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13

发布时间:

2024/06/13

浏览次数:

621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6-13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今夏我国是否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赴成都、深圳两地开展老年健康工作调研

2024慢病优质科普传播推广行动正式启动

疾控动态

市疾控中心走进企业开展职业健康防护技能宣传

迢迢虽远,学术交流舟楫频

——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现场研讨会在舟山市岱山县召开

科研动向

清华大学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炎症,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治疗早期阿尔兹海默病!卫材/渤健「仑卡奈单抗」新适应症获FDA受理

GUT: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团队首次在人体内证实,

葛根素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

《细胞》:AI一口气找到近百万种潜在抗菌肽!

中国科学家参与的史上最大规模抗生素筛选项目,79/100产物有体外活性

舆情信息

晚间睡觉有「光」,警惕儿童性早熟

40℃极端高温来袭!一个动作可让心脑血管瞬间崩溃

一顿饭吃太饱的人,身体在经历什么……

世卫组织:印度出现第二起人类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调查: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六成遭心理攻击或体罚

日本“食人菌”肆虐 2024年感染人数已超2023全年

阿尔茨海默病奠基性论文造假掀巨澜

科研人员揭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阻滞机制

日本冈山自来水氟化物超标引不安 当地将开展血液检查

对采光照明进行抽检,更好预防近视

激发户外运动的多重效益

青海:到2026年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热点追踪

今夏我国是否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2024-06-13    科技日报

 

近日,全球多国持续遭遇热浪。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南部信德省此前更是出现52摄氏度的高温,逼近历史极值。热浪也席卷印度,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摄氏度,已经导致多人死亡。

那么,今夏我国是否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气候、地形等因素共促高温

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北部、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高温天气,平均气温比往年高出2摄氏度至4摄氏度,平均最高气温较常年高出2摄氏度到5摄氏度。

“与历史同期相比,近期这些地区的高温天气,整体来说还不是特别极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事实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在每年3月至6月都会遭遇极端高温天气。

这次的热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印度为例,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共同造就了高温天气。

从地形上看,印度北部紧邻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南部是德干高原,中间是广阔的恒河平原。平原地区大气层相对较薄,散热能力较差,气温容易迅速攀升。

从气候角度看,印度所在的南亚地区主要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5月下旬至6月初,南亚季风还没有爆发,印度上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此时天空云量少,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土壤湿度低,蒸发消耗的热量少。

任国玉解释,从春分开始,正午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逐渐北移至印度大陆。同时,印度次大陆北部和西部受到高山阻隔,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很难吹进来,即便一些偏西北风或偏北风吹进来,气流下山后也会受到焚风效应影响,形成干热风,让天气更炎热。

2024年或比2023年更热

2023年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一般来讲,厄尔尼诺形成的次年,极端天气将会出现得更频繁。与2023年相比,2024年可能更热,极端天气出现次数或更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长期从事厄尔尼诺预测与研究工作。他说,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创造全球高温新纪录的概率达60%。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认为,2000年以来,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等地的夏季高温事件出现频率呈明显增加趋势。预计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华北、内蒙古中西部、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西北、新疆等地气温偏高比较明显。

郑志海预测,受今年高温影响最明显的区域或将偏南一些,主要集中在江南南部、华南一带。除此之外,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异常天气事件,预计今年出现类似事件的可能性小。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预测称,2023年至2024年助推全球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厄尔尼诺已经显示出结束迹象,拉尼娜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

厄尔尼诺是自然发生的一种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变暖有关的气候模式。拉尼娜则与之相反,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变冷有关。拉尼娜常出现在强厄尔尼诺之后,两种现象都与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相关。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本次厄尔尼诺在202312月达到峰值,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5次厄尔尼诺之一。20247月至9月期间,出现拉尼娜的可能性为60%8月至11月期间,这种可能性达到70%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虽然厄尔尼诺即将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气候变化的暂停,受温室气体影响,地球将持续变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3/c14739-40255704.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赴成都、深圳两地开展老年健康工作调研

2024-06-11    中国疾控中心

 

  为推进老年健康重点工作,20245月中下旬,中国疾控中心赴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深圳市开展老年健康工作综合调研。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高欣副研究员、慢病中心老年健康室副主任尹香君等专业骨干、省(市)级疾控中心慢病科所长及相关业务骨干参加。

  调研以座谈会结合现场走访的形式进行。座谈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调研组重点了解了成都、深圳两地的老年心理关爱行动推进情况及失能(失智)预防领域工作进展,对《老年人失能预防服务标准》《老年人认知障碍预防干预技术标准》两项老年健康标准内容的丰富完善进行交流讨论。此外,调研组实地走访成都和深圳两地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和养老机构,了解当地老年健康及医养结合相关工作情况,广泛听取一线工作人员对老年健康相关标准制定和应用的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中国疾控中心对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失能(失智)预防干预等工作开展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此次现场调研为老年健康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6/t20240611_283546.html

 

 

 

返回目录>>

 

 

2024慢病优质科普传播推广行动正式启动

2024-06-1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527日,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人民网·人民健康共同发起的2024慢病防控优质科普传播推广行动在北京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张伶俐,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人民网总办会成员、人民健康董事长万世成,以及多位医疗领域专家出席启动仪式。

