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19

发布时间:

2024/06/19

浏览次数:

304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6-19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如何让群众更愿意在基层看病?国家卫健委回应

高层动向

学习“千万工程”推动定点帮扶县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定点帮扶培训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2024年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会议暨国家级师资培训班

疾控动态

专项培训提能力 赋能聚力增效能——2024年天津疾控系统数据安全与信息技术培训会成功举行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切实提升安全防范水平

科研动向

Nature论文显示,戒烟十多年后,伤害仍在继续

《自然·遗传学》:迄今最大规模研究发现新帕金森病遗传基因

为什么睡得好,记忆力就好?两篇Nature:

揭示睡眠在大脑记忆形成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Science丨汤其群团队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并揭示其机制

舆情信息

英媒:大肠杆菌肆虐,英国超市三明治“团灭”

泰国严管校园电子烟,赋予教师没收权力

韩医协要“集体停诊”,民众担忧全韩医疗服务中断

北京:医保卡借他人冒用将被暂停结算

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12个月

国家卫健委:累计派驻超8万名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在县医院支持工作

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儿童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人民时评)

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市县

七成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关系

三部门联合发文——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

AI发现冠心病罕见变异基因

产科类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将原有项目整合为30项 单设“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

江西推出血吸虫病防治地方标准

国家药监局发布督查办法及要点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监管迎新规

热点追踪

如何让群众更愿意在基层看病?国家卫健委回应

2024-06-1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借力城市医院,提升自身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更愿意在基层看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组成,机构遍布城乡,服务在群众身边,具有明显的便利性。一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国一半以上的诊疗量。要让群众更方便、安全地在基层看病,必须要提高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能力。作为受援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好城市医院支援基层这一制度安排,围绕着“强体系、强机构、强队伍、强服务”目标,不断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强体系,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医院、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机构之间建立高效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机制,切实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更好地下沉,特别是医务人员要能够长期地派驻到基层。同时,要持续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和服务的共享,不断提升县域和基层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基层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医院同样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强机构,继续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实际和群众的需求,借助城市医院的人员、技术、管理帮扶,精准对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通过开展科室共建、建立常态化的联合门诊、联合病房、设立专家工作室等方式,针对性地加强基层的全科、儿科、口腔科、中医科和康复科等科室建设,促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是强队伍,加强基层队伍人员培训。充分利用城市医院的学科优势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训平台,通过师带徒、跟岗跟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视频教学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的诊疗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薄弱环节,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群众在基层能够放心看病、看得好病。

四是强服务,持续改善基层就医环境和条件。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的标准,指导各地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影像等设备配备和更新,加强和上级医院的联通,不断改善群众在基层的就医体验。我们也推动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继续实施好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的服务举措,不断细化和丰富服务内容,更好地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在基层就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8/c14739-40259212.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学习“千万工程”推动定点帮扶县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定点帮扶培训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2024-06-18 国家卫健委财务司

为进一步学习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帮助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6月11日至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浙江杭州举办2024年定点帮扶培训班。

围绕实施精准帮扶,助力推进“五大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培训班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机关党委等司局作政策解读,并安排了新质生产力、产业振兴等专题授课,驻村第一书记经验分享,赴梅林村、余村等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帮扶县各级干部学习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实地学习浙江“千万工程”重要经验和做法,激发各县内生发展动力。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培训班并与学员开展座谈交流,传达中央对于定点帮扶工作的部署要求,听取各县意见建议,提出下一阶段帮扶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定点帮扶任务落实落细。

山西省永和县、五寨县,江西省于都县,西藏聂拉木县,陕西省清涧县、子洲县,青海省杂多县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共100余位学员参加培训。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caiwusi/s3578c/202406/703c224d7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2024年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会议暨国家级师资培训班

2024-06-17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6月12—13日,中国疾控中心在乌鲁木齐市召开2024年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会议暨国家级师资培训班。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副司长刘清,新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自治区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疾控局和疾控中心的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导师代表,国家级师资代表以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教师,新疆自治区和兵团本地师资等约280人参加活动。开幕式由中国疾控中心流病办副主任(主持工作)、CFETP主任马会来主持。

  会议首先由刘清副司长致辞,他指出要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全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现场流行病学能力建设;马会来副主任介绍了全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工作进展。中心教育处CFETP副主任刘慧慧和张丽杰分别介绍了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现状摸底调查进展情况和全国现场流行病学技能竞赛决赛成绩分析报告。

  项目会议安排新疆、江西、福建、河北疾控中心分享了各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经验。会议还组织各省交流了2021年以来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实施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并对一线人员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标准进行讨论和提出修改意见。

  培训班采用融合式教学新模式,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又强调通过案例讨论来增强学员的互动性和实践能力,将理论学习与案例讨论紧密结合,系统地讲授了暴发调查、监测数据分析和数据质量核查,以及调查报告、摘要和幻灯片制作与现场演示等带教指导原则、关键环节和注意要点,并进行分组讨论和总结汇报。

  马会来副主任在大会总结中表示,CFETP作为我国培养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才、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对现场流行病学人才培训的相关指示和要求,一如既往地为各省提供师资支持和技术指导,切实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6/t20240617_283712.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专项培训提能力 赋能聚力增效能——2024年天津疾控系统数据安全与信息技术培训会成功举行

2024-06-18 天津市疾控中心信息情报所

  为落实“2024年全国疾控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工作年会”的会议精神,加强我市疾控系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疾控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更好地推进我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6月12日和13日举行“2024年天津疾控系统数据安全与信息技术培训会”。

