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222

发布时间:

2024/02/22

浏览次数:

3713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2-22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中新健康|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2024-02-2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22日电(邵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消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公开警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呼吁为应对“X疾病”做好准备。

X疾病”这一未知病原体近期已被多次提及。据媒体此前报道,当地时间117日,世界经济论坛设置了题为“为X疾病作准备”的分论坛,世卫组织与多国代表研讨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X疾病”。

X疾病”为何让世卫组织警惕?其暴发是否是必然?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

什么是X疾病”?

实际上,X疾病”并非当下真实存在的特定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的解释,“X疾病”指一种未知的病原体引发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一概念并非首次被提出。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发出过类似警告,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世卫组织官网消息称,列入“X疾病”是为了涵盖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病的未知病原体。

关于提出X疾病”概念的初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指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新现或变异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谭德塞近日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说,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

X疾病”一定会到来吗?

谭德塞在上述大会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

“自然界的病毒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目前已经发现了300来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但是仍然有大量未知病毒待确证,其中就有很多病毒可能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障碍感染人的能力。”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中新健康,一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25个病毒家族中,有约167万种未知病毒有待发现,其中63.1万到82.7万种可能感染人类。

卢洪洲指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新的病原微生物正加速出现,大规模传染病的预防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全球的专家普遍认为,也许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暴发另一种新的传染病。

赵卫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病原体变异的不定向,很难准确预测未来X疾病”的出现时间。但从长远看,“X疾病”未来一定会在某地发生,人类应持续加大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以从容应对。

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X疾病”?

赵卫指出,X疾病”因为病原体不确定,其应对存在极大的困难。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第三,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

他还表示,如果能够减少与自然界新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降低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就可以减少新现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传播过程中导致的变异,从而降低X疾病”出现的概率。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或研究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尽可能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

在应对可能到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卢洪洲建议,建立成熟的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诊防治及创新研究体系,形成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病原鉴定、检测方法开发、发病机制研究、疫苗及新药研发闭环,实现快速转化,科学、及时、有效应对突发疫情。

另外,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等,将有助于抗击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XayjU5N

 

 

返回目录>>

 

预防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如何接种疫苗?

2024-02-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21日电 (记者孙红丽)冬春季是新冠、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接种疫苗是预防相应疾病感染的有效手段。

中国疾控中心近日提示,冬春季节,公众需增强疫苗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意识,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除按要求接种各类免疫规划疫苗外,符合条件的建议主动接种新冠、流感以及相关肺炎疫苗,以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最大程度保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老年人群、患基础性疾病等重点人群在坚持做好手卫生、科学佩戴口罩等卫生习惯的同时,更需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降低相应疾病感染以及发生并发症等不良后果的风险。”中国疾控中心介绍,进入老年后,人的新陈代谢减缓,免疫系统机能也开始下降,老年人群感染病原体后,是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且因常同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患病后易导致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抢救比例高,住院时间也较长,给生活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中国疾控中心提示,当前推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主要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或者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

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疫苗主要针对新冠病毒XBB变异株,对于近期国内流行株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CLu7Lzh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员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快速反应移动实验室演练和伙伴会议

2024-02-2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215-17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在格鲁吉亚组织快速反应移动实验室模拟演练和伙伴会议。来自全球约25个国家共128名代表参加此次活动。其中,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王立立副研究员、传染病所赵宁副研究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快速反应移动实验室在全球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建立了快速反应移动实验室网络,开发了最低作业标准。为评价最低作业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组织了3次演练活动,本次演练是最后一次评价性演练,共有6支来自全球各地的移动实验室队伍参与演练。王立立副研究员和赵宁副研究员作为观察员全程参加了本次演练活动,对国际上快速反应应急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模拟演练的设计和组织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技术交流。

  期间,我中心2名代表还参加了快速反应移动实验室网络区域合作伙伴会议。上午专题讨论环节,王立立副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围绕该网络2030发展战略进行主题发言。下午分组讨论环节,王立立副研究员和赵宁副研究员就该网络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等与小组内其他代表展开充分讨论。

  本次活动对于我中心了解全球快速反应移动实验室相关发展情况、学习模拟演练经验以及深入参与伙伴关系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2/t20240221_273285.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解放思想,乘势而为 —中心召开2024年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会

