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 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
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致力于多样性的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夏侯玄传》有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意思是说,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比喻只有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把工作做好。
“合异”是把不同的个性相互融合,求和谐共生,但不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同煮汤时,要搭配水、火、盐、醋等不同材料;谱曲时,要有五声六律、刚柔清浊、疾之徐之、抑之扬之等。只有如此,汤才美味、曲才动听。如果只“求同”不“合异”,“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关于这一点,早在西周时期,思想家史伯在与郑桓公论政时就曾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成世间万物,如果所有东西都一样,世界就不再发展了,此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合异”的重要性。
“合异”是成才之道。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万物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同理,人也各有特点、各有短长。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助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诸葛亮曾广泛研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不拘于一家之言,博采众长加以贯通,隆中十年取得了“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卓越学识。正所谓“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一个人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把别人的知识、阅历、经验等各方面的长处学过来,通过“合异”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自己更快地成长、成才。
“合异”是择贤之道。清代顾嗣协《杂兴》诗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善用其长事则成,误用其短事则败。择贤任能也是如此,要弃其短扬其长,随才器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兼容并包、各尽其用,“自有人才涌似云”。
“合异”是相处之道。《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睦,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小人只求与别人苟同,但不讲原则,不会真正与他人保持和睦。史料记载,北宋时,韩琦与范仲淹议西夏战事互不苟同,范仲淹径直拂衣而去,韩琦从后面抓住他的手说:“国事不容再商量一下吗?”见韩琦一脸和气,范仲淹心绪也平静下来。两人观点不同、各执己见,但出发点都是为公,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只此一把手间,消融几同异”。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然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也应该是多元多样的。吾辈生活在新时代,更应摒弃“傲慢与偏见”,以更开阔的胸襟接纳、汲取不同文明的精华,在工作生活中能听得进不同的话、容得下不同的人,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真正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