  在致辞中,沈洪兵主任表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慢病防控工作。”沈主任介绍说,中国疾控中心持续加强人群健康监测,建立了针对不同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监测、干预和管理系统;聚焦中小学生、职业人群、老年群体等重点人群,持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点强调“三减三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进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有序开展,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毛群安司长表示我国已形成了综合防治规划、专病防治方案、规范防治指南三个层次的慢病防治政策体系。未来,要加强科普宣教,进一步提升公民慢病防治的能力和意识,助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郭燕红司长认为应对慢性病的挑战,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要充分发挥科普的重要作用,由权威的专家通过权威的媒体传递权威的健康知识,形成全社会动员的科普工作机制。

  现场,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现场介绍了行动方案。本次行动将成立由权威专家领衔的专家委员会,打造慢病防控科普专家库,建设慢病防控科普服务专区。同时,为推动行动广覆盖见成效,还将依托累计下载量1.57亿的人民好医生客户端、1460多个国家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及2890多个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县(区)等有组织的推动慢病防控优质科普传播推广。   

  启动仪式上,王辰院士和贾伟平院士分别从社会公众和专业人士角度发出科普倡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6/t20240611_283545.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市疾控中心走进企业开展职业健康防护技能宣传

2024-06-12    北京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

 

  202464-11日,为提高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增强劳动者个人防护能力,高效开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将“职业健康防护技能”送入企业,递进劳动者手中。

  职业卫生所王如刚主任医师、谭建主治医师、邢润泽主管医师、李富辉医师和马轶贤护师一行深入用人单位,先后通过开展职业危害风险识别与隐患摸底排查、工效学调查评估、职业病防治知识咨询、案例分析与应急技能培训授课、职业病防护知识技能竞赛、知识展板宣传与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治知识、职业病法律法规、职业健康防护咨询与安全应急应对技能培训等多方面职业健康服务。王如刚主任医师结合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掌握安全应急技能、养成良好工作习惯”为题进行了培训授课,近300名劳动者参加了培训。

  此次送“职业健康防护技能”活动,是北京市疾控中心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工作方案》的具体举措,受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一致好评。提高了劳动者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职业健康防护意识和知识技能,对促进劳动者职业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9012.shtml

 

 

返回目录>>

 

 

迢迢虽远,学术交流舟楫频

——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现场研讨会在舟山市岱山县召开

2024-06-12    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于2009年在我国大别山地区首先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浙江省是全国9个重点省份中唯一逆势下降的省份,尤其是开展蜱传疾病综合防控试点的6个县区发病率下降了50%。为遏制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上升趋势,借鉴浙江省蜱传疾病防控经验,探索全国蜱传疾病防控技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9个重点省份的专业人员于64-6日在岱山召开SFTS防控技术现场研讨会。

中国疾控中心李群副主任、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张彦平处长、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李德新教授、浙江省疾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舟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顾仲朝副主任、岱山县唐燕副县长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唐燕副县长致欢迎辞,欢迎国家疾控中心带领全国各省专家到岱山进行指导,也介绍了岱山县SFTS防控工作;蒋健敏副主任感谢了国家疾控中心将此次研讨会放在浙江召开,这是对我省SFTS防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同时,蒋主任也回顾了浙江省SFTS防控历程,表示浙江省将继续努力,为全国SFTS科学防控提供更多的浙江经验;李群副主任充分肯定了浙江省SFTS防控取得的成绩,也强调了目前SFTS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希望全国各省在浙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各省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

研讨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建东研究员介绍了全国SFTS的疫情形势、周边国家疫情分布情况及目前采取的主要防控措施;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孙继民所长分析了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情形势,介绍了浙江省孳生地清理、成蜱杀灭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SFTS综合防控工作,并介绍了从1.0版到3.0版逐渐优化完善的过程,从最开始的防蜱灭蜱到动物管理再到蜱虫应急控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岱山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谭启龙从岱山县自身工作实践出发,介绍了SFTS社区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及经验教训。随后参会代表现场考察了岱山县东沙镇小宫门自然村SFTS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大家纷纷表示,浙江省工作做的实做的细,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回去后将借鉴浙江经验完善各地防控措施。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crbyfjk/ywdt/202406/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清华大学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炎症,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2024-06-12    医诺维

 

结果发现,睡眠不足、认知功能和炎症通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表明炎症、氧化应激和整合应激反应通路的激活与睡眠不足过程有关,从而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近日,清华大学体育部的研究人员在"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 sleep risk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cellular pathwaysInsights from population-based and mice studies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引发炎症,增加认知障碍风险。人类数据表明,睡眠不足与较低的认知能力有关,较高的炎症水平也与较低的认知能力有关。对小鼠模型分析发现,睡眠不足会激活炎症、氧化应激、整合应激反应,从而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队列中264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70岁,男性占46%,分析了睡眠不足炎症生物标志物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并探索了小鼠模型的细胞机制。

总的来说,研究参与者的平均BMI29.14,平均睡眠时间为7.17小时,52.3%的参与者有充足的睡眠。

认知功能测试发现,与正常睡眠时间(7-9小时)相比,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与四项测试中的认知得分较低相关。

此外,对炎症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较高的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

重要的是,睡眠不足与人类认知能力之间的负相关性在小鼠身上得到了进一步验证,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正常睡眠组相比,亨廷顿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代谢途径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途径通路,在睡眠剥夺和恢复性睡眠小鼠组中得到了丰富。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对小鼠大脑中的单细胞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睡眠不足的小鼠大脑神经元炎症、氧化应激和整合应激反应通路被激活。

研究指出,睡眠不足会引发脑内炎症级联反应,激活大脑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从而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炎症因子会对神经元健康和认知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炎症反应会破坏突触可塑性,损害神经递质平衡,影响神经元通讯,最终导致认知缺陷。

此外,炎症还可能影响血脑屏障,使其更具渗透性,并允许炎症分子进入大脑,这会进一步加剧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过程,可能加速认知能力下降。而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的慢性炎症会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进一步加剧认知能力下降。

总之,结果发现,睡眠不足、认知功能和炎症通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表明炎症、氧化应激和整合应激反应通路的激活与睡眠不足过程有关,从而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那么,如何缓解睡眠不足带来的炎症呢?

