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416

发布时间:

2024/04/16

浏览次数:

1195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4-16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乳腺癌可防可治 早筛早治是关键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放疗副作用大?专家带你正确认识放疗

高层动向

今年将制修订98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

2024年卫生健康行业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活动将开展

疾控动态

“奋进新时代,护航新征程”

——预防医学研究所党支部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我省在2024年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培训班介绍先进经验

科研动向

马小彤/程涛/肖志坚/张磊团队首次揭示GADD45g是新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致病因子

JAMA子刊:口服抗凝剂与抗抑郁的SSRIs同时使用,与大出血风险增加33%有关!

走路快的人,糖尿病风险或降低39%,且年轻16

BMJ:为GLP-1类似物药物正名!

研究表明常用的糖尿病药物或许并不会增加机体患甲状腺癌的风险

舆情信息

4种常见的早餐经典搭配,竟是错误吃法

长期低头玩手机,可能让你的“颈椎生理弯曲”变直!

为什么过敏的人
越来越多了

炎性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揭示

新型纳米激动剂或有助肿瘤免疫治疗

肌腱撕裂治疗可以“拆东墙补西墙”

精准医学将使花粉症患者获得更好诊治

运动可减少衰老导致的脂肪堆积

枕头太高小心脑中风

杨柳飞絮来袭 你需要连躲带防

优化健康服务 更快响应需求(微观)

——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④

 

热点追踪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乳腺癌可防可治 早筛早治是关键

2024-04-16    人民网

 

20244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目前,乳腺癌是我国女性群体中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王靖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乳腺癌是可防可治的,早筛、早治很重要。

乳腺癌可防可治 早筛早治意义重大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男女皆可发病,而乳腺癌患者98%以上都是女性。王靖介绍,造成乳腺癌的主要原因是乳腺上皮细胞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各种致癌因素、遗传因素等,造成细胞增殖失控,形成乳腺恶性肿瘤。

王靖提示,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者,月经初潮过早(<12周岁)或绝经较晚(>55周岁)者,未育、晚育及未哺乳者,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者,活检证实患有乳腺不典型增生者,绝经后肥胖者,长期过量饮酒者等人群是乳腺癌高风险人群。

“乳腺癌是可防可治的,早筛早治很重要。”王靖强调,乳腺癌筛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措施。通过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治愈率。

王靖表示,乳腺癌筛查项目包括乳腺体检、乳腺彩色超声检查,如果初筛结果异常,后续可能还需要接受乳腺X线检查、乳腺活检及组织病理检查等。常规推荐从40岁开始进行乳腺筛查,每年至少做一次B超和钼靶;有相关家族病史的人群,建议从25岁左右开始进行乳腺筛查。

乳腺增生症不等于乳腺癌

乳腺受体内激素的影响,每个月都会经历增生和复原的过程。王靖介绍,月经前女性感到乳房胀痛,这是正常的生理性乳腺增生,不能算病。随着月经结束激素水平下降,乳房会变软,回到原来的状态。但如果在增生和复原的过程中,有的乳腺小叶复原得不好,维持了增生的状态,就会造成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出现持续存在的疼痛与结节。此时,就会出现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大多数情况下是乳腺组织对激素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并非真正的病变。单纯性乳腺增生症的女性,癌变的几率和没有乳腺增生症的女性是一样的,所以不必担心,定期复诊就好。”王靖提示,但如果是病理性增生,则有癌变的可能。

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乳腺疼痛、乳房结节或肿块,部分女性可能还会有乳头乳晕瘙痒和乳头溢液。疼痛通常为胀痛或刺痛。疼痛和肿块会在月经前几天出现或加重,月经结束后消失。“如果疼痛影响了正常生活;疼痛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月经结束一周后疼痛仍未消失;自己可摸到伴有疼痛的肿块,此时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王靖说。

乳腺癌治疗手段多样 治疗方式因病情而定

乳腺癌在众多肿瘤中治疗效果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治疗手段多样,而且基本能让患者不同程度获益。王靖介绍,目前,乳腺癌常见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治疗手段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选择。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已有很多共识和经验,可以沿用专业的指南来做;晚期的乳腺癌治疗,同样的手段用在不同分型和分期的患者身上,有些治疗效果差别较大,所以更强调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保乳手术是根据乳腺癌病变情况切除含病灶的部分腺体组织,保留其余正常腺体组织,并对腋窝淋巴结进行适当处理,使患者不必经历乳房缺失的痛苦。王靖表示,保乳治疗主要应用于0期的乳腺导管内癌和早期(I/II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还可以用于新辅助化疗后取得满意效果的局部晚期患者。临床上只要符合保乳指标,应“能保尽保”。

“对于不能进行保乳手术的患者,可以在乳腺癌手术的同时或延后进行乳房重建术,不影响后续治疗,还可满足患者对形体的要求。”王靖说,乳房重建术不会增加乳腺癌复发的风险。乳房再造的手术方式,一种是应用自体组织,一种是假体乳房。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其共同探讨选择乳房重建的方式。

王靖提示,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要定期复查。建议术后两年以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24年每半年复查一次;4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持续终身。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6/c14739-40217010.html

 

 

返回目录>>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放疗副作用大?专家带你正确认识放疗

2024-04-16    人民网

 

20244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作为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放疗已走过百余年历史,但仍有不少肿瘤患者及家属对放疗存在偏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杨坤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放疗精度的日益提升,如今的放疗已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杨坤禹介绍,放疗指的是用放射线治疗肿瘤,可以用于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对于早期的肿瘤患者,很多时候放疗具有根治性治疗作用;对于中晚期的肿瘤患者,放疗可作为辅助性的治疗手段;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放疗可以帮助其控制疼痛。

