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2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7-26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国家医保局:超13亿人参保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稳健
国家医保局:2023年异地就医达2.43亿人次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高层动向
2024年健康素养提升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疾控中心同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举办全省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新技术培训班
我省疾控系统召开2024年全省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培训班
科研动向
CHM:爱喝酒的多吃菜!中国科大/清华团队首次揭示膳食纤维缓解酒精诱导肝损伤的机制
《自然·医学》:治疗衰老,可能要看条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达沙替尼+槲皮素治疗老年女性骨质流失,衰老细胞负荷高,骨骼改善效果好
《柳叶刀》子刊:轻度认知障碍会不会变成阿尔茨海默病?
剑桥大学开发的AI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81.66%
Theranostics:FUNDC1可以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
舆情信息
加拿大修改HPV疫苗接种指南:20岁以下青少年接种程序改为只打1针
DRG是利是弊?别争了,听听国家医保局怎么说
日本“饱腹感饮料”有隐患,专家:若大量食用,会引起胃痉挛
极端高温让大脑变笨?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方积极行动以应对极端炎热天气
发挥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主力军作用
河北邯郸发现全球首例B型血新亚型
“北京大工匠”、营养配餐师于仁文——
规划膳食 呵护健康(工匠绝活)
夏天养生饮品多(中医养生)
老年听力损失要关注(名医讲堂)
新版医保目录药品增至3088种
2024-07-26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医保局7月25日发布《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我国医保制度运行总体平稳,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3389万人。2023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3501.36亿元,总支出28208.38亿元,2023年统筹基金当期结存5039.59亿元,累计结存33979.75亿元,基本医疗保险运行安全稳健。
截至2023年底,职工医保参保37095万人,比上年增加852万人,增长2.3%。2023年,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2293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023年职工参保人员待遇享受人次较快增长,达25.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2%。2023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21.86%。次均住院费用为12175元。 职工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84.6%,三级、二级、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分别为83.5%、87.4%、89.4%。
截至2023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6294万人,医保基金收入10569.71亿元,支出10457.65亿元,当期结存112.06亿元,累计结存7663.70亿元。2023年,参加居民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1%。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为20.7%,次均住院费用7674元。居民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68.1%,三级、二级、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分别为63.2%、72.4%、80.8%。
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副司长 谢章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医保参保规模是稳定的,这是我们基金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居民医保基金收支总体是平衡的,从累计结存看,居民医保基金可支付月数达到8.5个月,说明基金运行是安全稳健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lLbE53sq7
返回目录>>
国家医保局:2023年异地就医达2.43亿人次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2024-07-26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医保局今天发布《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去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异地就医人次持续增加,达2.43亿人次,医疗救助托底功能持续增强。
2023年,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功能持续发挥。全国参加生育保险24903万人,比上年增加282万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1177.23亿元。
2023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49个试点城市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共18330.87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34.29万人。2023年基金收入243.63亿元,基金支出118.56亿元。
2023年,异地就医就诊人次持续增加。全国普通门急诊、门诊慢特病及住院异地就医2.43亿人次,异地就医费用7111.05亿元。
2023年,医疗救助托底功能持续增强。全国医疗救助支出746亿元,医疗救助基金资助8020万人。全国纳入监测范围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各项医保综合帮扶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86亿人次,减轻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费用负担1883.5亿元。
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副司长 谢章澍:近年来我们持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对困难人员的参保资助政策,医疗救助资助参保人数在8000万人以上,通过财政全额补贴和定额补贴,低收入群体的参保兜得更准兜得更牢了,医疗保障需求也得到了更好满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lLig6pDiS
返回目录>>
2024-07-25 国家卫健委宣传司
7月23日,2024年健康素养提升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出席并讲话。
李斌指出,要深刻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提升健康素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李斌强调,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发挥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坚持社会动员、形成合力,突出重点,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健康科普,持续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解读相关政策,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介绍工作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代表专家发出倡议,地方健教机构等相关代表发言。活动中,启动了“健康科普专家大讲堂”并举行首期讲座。
各地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代表线上线下40000余人次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82/202407/3ba3e6c7a87
返回目录>>
2024-07-25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7月2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同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拉斯•沙德(Lars Schaade)教授以视频连线的形式签署了两个机构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未来双方将在传染病、卫生应急、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安全、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备忘录的有效期为5年。