20245月,清华大学体育部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运动科学权威期刊"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ccelerometer-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are associated with C-reactive protein in US adults who get insufficient sleepA threshold and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 analysis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增加身体炎症水平,每天进行20分钟中度至剧烈体力活动,能够缓解睡眠不足相关的炎症水平,表明运动可以为睡眠不足的人群带来抗炎益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403829e6067.html

 

 

返回目录>>

 

 

治疗早期阿尔兹海默病!卫材/渤健「仑卡奈单抗」新适应症获FDA受理

2024-06-12    医药魔方

 

仑卡奈单抗是一种用于治疗AD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中和并清除导致AD神经病变的可溶且有毒性的Aβ聚集体。

69日,卫材和渤健共同宣布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商品名:Leqembi)静脉注射(IV)剂型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获FDA受理,用于维持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即存在轻度认知障碍或处于轻度痴呆阶段的AD患者。PDUFA日期为2025125日。

早期AD患者需在起始阶段先接受每两周1次(Q2W)的仑卡奈单抗治疗,然后再接受每月1次的仑卡奈单抗治疗,以此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清除有毒的原纤维(即使在淀粉样蛋白β(Aβ)斑块从大脑中清除后,这些原纤维仍会继续存在导致神经元损伤)。

此次sBLA主要是基于IIStudy 201研究及其开放标签扩展(OLE)研究和Clarity ADStudy 301)研究及其OLE研究的数据。

Clarity AD研究纳入了1795例早期AD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在第18个月时,与安慰剂组相比,仑卡奈单抗组患者的临床痴呆症评分总表(CDR-SB)分数下降了27%。此外,由AD看护者评估的次要终点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组-轻度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CSMCI-ADL,衡量患者独立运作的能力,包括能够穿衣、喂食和参与社区活动)也下降了37%

安全性方面,仑卡奈单抗组出现了6例死亡,安慰剂组出现了7例死亡。调查人员认为死亡事件与仑卡奈单抗及ARIA现象(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可能是大脑水肿(ARIA-E)或微出血(ARIA-H)的迹象)均无关。仑卡奈单抗治疗组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为14%,安慰剂组为11.3%。最常见的SAE是输注相关反应、ARIA-E、房颤、晕厥及心绞痛。

此外,卫材正在向FDA滚动提交仑卡奈单抗皮下注射(SC)剂型每周1次)用于维持治疗ADBLA(见:卫材在美递交阿尔兹海默症新药Leqembi皮下注射剂上市申请)。

AD是一种持续的神经毒性过程,在Aβ斑块沉积之前开始并在Aβ斑块沉积之后持续进展。治疗早期AD是当务之急,因为在早期进行持续治疗可以减缓AD的进展。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越早得到诊断和治疗,患者获益的机会就越大。

仑卡奈单抗是一种用于治疗AD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中和并清除导致AD神经病变的可溶且有毒性的Aβ聚集体。因此,仑卡奈单抗可能对AD病理过程产生积极影响并减缓疾病发展进程。

仑卡奈单抗IV剂型现已在美国、日本和中国获批上市。20143月,渤健与卫材达成协议,获得了该药物的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据渤健财报,2023年仑卡奈单抗销售额为1000万美元。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f40829e2577.html

 

 

返回目录>>

 

 

GUT: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团队首次在人体内证实,

葛根素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

2024-06-12    奇点糕

 

这项研究提供证据表明,葛根素能够以肠道为主场,通过调控肠菌定植、改变TMAO的代谢来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近日,GUT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揭示葛根素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1]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等人发现,葛根素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抑制其排放“毒物”,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除此之外,这项研究是首次在临床环境中探索葛根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可以考虑加入葛根素补充剂,或开发基于葛根素的药物。

尽管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已被证明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有效的药物,但是由于食用和药用植物具有天然和安全的属性,它们在预防和管理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方面吸引了大量关注,被视为一种新颖的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利用自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ApoE/−)观察补充葛根素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与常规饮食相比,高脂饮食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出现更严重的主动脉斑块,TNF-α、IL-6IL-1β、ICAM-1VCAM1等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饮食中补充葛根素,可以减少高脂饮食小鼠的斑块形成和炎症因子水平。

随后研究团队试图找出葛根素对心血管的保护机制。

给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喂食葛根素时,他们观察到,葛根素最主要在小鼠粪便中积累(~250μM)。此外,补充葛根素还降低了小鼠的氧化三甲胺(TMAO)血液水平,这是一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已被证明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这些意味着,葛根素很有可能坐镇于肠道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

经过粪便移植实验,研究团队发现葛根素的效用确实依赖于肠道菌群。进一步研究表明,葛根素能够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特别是降低粪便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copriP. copri)的定植。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葛根素能够下调P. copri的细胞膜相关基因表达,导致P. copri细胞膜变形和内部气泡增加,从而阻碍P. copri在肠道立足。

P. copri菌属以生产三甲胺(TMATMAO的前体物质)而闻名,看来葛根素这一招是正中靶心了,通过抑制P. copri定植来打乱TMAO的代谢途径。而且大肠杆菌、瘤胃球菌、具核梭杆菌也是TMA生产者,但其细胞膜活力不受葛根素影响,说明葛根素对P. copri情有独钟。