2024-02-19    湖南省疾控中心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为积极响应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落实省卫生健康委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部署,切实以思想大解放、工作大落实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218日,中心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围绕解放思想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由党委书记李孝君主持,中心全体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参加会议。

会上,李孝君指出,全体干部职工要立足开局之时,迅速调整工作状态,提高政治站位,以严的基调、实的态度,紧紧围绕“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一步解开束缚、打开视野、放开手脚,下大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闯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他强调,各业务科室要强力启动各项工作,狠抓作风建设,确保安全生产,统筹推进项目资金执行进度,着力提升省级疾控主责主业的成绩,关爱职工健康和发展,常怀家国情怀,居安思危,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主动谋划推动中心和我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会议传达了202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第六次视频调度会议精神”,要求学习领会落实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本次会议既是2024年度中心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启动会也是收心会。会议首先按省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看了“开工第一课讲安全”云课堂,消防专家以视频方式授课,开展《安全生产法》有关内容的培训和安全警示教育,指导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做好复工复产安全防范工作。随后人事、党办、办公室、科教、财务、质管、相关实验室等11个部门分别发言,对标对表汇报了部门的“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规划。

中心主任高立冬传达了省卫生健康委同步召开的“卫健干部大讲堂”会议精神,指出党中央对卫生健康和疾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要以“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纲领,以“四个坚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提升能力、坚持从严从实)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质增效,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担当作为。

会议强调,2024年是全面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要主动履职,严谨态度,向先进学习,奋力进取,统筹推进中心各项工作,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1759507

 

 

返回目录>>

 

市疾控中心召开2024年工作思路汇报会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02-20    青岛市疾控中心

 

219日,市疾控中心召开2024年工作思路汇报会,各部室所负责人采用多媒体形式汇报了2024年重点及创新工作思路,中心各分管领导进行了点评,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纪总纲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要求,2024年,中心要以加快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疾控体系能力水平。一是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疾控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二是要稳妥有序做好疾控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全省第二轮三级疾控中心改革试点,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工作状态。三是要推动医防融合、医防协同走深走实,加大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沟通协作力度。四是要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二期建设,推动胶州实验基地项目立项。五是要推进核心能力提升,重点加强公共卫生监测能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疾控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能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能力、智库战略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和对外合作能力等八大核心能力建设。六是要做好健康知识宣教,注重结果导向和形式渠道,加强重点人群干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七是要强化数据赋能,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切实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会议强调,要理顺思路打法,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一是要对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务求工作实效。二是要主动对接国家、省、市上级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优化工作措施。三是要积极对标对表,主动学习借鉴全国、全省先进城市创新做法。四是要锚定目标,团结一心,担当作为,确保圆满完成年度既定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要坚持多措并举,统筹做好安全发展。一是要树牢安全生产理念,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培训,做好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改。二是要及时有效处置敏感信息,积极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做好信访和政务热线工作,切实保障2024年改革事业发展安全稳定。

摘引网址:http://www.cdcqd.cn/info_view?newsid=119963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科学设闹钟,助力无痛早八!最新研究表明:

闹钟响后再贪睡30分钟可缓解睡眠惯性并改善认知功能

2024-02-22    网络

 

早起贪睡不是罪!贪睡30分钟在醒后的认知功能(算数速度,情景记忆和处理认知冲突)及皮质醇水平均表现更佳!

春节刚过,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从可以睡到自然醒,又回到早晨需要设置闹钟强行叫醒灵魂~

对于贪睡星人来说,恨不得从决定真正醒来前的一段时间内设置“闹钟等差序列”,每5分钟响一次,恨不得设置10个闹钟才有安全感!然后像打地鼠一般拍停每一个闹钟,直到最后一个闹钟响起,缓缓起床……

对这种场景熟悉的伙伴,总会陷入某种懊恼,为啥自己如此没有意志力,需要这么多闹钟才能起来呢?别慌,早起时贪睡一会会儿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哦。

近期,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Is snoozing losing? Why intermittent morning alarm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ffect sleep, cognition, cortisol, and mood”的研究论文[1],通过两项研究,确定了早起贪睡的预测因素和影响。结果发现,早起贪睡对皮质醇觉醒反应、困倦程度或情绪没有明显影响,且有助于缓解睡眠惯性并改善醒来后的认知功能。

早晨狂关闹钟的贪睡人,具有什么样的群体特征?

