译组,例如癌细胞中MNK-eIF4E通路被激活,生产酮体,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癌细胞就利用酮体供能。

而MNK抑制剂(eFT508)恰好阻断了这一过程,让癌细胞在生酮饮食的情况下真的无“粮”可吃。

总的来说,Davide Ruggero团队的这项研究表明,在禁食/生酮饮食条件下,游离脂肪酸会激活AMPK-MNK-eIF4E通路,进而调节细胞特定基因的翻译水平,重塑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据了解,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发现P-eIF4E参与了翻译调控。

对于胰腺癌而言,在生酮饮食的条件下,癌细胞会通过翻译调控的方式重置自己的代谢途径,以适应生酮饮食带来的能量供应不足问题。这不仅揭示生酮饮食对胰腺癌无效的机制,也为生酮饮食联合药物治疗胰腺癌提供了新思路。

据了解,MNK抑制剂(eFT508)已经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抗癌之外,Ruggero团队2021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还显示,eFT508还有治疗肥胖症的潜力[5]。

期待Ruggero团队后续的研究成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bce839323c8.html

返回目录>>

Cell子刊:中国年轻人,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正急剧上升,00后是爷爷辈的25倍

2024-08-26 生物世界

该研究显示,年轻成年人中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这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增加的癌症负担强调了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以应对肥胖流行的必要性。

在发达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中,癌症是所有年龄段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肥胖已被确定为至少12种癌症(结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肾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贲门癌和食管腺癌)的致病因素,预计将取代吸烟成为癌症的主要可变致病因素。

《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肥胖率正在快速增长,患有肥胖症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总数已超过10亿。与此同时,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同样在快速增长。肥胖已成为影响癌症发病率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而控制体重则是预防肥胖相关癌症的有效方法。

像中国这样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肥胖大流行”,尤其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肥胖作为多种癌症的已知危险因素,主要影响老年人群,但肥胖对年轻人群癌症发病率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2024年8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杨金奎教授团队在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 Med 上发表了题为:Rising incidence of obesity-related cancers among younger adults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2007–2021)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2007年至2021年间,中国人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达3.6%),而肥胖无关癌症发病率则保持稳定。而且,这一增长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这突显了改善公共卫生政策以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超重/肥胖率的迫切需要。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中国一个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数据,涵盖了1414万人(2007年至2021年),比较了肥胖相关癌症和非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并应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来评估其影响。

结果显示,在2007-2021年之间记录的651342例癌症病例中,48.47%与肥胖有关。12种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化发病率(ASR)每年增长3.6%,而肥胖无关癌症(例如肺癌、膀胱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则保持稳定。此外,该研究还显示,肥胖相关癌症在年轻人中激增,并且在连续几代人中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化发病率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从25-29岁的15.28%下降到60-64岁的1.55%。

也就是说,与老年人相比,更年轻人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更高,1997-2001年之间出生的人被诊断患有肥胖相关癌症的可能性是1962-1966年之间出生的人的25倍。研究团队预测,如不采取措施,中国的肥胖相关癌症的的年龄标化发病率(ASR)在未来十年中将几乎翻一番。

总的来说,该研究显示,年轻成年人中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这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增加的癌症负担强调了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以应对肥胖流行的必要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ad28404e1cb.html

返回目录>>

临床研究揭示鱼油对糖尿病患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质组和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2024-08-26 生物世界

该研究证明了ω-3脂肪酸可有效降低中国2型糖尿病(T2G)和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并强调了鱼油引起的精制脂质谱变化,揭示了补充鱼油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新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钟焕姿等人在 Cell 子刊 Med 上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omega-3 fatty acids on hypertriglyceridemia, lipidomics, and gut microbiom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了鱼油对2型糖尿病(T2D)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脂质组学特征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表明了鱼油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并改变脂质谱。该研究还表明,与表型或脂质组学特征相比,患者的基线肠道微生物组特征对鱼油降甘油三酯疗效的预测能力更强。

这项临床研究强调了在预测和增强鱼油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时,考虑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对制定个性化饮食干预措施以有效管理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相关代谢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309例2型糖尿病(T2D)且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的中国患者中开展了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编号为NCT03120299)。参与者按照1:1被随机分配接受每天4克鱼油或玉米油,持续12周时间。

试验结果显示,鱼油组患者甘油三酯(TG)降幅(−1.51 mmol/L)显著优于玉米油组患者(−0.66 mmol/L)。鱼油通过减少低不饱和甘油三酯种类和增加二十二碳六烯(DHA)或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改变了血脂谱。

此外,鱼油对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影响较小,但基线肠道微生物特征比表型或脂质组学特征更能预测鱼油对甘油三酯的反应,这可能是由特定的脂质代谢物介导的。共有9种脂质代谢物显著介导了4个基线微生物变量与补充鱼油后甘油三酯反应之间的关联。这些发现显示了ω-3脂肪酸对2型糖尿病(T2D)患者的脂质组和肠道微生物组的不同影响,并强调了基线肠道微生物特征在预测鱼油降低甘油三酯疗效中的重要性。