此外,杨坤禹指出,放疗和化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肿瘤治疗方法。放疗是通过放射线的能量,把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DNA打断,使肿瘤细胞无法再繁殖。化疗是通过给予对肿瘤细胞有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公众担心的副作用问题,杨坤禹表示,放疗常见的副作用主要和照射的部位有关,如口腔照射后,患者可能有口干、张口困难等症状。但经过专业评估和设计得出的治疗方案,能保证精准照射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将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放疗后身体会带有辐射吗?杨坤禹说,整个放疗,在放射方式上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通常,采用更多的放射方式为外照射,这样的照射只有患者躺在治疗架里才有射线,且几乎不存在患者把射线带出去,影响到周围人群的可能性。对于内放射来说,患者体内确实存在辐射,因此要避免与人接触,减少对周围人群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6/c14739-40217009.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今年将制修订98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

2024-04-15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少杰)近日,国家药监局印发通知,公布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根据通知,今年将制修订98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

  据悉,这98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涉及强制性标准8项、推荐性标准90项。8项强制性标准中,“呼吸设备婴儿心肺监护仪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标准为制定项目,“关节置换植入器械膝关节假体”等7项标准为修订项目。90项推荐性标准中,53项为制定项目,37项为修订项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415/494562.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卫生健康行业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活动将开展

2024-04-15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晓薇)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卫生健康行业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组织开展2024年卫生健康行业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活动。

  《通知》明确,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以“贯彻落实《保密法》,你我都是护密人”为主题的保密宣传教育和以宣传贯彻《密码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为重点的密码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健康报》及新媒体平台开设“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专栏,开展安全生产、保密、密码、人民防线专题宣传,长期面向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征集安全生产优秀案例素材和相关经验做法稿件,择优在《健康报》“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专栏、《健康报》微信公众号、《健康报》网站、《健康报》App等平台选登或推送。

  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可通过阅读《健康报》“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专栏及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的专题文章,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内容;进入安全和保密知识“大擂台”页面,参与安全生产、保密、密码、国家安全等相关知识答题。《健康报》将定期统计并发布各地参与人数、得分等情况。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各司局、各直属和联系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将此次活动作为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安全保密意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的重要抓手,广泛宣传动员,努力做到覆盖全系统重点岗位、重点人群,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把组织参与宣传教育活动和调查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总结组织开展活动的经验和做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415/494560.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奋进新时代,护航新征程”

——预防医学研究所党支部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2024-04-16    天津市疾控中心预防医学研究所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展现新时代国家安全事业新发展、新气象,充分展示我市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在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前夕,市疾控中心预研所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于411日下午赴天津图书馆参观“奋进新时代,护航新征程”国家安全主题成就展。

  展览由“全面深入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时代国家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国家安全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天津实践”4个单元组成。国家安全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础,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安全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增强了安全法治意识,树立了国家安全核心价值观,并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对国家和平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安全是国家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大家一致表示,今后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身政治意识、安全意识、保密意识,更加自觉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以实际行动推动巩固人民防线、共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4/16/030137124.shtml

 

 

返回目录>>

 

我省在2024年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培训班介绍先进经验

2024-04-15    河北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为做好2024年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工作,49~11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四川成都举办2024年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数据上报和实验室技术培训班。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级疾控中心负责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采样和数据上报、实验室检验的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参加。

本次培训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多名专家,讲解了2024年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的要求和实施要点,介绍了风险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新增监测项目进行了理论培训及现场操作培训。培训还邀请了来自河北省、四川省、吉林省、广西玉林市的疾控中心专家做了经验交流,我省微生物检验所关文英副所长在会上介绍了河北省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工作情况,分享了河北省在采样及检验、网络上报工作中的经验,得到参训代表的一致好评,我省亮点工作经验食源性致病菌阴性检出限报告表格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我省将根据培训部署,在各市(含定州、辛集)及雄县、容城、安新积极推进河北省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工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66468.j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马小彤/程涛/肖志坚/张磊团队首次揭示GADD45g是新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致病因子

2024-04-16    生物探索

 

本研究首次证明了GADD45g不足是MPN的一个新的致病因子,通过激活RAC2-PAK1-PI3K-AKT级联发挥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小彤、程涛、肖志坚及张磊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Gadd45g insufficiency drives the pathogenesis of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的γ(GADD45g)在MPN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并且JAK2V617F突变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导致其表达降低。

GADD45g的下调在人MPN细胞中起肿瘤促进作用。仅鼠造血系统中的Gadd45g功能不全就导致偏向髓样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自我更新能力显着增强,以及类似于MPN的表型的发展。在机制上,GADD45g不足的致病作用是通过激活RAC2, PAK1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这些数据表明GADD45g缺乏是MPN的一种新的致病因素。

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是影响骨髓系细胞的造血干细胞(HSC)疾病。经典费城阴性 MPN PhMPN)的特征是一个或多个成熟髓系血细胞谱系的输出过多,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JAK2CALRMPL的突变,称为“驱动突变”,发生在超过95%MPN患者中,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的组成型激活,然后引发疾病。此外,在MPN患者中,已发现与表观遗传调控、转录控制和剪接机相关的基因中同时发生的体细胞突变,先于驱动突变获得并导致疾病进展。其中,ASXL1DNMT3ATET2在整个MPNs频谱中超过5%的患者样本中处于相对较高的频率。

目前的治疗已显示出减少脾肿大和改善MPN患者症状的益处。然而,它们不能有效地根除MPNs干细胞,并且分子反应是可变的和不可预测的。更好地了解MPN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靶点。编码小(18 kDa)核/细胞质蛋白的GADD45基因家族(GADD45aGADD45b GADD45g)是应激传感器。之前的研究表明,GADD45g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优先沉默,其上调发挥选择性和有效的抗白血病作用。然而,GADD45g是否在MPN的发展中发挥作用仍然未知。