沈洪兵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疾病无国界,希望中德两国的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在未来优势互补,通过技术交流,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等合作,携手应对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拉斯•沙德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两个专业机构的合作将加强中德两国疾病监测系统,完善卫生应急策略和处置能力,为下一个健康威胁做好防范,彰显双方积极维护全球卫生安全的决心。
德国驻华大使馆全球卫生特使施贺德博士(Bernhard Schwartländer)和中国疾控中心流病办、全球公卫中心、应急中心、外事处负责同志等陪同参加签署仪式。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7/t20240725_28687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4 河北省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
为做好全省结核病实验室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推广实验室诊断新技术,7月17~18日省疾控中心在石家庄举办了全省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新技术培训班。
培训班一是邀请中国疾控中心结控中心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两位专家,就结核病实验室新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结核病实验室传统检测技术应用、结核病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星级评定、结核病实验室风险评估和生物安全等内容进行授课。二是反馈了全省痰涂片镜检批量测试室间质控结果和全国第十五轮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熟练度测试结果,并发放了合格证书。三是现场开展了市级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控制盲法复检。
来自全省各市疾控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结核病实验室业务骨干等50余人参加培训。本次培训使学员们充分学习和了解了实验室检测新技术,对提升全省各级结核病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起到了助推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71694.jhtml
返回目录>>
我省疾控系统召开2024年全省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培训班
2024-07-24 湖南省疾控中心审计科
7月22日至23日,由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主办、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2024年全省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培训班在湘潭县开班。培训由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传防处处长胡向科主持,省疾控中心和省结防所及各市(州)疾控中心、部分医院的140余名相关代表参加。
胡向科处长指出,本次全省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资金管理培训班是一次全省的示范性培训,旨在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充分融合,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对于全省各项目执行单位在项目资金规范使用、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湖南省财政厅资产管理处四级调研员戚慧、湖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四级调研员严德勇、湖南省卫生健康委财务处四级调研员王灿分别就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法律与政策、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授课,与会代表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提问的方式与授课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会场座无虚席,大家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踊跃提问,促成财务与业务充分融合的良好氛围。
本次培训班聚焦全省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资金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地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推动新形势下全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CHM:爱喝酒的多吃菜!中国科大/清华团队首次揭示膳食纤维缓解酒精诱导肝损伤的机制
2024-07-25 奇点糕
多项研究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饮食与肝损伤之间存在关联,比如补充果胶可以预防酒精性肝病。不过其中的机制仍是一片空白。
据上个月WHO公布的最新《酒精与健康及物质使用障碍治疗全球现状报告》显示[1],2019年,全球范围内饮酒者的人均酒精消费量平均为每天27克纯酒精,这与肝硬化等多种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死亡和残疾风险显著增加有关。全球因酒精消费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60万,占当年所有死亡人数的4.7%,酒精导致的疾病负担在男性中更为严重。
戒酒,被认为是治疗肝损伤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有些人实在依赖于重度酒精摄入,亦或者已经发生重度肝损伤,戒酒也无济于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殷实、安徽医科大学王华、清华大学刘志华等人的最新研究,为此找到了Plan B——膳食纤维饮食。论文于近日发表在《细胞·宿主和微生物》期刊上[2]。
他们首次揭示了膳食纤维缓解肝损伤的机制。膳食纤维通过增加肠道中产酸拟杆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的丰度,减轻因酒精导致的氨代谢失衡和毒性,从而缓解肝损伤。采用可溶性膳食纤维饮食或补充酸化拟杆菌,可改善酒精性肝病小鼠的肝脂肪变性、炎症等症状。
所以说,高纤维下酒菜,是护肝刚需?
膳食纤维对许多慢性疾病具有益处,可以通过提供碳源来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身体健康。目前,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5-30克或更多的膳食纤维,当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好好听话啦。
多项研究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饮食与肝损伤之间存在关联,比如补充果胶可以预防酒精性肝病。不过其中的机制仍是一片空白。
在这项研究中,小鼠实验使用了酒精性肝病模型(Gao-binge模型),这些小鼠会发生严重的肝损伤和肝脂肪变性。
研究团队分别给小鼠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菊粉+低聚果糖)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麦麸)。经过生化功能检查和病理学分析,仅可溶性膳食纤维饮食能够显著减轻小鼠的肝损伤,降低血清ALT、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
粪菌移植(FMT)实验、测序、代谢组学分析等结果显示,产酸拟杆菌是可溶性膳食纤维保护肝损伤的法宝。
具体来看,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大大增加产酸拟杆菌在小鼠肠道的定植丰度。
产酸拟杆菌通过产生胆盐水解酶(BSH)调控胆汁酸代谢,激活肠道中的FXR-FGF15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细胞表达鸟氨酸转氨酶(OAT)。OAT表达上调后催化鸟氨酸向谷氨酸转化,使得有足够的谷氨酸可以与肝组织中的氨结合产生谷氨酰胺,进行解毒,减少肝损伤。同时,FGF15激活后还有助于恢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与肝细胞中OAT的解毒功能发挥协同作用,保护肝脏。
在以上揭秘膳食纤维缓解肝损伤机制的过程中,研究团队顺便有了另一个重大发现。
他们阐明了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机制,即酒精摄入会导致肝脏中氨代谢失衡,氨积累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虽然OAT能够通过调节代谢清除多余的氨,但小鼠饮酒后OAT表达会被抑制。这为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与可溶性膳食纤维饮食的效果相似,给酒精性肝病小鼠补充产酸拟杆菌或FGF15的肠道特异性抑制剂(fexaramine)进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脏中的氧化应激水平,防止酒精诱导的肠道屏障损伤,减少酒精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脂肪变性。
此外,研究团队收集12名健康参与者和24名酒精性肝病患者的样本,发现患者的FGF19血浆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并且FGF19水平与AST、GGT、氨和TBil水平呈负相关。粪便微生物的测序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产酸拟杆菌丰度显著减少。
这些发现为开发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新策略提供了重要证据,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临床上酒精性肝病患者能否从饮食调整或补充产酸拟杆菌中获益。另外,OAT的表达是否受其他因素调控,酒精如何抑制肝脏中的OAT,肝损伤、肝癌患者中的OAT表达水平有何异常等,也有待研究。
!!突然想到,那是不是意味着喝酒时候应该多吃点儿毛豆花生还有拍黄瓜?