主要结局是血清tg和脂质组学特征的变化,次要结局包括肠道微生物组和其他代谢变量的变化。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明了ω-3脂肪酸可有效降低中国2型糖尿病(T2G)和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并强调了鱼油引起的精制脂质谱变化,揭示了补充鱼油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新作用。此外,该研究还表明,患者在治疗前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对鱼油降低甘油三酯水平的干预反应的有价值的预测因素。这些发现对制定个性化饮食干预措施以有效管理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相关代谢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28383989071.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香港拒绝放宽日本水产品进口管制

2024-08-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政府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刚满一年,近日在不同渠道声称核污染水经处理后符合国际标准,并要求香港放宽管制日本水产进口。香港特区政府表示,这一年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频率之高令人震惊,香港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现在不会放宽相关管制。

一年前的8月24日,日本悍然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至今已有超过6万吨的核污染水被排放到海洋中。一年来,福岛第一核电站安全事故频发,引发广泛担忧和质疑。24日傍晚,不少日本民众在东京举行抗议集会,要求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停止核污染水排海,批评日本政府将其海产品“风评被害”的责任转嫁他国。日本政府近日却从不同渠道表示福岛核污染水经处理后“符合”国际标准,并要求香港放宽管制日本水产进口。

据香港《星岛日报》25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24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已多次向日本政府表示,福岛核污染水排放计划将长达30年,涉及超过130万吨核污染水,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一旦有任何失误,将对海洋生态和食物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香港必须采取预防措施,限制日本最高风险地方的海产及相关产品进口,并为香港进口的日本其他地方海产和相关产品做检测,以保障香港食物安全。

该局称,纵观过去一年多,福岛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单是被媒体披露和报道的就有7起,既有员工因事故需要入院,更有附近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最近一起事故距今仅短短两星期,平均约两个月有一起,“频率之高令人震惊”。因此,面对福岛核电站这样的管理和监控水平,以及一旦出事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香港采取务实措施作预防实属必要及科学。港府会继续密切留意核污染水排放的进展,包括日方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察和科学数据等,进一步审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对食物安全的影响,并不时检视相关应对措施。如发现情况恶化,不排除采取进一步措施,以加强保障香港食物安全。

香港头条日报网称,香港特区政府去年8月底起实施日本10个都县水产品进口禁令,并加强检测日本进口食品的核辐射水平。有港媒翻查资料后发现,今年2月,因日本核电站工作人员忘记关闭手动闸门,约5.5吨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泄漏;今年4月,日本核电站又突发断电事故,一名工作人员受伤送医;今年6月,核电站6号机组高压电源盘断路器跳闸,向乏燃料输送冷却水的水泵停止运转约10个小时。8月16日,香港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与访港的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以及日本驻港总领事冈田健一会面时,就日方要求香港解除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禁令回应称,核污染水排海造成的外溢影响前所未有,日方目前未能保证核污染水排放的净化和稀释装置能长期有效运作。他强调,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食物安全和公众健康,必须审慎行事和严格把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4Yr0Y5iX

返回目录>>

增加体育场地供给 满足群众锻炼需求

2024-08-26 人民日报

场地短缺曾是群众健身方面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江苏盐城立足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从开发城市“边角地”、推动学校场地开放、有效利用废弃厂房等方面入手,大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为广大群众就近健身提供更多便利。

位于江苏盐城青年路高架桥下的运河心公园,一大早就聚满了前来锻炼的市民,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均免费开放。“在桥下打球避免了日晒雨淋,大家都喜欢来!”篮球爱好者江伟说。

曾经的城市闲置空间,变成市民健身的好去处。这样的实践探索,是盐城近年来破解“健身去哪儿”问题的一个缩影。从改造、兴建体育主题公园、口袋公园,到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有效利用废弃厂房,当地大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为广大群众就近就便健身提供更多便利。

挖掘潜力 开发城市“边角地”

盐龙体育公园位于盐城市盐都区,一片没有围栏的绿地、红蓝相间的骑行道和跑步道格外醒目,这里除了网球场和篮球场,还有适合老年人的门球场和面向青少年的小轮车乐园。“盐龙体育公园真不错,我们一家老小经常来锻炼,太方便了!”市民刘大爷说。

这里几年前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荒地,周边环境很差。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整治,将其改造成一处风景宜人的体育公园,囊括了二十五大类公共运动项目,修建了3个体育场馆和26片室外球场,可一站式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

挖掘潜力,开发城市“边角地”,成为盐城扩大健身场地供应的重要抓手。拆迁后的闲置地块、路桥附属用地……能合理利用的都加以改造。截至目前,盐城已建成325处设施配置齐全的休闲健身空间,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就近锻炼。

家门口的体育设施越来越多,市民健身越来越方便。盐城市体育局局长徐丹介绍,当地政府连续8年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建成体育公园139个、健身步道4142公里、体育场地3094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73平方米。“我们在坚持各类体育设施惠民开放的同时,也加强专业化运营,为市民提供贴心的健身服务。”徐丹说。

“10分钟健身圈”与生活圈对接,提高了场地设施利用率,也激发了群众的健身热情。在盐南高新区,青年体育公园成了网红打卡地。环顾园区,攀岩、平衡车、户外滑板等新兴项目备受青睐。市民王小龙经常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跑步、玩飞盘,“多参加户外运动,大家精气神更足了,生活的幸福感也更高了!”