研究者首先进行了第一项研究来探索早起贪睡行为。本着受试者自愿参与、回答匿名、可随时停止的原则,通过网络发布“睡眠和清醒习惯调查问卷”,共有1732人参与了调查,平均年龄34岁,女性占比66%80%的受试者来自瑞典,其余是美国、芬兰、英国和澳大利亚。

结果显示,有1195名受访者(69%)表示 “有时”或 “经常”会使用闹钟的“止闹”功能或设置多个闹钟,上述行为71%发生在工作日,23%发生在工作日及休息日。60%的受试者表示“最经常”或“总是”在按掉闹钟后能再次入睡。有贪睡行为的人群,每天早上贪睡的平均时间为22分钟。闹钟的平均间隔时间为8分钟。

研究人员将报告早起贪睡的受试者(贪睡者,n=1195)与早起使用闹钟但“从不”贪睡的受试者(不贪睡者,n=287)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贪睡者比不贪睡者平均年龄小6岁,前者成为“夜猫子”的可能性是后者的4倍。与不贪睡者相比,贪睡者在工作日的睡眠时间平均少13分钟,休息日的睡眠时间未发现显著差异。

关于贪睡的原因,25%的受试者回答是“太累了,不想起床”,17%的受试者回答是“再眯一会儿感觉很好”,以及17%的受试者表示希望“醒得慢一点/轻柔一点”。

早起贪睡的短期影响

第二项研究最终纳入31名早起习惯性贪睡者(平均年龄27.5岁,18名女性),所有受试者都满足两项条件:(1)每周早起贪睡两次或两次以上,(2)“总是”或“几乎总是”在闹钟响之间又睡着了。

研究者设定了两种晨起清醒模式:贪睡和不贪睡。在贪睡情况下,受试者在手机上设置起床时间前30分钟的闹钟,每隔9-10分钟按掉一次闹钟的“止闹按钮”,需要在最后醒来前 “贪睡”三次。在不贪睡情况下,设定了他们必须起床的时间(即最后醒来的时间),并且不允许贪睡。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受试者上床熄灯的时间及最后醒来的时间是相同的。

最后醒来的平均时间为早上712,并安排第一次测试,受试者提供唾液样本测量皮质醇觉醒反应、使用 Karolinska WakeApp KWA)测试认知能力,并评估困倦程度、测试表现及情绪。40分钟后(平均时间早上755)再次进行测试。第三次测试时间平均为中午1228,第四次测试时间平均为下午350

认知功能测试评估了算术速度、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认知冲突处理。与不贪睡组相比,早起贪睡组睡眠惯性降低,在算术速度、情景记忆和认知冲突处理方面表现更好,提示早起贪睡一会儿或能改善认知表现。不过需要说明,贪睡的这种积极作用在睡醒后40分钟会消失。

皮质醇水平会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析显示,与不贪睡组相比,早起贪睡组醒来时皮质醇水平更高,醒来40分钟后两者差异不明显。

在醒来40分钟后,困倦程度和任务相关表现的评分都有明显改善,再次表明“睡眠惯性”的存在,而对这些评分无明显影响。

情绪评分方面,醒来40分钟后受试者更善于交际和乐观,不那么疲劳和脾气暴躁,同样,未发现贪睡对任何情绪评级的影响。

那么,早起贪睡会对一整天的认知和精神状态有什么影响吗?结果显示,早起贪睡对午餐时间或下午的认知表现没有实质性影响。然而,与不贪睡组相比,贪睡组表示在午餐时间感觉稍微困倦。

综上所述,早起贪睡不是罪!贪睡30分钟在醒后的认知功能(算数速度,情景记忆和处理认知冲突)及皮质醇水平均表现更佳,提示早晨贪睡有可能改善认知功能,并且对困倦程度、任务表现和情绪等无明显影响,这对于晚睡和早晨嗜睡的伙伴来说,简直天大的好消息。但是要牢记,早起贪睡不是作息不规律的借口哦,在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的前提下,贪睡一丢丢未尝不可哦。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6518141932e.html