研究团队利用小鼠实验验证,表明P. copri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来说真不是什么好菌。口服P. copri五周后,高脂饮食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病情,体重增加、主动脉斑块病变面积增加、TMAO血浆水平增加。

最后,研究团队为以上发现提供了临床证据。

他们获取珠江医院76名基线参数相近的高脂血症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没有斑块相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粪便中P. copri水平更高、TMAO血液水平更高,且严重程度与P. copriTMAO水平呈正相关。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4名年龄在40-80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有患者均遵循指南接受常规治疗,并以随机平均分配的方式入组,分别补充葛根素或安慰剂。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每天口服葛根素(150mg/天)1周后,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P. copri丰度降低、TMAO血浆水平降低,血液指标没有显示有任何毒性反应。

实际上,葛根素已被证明可以减少脂肪生成、促进脂肪酸氧化,从而降低甘油三酯循环水平、改善血脂,并且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发挥抗炎特性[2,3]。然而,由于葛根素在水和脂质中的溶解度较差,葛根素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方式让人们很是迷惑。

这回谜题解开了,这项研究提供证据表明,葛根素能够以肠道为主场,通过调控肠菌定植、改变TMAO的代谢来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更重要的是,该研究提示P. copri丰度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志物,并首次在临床上评估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补充葛根粉的效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7478293e542.html

 

 

返回目录>>

 

 

《细胞》:AI一口气找到近百万种潜在抗菌肽!

中国科学家参与的史上最大规模抗生素筛选项目,79/100产物有体外活性

2024-06-12    奇点糕

 

研究使用机器学习识别了全球微生物组中近一百万个候选AMP,并初步展示了AMP的广谱抗菌作用。

近日,来自上海复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机器学习在全球微生物组中,识别了近一百万种潜在的抗菌肽。对其中100种进行测试,确认了79种在体外具有活性,63种表现出对致病菌株的抑制效果。

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在公共数据库中计算分析了63410个公开宏基因组和87920个高质量微生物基因组,预测并编目了包含863498个非冗余候选抗菌肽序列的AMPSphere。经过计算和筛选的所有候选AMP可以通过https://ampsphere.big-data-biology.org/进行访问。

AMPSphere涉及到72种不同的栖息地,其中土壤/植物(36.6%)、水(24.8%)和人类肠道(13%)的比例最高。许多AMP源自碎片化的大蛋白质,并且在基因组中与保守基因相关,38.9%的候选AMP在不同基因组中具有同源物。

研究人员测试了100种合成AMP11种临床相关致病菌株的影响,包括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包括一种耐粘菌素菌株)、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一种耐甲氧西林菌株)、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

初步筛选显示,有63AMP完全抑制了至少一种致病菌株的生长,甚至有些AMP1μmol L-1的低浓度下仍然具有抗菌活性,抗菌活性与多粘菌素B和左氧佛沙星类似。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以及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AMP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分别有39242126AMP对其表现出抑制活性。

但是,这些AMP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似乎也没放过益生菌。研究人员筛选了58AMP,与8种肠道微生物进行共同培养,发现有58%在低浓度下就能够抑制至少一种共生菌的生长。所有分析的肠道菌株至少对4AMP表现出敏感性,其中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单形拟杆菌和普通拟杆菌表现出最高敏感性。共计有79AMP表现出对致病菌或共生菌的抑菌活性。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小鼠皮肤脓肿感染模型中测试了AMP的抗感染功效。鲍曼不动杆菌会导致小鼠血液、肺部、泌尿系统等组织部位严重感染,有10种不同来源的AMP对鲍曼不动杆菌表现出强效抑制作用。以小鼠体重作为毒性指标,没有发现小鼠体重发生显著变化。

总的来说,研究使用机器学习识别了全球微生物组中近一百万个候选AMP,并初步展示了AMP的广谱抗菌作用。研究证实了人工智能在发现新抗生素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新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有利帮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d13829356d5.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晚间睡觉有「光」,警惕儿童性早熟

2024-06-12    网易健康

 

性早熟作为儿童内分泌疾病之一,近年来,在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亦然。

一、什么是儿童性早熟呢?

儿童性早熟指男童在9岁之前、女童8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的异常性疾病。其中,男童第二性征发育主要包含声音低沉、出现腋毛及阴毛、阴茎增长、睾丸增大,直到后期出现遗精等;女童第二性征发育主要包含乳房发育、小阴唇变大、出现阴毛和月经初潮等。另外,男童和女童共有的第二性征发育为身高生长加速、骨成熟加速,最终导致其成年后身高低于靶身高。性早熟会使儿童的骨龄发育提前,骨骺提前闭合,严重影响患儿的成年身高及其心理健康,已成为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一大类疾病。

二、儿童性早熟的原因有哪些呢?

儿童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与营养、基因、环境等都有关,并非单一因素占主导地位。

1.不少儿童生活作息不良,如长时间坐姿看电视、睡眠时间短、运动较少等,均可对其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运动较少可导致体内脂肪堆积,从而刺激激素分泌,还会导致内分泌提前成熟,易发生性早熟。

2.环境因素也是重要诱因之一,环境污染,尤其是农药和激素污染,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儿童体内,影响其内分泌系统,诱发性早熟。

3.社会飞速发展,儿童暴露人工光照时间延长,强烈光照、过度的电视和电波光照等也可能对儿童的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诱发性早熟。

三、光照射对于儿童性早熟的影响?