该研究发现GADD45g表达在MPN患者中显著降低,并且与较高的克隆生成潜力和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呈负相关。仅缺乏Gadd45g就足以引起小鼠的MPNGADD45g不足通过激活RAC2-PAK1-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肿瘤促进活性。最常见的驱动突变JAK2V617F和组蛋白去乙酰化与 MPN 中的GADD45g 沉默有关。该研究首次证明了GADD45g不足在MPNs中的致病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明了GADD45g不足是MPN的一个新的致病因子,通过激活RAC2-PAK1-PI3K-AKT级联发挥作用。GADD45gMPN中的低表达与JAK2V617F突变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有关。该研究建立的Gadd45g缺失小鼠模型不仅为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平台,而且为患者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平台。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48e821e6327.html

 

 

返回目录>>

 

 

JAMA子刊:口服抗凝剂与抗抑郁的SSRIs同时使用,与大出血风险增加33%有关!

2024-04-15    奇点糕

 

研究发现,同时使用SSRIOAC的患者应考虑大出血风险,尤其是在联合使用的前几个月。但是大出血风险并不意味着停止使用SSRIOAC治疗,可以尽量采取措施降低大出血风险,比如选用风险较低的DOAC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同时也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可能会增加大出血的风险,但是对于大多数使用SSRI的患者来说,绝对风险较低。

一些观察性研究评估了同时使用SSRI和口服抗凝剂(OAC)与大出血风险之间的关联,但是存在分类错误、残余混杂等局限性。

因此,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评估房颤患者与单独使用OAC相比,同时使用SSRIOAC是否与大出血风险增加有关。

42190名大出血患者与1156641名对照患者相匹配,与单独使用OAC相比,同时使用SSRIOAC与大出血风险增加33%有关,并且这种风险增加持续长达6个月,不随年龄、性别、出血史等因素变化。

研究数据来自英国大型初级保健电子病历数据库(CPRD GOLD Aurum 数据库),纳入199812日至2021329日期间诊断为房颤的18岁以上患者,在诊断后获得OAC处方,排除在入组前使用OAC或入组前6个月使用SSRI的患者,随访至首次大出血时间、死亡或研究结束(2021329日)。患者在索引日期前30天内接受过SSRIOAC定义为同时使用。

在平均随访时间4.6年时间内,有42391名患者因大出血住院,其中42190例患者与1156641例对照相匹配。与单独使用OAC相比,同时使用SSRIOAC与大出血风险增加33%有关;大出血风险在治疗的前30天最高,IRR达到1.74,之后缓慢下降,风险增加持续6个月,不因年龄、性别、大出血史、慢性肾病或SSRI药效等发生变化。

与传统OAC维生素K拮抗剂(VKA)相比,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相关的大出血风险较低。与单独使用相比,同时使用SSRIVKA与大出血风险增加36%有关,同时使用SSRIDOAC与风险增加25%有关。

相互作用评估显示,SSRIOAC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超加性相互作用,但并不显著。

总的来说,同时使用SSRIOAC的患者应该考虑大出血风险,尤其是在联合使用的前几个月。但是大出血风险并不意味着停止使用SSRIOAC治疗,可以尽量采取措施降低大出血风险,比如选用风险较低的DOAC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8c7821646da.html

 

 

返回目录>>

 

走路快的人,糖尿病风险或降低39%,且年轻16

2024-04-15    医诺维

 

研究表明,无论步行时间长短,更快的步速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更快的步速还与较长的端粒相关,超过每小时4公里的步行速度,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

塞姆南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BMJ 子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Walking speed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系统综述。

研究发现,更快步行速度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与休闲散步(<3 km/h)相比,正常步行速度(3-5 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15%相关,轻快步行(5-6.5 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24%相关,非常快步行(>6.5 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39%相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荟萃分析了10项研究,共纳入508121名成年参与者,分析了步行速度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根据参与者的步行速度,将参与者分为4组:休闲散步(<3 km/h)、正常步速(3-5 km/h)、轻快步行(5-6.5 km/h)、非常快步行(>6.5 km/h)。

在平均8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184102型糖尿病患者。

研究发现,与休闲散步相比,正常步速(3-5 km/h)与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15%相关,相当于每100人中2型糖尿病病例减少0.86例,无论步行时间长短。

与休闲散步相比,轻快步行(5-6.5 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24%相关,相当于每100人中2型糖尿病病例减少1.38例。

与休闲散步相比,非常快步行(>6.5 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39%相关,相当于每100人中2型糖尿病病例减少2.24例。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步速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步行速度每增加1 km/h,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降低9%,降低糖尿病风险的最低步速是4 km/h,相当于男性每分钟87步,女性每分钟100步。

对于其中的潜在机制,研究人员表示,首先,步行速度是整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功能能力的关键指标。

其次,更快的步行速度与更好的心肺健康和肌肉力量有关,反过来,这两者都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

第三,步行速度加快会增加运动强度,可以对生理功能产生更大的刺激,改善健康状况。

最后,快走有利于减肥,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旗下" Communications Biolog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reported walking pace with telomere length "的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步行速度与端粒长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步行速度快的人,端粒更长。一生中走路快的人(>6.4 km/h),中年的时候,生物学年龄年轻16岁。

综上,研究表明,无论步行时间长短,更快的步速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更快的步速还与较长的端粒相关,超过每小时4公里的步行速度,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fbe821268ef.html

 

 

返回目录>>

 

BMJ:为GLP-1类似物药物正名!