 

 

返回目录>>

 

Sci Rep

用漱口水漱口或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中有害菌群的水平并改善其血糖控制

2024-02-22    生物谷

 

研究者表示,当2型糖尿病患者用杀菌漱口水漱口时,其口腔中与牙周炎(periodontitis)相关的细菌数量会减少。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口腔中的持续性炎症(比如常见的牙龈疾病)除了会引起口臭外,还与诸如阿尔兹海默病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严重疾病的发生有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Effects of mouthwash on periodontal pathogens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抵御有害细菌的简单方法。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当2型糖尿病患者用杀菌漱口水漱口时,其口腔中与牙周炎(periodontitis)相关的细菌数量会减少。此外,一些细菌减少的患者也表现出对机体血糖更好的控制,这一研究预示着未来或会产生非常有希望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者Saaya Matayoshi说道,有三种高毒力的细菌种类与人类牙周病或牙齿周围组织疾病的发生有关,为此我们决定研究是否能利用含有抗菌葡萄糖酸氯己定(antiseptic chlorhexidine gluconate)的漱口水来减少这些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和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

用漱口水漱口或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中有害菌群的水平并改善其血糖控制

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一年中每个月或每两个月从173名患者机体中采集其唾液和血液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对唾液进行分析后,研究者记录了上述三种细菌群落的存在或缺失情况,通过分析血液样本,研究人员测定了患者机体中HbA1c(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其能作为指示血糖控制的标志物。重要的是,在研究的前6个月,患者利用清水漱口,而在研究的第二个6个月,这些患者利用抗菌漱口水进行漱口。研究人员以这种方式观察了是否漱口本身能有效减少这些细菌的生长或者是否漱口水能有效发挥作用。

研究者Kazuhiko Nakano解释道,我们对此毫不惊讶,即利用清水漱口并不会对细菌群落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产生影响,然而,当患者改用漱口水时,只要其每天至少漱口两次,其口腔中的细菌群落就会总体发生减少。研究人员还发现,尽管患者利用抗菌漱口水漱口时其机体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并未发生总体改变,但不同个体的反应似乎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当他们将患者分为年轻组和老年组患者时,年轻患者机体口腔中的细菌种类减少地更多,而且相比利用清水漱口的研究对象而言,漱口水漱口或能更好地对机体血糖进行控制。

考虑到口腔健康状况不佳与多种严重疾病发生有关,因此改善口腔卫生的简单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研究人员能发现对抗菌漱口水反应较好的患者,这种易于使用的方法或许就能改善牙周病相关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糖尿病、痴呆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用漱口水漱口或能减少口腔细菌的水平,并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机体的高血糖状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08e81389622.html

 

 

返回目录>>

 

PLOS ONE:揭示催产素或是维持机体大脑更好记忆力的关键激素

2024-02-22    生物谷

 

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OXT所激活的复杂神经通路和型号机制,同时提供了其对于机体大脑学习和记忆影响的前所未有的见解。

催产素(OXTOxytocin)是一种能对动物机体心理健康和情感纽带产生影响的激素,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表明,大脑中这种天然的化学物质在机体其它认知过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学习和记忆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题为“Oxytocinergic projection from the hypothalamus to supramammillary nucleus drives recognition memory in mi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东京理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含有OXT受体的“OXT神经元”,揭示了OXT是如何影响动物大脑记忆的,OXT神经元的功能能根据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可用性而不同。

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OXT所激活的复杂神经通路和型号机制,同时提供了其对于机体大脑学习和记忆影响的前所未有的见解。研究者表示,此前我们根据对阿尔兹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催产素或许是治疗痴呆症的一种新型候选药物,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点,研究人员分析了内源性OXT在小鼠认知功能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是通过利用药物遗传学技术来特异性激活特定大脑区域中的OXT神经元来完成的,此外,研究人员还能利用新对象识别任务(NORT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ask)来评估小鼠的认知功能。

这项研究强调了OXT在调节机体社会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因为OXT或其受体的缺乏往往与小鼠机体异常的社会记忆有关,然而,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源性OXT能投射到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乳头体上核(SuMsupramammillary nucleus)区域。