关于光周期信号与性早熟发病的关系,目前已有一些理论和动物实验提供了间接的依据。这提示我们与光周期信号密切相关的褪黑素对于性早熟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然而具体作用及机制尚未被证实。光周期信号主要通过影响褪黑素的分泌来发挥作用。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其分泌具有昼低夜高的节律性,并受到光照的显著影响。

白天或是光照后分泌减少,夜晚或是黑暗中分泌增多,分泌呈现明显的日周期变化,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量逐渐减少。人类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一般36岁达最高峰,710岁起松果体开始慢慢退化,褪黑素随之分泌减少,而松果体退化的年龄刚好和人类青春发育期开始的年龄一致。同时,褪黑素分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关灯睡觉后,体内褪黑素分泌,进入深睡眠状态,生长激素大量分泌。而开灯睡觉时,干扰褪黑素分泌,影响深度睡眠,而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是在熟睡时,即深度睡眠状态。对孩子而言,良好的睡眠除了时间要充足,最重要的就是深度睡眠,那么关灯营造“全黑环境”睡觉是一个必要要素。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与年龄不符的性发育特征,如乳房发育肿胀疼痛、腋毛生长、变声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医。

对于已经出现性早熟症状的儿童,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通过检查儿童的骨龄、性激素水平等指标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FM0NEQ05347D6Z.html

 

 

返回目录>>

 

 

40℃极端高温来袭!一个动作可让心脑血管瞬间崩溃

2024-06-12    网易健康

 

这几日全国多地都发布了高温橙色甚至是红色预警,某些地区的气温甚至突破了40℃!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对于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群来说,也是一大考验,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突发。

在炎热的夏日,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在高温下,我们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包括心血管等都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同时也与一些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规避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有关。

每每夏天最炎热的时候,医院急诊科都会接到这样的心梗、脑中风病例,就是因为骤然的低温刺激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有的情况是因为天太热贪凉,用冷水冲澡,就引发了心梗;还有的情况是一顿冰啤酒下肚,就导致了脑梗问题;更有一些本身就高危的患者,从炎热的室外,骤然进入空调调节温度过低的室内,也会导致一些突发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特别炎热的夏天,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高危、极高危风险的人群来说,更要多加注意,骤然的寒冷刺激,会使血管迅速收缩,引起血压升高的同时,也会增加心脏本身的负担,这种情况可能在多数情况下不会带来风险,但如果一旦这样的变化导致斑块破裂,或者房颤的栓子脱落,就会引发心血管、脑血管的堵塞,引发大问题。

因此,在夏季,特别是一些极端高温天气下,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已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来说,一定要多加注意,应该尽量减少骤然的寒凉刺激,室内空调温度不宜开的温度过低,同时也要避免在特别热的时候,用冷水冲澡,也不要毫无节制的喝冰镇饮料,吃冰镇食品,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应该小心警惕。

对于心血管风险高危的中老年人群来说,在极端高温天气下,除了要注意骤然的低温刺激外,应对高温带来的心脑血管风险,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活注意事项,只有在生活中做好各方面的注意,才能够全面降低心脑血管风险,今天简单来和大家聊4个方面。

1、药别随便停

高血压患者夏天停药的问题,其实非常普遍,有些朋友认为认为热胀冷缩,夏天血压就不那么高了,就可以停用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但实际上,血压受到气温升高影响较大的高血压患者,往往是血管硬化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这部分人虽然在夏季可能会发现血压有所下降,但一般都不可能平稳的降到130/80以下的安全水平,如果停用降压药,反而会使血压失去控制,波动性增加,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对于一些在夏季服用降压药后出现低血压问题的朋友,可以再专业人士指导下,合理的调整降压药的用药方案,通过减低药量,减少用药种类等方式来做好血压的调控,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2、喝水别太少

炎炎夏日,人体为了散发热量,调节体温,也会大量的出汗,因此,就更需要多补水。特别是一部分老年朋友,只有感觉口渴了才会喝水,但要知道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性会进一步下降,这种情况下,如果等到渴了才喝水,那身体的水分补充将是远远不够的。

身体缺水,血液的黏稠度会增加,血流阻力变大,血压会进一步升高,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出现聚集,造成血栓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的压力和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炎炎夏日,一定要注意多为身体补水,保持规律的饮水习惯,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1500ml,如果出汗多的朋友,还要进一步加强补水。

3、起床别太急

夏季白昼变长,早晨不到5点,外面就天光大亮了,有不少中老年朋友,这时候就开始起床了。顺应天时的起床习惯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晨起后,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激活状态,也是心脑血管事件易发的时段。

因此,一方面要提醒习惯天亮即起的朋友,晚上也要早点休息,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另一方面,在早晨醒来起床的时候,不妨在床上多躺一会,让自己的身体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在慢慢起身,这些习惯都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4、脾气别太冲

天气炎热,人的脾气也会变得急躁易怒。但需要提醒心脑血管风险人群的是,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沉住气,让自己平心静气,一方面从感受上来说,心静自然凉,平静的心情也会让人的更容易承受炎夏,另一方面,平和的心态,也能够避免血压在暴躁、生气等情绪的影响出现骤然升高的情况,从而带来心脑血管方面的风险。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不但有利于保护心血管,也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及身体其他方面健康状态的保持,因此,即使是炎热的极端高温天气下,也请大家都保持平和的心情,悠然自得,健康自来。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D54S0B0514VRGS.html

 

 

返回目录>>

 

 

一顿饭吃太饱的人,身体在经历什么……

2024-06-12    网易健康

 

有人以吃得饱为好,有人遇到美食就容易吃撑……那么,一顿饭吃太饱的人,身体在经历什么?