不对不对,可不是说吃了膳食纤维就可以放心地喝酒了!是缓解,是补救,是我们戒不了酒时的Plan B!更何况酗酒不止伤肝。咱还是老老实实每天补充25-30克膳食纤维吧,像是果胶、菊粉、β葡聚糖等可溶性膳食纤维都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中。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f8b835809d5.html
返回目录>>
达沙替尼+槲皮素治疗老年女性骨质流失,衰老细胞负荷高,骨骼改善效果好
2024-07-25 奇点糕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60名绝经后妇女,年龄62-88岁,随机分配至D+Q组和对照组,治疗持续20周。通过外周血T细胞中p16 mRNA水平评估衰老细胞负荷。
近期,《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senolytics疗法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者们使用达沙替尼+槲皮素(D+Q)治疗绝经后女性的骨质流失,持续20周,未能观察到骨吸收和骨形成的显著改善。
但在衰老细胞负荷较高的参与者中,研究者观察到骨形成增加了34%,骨吸收减少11%。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60名绝经后妇女,年龄62-88岁,随机分配至D+Q组和对照组,治疗持续20周。通过外周血T细胞中p16 mRNA水平评估衰老细胞负荷。参与者维生素D摄入是充足的,D+Q组血清钙水平略低。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骨吸收标志物CTx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是骨形成标志物P1NP的百分比变化。
遗憾的是,无论是CTx还是P1NP,在试验结束的第20周都未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桡骨、股骨颈或腰椎的密度,也没有差异。
虽然没效果但也没危险,参与者没有发现与D+Q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不过有53%的参与者表示有头痛或胃肠道不适。
研究者认为衰老细胞负荷更高的参与者对D+Q更敏感,于是根据T细胞p16 mRNA水平将参与者分为三个亚组。
衰老细胞负荷最高的T3组的P1NP在第2周增加了34%,第4周增加了38%,但第20周差异消失;CTx在第2周下降11%,第4周下降了18%,第20周恢复至基线水平。相对衰老细胞负荷较低的T1/2组,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
研究者还观察到,T3组的桡骨密度在D+Q治疗后增加了2.7%,而T1/2无差异。
由此来看,senolytics的抗衰作用其实是有条件的,到底什么人能从中受益,如何给药、多大剂量,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者表示,衰老细胞在病生理中作用非常广泛,除了糖尿病、心脏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能涉及衰老细胞的疾病,抗癌化疗等医学过程也会增加衰老细胞的数量,senolytics或许能够为其带来正面收益。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629835681d1.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奇点糕
该研究证实,以PPM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准确预测患者未来进展为AD的风险,这也为AD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
近期,剑桥大学Zoe Kourtzi团队针对以上问题开发出了一款人工智能工具,即预测性预后模型(PPM),并在英国和新加坡的多中心队列中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总的来讲,PPM能有效预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是否会维持疾病稳定,还是会进一步进展为AD,预测准确率可达81.66%,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研究人员还在PPM的基础上生成了一个个性化的预测性预后指数,与标准临床指标(如大脑灰质的萎缩程度和认知测试得分)相比,该指数能更准确地预测患者进展为AD的风险(HR=3.42)。
研究发表在eClinicalMedicine上[1]。
在训练PPM模型时,研究人员使用了该团队之前开发的一种基于广义矩阵学习向量量化(GMLVQ)分类框架的机器学习方法。
通过向PPM输入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ADNI)队列中410名MCI患者基线时的大脑磁共振成像(MRI)数据(主要获取颞叶灰质密度成像,以观察大脑结构变化)、艾登布鲁克认知测试修订版(ACE-R)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结果,对PPM进行训练。
经过训练,PPM可以将这些患者分成疾病稳定型MCI患者(sMCI,即在3年期内一直被诊断为MCI的个体)和进展型MCI患者(pMCI,即在3年期内进展为AD的个体)。
随后,研究人员又使用了三个数据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定量MRI数据集[QMIN-MC,n=272]、新加坡国立大学记忆老化与认知中心的数据集[MACC,n=605],以及同为ADNI队列的另外609名参与者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这些数据集包含了多种患者类型,可测试PPM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显示,PPM能有效预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是否会维持疾病稳定,还是会进一步进展为AD,预测准确率可达81.66%,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进一步,研究人员想将PPM的用途从诊断扩展到预后,于是他们利用标量投影方法生成了PPM(预测性预后模型)衍生的预后指数,来评估个体认知功能的变化。
结果发现,不同认知状态(如认知正常、MCI和AD)的人在该指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控制教育水平后,这些差异仍然显著,这说明该指数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
为了提高PPM的临床实用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PPM衍生的预后指数对个体进行分层的方法。
最终根据认知衰退速率(即未来MMSE变化)的不同,研究人员描述了PPM衍生的预后指数代表的3种个体疾病进展的可能,即PPM指数<0的稳定型;PPM指数>1的快速进展型,以及PPM指数在0到1之间的缓慢进展型。
接下来,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MACC队列的6年纵向数据,对认知正常(CN)和MCI患者(总计387名)进行了基于PPM衍生的预后指数的分层(其中稳定型189名,缓慢进展型111名,快速进展型87名),并验证这些分层是否能准确预测这些参与者未来进展为AD的风险。
结果显示,与传统临床诊断标准(认知正常,轻度MCI和重度MCI)相比,根据PPM衍生的预后指数分层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个体在未来三年内转化为AD的风险。
具体来说,被PPM预测为稳定的个体中,只有0.5%在三年内转化为AD;预测为缓慢进展的个体中,有18.9%在三年内转化为AD;预测为快速进展的个体中,有41.4%在三年内转化为AD。
而根据传统临床诊断结果,被判定为认知正常的个体,有3.2%会在三年内转化为AD;被判定为轻度MCI的个体,有11.8%会在三年内转化为AD;被判定为重度MCI的个体,有30.6%会在三年内转化为AD。
此外,多变量cox分析显示,基于PPM预后指数的分层方法也比传统临床诊断分层方法更能精确地预测患者进展为AD的风险(HR=2.84)。
同样,在PPM衍生的预后指数方面,多变量cox分析显示,相比标准的临床指标(如灰质萎缩MRI和MMSE评分),PPM衍生的预后指数能更准确地预测患者进展为AD的风险(HR=3.42)。
总之,该研究证实,以PPM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准确预测患者未来进展为AD的风险,这也为AD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正如本文通讯作者Zoe Kourtzi说的那样“我们的愿景是扩大我们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范围,帮助临床医生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人分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路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b9883593313.html
