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09

发布时间:

2024/05/09

浏览次数:

368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5-09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将开启——聚焦重点眼病,着重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

高层动向

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召开

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场活动在济南举行

疾控动态

传防所派员赴缙云县开展重点人群监测预警工作调研

省疾控中心开展法定传染病报告及呼吸道病原监测哨点 质量技术指导

科研动向

Aging Cell:这种常见的抗生素,可以改善衰老特征,并延长寿命

只需8周,运动全面改变身体!Nature:全面揭示运动有益健康的分子机制

中山大学宋尔卫等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促进亮氨酸产生,促进癌症进展

PNAS:北航常凌乾团队开发纳米细胞芯片,精准筛选肺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舆情信息

市场监管总局:一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36%

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加速发展

疱疹病毒感染关键因子找到

急性缺血性卒中有了防治新方案

我学者提出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策略

独特细菌分泌系统可致宿主肠道菌群紊乱

为何疾病“男女有别”

专家呼吁:有卵巢癌危险因素女性应每年严格体检筛查

观鸟有助改善心理健康

广东重型地贫患儿逐年下降 逾九成产前得到干预

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发布

10部门联合开展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

持续巩固并推进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防治策略

职业病防治“三项行动”工作方案发布

樊嘉院士:多管齐下,推动肝癌精准“防诊治”

世界哮喘日:关注2型炎症,赛诺菲携手多方跨界赋能哮喘患者稳控哮喘、自由呼吸

 

热点追踪

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将开启——聚焦重点眼病,着重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

2024-05-09    健康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姚常房)6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明确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活动时间为62日至7日。《通知》要求,聚焦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眼病,着重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大力宣传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

  《通知》指出,各地要全方位发布全国“爱眼日”科普宣传信息,营造爱眼护眼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辖区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适时开展线上或线下义诊活动,进行眼科常见病的咨询、筛查、问诊和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派出眼科专家及技术团队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开展儿童眼病筛查、视力检查和健康指导等儿童眼保健服务。各医疗机构可结合自身互联网医疗资质情况开展线上义诊活动,根据当地的眼科疾病特点进行适宜眼病的咨询,引导科学就医。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眼病早期筛查中,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爱眼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等,注重提高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早筛早诊早治意识。

  《通知》提出,2024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临近“六一”国际儿童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儿童节当天组织开展爱眼宣传活动预热,向少年儿童和家长宣传眼保健科学知识,指导从小养成良好爱眼护眼生活习惯,牢固树立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将于全国“爱眼日”前发布海报、视频等宣传材料,供各地使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09/494955.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召开

2024-05-08    中国疾控中心

 

  2024430日,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总部党委书记周宇辉同志主持,国家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卢江同志讲话。中心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梅扬同志,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机关第一党总支书记李群同志,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施小明同志,以及总部34个党支部党代表共93人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周宇辉同志代表总部党委作了题为《凝心铸魂,固本强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卢江同志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表示,中心总部党委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既是全面加强总部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总部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心体制改革关键时期推动总部发展、更好地发挥总部各处室职能作用的一件大事。她指出,总部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有效提升了总部党建工作质量。同时,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认真完成好疾病预防控制各类行政、业务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工作,为推进中心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下一步,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围绕“五个进一步”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即: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筑牢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环境;进一步以党建带群建,发挥群团组织作用。要充分发挥党建政治引领和保障作用,高质量完成好各项改革和发展任务,为中心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各代表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周宇辉等9名同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刘海龙等5名同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随后,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委员会先后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刘海龙同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选举周宇辉同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委员会书记,项春、郭岩同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委员会副书记。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5/t20240508_277690.html

 

 

返回目录>>

 

 

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场活动在济南举行

2024-05-07    中国疾控中心

 

  20244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疾控局、全国总工会在济南隆重举行2024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场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出席活动并讲话。李斌副主任指出,各地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和职业病防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预防为主”摆在最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四方”责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筑牢职业病预防的有力屏障,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推动职业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协助开展宣传周主场活动筹备和组织工作。中心纪委书记梅扬参加主场活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5/t20240507_277641.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传防所派员赴缙云县开展重点人群监测预警工作调研

2024-05-07    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

 

2024428-29日,传防所派员参加了省疾控局监测预警处组织的丽水市缙云县重点人群监测预警工作调研。调研组一行4人先后走访了缙云县当地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民营私人诊所、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调取查看了医疗机构的病例就诊记录登记、发热病人登记、门诊预检分诊制度、流行病学史询问、传染病病例报告流程等内容。随后,调研组一行在缙云县卫健局进行了现场座谈,主要讨论了缙云县当地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等工作。缙云县卫健局汇报了已开展的重点人群监测预警工作,以及进一步的工作设想,同时针对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许锋华副处长对缙云县既往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若干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要不断补全基层传染病病例诊断报告的网底,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和监测预警体制机制;(二)提高乡镇卫生院、私人诊所接诊医生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和主动报告病例的意识;(三)要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借助监测预警试点工作的平台,开展学生群体、工地流动人口等特色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四)利用数字赋能,不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水平。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crbyfjk/ywdt/202405/t20240508_17417.shtml

 

 

返回目录>>

 

 

省疾控中心开展法定传染病报告及呼吸道病原监测哨点 质量技术指导

2024-05-06    陕西省疾控中心传防所

 

20244月中下旬,按照省疾控局有关要求,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先后派员赴汉中市、商洛市、西安市和铜川市开展法定传染病报告及呼吸道病原监测哨点质量技术指导。

指导组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及现场核查的形式,深入了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指导组仔细查阅各级疾控中心相关资料,并与有关人员开展座谈,对各级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进行现场复核,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导组现场指出并提出改进建议。

此次技术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省传染病报告质量,提升我省监测预警能力。

摘引网址:http://www.sxcdc.com/newstyle/pub_newsshow.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Aging Cell:这种常见的抗生素,可以改善衰老特征,并延长寿命

2024-05-08    医诺维

 