为了识别出负责OXT对记忆产生效应的神经元,研究人员在特异性地激活室旁下丘脑核(PVN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中的OXT神经元后,将小鼠大脑的切片进行可视化研究,并观察了PVN中的正向信号以及其在SuM上的投射。当给予氯氮平N-氧化物(clozapine N-oxide,用于激活神经元)后,PVN中的c-Fos阳性细胞(提示神经元的激活)的增加或许就能进一步证实OXT能神经元的激活。

此外,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利用Y型迷宫和NORT,研究了OXT能神经元激活对机体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在Y型迷宫测试中,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机体短期空间记忆的变化,然而,OXT能神经元的激活能显著提高NORT中长期物体识别的记忆。

揭示催产素或是维持机体大脑更好记忆力的关键激素

有趣的是,当在NORT后,SuM和齿状回(大脑海马体中的一个区域)中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会增加,这就表明,OXT能神经元会通过这些区域来参与维持机体的长期记忆。此外,研究人员还在SuM中采用选择性激活OXT能轴突,从而导致小鼠花费更多时间来探索新物体,这就表明,从PVN投射到SuM上的OXT能轴突或能直接调节对物体的识别记忆。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通过SuM揭示了OXT在物体识别记忆中的重要作用,这或许就强调了理解生理性OXT在阿尔兹海默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并突出了OXT能投射在调节机体识别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在个体经历孤单或社会参与有限的环境中,痴呆症往往发展地更快,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难以琢磨。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阐明刺激激活大脑中催产素的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就能潜在减缓痴呆症的进展;这一研究领域目前正在进行的探索或许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创新性的疗法和药物干预策略,从而阻止痴呆症的进展。

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小鼠机体中的物体识别记忆或许能被从PVN投射到SuM中的OXT神经元所调节。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e3c813e974c.html

 

 

返回目录>>

 

「不止是配角」上海交大研究团队经6万中国男性随访12年调查发现:

这种超级食物具有保肝防癌奇效

2024-02-21    网络

 

该研究发现视黄醇与男性肝癌风险较高相关,而洋葱和锰摄入量较高则与风险降低相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指出,大蒜和洋葱可能具有显著的抗癌特性,吃得越多,对癌症的保护作用就越大。洋葱对癌症具有有益作用的故事由来已久。以往也有研究表明食用大量洋葱的人,其各个器官部位患癌症的易感性降低。

近日,来自上海交大的研究团队在上海的前瞻性男性队列中系统地评估了一系列饮食因素与肝癌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洋葱和锰摄入量较高与肝癌风险降低相关。该研究题为A diet-wide association study for liver cancer risk: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ese men”,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杂志。

原发性肝癌(PLC)2020年第六大常见癌症和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在我国,肝癌是最严重的癌症,在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五,在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二。特别是在大多数国家,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女性的两到三倍。

近年来,饮食因素作为肝癌的可能危险因素已被广泛研究,但一些关联的证据尚无定论。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第三次专家报告确定了强有力的证据,即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饮用酒精饮料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而喝咖啡则可降低患肝癌的风险。

20025月至20066月期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招募了61,469名居住在上海市城区、年龄在4074岁之间的男性。符合以下标准的参与者不纳入研究:

1)随访中发现原位癌;

2)参与者因癌症去世时未收集癌症类型或诊断日期;

3)未确诊癌症;

4)入组后失访;

5)总热量摄入值极低或极高;

6)感兴趣的协变量数据缺失。

最终,59,844 名参与者被保留在本研究中。

从基线调查到2016年底,共有712,373人进行每年(平均11.90年)的随访,其中431名男性参与者新诊断患有肝癌。随访期间累计发病比例为0.72%。与非病例相比,肝癌病例更可能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吸烟、饮酒以及自述有慢性肝炎病史。

根据上海男性健康研究 (SMHS) 59,844 名男性的数据,研究人员通过饮食问卷评估了饮食摄入量。在 SMHS 检查的 142 种饮食因素中,有 3 种与 FDR 阈值为 0.05 的肝癌风险相关。

较高的视黄醇摄入量与较高的男性肝癌风险显著相关。洋葱和锰的摄入量与肝癌风险呈负相关。此外,作者还发现,脂肪、饱和脂肪和维生素B12与肝癌风险呈正相关,而大米、韭菜、葱、叶类蔬菜摄入量较高则与该风险呈负相关。