  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化分管负责领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数据发展中心和市第一中心医院专家,相关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工程师、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化建设负责人、VPN(虚拟专用网络)负责人、数字证书管理员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相关人员共4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本次培训会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负责同志主持。

  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分管负责同志对全体学员进行专题授课。他强调,要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努力聚集创新要素,不断推动我市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疾控机构信息化人员要充分认识疾控信息化工作的支撑性作用,积极推进我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全力推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高效完成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和天津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完善“5+N”业务支撑体系,强特色、补短板、创一流,打造“数智疾控”发展样本;全体学员要始终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学习培训,提升自身能力,保障业务需要,助力事业发展。

  在开班仪式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负责同志对全市疾控信息化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向全市疾控信息化队伍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全市疾控信息化队伍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全市信息平台建设和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要强化学以致用,坚持业务驱动,促进信息化和业务不断融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通过项目实战提升专业水平,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支撑“数智疾控”建设,保障全市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提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做好疾控数据分类分级工作,确保我市疾控信息化事业行稳致远。

  培训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负责同志传达了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有关工作要求及我市疾控信息化重点工作进展,介绍了我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总体设计思路,并对具体任务进行了部署;中国疾控中心网安处负责同志对《疾病预防控制数据分类分级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了解读;市数据发展中心专家介绍了天津市电子政务外网情况;市第一中心医院两位专家,从业务和信息角度,分别介绍了国家前置软件试点相关经验。此外,相关专家、讲师围绕“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各区实施情况”、“国家前置软件整体功能”、“重点工作区级绩效考核指标”“国产VPN(虚拟专用网络)使用方法”、“数字证书服务平台及个人数字证书国产介质使用”等内容进行了授课。各区学员代表还结合重点工作和自身实际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次培训内容充实、课程丰富,全部学员均通过了业务考核,达到了培训目标。学员们一致表示,通过工作培训,加深了对我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工作任务和疾控系统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理解,增添了落实我市信息平台建设和前置软件部署任务的信心。今后,全市疾控信息化队伍将继续涵养专业素养,提升技术能力,持续助力我市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6/18/030141258.shtml

返回目录>>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切实提升安全防范水平

2024-06-17 福建省疾控中心

为切实保障中心安全生产稳定,坚决防范安全事故发生。6月4日,中心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在1号楼4层会议室召开中心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分析会暨月调度会议,特种设备安全负责人张荣标、安全总监蔡志虎及各业务所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共10余人参会。

会议对《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进行宣贯;通报各业务所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情况;进一步明确日管控风险清单;交流、解答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难点和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并拟定近期由地慢所牵头,其他业务所配合开展中心压力容器应急演练。

会议强调,特种设备安全至关重要,是实验室工作基石。各业务所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要充分认识到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性,厘清责任,认真履职,对照通报的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举一反三,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对能解决的立即处理,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马上报告,由中心层面协调解决。同时,严格按照中心制定的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培训演练,并认真抓好落实。

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强化了中心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安全管理意识,提升其排查安全风险能力,为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摘引网址:http://www.fjcdc.com.cn/show?ctlgid=548424&id=22755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论文显示,戒烟十多年后,伤害仍在继续

2024-06-18 生物世界

该研究确定了三个与细胞因子分泌变化相关的新变量——吸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体重指数(BMI),并揭示了吸烟在免疫反应的短期和长期调节中的作用。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Smoking changes adaptive immunity with persistent effec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吸烟对人体免疫系统存在长期伤害,吸烟者在戒烟多年(10-15年)后仍会受到影响。

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在应对病原体(细菌、病毒等)攻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如何解释?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

为了回答这个关键问题,巴斯德研究所的 Darragh Duffy 等人在2011年建立了Milieu Interieur队列,由1000名20至70岁的健康个体组成,在年龄、性别和遗传之外识别新的免疫决定因素。针对Milieu Interieur队列的研究已经推进了我们对调节免疫稳态变量的理解。

而这项新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年龄、性别和遗传之外哪些其他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最大。研究团队将Milieu Interieur队列中个体的血液样本暴露于各种免疫刺激物(分为细菌、脂多糖、白色念珠菌和病毒),并通过测量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来观察它们的免疫反应。

利用对队列中个体的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136个调查变量(包括体重指数、吸烟、睡眠时间、运动、儿童期疾病、疫苗接种、生活环境等)中哪些对研究的免疫反应影响最大。其中三个变量脱颖而出:吸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体重指数(BMI)。这三个因素对某些免疫反应的影响可能与年龄、性别或遗传的影响相当。

对于吸烟,数据分析表明,在感染病原体后立即引发的炎症反应(先天性免疫反应)在吸烟者中被增强,而且某些参与免疫记忆的细胞的活性受到了损伤。也就是说,这项研究表明,吸烟不仅扰乱了先天免疫机制,还扰乱了一些适应性免疫机制。

研究团队对吸烟者和戒烟者的免疫反应进行比较后发现,在戒烟后,其对先天性免疫反应的影响很快消失,并与血浆CEACAM6水平相关,而对适应性免疫的影响长期存在,能够持续了10到15年。这是第一次证明吸烟可能对免疫反应产生长期影响。免疫系统似乎具有了类似于吸烟影响的长期记忆。但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研究团队立即想到了表观遗传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吸烟对免疫反应的长期影响与吸烟者、戒烟者和非吸烟者之间DNA甲基化的差异有关,DNA甲基化会改变免疫细胞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吸烟似乎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引起免疫系统的持久性变化。

总的来说,该研究确定了三个与细胞因子分泌变化相关的新变量——吸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体重指数(BMI),并揭示了吸烟在免疫反应的短期和长期调节中的作用。这些结果对感染、癌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462830641f2.html