结果表明,多西环素治疗可以延缓早衰小鼠的衰老并延长寿命。在细胞水平上,多西环素治疗减轻了小鼠模型成纤维细胞的衰老。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刘宝华、王明等研究人员在" Aging Cell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Doxycycline decelerates aging in progeria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多西环素可以减缓早衰小鼠模型的衰老,延长寿命,并改善衰老特征,包括减轻成纤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下调血清和组织中促炎性IL6的水平,以及阻止α-微管蛋白乙酰化。

20239月,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Aging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ntibiotics that target mitochondria extend lifespan in C.elegans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两种常见的抗生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单独或两者组合治疗线虫,可以大幅延长线虫的寿命,表明线粒体抑制剂具有消除衰老的作用。

在多西环素实验中,研究人员用测试了两种浓度:13 μM130 μM,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浓度治疗年轻的线虫分别延长了72.8%63.64%的寿命。

进一步分析发现,13天后,线虫中衰老色素脂褐素积累分别减少了50%90%14天治疗后,增强了线虫咽部肌肉的节律性和持续运动,表明多西环素具有抗衰老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哺乳动物模型,在早衰综合症小鼠模型中分析了多西环素的抗衰老作用,小鼠从1个月大时开始口服含1 mg/mL多西环素的饮用水。

结果发现,多西环素治疗延长了小鼠模型的寿命,还改善了大腿皮质骨密度,增强了运动能力。

由于炎症被认为是衰老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人员分析了延寿作用是否通过抑制IL6产生来介导的,结果发现,多西环素降低了小鼠模型血清和组织中IL6的水平,还降低了组织中细胞衰老生物标志物p21水平。

接下来,研究人员分析了多西环素对细胞衰老的影响,用1 μg/mL多西环素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模型胚胎成纤维细胞,结果显示,多西环素通过内在机制减轻细胞衰老,降低组织中的异常核膜,减少DNA损伤,并减轻成纤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多西环素通过N-乙酰转移酶10NAT10)介导的途径阻止α-微管蛋白乙酰化,阻止这一途径可改善小鼠模型的衰老特征并促进健康寿命。

总的来说,结果表明,多西环素治疗可以延缓早衰小鼠的衰老并延长寿命。在细胞水平上,多西环素治疗减轻了小鼠模型成纤维细胞的衰老。在分子水平上,NAT10是多西环素的潜在分子靶标,抑制NAT10可能解释了多西环素的抗衰老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4ab824629a2.html

 

 

返回目录>>

 

 

只需8周,运动全面改变身体!Nature:全面揭示运动有益健康的分子机制

2024-05-08    生物世界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研究了8周的跑步机耐力训练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器官发生的生物分子变化。

体育活动分子传感器联盟(MoTrPAC)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multi-omic response to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在雄性和雌性大鼠中绘制了耐力运动训练的时间效应的全生物组分子图谱,从中识别出运动锻炼相关的数千种共享的和组织特异性的分子变化,并在多个组织中发现了性别差异。这些研究结果或为运动锻炼如何影响健康与疾病提供了新认知。

定期运动有助于促进全身健康并预防疾病,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研究了8周的跑步机耐力训练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器官发生的生物分子变化。在大鼠训练期间的不同时间点,采集了18个器官和实体组织、血浆和全血样本,进行了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脂质组、磷酸蛋白质组、乙酰化蛋白质组、泛素化蛋白质组、表观遗传组和免疫组的分析,这些数据涵盖了19种组织、25种分子平台和4个训练时间点,共进行了9466次检测,从中鉴定出因运动锻炼产生的多个分子变化,包括对免疫、代谢、应激响应和线粒体通路的普遍调节。该研究在多个组织和部分器官(例如皮下脂肪和肾上腺)中发现了这些响应的性别差异,例如在肾上腺中,运动锻炼导致雌性大鼠的基因下调,但导致雄性大鼠的基因上调,还发现了这些基因与激素通路之间的关联。

总的来说,该研究识别出数千种共享的和组织特异性的分子变化,在多个组织中发现了性别差异。时间跨度和多组织分析揭示了耐力训练适应性反应的广泛生物学见解,包括对免疫、代谢、应激反应和线粒体途径的广泛调节。运动锻炼带来的许多变化与人类健康有关,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健康和组织损伤与恢复。该研究中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将作为宝贵的资源,用于理解和探索耐力训练的多组织分子效应,并已在公共存储库(https//motrpac-data.org/)中公开发布。

就在同一天,体育活动分子传感器联盟(MoTrPAC)还在 Nature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揭示了大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对运动锻炼的性别差异和多组学响应,以及运动对复杂性状遗传相关基因调控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e2282450103.html

 

 

返回目录>>

 

 

中山大学宋尔卫等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促进亮氨酸产生,促进癌症进展

2024-05-08    医诺维

 

这些结果表明,高脂饮食相关的肠道菌群释放丰富的亮氨酸,激活骨髓祖细胞中的mTORC1信号通路,促进PMN-MDSC分化,最终通过肠-骨髓-肿瘤轴促进乳腺癌进展。

中山大学宋尔卫、陆勇军、胡海等人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 high-fat diet promotes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ducing gut microbiota-mediated leucine production and PMN-MDSC 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高脂饮食相关的肠道菌群释放丰富的亮氨酸,激活骨髓祖细胞中的mTORC1信号通路,诱导多形核骨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产生,从而促进癌症进展。在高脂饮食驱动的肿瘤发生过程中建立了一条“肠-骨髓-肿瘤”轴。

此外,脱硫弧菌在肥胖者的粪便中富集,并且与肿瘤生长、粪便亮氨酸、PMN-MDSC水平呈正相关,表明脱硫弧菌属是驱动癌症进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结果,高脂饮食相关的肠道菌群引起的外周血亮氨酸水平升高,与女性乳腺癌患者大量肿瘤PMN-MDSC浸润和不良临床结果相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5031名乳腺癌患者数据,与BMI>24的患者相比,BMI24的患者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更长。

在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BMI>24与较短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表明肥胖可能会加速肿瘤进展或降低化疗的有效性,最终导致预后较差。

61名乳腺癌患者肠道菌群分析发现,与BMI24的患者相比,BMI>24的患者粪便中的脱硫弧菌属、红螺旋菌含量丰富。相反,FeacalimonasSolobacteriumGemella属的丰度显著降低。