研究表明常用的糖尿病药物或许并不会增加机体患甲状腺癌的风险

2024-04-15    生物谷原创

 

在这项使用来自三个国家全国性数据的大型队列研究中,GLP1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与平均3.9年的随访期间患者甲状腺癌风险显著增加并无关联。

如今,广受欢迎的GLP-1类似物药物在对抗人类糖尿病与肥胖症的战役中日益显现出其卓越地位,然而,其可能诱发甲状腺癌的担忧始终萦绕在公众与医学界心头。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BMJ上题为“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use and risk of thyroid cancer: Scandinavian cohort stud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流行的糖尿病药物或许并不会增加机体患甲状腺癌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降低血糖水平与抑制食欲的有效武器,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与肥胖症的治疗,其临床应用正以稳健的步伐持续扩大。尽管早期研究及不良事件报告提示此类药物与甲状腺肿瘤发生风险可能存在关联,但由于数据局限与方法学瓶颈,科学界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从而引发了关于其潜在副作用的诸多疑虑。

对此,研究负责人Bjorn Pasternak博士强调:“鉴于大量人群正在使用这些药物,探究其潜在副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研究覆盖了广泛的患者群体,其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了GLP-1类似物与甲状腺癌风险提升之间并无明显联系的观点。”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深入剖析了来自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的国家登记数据,涉及约14.5万例采用GLP-1类似物(如利拉鲁肽、塞马格鲁肽等)治疗的患者,以及作为对照组的约29万例接受DPP4抑制剂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平均不足4年的追踪期内,研究团队对比了两组患者的甲状腺癌发病率。

结果显示,GLP-1疗法与甲状腺癌风险增加并无关联,相比第三种糖尿病药物治疗组(SGLT2抑制剂治疗组)而言,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Peter Ueda教授说道,“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在未纳入本研究的小规模特定群体中,如甲状腺髓样癌高风险患者,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某些甲状腺癌亚型的风险。事实上,这部分人群已被建议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目前正在瑞典卡洛琳学院进行的研究项目调查了诸如GLP-1类似物和SGLT2抑制剂等新型糖尿病药物所产生的效应和潜在副作用。目前这些药物的应用范围已远远超越糖尿病领域,涉足肥胖症、心力衰竭乃至肾脏衰竭等多种病症。

尽管临床随机试验已揭示出它们具有积极的治疗潜力,但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往往受到病情复杂性、共病状况以及患者对治疗方案依从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些药物在日常医疗环境中的实际表现至关重要。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这项使用来自三个国家全国性数据的大型队列研究中,GLP1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与平均3.9年的随访期间患者甲状腺癌风险显著增加并无关联。此外,在与DPP4抑制剂的主要对比分析中,置信区间上限显示相对风险增长不超过31%,这些发现无疑为GLP-1类似物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佐证,有助于消除公众与医患间的顾虑,推动其在糖尿病与肥胖症治疗领域的合理应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f7882108634.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4种常见的早餐经典搭配,竟是错误吃法

2024-04-14    网易健康

 

你今天早餐吃的什么?怎样吃才更加营养合理?今天给大家说清楚。

4种“早餐经典组合”

竟然不合理?

1. 白米粥+咸菜+馒头

白米粥、馒头均为淀粉类食物,主要提供能量,营养结构单一。咸菜等腌制食物可能导致摄入盐超标,还可能含有亚硝酸盐,长期吃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2. 油条+豆浆

不加糖的豆浆是好选择,但不建议长期吃油条、油饼、炸糕等油炸食品。除了导致肥胖、增加胃肠道负担,还可能含有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

尤其是路边摊的油炸食品,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要尽量避开。

3. 快餐方便食品

汉堡包、饼干、蛋糕等快餐方便食品,常常高糖、高脂肪、高能量,缺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长期吃容易导致便秘、营养不良、肥胖及其他慢性疾病。

4. 牛奶+鸡蛋

这一早餐组合更侧重于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素含量较低,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仍不能满足人们一整个上午的营养需求。

“满分早餐”

要保证4类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第一条准则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营养健康要从合理搭配的早餐开始。

一份“满分”的早餐,应同时包含这4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坚果类。尽量吃得丰富一些。

1. 谷薯类食物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早餐的主食量,轻体力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早餐可以吃主食100克(食物生重)。

主食注意粗细搭配。常见粗粮有燕麦、玉米、荞麦等全谷物,红豆、绿豆等杂豆类,以及土豆、红薯等薯类。

增加粗粮摄入量,可以把白面馒头换为全麦馒头,或是在大米中加一把粗粮。

2. 蔬菜和水果

提倡早餐要见绿,即早餐也要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深色蔬果,如菠菜、西兰花、西红柿、胡萝卜、猕猴桃、橙子等。

早上不妨做个简单的小炒青菜,或者把多种蔬菜凉拌一下,添加橄榄油。

成年人早餐可以吃100克蔬菜和50-100克水果,也可以把水果作为加餐。

3. 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蛋白质。早餐时要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在蛋类、肉类、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中任选两类进行搭配。

鸡蛋经过炒、煎、蒸、煮,都是美味,但最健康的吃法还是水煮蛋。

有研究发现,我国成年人日均奶类消费量不足30克,近80%的人不喝奶。 提倡早餐多喝奶,酸奶、奶酪、奶粉都可以,都是良好的蛋白质和钙的来源。

豆类的胆固醇含量较低,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士来说,豆类食物甚至比肉类更加理想。

4. 坚果类食物

夏威夷果、榛子、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多种B族维生素以及铁、锌、镁等营养素。

每天吃早餐或者加餐的时候,吃一小把坚果(约3个核桃的量),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②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OMF50J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长期低头玩手机,可能让你的“颈椎生理弯曲”变直!