返回目录>>

《自然·遗传学》:迄今最大规模研究发现新帕金森病遗传基因

2024-06-18 奇点糕

研究人员认为,S71R变异会增强RAB32与LRRK2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增加LRRK2的活性,进而驱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

由马萨诸塞大学陈医学院John E. Landers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1],为家族性帕金森病研究领域带来了一项突破性进展。

这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发现,RAB32是一个新的帕金森病基因,而且还确定了c.213C>G/p.S71R变异是一种帕金森病家族性遗传的高风险变异(OR=65.5)。此外,他们还揭示了RAB32 S71R变异导致帕金森病的机制。

无论是帕金森病还是阿尔茨海默病,找到导致疾病家族性聚集的遗传变异,对于我们认知疾病、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有极大的帮助。

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已经基于家族性研究,发现了7个与帕金森病家族性遗传有关的基因。Landers团队注意到,还没有针对家族性帕金森病病例开展的大规模分析研究。

因此,他们合并了来自16个队列的测序数据,包括2824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和78683例对照受试者的全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经过筛选,本研究最终纳入了2184例家族性帕金森病病例(每个家庭有一个受影响个体)和69775例对照受试者。

在分析两组受试者的数据之后,他们在3个基因上发现了4个与家族性帕金森病显著相关的突变位点。其中有三个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被发现过,它们分别是GBA上的c.1093G>A/p.E365K,LRRK2上的c.6055G>A/p.G2019S和c.4321C>T/p.R1441C。剩下的RAB32上的c.213C>G/p.S71R变异(OR=65.5,P=7.8×10-16),是一个全新的发现。

在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群体中,研究人员发现了1个纯合RAB32 S71R患者和15个杂合RAB32 S71R患者(0.7%),在对照受试者群体中,只发现了3个杂合RAB32 S71R受试者(0.004%)。

最终,一共有18名帕金森病患者是RAB32 S71R携带者,他们的基因变异均得到桑格测序确认,其中只有1名患者是纯合子(没有证据表明是近亲结婚导致的)。这18名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与非携带者无显著差异;而且RAB32 S71R纯合子和杂合子在临床表现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在研究的最后,Landers团队探索了RAB32变异导致家族性帕金森病的潜在机制。过往的研究已经证实,RAB32是小GTP酶RAB家族成员,在调节细胞内囊泡转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RAB家族成员是帕金森病关键蛋白LRRK2的底物或调节因子。

他们基于细胞实验发现,表达突变型RAB32 S71R细胞中LRRK2 S1292磷酸化水平是表达野生型RAB32细胞的约三倍(P=0.02);而且LRRK2和RAB32 S71R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野生型的三倍(P=0.034)。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认为,S71R变异会增强RAB32与LRRK2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增加LRRK2的活性,进而驱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Matthew J Farrer团队几乎同期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病例研究也表明,RAB32 S71R是帕金森病的新遗传因子,是通过激活LRRK2发挥作用[2]。

将这两个研究放在一起,进一步证实了RAB32 S71R是帕金森病的可遗传致病因素。好消息是,目前作用于LRRK2的帕金森病药物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或许有必要在这些临床研究中探索LRRK2抑制剂对于RAB32 S71R突变的患者是否也有治疗效果。

对于那些有个人基因组数据的朋友而言,现在或许可以查查自己有没有携带这个基因变异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f8b8303148f.html

返回目录>>

为什么睡得好,记忆力就好?两篇Nature:

揭示睡眠在大脑记忆形成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2024-06-18 生物谷原创

发表在Nature杂志的两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以及睡眠和睡眠剥夺期间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

试想一下,你是一名学生,现在是期末考试周,你正在准备一场大考,那么你会选择熬夜复习还是休息一下呢?很多经历过熬夜抱佛脚的人都知道,睡眠不足会人“变蠢”——很难记住东西。

近日,发表在Nature杂志的两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以及睡眠和睡眠剥夺期间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

特定的神经元能适应特定的刺激,比如,迷宫中的大鼠一旦到达迷宫中的特定地点,其大脑中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这些被称之为“位置神经元”(place neurons)的特殊神经元在人体内也非常活跃,且能帮助人们在环境中进行定位。那么在睡眠过程中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海马体中的神经元,海马体是大脑深处参与记忆形成的海马形状特殊结构。他们发现,一种能在动物睡眠时可视化调节与位置相关的新神经元模式——在休息状态和睡眠状态下,每隔几秒就会有一种称之为尖波涟漪的电活性从海马体中释放出来,并持续数小时。

研究人员对这些波纹的同步程度以及传播距离非常感兴趣,它们似乎能将信息从大脑的一个部分扩散到了另一个部分,这些放电被认为能促进神经元形成并更新包括地点的记忆等。在实验中,科研人员记录了大鼠完成新迷宫探索后睡眠状态下的脑部活动,运用了一种称为贝叶斯学习的高级统计分析手段。这一策略使他们首次精准识别出哪些神经元与迷宫内的特定位置相对应并作出响应。

Diba研究员举例说明,若某神经元对迷宫某角落显示出偏好激活,研究中观察到,在睡眠阶段,该神经元不仅与共享相似偏好的神经元同步激活,还会意外地与代表其他区域的神经元协同工作。有趣的是,当大鼠再次进入迷宫时,其大脑神经元的空间敏感性出现了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关联到睡眠期间哪些神经元群被激活的模式。此发现不仅展现了睡眠中神经可塑性的实时可视化,也进一步支持了睡眠期间的神经元重激活对于记忆巩固的重要作用理论。