一顿饭吃太饱的人,

身体在经历什么?

一般建议每餐吃七八分饱,为什么不建议每顿吃太饱?

1、每餐吃太饱,更容易胖起来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在全国8个省市进行的一项观察研究发现,每人每天多摄入45千卡能量(相当于多吃一口),一年后体重可增加1公斤。

很多人对于45千卡”没有概念,吃掉45千卡就相当于:

吃米饭40克(半个拳头大小);

水饺25克(1~2个饺子);

吃烹调油5克(一瓶盖的量);

15颗葡萄干(差不多是小半把);

1/4个鸡腿或者1/4个完整的鸡翅;

1粒黑芝 麻汤圆。 ①

2、每餐吃太饱,心脏也会有压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李静2016年在该院公众号刊文介绍,人在吃饭时,心脏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如心跳加快8%10%,心脏射出的血量增加,舒张压(低压)降低,大约持续30120分钟。

吃饭对心脏影响的程度与进食量的多少有关,食量越大影响越显著。而吃饭过快的直接后果就是进食过量,因为神经中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饱食的感觉。所以吃饭过快时,由于进食过多,心率加快会更明显,持续时间也会更久。

吃饭时心脏功能的变化通常不是很大,一般在饭后2小时恢复,对于正常人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的人群,如果进食过快过饱,心率、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过多,病人则可能会有心慌、不适等感觉。 ②

3、老人吃太饱,容易“浑身没劲”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202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有些老人很重视一日三餐,每顿饭吃得很饱。然而吃了那么多主食,却经常在餐后觉得“浑身没劲”,包括头晕、乏力。

这是因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基础疾病的人群,往往存在动脉硬化、心脏功能减退、血压调节机制减退等情况,因而容易出现餐后低血压。

吃饱饭之后,为了加快消化和吸收,我们的大脑会指挥更多的血液涌向消化系统,而人体的血容量是一定的,既然消化系统得到了更多的血液供应,也就意味着四肢、大脑等部位血容量下降,严重者就会引起头晕、乏力、胸闷等低血压症状。

4、晚上吃太饱,早上更易饿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医师雷敏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明明昨天晚上吃到很撑,早上醒来为啥感觉更饿?”其实,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是有道理可循的。

我们产生饥饿感常见的有胃已排空,低血糖了。如果前一天晚上吃多了,睡前的胃仍处于饱胀状态,那么身体的消化系统就会一晚上都在使劲为这些食物的消化做功课,第二天早上,胃基本排空。这就使得胃从极大的膨胀状态到收缩状态,类似泄了气的气球,这种排空后的“饥饿感”就会更明显。

如果前一天临睡前吃得太多,尤其是高糖高脂的食物吃得越多,第二天的饥饿感可能越明显。这是因为这类食物会引起胰岛素长时间地过量分泌,势必会带走身体里更多的血糖,甚至可能导致晨起的低血糖。

比起吃饱,

吃好更重要

1、建议每餐七分饱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葩丽泽2022年在科普中国刊文介绍,七分饱是一种吃饱了,再吃几口也可以,不吃也没有关系的状态。可以想象为,能吃掉饭后的水果和甜品之前的状态。 ⑤

2、食物选择杂一点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⑥。尤其是老年人,食物种类越杂越好,每天的食物种类可包含谷类、蔬果、鱼虾、肉类、蛋类、奶类、豆类和坚果等。 ⑦

此外,合理分配三餐能量,早餐、中餐、晚餐热量比各占全天热量的25%30%30%40%30%35%。早餐和午餐不要将就,晚上饮食宜清淡、少油腻,适当食用些鱼虾和瘦肉类,以保证三餐热量均衡。 ⑧

3、进餐有顺序选择

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主食可以尽量多选一些粗粮杂豆。

4、吃饭要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是对健康最有益的嚼法,每口饭嚼20多次有点夸张,但是你可以每口多提醒自己嚼5次。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FEQEED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世卫组织:印度出现第二起人类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

2024-06-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12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印度西孟加拉邦出现一起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该患者是一名四岁儿童,所感染的是H9N2禽流感病毒。

当地时间2024610日拍摄的图片显示,试管上标有“禽流感 ”字样。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患者2月因持续严重的呼吸道问题、高烧和腹部绞痛,被送入当地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室,经过治疗于三个月后出院。

世卫组织指出,患者曾在家中和周围环境接触过家禽,目前未有患者的家人及其他接触者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报告。

报道称,世卫组织表示,这是印度出现的第二起人类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第一起是在2019年。

报道指出,虽然H9N2禽流感病毒通常只会引起轻微症状,但世卫组织说,由于这种病毒是在不同地区的家禽中传播最普遍的禽流感病毒之一,因此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零星病例。

报道称,印度卫生部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BekU8so34

 

 

返回目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调查: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六成遭心理攻击或体罚

2024-06-1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11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中有六成经常在家中遭到心理攻击或体罚,这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十分负面的影响。

UNICEF称,体罚观念在很多地方根深蒂固,超过1/4的受访家长认为体罚对于养育孩子是必要的。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在家中对儿童进行体罚,但仍有大约5亿5岁以下儿童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此外,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陪伴也远远不够。数据显示,大约四成24岁的受访儿童在家中得不到足够的鼓励,这很可能会导致他们成年后存在疏离感、不安全感以及其他行为问题。另外,还有1/10的受访儿童缺少和家长的亲子互动,例如阅读、讲故事、唱歌和画画等。