2024-04-15    网易健康

 

正常人的颈椎有一个向前凸出的生理弯曲。颈椎生理弯曲可以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长时间的低头玩手机,会让我们颈后部的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肌肉会出现痉挛、充血、水肿、无菌性炎症、萎缩、瘢痕形成,甚至导致颈椎曲度变直。

那么,颈椎生理弯曲变直,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

脊柱的生理弯曲

要解答此问题,首先要从脊柱的解剖说起。人体的脊柱总共有4个弯曲,分别在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位置。

虽然当人体在端坐或站立时,从侧面观察可见颈部似乎是直的,但其实包绕于内的颈椎并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生理弧度,我们把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称为颈椎的生理弯曲。我们通过X线片检查可见:在各个颈椎椎体后缘都有形成的连续、光滑的弧形曲线,称之为颈椎弯曲。颈椎生理弯曲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震荡,防止外力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生理弯曲变直的原因

长时间不正确地久坐、或是劳累、颈椎缺少活动、脊柱损伤、脊柱钙化等就会导致颈椎生理弯曲变直。颈椎的前凸可逐渐消失,甚至可变直或呈反张弯曲,即向后凸,成为颈椎病在X片上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其中,颈椎生理弯曲变直与生活方式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姿势。

一些不良外因的作用如创伤,炎症,或者肿瘤病变,都可能引起颈椎生理弯曲的消失,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生理弯曲变直的危害

首先,会降低颈椎对头部的减震作用,使其容易受到损伤。

其次,造成颈部僵硬,正常日常活动受到限制。

此外,还可能引起慢性颈椎病变,导致黄韧带肥厚、项韧带损伤、椎体旁相关肌肉的损伤。有的患者还会伴有高血压或血压忽高忽低,食欲下降及心慌、睡眠不佳等。

如何预防保健

1、选择合适的枕头

合适的枕头对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约10厘米左右。枕芯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

2、防止外伤与落枕

平时应防止颈部落枕或受到外力伤害,以免颈椎韧带损伤,使颈椎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

3、保持正确坐姿,加强颈部的锻炼

加强颈部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办公室族们在坐姿上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保持头、颈、胸的正常生理曲线;尚可升高或降低桌面与椅子的高度比例以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过度前屈。此外,定制一张与桌面呈1030度的斜面工作板,更有利于坐姿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应在12小时左右,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左右转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

坚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才能尽可能缓解颈椎的压力,保证健康生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QAMNUJ05149OK0.html

 

 

返回目录>>

 

为什么过敏的人
越来越多了

2024-04-16    科技日报

 

编者按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当前正值春季,花粉过敏进入高发期。本版今日推出特别策划,聚焦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与诊疗。

春色融融,花香醉人,正是出行好时候。然而对于不少朋友来说,这却是一个眼睛痒、鼻子堵、不停打喷嚏的难熬季节。这两天,来自北京的王先生在朋友圈中晒出各类抗过敏药物并配文——“正式将春季列为我最讨厌的季节”。

“春季是各类过敏高发的季节,最主要的原因是春暖花开,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空气中飘散了大量致敏树木花粉,引起了花粉过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说。

陕西西安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感觉周围过敏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原本不对花粉过敏的同事,今年也出现了流鼻涕、流眼泪的症状。大家都觉得奇怪。而且不仅是花粉过敏,身边各类过敏现象好像也越来越常见了。”

李女士的感受并非个例。近年来,过敏人群的确越来越庞大。据统计,我国花粉过敏的人数已达2亿。目前,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

过敏是身体产生的过度反应

来自宁夏银川的王女士已与过敏“奋战”多年。她在春秋两季对花粉过敏,平时会对芒果过敏。这些过敏症状包括起皮疹、喉咙痒、眼睛痒、流鼻涕等。“痒比疼难熬。症状严重时,非常影响日常生活。”王女士说,去年有一段时间,她又开始起皮疹。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原来是对番茄过敏。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教授尹佳介绍,过敏是身体对外来物质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是免疫系统发生了紊乱。当过敏发生时,免疫系统把一些平常可以接受、耐受的物质视为异物,对其进行抵抗、清除。

王学艳以近日常见的花粉过敏为例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一般对花粉过敏,说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原本无害的花粉识别为有害物质。为了清除这些‘有害物质’,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异常免疫应答,造成鼻痒、鼻塞、打喷嚏、眼痒、流泪、皮疹等症状。”

“花粉进入患者身体后,多沉积在上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等部位。花粉致敏蛋白会刺激局部淋巴细胞及所属淋巴结,促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这些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会与呼吸道、眼结膜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致敏。当患者再次接触花粉,就会导致组胺释放、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水肿、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王学艳说。

全球过敏患者不断增加

一般来说,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在各类过敏性疾病中,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最高。有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增长明显,估计患者数量达2.5亿。从2005年到2011年,6年间我国成人过敏性鼻炎的自报患病率从11.1%上升到了17.6%,患病人数大约增加了1亿。”王学艳说。

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疾病之一,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据《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国内1岁至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3.07%提高到2015年的12.94%。此外国内食物过敏患病率也在攀升。中国疾控中心周报的一篇论文显示,2009年至2018年,中国食物过敏流行率为8%,高于1999年至2008年的5%。常见过敏原食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虾、芒果、贝类、鸡蛋、鱼、牛肉、牛奶和羊肉,六成患者的过敏症状是皮疹。

如果将视野扩大,可以发现,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一种主要全球流行病。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统计,过去30年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至少增加了3倍。全球约有2.5亿人有食物过敏症,3亿人患有哮喘,4亿人患有过敏性鼻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有药物过敏反应。

