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223

发布时间:

2024/02/23

浏览次数:

3599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2-23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元宵怎样吃更健康?

2024-02-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222日电  (记者王美华)元宵佳节即将来临,吃元宵是重要的节日习俗之一。俗话说“北滚元宵,南包汤圆”,北方人爱吃元宵,南方人爱吃汤圆,两者都寓意团圆、幸福、美满。然而,元宵和汤圆个头虽小,所含的能量却不低,到底怎么吃才更健康?

“汤圆和元宵是以糯米和糖为主的食品,它们体积小、热量高,因此,不宜把元宵、汤圆当作主食大量食用,应以‘品’为主,尝尝即可。”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教授范志红介绍,糯米本身不易消化,再加上高糖、高油的馅料,容易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因此胃酸过多和胃动力不足的人不宜多吃元宵或汤圆。

“需要注意的是,元宵和汤圆的升糖指数特别高。”范志红介绍,无论是白糯米、黑糯米、黏小米、大黄米,都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其升糖指数比白糖还高,堪比葡萄糖。特别是糯米++脂肪组合而成的元宵或汤圆,更应控制其摄入量。食用元宵或汤圆前,可先吃些蔬菜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市场上有很多无糖元宵或汤圆宣称不含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对此,范志红表示,所谓的无糖食品通常指的只是没有蔗糖,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油脂的含量并没有减少,因此,无糖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血糖反应低,糖尿病患者、有胆囊疾病或慢性胰腺炎的人群、肥胖或高血脂人群都不宜多吃元宵或汤圆。此外,刚煮熟的元宵或汤圆温度很高,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发生烫伤,切记缓慢、小口,细嚼慢咽,以免给胃增加负担。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一次吃几个元宵或汤圆比较适合?“元宵、汤圆有大有小,馅料也各不相同,一次吃多少不能一概而论。”范志红表示,常规大小的元宵或汤圆,建议一般人群一次食用不超过3个,并相应地减少主食的摄入。

“今年有很多主打杂粮的汤圆,例如加入高粱米、大黄米、燕麦或红小豆等。全谷杂粮营养价值较高,但关键在含量。买杂粮汤圆时,要细看食物成分表中的杂粮含量。有的产品杂粮含量只有1%2%,有的更低,这样的含量很难起到实际的营养改善效果。”范志红表示,有的汤圆大黄米含量超过一半,营养价值会有效提升,但大黄米属于糯性食物,与糯米类似,血糖反应也比较高。因此,高血糖、高血脂人士及胆囊疾病患者仍然需要限量食用。

范志红表示,元宵和汤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想控制体重、血糖和血脂的人群来说,节日里可以适当少量食用,只要有节制、不贪吃、吃得合理,就能在健康的基础上为幸福生活添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41.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紧绷安全生产“责任弦”,严守岁末年初“安全关”

——病毒病所第一党支部开展支部联学联建活动

2024-02-22    中国疾控中心

 

  安全生产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心党委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要求,202424日下午,病毒病所第一党支部与中心全球公卫中心党支部、传染病所第六党支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紧绷安全生产‘责任弦’,严守岁末年初‘安全关’” ——支部联学联建活动。

  活动中与会党员集体观看“生命重于泰山”宣讲视频。随后,传染病所代理党委书记、所长阚飙、病毒病所副所长王世文、病毒病所第一党支部书记王环宇、传染病所第六党支部副书记卢昕、全球公卫中心副主任周蕾及支部书记王立立、病毒病所一党支部援塞拉利昂专家组田婷婷等同志分别围绕此次的党日活动主题进行交流发言,一致认为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自觉遵守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相关规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职尽责,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参加活动的党员还结合各自的援外经历和感受对援塞拉利昂专家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建议。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进一步认识到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好“重点关”、攻好“科技关”必须以严守安全底线为前提,坚持系统思维,不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为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2/t20240222_273297.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寒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义诊活动圆满结束

2024-02-23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4219日,江苏省疾控中心儿健所联合工会共同举办寒假期间关爱学生眼健康义诊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陈志均团队坐诊。共有80多名中小学生及学生家长参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与科普效果。

  陈志钧主任亲临活动现场坐诊,为每位参与活动的孩子提供了细致入微的眼科检查、详细的结果解释以及进一步的预防治疗建议。儿健所为本次活动配备了先进的眼科仪器,确保了检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孩子们的眼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活动期间,江苏省疾控中心儿健所和工会相关工作人员为活动提供了热情的服务和周到的帮助,让活动现场更加温馨和顺畅。家长们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孩子健康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活动现场还提供了丰富的眼保健知识宣传,让家长们更加方便地了解如何有效地保护孩子的眼健康。

  这次活动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专业的眼健康服务,也引导了更多家庭关注孩子的眼健康问题。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关注,会有更多孩子们的眼睛迎来“清晰”的未来。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2/t20240222

 

 

返回目录>>

 

市疾控中心召开2024年工作思路汇报会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02-20     青岛市疾控中心

 

219日,市疾控中心召开2024年工作思路汇报会,各部室所负责人采用多媒体形式汇报了2024年重点及创新工作思路,中心各分管领导进行了点评,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纪总纲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要求,2024年,中心要以加快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疾控体系能力水平。一是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疾控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二是要稳妥有序做好疾控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全省第二轮三级疾控中心改革试点,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工作状态。三是要推动医防融合、医防协同走深走实,加大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沟通协作力度。四是要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二期建设,推动胶州实验基地项目立项。五是要推进核心能力提升,重点加强公共卫生监测能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疾控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能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能力、智库战略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和对外合作能力等八大核心能力建设。六是要做好健康知识宣教,注重结果导向和形式渠道,加强重点人群干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七是要强化数据赋能,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切实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会议强调,要理顺思路打法,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一是要对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务求工作实效。二是要主动对接国家、省、市上级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优化工作措施。三是要积极对标对表,主动学习借鉴全国、全省先进城市创新做法。四是要锚定目标,团结一心,担当作为,确保圆满完成年度既定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要坚持多措并举,统筹做好安全发展。一是要树牢安全生产理念,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培训,做好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改。二是要及时有效处置敏感信息,积极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做好信访和政务热线工作,切实保障2024年改革事业发展安全稳定。

摘引网址:http://www.cdcqd.cn/info_view?newsid=119963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JACC:低钠盐可防高血压!北大团队发现,

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使用低钠盐,患高血压风险可降低40%,且不会导致低血压

2024-02-23    网络

 

之前我们聊起控盐话题,主要针对的都是本身存在高血压问题的人群,那么血压正常就不需要注意盐摄入了吗?或者说血压正常的人吃低钠盐有什么好处吗?