此外,脱硫弧菌的丰度与患者的肿瘤大和肿瘤生长速度呈正相关,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在肥胖诱发的癌症发展中至关重要。

接下来,研究人员构建了肿瘤小鼠模型,包括正常饮食(NFD)、高脂饮食(HFD)、正常饮食粪便微生物群移植(NDFMT)、高脂饮食粪便微生物群移植(HDFMT),分析了肥胖相关肠道菌群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与NFDNDFMT相比,HFDHDFMT均显著加速了小鼠乳腺肿瘤进展,表明肿瘤生长加速率归因于肥胖和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

当研究人员用抗生素喂养高脂饮食小鼠以消除肠道菌群后,发现抗生素喂养降低了高脂饮食促进的肿瘤生长,抗生素喂养HDFMT小鼠,也降低了肿瘤生长。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黑色素瘤模型小鼠,结果与乳腺癌小鼠模型一致。这些结果表明,高脂饮食通过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促进肿瘤进展。

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脂饮食相关的肠道菌群释放丰富的亮氨酸,从而增加血清亮氨酸水平,激活骨髓祖细胞中的mTORC1信号通路,促进多形核骨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分化,研究人员用亮氨酸对小鼠模型进行灌胃发现,显著促进了乳腺肿瘤进展,增加了肿瘤浸润和循环PMN-MDSC水平。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

研究人员还发现,脱硫弧菌在肥胖者的粪便中富集,并且与肿瘤生长、粪便亮氨酸、PMN-MDSC水平呈正相关,表明脱硫弧菌属是驱动癌症进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最后,研究人员分析了181名乳腺癌患者数据,发现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与BMI和肿瘤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与良性肿瘤携带者相比,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水平显著更高。较低的血清亮氨酸水平与较长的无病生存期、较低的复发相关。

综上,这些结果表明,高脂饮食相关的肠道菌群释放丰富的亮氨酸,激活骨髓祖细胞中的mTORC1信号通路,促进PMN-MDSC分化,最终通过肠-骨髓-肿瘤轴促进乳腺癌进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1ac824e54e9.html

 

 

返回目录>>

 

 

PNAS:北航常凌乾团队开发纳米细胞芯片,精准筛选肺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2024-05-08    生物世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团队等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医疗芯片,可以快速检测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内PD-L1基因表达、以及肿瘤细胞响应免疫细胞的行为表型。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是当前最具临床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其通过重新激活癌症患者体的免疫细胞,从而提高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但在临床中,仅有部分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导致患者获益率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临床常规组织活检,受限于取样位和检测的精准性,无法准确评估肿瘤的异质性。同时,仅依靠单一免疫标记物(如PD-L1),无法准确预测患者对ICI反馈。因此,如何精准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成为了个性化精准免疫治疗面临的首要问题。

针对该临床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团队等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医疗芯片,可以快速检测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内PD-L1基因表达、以及肿瘤细胞响应免疫细胞的行为表型;进一步对患者来源的CTC进行亚群划分,依此预测肺癌患者对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组织活检技术相比,临床准确率(AUC值)由57%显著提高到90%以上。

该研究以:Genetic and phenotypic profiling of single living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microfluidics 为题,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该纳米芯片采用磁场和细胞尺寸,高效去除(>93%)血样中的白细胞,并捕获CTC使其形成单细胞阵列(>95%)。为了实现活CTCsPD-L1基因的准确检测,研究者们设计了一种具有四面体结构的探针,实现对活细胞内PD-L1基因、内参GAPDH基因、以及CTC鉴定基因的同时检测。芯片采用实验室标签递送技术——纳米电穿孔,在2秒内将探针递送至95%细胞内,且保持良好的细胞安全性(90%),递送性能显著优于与其他常规方法(图2)。

完成基因检测的CTC,保持了良好的活性。通过与免疫T细胞的共培养,研究团队发现,部分肿瘤细胞在免疫抑制剂存在时,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长,且细胞增殖行为被显著抑制(图3)。根据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情况,研究者们划分出了PD-L1高表达与低表达的阈值;另外,根据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共培养的结果,研究者们划分出了肿瘤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的阈值。综合CTCPD-L1高表达(PD-L1high)且表型发生变化(PA+)的占比,该研究定义了一种新的指标,“NICHE指数”,用于预测癌症患者响应免疫疗法的疗效。

为了评估NICHE在临床上预测免疫疗效的性能,收集了80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通过在NICHE平台上的检测,证明了该平台捕获CTC并鉴定其基因和行为表型的能力(图4)。NICHE指数在预测临床预后方面,表现出高准确性(AUC=0.906),明显高于目前临床上基于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细胞占比的标准参考方法(AUC=0.578)。目前,该团队正在联合北大肿瘤医院吴楠主任,制定一项行业标准,用于肺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筛选,以达到肺癌个性化医疗,有望降低临床癌症医疗负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68b824626b7.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市场监管总局:一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36%

2024-05-08    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今天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769478批次,依据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样品18129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36%,较2023年同期上升0.18个百分点。

从抽样食品品种来看,消费量大的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等5大类食品,监督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0.36%0.37%0.69%0.07%0.05%,均低于总体抽检不合格率。与上年同期相比,餐饮食品、冷冻饮品等14大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有所降低,但特殊膳食食品、调味品等18大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有所上升。 从检出的不合格项目类别看,一些不合格项目占抽检不合格样品总量为:农药残留超标46.45%,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16.29%,微生物污染11.75%,有机物污染问题8.78%,兽药残留超标6.35%,质量指标不达标5.53%,重金属等污染3.50%。针对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市场监管部门已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检结果,并督促有关生产经营企业及时下架、召回抽检不合格批次产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按有关规定进行核查处置。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hocmML7q1

 

 

返回目录>>

 

 