返回目录>>
Theranostics:FUNDC1可以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
2024-07-25 生物谷原创
该研究发现,线粒体外膜蛋白1 (FUNDC1)介导的MERCs(线粒体-内质网接触)通过恢复被阻断的自噬体生物发生,对心脏毒性(DIC)具有保护作用。
阿霉素(DOX)诱导的心脏毒性(DIC)可严重损害心肌细胞,损害心功能,导致肿瘤患者预后不良。迄今为止,关于DIC的发病机制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拓扑异构酶抑制、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自噬失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线粒体在蒽环类药物毒性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和受到重视。
线粒体和内质网(ER)形成了一个结构和功能交流的内膜网络,这对许多细胞功能至关重要。这些物理相互作用被称为MERCs(线粒体-内质网接触)。在过去的十年中,功能失调的merc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然而,merc在DIC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仍然未知。
FUN14结构域含有线粒体外膜蛋白1 (FUNDC1),首次被报道为介导缺氧诱导的线粒体自噬受体。后来有人提出,它是MERCs部分的一种系栓蛋白,在缺氧条件下调节线粒体动力学。近年来,人们对FUNDC1作为merc系栓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感兴趣。有趣的是,fundc1介导的merc形成被发现对扩张型心肌病有利,而对糖尿病性心肌病不利。然而,fundc1介导的merc形成是否参与DIC尚不清楚。
自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是溶酶体/液泡内细胞内物质降解和大分子成分再循环的中心机制,对细胞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虽然dox诱导的自噬失调已被广泛研究,但自噬在DIC中的作用尚未达成共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merc在自噬的启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破坏merc可阻止自噬体的形成。然而,DIC中自噬通量失调的具体机制以及merc是否参与其中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
近日,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心内科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FUNDC1 alleviates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toxicity by restoring mitochondrial-endoplasmic reticulum contacts and blocked autophagic flux”的文章,该研究表明fundc1介导的线粒体-内质网接触通过恢复被阻断的自噬体生物发生,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自噬失调被认为是阿霉素(DOX)诱导的心脏毒性(DIC)的一种机制。线粒体-内质网接触(MERCs)是自噬开始和自噬体形成的地方。然而,merc在DIC自噬失调中的作用仍然难以捉摸。FUNDC1是merc的拴系蛋白。本研究目的是确定DOX对心肌细胞merc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参与DIC中失调的自噬。
研究者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MERCs的结构进行了评估。采用mCherry‐EGFP‐LC3B荧光法和LC3BII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自噬通量。通过mCherry - EGFP - FIS1荧光实验和LC3B与线粒体共定位分析研究线粒体自噬。用总剂量为18 mg/kg的阿霉素建立小鼠体内DIC模型。此外,研究者使用腺相关病毒(AAV)对心脏特异性过表达FUNDC1。超声心动图和马氏三色染色分别评价心脏功能和重构。
研究结果表明:DOX通过抑制自噬小体的生物发生来阻断自噬通量,这可能是由于FUNDC1的下调和MERCs结构的破坏。FUNDC1过表达通过维持MERCs结构和促进ATG5-ATG12/ATG16L1复合物的形成而不改变自噬,从而恢复被阻断的自噬体的生物发生。此外,FUNDC1以自噬依赖的方式减轻dox诱导的氧化应激和心肌细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特异性过表达FUNDC1保护dox处理小鼠免受不良心脏重塑和改善心功能。
总之,该研究发现,fundc1介导的MERCs通过恢复被阻断的自噬体生物发生,对DIC具有保护作用。重要的是,本研究揭示了FUNDC1在DIC模型中通过恢复MERCs结构和自噬体生物发生来增强巨噬的新作用,超出了其先前已知的作为有丝自噬受体的调节作用。
在体内,心脏特异性过表达FUNDC1可改善dox诱导的心功能障碍和重构
综上所述,研究者在此证明了DOX显著抑制自噬体的生物发生,这与merc结构破坏和merc功能受损有关。本研究还揭示了FUNDC1的新作用,作为MERCs系栓蛋白增强自噬,对DIC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这一发现对于揭示DIC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为临床DIC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e7e8352026f.html
返回目录>>
加拿大修改HPV疫苗接种指南:20岁以下青少年接种程序改为只打1针
2024-07-25 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CBC(加拿大广播公司)当地时间7 月 24 日报道称,加拿大目前修改了HPV疫苗接种指南,20岁以下青少年由打2针改为只打1针。
2007年加拿大将HPV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免费向25岁及以下的青少年提供(26岁以上自费,大约在220加币/针,可以用医疗保险支付)。他们目前使用的疫苗是默沙东9价HPV疫苗,此前的接种程序是要打2针。
2022年,WHO 正式建议小年龄组只接种1针HPV疫苗。根据多项2价、9价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单剂次接种方案保护效果与2~3剂次相当,且对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的保护作用至少可持续十年,该研究还在继续。
截止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个国家将小年龄组的HPV疫苗接种程序改为只打1针,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km5sGXCQ3
返回目录>>
2024-07-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4日电(记者 张尼)医保支付领域,大事发生,DRG/DIP 2.0版分组方案来了。
2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对外发布,在国家医保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众多被业内关注的问题得到了集中回应。
DRG付费和老百姓看病有什么关系?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实质上是一种病例组合分类方案,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
比如阑尾炎住院手术治疗,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几级。按项目付费时,医疗机构开具的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手术治疗等项目,医保照单全收,DRG付费时,医保根据不同的付费标准对医院进行打包付费。
DRG付费是医保与医院进行医保基金结算的一种方式,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执行,不受DRG付费政策影响。相反,通过DRG付费,压缩检查治疗中的水分,有效减少“大处方”“大检查”,减少群众不必要的医疗支出,为老百姓省下更多“救命钱”。
当然DRG可不是中国医保推出的“土政策”,它是世界范围内主流的医保支付方式,目前,已广泛应用到绝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部分中低收入国家的医疗管理制度中。
2019年和2021年,国家医保局分别发布了DRG分组1.0版和1.1版。本次,为进一步优化分组,国家医保局将DRG分组升级至2.0版。
2.0版有何不同?