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实时可视化神经元的可塑性或表征漂移,为长期以来的认识——即睡眠期间神经元的再次激活是睡眠对记忆至关重要的机制之一——提供了实证支持。鉴于睡眠的关键作用,研究者进一步探求了解在经历睡眠剥夺时,大脑内部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研究中,团队对比分析了睡眠与缺乏睡眠状态下,位置神经元再次激活的频次(迷宫探索中活跃的神经元在休息时的自发唤醒)及其激活序列(通过“重放”现象衡量)。研究揭示,与睡眠剥夺相比,正常睡眠状态下的神经元在重激活和迷宫体验“重放”过程中的放电模式更为强烈,尽管睡眠剥夺状态下尖波涟漪的频率相近,但其幅度和能量较小。Diba研究员指出,不幸的是,在大约一半的案例中,睡眠剥夺彻底阻断了尖波涟漪期间对迷宫经验的重激活。即便剥夺睡眠的大鼠后来有机会补眠,重激活和“重放”过程虽略有回升,却远不能达到未经剥夺睡眠的大鼠水平,表明这部分记忆功能的损伤可能是不可逆的。

最后研究者表示,尽管再激活(reactivation)和重放(replay)对于记忆非常重要,但本文研究结果证明了睡眠剥夺对机体记忆的有害影响,研究人员希望后期能继续深入研究观察睡眠期间大脑记忆处理的本质,并解释为何这些记忆需要被重新激活,同时深入剖析睡眠缺失如何干扰这一精密的记忆维护系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c818300e23d.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丨汤其群团队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并揭示其机制

2024-06-18 生物探索

研究人员发现青蒿素能够靶向线粒体蛋白酶LONP1,促进LONP1与其底物CYP11A1的结合,加速CYP11A1的降解,抑制卵巢雄激素的合成,降低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及卵巢多囊样变。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又称Stein-Leventhal综合征,由Stein和Leventhal于1935年首次报道【1】。PCOS是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之一,也是育龄期女性不孕的首要原因,全球发病率约为10%-13% 【2】。PCO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可由环境和遗传共同诱导发病。根据2003年鹿特丹诊断标准,PCOS的诊断需存在以下三种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两种:不排卵或稀发排卵、高雄激素血症和/或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2】。除了上述特征外,PCOS患者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后期还可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生殖系统肿瘤以及精神异常等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命质量【1】。雄激素升高是PCOS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也是导致PCOS患者卵泡发育受损、排卵异常及子宫内膜病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控制PCOS患者雄激素水平是治疗PCOS的主要策略。然而,目前PCOS发生以及高雄激素血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并且均为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青蒿素是来源于黄花蒿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作为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小的一线抗疟疾药物应用于临床【3】。除了其经典的抗疟作用之外,近年来青蒿素类衍生物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某些类型肿瘤方面展现出较大前景。复旦大学汤其群教授团队早期系统筛选了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激活产热脂肪,降低肥胖小鼠体重并改善糖脂代谢(Cell Research,2016)【4】。

2024年6月13日,在汤其群教授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联合基础医学院团队合作在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rtemisinins ameliorate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by mediating LONP1-CYP11A1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显著改善PCOS的疾病表型。研究人员发现青蒿素能够靶向线粒体蛋白酶LONP1,促进LONP1与其底物CYP11A1的结合,加速CYP11A1的降解,抑制卵巢雄激素的合成,降低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及卵巢多囊样变。

为了探究青蒿素对PCOS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员建立了PCOS样的大鼠及小鼠模型,并使用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处理该模型,发现蒿甲醚能够显著抑制血清雄激素水平,改善动情周期,降低卵巢中囊状卵泡的数量,并且能够提高PCOS样大鼠的生育能力。雄激素的合成来源于胆固醇,在卵巢膜细胞中胆固醇经CYP11A1催化产生孕烯醇酮【5】,并在HSD3B2、CYP17A1及HSD17一系列酶的催化下产生雄激素。研究人员使用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及SM934处理卵巢膜细胞,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剂量依赖的抑制细胞上清中雄激素水平。此外,雄激素合成过程中的上游激素包括孕烯醇酮,17α-羟孕酮,孕酮等水平均受到青蒿素类衍生物抑制。

为了明确青蒿素抑制雄激素合成的机制,研究人员通过蛋白组学分析蒿甲醚处理的卵巢膜细胞中差异表达蛋白,发现CYP11A1表达下调最为显著。CYP11A1是雄激素合成的限速酶,催化胆固醇转变为孕烯醇酮【5】。细胞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剂量依赖的下调CYP11A1表达;在CYP11A1缺失的细胞中,青蒿素类衍生物不能进一步抑制雄激素合成,表明青蒿素通过抑制CYP11A1蛋白水平进而抑制雄激素合成。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直接靶向并结合线粒体蛋白酶LONP1,发挥类似分子胶水的作用进而促进LONP1与CYP11A1的相互作用,增强LONP1降解CYP11A1。过表达LONP1能够模拟青蒿素类衍生物的作用,抑制雄激素的合成。

最后,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小型临床研究来评估青蒿素对PCOS患者的疗效,发现口服双氢青蒿素能够显著降低PCOS患者的血清雄激素水平,减少卵巢窦状卵泡数量,降低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并改善患者的月经周期。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揭示了青蒿素治疗PCOS的潜在效果,鉴定了青蒿素诱导的LONP1-CYP11A1互作在PCOS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PCOS及雄激素升高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Science同期发表了Elisabet Stener-Victorin教授(Karolinska Institutet)题为 Remedy hope for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的专评,认为该研究为PCOS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c18830491be.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英媒:大肠杆菌肆虐,英国超市三明治“团灭”