近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武阳丰团队在JACC发文,研究者们发布了饮食、运动和心血管健康-机构老年人减盐策略(DECIDE-Salt)的后续分析,发现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也能够从低钠盐中获益,使用2年高钾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40%,同时不增加低血压的发生率。

之前我们聊起控盐话题,主要针对的都是本身存在高血压问题的人群,那么血压正常就不需要注意盐摄入了吗?或者说血压正常的人吃低钠盐有什么好处吗?

这项分析结果能够给我们答案。

DECIDE-Salt研究是一项在我国448所养老机构中进行的控盐研究,本次分析的对象是参与者中血压正常的人群,即血压不高于140/90mm Hg,且在基线时未使用高血压药物。研究中使用的高钾低钠盐中含有25%的氯化钾,此外还含有12.5%的调味料(蘑菇、柠檬、海藻、山楂、野枣),因此氯化钠占比低到了62.5%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偶发性高血压(随访中血压140/90mm Hg出现2次及以上),或开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随访期间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冠心病和中风)。

研究的次要终点为低血压发作。由于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低血压定义,研究采用的标准是①临床诊断为低血压;②舒张压<65mm Hg;③血压<90/60mm Hg;④自我报告低血压相关症状(晕厥、晕眩、头晕、视力模糊),符合其中任何一项即认定为低血压发作。

最终,分析纳入了61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71.4岁,平均血压121.9/74.4mm Hg74.3%为男性,随访2年。在低钠盐组中,高血压发病率为11.7/100人年,普通盐组中则为24.3/100人年。调整影响因素后,较普通盐组,低钠盐组高血压风险降低了40%

低钠盐组高血压风险降低

亚组分析显示,低钠盐的效果不受年龄、性别、研究中心、运动水平和教育程度的影响。

令人高兴的是,低钠盐看起来没啥副作用。随访期间共发现100例低血压发作,但在低钠盐组和普通盐组间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低钠盐并没有给人带来低血压问题。

之前写到低钠盐的研究,读者们都很关心少吃盐会不会容易头晕没力气,这下不用担心啦。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62b81416074.html

 

 

返回目录>>

 

Cell Metabol:科学家发现能切断癌细胞燃料供应的新方法

2024-02-23    生物谷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侵袭性和致死性的白血病是如何促进其自身生长的。

SLC25A51能选择性地将氧化的NAD+输入到线粒体基质中,而这对于维持细胞的呼吸是非常必要的。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题为“SLC25A51 decouples the mitochondrial NAD+/NADH ratio to control proliferation of AML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侵袭性和致死性的白血病是如何促进其自身生长的。在这项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能在不损伤健康细胞的前提下遏制癌症的生长,相关研究发现或能提供线索帮助药物开发者增强化疗治疗癌症的疗效。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Acute myeloid leukemia)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造血细胞的侵袭性癌症,其以迅速扩散而闻名,每年会导致大约1.1万名美国人死亡。大多数的AML病例都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这一类人群通常对于诸如骨髓移植等积极性治疗反应不佳,因此其可选择的疗法非常有限。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Cambronne及其同事揭开了一条关于癌症重要的线索,他们发现,预后较差的AML患者机体中名为SLC25A51的细胞转运蛋白的水平会升高。在健康细胞中,这种转运蛋白能将细胞燃料转运到细胞的线粒体中,并为细胞生存提供能量,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发动机里的燃油管。

如今研究人员发现,在AML细胞中转运蛋白的水平会升高,就好像安装了一条更大的燃料管道一样,其能促使细胞复制进入超速状态。通过降低转运蛋白的水平,研究人员就能有效在燃油管上布置一个夹子,从而促使癌细胞死亡,这样疾病进展就会减缓,动物模型就能生存更长时间。

研究者Cambronne表示,这是一种针对难以治疗疾病的新型潜在治疗性靶点,其以侵袭性扩张并对疗法产生耐受性而闻名;降低SLC25A51的水平并不会损伤正常的骨髓细胞,只会损伤癌变的骨髓细胞。我们似乎能将这些转运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基准线,甚至略低于正常基线,而健康细胞不会受到负面影响,这就会使其成为一种更具靶向性的疗法。此外,当降低的转运蛋白水平与5-氮杂胞苷(一种用于AML患者治疗的化疗手段)结合使用时就能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并促使肿瘤萎缩,似乎较低水平的转运蛋白能促使癌细胞对于化疗药物更加敏感一些。

尽管目前并没有能降低SLC25A51水平的药物,但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会开发一种在人体中安全使用的化合物。在这项对动物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能在细胞中利用基因编辑手段来产生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控制转运蛋白的水平。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SLC25A51能代表一种关键的调节子,其或能被癌细胞利用并能作为难治性AML的治疗弱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1ff814023c3.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 | 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多组学研究加速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发现

2024-02-22    生物探索

 

该研究通过整合基因组、代谢组等组学研究手段与抗冠状病毒活性研究,系统的揭示了千金藤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广谱抗冠状病毒能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院士团队,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epharanthine analogs mining and genomes of Stephania accelerate anti-coronavirus drug discovery”的研究性论文,成都中医药大学冷梁副教授为该文章第一作者。通过对千金藤属三种植物的基因组高质量组装、千金藤属植物中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推测、千金藤素等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活性解析,系统研究了千金藤素天然生物合成途径中系列代谢产物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活性,为加速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SARS-CoV-1(在200211月至20037月期间SARS-CoV感染病例全球总计8098例,病死率约为9.6%)、MERS-CoV2015年至20225月,全球MERS-CoV感染病例总计2591例,相关死亡病例总计894例,病死率高达34.5%)和SARS-CoV-2导致的三次冠状病毒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随着交通工具更加高效便捷、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更加频繁,未来还可能会出现新的导致人类严重疾病的冠状病毒疫情,开发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意义重大。自20203月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团队首次发现千金藤素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以来,千金藤素等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抗冠状病毒机制解析、千金藤属植物的全基因组高质量组装、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在千金藤属植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千金藤素被国内外广泛报道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其在地不容(Stephania epigaea Lo)、金线吊乌龟(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及云南地不容(Stephania yunnanensis H.S.Lo)等千金藤属植物的块根中含量较高(图一)。研究者采用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该研究采集了千金藤属十余个物种的样本,并挑选了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云南地不容(Stephania yunnanensis)及金线钓乌龟(Stephania cepharantha)三个物种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图二)。

通过综合Nanopore超长(ultralong)测序、Pacbio高可信度(HiFi)测序、高通量染色质构象捕捉(Hi-throughput chromatin conformation captureHiC)测序等多种测序手段,成功获得了上述三个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其中Stephania japonica的组装结果中所有的端粒(telomere)均被解析,且全基因组只剩一个空缺(gap),非常接近完整的端到端组装(Telomere-to-telomere, T2T)结果。