中新健康从会上了解到,此次升级前,国家医保局广泛收集地方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及(学)协会近万条意见建议,深入分析2020年以来78个城市的5371万份病例数据样本,组织近千名来自临床、统计、编码、医保及医院管理等多领域专家,召开了几十场论证会。
升级后的DRG2.0版,回应了临床关切。
例如,重点对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升级后的ADRG 组(核心分组)共409个,较上一版增加33组,回应了临床合理诉求,契合临床实际情况。
根据此次公布的通知文件,原则上,2024年新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直接使用2.0版分组,已经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应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2.0版分组的切换准备工作,确保2025年起各统筹地区统一使用分组版本。
越改越亏?
“DRG越改越亏?”“DRG限制了医疗发展?”近年来,对于DRG付费不时有质疑声出现。那么现实情况是否如此呢?
事实上,DRG盈亏与医疗机构盈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今年4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就已明确解释,通常讲的DRG盈亏,是指医疗机构相关病例按照DRG支付的总收入与这些病例按项目付费总收入之间的差值,如果这个差值为正数则为盈利,反之则为亏损。
实际上,这个盈利是医疗机构实际发生医疗费用产生利润之外的结余留用,是一种激励引导,这个亏损也不代表医疗机构在这些病例上真的没有利润收入。
另一方面,从患者角度来看,国家医保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超9成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2023年完成的2022年度清算数据显示,在101个国家试点城市中,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参保人个人负担较2021年减少约215亿元。
医生不敢看病?
此前还有人担心,如果医疗机构担心总费用超标,影响病人救治怎么办?
本次发布的《通知》中就专门提及要用好特例单议机制。
对因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耗新技术使用、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特例单议数量原则上为DRG出院总病例的5%或DIP出院总病例的5‰以内。
各地要规范特例单议标准、申报程序、审核流程、结算办法,发挥好特例单议作用,解除医疗机构收治复杂危重病人的后顾之忧,确保愿接愿治、能接能治 。
国家医保局表示,要加强宣传,加强培训,让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够充分执行政策,让医疗机构不要因为费用的问题影响病人的救治 。
针对医疗机构可能遇到的资金压力,《通知》还提出,各地医保部门可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商同级财政部门合理确定预付金的基础规模,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1个月左右的预付金。定点医疗机构自愿向统筹地区申请预付金。
另外,各统筹地区要定期向定点医药机构等“亮家底”,提高工作透明度。
鼓励各统筹地区探索成立“医保数据工作组”,由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药机构代表组成,人数不少于8人,成员每年更换调整。数据工作组配合地方医保部门及时、全面、准确通报本地区医保基金运行整体情况、分项支出、医疗机构费用分布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kYn01wKjU
返回目录>>
2024-07-2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食品企业森永制果研发的一款“饥饿管理”饮料正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据企业宣传,该饮料能和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果冻状的半固态凝胶,使人保持两到三小时的饱腹感,从而抑制冲动吃零食的欲望。
据英国《每日邮报》23日报道,森永制果6月推出这款名为“In Tansan”的饮料,零售单价约合人民币11元,备受上班族和减肥人群追捧,导致其订单爆仓。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营销人员木下洋辅透露,饱腹感饮料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时产生的灵感。他说:“工作压力太大,即使是不想吃的薯片,也止不住一直吃,于是我就想找到能让自己感觉清爽和满足的东西。”
遵循热量低、味道佳的原则,木下洋辅帮助公司开发了两种口味的“In Tansan”饮料,配料除常见的甜味剂、人工香料和色素等,还包括未公开具体成分的增稠剂和乳化剂。
报道称,营养学专家认为饮料可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其功能或被夸大。英国阿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员梅勒指出,其成分还存在健康隐患,“鉴于配方,这显然是一种超加工食品,赤藓糖醇(甜味剂)也是一种泻药,若大量食用,不仅干扰其他药物吸收,还会引起胃痉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kYZmUzXun
返回目录>>
2024-07-2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最新报告显示,21日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天,日平均气温达17.09摄氏度。据路透社24日报道,该气温以多出0.01摄氏度刷新去年7月创下的纪录。
西班牙《国家报》23日报道称,今年夏天的首轮热浪已使约80%西班牙市镇的人们面临健康风险。尽管脱水对身体的影响是主要关注点,但大脑也在忍受温度上升的压力。最新研究显示,极端高温会削弱大脑的认知能力,影响学习和工作。圣十字圣保罗医院临床神经生理学家吉梅内斯称:“极端高温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反应能力等。尽管不能说神经元会融化,但高温确实会降低表现。”
有科学证据表明,在超过32摄氏度的气温下考试,考生的成绩会比在22摄氏度时降低14%,通过率降低近11%。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帕克估计,从1998年至2011年,纽约公立学校超过51万次考试成绩因高温而不合格,影响至少9万名学生。另一项研究指出,学习效率随高温天数的增加而下降。波士顿大学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住在没有空调房间的学生在高温下反应速度比有空调的学生慢13%,答题正确率低近10%。
这些认知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高温还会影响工作表现。2006年的研究显示,人们的最佳工作效率出现在22摄氏度左右,在30摄氏度时,工作效率将降低近9%。
气象学家兼科普作家戈麦斯表示:“高温与心理健康、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有精神健康问题的患者对此尤为敏感。”她指出,高温会减少积极情绪如快乐,增加愤怒等消极情绪。
极端高温引发的情绪变化如愤怒、具有攻击性等也得到研究支持。2022年《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约40亿条网络社交动态,发现极端高温或低温会加剧在线攻击性言论的出现。在极端高温日,仇恨言论动态增加22%。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喇叭使用频率与温度增加成正比。年平均气温每升高一度,凶杀案数量平均增加近6%。
心理学博士马丁内斯解释说:“高温迫使大脑为调节体温而努力,从而影响其认知能力。”大脑通过下丘脑调节体温,但气温过高时,其功能会失调,且高温会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导致易怒。夜间高温也影响睡眠,睡眠不足导致迟钝、焦虑等,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高温还有可能会使脑蛋白质变性,损害小脑细胞,影响运动功能。
据西班牙媒体“Elperiodico”此前报道,高温对大脑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例如夏季阳光增多促进血清素和维生素D的生成,提升积极情绪和保持健康。
报道称,为减轻高温对大脑的影响,有专家建议避开高温时段出行、避免户外剧烈活动、多休息等。同时,避免突饮冷饮可防止头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kYYfUMBWT
返回目录>>
2024-07-26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7月25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呼吁积极行动,以应对极端炎热天气。
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对于世界各地的每个人来说也越来越危险。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化石燃料的使用和人类行为引发的气候变化。
对此,古特雷斯呼吁各方行动起来应对炎热天气。