2024-06-1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新闻联合社17日报道,受近期大肠杆菌疫情影响,又有一家为超市提供三明治的食品供应企业宣布撤回其生产的三明治产品,作为防止大肠杆菌污染的“预防措施”。此前,已有两家英国食品商宣布撤回类似产品。

据报道,为响应食品安全标准局(FSA,管辖区域为英格兰、威尔士与北爱尔兰)、苏格兰食品标准局和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的要求,全英范围内的食品供应商正在召回各种三明治、卷饼和沙拉产品。目前,爱尔兰食品企业Greencore Group PLC和英国食品企业Samworth Brothers已先后宣布召回在英国各大超市销售的此类产品。英国的素食品生产企业THIS也发布通知,召回其生产的纯素鸡肉培根卷。以上食品企业均声明,正在与FSA进行密切合作,以规避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大肠杆菌,又名大肠埃希氏菌,是人体肠道内的重要菌类。大肠杆菌菌株通常对人体有益,它们会生产维生素K,并防止肠道中其他致病菌的生长。然而,也有一小部分菌株会在特定条件下引发人体严重的食物中毒,偶尔会导致食品污染事件,造成严重后果。1996年,苏格兰地区就曾发生一起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导致21人死亡。

报道称,引发英国此次大肠杆菌疫情的菌株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感染STEC的人可能会出现腹泻、胃痉挛和发烧的症状,更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肾衰竭。UKHSA的调查显示,本轮由STEC引发的疫情始于5月下旬,且主要影响年轻群体。该机构认为,本轮疫情或与全国范围内出售的一种或多种食品有关,并且随着调查的深入,预计患病的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FSA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已迅速与相关企业和有关部门合作,将涉及的食品范围缩小到少数用于三明治和卷饼的沙拉叶产品。”他还补充说,如果市场上有不安全的产品,FSA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将其下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FqBN7rmiu

返回目录>>

泰国严管校园电子烟,赋予教师没收权力

2024-06-1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泰国《曼谷邮报》16日报道,由于使用电子烟的学生人数激增,泰国教育部和商务部联手赋予全国教师没收电子烟的权力。

据报道,泰国老师们之前面对在学校里出现的电子烟时只能“干瞪眼”。按规定,教师看到学生或家长携带电子烟到学校时,他们无权没收这些物品,需要请求警方的协助。泰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已经与警方采取了多项措施,但仍无法有效解决电子烟泛滥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泰国教育部和商务部现在以违反1979年《出口和进口商品法》第17条为依据,授权全国的教师和学校校长可以没收在学校发现的电子烟和水烟。

此外,泰国其他政府部门也对学校的电子烟“重拳出击”。泰国首都曼谷市长差察·斯提潘发布指令,要求曼谷市政府管理的学校禁止使用电子烟,允许老师没收电子烟,并让专家教育学生有关电子烟产品的健康风险。另据泰国《每日新闻》报道,泰国教育部常务秘书凯桑迪亚表示,他已提议修改教育部的禁毒政策法规,将电子烟列入严格禁止的毒品范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Fq9yu4DJs

返回目录>>

韩医协要“集体停诊”,民众担忧全韩医疗服务中断

2024-06-1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莽九晨】为支持韩国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反对政府扩招的行动,首尔大学医院及旗下附属医院超半数教授宣布于17日起无限期停诊。据《韩国先驱报》17日报道,这些教授是韩国第一批计划无限期罢工的医生,而代表约14万名医生的大韩医师协会(以下简称韩医协)计划于18日加入“集体行动”,这引发了民众对全韩医疗服务中断的担忧。

据韩联社17日报道,统计显示,首尔大学医院、盆唐首尔大学医院、江南中心等医疗机构的教授中有529人表示将从当天起无限期停诊,占比约55%,预计手术室的启动率将降至33.5%。

韩国政府17日宣布,将从当天起实行“重症应急疾病轮流值班制”,减少医疗空白,确保患者在黄金时间内接受治疗。韩政府还要求首都圈、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四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制定排班计划,确保各地区每天至少有一家机构负责夜间和公休日的急诊工作。

据报道,韩医协16日向政府提出三大要求:重新讨论医学院扩招;修改完善必需医疗政策改革计划;立即取消对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医学生的所有行政命令和处分。若政府不接受以上要求,将于18日在全国进行集体行动,以包括集体停诊、无限期停诊等形式正面斗争。韩国总理韩德洙16日对医协强制停诊的决定表示遗憾,称政府欢迎一切形式的对话并已做好准备,恳请医学界停止无理要求,参与医疗改革。

《韩国先驱报》称,此次医生罢工将是该国自200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极力呼吁首尔大学医院领导人不要授权罢工,并考虑要求罢工的教授向医院赔偿因集体行动而造成的损失。此外,韩卫生部17日向该国反垄断机构提交一份针对韩医协的报告,指控该协会违规领导医生罢工。而韩医协17日回应称,政府对医疗系统崩溃视而不见,医界只能拿出“全面停诊的最后筹码”。

不过,也有很多医疗机构和医生表示不参与此次行动。韩国《亚洲日报》称,韩国分娩医院协会、大韩儿童医院协会、重点癫痫支援医院协商机制等多家医疗团体宣布不参与集体停诊。大韩麻醉疼痛医学会、大韩急救医学会等虽表示理解支持医协的决定,但表示难以弃患者于不顾,将正常进行诊疗。