基于此高质量基因组组装结果,研究者通过代谢组学手段确定了一系列千金藤素上下游代谢产物(图三),并据此推测了千金藤素潜在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对其生物合成途径中23种化合物抗广西穿山甲冠状病毒(Guangxi pangolin-CoV, GX_P2V[6],新冠病毒样颗粒(SARS-CoV-2 virus-like particlesSARS-CoV-2 trVLPs[7],新冠病毒假病毒(SARS-CoV-2 pseudotyped virus[8] 以及新冠病毒活病毒(SARS-CoV-2 live virus)等活性评估,发现八种双苄基异喹啉抗新冠病毒活性显著。

进一步分析了这八种化合物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活性,发现其对非典病毒假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 pseudotyped viru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假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pseudotyped virus)、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症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均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

整体来看,该研究通过整合基因组、代谢组等组学研究手段与抗冠状病毒活性研究,系统的揭示了千金藤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广谱抗冠状病毒能力。该研究中获得的千金藤属植物高质量基因组及代谢组亦为千金藤素等苄基异喹啉生物碱今后的生物智造提供了科学基础,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冠状病毒疫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药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e8781429320.html

 

 

返回目录>>

 

《柳叶刀》子刊:科学家首次发现,每天3分钟剧烈运动,

即可对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风险产生益处,20分钟效果最佳,可降低21%

2024-02-22    奇点糕

 

对于没有确诊的人而言,适量的高强度运动可以降低痴呆风险,但是持久的过度体力活动可能对认知也有伤害;对于已经确诊痴呆症的患者而言,中高强度运动可能不会带来益处。

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Emmanuel Stamatakis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知名期刊《柳叶刀·老龄健康》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1]

他们基于近10万人的6.5年随访数据,首次评估了闲暇时间的中等强度运动(MPA)和剧烈运动(VPA)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周20分钟(每天约3分钟)的剧烈运动就有生存获益,每周累计进行140分钟(每天20分钟)剧烈运动的效果最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有关。每周剧烈运动时间超过140分钟,获益就开始减少了,在190分钟后获益消失。

所以你们今天剧烈运动的时间够20分钟了么?

运动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介绍过很多相关研究成果了。

去年8月份,一项纳入超过100万人的研究发现,每15例痴呆症病例中就有1例可能归因于缺乏体育活动[2]。不得不说,这个比例可真不低。

当然啦,如果保持适度的运动量,患痴呆症的风险肯定会降低的。来自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运动时长在3.1-6.0小时的人,痴呆症风险降低38%[3]

虽然有很多研究发现运动与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痴呆症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探索运动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要知道,近20年来,因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的人数大幅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正是为了填补上面那个空白,Stamatakis团队才发起了这项研究。

研究一共包括91298名成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5.8岁,其中女性占比为56.7%,白人占比87.6%,黑人占比8.3%。随访的中位时间为6.5年。从运动情况来看,52.7%的参与者未报告任何时长的MPA80%的参与者未报告任何时长的VPA

在整个随访期间,2176人(2.4%)死于阿尔茨海默病,38232人(41.9%)死于其他原因。

剂量反应分析的结果显示,MPA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呈近乎反向的线性趋势,但并不显著。

相比之下,VPA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率的关系在每周20分钟至每周190分钟之间呈明显的L型曲线。与每周没有VPA的参与者相比,每周VPA时长为140分钟的参与者死亡风险下降21%HR=0.79)。

此外,在每周20分钟和每周190分钟的VPA,是死亡风险显著获益的运动量下限和上限。其中,每周40分钟的VPA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率的“性价比”最优运动量。

如果进一步换算成死亡人数和预期寿命延长时间的话,与每周没有VPA的人相比,每周40分钟的VPA可使美国每年因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的人数减少10.1%12238人),每周140分钟的VPA可使美国每年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人数减少31%37710人);这两种运动量的人预期存活时间分别延长1.6年和2.3年。

总的来说,Stamatakis团队的这项研究首次明确了中等强度/剧烈运动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这对于相关指南或政策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知道,虽然很多指南均建议老年人应保持适量运动以预防痴呆,但均没有推荐的运动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究也发现,过多的剧烈运动不再有保护作用。实际上,去年10月份的一项研究成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这项基于挪威7005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与33-65岁之间始终从事低运动量工作的参与者相比,始终从事高运动量工作的参与者痴呆风险增加34%,轻度认知障碍风险增加80%,始终从事中等运动量工作的MCI风险增加36%[4]。显然,过于强烈的运动,可能有害无益。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而言,也需要注意运动形式。早在2018年,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从研究数据来看,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的运动不仅不能改善轻度和中度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甚至还会让认知能力衰退得更快[5]

以上研究说明,对于没有确诊的人而言,适量的高强度运动可以降低痴呆风险,但是持久的过度体力活动可能对认知也有伤害;对于已经确诊痴呆症的患者而言,中高强度运动可能不会带来益处。

无论如何,年轻的朋友们,还是需要多运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c67813816be.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云南:115”模式助院前急救提速

2024-02-22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叶利民 杨松亮)近日,记者从云南省卫生健康委获悉,自2023年全省实现统一调度后,云南省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该省院前急救年出诊量达42万余人次,较2020年增长20%;主城区院前急救平均到达时间从2020年的17分钟缩短至13分钟。

  据了解,云南省由省级财政投入,搭建全省统一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云平台和120”急救专网。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由州(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完成对州(市)急救中心的提升改造,以及急救站点车载医疗设备、通信设备等硬件设施的补充完善。

  该省探索115”院前急救调度模式。该省以云南省急救中心为调度指挥中心,以15个州(市、区)调度指挥中心为分支,以省、州(市)、县、乡急救站(点)为支点,建立起布局均衡、城乡一体、院前院内协同的院前急救体系。目前,16个州(市)的114个县急救中心接入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云平台,实现州(市)级统一调度的区(县)达到114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8%。统一受理调度覆盖人口规模达到43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0%

  同时,该省将辖区内具备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纳入急救体系建设,科学规划设置网络医院急救站(点),统一接入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共同参与承担院前急救工作。目前,该省纳入120”指挥调度平台统一管理的救护车达1450辆,各级急救中心和网络医院设置急救站点达880个,急救站点设置较2020年增加了近4倍。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22/493377.html

 

 

返回目录>>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

2024-02-22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齐璐璐 通讯员翁鑫宇 朱恬)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陈义汉、黄荷凤牵头的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揭牌。