古特雷斯呼吁要关爱最脆弱人群、加强劳动者保障、利用数据和科学大力增强经济和社会的韧性。他表示,最重要的是各国必须采取行动,控制排放,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古特雷斯表示,当前信息明确:人们面临“严峻形势”,全球必须应对高温的挑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lLPZpLm4E
返回目录>>
2024-07-26 人民日报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团队创作的《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该奖项中唯一的医学科普著作。
一粒药、一根针,可以治病;一本书、一堂课,亦可救人。《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围绕子宫这一孕育生命的重要器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健康知识,包括孕期保健、分娩指导、产后康复、宫颈病变、科学避孕、妇科肿瘤防治等。在谭先杰的门诊,常常有患者拿着这本书来表示感谢,因为看了这本书,才在早期发现了疾病。谭先杰说:“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一天至多做四五台手术,或者看100个患者,而一本好的科普书籍、一档好的科普节目,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受益,甚至可以救命。”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增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从今年6月起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其中,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例如,用好用足现有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激励政策,让更多医疗卫生人员享受到绩效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
医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医患之间往往存在“信息鸿沟”。很多医学常识,对于医生是“老生常谈”,对于患者却是“闻所未闻”。事实上,任何疾病都是预防大于治疗,健康科普可以让疾病防治的阵地前移下沉。从这个角度看,医生做科普和做手术同等重要,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医务工作者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做科普列为“必选项”,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各级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引导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和平时工作中向患者、向公众宣讲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例如,广东省中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组成的健康科普传播队伍,构建自媒体科普平台,把深奥的医学道理讲得通俗有趣,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提升了健康科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健康科普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但网络上的健康科普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极易误导公众。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科普工作仍有差距,如学术主导不够、规范管理不足、知识零散破碎等,其关键原因是专业权威医生参与度不高。因此,要发挥好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的作用,规范健康科普信息发布与传播,尤其是加大对不良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力度,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坚决阻击谣言传播,提高健康科普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同时,强化多部门联动,广泛传播优质权威健康科普作品。对于影响力大、传播范围广的不良信息,及时处置辟谣,净化健康科普网络环境。
如何才能调动广大医生做科普的积极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厚植健康科普创新土壤,鼓励医务人员在健康科普工作中积极作为,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投身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上海市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代表作品列入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并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科普主阵地”和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主力军”的作用。
健康中国,医者先行。既能做手术,也能做演讲;既能做科研,也能写科普。这是新时代对医务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更多医务工作者加入健康科普队伍,倡导健康新理念、培育健康新文化、引领健康新生活,让人民群众重视健康、维护健康、享受健康,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根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lKma958TT
返回目录>>
2024-07-25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董佩云 特约记者 李湛祺)近日,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输血科鉴定出一例B型血的新亚型血型,这种亚型是由ABO新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c.449A>G杂合突变引起的,是比“熊猫血”还少见的血型。据悉,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该血型。
2024年4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输血科检验师崔宁宁接到一名拟输血患者的标本后,反复鉴定患者血型发现正反不符:正定为O型,反定为B型,也就是说无法确定血型。经对标本进行吸收放散等一系列血清学鉴定,并开展基因测序,最终鉴定其为一例未被国际输血协会(ISBT)收录的B型血的新亚型。7月14日,该亚型被国际输血协会正式收录,编码为PP928483。
该院输血科主任董佩云介绍,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血型系统有几十种。血型系统随着人类基因突变会出现新亚型,精准的血型匹配有助于输血安全。此次发现的属于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罕见B亚型,所以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血液。如果此类患者有输血需求,可以选择输注主侧不凝集的O型洗涤红细胞来进行救助。
邯郸市中心血站党委书记、站长杨小岗表示,此次发现的这例标本就是第7外显子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后导致了血清学的ABO弱变现型,针对此类患者采用适合的血液制剂就可以解决用血问题。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25/49655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事营养工作近30年,于仁文擅长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群体定制个性化营养配餐方案。他坚持用公众能理解的方式把科学膳食理念传递给他人,先后发表科普文章600多篇,录制科普视频400多期。
“您的血糖偏高,平常饮食一定要注意控糖。”看完一名患者的化验单,于仁文思考片刻,精心搭配出3天的营养餐,包括每餐中不同食物的推荐重量和适宜的烹饪方法。
“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群体的营养食谱,需要经过精细计算,进行科学搭配。”于仁文介绍。
于仁文从事营养配餐源自一次偶然的际遇。1994年夏天,于仁文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现更名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办公室工作。一天,他到营养科办事,品尝了营养师刚刚做出来的酸奶,感觉味道不错,便向时任营养科主任的李瑞芬请教酸奶做法。“学做酸奶没问题,但需要先学营养学,还要懂营养配餐。”李瑞芬的话让于仁文动了心。
没过多久,于仁文主动申请到医院营养餐厅工作,一边参加单位组织的营养配餐培训,一边向厨师学习各种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从刀工、火候和调味入手,于仁文把煎炒烹炸等各种烹饪技法都熟练掌握了。