韩国保健福祉部统计数据显示,共计1463家医疗机构申报将于18日停诊,仅占整体医疗机构(3.6371万家)的4.02%。某综合医院负责人向媒体透露,实际申请停诊或调整诊疗日期的情况较少,预计集体停诊可能性较低。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医政矛盾若不及时弥合,情况有可能恶化。

据韩国纽西斯通讯社17日报道,部分社区医院表示将共同参与韩医协组织的停诊活动,招致全韩各地民众的不满。据报道,一些“妈妈群”、社区群正在共享参与集体停诊的社区医院名单,并对其进行抵制。在韩国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些呼吁社区居民不要前往参与集体停诊医院的帖子。有韩国网民表示,“这次轮到国民们站出来了”“罢工是医生的自由和权利,不去相关医院也是消费者的自由和权利”等。

今年2月份以来,韩国医疗界为抵制政府的医学院扩招政策,众多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纷纷离职,已导致很多综合医院的科室处于停诊或半停诊状态,给韩国民众的就医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左耳感觉不舒服,打电话向位于首尔的延世大学附属世福兰斯医院耳鼻喉科预约,却被告知,该院耳鼻喉科处于停诊状态,何时恢复正常诊疗还不清楚。后来,记者只能到另一家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FqCF6CsQs

返回目录>>

北京:医保卡借他人冒用将被暂停结算

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12个月

2024-06-19 北京青年报

昨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北京市医疗保障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行政处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北京市市、区医疗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对医疗保障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包括责令改正、责令退回或责令追回、暂停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等行政处理。其中,参保个人存在将本人的医疗保障凭证交由他人冒名使用;重复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利用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等情形时,至少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3个月。

通知中提出,为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进一步落实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职责,加强医疗保障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理,制定本办法。在总则部分,明确了本办法制定的法律法规等依据,并界定了本办法规范的行政处理措施的类型。同时,北京市医疗保障局执法处依法查处本市医疗保障领域应予以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定点医药机构违反《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的,应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符合《北京市医疗保障领域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办法》规定的,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不得以行政处理代替行政处罚。

通知中第二至四章则分别对不同的行政处理措施,即责令改正、责令退回或责令追回、暂停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的具体适用情形、适用标准、适用程序等要求进行了明确。

定点机构过度诊疗可约谈有关负责人

其中,责令改正是指北京市市、区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定点医药机构、个人、用人单位、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立即停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行政处理措施。发现应当责令改正的行为的,应送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当事人立即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的一般不超过10天(自然日)。整改期满后,被责令整改对象应当向医疗保障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整改报告,并接受医疗保障行政部门的复核。

对于定点医药机构有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违反诊疗规范过度诊疗、过度检查、分解处方、超量开药、重复开药或者提供其他不必要的医药服务;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串换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为参保人员利用其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提供便利;将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等行为之一,未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的,由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约谈有关负责人。

同时,对于参保个人将本人的医疗保障凭证交由他人冒名使用;重复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利用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等情形之一的,由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重复享受医保待遇将被责令退回

责令退回是指北京市市、区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定点医药机构或个人在规定期限内退回因违法违规行为造成损失的医疗保障基金的行政处理措施。责令追回是指北京市市、区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追回被侵占、挪用的医疗保障基金的行政处理措施。

通知中强调,北京市市、区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发现存在应责令退回、责令追回行为的,及时送达《责令退回(追回)医保基金通知书》,责令当事人立即或者限期退回医疗保障基金,并按通知要求复核。

其中个人将本人的医疗保障凭证交由他人冒名使用;重复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利用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的,由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隐匿、转移、侵占、挪用医疗保障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责令追回。

造成2万元以上损失暂停结算12个月

通知还指出,参保人员有将本人的医疗保障凭证交由他人冒名使用;重复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利用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等情形之一时,未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或者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金额不满0.5万元的,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3个月;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金额在0.5万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6个月;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金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2万元的,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9个月;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12个月。

此外,对于有特殊情况的,通知中还表示,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主观过错等因素,决定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的时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9/c14739-40259692.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健委:累计派驻超8万名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在县医院支持工作

2024-06-1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在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到县级和城乡基层的过程中,国家卫健委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政策?目前这些政策取得了那些实质的效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统筹各类资源为基层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以县医院能力为重点加强多种支援形式,包括城市支援农村的各种措施,具体如下:

一是会同中央组织部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工作。通过“以市担责、以院包院”这种方式,采取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帮助受帮扶医院培养综合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综合能力。目前,已经有148家重点帮扶医院达到了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其中有67家达到了三级医院的服务能力。

二是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全国1173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940个县的1496家县级医院,帮助县医院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专业骨干,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目前85%的对口帮扶县医院达到了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其中44%达到了三级医院服务能力,较2020年分别增长6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三是自2005年起,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累计派驻超过8万名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在县医院支持工作,另外自2011年起,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管医院组织国家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到现在已经累计派出170支国家医疗队超过1000名医务人员,以县乡为重点,开展疾病诊疗、健康宣教、人员培训等巡回医疗工作,把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李大川表示,通过以上工作,全国的县医院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023年,全国2062家县医院参加了县医院能力评估,覆盖了全国98.6%的县域,这其中有1894家县医院达到了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1163家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8/c14739-40259201.html

返回目录>>

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儿童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人民时评)

2024-06-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承担的“中国儿童健康扶贫计划”开展疾病筛查、实施分类分批救治;多地儿科专家到脱贫地区服务,开展义诊、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活动,带动学科建设……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防止脱贫家庭因为儿童重大疾病返贫,不断巩固脱贫地区来之不易的成果。