  据悉,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心脏病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依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同济大学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原创性研究,攻克心血管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在心血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了上海优质科学力量和科学家,对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加强统筹部署,优化资源配置,给予综合支撑保障,加快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22/493375.html

 

 

返回目录>>

 

北京部署2024年“三医联动”重点工作

2024-02-22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郭蕾 特约记者姚秀军)近日,2024年北京市“三医联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将贯穿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服务人民健康“两条主线”,突出服务大局、“三医”协同发展、治理及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个重点”。

  会议指出,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将持续加强“四个中心”建设;围绕儿科、康复护理、医联体建设等推进重点领域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开展180项检验结果、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优化再造就医流程。

  会议强调,北京市将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科服务体系建设,建设9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面一体化管理,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覆盖面;建设300个社区中医阁和5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新增1万个普惠托位,建设母婴友好医院15家、现代产房20家,转型建设4家安宁疗护中心、8家老年护理中心;实现国家卫生区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比例超过50%

  会议强调,2024年,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将做好长护险全市推开准备工作,推进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实施,开展常态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化调整,落实好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和药品挂网治理。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22/493374.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会议要求——

做深做实营养健康环境建设和服务

2024-02-22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段梦兰)近日,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雪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2023年食品安全和营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了2024年工作的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为重点,以强化工作协同联动为动力,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持续优化构建“最严谨的标准”体系,加强风险监测针对性和实效性,系统强化风险评估工作,做深做实营养健康环境建设和服务,普及“减油增豆”行动,做好惠民宣传,发挥试点示范的改革创新和引领作用,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有关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直属和联系单位,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高校合作机制单位,相关协会学会等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22/493373.html

 

 

返回目录>>

 

四川:五大行动构建优质医卫体系

2024-02-22 14:29:30来源:健康报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行编制、岗位、经费等“八统一”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门诊和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

  ■建立以业财融合为重点的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

  ■加大对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

  本报讯 (特约记者喻文苏)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部署实施医疗卫生能力现代化行动、医疗卫生体系整合化行动、医疗卫生服务优质化行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精细化行动、医疗卫生行业治理科学化行动。

  在医疗卫生能力现代化行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加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疾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体系。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配齐中心乡镇卫生院适宜设施设备,推进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稳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村通过巡回医疗、移动医疗、邻(联)村延伸服务、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实施方案》提出,强化市县医院区域引领作用,加强市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和专病中心建设,到2025年力争新建70个国家级、300个省级、500个市级、10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力推进医学医疗中心建设,到2025年,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3个省医学中心、5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临床与基础、临床与预防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持续实施“卫生健康英才计划”。

  在医疗卫生体系整合化行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专科医生原则上加入成员单位家庭医生团队。推进医联体建设发展,在农村地区组建由县级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行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八统一”。加强防治结合,建立人才流动、交叉培训、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等机制,探索建立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

  在医疗卫生服务优质化行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健全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建立门诊和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全面推行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检查检验一站式预约及结果推送、药物配送等便捷化服务。探索“信用就医”“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模式。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优化远程诊疗服务。

  在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精细化行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建立以业财融合为重点的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多措并举化解公立医院债务风险。实行公共卫生机构岗位分级分类管理,疾控机构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85%;推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柔性流动、相互兼职。

  在医疗卫生行业治理科学化行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大对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等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管理。探索对医联体实行总额付费,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按规定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以市(州)为单位统一制定乡村医生管理、退出和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22/493372.html

 

 

返回目录>>

 

西北大学第一医院完成多指断指再植手术

2024-02-22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魏剑 通讯员胡洪兵)近日,西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二病区专家团队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手术,成功完成一例“左手中指、环指、小指完全离断”的再植手术和左前臂多段骨折固定术。目前,患者再植指体情况稳定,血运良好,左前臂多段骨折固定良好。

  这名男患者50岁,在单位作业时不慎被机器绞伤左手,致左手中指、环指、小指完全离断,左尺桡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掌骨骨折,于事发当天到西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就诊。李敏杰副主任医师接诊后,立即给予包扎止血,进行相关检查,并迅速启动创伤中心绿色通道,请科室主任组织科室专家讨论,同时办理住院、做好术前准备。

  患者保指意愿强烈。骨二科专家庞仲辉、李会晓、何小鹏、李敏杰会诊后认为,患者3个离断指体均完全离断、旋转、撕脱,离断指没有血运和感觉,血管神经完全离断,保留功能的再植难度大、风险较高。专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了手术风险,并介绍了手术方案,即断指移植,保留关节。患者及家属非常理解并同意。

  在麻醉科医师的大力配合下,骨二科专家对离断指体及肢体近侧断端进行清创、探查,标记后开始进行断指移植;骨折固定,伸肌腱一期重建,屈肌腱修复,显微镜下修复血管神经,动静脉危象及血管缺损移植……手术历经7小时,断指再植成功。

  术后,继续进行抗感染、补液、消肿、抗凝、解痉、镇痛等一系列专科治疗。目前,患者再植指体情况稳定,血运良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22/493366.html

 

 

返回目录>>

 

哈医大二院完成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

2024-02-22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田为 曹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团队,日前成功为一名卵圆孔未闭(PFO)患者李女士实施了创新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手术。术后,李女士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据介绍,在胎儿时期,左右心房之间有一个血流通道,称为卵圆孔。大多数人在出生之后,这个通道将闭合,形成永久性房间隔。如果3岁以后还未完全闭合,将遗留裂隙样小孔,被称为PFO。当剧烈活动、咳嗽、潜水等引发患者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时,PFO可致心脏内血流右向左异常分流,由此诱发脑卒中、偏头痛、减压病等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或肢体无力。

  37岁的李女士1年前出现反复头痛、头晕症状,每次头痛持续数小时,畏光畏声,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一直靠止疼药物改善症状。李女士近期体检报告提示其卵圆孔未闭,在哈医大二院心内科行食道超声检查发现,其卵圆孔裂隙宽约1.5毫米、隧道长约11毫米,右心声学造影结果提示阳性,最终确诊卵圆孔未闭,且头颅CT提示脑梗死,伴随肢体活动障碍。

  于波介绍,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微创介入技术,将封堵器放置到缺损处封堵未闭的卵圆孔,随着封堵器的植入和“伞面”展开,这个“心眼”将彻底闭合。由于该患者较年轻,且对体内植入金属结构器械有顾虑,因此专家团队决定选用新上市的国产创新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开展手术。

  在患者局部麻醉、意识清醒状态下,于波带领团队成员在胸超声导航下,成功为其植入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完美闭合了卵圆孔。术后超声检查提示封堵器两侧伞盘贴附房间隔良好,无残余分流,封堵效果令人满意。手术全程仅耗时30分钟。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22/493367.html