又过了一年,于仁文开始负责老年病区的营养配餐,同时跟随李瑞芬学习针对不同疾病的营养治疗方法,为患者编制食谱、指导厨师加工营养餐。每逢周末,他就揣着营养膳食方案找李瑞芬请教。李瑞芬除了对食谱等逐一进行点评,还会从中选出几道菜,与于仁文共同下厨制作,一边做饭一边就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营养师,必须掌握营养学、烹饪学、医学等相关知识。”于仁文说,为此,他先后到北京教育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高校深造。
于仁文用了10年时间,熟练掌握了为不同人群定制个性化营养配餐方案的技能。“高龄老年人咀嚼、吞咽和消化功能下降,胃容量逐渐减少,容易出现膳食能量和蛋白质不足的情况,要选择营养密度高的食物进行搭配。”于仁文说,为此,他研制了牛奶馒头、牛奶蒸蛋羹、紫薯花卷、海带面等近百种特色营养食品,深受老年人欢迎。
除了门诊的营养咨询外,于仁文还常常参加各临床科室的营养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饮食治疗方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的同时,还要满足患者口服药时间对进餐间隔的要求。”于仁文说。
近年来,于仁文尝试用公众能理解的方式把科学膳食理念传递给他人,先后发表科普文章600多篇,录制科普视频400多期,参与编著2019年《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23年《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等。2019年,他被中国营养学会授予“中国营养科学十大传播之星”称号。
2023年7月,于仁文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第三届“北京大工匠”,是28位当选大工匠中唯一从事营养配餐工作的工匠。
“让人们吃得更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和努力的目标。”于仁文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6/c14739-40286155.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夏日炎炎,适当进食一些养生饮品,对于消暑和补充人体津液很有好处。
酸梅汤适合大部分人饮用。酸梅汤基本是由乌梅、山楂、甘草、陈皮、桂花组成,酸甘化阴。乌梅是酸性的,有止泻收敛之功效;山楂能养心阴、开胃化食,可以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甘草味甘,可以养脾胃、护津液;桂花具有芳香化湿的作用,能够开胃解暑;陈皮是健脾、理气、燥湿、化痰的药物。
阴虚体质人群,可以试试茅根竹蔗水。茅根指的是白茅根,是一种清热凉血、利尿通淋的药物,口味比较甘甜,可以养阴清热、利水消肿。竹蔗能够缓急止痛、温中补虚。
痰湿体质人群,可以试试红豆薏米水。红豆入心经、养心阴,同时能够利水消肿化湿。薏米是药食同源的健脾化湿药物。炒薏米健脾的作用更强,把薏米炒到微黄再去煮水喝,健脾补虚的作用更好。
睡眠不好、有痰热的人群,可以试试百合绿豆汤。绿豆能清热解毒,是常用来消暑的药食同源的药物。百合能够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6/c14739-40286151.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生活中,一些老年人在看电视、用手机时,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与人聊天时,嗓门也越来越大,而且常常需要对方重复好几遍,才能明白什么意思……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老年人很可能发生了听力损失。
老年听力损失是指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代谢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
很多人认为,人老耳背很正常。实际上,听不见不只是“听”的事。有些老年人因为听不清别人说话或者需要对方多次重复,担心误解别人的意思,逐渐拒绝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老年人可能产生孤独感,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听力损失还会增加安全风险,比如在马路上没有听见汽车鸣笛,可能会因为躲闪不及引发意外。除了年龄增长以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加重老年人的听力损失,这些患者要格外注意。
人耳能够感受到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赫兹,日常言语交流的频率范围一般在500—3000赫兹。蚊子声、搓动手指的声音是常见的高频声音,冰箱、抽油烟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声则是低频声音。老年听力损失往往先出现在高频区,并逐渐向中低频范围扩展。
如何了解自己的听力好不好呢?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简单自测方法:将拇指和食指放在耳边搓一搓,仔细辨别能否听见捻指音;将手表(石英表或机械表)放在耳边,能否听到秒针走动时发出的“嗒嗒”声;揉搓塑料袋、敲桌子等,能否听见这些声音。如果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人交流时,听不见或听不清别人讲话,看电视、用手机时需要将音量调得很大,使用上述自测方法后有些声音听不清,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听力损失,建议尽快就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6/c14739-40286152.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6 北京青年报
7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社会委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本市医保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总体保持稳定,统筹基金实现结余,截至2023年底,本市基本医保覆盖2058.8万人。本市正纵深推进医保基金监管,强化基金监管高压态势,守好群众“救命钱”。2023年,拒付或追回定点医药机构不合理支出2.46亿元,对111家定点医药机构和1444名参保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处罚金185.85万元。
新版医保目录药品增至3088种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会上,市医保局局长马继业作“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情况”有关工作情况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本市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辅之以企业补充医疗、商业保险,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发挥主体作用。门诊在职职工基本医保报销70%、退休人员85%、社区卫生机构提高至90%;住院在职职工85%以上、退休人员90%以上,最高可达99.1%。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门诊50%以上,住院75%以上,最高可达80%。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保覆盖2058.8万人。
本市持续研究医保生育支持措施,落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生育保险及享受生育保险待遇,2023年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
强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新版药品总数增至3088种,今年本市将1252种乙类药品在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按甲类药品报销,切实减轻参保人员负担。目前,本市医保待遇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本市大病医疗保障惠及6万人,基金支付7.9亿元,本市医疗救助10万人,为社会救助对象减轻负担4.3亿元。
查处111家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医保基金监管方面的力度在持续加大。2023年,本市曝光违法违规案例1140例,强化警示教育,引导社会各方遵法守法,营造守护基金安全氛围。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强化制度保障,出台医保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行政处理实施办法,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制度,首创医保领域“轻微免罚首违慎罚”制度,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举报奖励标准提高至20万元。
打击欺诈骗保也更加有力。报告指出,本市综合运用日常监管、自查自纠、抽查复查、专项整治、飞行检查等多种形式,强化基金监管高压态势,守好群众“救命钱”。完善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本市现有定点医药机构5744家,坚持年度全市定点医药机构监督检查全覆盖,聚焦医保费用发生金额排名靠前的重点药品,骨科、血液净化、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重点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2023年,拒付或追回定点医药机构不合理支出2.46亿元,对111家定点医药机构和1444名参保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处罚金185.85万元。做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14件市级协作机制专班问题线索均已办结。