面对这些问题,UNICEF执行主任凯瑟琳·拉塞尔表示:“我们必须致力于终止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提倡积极、有爱心、充满乐趣的育儿方式。”UNICEF呼吁各国政府制定更好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终止家庭暴力,同时增加儿童的学习和玩耍空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BeZiCkmqk

 

 

返回目录>>

 

 

日本“食人菌”肆虐 2024年感染人数已超2023全年

2024-06-12    中国新闻网-国际新闻

 

中新网612日电 据日本富士新闻网12日报道,日本近期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患者数激增。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目前已有977人感染, 超过2023年全年的941人,创下该疾病感染人数的最高值。

据介绍,这种链球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飞沫传播,会引发手足肌肉坏死以及发烧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致死率高达30%

报道称,日本厚生劳动大臣武见敬三呼吁该国民众做好勤洗手等基本防疫措施。

据此前报道,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教授菊池贤表示,该病65岁以上患者的占比过半,呼吁老年人群体要特别注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As4A0H0H2

 

 

返回目录>>

 

 

阿尔茨海默病奠基性论文造假掀巨澜

2024-06-12    科技日报

 

多年来,科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几乎都建立在一个名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假说上。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基于这一假说的论文被视为该领域的奠基性研究。这一假说也以其深远影响力指导着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新药开发。

但如果这篇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涉及学术造假呢?

当地时间65日,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宣布,这篇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领域的基础研究涉嫌对图像进行处理,论文通讯作者承认论文包含篡改的图像,同意撤稿。

这一结论,经历了两年的争辩才算出炉。但这篇研究论文已发布18年,其在领域内巨大的影响力已经产生。18年来有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这些研究会不会已被误导?多家顶尖药企的相关项目是否还能继续?研究团队的心血会不会付之东流?

争辩两年,确有篡改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描述的是人脑部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会引发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递质紊乱以及氧化应激等系列反应,出现神经元受损,继而引发痴呆。

这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核心理论。

而对这篇描述发病机制论文的质疑始于2022年。

20227月,《科学》发表了一篇深度调查报告,指控2006年刊登在《自然》杂志上该论文存在学术造假问题。调查报告称,该论文中的实验图像可能经过篡改,部分数据可能被捏造,从而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提出了严重质疑。

这一消息迅速在生物医药领域内引发了广泛讨论和震动,因为如果指控属实,意味着过去十几年基于该论文成果的众多研究方向和巨额研发投资,可能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

数据造假,结论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大多数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临床试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主要临床终点,尤其是在减缓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衰退方面。

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研发也艰难异常,美国制药行业协会统计其20年研发成功率仅2.7%

十多年来试验一次次失败,用于治疗该病症的开支却在翻倍增长。据2018年一项不完全统计,全球用在阿尔茨海默病上的医疗花费当年就高达1万亿美元。

这一切,是否意味着β淀粉样蛋白并非“罪魁”?其中一部分失败,是否和奠基性论文的误导相关?

《科学》报告认为,造假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一些声音认为,既然有学术造假,相关结论就该推倒重来;但另一些声音则表示,即使这篇论文存在重大问题,但淀粉样蛋白作为病因的结论依然可信。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明尼苏达大学神经科学家凯伦·艾什这样说:“图片操纵并没有改变实验的结论。”

破坏范围尚待明确

在学术影响上,据不同的统计来源,这篇文章被引用至少23002500次,其撤稿后预计会成为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撤稿论文”。

在资金投入上,据《科学》报告指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涉及淀粉样蛋白的项目投入约16亿美元(约108亿元人民币),约占所有阿尔茨海默病项目投资总额的一半。

更严重的是,这场风波不仅动摇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某些基础理论,特别是关于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作为主要致病因素的主流理论,还可能迫使大量相关研究团队,重新评估他们的研究路径;多家药企的研发项目都可能因此面临挑战,对新药研发进程造成重大影响。

尽管此事件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相关研究也一直未能展示显著的临床效益,但科学界目前还没有完全放弃β淀粉样蛋白假说。也有其他报道指出,一些与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相关的其他方向研究仍有希望。这或表明,由该风波造成的直接影响范围尚待明确。

风波平息仍需时日

人们把阿尔茨海默病叫作“脑海中的橡皮擦”,有时也叫作“最没有尊严的疾病”。它对患者本人和亲属都是严重的折磨,给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

更重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普遍存在,加剧了社会对于衰老的恐惧和对疾病无能为力的感觉。科学界希望攻克它,拾起公众对医疗科技的信心。

但这起奠基性论文的造假争端,却持续影响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公众对该疾病研究的信任度。

至今年6月,这一风波最新进展包括有关研究人员计划撤回涉事论文,以及该研究团队对《科学》杂志调查报告的回应。印第安纳大学神经科学家、《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编辑唐娜·威尔科克说:“很不幸,花了两年时间才做出撤回的决定。”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科学研究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科学界还需加强监督和验证机制。它带来的影响,仍需漫长的时日才能平息。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Arn4dZe3r

 

 

返回目录>>

 

 

科研人员揭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阻滞机制

2024-06-12    科技日报

 

11日,记者从中南大学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获悉,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林戈课题组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商周春课题组合作,首次在全染色体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体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为理解相关遗传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据了解,染色体非整倍性是导致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受阻、流产和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但截至目前,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明确。此次研究,课题组通过对203枚染色体异常囊胚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识别出122号染色体上的剂量效应基因和剂量补偿基因,鉴定了染色体上90个剂量敏感区域,解析了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对胚胎基因表达的影响。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上胚层是囊胚发育的调控中心,通过分泌TGF-β和F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调控胚内及胚外谱系细胞的命运,并且TGF-β和FGF信号活性下降是导致非整倍体胚胎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此次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正常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也阐明了染色体异常胚胎发育缺陷的病理机制,为提高辅助生殖胚胎质量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Arksdiprh