  也应看到,一些脱贫地区的儿科医疗服务相对匮乏,如何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成为一项必须解答的课题。对于脱贫地区而言,加快儿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仅能更好满足当地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儿童健康成长,还能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从这个角度看,加强脱贫地区儿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客观上看,脱贫地区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地区间儿科资源分布较不均衡。比如,儿科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区县级,科室设置不规范、医疗力量不全面;一些脱贫地区儿科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不足,无法满足患儿的治疗需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建设高水平儿童医疗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儿童疾病诊疗和救治能力。

  从实践来看,一些地方通过建立与省级、国家级儿科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和人才共享,有力带动了地方儿科服务水平的提升。北京儿童医院探索建立专科联盟,搭建全国儿科四级诊疗体系,通过“病人不动、医生动”,让更多患儿实现就近就医;在云南,通过对口帮扶,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相继建立新生儿住院部、普通儿科住院部、儿科门诊,设置儿科床位……从“输血”到“造血”,做到“帮扶一个,强化一科”,可以充分发挥牵头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充脱贫地区儿科服务资源。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儿童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需要用好各类协作机制,推进优质儿科资源下沉。

  儿科医生的短缺也是制约脱贫地区儿科发展的瓶颈之一。当前,脱贫地区儿科医务人员存在总量不足、配置不均、力量不强等问题。比如,在一些脱贫地区,部分县级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是其他科室转岗医师,缺乏系统的儿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基层儿科医生流失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加大儿科医生的培养力度,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待遇提升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也要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对到脱贫地区服务的儿科医生予以政策倾斜和支持。健全人才成长机制,提供儿科医学人才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才能让儿科医生留得下、留得住。

  近年来,我国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向乡镇延伸,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覆盖90%左右的脱贫县,已有不少基层医院开展与省市县级医院的远程会诊,还有些地方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开展儿童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这些都是值得总结的经验做法。这也启示我们,应用好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优化双向转诊流程,对复杂或疑难病例组织远程会诊等,让脱贫地区的患儿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脱贫地区儿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儿童健康为重点,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增强家长和儿童的健康意识,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脱贫地区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9/c14739-40259640.html

返回目录>>

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市县

七成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关系

2024-06-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我国加快基层信息化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为基层提供远程会诊服务,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监测显示,全国70%的卫生院已经和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关系。

  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今年重点推动各地统一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更好地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其中县域医学影像中心已经覆盖了50%的乡镇卫生院。一些地区通过建设区域的审方中心,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和处方点评,加强药事管理,让群众在基层放心用药、合理用药。

  推进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基层应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通过辅助诊疗系统,为基层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决策支持,提高了基层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水平和诊疗服务质量。截至2023年底,27个试点县的基层机构通过辅助诊疗系统已经提供诊断建议2600余万次。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我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3年,2062家县医院参加了县医院能力评估,覆盖了98.6%的县域。其中有1894家县医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这之中有1163家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李大川说,我国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采取多种支援形式,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到县级和城乡基层。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采取师带徒、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帮助受帮扶医院培养综合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综合能力。目前,已有148家重点帮扶医院达到了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其中67家达到了三级医院的服务能力。

  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组织1173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940个县的1496家县级医院,帮助县医院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专业骨干,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目前,85%的对口帮扶县医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这之中有44%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较2020年分别增长6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自2005年起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累计派驻超过8万名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在县医院支持工作。自2011年起组织国家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累计派出170支国家医疗队超过1000名医务人员,以县乡为重点,开展疾病诊疗、健康宣教、人员培训等巡回医疗工作,把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傅卫说,我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2023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向村卫生室派驻医师超过2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今年,将进一步拓展延伸服务链条,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医院和基层下沉,解决农村的优质服务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9/c14739-40259647.html

返回目录>>

三部门联合发文——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

2024-06-19 科技日报

“通过远程医疗支持,西藏日喀则仲巴县、新疆伊宁市等地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优质服务。”在6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介绍道。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抵达群众“家门口”,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持续健全医疗机制,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表示,作为受援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好城市医院支援基层这一制度安排,不断提升县域和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基层能够享受和城市医院同样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近年来,在加强数字影像等设备配备、持续改善基层就医环境的基础上,城市医院通过精准对接,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人员、技术、管理的帮扶,如开展科室共建、建立常态化联合门诊、联合病房、设立专家工作室;同时,加强基层的全科、儿科、口腔科、中医科和康复科等科室建设,促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更好解决。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组织国家医疗队持续开展巡回医疗,已经累计派出170支国家医疗队、超过1000名医务人员,以县乡为重点,开展疾病诊疗、健康宣教、人员培训等巡回医疗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医生”。

此外,通知进一步明确,要通过深化城市医院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组织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县级以上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县乡村巡回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连通各级医疗机构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如何确保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避免形式上挂牌或短期支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回应,通知对城市医疗资源支援基层作了新的部署和安排,要求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抓手,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医联体长效运行机制,进而建立长期的支援工作机制。同时,通知进一步细化支援工作的形式和任务,要求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互联网诊疗服务,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将门诊号源和住院的床位向基层下沉。

不仅如此,通知针对常驻基层机构的执业医师原单位对其开具处方等诊疗活动做出调整,要求派驻人员按照工作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支援任务,对于城市医院支援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薪酬补贴、职称评定、职业发展、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方面实行优惠待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9/c14739-40259681.html