异地在京直接结算5061.74万人次
随着服务持续升级,医保服务更加便民利民,增加群众获得感。报告指出,本市拓展了参保患者用药购药渠道,开展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试点工作,参保人员可凭医生开具的外配处方到协议药店购买国谈药,实现处方流转、药品购买、医保结算全线贯通,483种国谈药可用可及。
医保经办服务提质增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简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线上办理自助备案立即生效,京津冀区域内异地就医视同备案。异地直接结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住院、普通门诊异地直接结算全覆盖,900余家定点医院开通门诊慢特病异地直接结算,1400余家定点药店开通异地直接结算。截至目前,异地在京直接结算5061.74万人次,医疗费用2096.96亿元;本市参保人员京外直接结算1439.35万人次,医疗费用97.63亿元。
“互联网+”推动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本市151家医院实现预约挂号、门诊缴费等医保费用全流程线上支付。7月1日起,本市447家定点药店开展非处方药品线上支付试点,参保人通过京东、美团平台线上购药,个人账户资金线上支付,购药更加惠民便民。
聚焦重症医学等重点领域开展飞检
关于下一步工作,报告指出,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本市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立体监管格局,在做实日常监管的同时,深化综合监管,聚焦重症医学、麻醉、肺部肿瘤等重点领域,开展本市飞检,实现各区全覆盖。本市也将不断创新基金监管方式,加强智能审核,持续完善医保基金智能审核知识库和智能监管规则库,打造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未来,医保信息化水平将持续提升。其中,本市将全速推动医保移动支付扩面,推进“京通”小程序及医院自有应用医保移动支付扩面、京津冀异地医保移动支付试点、社区服务中心医保移动支付试点、个人账户非处方药品线上购药等各项工作。探索医保领域大模型应用试点落地试运行,提升医保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加强药品追溯码应用,推动医保大数据监管突破进展。落实民生卡“多卡合一”医保用卡环境改造,配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开展全面换发工作。
医保服务也将更加精细化。比如,本市将推进医疗收费电子票据上线及管理,减少人工窗口、自助机排队打印纸质票据时间。推进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做好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及生育津贴免申即享工作。扩大跨省直接结算病种范围和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覆盖范围。研究异地就医费用支付方式改革思路。深化个人账户功能,实现出院环节在线使用个账结算,开展京津冀个账“秒到账”及全国跨统筹地共济试点。
开展慢病患者门诊按人头付费试点
未来,医保事业改革也将持续深化。报告指出,本市将推进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DRG)扩面,把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纳入实际付费范围。选取部分紧密型医联体,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门诊按人头付费试点。在推动医保目录规范管理方面,将继续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工作。
下一步,本市将纵深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做好药品集采扩面成果落地实施和到期接续工作,平稳落地实施国家组织第十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完成省级药品集采任务,实现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500个以上目标。有序推进国家组织人工晶体及运动医学类耗材带量采购,人工关节、口腔种植体续签工作。积极参加省际联盟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开展京津冀“3+N”联盟起搏器、骨科创伤等六类医用耗材中选产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进一步扩大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范围。三是按照“全国一盘棋”要求,持续开展挂网药品价格治理工作。
建议
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
医保基金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认为,近年来,本市持续推动医保改革走向纵深,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医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安全,人民群众对医保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不过,目前本市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包括医保基金的使用绩效有待提高,医保改革措施需要继续深化,医保便民利民服务还有差距,医保基金监管还要加强。针对上述问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于医保基金的使用绩效,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指出,目前基金的绩效考核指标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收支结余、预算执行进度上,对于基金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疗服务考虑得还不充分。使用分配不均衡,基金对三级医疗机构支出占主导,基层医疗机构占比较低。随着本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城乡居民“一老一小”医保基金支出不断增长,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医保改革措施也需要继续深化,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实方面,有的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和耗材存在供货不及时等问题。此外,医保支付方式对救治疑难重症激励机制有待更加完善,医保政策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措施还需加强。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建议,要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推进“三医”联动。加强集采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健全供货保障机制,做好供应配送,及时满足医疗机构需求,健全医疗机构和中选企业意见征求机制。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疾病分组和分值权重设置,完善“特病单议”政策,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成本、科学诊疗,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支持创新医药发展,鼓励新药新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仿制药质量和疗效的监督评价,健全以实际诊疗效果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加大医保对医药企业研发创新支持力度,优化新项目、新技术准入流程,加快推动创新医药产品服务投入临床使用,完善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等多方共付体系。
聚焦群众需求,要持续提升医保便民服务水平。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建议,要发挥医保促进分级诊疗的功能,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政策支持,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促进医疗保障和疾病预防工作融合。推进长处方政策实施,加强医联体内慢性病患者用药衔接,建立长处方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予以合理支持。加快推进互联网诊疗和医保移动支付,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为行动不便的参保人员提供送药上门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6/c14739-4028613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