 

 

返回目录>>

 

药物还是手术?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迎来重要转变

2024-02-23    中国新闻网

 

垂体泌乳素腺瘤是垂体腺瘤的一种类型。患者垂体分泌过量泌乳素,导致闭经、溢乳、不孕()等症状。

近十多年来,在临床中,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共同认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下称: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主任吴哲褒教授22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如今,这一治疗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相关特定类型的垂体肿瘤应当首选手术治疗。

据了解,作为垂体瘤领域专家之一,吴哲褒教授参与了2023年国际垂体协会撰写的《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olactin-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s: a Pituita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协会国际共识声明》)一文的审阅和修正。

该国际共识声明由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自然评论内分泌学)》刊发。同时,该杂志还发表了由吴哲褒教授撰写的通信论述,题为《The shift of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prolactinomas: surgery as the first-line option(《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的转变:外科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据了解,在2006年和2011年,国际垂体学会针对泌乳素腺瘤和高泌乳素血症,曾先后制定发布两个指南(专家共识),明确指出,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耐药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药物诱导肿瘤卒中或脑脊液漏、合并有精神症状药物禁忌者。

吴哲褒教授指出,在刚发表的共识声明诸多改变中,最大的改变在于:明确了泌乳素微腺瘤和包裹良好/边界清晰的大腺瘤,外科手术应作为一线治疗。“这一治疗上的重大改变以国际共识的形式确定下来,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这位专家直言。

他解释,在临床实际,囊变的肿瘤对药物治疗效果差,而且患者面临药物副作用和长期乃至终生服药的缺点;对于生育期的女性,如果服药期间怀孕,会导致肿瘤增大出现视力下降和视野缺失等严重问题,且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未知。

吴哲褒教授介绍,与此同时,神经内镜下经蝶垂体瘤手术疗效大幅提升,边界清楚肿瘤包膜完整,与正常垂体及鞍膈、海绵窦分界清,全切除概率很大。

他分享了一个临床病例,26岁的姜女士(化名)被确诊罹患垂体泌乳素细胞腺瘤,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方案都是口服药物治疗,且必须长期乃至终生服药。神经外科医生基本都建议她口服药物治疗,同时告诉她,选择药物治疗对她来说最大的问题除了药物副作用外,就是怀孕,比如,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孕中晚期无药物保护状态下,肿瘤会存在显著增大、影响视力视野的风险。姜女士为此十分焦虑。

在瑞金医院,她获得了国际最新的诊疗方案:接受神经内镜技术下的经鼻手术,创伤小,外观上没有伤口,术后恢复时间短,将来也不需要为此服药。今年1月,吴哲褒教授团队在历时1小时的手术中,沿肿瘤假包膜完整剥除肿瘤。术后第一天,姜女士的泌乳素水平已恢复正常,术后3天痊愈出院。当下的姜女士回归正常日常生活。

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重大的转变?在吴哲褒教授看来,首先得益于近十年来神经内镜技术的巨大进步。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手术,如今运用神经内镜技术为临床带来了更广阔的手术视角、更清晰的结构显示、更精准的神经保护,手术效果大幅提高。以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为例,近五年来,运用神经内镜经鼻切除这一类肿瘤的生化缓解率高达93%。同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不高于4%

药物治疗相比,医生为何强调“首选”手术治疗呢?这位专家做了个比较,药物除了副作用外,还有撤药难。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中,只有1/5的患者可以成功撤药。神经内镜技术下的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两者现在有效率均在90%左右,但是手术的复发率仅7%-15%,而药物撤药后的复发率为80%

最后,吴哲褒教授指出,全国各地的诊疗和技术水平,尤其是经蝶神经内镜切除的技术水平还不一致。因此,神经外科医师需要熟练掌握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假包膜外切除技术,才能有效提高内分泌缓解率,此外还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MDT)团队,对具体病例开展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真正让患者从治疗中受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51.html

 

 

返回目录>>

 

高度近视患者能摆脱眼镜吗?ICL晶体植入术带来福音

2024-02-23    中国新闻网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600度的屈光不正状态。当下,高度近视的人群患病率不低,可发生很多严重并发症,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摆脱镜框眼镜成为高度近视人群的心声。记者22日获悉,ICL人工晶体植入术给上述人群带来福音。

一名高度近视患者纪女士(化名)在上海仁爱医院眼科手术室成功接受ICL晶体植入术。10分钟的手术后,患者从术前裸眼视力0.1、双眼近视1000度,到术后裸眼视力达1.5,重获视觉自由。

纪女士当日告诉记者,框架眼镜束缚的不只是双眼,还有自由的生活体验。不戴眼镜儿,天天雾里看花,走在路上常常认错人。“从女孩子的角度来说,从早上梳洗的时候就很不方便,需要离镜子非常近才能看清自己;化妆、护肤时候,尤其是化眼妆的时候就更不方便了。”被高度近视困扰多年的纪女士坦言,“外出徒步时,遇到下雨天,眼镜遇到雨水后,镜面会起雾,影响视线范围。此外,随着度数的增长,镜片也越来越厚,厚厚的镜片压在鼻梁上还是挺累的,且会一直往下滑;夏天,加上面部出汗,皮肤还会破。”正因为受够了被框架眼镜束缚的生活,纪女士才决心通过ICL晶体植入术,享受高清视界的美好。

据悉,ICL晶体植入术又叫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被认为是一种可替代 LASIK(准分子激光原地角膜消除术)PRK(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和其他切削手术,进行屈光矫正的最新技术,是矫治近视的最新最安全的产品之一。可逆性、长期稳定性、无需切除角膜组织等是都是接受ICL晶体植入术的优点。据介绍,ICL晶体可以在必要时取出或更换,具有可逆性;ICL晶体采用高科技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眼内长期保持稳定。ICL晶体可以矫正较高的近视、远视和散光度数,相较于激光手术,能提供更好的夜间视力。

什么样的患者可以接受ICL晶体植入术?上海仁爱医院眼科专家张军告诉记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有近视(低度、中度或高度)、远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的患者;角膜厚度不足,不适合进行激光手术者;罹患干眼症、角膜厚度偏薄、角膜形态异常等者均可以接受ICL晶体植入术。

据悉,患者在手术前,应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ICL晶体植入手术。术后需要按照医生建议使用眼药水并定期复查,以确保眼睛恢复良好。张军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接受ICL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第二天可正常用眼,不影响上班、学习等,但后期需定期复查。”