盘活存量 推动学校场地开放

如何盘活体育场地存量,各地都在动脑筋想办法。

2019年,盐城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馆)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盐城已有478所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占学校总数比例达83.2%。

盐城市第一小学是最早开放的学校之一。除了面向公众分时段、免费开放田径场、足球场等室外场地,也开放了室内篮球馆、羽毛球场、趣味运动区。“以前周边8个老小区只有一个篮球场,现在居民们常去学校锻炼,健身更方便了。”南苑社区党委副书记倪小军说。

在盐城市第一小学党委书记秦岭看来,学校打开大门不仅是为附近居民提供运动场地,更要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更多家庭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打通现实中的“堵点”成为关键。校方加强入校健身人员身份核验,公安部门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时段治安巡查,体育部门牵头对体育设施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学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多措并举,确保开放和健身“双安全”。

盐城市还设置了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社会公众责任险和合理补贴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运营成本。盐城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如俊介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学校每年都要进行考核,达标后,对市直学校和省属驻市区高校,市财政每年给予15万元补贴;对区县学校,每年给予5万元补贴。

改造升级 有效利用废弃厂房

将体育主题植入旧改项目,推动工业遗存建筑景观重塑,全民健身为盐城城市改造升级带来新思路。

曾经的废弃厂房经过改造,变成集体育运动、健身培训、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体育综合体。五人制足球场、游泳馆、模拟滑雪馆、击剑馆、室内高尔夫球馆……各类健身设施一应俱全,随处可见前来健身的市民。

位于盐城市亭湖区的一家企业,停止运营后就地改造升级,将原来的冷冻库房改造为滑冰场。今年9岁的陈思源每周都要到这里参加俱乐部训练,他的父亲说:“这块滑冰场让市民多了一个接触冰上项目的机会,孩子练滑冰也不愁没地方训练了。”

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既要依托现有条件精打细算,又要实现复合功能和兼容设计。“破解‘健身去哪儿’问题需要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只要积极探索,办法总比困难多。”徐丹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4Q9CufEw

返回目录>>

新加坡专家警告:喝“混搭咖啡”有健康风险

2024-08-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为拼命保持清醒,一种强劲的饮料正在新加坡学生中流行起来。据新加坡《海峡时报》25日报道,在考试或论文截止日前夕,许多学生会通过喝咖啡或能量饮料来驱赶睡意。有些学生会调制出一种更强劲的饮料——黑咖啡和含有咖啡因的能量饮料混合在一起,以振奋精神。更有甚者,直接将能量饮料和酒精混合在一起,以达到快速提神、长时间保持“兴奋”的效果。

许多新加坡医生和营养师都对此表示担忧。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营养师王女士表示,将能量饮料与咖啡混合会增加咖啡因的总含量,还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焦虑和紧张等症状。而当能量饮料与酒精混合时,不仅会引起睡眠和消化问题,还可能增加酒精中毒风险,对身体造成损伤。

新加坡一医疗保健平台建议,若要通过摄入咖啡因来保持专注力,每天摄入量最好不超过400毫克。当地咖啡店最常见的含咖啡因饮料每杯含有不到150 毫克的咖啡因,因此每天最多只能喝3杯咖啡店的咖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B436ad6ae

返回目录>>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与肝脏铁蓄积有关

2024-08-2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8月24日,记者从南华大学获悉,该校衡阳医学院教授王福俤、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闵军霞、温州医科大学教授郑明华、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俞永平组成联合团队,发现肝脏铁蓄积通过引发铁死亡,进而加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疾病进展。研究团队还研发出靶向MASH疾病肝脏铁蓄积和铁死亡的新型铁螯合剂——铁死终结者(FOT1)。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代谢》上。

铁死亡是一种由铁离子催化、脂质过氧化引发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它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有关,特别是多种肝病的发病机制都与铁死亡存在密切关联。

在多种类型的肝病中,MASH发病率高,且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由于MASH的发病机制复杂,人们对它的认知仍存在较大局限,迄今为止只有一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MASH。因此,深入研究MASH的发病机制、发现新靶点并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团队建立了大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人群队列和MASH小鼠模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上述研究对象均存在普遍的肝脏铁蓄积现象。

实验表明,铁死亡可促进MASH疾病发展进程。“我们推断,降低MASH患者肝组织中的铁蓄积,从而抑制铁死亡或许是缓解MASH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团队成员陶亮博士说。

通过分析数据模型,团队发现FOT1在实验模型中能有效降低肝脏铁蓄积,抑制铁死亡,从而缓解MASH发展。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估FOT1治疗MASH效果的生物标志物。

“下一步,团队将重点针对伴有高血清铁蛋白血症的MASH患者,着力开展FOT1的MASH治疗临床试验。”陶亮说。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褪黑素有助解决睡眠和记忆障碍问题