在二次分析中,有 44,771 名参与者因捐献血液样本而接受了 HBV 感染检测,其中 3,390 名参与者呈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207 例被诊断为肝癌。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那些进行 HBV 感染检测的人,当选择 0.10 FDR 阈值时,他们发现视黄醇、洋葱和锰与肝癌风险存在关联。

当对这些 HBV 测试参与者进行分层时,研究人员观察到,在 HBsAg 阴性参与者中,在FDR阈值为0.05时,只有视黄醇仍然与肝癌风险相关,而洋葱和锰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消失了,即使在FDR值为0.10时也是如此。进一步验证了视黄醇、洋葱和锰与肝癌风险存在关联。

1000次引导重采样分析中,研究人员评估了SMHS中确定的全部3个饮食因素。每个饮食因素关联的大小和方向与主要分析中的相似。视黄醇与男性肝癌风险呈正相关,而洋葱和锰则与男性肝癌风险降低相关。

综上,作者使用 DWAS 方法系统评估了 SMHS 142 种食物和营养素的膳食摄入量与肝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较高的视黄醇摄入量与较高的肝癌风险相关,而洋葱和锰则与较低的肝癌风险相关。在复制分析中,3 个确定的饮食因素的关联方向相同且程度相似。

这是亚洲第一项系统评估一系列食物和营养素与肝癌风险之间关系的队列研究,并进行了多重比较和重复分析。该研究的肝癌发病病例人群规模较大,随访时间较长。此外,多变量分析中纳入了以往研究中确定的许多肝癌危险因素,包括BMI、体力活动、教育程度、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慢性肝炎病史,以减少潜在的影响。

总之,该研究发现视黄醇与男性肝癌风险较高相关,而洋葱和锰摄入量较高则与风险降低相关。未来需要在不同人群中提供更多证据来验证这些关联并探索潜在机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e618140553d.html

 

 

返回目录>>

 

JAMA·精神病学》:最新研究发现,

全球每105-2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精神障碍

2024-02-21    奇点糕

 

本研究概述了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总体和不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致残情况,并且按照年龄(发育阶段)和性别进行了划分。

目前,精神障碍已经成为了全球疾病相关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精神障碍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会阻碍患者向健康的成年时期的过渡。

从儿童到青春期再到成年早期的阶段性发育带来了快速的变化[1],与大脑成熟、入学、发育、向市场劳动力过渡,以及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差异有关[2-4]。有研究人员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健康的分析需要先将时间分解为合适的间隔,以反映快速的变化,同时,支持将青春期由18-19岁扩展至24岁,以解释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影响因素[2,3]

因此,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GBD)的数据,统计了全球5-24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总体和不同年龄段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5]

总体上,全球25.16亿5-24岁儿童和青少年中,2.93亿患至少一种精神障碍,3100万患物质使用障碍(SUD),平均患病率分别为11.63%1.22%5-9岁、10-14岁、15-19岁和20-24岁四个年龄段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依次为6.81%12.40%13.96%13.63%。从疾病负担的角度来说,在所有疾病导致的伤残中,约1/5可归因于精神障碍。

在调查涉及到的精神障碍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为3.35%,患病人数约为8400万,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最低,为0.08%,患病人数约为200万。

四个年龄段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在进入青春期后明显升高,这一趋势在情感障碍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大多数精神障碍的性别差异也很明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因年龄而异。总体来说,儿童时期,男性患病率略高,到青春期后,女性略高,男性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行为障碍患病率,女性则为焦虑障碍、饮食障碍和情感障碍,相比之下,智力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在两性中较为一致。

在疾病负担的统计中,精神障碍是5-24岁儿童和青少年伤残寿命损失年(YLD)的主要原因,共导致了3114YLDSUD导致了430YLD

随年龄升高,YLD急剧增加,20-24岁组的YLD5-9岁组的约5倍(13,907,000 vs. 2,981,000)。具体到不同的精神障碍,以抑郁障碍为例,15-19岁组和20-24岁组的YLD分别相当于10-14岁组的2.6倍和3.5倍(3,090,000 vs. 4,162,000 vs. 1,175,000),如果以5-9岁组为参照,20-24岁组相当于35倍(4,162,000 vs. 118,275)。