“但是需要注意,虽然基本可以正常生活,但仍然需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每用眼40分钟-50分钟,要休息10分钟-15分钟,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张军强调,术后一周避免水进入眼睛,护肤需避开眼周,三个月之内不要剧烈运动,半年之内不能游泳,一年之内不能潜水;同时患者要遵医嘱用药,按时到院复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49.html

 

 

返回目录>>

 

加强健康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

2024-02-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久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同完成首例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临床试验,将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一位高位截瘫患者颅骨中,经3个月居家康复训练后,现已使其恢复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

以脑机交互设备、基因治疗、AI辅助诊疗等为代表的健康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未来产业中的重要内容,日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服务的关键变量,对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具有深远意义。发展未来健康产业,不仅要精准“选种播种”,选准优势赛道加以支持,更要以坚实的法治保障悉心“育种培苗”,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加强未来健康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渐次颁行,为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虽然各国知识产权法已较为完善,但未来健康领域的科技迭代更新极快,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也面临较多问题。如2022年科威瓦克公司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等关于mRNA疫苗的专利侵权纠纷;德康医疗公司和亚培公司关于小型皮下智能化血糖监测设备的专利诉讼,遍及英、美、德等多个国家。

工信部等七部门日前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未来健康产业确立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强调要助推基因诊疗、合成生物、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突破。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未来健康领域内企业和从业人员积极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并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规制未来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未来健康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较多风险,如非法开展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等,不仅有悖于人类社会赖以存续的基本伦理,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2016年瑞典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兰纳为了研究人类基因调节早期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对人类胚胎基因组实施了编辑。此后,又出现了将未经严格验证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辅助生殖医疗的案例,引起了广泛争议。

基因作为指挥人类身体细胞生长和死亡的生物分子,可以通过编辑来改变生物性状,并作为诊疗手段用于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然而,基因本身极度复杂,不加规制的运用基因编辑等技术,不仅难以起到治疗效果,更有可能导致机体紊乱甚至危及生命。而且,滥用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等技术可能从根本上颠覆人类公平竞争秩序,威胁社会稳定。

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罪名,用于规制非法从事人体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的犯罪行为,情节特别严重者可被处37年有期徒刑。此外,保险公司也可能利用AI诊疗等技术规避具有较高患病概率的用户,逃避潜在的赔付义务,这些都是应当强化法律规制的场景。

第三,为全民共享未来健康产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健康产业发展是为了提升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质量。近年来,我国通过调整优化医保目录等方式,不断完善医疗健康法律制度,使广大人民能够共享未来健康产业发展成果。

202211日,经过国家医保机构与相关企业艰苦谈判,高达70万元/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降低至3.3万元并被纳入医保,为罹患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脊髓性肌萎缩症者提供了续命药,仅一年内全国已有2812名患者得到该药治疗。

不久前,湖北仙桃8岁男童被确诊患上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生命垂危,而治疗该病的特效药——依库珠单抗单支高达2万元以上。幸运的是,此药已经于今年元旦被纳入医保,患者经医保报销后每支降至1000元左右。

此外,还应当根据未来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使老年人等数字素养较弱群体也能共享优质医疗健康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40.html

 

 

返回目录>>

 

3个动作帮你缓解肩颈疼痛僵硬

2024-02-23    人民网

 

目前,颈椎病已成为多发病,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出现颈椎问题。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运动健康管理师陈莞婧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颈椎病已呈现年轻化趋势,加强防治刻不容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

陈莞婧介绍,正常颈椎是C型结构,有一个向前的凸起,保证颈椎高度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得组成颈椎的7块小骨头能够承担整个头颅的重量,并完成各种旋转动作。颈椎上还附着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如果生活中有长期久坐、低头看手机、躺着看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就会加重颈椎和附着软组织损伤。

“颈椎,上承头颅,下接躯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旦颈椎出现问题,如果不重视,可能连累其他部位。”陈莞婧说,颈椎病患者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时会不自觉地掉落等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下肢僵硬,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的表现;一些患者甚至会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

那么,该如何预防颈椎病呢?陈莞婧建议,做好颈部保暖,颈部长期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会增加颈椎病发生的风险。冬季可以戴丝巾或围巾,夏季避免空调直吹颈肩部。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工作中要维持正确的坐姿,使案台与座椅高度相称,适于自身。尽量避免过度低头屈颈,桌台可适当高些。看平板电脑应使用支架,看手机应将手抬高,使屏幕和视线基本齐平。

“另外,每坐、卧、斜靠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陈莞婧说,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可利用工作间歇做一做颈椎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颈部肌肉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颈椎恢复曲度。

陈莞婧向大家推荐了3个颈部训练动作,帮你缓解肩颈疼痛僵硬,预防颈椎病。

头手相抗

双手十字交叉置于枕后,保持双前臂平行,手向前用力拉,头向后用力靠,相互抵抗3秒后,缓慢回正。8次为一组,做3组。

颈项争力

一手放于身后,一手放在胸前。手掌平行推出,头向对侧旋转至极限,保持3秒后,缓慢回正。8次为一组,做3组。

抬头望掌

双手交叉,举过头顶,掌心向上,头向后仰,眼睛看向手掌方向,保持3秒后,回正。8次为一组,做3组。

陈莞婧提示,进行上述动作训练时,如出现头晕或疼痛,应立即停止训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38.html

 

 

返回目录>>

 

渐冻症患者想制作“数字人”陪伴家人

2024-02-23    北京青年报

 

  今年45岁的赵云,半年前确诊渐冻症。现在他走路需要借助拐杖,穿衣也需要妻子的帮助。

  “渐冻症”病情,让赵云不敢想象未来的生活。好几年没拍全家福的他,今年春节前在阿里云团队的帮助下,用AI技术获得了一份“全家福”。“我想做一个数字人,在我离开后继续陪伴我的家人和孩子,把我的一些叮嘱和人生经验,在适当的节点留给他们。”近日,赵云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

  “现在只有两种治疗手段,一种是口服的药,每个月一盒,另一种是输液,连续输15天,再停药15天。”赵云说,这些药副作用很大,“其实我不愿意吃这些药,药物只对50%80%的人有效,而‘有效’的结果是延长寿命36个月。”

  赵云说,现在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看到大女儿参加高考。在得知自己患病后,赵云一直想做一个“数字人”,“万一我有一天不在了,它能陪我的妻子和孩子们说说话聊聊天。”

  有了这个想法后,赵云对AI和各种数字技术都越发关注。今年,阿里云团队找到赵云一家,想要为他们留下一张AI全家福。赵云说,父亲过世前已经有五六年时间瘫痪不能自理,一家人已经有好多年没有拍过全家福了。在这张照片中,父亲的形象通过AI技术呈现其中。