 

 

返回目录>>

 

 

日本冈山自来水氟化物超标引不安 当地将开展血液检查

2024-06-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12日电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12日报道,针对在日本冈山县吉备中央町的净水场中检测出高浓度有机氟化物一事,当地政府近日表示,将针对饮用过该净水场自来水的居民开展公费血液检查。

据报道,202310月,在吉备中央町向约1000人供水的净水场中,检测出相当于日本暂定目标值28倍的高浓度有机氟化物。

报道称,当地虽然在事发后对问题水源进行了更换,目前有机氟化物已低于违规标准,但当地居民仍对健康问题非常担忧,当地政府决定202410月开始对居民进行血液检查,以确认居民血液中的有机氟化物浓度。

此前,有机氟化物超标地区的部分居民也曾自愿进行过血液检查,但据日本环境省称,自治体公费实施此类检查,在日本全国尚属首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BeaZiqEd7

 

 

返回目录>>

 

 

 

对采光照明进行抽检,更好预防近视

2024-06-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室内光线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息息相关。记者从国家疾控局了解到:我国将对全国托育机构、幼儿园及学校的直接天然采光、窗地面积比、照度等情况进行抽检,保障儿童青少年在教室等室内的“光环境健康”。

  为何抽检?

  ——室内采光照明对预防近视很重要。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当儿童青少年在不合格采光照明环境中学习时,易产生视疲劳,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保障教室采光照明环境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是做好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表示,户外活动、正确坐姿、握笔姿势以及良好的室内光线环境都是预防近视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室内,充足的光照度和光照面积以及尽可能接近太阳的全光谱照明,能够更好预防近视。

  如何抽检?

  ——双随机,抽检占总数的至少5%

  根据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2024年托育机构、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工作的通知》,托育机构、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学校以县(区)为单位,按辖区内总数的至少5%进行抽检,且最低数量不少于5所,不足5所的全部检测;以“双随机”方式抽取抽检人员和受检机构,防眩光措施、装设人工照明、课桌面照度、黑板照度等均在国家抽检范围内,由当地疾控机构开展检测并记录结果。

  据了解,我国自2019年以来,定期开展相关抽检行动。今年,3部门还对抽检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一是尊重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精准实施抽检工作,将托幼机构细分为托育机构和幼儿园;二是针对不同机构的特点,明确抽检内容、抽检标准,对检查项目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川对全省各县(市、区)的900余所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进行检测,针对课桌面和黑板照度等影响视力较大的因素提出相关整改建议;河北疾控部门抓监测干预、教育部门协调配合、财政部门保障经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部门间协作机制不断健全;上海发布远视储备地方标准《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和屈光度评价规范》……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呈下降趋势。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家校社区间的深度协作更多一些,“小眼镜”才能更少一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3/c14739-40255633.html

 

 

返回目录>>

 

 

激发户外运动的多重效益

2024-06-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有一些“小变化”耐人寻味。网络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徒步”“骑行”“露营”等相关搜索量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与徒步、骑行深度绑定的冲锋衣,2023年四季度线上销量同比增长1.4倍,一跃成为大众消费市场颇受欢迎的单品。这些小变化,折射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今年的端午假期,不少人走向户外、走进自然,览山川之胜、享运动之乐。如今,户外运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从活动类型来看,户外运动形式多样,露营、骑行、登山、徒步等热度均明显上升;从参与人群来看,年轻人、亲子家庭等是消费主力军,带动各个年龄人群踊跃参与。

  “玩”出来的户外运动产业,既时尚又健康,展现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徒步登山、潜水冲浪、滑雪骑行,户外运动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人们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户外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体能,增强心肺功能和协调能力,还兼具社交属性强、新鲜有趣、参与门槛不高等特点,因此受到各类人群的喜爱。可以说,户外运动的流行,户外运动产业的爆发,展现着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彰显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

  我国幅员辽阔,高山、峡谷、湖泊、草原、沙漠……多元各异的自然景观为户外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户外运动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2023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这为户外运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以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城市马拉松为例,这项户外运动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曝光度和城市形象,还显著拉动了当地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同时还能带动户外装备、运动鞋服等的销售。可以说,户外运动产业辐射面广、产业链长,正是以需求升级带动供给升级的全新增长点和突破口。

  往深层看,对一个地方来说,户外运动产业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新路径,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在四川阿坝,四姑娘山周边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超80座,有各类大小高低错落的冰瀑100多个,进入性和可登性高,适合开展户外运动。当地推动四姑娘山从“山地观光”向“山地户外”转型,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全业态山地户外型世界旅游目的地。今年端午假期,四姑娘山的众多徒步线路依然火热,当地依靠户外运动摸索出一条以绿色好生态带动健康产业、服务健康生活的发展路径。可见,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拓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方式,为挖掘各地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开辟了新蓝海。

户外运动的持续火热,是人们对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需求、经济的稳定增长、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改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完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人们的户外运动安全素养,户外运动产业将不断健康发展,既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加乐趣,又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3/c14739-40255610.html

 

 

 

返回目录>>

 

 

青海:到2026年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2024-06-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11日电 据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青海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其中提到,强化政府兜底保障职责,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普惠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到2026年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县级特困供养服务设施建有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乡镇街道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具有高原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青海样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2/c14739-40255019.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