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加速发展

2024-05-09    科技日报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成为本年度入选的3项重要医学成就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西湖大学教授管坤良(开展相关研究时任职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等首创国际领先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体系,不仅将国际同期的蛋白质组分析周期由21天缩短到2小时,还发现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是生物代谢的重要调控手段。凭借一系列技术创新,他们让人类认识蛋白质组及其功能、作用的能力大幅提升。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新范式,也为重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最复杂的生命大分子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复杂的一类大分子,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组是指一个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组织、一种生物体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由于蛋白质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蛋白质的测定一度非常复杂。1953年,剑桥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桑格报告了牛胰岛素两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后续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测定,需要通过复杂方法获得分离后的蛋白质,通过拆分蛋白质分子、鉴定不同末端残基、裂解测定后,再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有逻辑地重新复原,详细的步骤非常繁琐。如此低效的测定方法,使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蛋白质测序是根据编码蛋白质的核酸基因序列推导的。

要实现蛋白质分析的高通量和规模化,必须从核心技术入手。随着蛋白质测定技术路线越来越明朗,以色谱和质谱技术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快速发展起来。作为“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重要医学成就的牵头完成人,贺福初坦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象比基因组学更加复杂,在实验设备、技术水平、数据挖掘能力等多方面都有比基因组学更大的挑战。

“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重要医学成就主要完成人之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研究员钱小红介绍,团队针对蛋白质分析的支撑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如转变测定策略,着力展现蛋白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加强蛋白质组表达谱分析的技术能力,呈现蛋白质整体在复杂细胞环境中的表达和变化等。

生命体内的蛋白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仅在不同生命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家族群”。鉴定蛋白质只是初步认识它,解读蛋白质还要解读它的角色和背后复杂的关系网。

为此,作为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发起人和领导者,贺福初率先提出了建立蛋白质组“两谱、两图、三库”的战略科学目标,即建立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修饰谱、连锁图、定位图、样本库、数据库和抗体库。基于我国先行者的工作,2002年,国际学界启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时,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列入首批行动计划,随后由我国领衔、先后11个国家参与的“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启动实施。贺福初和医学蛋白质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晓明团队,构建了当时国际上最大规模的人类器官蛋白质网络图,揭示了肝脏特异表达蛋白质、代谢酶、肝脏疾病蛋白质等相互作用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里的信息数据让蛋白质组学研究日益系统化。2017年,我国科学家创立了国际首个蛋白质组一站式数据分析云平台,解决了蛋白质组数据处理分析和知识挖掘工具零散化、异质化的难题。

在蛋白质组学数据联通共享的基础上,“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重要医学成就主要完成人管坤良、赵国屏等运用自主建立的蛋白质组翻译后修饰谱测定方法,首次建立了人体最具代表性的代谢器官肝脏蛋白质组乙酰化修饰谱,证明代谢酶的普遍乙酰化在从细菌到人类的物种进化间广泛存在。研究发现乙酰化修饰是生物代谢的重要调控手段,这为开发调控代谢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发展包括肿瘤在内的疾病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

让精准诊疗快速落地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蛋白质组学正在走进驱动精准医学发展的新阶段。“蛋白质对生命活动的作用更加直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教授秦钧说,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组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展现出比基因组学更大的优势。当前,对于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检测,已经实现微量样本短时间内对上万个蛋白质的检测,蛋白质组学技术已经具备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条件。

“通过早期肝细胞癌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治疗早期肝癌的新靶点。”贺福初指出,由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势必带来精确诊断与精准治疗统一的新一代医学革命。

蛋白质组学还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对于肿瘤的认知视野。研究人员在部分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蛋白质组数据中,发现了胆固醇代谢通路异常。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胆固醇代谢重编程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贺福初说,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胆固醇代谢途径重编程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直接联系,证实了胆固醇酯化酶在肝癌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此后,胆固醇代谢异常成为肝癌诊疗广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我们已经拥有十大恶性肿瘤蛋白质组变化的精准图谱,掌握了肿瘤信号通路和潜在治疗靶点等第一手准确信息。”秦钧说,通过蛋白质组的分子分型,能精准预测病人的预后情况。例如,团队利用蛋白质组的差异,将数千名胃癌患者分为3个与生存、预后和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的分子亚型,并以此开展精准诊断和治疗。

在蛋白质组学、生物超算与大数据分析等多个研究平台,以及“慧眼”大科学设施等的共同支撑下,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推进下一代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当前,针对全人类代表性人种、全生命周期、代表性膳食模式、生境模式、全球性疾病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稳步推进。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

 

 

返回目录>>

 

 

疱疹病毒感染关键因子找到

2024-05-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代小佩)57日记者获悉,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智能应用实验室教授龚新奇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研究员李欣团队,在爱泼斯坦·巴尔病毒(以下简称EB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

  EB病毒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疱疹类病毒,也是首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疱疹病毒。在我国,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此前,我国学者发现,蛋白EphA2EB病毒侵入鼻咽上皮细胞的关键受体。但美国学者指出,EphA2高表达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会促进EB病毒感染。那么,是否存在其他影响EB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

  研究团队在鼻咽癌组织标本和EB病毒+/-细胞系中观察到,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FITM1)与EB病毒感染有潜在负相关性。研究人员在上皮细胞中敲减IFITM1,上皮细胞在EB病毒中暴露3小时和72小时之后,EB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感染阳性细胞比率均增加。研究人员证实,将外源可溶性IFITM1直接用于EB病毒暴露下的细胞及小鼠模型,能显著降低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概率。

  研究团队发现,IFITM1可阻断上皮细胞受体EphA2EB病毒糖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病毒侵入。同时,他们证实了IFITM1上两个氨基酸残基在抑制EphA2与病毒糖蛋白结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揭示了IFITM1在阻碍EB病毒侵入上皮细胞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背后的分子机制,为基于IFITM1的病毒和疾病早期筛查、预防、治疗策略拓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研究团队已获得相关专利授权,并致力于研发新一代EB病毒感染早筛和早防技术。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急性缺血性卒中有了防治新方案

2024-05-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赵文博 记者代小佩)57日,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吉训明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小时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上。

  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恶化与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已被证实能降低卒中复发率且改善临床结局。但由于有耐药性、起效时间慢及部分患者存在吞咽障碍等问题,应用目前的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仍有10%20%的患者会发生神经功能恶化。