环境与生活方式改变成主因

为什么现在过敏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建中认为,随着工业发展,人体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各种细菌、病毒和有害化学成分。

过敏性疾病发生也与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王学艳告诉记者,现在人们长期在室内生活,户外活动时间较短,导致了肥胖、饮食改变、室内过敏原暴露增多等情况。有研究指出,在室内长期静坐还会导致呼吸频率降低、浅呼吸周期延长,进而使呼吸阻力增加、气道反应性增高。

针对部分患者此前不对花粉过敏,而近期突然过敏的情况,王学艳解释道:“这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过敏需要先致敏,第一次接触花粉到出现过敏症状需要一段时间。这一时间的长短存在个体差异。”

王学艳告诉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一些致敏花粉产量增加、散粉期延长,导致了易感人群致敏花粉的高暴露。此外,突然对花粉过敏也与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比如过度疲劳、情绪不好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过敏反应。

在尹佳看来,过于精致的生活方式和频繁使用洗涤用品,会破坏人们天然的皮肤保护屏障和消化道自然屏障。这也是皮肤过敏、食物过敏等出现的原因之一。人体的皮肤屏障、呼吸屏障、消化道屏障是由各种各样微生物组成的微生态。肠道有肠道的微生态,皮肤有皮肤的微生态,其中存在很多与我们共生的有益细菌,为人体提供天然保护。而如今,这种平衡不断被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打破,比如反复消毒、过度防晒等。因此,接近自然,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过敏性疾病的重要途径。

建立免疫耐受是防治关键

越来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正在对人类健康构成严峻挑战。而防治过敏的核心策略是建立免疫耐受。“虽然过敏性疾病大多不致命,但还是要引起足够重视。”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鼻过敏)科主任医师欧阳昱晖以过敏性鼻炎为例说,有些患者明知自己过敏,也不去查过敏原;还有人认为过敏性鼻炎就是打喷嚏、流鼻涕,忍一忍就过去了。很多人拖到后期引发了并发症,等有了鼻窦炎、鼻息肉甚至哮喘的表现后,再治疗会困难很多。对于过敏性疾病患者而言,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王学艳建议,出现过敏反应后,首先需要到变态反应科及相关科室检查过敏原。明确过敏原后,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情提供对应的诊疗方案。以花粉过敏为例,在花粉高峰期,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应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免疫调节治疗为辅。症状缓解期则以特异性免疫治疗,也就是脱敏治疗为主。

王学艳特别提醒,花粉过敏治疗的最佳时期就是花粉缓解期,患者可以在此期间进行脱敏治疗。这也是目前唯一的对因治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去根儿”的治疗方式。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炎性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揭示

2024-04-1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韩荣)414日,记者从山西医科大学获悉,该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学团队揭示了炎性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免疫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是被广泛接受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理论之一。目前,基于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研发的一线抗抑郁药物,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五羟色胺及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仅对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有效,对其余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疗效欠佳。现有研究发现,这部分疗效欠佳的抑郁症患者外周血和中枢炎性因子水平升高,抗炎药物可显著改善疗效。故有研究推测,这类患者的发病与机体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因此,该亚型抑郁症也被称为炎性抑郁症。

  为解决当前一线抗抑郁药物对炎性抑郁症疗效不佳的现状,研究人员首先在临床试验中根据外周血C-反应蛋白浓度,将抑郁症患者分为炎性抑郁症组和非炎性抑郁症组。他们通过测序发现,炎性抑郁症患者肠道中促炎菌指标升高,而与丁酸盐代谢有关的抑炎菌指标降低。对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炎性因子蛋白芯片、免疫组化检测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肠黏膜,发现炎性抑郁症患者肠黏膜中部分炎性标志物升高,肠黏膜通透性指标降低。

为进一步明确肠道菌群与炎性抑郁症的因果关系及机制,研究团队通过粪菌移植成功构建炎性抑郁小鼠模型。在实验中,通过给炎性抑郁小鼠模型补充产丁酸的抗炎菌,研究人员发现小鼠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外周血、肠黏膜和脑组织中炎性指标均下降,小鼠抑郁样行为明显减轻。研究结果为炎性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新型纳米激动剂或有助肿瘤免疫治疗

2024-04-1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免疫疗法给肿瘤治疗带来变革,天然免疫系统在启动和维持T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是近年来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明星靶点。414日记者获悉,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王建课题组,开发了新型pH敏感性纳米颗粒STING激动剂PolySTING,并证明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免疫学》上。

  据介绍,传统STING激动剂由于体内稳定性差、肿瘤靶向非特异性、缺乏细胞特异靶向等诸多原因,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课题组开发了新型STING激动剂PolySTING,将干扰素反应刺激物cGAMP封装在由STING活化聚合物组成的胶束基质中,为STING活化提供了“冲击和锁定”机制。这种独特新颖的设计,使PolySTING能够特异靶向树突状细胞亚型cDC1,从而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免疫疗效,并显示出比传统STING激动剂更宽的治疗窗口。

王建介绍,新型STING激动剂的体内安全性、靶向性及有效性得到验证,表明PolySTING具有潜在临床转化前景。未来相关研究应侧重优化PolySTING制剂,探索与其他免疫疗法的组合潜力,并在临床试验中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肌腱撕裂治疗可以“拆东墙补西墙”

2024-04-16    科技日报

 

神经—肌肉—肌腱—骨相当于一根运动链条,任何一个部分损伤,都会导致运动功能降低。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414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运动医学中心教授周兵华团队研究发现,使用自体筋膜冈上肌肌腱重建术后的筋膜—肌肉愈合界面组织,与生理肌腱—肌肉界面相似,且生物力学效果更好,能够承受更大的机械应力。研究成果近日在运动医学期刊《关节镜》发表。