  对于自己关注的“数字人”,赵云说,阿里云有“数字人”相关的探索,他愿意以产品体验者的角色参与,了解这一领域未来会走向何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27.html

 

 

返回目录>>

 

消灭脊灰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合力

2024-02-23    科技日报

 

221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共同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统筹推动我国必需脊灰病毒设施的认证工作,并按职责分工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沟通联络。

脊髓灰质炎由脊灰病毒引起,俗称小儿麻痹症。2000年起,我国持续保持无脊灰状态,为什么仍需成立监管机构进行系统监管,同时对必需设施进行认证?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消灭脊灰仍有“最后一公里”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全球消灭脊灰行动以来,全球范围内脊灰野病毒病例数下降了99.99%以上。“目前全世界只有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个国家还有脊灰野病毒株的本土流行。”中国生物国际合作部国际组织事务资深顾问左树岩告诉记者,在消灭脊灰的“最后一公里”过程中,中国派驻多名专家奔赴相关国家,支持开展强化免疫工作,并向相关国家供应疫苗。

“除了野毒株的传播,脊灰病毒还存在其他的传播风险。”左树岩介绍,例如脊灰减毒活疫苗如果在免疫接种率低的人群、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使用,可能会出现病毒毒力返祖现象,导致麻痹病例。脊灰病毒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人群感染病毒并不会发病,但这些被感染人群仍可能造成潜在传播。

此外,要彻底消灭脊灰病毒,必须“扎牢”每一个可能泄漏病毒的出口。左树岩说,随着脊灰病毒在自然界的消失,病毒泄漏可能造成病毒在人群中重新传播的严重后果。为避免毒株保存机构发生可能的泄漏风险,需要对毒株保存进行登记造册和封存,从而真正实现消灭脊灰病毒。

为此,第71届世界卫生大会形成脊灰病毒封存决议。“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的决议需要得到所有192个成员国认可,决议内容需要所有成员国共同践行。”左树岩表示,这是人类为消灭脊灰病毒所做的共同努力。

不让脊灰病毒“乘虚而入”

那么,为什么要保存病毒及感染性材料,涉及哪些机构呢?

“病毒目前仍存在,为了避免其‘死灰复燃’,研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检验检定机构都需要利用相关毒株完成传染病防控职能。此外,病原体的毒种也需要进行保藏,以防患于未然。”左树岩解释,例如,企业需要毒株生产疫苗,研究机构、检定机构需要毒株进行相关标准的研究和使用等。

《通知》提到,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具体负责监管机构工作规则制定、组织摸排,并更新潜在的脊灰病毒设施清单,组织有关专家成立评审组对脊灰病毒设施进行认证。

“目前看来,监管机构会对有意愿继续保存和使用脊灰病毒并且承载国家关键职能的单位进行组织、摸排和更新其脊灰病毒封存情况。”左树岩介绍,将对预期要保存脊灰病毒的机构开展评估,判断哪些机构具备继续保存和使用脊灰病毒的条件,并判断相关机构是否有能力执行脊灰病毒封存认证的要求。只有符合脊灰病毒封存条件的机构,国家才会对其列入清单。

与此同时,列入清单的脊灰病毒设施需要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检查。“相关材料和要求必须符合全球封存标准,其中包括设备、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措施等各个方面。”左树岩说,相关生物风险管理标准包含14个要素,全部要素达标意味着可以将脊灰病毒扩散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据悉,监督检查的内容还包括对保藏毒株使用的监管。例如,生产企业要使用毒株、科研单位要研究毒株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把泄漏的风险降到最低。

“消灭脊灰不是一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行动,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合力。”左树岩认为,免疫屏障的每一个缺口都可能导致病毒“乘虚而入”。从计划免疫到扩大免疫规划,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

此次成立的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其职责还包括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联络沟通。“与世界卫生组织相应专家进行对接,从国家层面严格执行相关要求,是中国对消灭脊灰承诺的切实践行,体现了阻断传染性疾病的中国担当。”左树岩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1996.html

 

 

返回目录>>

 

北京疾控:目前呼吸道传染病呈现流感和新冠共同流行态势

2024-02-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22日电 (记者孙红丽)22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节后疫情健康提示称,目前北京市呼吸道传染病呈现流感和新冠共同流行的态势。流感病毒活动度近期呈现小幅下降趋势。

据悉,近一周北京市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中流感病毒阳性率为30.3%,较前一周31.4%略有下降,乙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株。新冠病毒活动度持续上升,近一周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为21.1%JN.1变异株为主要流行株。

北京市疾控中心还提示,假期过后不少朋友已经返京返岗,中小学生也即将开学,目前北京市仍处于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由于人员密集,增加了传播风险,要加强健康监测,做好健康防护,不带病上班上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509.html

 

 

返回目录>>

 

老人沉迷刷App挣钱 治本之策是充盈内心

2024-02-23    中国青年报

 

尽力培养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帮助他们构建更充盈的心灵世界。

_______________

日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赵祥云的回乡观察引发关注:很多农村老人沉迷刷App赚钱,他们主要通过看平台上的视频、广告等,看够一定时间可以得到金币,然后用金币可以兑换现金。

然而,这种刷App赚钱的方式,回报率很低,收益很差。哪怕一天看个不停,也只能赚两三块,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农村老人乐此不疲,不担心个人信息被一些来路不明的App泄露,也不在乎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正比。

有人将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为一些农村老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认为是人的贪婪之心使然。但是,真正的贪婪者会为了两三块钱而花费一天的工夫吗?真正爱占便宜的人,会为了蝇头小利而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吗?单纯的指责恐怕无助于分析问题,我们还需从深层的文化心理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从媒体报道来看,上述现象基本集中在农村老人群体。他们往往有大量的闲余时间,却缺乏足够丰富的娱乐方式。很多老人久居偏远的农村,也缺乏子女的陪伴,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极度空虚的,心灵的匮乏与精神的苦闷,时常困扰着他们。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刷App就成了某种可以消磨时间的“玩法”,既打发了大量时间,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甚至一些老人将个人价值寄托在这上面,认为刷App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农村老人本来不该心灵空虚,但现实往往令人失望。首先,一些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网络文化与智能手机软件缺乏了解,对一些商家套路缺乏警惕意识,很容易盲信一些App商家的广告,进而被“割了韭菜”。

再者,一些农村老人明知道沉迷刷App是没什么用的,但确实无事可做,又不具备通过读书获取精神养料的意识、能力,只能一点点滑向商家布置的陷阱。甚至在家人提醒之下,一些老人仍固执己见,意识不到其中的问题,在偏执的路上越走越远。