2024-08-27 科技日报

近日,陆军军医大学觉醒睡眠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和《先进科学》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分别揭示褪黑素促睡眠的新靶点,以及褪黑素在睡眠期促进神经元形体结构回缩的新功能,为失眠和睡眠质量低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

褪黑素是松果体释放的一种体液调控因子,在睡眠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教授胡志安介绍,在临床实践中,服用褪黑素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有助于改善睡眠障碍。然而,目前学界对于褪黑素参与睡眠发生的神经机制,以及褪黑素是否存在其他与睡眠相关的功能尚不明晰。

胡志安、陆军军医大学教授何超、副教授任栓成组成的研究团队早期发现丘脑室旁核(PVT)在调控觉醒睡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次研究揭示了褪黑素通过影响PVT调控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机制,发现褪黑素可以抑制PVT神经元的活性,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从而有利于入眠。

胡志安说,可以把PVT理解为大脑里控制觉醒和睡眠的开关,这个开关上有很多锁,它们是褪黑素1型和2型受体,而褪黑素是这些锁的钥匙。褪黑素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关闭PVT这一“开关”,从而使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显著增加,帮助人们睡得更深。相反,如果阻断了PVT内褪黑素与其受体的结合,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就会减少,清醒的时间则变长。

此外,研究发现褪黑素受体表达具有节律性,褪黑素受体的数量会随着白天黑夜的更替而变化。“综合PVT神经元在光暗周期中的内在特性及褪黑素受体表达模式,提示褪黑素主要是起睡眠引导作用。”胡志安说,具体而言,当夜晚来临,褪黑素会开始分泌并作用于PVT神经元,大脑将更容易进入休息状态。

这也提醒睡眠障碍患者,在使用褪黑素辅助治疗失眠时,不能将其当成单纯的安眠药使用,保持规律作息对于维持良好的睡眠至关重要。

促进神经元回缩提升记忆能力

睡眠神经元稳态理论认为,在觉醒时新信息不断输入大脑,为了适应信息传递需求,神经元体积不断增大,有利于神经元间的突触建立联系。不过,神经元体积不会无限增大。睡眠期间,由于接受外界刺激的功能减弱,神经元会发生形态结构回缩,以更好地应对次日醒后的任务。

研究团队根据褪黑素在进入睡眠后会持续升高,并在睡眠期分泌达到最高峰这一现象,进一步推测褪黑素可能参与睡眠期神经元形态结构回缩。

“经过研究发现,进入睡眠后,褪黑素会激活其3型受体,以降低记忆神经元兴奋性,从而促进睡眠期神经元的树突棘形态结构回缩。”胡志安介绍,研究团队在内嗅皮层记忆神经元中发现了睡眠期树突棘形态结构回缩现象,4小时睡眠可使树突棘密度减少28%,剥夺睡眠则可导致树突棘密度增加78%。

在睡眠期时,内嗅皮层中的褪黑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内嗅皮层记忆神经元高度表达褪黑素3型受体,而褪黑素1型和2型受体表达较低。如果在睡眠期抑制褪黑素3型受体,将显著引起记忆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结构回缩障碍。

通过上述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当觉醒转入睡眠时,褪黑素分泌水平升高,褪黑素通过脑脊液途径到达PVT,利用PVT内的褪黑素1型和2型受体发挥促进睡眠的作用。在进入睡眠期后,褪黑素将进一步分泌,通过褪黑素3型受体促使记忆神经元形态结构回缩。

由此可以推测,褪黑素分泌及其受体信号损害可能成为某些重大神经系统疾病中出现睡眠和记忆障碍的潜在病理因子。

“这将有助于指导治疗失眠和睡眠质量低下药物的精准研发。”胡志安说,比如目前临床已使用阿戈美拉汀这种激活褪黑素1型和2型受体的药物来治疗失眠问题。

未来,如果能够开发联合应用3型受体激动剂,则有望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睡眠质量并提升记忆能力。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交感神经兴奋
致血压居高不下原因发现

2024-08-2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洪恒飞 周炜 记者江耘)8月24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研究员史鹏团队发现下丘脑室旁核(PVN)脑区存在一条应激机制,揭示了高血压患者常伴随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血压居高不下的原因。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免疫》。

在临床上,高血压常伴有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导致血管收缩,从而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在细胞凋亡破裂或者受到挤压等情况时,ATP会溢出到胞外。”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沈啸介绍,对于机体来说,ATP从细胞中溢出是一个危险信号。

哺乳动物的下丘脑内侧都有一个叫室旁核的蝴蝶形核团。研究发现,凭借嘌呤受体P2Y12,高血压小鼠的室旁核脑区的小胶质细胞可以敏锐捕捉到ATP溢出胞外的危险信号,从而被激活并启动防御机制。由此,ATP把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机械信号转换成神经信号,从而引发交感神经兴奋。

“下丘脑室旁核区的小胶质细胞是恶性循环的关键节点。”史鹏介绍,如果能切断下丘脑室旁核区中的ATP-P2Y12-C/EBPb通路,就能终止这一恶性循环,这将为高血压治疗提供新思路。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全国超72%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4-08-27 新华社