  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静脉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为明确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在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方面的作用,研究团队发起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团队在国内10家中心纳入425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或取栓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患者卒中发病24小时内随机给予静脉替罗非班(213例)或单纯口服阿司匹林(212例)。结果显示,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72小时内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仅为4.2%,而常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患者72小时内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达13.2%。同时,两组患者在72小时内症状性脑出血率没有显著差异。

美国卒中大会主席都铎·加文评价,该研究成果为错失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耶鲁大学医学院卒中与血管神经病学系主任劳伦·桑辛认为,研究成果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除阿司匹林以外的抗血小板治疗新方案。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我学者提出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策略

2024-05-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 朱虹 通讯员衣晓峰)57日记者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教授杨宝峰团队首次发现,N-乙酰转移酶10NAT10)是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调控分子,抑制NAT10表达和功能有望成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新策略。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上。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年上升,每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100万人。药物溶栓、介入、搭桥等再灌注手段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但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演变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特异性改善临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深入探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及锁定关键治疗靶标,并制定更佳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杨宝峰及团队成员、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杜伟杰等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脏组织基因表达数据库中,筛选出候选基因NAT10,发现NAT10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水平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脏中显著增加。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表达过度的NAT10能明显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及心脏功能下降。反之,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NAT10能够有效限制心肌细胞铁死亡,并改善再灌注损伤和保护心脏功能。

该研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性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接下来,杨宝峰团队将基于研究发现,着手研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小分子治疗药物。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独特细菌分泌系统可致宿主肠道菌群紊乱

2024-05-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祝华 通讯员梁淑仪 郑润泽)57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健康学院教授刘柱团队发现,维氏气单胞菌C4可通过细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重塑宿主肠道菌群并致其紊乱,进而导致宿主患病。该发现揭示了细菌T6SS的致病机理,为临床挖掘新治疗靶点及细菌性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

  细菌感染是导致肠道微生物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细菌的T6SS通过将毒性效应物传递到真核或原核靶细胞中,可强化致病菌的环境适应性,进而影响肠道菌群,导致宿主罹患多种疾病。但该诱发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在致病菌维氏气单胞菌C4中鉴定了一种独特的T6SS,并验证了其功能活性。研究结果显示,该细菌对宿主的致病和定殖受其T6SS影响,T6SS的效应蛋白分泌活性可助其在营养不足和厌氧的宿主肠道环境中占据生态位。结合肠道宏基因组分析,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该细菌的T6SS能直接抑制或消除肠道内的共生菌株,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失调。

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分泌组学鉴定发现了3个未知的T6SS效应蛋白(Tse1Tse2Tse3),并通过生化实验验证其效应蛋白功能。结果表明,上述效应蛋白通过破坏靶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壁完整性,可促进T6SS介导的细菌间竞争并导致宿主患病。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为何疾病“男女有别”

2024-05-09    科技日报

 

为何男性更易罹患胃癌、肺癌等非生殖系统癌症,而女性则更易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问题是医学界尚未解开的难题。

日前,《自然》发表了一篇论文,解析了雄激素在性别差异中的作用。论文研究对于理解性别差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开发针对性诊疗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高栋、研究员陈洛南,联合北京大学教授白凡和深圳湾实验室研究员于晨等课题组共同开展。

性别差异背后隐藏的秘密

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类外貌和心理特征上,也会影响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性别差异与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雄激素水平高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尽管雄激素常被认为是“男性专属荷尔蒙”,但事实上,女性体内同样会产生这种激素。雄激素主要由性腺组织和肾上腺分泌,对男女生理功能都有深远影响。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李飞介绍,雄激素在人体内具有调控细胞生存、增殖以及免疫反应等多种功能,且这种调控作用具有器官和细胞特异性。例如,在前列腺中,雄激素负责维持管腔细胞生存;而在免疫器官胸腺中,它则参与调控胸腺细胞的发育过程。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雄激素与多种疾病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李飞介绍,以黑色素瘤为例,2022年《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黑色素瘤患者对BRAF/MEK靶向疗法的反应更好。后续研究进一步揭示,这种性别差异与雄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采用BRAF/MEK靶向疗法联合雄激素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对黑色素瘤患者有更好的疗效。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或利用药物调控激素通路活性,来改善疾病治疗效果。

然而,雄激素究竟如何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调控性别差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解析相关机制有助于精准医疗

为了深入探究雄激素在性别差异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对雄性小鼠进行了去除雄激素处理,同时对雌性小鼠进行了补充雄激素处理,并从多个角度对小鼠的17个不同器官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雄激素能够在器官大小、细胞组成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调控性别差异。研究人员形象地将雄激素比作“器官大小的营养师、细胞水平的建筑师、基因表达的音乐指挥家”。

通过分析普通雄雌小鼠之间的差异,以及去除和补充雄激素对雄雌小鼠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泪腺、唾液腺和肾脏的重量在雄鼠中更大,且受到雄激素的正向调控;而免疫器官胸腺的重量在雌鼠中更大,并受到雄激素的负向调控。李飞说,这凸显了雄激素在维持器官大小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它如同一位精明的营养师,能够精确调控不同器官的大小。

为了从更精细的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雄激素对于性别差异的调控作用,研究人员对普通雄雌小鼠、去除雄激素的雄性小鼠、补充雄激素的雌性小鼠等4种小鼠的17个器官,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以具有调控炎症反应功能的Ⅱ型固有淋巴细胞为例,研究发现,Ⅱ型固有淋巴细胞在雌鼠的多个器官中均比例较高。去除雄激素后,这一比例上升,而补充雄激素后则下降。这一发现为理解性别差异性炎症反应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能的理论基础。李飞解释,这表明雄激素在调控性别差异性细胞比例上发挥关键作用,它如同一位高超的建筑师,通过调整细胞组成来影响器官构造,进而调控器官功能。