返回目录>>

AI发现冠心病罕见变异基因

2024-06-19 科技日报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先进的人工智能(AI)工具,在17个基因中识别出罕见的编码变异,揭示了冠状动脉疾病(CAD,也称冠心病)的分子基础。近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相关研究,揭示了影响心脏病的遗传因素,或为心血管疾病的定向治疗和个性化治疗开辟新途径。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计算机生成的冠状动脉疾病评分(ISCAD)来全面分析冠心病。ISCAD评分结合了电子健康记录中数百种不同临床特征,包括生命体征、实验室测试结果、药物、症状和诊断。为了建立AI评分系统,他们在这项综合分析中,利用英国生物库、“我们所有人”研究计划和BioMe生物银行中604914人的电子健康记录对系统进行了机器学习训练。

随后,研究人员测试了该评分与这些个体外显子组序列中发现的罕见和超罕见编码变异的关联性。此外,团队还进一步研究了所发现的基因在CAD的致病危险因素、CAD的临床表现及其与CAD状态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作用。

AI工具最终在17个基因中识别出编码变异,并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这些基因是如何与冠状动脉疾病产生关联的。由于它们只发生在一小部分个体中,罕见编码变异的存在可能对疾病风险或易感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这些变异有望为确定心脏病的生理机制和发现治疗的基因靶点提供新途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9/c14739-40259683.html

返回目录>>

产科类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将原有项目整合为30项 单设“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

2024-06-18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少杰)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30项,突出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赋能产科平稳运行和发展。

  据了解,过去,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各省价格部门牵头制定,不仅数量差异较大,名称、项目内涵、计价单位以及耗材收费等也有较大差异。以难产接生为例,各地设立产钳助产、臀位助产、胎头旋转、手取胎盘等多个价格项目,但这些项目技术难度、资源消耗等比较接近。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新的助产方式逐步被引入临床,过去将具体操作与价格项目紧密绑定的立项方式导致价格项目拆分过细,无法很好适应一些新技术的收费需求。为进一步突出服务产出的导向,国家医保局将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基本相当的项目归为一类,将各地原有的产科类价格项目统一规范整合成30项,以更好适应临床实际。

  国家医保局表示,产科类立项指南原则上按照孕产流程进行分段立项,即根据妊娠期、产前、生产、产后等各环节的具体检查治疗或操作分别设立项目,不再与具体技术细节挂钩。具体项目对各地现行价格项目中服务产出一致、资源消耗相当的项目进行科学整合,对照《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逐一明确了技术服务与价格项目的对应关系,有助于脱离按技术细节立项的传统路径,促进改良创新技术的临床转化。此次产科类立项指南单独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项目,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鼓励积极开展镇痛分娩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孕产妇提供专业化的陪伴分娩和导乐分娩服务。

  据介绍,国家医保局将陆续出台护理类等类别立项指南,尽快形成覆盖大部分学科的立项指南。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618/495799.html

返回目录>>

江西推出血吸虫病防治地方标准

2024-06-18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娜 通讯员 吕尚标)近日,江西省地方标准《螺情消长评估技术规范》和《工程项目血吸虫病卫生学评估规范》发布,将自今年11月1日起实施。这是江西省首次发布血吸虫病防治地方标准,填补了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标准化的空白。

  据了解,这两项标准由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联合编制。《螺情消长评估技术规范》规定了螺情消长评估的职责、流程、内容和技术要求等。《工程项目血吸虫病卫生学评估规范》规定了工程项目血吸虫病卫生学评估程序、评估内容和方法、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建议等。

  这两项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标准化迈出重要一步,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了规范化指南,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618/495798.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发布督查办法及要点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监管迎新规

2024-06-18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少杰)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办法(试行)》,明确了检查机构和人员、检查程序、检查有关工作衔接、检查结果的处理等内容。《办法》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办法》提出,根据检查性质和目的,对试验机构开展的检查分为日常监督检查、有因检查和其他检查,不同类型检查可以结合进行。试验机构、试验专业或者主要研究者存在以下情形的,可以纳入检查重点或者增加检查频次:2年内临床试验项目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真实性问题的;2年内试验机构监督检查综合评定结论为不符合要求的;主要研究者同期承担临床试验项目较多、主要研究者管理能力或者研究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等可能影响试验质量的;投诉举报或者其他线索提示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其他表明试验机构可能存在质量管理风险的,如试验机构超过2年未开展临床试验,后续恢复开展试验的。

  《办法》明确,检查机构组建检查组实施检查,检查方式以现场检查为主,可视情况开展远程检查。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当及时撰写现场检查报告,按照有关检查要点和判定原则,列明发现的缺陷项目与缺陷分级、现场检查结论及处理建议。对综合评定结论为“符合要求”的试验机构或者试验专业,试验机构应当对其存在的缺陷自行纠正并采取预防措施,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纳入日常监管。对综合评定结论为“不符合要求”的试验机构或者试验专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其暂停新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又讯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试行)》。该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将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根据文件,检查要点共16个检查环节、96个检查项目,分为机构和临床试验专业2个部分。在判定原则方面,检查发现的缺陷分为严重缺陷、主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一般情况下,关键项目不符合要求判为严重缺陷,主要项目不符合要求判为主要缺陷,一般项目不符合要求判为一般缺陷。检查后,应当对机构和临床试验专业分别作出结论,包括现场检查结论和综合评定结论。

  其中,综合评定结论的判定原则为:发现缺陷不影响受试者安全和/或试验数据质量或者影响轻微,综合评定认为质量管理水平较好的,结论为符合要求;发现缺陷可能严重影响受试者安全和/或试验数据质量,综合评定认为质量管理存在严重缺陷或者不符合试验机构备案基本条件的,结论为不符合要求;发现缺陷可能影响受试者安全和/或试验数据质量,现场检查结论为“待整改后评定”,整改后仍不能达到符合要求标准的,结论为不符合要求。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618/49578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