  “神经—肌肉—肌腱—骨相当于一根运动链条,任何一个部分损伤,都会导致运动功能降低。小的肌腱撕裂如果没有受到患者重视,随着时间推移,撕裂会逐渐扩大,进展为巨大肩袖撕裂;或者由于感染、外伤等不同原因,导致患者整个肌腱断裂或缺失,肩关节功能将会严重受限,甚至导致上肢残疾。”周兵华介绍,如何更好修复巨大肌腱撕裂,恢复肩关节运动功能,一直受到医学工作者关注。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把目光投向自体筋膜原位重建,提出动力化上关节囊重建和冈上肌肌腱重建的手术方案。周兵华介绍,这种手术方案是将自体阔筋膜穿过冈上肌肌肉中间,并将两端牢牢固定,旨在通过肌肉供血,促进自体阔筋膜组织和肌肉形成一个很好的愈合界面,克服动力化上关节囊重建力学较差等缺点。经过多次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团队证实了这一手术方案在动物模型上的有效性,为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此项研究为临床上施行冈上肌肌腱重建治疗不可修复的巨大肩袖断裂提供了理论基础。通俗来讲,这种方案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东墙’无碍,‘西墙’更好。”周兵华说,未来,团队将围绕理论成果继续深入研究,力争让成果尽快在临床推广,为巨大肩袖撕裂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精准医学将使花粉症患者获得更好诊治

2024-04-16    科技日报

 

花粉过敏也称花粉症,是一种常见的季节性过敏性疾病。随着气候变化和绿化水平提高,花粉过敏日益频发。近年来,花粉过敏已影响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研究显示,在我国北方地区,花粉已取代尘螨和霉菌,成为过敏原首位。

明确过敏原至关重要

“随着研究深入,近年来我们对花粉过敏有很多新认识。比如,以前我们认为引起花粉过敏的是‘虫媒花’,但实际上‘风媒花’更易引起过敏。”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秦贺解释,大部分树木的花属于“风媒花”,其花粉易诱发花粉症。由于植物分布不同,不同地区的花粉过敏也有差异。全球树木花粉致敏阳性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明确过敏原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至关重要。“过敏原的检测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包括皮内试验、点刺试验、激发试验、斑贴试验等,体外试验包括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目前,花粉过敏原检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秦贺说。

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医生往往很难区分花粉症是单一过敏、共同致敏还是交叉致敏。因此,开展过敏原组分鉴定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我国已有学者就此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免疫室主任孙宝清团队,分析了PR-10蛋白、肌动蛋白等树花粉的主要过敏原,以及可能导致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的交叉反应组分。团队认为,过敏原组分诊断有助于帮助患者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过敏原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有研究者指出,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蛋白组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过敏原蛋白得到鉴定。在此背景下,全球很多机构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过敏原数据库。例如美国健康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协调组织国际合作团队,建立了过敏原综合数据库COMPARE,通过高通量序列分选算法,结合专家人工审核方法,从各个公共蛋白质数据库、其他过敏原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中筛选过敏原,为基础和临床研究人员等提供参考。

花粉症疗法不断完善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王良录等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刊文称,规避过敏原目前仍是花粉症的重要预防措施。同时,还可使用花粉阻隔剂、佩戴口罩、安装空气净化器等预防花粉症,或根据花粉地图和花粉日历,避免花粉季节进入花粉浓度较高的地区。

药物治疗是花粉过敏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药物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喷激素、鼻喷抗组胺药等。近年来, 维生素D缺乏和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维生素D缺乏或可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或使患者症状加重。此外相关研究发现,益生菌辅助治疗过敏性哮喘,可以使患者更大获益。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唯一可能影响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改变免疫应答机制的对因疗法。其原理是先给予低剂量过敏原药物,再逐渐增加剂量,达到足够疗程之后,使患者免疫系统趋于正常,逐渐适应外界过敏原,从而避免过敏症状出现。脱敏治疗包括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种方式。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了豚草花粉过敏原提取物制成的舌下免疫治疗药物。目前,我国针对黄花蒿花粉过敏原的舌下免疫治疗产品也已应用于临床。

秦贺介绍,过敏原制剂是特异性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核心。北京协和医院最早从研制花粉过敏原制剂起步,逐步研发了上百种过敏原制剂应用于诊断和治疗。“花粉过敏原制剂和治疗花粉症的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秦贺说。

花粉症从发现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国内对花粉症的研究已有几十年。近百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花粉症的过敏原、临床表现、检测方法及治疗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目前的花粉症患者可以得到明确诊断和最佳治疗。秦贺认为,未来,对花粉症致敏蛋白组分、代谢组学、三维结构等的研究,将使花粉症患者得到更好诊治。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运动可减少衰老导致的脂肪堆积

2024-04-16    科技日报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锻炼前后的老鼠和人体组织发现,随着组织老化,一种脂肪分子会积累,但这种积累可以通过锻炼来逆转。研究结果发表在412日的《自然·衰老》杂志上。

科学家正在逐渐揭开新陈代谢在衰老过程中变化的层层面纱,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仍是未知领域。脂质是人们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对身体细胞功能至关重要。特定脂类构成细胞膜,这确保了细胞内外的分离。

为了解脂质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小组观察了10种不同的组织器官,包括肌肉、肾脏、肝脏和心脏等。他们注意到,一种类型的脂质——双(单酰基甘油)磷酸酯(BMP),在所有老年动物组织中都有升高,表明这些脂质在衰老过程中形成积聚。随后,他们在老年人肌肉活组织检查中也看到BMP积累。而当这些老年人每天锻炼一小时后,BMP水平出现下降。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是理解衰老过程重要的一步,但它们肯定不是最终答案。后续研究中,他们将深入了解BMP是如何导致衰老的,以及BMP积累对衰老过程的影响等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6/c14739-40216958.html