在分子层面,雄激素则扮演着音乐指挥家的角色,能够协调不同性别差异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发现,在多个器官中,对糖皮质激素代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Hsd11b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雄鼠中均高于雌鼠。当去除雄激素时,该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补充雄激素则促进其表达。李飞说,这些发现系统揭示了雄激素调控性别差异的分子机制,为针对雄激素信号通路治疗性别差异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这些发现不仅为疾病的性别差异产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李飞认为,对于发病率或者药物治疗响应存在性别差异的疾病,未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可以从干预激素水平或调控激素通路活性入手,进一步通过细胞和小鼠等实验模型评估潜在治疗策略,为性别差异性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专家呼吁:有卵巢癌危险因素女性应每年严格体检筛查

2024-05-09    中国新闻网

 

  卵巢癌,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一经发现常已进展至中晚期,故被称为“沉默癌症”。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下简称“国妇婴”)院长、妇科肿瘤专家王玉东8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年龄50岁至79岁,有家族史、基因突变(如:brca基因突变)、从未生育或不育、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等的女性朋友应每年严格体检筛查。

  长期从事妇科肿瘤生殖相关的治疗及临床应用研究的王玉东深耕妇科肿瘤微创手术及妇科肿瘤生育力保护领域,牵头制定了《妊娠期卵巢肿瘤中国诊治共识》,提出宫颈癌的“腹腔镜下‘打坎儿井’式手术术式”,极大地降低了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术中正常组织损伤和大出血的发生几率。

  这位专家指出:“虽然卵巢癌早期较难发现,但还是会有很多身体的异常信号需引起警惕:如腹围逐渐增大、持续性的饱胀感、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下腹或盆腔的慢性疼痛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发卵巢癌患者约5.7万,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死亡率居首位。当天,“世界卵巢癌专题公益活动”,在“国妇婴”奉贤院区举行。妇瘤科、妇科、营养科、护理等领域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疾病的诊断、防治、预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和科普。活动还邀请了三位既往已接受卵巢癌治疗的患者,用她们的亲身经历,传递战胜肿瘤的方法和信念。

  来自江苏省的朱女士(化名)如今已经身怀六甲。7年前,她在体检时被发现卵巢部位存在直径7公分的肿块。当时她只有26岁,正准备与男朋友结婚。“国妇婴”妇瘤科和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朱女士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她的手术治疗和后续辅助化疗都十分顺利。

  在采访中,王玉东表示:“针对年轻未生育或存有生育需求的肿瘤患者,医生可以在治疗方案中尽最大可能保留其自然的生育功能,同时可联合辅助生殖、围产科、医学遗传、胎儿医学、新生儿科等,为其后续的生育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据统计,近年来,国妇婴年均收治近50例存在生育力保存需求的妇科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并已帮助约300名患者在完成肿瘤治疗的基础上,顺利分娩健康子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9/c14739-40232071.html

 

 

返回目录>>

 

 

观鸟有助改善心理健康

2024-05-09    光明日报

 

观鸟是常见的自然休闲活动之一。美国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新研究发现,接触大自然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与散步等普通的自然接触相比,观鸟可以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在新闻公报中介绍,研究团队将112名大学生参与者分为3组:对照组、散步组和观鸟组,其中观鸟组和散步组分别每周进行5次大于30分钟的观鸟和散步活动,然后研究人员评估这些参与者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困扰水平。

为了定量衡量主观幸福感,研究人员使用了一项包含5个问题的调查——世界卫生组织五项幸福指数(WHO-5)。该调查要求参与者对过去两周内有关幸福感的陈述进行从05的评分。研究人员将五项回答相加即得出原始幸福感得分,0分代表最差的生活质量,25分代表最好的生活质量。同时,研究人员还会通过另外的问卷得分来评估参与者的心理困扰水平。

研究结果发现,所有3个组的WHO-5分数都有所提高,其中观鸟组的得分开始较低,但结束时却高于其他两组。研究还发现,接触大自然可以降低心理困扰水平,即观鸟组和散步组的心理困扰水平问卷分数均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表示,观鸟是一项很容易进行的活动,这一研究结果提醒人们,当感觉到压力时,不如到大自然中去看看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9/c14739-40231980.html

 

 

返回目录>>

 

 

广东重型地贫患儿逐年下降 逾九成产前得到干预

2024-05-09    中国新闻网

 

  今年58日是第31个“世界地贫日”。据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教研室主任吴学东介绍,目前广东已构建起婚前孕前筛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筛查的三级地贫防控体系。多年来,广东省不断优化孕前优生项目和地贫防控项目实施,重度地贫患儿的产前干预率达到90%以上。

  地中海贫血在广东、广西等10个省份发病率较高,是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疾病。近年来,中国地贫防控工作取得显著进展,10个省份新增重型地贫明显减少。

  据了解,2012年起,广东省实施地贫综合防控项目,每年投入3500万元,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地贫项目建设和孕前、产前干预,实施地贫防控工作。吴学东表示:“目前广东省现存重型地贫患儿约2000人左右。2015年前南方医院儿科重型地贫患儿每年建档约300人,目前南方医院儿科重型地贫患儿每年建档约30人,逐年下降。”

  吴学东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重型β地贫最有效的方法,该治疗需要依赖配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且存在配型成功率低、费用高、年龄限制等问题,有条件患儿应尽早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在2岁至6岁,年龄越小,移植效果越好;此外还有终生进行维持的规范性输血和除铁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其中基因治疗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基因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部分能够脱离输血,为广大不适合做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大龄重型地贫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未来,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治愈大龄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新希望。”吴学东说。

  地贫虽难治但可防。吴学东表示,在地贫高发地区开展婚前、孕前及产前优生检查,通过医学干预措施阻止重型地贫儿出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有效防控地贫的首要措施和重要策略。目前我国十个重点省市已构建了婚前孕前优生检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诊断—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新生儿检测与诊断的地中海贫血防控体系,建立了省—地市—县出生缺陷三级防控协同网络。

就地贫筛查和诊断而言,吴学东指出,针对有孕育重型地贫胎儿风险的夫妇开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避免重型地贫儿出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通过婚前孕前优生检查,检出携带同类型地贫基因、可能孕育中重型地贫儿的风险夫妇,将指导这些夫妇每次怀孕后尽早接受产前诊断,采集胎儿的遗传物质(DNA)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确认胎儿的地贫基因类型,评估胎儿出生后患严重贫血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9/c14739-40232073.html