看到类似现象的年轻人,不妨多多提醒家中的老人,让他们尽量远离一些对生活无意义乃至有害的手机App。对此,年轻人应当帮助老人尽可能了解当前的网络生态,告诉他们网络产品也是良莠不齐的,不能轻易相信一些商家的宣传。与此同时,还得以各种警示案例来劝诫沉迷刷App的老人,让他们意识到其中的危害性,提高对这类现象的警惕。这些都是相对具体的、直接的帮扶老人的措施。

除此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想方设法解决农村老人心灵空虚的问题,尽力培养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帮助他们构建更充盈的心灵世界。如今,国家很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保障,还在不少农村、乡镇设置了文体设施,比如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以及阅读空间、健身场地等。这些资源应该被有效利用起来,尽可能地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农村老人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晚年。

当农村老人的人生价值寄托有了更好的选择,拥有了更多的生活情趣,自然不会再把时间精力浪费在刷手机App上。也只有让农村老人的内心充盈起来,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治本”之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16.html

 

 

返回目录>>

 

通过心理咨询,建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情绪加油站

2024-02-23    中国青年报

 

在工作中,江苏(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会接到大量求助电话。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注意到,既有青少年群体来求助,也有很多家长来咨询。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上官金雪说,当下不仅青少年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家长也存在着焦虑的情绪状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而青少年相对处于弱势,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江苏12355试图通过心理咨询,建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情绪加油站”。

上官金雪认为,家长和孩子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路上的困难,有困难就想办法去解决,解决不了就绕开,没有什么困难是永恒的,人总要跟着时间一起向前走。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工作,会不断遇到各种困难,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经历,困难可以是成长的阶梯,也可以是止步的绊脚石,关键在你怎么看。”上官金雪说。

疏通青少年表达自我情绪的重要通道

不少给12355打电话求助的青少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失去了表达自我情绪的重要通道”。

“有些孩子打电话来的时候,是在歇斯底里地哭,这个时候我们会确保他先在安全的地方稳定下来,比如喝口水、坐下来,或者引导孩子深呼吸。当孩子的状态稳定下来,双方才有可交流的空间,我才能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官金雪分享了一个案例。

高一男生小宇拨打12355电话时,语气中透露着疲惫和虚弱,需要咨询师仔细分辨才能听清:小宇自述已经努力撑了很久,最近两三天感觉整个人已经崩溃了。

一年前,疼爱小宇的奶奶去世了,他因为在校上课,没来得及跟奶奶说上最后一句话;四五月时,小宇的学习状态逐渐变差,记不住东西;9月开学之后,原本名列前茅的他成绩已经掉了三四十名。小宇尝试很多方法但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持续这种状态,学业就毁了。因此,这几天的情绪一直都很低落,已经两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上官金雪发现导致小宇情绪崩溃的“导火索”:此前父母觉察到小宇的异样,带他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小宇被诊断为抑郁症,但父母表现出“回避”的态度。原本今天应该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但一直没人提及,开的药也没有给他吃。“小宇有一种很绝望的感觉:没有人能帮助自己,没路可走了”。

了解到男孩儿的情绪状态后,上官金雪积极寻找社会支持资源:奶奶对他很好,每次见面都是笑嘻嘻的,这让男生感觉很温暖、很放松,爷爷也一直为他自豪;最喜欢的球类运动让他交了几个好朋友,每次打完球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也非常好;上午跟朋友说起自己的情绪,朋友非常担心,一直在给他发信息……

小宇意识到或许这段时间是最难的,但否极泰来:他有自己喜欢的运动,有帮助自己的好朋友,如果主动找父母谈看心理医生的事情,就会有医生来帮助自己,父母或许通过心理咨询也会有一些改变。

经过沟通,小宇感觉情绪状态好了很多,说话的声音也清晰了,表示自己看到了“好起来”的可能。这时候咨询师和小宇“约定”好目前可以做的事情:挂完电话就去吃点东西补充能量,去找朋友打打球,和父母好好聊一下心理咨询需求。

“我们接听求助来电时,不能给空泛的建议,而是要建立好链接,收集足够多的信息,清晰梳理,然后贴合孩子的实际需求给出有效建议。”上官金雪说。

父母应该“退一步”,接纳孩子的状态和选择

12355虽然是青少年服务热线,但平时家长来电也很多。

“家长的来电咨询,一般涉及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业问题等。但从我们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并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被激发并放大出来了。”

上官金雪分享了两位家长的咨询案例。

三年级女孩儿的母亲刘女士,3次拨通12355热线进行咨询,前两次是因为担心女儿过于内向。上官金雪发现,并非孩子不爱社交,而是这位母亲过于在意女儿的社交,总怕女儿孤单、被孤立,因此忍不住督促女儿主动社交。“其实刘女士自己总处在孤独中,社交能力弱,因此希望女儿能变成社交达人,似乎女儿社牛了,自己的孤独感和人际疏离感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母亲在社交中有一些不安全感,无意识地把这种情绪投射给孩子,看到孩子稍微有一点点不合群,母亲心里面就会很难受,忍不住干预她,督促女儿融入群体。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正常应对社交需求,能自主决定是‘往前跨一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还是‘后退一步,自己独处’,孩子有这个决定能力和自由。”

通过心理咨询,这位母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再强迫女儿主动社交。“不去逼迫之后,反而看到女儿主动找朋友玩,好像比之前开朗了许多。”刘女士自己也开始有勇气去面对内在的孤独感,并预约了平台的个人咨询。

上官金雪还接到过一位父亲的咨询电话。儿子已经上大学了,但他依然在“关心”儿子的学习情况,比如选修什么课?是否去上晚自习?几乎每天都要视频确认儿子有没有好好上课,这种“关心”引来的却是儿子的回避,父亲来电求助时,儿子已爆发过数次“叛乱”,拒绝家人的任何联系。

上官金雪建议,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关注过于“紧密”,没有适时“退一步”,就会对孩子个人心理、亲子关系产生消极影响。家长的及时“抽身”,在关系层面是一种信任。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让孩子在该有的年龄经历该有的挑战和挫折,最终慢慢走向成熟,学会自主、学会自我负责、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

江苏(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是“热线+网络+线下”的综合性、全天候青少年心理服务平台,建立省级“集中受理、分类处置”,市县“分级跟办、线下服务”的协同工作模式。2021年以来,累计接收电话及网络咨询42527通,处理个案3512件,危机干预41件。

共青团江苏省委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积极对接高校专业资源,广泛征集典型案例,编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读本》《中队辅导员心理工作手册》,为中小学团队课程提供专业支撑;成立江苏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基地,连续举办两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训练营”,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水平。2023年,江苏12355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3/c14739-4018202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