  据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 徐鹏航 彭韵佳)记者8月26日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截至2024年4月,全国正常营业的村卫生室有58万家,超72%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10万家纳入医保单独定点范围,32万家采取“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乡镇卫生院实现医保报销。

  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对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就医购药可及性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联合发文,要求各地确保2024年底前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有多个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至少保障将1个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确保医保服务“村村通”。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抓好医保综合帮扶政策落实,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工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827/497231.html

返回目录>>

政策框架加速搭建 项目试点持续扩围

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有成效

2024-08-27 健康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了2024—2030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以及具体措施。当前,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情况如何?防治工作有哪些进展和成效?记者就此采访了《实施方案》编制单位之一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

  搭建政策框架和防治网络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合称四大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介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肺功能异常且达到慢阻肺病诊断标准的人群中,60%没有明显症状。对轻度肺功能受损患者,想要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只能依靠肺功能检测。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强调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发现,并首次将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同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作用和任务,慢阻肺病防治网络初见雏形。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了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控制目标和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提高目标,并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这意味着防治工作进一步聚焦重点人群,有助于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关键处。”周军说。

  周军表示,此次编制《实施方案》,也是针对健康中国15个专项行动中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行动落地生效。

  研究适宜技术和服务规范

  我国慢阻肺病患病人群庞大,仅靠综合性医院较难管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力量势在必行。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以王辰院士、杨汀教授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专家团队积极开展全方位、多维度且卓有成效的防治实践。

  自2017年以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先后牵头开展“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和慢阻肺病基层健康管理试点项目,由此深入研究可在基层推广应用的适宜技术和服务规范。其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收入慢阻肺病长期治疗需使用的多种吸入药物,这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留得住、管得好慢阻肺病患者成为可能。

  “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共同发起的‘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初步探索出慢阻肺病分级诊疗新模式。”杨汀介绍,哪类患者该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管理,哪类患者该由二级及以上医院呼吸专科医生管理,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如何衔接、联动,在不断探索中路径逐渐清晰。目前,该项目共有4992家医疗机构、11228名基层医生参与,共为8.2万余名慢阻肺病患者制定诊疗方案并开展长期随访管理。

  由国家财政支持设立的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软硬兼施”共同提升基层慢阻肺病诊治能力。一方面,国家财政拨付10亿元为全国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实力”,解决基层缺设备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中国疾控中心协力搭建国家级培训平台,邀请国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领域专家录制培训视频,辐射全国6.26万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4.2万名医务人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实力”,解决基层缺技术、少知识的问题。

  “后续开展的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和慢阻肺病基层健康管理试点项目,在前述项目的基础上将干预对象由慢阻肺病患者扩大至慢阻肺病高危人群,实现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杨汀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基层慢阻肺病诊治能力提升有目共睹,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陆续面向慢阻肺病患者推出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包;试点项目正在进行中,论证着慢阻肺病规范诊治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可行性。

  提供权威指引和决策依据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非常注重梳理、推广项目经验。杨汀介绍,项目实施期间,中心牵头编写并出版《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规范(2021)》《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指南(2023)》《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领域同道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权威指引。同时,中心连续发布《中国18个地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报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慢阻肺病年度报告(2022)》《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慢阻肺病年度报告(2023)》,对慢阻肺病早期筛查和规范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于每年“世界慢阻肺日”牵头举办中国慢阻肺病防治大会,邀请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全国呼吸、全科领域相关专家共商慢阻肺病防治良策,并由慢阻肺病防治有关项目负责人就阶段性进展作汇报。“会上,优秀项目试点单位受邀进行经验分享,发挥着宣传和示范效应,也鼓舞着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投身于慢阻肺病防治事业。”杨汀说。

  周军介绍,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系统推进这七年,政策框架加速搭建,项目试点持续扩围,可谓成果丰硕。一系列工作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有效助推了我国慢阻肺病防治进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家医学中心引领、推动、示范,落地在地市,深入到县乡”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流程健康管理新模式,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检查、规范管理能力的基层医务人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将继续努力,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多进展与成效,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周军表示。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827/497233.html

返回目录>>

雷海潮在“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会上要求——

以“小切口”破解慢性病防控“大问题”

2024-08-26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蕾)8月23日,“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会在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出席并讲话。

  雷海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理念,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雷海潮强调,当前,我们面临新的健康挑战,各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亟须改善。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饮食、科学运动等知识技能,营造良好社会、社区、单位、家庭环境,通过体重管理这一“小切口”,推动慢性病防控这一事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逐步破解。

  启动会上,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相关单位代表围绕体重管理进行专业解读、经验分享。有关部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医疗卫生机构及媒体代表等参加启动会。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826/497203.html

返回目录>>

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启动

2024-08-26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倩)8月23日,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在京启动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

  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此前印发的《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指出,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参与各方要始终把增进孤独症儿童及家庭获得感和破解孤独症关爱服务各领域发展难题作为主攻方向,抓好政策落实、创新发展、协同联动,切实落实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以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特殊教育发展提升和相关社会保险、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健全医康教融合服务机制,加强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加强科技研发成果应用,密切部门协调配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关爱促进行动组织实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826/497200.html