 

 

返回目录>>

 

 

 

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发布

2024-05-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8日电  (记者白剑峰)针对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问题等,国家疾控局日前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提高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效率,实现多病共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指南》首次明确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的概念。学生群体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可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同一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或健康问题,各种疾病或健康问题之间可以互不相关,也可以相互影响。多病中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如日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缺乏、静态行为、睡眠节律紊乱、社会时差大、夜间接触光源刺激时间过长、营养失衡、亲子交流缺乏等往往是学生群体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风险因素,通过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充足睡眠和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均衡营养、加强亲子交流等,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达到多病共防的目标。

  《指南》要求动态监测常见病多病。落实学生视力筛查和常见病监测工作,早期筛查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重点疾病,同时可以关注传染病和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多病共患情况,动态观察多病发展变化,早期发现多病倾向或趋势,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机制。

《指南》提出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包括一级干预、二级干预和三级干预。一级干预主要侧重于推广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的干预技术,同时改善学校环境和加强健康教育。二级干预注重早期发现高危群体,进行分级管理,并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干预。三级干预针对已出现多病共患的学生,指导学生到专业机构确诊和治疗,并加强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9/c14739-40231928.html

 

 

返回目录>>

 

 

 

10部门联合开展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

持续巩固并推进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防治策略

2024-05-09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张磊)515日是全国第31个防治碘缺乏病日。近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的通知》,确定今年的活动主题为“食盐加碘防疾病,平衡营养健康行”。《通知》要求,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面总结过去30多年来碘缺乏病防治成效,树立科学补碘的正确理念,持续巩固并推进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防治策略。

  《通知》指出,通过推行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为缺碘地区,如果没有持续的科学补碘措施,碘缺乏病可能会卷土重来。

  《通知》要求,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确保宣传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通知》强调,各地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碘生理需求特点,开展核心信息和知识宣传,着重在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孕妇、育龄妇女、儿童以及碘缺乏地区人群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其关注自身碘营养状态,增强对碘缺乏危害的警惕性,掌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提升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同日发布的2024年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核心信息指出,碘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自2000年以来,我国完成的各类监测或调查(碘缺乏病监测、碘盐监测、高水碘地区调查和高危地区调查)结果显示,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范围。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食用碘盐或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相关。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09/494954.html

 

 

返回目录>>

 

 

职业病防治“三项行动”工作方案发布

2024-05-09    健康报

 

  ■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行动

  ■开展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

  ■开展职业病防治机构提质合规行动

  本报讯 (记者吴倩)为进一步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近日联合发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行动(20242025年)工作方案》《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20242025年)工作方案》《职业病防治机构提质合规行动(20242025年)工作方案》,为“三项行动”列出清晰的时间表、任务图。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行动(20242025年)工作方案》明确,通过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行动,到2024年底,工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达到全覆盖。到2025年底,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10人及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应报尽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质量明显提升。建立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数据库,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告知动员,开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入户指导,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分析调研。

  《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20242025年)工作方案》明确,通过开展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推动中小微企业规范职业健康管理,提升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2024年和2025年,每年每省中小微企业帮扶数量平均每个县区不少于20家。到2025年底,帮扶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职业健康检查开展率、职业健康培训率均达到100%。以矿山、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中小微企业以及职业病危害严重、有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病例、纳入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的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帮扶对象,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帮扶对象范围,建立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名单。以各级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卫生监督机构为主,组建帮扶专家团队。重点开展“五个一”帮扶工作,即开展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建立一套实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开展一次现场职业病危害告知和防护用品配置指导,举办一次职业健康培训,开展一次超标岗位职业病危害治理。

  《职业病防治机构提质合规行动(20242025年)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疾控中心或职业病防治院所能够规范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承担85%以上的国家职业病防治监测任务。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能够按照有关规定填报技术服务信息报送卡,上报率达到100%;监管覆盖率达到100%,评估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率达到100%,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等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个案信息报告率与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均≥95%;质控覆盖率每两年达到100%,质控问题整改率达到100%。全面梳理查找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存在的技术支撑能力差距,建立能力建设“底档”库,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力提升“攻坚”计划。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高标准组织实施国家职业病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强化职业健康社会服务功能,推进职业病防治院所采取职业病诊疗康复与临床多学科相融合模式。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09/494951.html

 

 

返回目录>>

 

 

樊嘉院士:多管齐下,推动肝癌精准“防诊治”

2024-05-08    新华健康

 

新华网北京56日电(刘映)肝癌作为一种常见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肝癌的高复发率更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预防肝癌复发已成为肝癌临床诊疗中的一大难题。

 

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华夏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论坛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2024年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深入分享了肝癌外科治疗技术与策略的最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他强调,肝癌的高复发率是制约疗效提升的瓶颈,而早期诊断和复发预测是影响肝癌病人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未来将从多个方面深入研究,推动肝癌精准“防诊治”,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生机。

肝癌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手术难度大的特点,比较难以早期诊断,且极易复发转移。统计显示,其5年复发转移率达61.5%,肝癌切除后的高复发率进一步提高了肝癌疗效的瓶颈。

在肝癌防治的漫漫征途中,樊嘉院士及其团队“攻坚克难”,不断探索精准“防诊治”的新路径,并在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理和干预治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樊嘉表示,肝癌诊治仍面临诸多难题,他和团队从肝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的预测、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机制与治疗、肝癌分子分型及干预新策略探索、肝癌肝脏移植后的复发转移、肝癌治疗新策略的临床研究探索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iRNAs肝癌诊断盒,提高了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早期发现率。

“经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优化、验证,建立由7个血浆miRNA组合而成的最优肝癌诊断模型,诊断灵敏度提升25%以上,AFP阴性肝癌准确率达88%。”樊嘉说,与创新医疗企业合作的国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miRNAs肝癌诊断盒,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韩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国际PCT,获CFDA注册证,上海等多地医保已可报销,miRNA-7试剂盒诊断极早期肝癌灵敏度较传统标志物提升约30%