 

 

返回目录>>

 

枕头太高小心脑中风

2024-04-16    北京青年报

 

枕头过高或诱发自发性椎动脉夹层,而这种病是导致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日本国立循环器官疾病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学者发表在《欧洲卒中杂志》上的研究,将高度超过12厘米的枕头定义为枕头高,将高度超过15厘米的枕头定义为枕头极高。

研究者对部分自发性椎动脉夹层患者使用枕头的高度、硬度进行了分析,还对使用者颈椎曲度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调查。

自发性椎动脉夹层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不少患者醒来时出现颈部、头枕部疼痛等症状。研究者表示,一些自发性椎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可能是枕头过高所致,当头部枕在高枕头时,颈部弯曲程度较大,尤其是翻身等时易发生血管损伤。鉴于此,应避免使用较高的枕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6/c14739-40216956.html

 

 

返回目录>>

 

杨柳飞絮来袭 你需要连躲带防

2024-04-16    北京青年报

 

好不容易挨过了花粉袭击,过敏星人又迎来了杨柳飞絮的围攻。飞絮飘散空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它能引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多种疾病。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的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防飞絮的秘籍。

小飞絮引发的大麻烦

杨花不是花,柳絮亦非絮,它们是杨柳的蒴果开裂后释放出来的种子以及种子上的附属毛(絮状物)所组成的混合体,杨柳飞絮实则是杨柳母树利用风进行种子传播的过程。

正是这些絮状物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可引起部分敏感人群过敏。人体接触杨柳花粉和细小飞絮后,会引起过敏反应,主要症状包括眼部瘙痒、红肿、流泪等;呼吸道表现为清水样鼻涕、鼻塞、频繁打喷嚏、喉咙瘙痒、咳嗽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气喘、哮喘等;皮肤上也可能出现干燥、红肿、瘙痒、风团等过敏症状。

惹不起咱就躲着走

和其他过敏一样,敏感人群最好脱离过敏原,白天尽可能待在室内。飞絮会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一般中午最多,敏感人群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外出,即便要做户外活动,也要在杨柳絮比较少的时候,比如早晨、夜晚,降雨后也会大幅度缓解。

室内通风要关好纱窗,注意室内卫生,湿式清扫,必要时开启空气净化器。

此外,可登录中国气象网网站或气象北京微信查询杨柳飞絮预报,提前做好防护。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以免加重病情。

外出别忘“武装到牙齿”

防絮入鼻 飞絮细小,易被吸入鼻腔,之后鼻塞、鼻涩、流鼻涕、打喷嚏接踵而来,严重的甚至引发气喘、哮喘等更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或疾病。敏感人群外出时需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口罩使用时应遵照其使用说明佩戴,佩戴时必须完全罩住鼻、口及下巴,保持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密闭性越好防护效果越佳。

防絮入眼 飞絮入眼,很难清除,会导致敏感人群眼睛红肿、流泪,上面携带的大量灰尘和细菌也会入眼引发炎症。

外出时佩戴纱巾、护目镜、眼镜等,尤其是骑行外出的人,增加了飞絮迎面入眼的机会,一定要做好眼睛的防护。

包裹自己 皮肤易过敏的人群,尽量避免皮肤接触飞絮,否则皮肤瘙痒难忍,甚至红肿发炎。外出要“包裹”自己,戴帽子,穿长衣长裤,尽量避免皮肤与飞絮直接接触。皮肤沾上飞絮后,要及时清除,最好用温水清洗,有助预防过敏或减轻过敏症状。当皮肤出现过敏症状时千万不要抓挠,轻轻拍打、冷敷、涂止痒药可减轻症状。

外出后返回应先洗手,同时清洗鼻腔和面部,及时清扫外衣上的飞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6/c14739-40216954.html

 

 

返回目录>>

 

 

优化健康服务 更快响应需求(微观)

——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④

2024-04-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推动健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要强化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在加快发展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入口处安装着无障碍防滑垫、紧急呼叫系统,卫生间配备坐浴盆、扶手;复健室里,磁振热治疗仪、空气波压力按摩器等医疗设备摆放在病床旁……在湖北武汉硚口区,当地探索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范围,建设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分级分类开展“医疗+养老”相关服务。通过资源、服务和技术上的融合,就近或“一站式”满足多方面的健康和生活需求,是老年人的期盼,也是社会所需。

  目前,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确保他们得到照护、就近就医,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各地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落地升级,但多数地方的服务以“养”为主,医疗、康复等功能有待提升。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必须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把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及时便捷地送到老年人身边。

  推动健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要强化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在加快发展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从各地实践看,可依托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等,扩大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同时,应加快老年健康服务基本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此外,可通过提供场地、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更多特色化养老服务。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加快补齐老年健康服务短板,才能让社区居家养老更有“医”靠。

  帮助老年人做好健康管理,让老年人就近看上病、看好病,要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做好服务衔接。除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能力,还要着力打通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可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推动养老机构改造和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或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比如,云南昆明官渡区利用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优势,在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服务站点,并主动筛查符合上门开展医疗服务条件的老年人,目前已累计服务9000余人次。把更多专业化的服务送进家门、送到社区,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通堵点卡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日趋多样,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健康服务人才队伍。但我国养老健康服务人才队伍不仅总量不足,还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流失率较高等问题。要结合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不断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推动养老健康服务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更快响应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健康服务是否优质便捷,关乎每个人的福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将让每一个家庭受益,让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6/c14739-4021690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