返回目录>>

猴痘病毒扩散中 防控措施待加强

2024-08-26 新华社

  据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本月把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疫情存在扩散风险。世卫组织认为,猴痘病毒不是“新的新冠病毒”,普通大众面临的风险较低,同时也建议各国完善并加强医疗监测体系,防范猴痘病毒输入。

  从非洲外溢风险加大

  世卫组织上一次就猴痘疫情发出最高级别警报是在2022年7月,2023年5月解除这一警报,时隔一年多警报再次拉响。

  世卫组织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报告的猴痘病例数超过1.56万例。非洲疾控中心8月8日的数据显示,非洲至少有16个国家受到猴痘影响,非洲今年以来报告的猴痘病例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0%。

  非洲以外的一些国家已发现猴痘输入病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现在人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病毒支系的疫情,而是不同支系在不同国家的数次疫情,其传播方式和风险程度各不相同。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入境部门已升级检疫措施防范输入病例。欧洲疾控中心16日将欧盟总体猴痘感染风险从“非常低”上调至“低”。欧洲疾控中心还建议欧洲国家对往返于受猴痘疫情影响地区的人发布旅行警告。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新毒株更易传播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病例感染的是猴痘“分支Ⅰ”毒株的变异株“分支Ⅰb”。它比2022年流行的“分支Ⅱ”毒株致死率更高且更易传播。去年在刚果(金)出现以后,“分支Ⅰb”已扩散至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等先前从未报告过猴痘病例的邻国,这也是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再次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已经对猴痘病毒“分支Ⅱ”毒株了解颇多,但对“分支Ⅰ”毒株还有更多需要研究的地方。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说,“分支Ⅰb”变异株似乎能够通过包括性接触在内的多种途径在人群中有效传播,病毒已传播至人口密集地区,推测是由性工作者等流动性较强的人群传播到邻国。

  世卫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汉斯·克卢格20日在联合国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猴痘病毒不是“新的新冠病毒”,普通大众面临的风险较低。

  世卫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紧急行动项目官员凯瑟琳·斯莫尔伍德表示,欧洲仅报告一例来自瑞典的猴痘“分支Ⅰb”毒株感染病例,该病例仅表现出临床上的轻微症状。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欧洲报告的2.7万例猴痘病例中,大多数仅有临床上的轻微症状。

  目前欧洲最常见的猴痘病毒仍然是“分支Ⅱ”毒株。克卢格说欧洲地区每月新增约100例猴痘“分支Ⅱ”毒株感染病例。过去两年在欧洲地区的公共卫生建议仍然有效。

  欧洲疾控中心在最新的风险评估中指出,与疑似或确诊感染猴痘新毒株的输入病例密切接触后,感染风险为“中等”。只要迅速诊断出输入病例并采取控制措施,猴痘在欧洲持续传播的可能性非常低。

  防控措施有待加强

  《自然》杂志的一篇报道说,要遏制猴痘病毒的传播,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实行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流行病学监控,以及病例追踪和案例管理,并通过为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来控制相关毒株的传播,避免引发新的流行病疫情。

  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近日在记者会上说,世卫组织需要评估有感染猴痘风险的群体,并制定应对措施。该病毒通过密切的皮肤接触或与动物接触传播,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卫生系统来掌握病毒的分布情况,各国需要建立监测系统并具备临床检测能力。

  针对重点人群防控同样重要。世卫组织认为,重要的是继续向高风险人群提供信息,避免污名化和歧视。世卫组织曾通过与受影响最严重的男男性行为群体密切合作,成功控制了2022年的欧洲猴痘疫情。

  猴痘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等皮肤接触、口对口或口对皮肤接触,还可能包括与感染者近距离交谈等面对面接触,猴痘病毒也可能在猴痘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表面上持续存留一段时间。在2022年猴痘疫情中,该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世卫组织建议,避免与任何猴痘感染病例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经常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部。此外,食用未充分煮熟的受污染肉类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医疗组长、主任医师陈恩强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怀疑自己得了猴痘,应尽快前往设有感染科、传染科或皮肤科的正规医院就诊,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826/497188.html

返回目录>>

七种常见的吃药方法 是真坑

2024-08-27 北京青年报

日常生活中,谁都免不了有个病痛需要吃药。但是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却比比皆是,大都是因为患者存在错误的用药观念,比如盲目追求疗效、迷信病友推荐、自己给自己开药等等。常见的药若用得恰当可以药到病除,而贵的药若使用不合理,反而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

今天跟大家分享七个生活中常见的服药误区。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混为一谈

饭前服药一般是指在饭前15-30分钟内服用;空腹服药的目的主要是减少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比如肠溶片,需要药物能快速通过胃抵达肠道发挥作用。关于空腹用药,若每日服用一次,那么应在早餐前0.5-1小时服用。若每日服用2次,建议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

擅自增、减、停药物

我接诊过很多擅自增、减、停药的高血压患者和高血脂患者,大家的理由也都差不多,比如“我觉得好了”“指标已经下来了”“吃了一段时间没效,所以加加量”。

实际上药物治疗起效是需要一定的疗程,特别是慢性病不容易立竿见影,而有些病情看上去改善不意味着痊愈,仍需要药物维持治疗。总之,医生会尽可能地让服用药物疗效最大化而毒性最小化,所以要遵医嘱用药。