肝癌精准治疗道路漫长,但前景光明

在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樊嘉院士团队发现循环肿瘤细胞(CTC)是预测转移复发的新型标志物,可以说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细胞。他的这项“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研究因此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机制与治疗方面,樊嘉院士团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单细胞组学技术发现肝癌门脉栓免疫逃逸新机制,发现门脉癌栓内的免疫微环境与原发灶截然不同,巨噬细胞在门脉癌栓内显著富集。门脉癌栓内的肿瘤细胞通过分泌C5a促使C5aR+巨噬细胞表达PD-L1C5aR+巨噬细胞通过PD-L1抑制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合并癌栓者以前无有效治疗手段,他们通过肝癌门静脉癌栓外科综合治疗手术,将原本难以治疗的情况转化为部分可治,135年生存率提升至76%39%26%,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

在肝癌分子分型及干预新策略探索研究方面,樊嘉院士团队创新采取基于多组学的肝癌分子分型及治疗策略,根据代谢驱动型、微环境失调型、增殖驱动型等不同类型实施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展望未来,樊嘉院士表示,肝癌的精准防诊治将从多个方面深入研究,包括寻找预测(靶向、免疫治疗)药敏各类标志物,多组学肝癌分子分型与治疗的探索、联合用药的研究,以及利用基因测序、ctDNAPDX/PDO模型指导用药,长期生存精准外科是基础、结合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方向。“实现肝癌精准治疗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前景光明。”樊嘉说,希望肝癌的精准防诊治方面取得更多成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506/0af07ecb0

 

 

返回目录>>

 

 

世界哮喘日:关注2型炎症,赛诺菲携手多方跨界赋能哮喘患者稳控哮喘、自由呼吸

2024-05-08    新华健康

 

202457日,中国北京 — 每年春季都是哮喘的急性高发期,4月底5月初,全国多地树木植物陆续进入飞絮期造就“漫天飞雪”,加之冬春气温起伏、昼夜温差大,多地呼吸科门诊哮喘就诊扎堆,“哮喘患者急诊排长队”等话题频频冲上热搜。

今天是第26个世界哮喘日,主题是“为哮喘教育赋能”。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总数达4570万,约55%-70%的哮喘患者处于控制不佳的状态。为了帮助哮喘患者重视并识别哮喘未控的原因,实现科学、规范的自身疾病管理,赛诺菲与运动健身平台KEEP跨界合作,共同举办“重回呼吸自由,‘哮’对无‘2’人生”主题活动,并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紫气球行动”患者关怀项目,助力中国哮喘患者稳控哮喘、顺畅呼吸。

跨界联动,创新科普关爱“控制不佳”哮喘患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克武教授提到,“我国约有55%-70%的哮喘患者处于控制不佳的状态,如果哮喘长期控制不佳,会引发更频繁的急性发作和显著的肺功能下降。到换季或温差变化时容易感到胸闷气短,日常活动也受到极大限制。患者急性发作时常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或学习,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为了帮助哮喘患者做好长期疾病自我管理,赛诺菲携手运动科技平台KEEP,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苏楠教授的权威指导下,为哮喘患者量身定制了运动训练课程,打造真正贴近患者及大众日常需求、易坚持、好理解的创新科普形式。该课程已于423日在KEEP应用程序上线。

“运动有益于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及控制病情。但哮喘患者往往伴随着呼吸受限等问题,并不是所有运动类型都适合。”作为该课程的指导顾问,苏楠教授表示,“该课程通过全身的拉伸与放松,配合自然呼吸,可减少身体的紧张感,同时减轻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让身心得到全面舒缓,适合运动能力受限、患有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练习,有助于肺功能恢复和疾病的长期管理。”

粉碎误区,2型炎症为哮喘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

“哮喘治疗具有长期性和连贯性,其症状的减轻并不意味着炎症自行消失。”黄克武教授表示,气道处于炎症状态会导致哮喘反复发作,尽管部分患者采用高剂量ICS-LABA治疗,并坚持良好管理,但却仍无法控制住哮喘,或者在减少高剂量治疗时出现哮喘恶化的情况。黄克武教授指出,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2型炎症被证明是导致哮喘难以稳定控制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约90%-高剂量ICS治疗方案控制不佳的哮喘是由2型炎症驱动的,这一发现为哮喘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自2019年始,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南将哮喘分为2/2型哮喘,2型炎症亦成为哮喘患者用药与疾病管理的重要参考。

如何才能识别2型炎症的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雯教授指出,目前可以通过如FeNO(呼出气一氧化氮)等检测手段来进行识别与诊断。针对2型哮喘患者的控制不佳的情况,如吸入高剂量激素加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等基础治疗方案后,仍有急性加重,需针对2型炎症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精准作用于驱动2型炎症的核心细胞因子IL-4IL-13的信号传导,抑制2型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控制哮喘症状、降低急性发作风险的治疗目标。

哮喘日当天,赛诺菲还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启动了“紫气球行动”患者关怀项目,通过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为广大哮喘患者带来丰富的专业疾病知识科普,帮助他们稳控哮喘,重获呼吸自由,回归正常生活。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表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为使命,始终致力于守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生命和健康的共同关注也正是我们和赛诺菲开展合作的基础。我们期待“紫气球行动”患者关怀项目能帮助哮喘病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群体更好地开展病情管理、控制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哮喘的长期管理?苏楠教授表示:“哮喘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要注意日常规范管理,避免病情加重或未来共病的发生。一方面,患者需要注意饮食清淡、穿衣保暖,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另一方面,外出时需戴口罩,避免与可能的过敏物质接触。最后,加强运动锻炼对提高自身免疫力和增强体质也尤为重要。做好日常疾病管理,再配合个体化的治疗,有助于患者提高控制水平。”

赛诺菲特药中国区总经理谢丽娟表示:“近年来,以2型炎症为代表的免疫炎症类疾病呈高发态势,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耕中国市场四十多年,赛诺菲始终致力于变革医学实践,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不断加速变革型疗法惠及广大中国人民。未来,我们将追寻科学奇迹,开创免疫治疗新纪元,也将携手各方以多元创新的方式,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精准化、规范化诊疗,提升公众健康教育,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健康获益,焕发生命光彩”。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507/69ae382f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