把药掰成多片吃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有些药片中间有一道“刻痕”,这其实是提示该药允许沿折痕掰开服用,但是不可嚼碎。

除此之外,其他种类的药都不能掰着吃。比如控释片和缓释片,其中的有效成分比普通药要高,掰开或嚼碎服用,会加速药物吸收,可能引起中毒。再比如一些肠溶片,只有到了肠道才会释放药物,掰开服用的话,到达胃部后很容易受到胃酸的影响,大大降低药物疗效。

呕吐之后补服药物

因为疾病和个体差异等原因,有些患者服药后会呕吐。如果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过大,刚吃完就吐出整片药物,需要立即补服。倘若是服药后已经过了数小时,呕吐物里也看不到药物,则说明大部分药物已经消化吸收,此时就不需要再补服了。

不遵医嘱多药并用

不少患者为了让病好得更快,盲目采用多药并用,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有些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协同效果,而有些药相互拮抗,甚至让副作用相互叠加。如果对目前用药有疑问,或者听说哪种药比较有效后自己也想用,还是先到门诊咨询大夫,切莫私自换药。

追随、模仿他人用药

有些老年患者有“从众”心理,在身体出现不适后凭感觉自诊,认为自己的症状与某某相似,进而模仿他人用药。实际上很多人不仅“多病一体”,即使同一种病也会有多种不同的症状。尤其多种慢病、多重用药、肝肾功能不全的人,不建议盲目跟风用药,还是要认真就医明确诊断,否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用保健品替代药品

坊间很多保健品夸得神乎其神,但这些都是广告效应,保健品即使含有与药物相似的成分,本质上还是“食品”,仅仅具有保健功能,帮助调节身体机能,并不能治疗疾病。

选择保健品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需求和医生建议而定,要知道保健品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吃多了同样会引起副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7/c14739-40306906.html

返回目录>>

年纪轻轻就便秘?13个自然疗法让你变通畅

2024-08-27 北京青年报

前不久 “女子便秘差点撑破肚子”的新闻一登上热搜榜,便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生活不规律、运动少、饮食不健康、压力山大,这些都成了年轻人便秘的始作俑者。

今天,消化科医生就为你总结13个有助于缓解便秘的天然疗法。

喝些咖啡

喝咖啡能增加便意。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医药大学的胃肠病学家发现,咖啡因有改善便秘的作用,因为它能促进胃肠道蠕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效应可能会加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症状。便秘患者可以适量饮用咖啡,看看症状是否能得到改善。

多吃些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功能,并改善便秘。这是因为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的体积,帮助它在消化道内移动,从而减轻便秘。

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包括:水果(苹果、浆果、梨和橙子)、豆类(黑豆、鹰嘴豆和扁豆)、坚果(杏仁、花生、山核桃)、蔬菜(花椰菜、胡萝卜、羽衣甘蓝、豌豆)和全谷物(燕麦片或全麦面包)。

消化科医生建议两岁以上的人每进食1000千卡热量就摄入14克膳食纤维。对于成年女性来说,她们每日合适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是25~28克,而成年男性则为28~34克。

美国农业部的营养学家发现,车前子作为一味中药,其含有的凝胶状非发酵膳食纤维有助于缓解便秘。此外,车前子多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肠道内的水分,使得大便不干燥硬结,从而减轻排便的困难。车前子还能降低胆固醇,改善血糖控制能力,控制血压,并延长饱腹感。

适当吃益生菌含量高的食物

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包括酸奶、酸乳酒、泡菜和添加健康肠道细菌的营养补充剂。南通大学的药理学家发现,这种细菌有助于软化粪便,增加排便的次数。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益生菌能显著改善便秘,其中最有帮助作用的是植物乳杆菌。

需要提醒的是,含有益生菌的营养补充剂的效果因人而异,并取决于剂量、使用频率以及与当前服用的药物的相互作用,因此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吃李子

伦敦国王学院的营养科学家发现,对于膳食纤维摄入量不够的人来说,食用李子能增加他们排便的频率,这是因为它有缓泻作用。每5个李子含有约3克膳食纤维。

李子也是山梨醇的来源,这种糖醇能对便秘患者的肠道起到刺激作用。

乳糖不耐受者少吃乳制品

便秘患者少吃些乳制品有助于缓解病情。乳糖是一种存在于乳制品中的天然糖,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通常会有腹胀、腹泻和排气增多等症状。波兰格但斯克医科大学的胃肠病学家发现,约30%便秘患者的病因是乳糖不耐受。

多喝水

水对于许多生理过程的正常运转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消化功能。然而,对于饮水量并没有通用的建议摄入量。从运动量到年龄和性别,许多变量决定了是否需要补水。

一般来说,建议男性每天补水3.7升,女性则为2.7升。这个数量既包括喝的水,也包括果蔬含有的水。

勤锻炼

吉林大学的护理学专家发现,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和游泳)能明显改善便秘症状。这是因为运动有助于食物、气体和粪便沿着消化道移动,从而影响消化过程。

减轻压力

压力是患上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风险因素,这会导致便秘。因此,减轻压力有助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简单的减压方法包括放松、深呼吸、练习冥想或太极。

印度新德里的瑜伽与自然疗法学家发现,练习哈他瑜伽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改善便秘,包括扭转式、顶峰式、鸽子式、盘腿坐在瑜伽垫(或瑜伽砖)上和压迫腹部在内的姿势能帮助排便。

尝试排便训练

这种方法是指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排便。早饭过后是个好时机,因为进食能刺激肠道。

排便时把双脚放在一个凳子上能帮助身体处于一个更好的排便姿势。这个姿势还有助于放松盆底肌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的胃肠病学家发现,使用高脚凳能减轻肠道的紧张感,帮助肠道彻底清除粪便。

排便时不要过于匆忙,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也能起到帮助作用。

使用缓泻药

口服有刺激性的缓泻药(如番泻叶)或者使用栓剂(如开塞露)能提高肠道的含水量和增加肠道的蠕动。决明子对大多数人来说属于一种温和的缓泻药,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但由于它性质寒凉,因此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由于缓泻药是通过加快肠道的蠕动来快速解决偶尔出现的便秘,因此不适合作为一线疗法。严重便秘或其他疗法不起效的患者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孕妇需要在服用前征求医生的意见。

使用柠檬酸镁

柠檬酸镁是一种能缓解便秘的渗透剂。渗透剂有助于软化粪便,使其更容易通过肠道。这种药物制成了粉末的形式,可以融入水或饮料中,作为液体口服。在服用柠檬酸镁30分钟至6小时内,患者会有便意。

少吃发酵性碳水化合物

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这些糖会导致一些人便秘。发酵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大蒜、洋葱、糖醇、高果糖玉米糖浆和小麦等。便秘患者可以慢慢从日常饮食中去除这类食物,然后再逐一加入,看看症状是不是能得到减轻。这个过程能帮助患者搞清楚到底是什么食物导致了便秘。

试试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便秘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神经肌肉训练是指通过在肛门内放置生物反馈治疗仪,利用物理疗法改善患者的肠道肌肉张力,促进肠道蠕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便秘症状。

敲 黑 板

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便秘的情况。每周排便少于3次称为便秘。如果便秘几个月还得不到改善,就会成为慢性便秘。

导致便秘的原因因人而异。确定便秘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这种疾病。有些人是在旅行期间由于时差反应而造成便秘,有便意时故意憋着也会造成便秘,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阿片类止痛药、抗抑郁药、钙通道阻滞剂)的副作用也是原因之一。便秘的其他原因包括盆底功能障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神经系统功能性失调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7/c14739-40306900.html

返回目录>>

产检费用纳入居民医保门诊保障

2024-08-27 北京青年报

昨日,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公布《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70元和400元。据悉,这是自2016年以来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新增首超个人缴费新增,居民个人缴费增幅也适当降低。

中央财政对地方实施分档补助

《通知》明确,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筹资,中央财政继续按规定对地方实施分档补助,对西部、中部地区分别按照人均财政补助标准80%、6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对于持居住证参加当地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要按当地居民相同标准给予补助。

同时,为积极适应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形势,巩固提高居民医保待遇水平,2024年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同时居民个人缴费增幅适当降低,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每人每年分别不低于670元和400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合理提高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是巩固提升待遇水平和确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客观需要。”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保障

在待遇保障方面,《通知》要求,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大病保险精准保障能力、加强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其中,继续巩固住院待遇水平,稳步提升门诊保障水平,全面推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政策落地落实;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医保叠加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达到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报销比例向高额医疗费用倾斜。

《通知》提出,将参保居民在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纳入门诊保障,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合理提高住院分娩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进一步减轻参保居民生育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通知》指出,抓好医保综合帮扶政策落实,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工作,确保两类人员参保率不低于99%。“要按规定落实好医疗救助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度提高定额资助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倾斜救助力度。二是常态化开展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和部门间工作协同,积极引导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上述负责人说。

各地积极探索连续参保激励措施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对居民医保连续参保人员和零报销人员的大病保险待遇激励机制。就此,《通知》还强调,积极稳妥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各省按照国家明确的方向探索连续参保激励措施并严格执行,同时逐步统一集中征缴期,总体上在2025年2月底完成2025年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工作。

“所谓连续参保激励指的是连续参保满4年,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可以享受连续参保激励,按照规定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零报销激励指的是当年基金零报销,次年可享受激励,按规定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两项措施独立设置,均自2025年起执行,符合激励条件的,均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每次提高均不低于1000元,大大高于个人缴费的400元。如果当年发生了大病报销并使用零报销奖励额度,虽然第二年重新计算零报销激励额度,但不影响连续参保激励。对于连续参保激励,即使居民参保人断保,虽然连续参保年数重新计算,但连续参保激励额度一直保留。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加强自我健康管理、连续参保缴费,连续参保人员可获得更高保障,也从根本上更好地维护全体参保人利益,同时保证基金平稳运行。”上述负责人解释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27/c14739-40306891.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