研究人员按照不同精神障碍所致的非致命性伤残的负担,对精神障碍的影响进行了排名。可以看出,5-9岁组中,致YLD的所有疾病的前10名中,有2种精神障碍(焦虑障碍和行为障碍),10-14岁组和15-19岁组中有3种(行为障碍、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排名有差异),20-24岁组中有2种精神障碍(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和1SUD(药物使用障碍)。

考虑所有致非致命性伤残的疾病,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占比最高,为20.27%3114/1.5359亿YLD)。

综上所述,本研究概述了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总体和不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致残情况,并且按照年龄(发育阶段)和性别进行了划分。根据研究结果,全球每105-2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1人以上患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并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精神障碍也已经成为了第一大致残原因,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为神经系统疾病和皮肤/皮下疾病。

研究结果还支持未来进行年龄细分的精神障碍的必要性,以解释在发育过程中,精神健康的塑造和相互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c58814035b1.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冷冻胚胎是人类”,美地方法院裁决引混乱,部分医院紧急叫停试管项目

2024-02-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美国亚拉巴马州最高法院作出惊人裁决,认定试管中的胚胎应被视作“人类儿童”,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大范围的恐慌情绪,生育医疗行业顿时成了高风险产业。

美联社21日报道称,因一起意外事故导致冷冻胚胎被毁,亚拉巴马州三对夫妇将该州一所生育诊所告上法庭,其相关诉求日前得到了法院支持。州最高法院认为,人类的冷冻胚胎同样应受到该州《未成年人过失死亡保护法》提供的相应保障,享受与未成年人同等的权益。

一位反堕胎活动人士称这一判决体现了“清晰的道德观”,表示“孩子们”不能在培育皿中被随意培养,然后被用于实验或销毁,“人类不是商品,不应该被随意销毁”。

而亚拉巴马州相关行业近两日已经乱成一团。《华盛顿邮报》称,医生开始检视试管婴儿的相关流程是否合法,更有大批的患者连夜咨询是否能将冷冻胚胎转移到外州。该州一些医院为了避免连带责任已经紧急叫停了试管项目。

美国俄勒冈州妇产科医生珍妮佛·林肯表示,州最高法院这一裁决堪称“骇人听闻”。她解释称,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并非“百发百中”,通常需要从多个胚胎中选取一个条件最理想的进行培育,而其他“陪跑”的胚胎则面临被冷冻甚至被销毁。如今这些胚胎跻身成了“人类”,医生还有可能摊上“人命官司”。

媒体预计该州开创的这一先例有可能引起别州效仿,最终影响到需要借助试管繁衍后代的美国家庭的权益。截至目前,全美平均6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受到生育问题困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eg3dJUX

 

 

返回目录>>

 

法媒:医疗资源短缺,法国要引进古巴医生

2024-02-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大区的阿摩尔滨海省正考虑引进古巴医生,以弥补当地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法国《欧洲时报》20日报道称,来自阿摩尔滨海省的医生代表和官员日前会见了古巴驻法国大使奥托·瓦扬,并一起讨论了相关合作。

阿摩尔滨海省小镇甘冈多年来面临产科病房关闭风险,附近的拉尼永和卡赖等地由于缺少急诊医生,夜间急诊经常不能正常进行。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古巴实施了国际医疗合作计划,向国外派遣了大量医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古巴向40多个国家派遣了约4000名医护人员,其中增援到法国、意大利等地的医护人员最多。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bGO8T45

 

 

返回目录>>

 

马斯克:首位脑机接口患者能通过大脑直接控制电脑鼠标,病人似乎已完全康复

2024-02-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路透社20日报道,美国“神经连接”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当天晚些时候表示,首位植入该公司脑机接口设备的患者已经能够通过大脑直接控制电脑鼠标。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的一场活动上称:“实验的进展很好,病人似乎已经完全康复,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病人可以通过思维在电脑屏幕上移动鼠标。目前‘神经连接’公司正试图从患者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鼠标点击信号。”

马斯克上个月表示,“神经连接”公司的首款产品被称为“心灵感应”(Telepathy),并表示该产品最初的用户将是失去四肢的人。“想象一下,如果史蒂芬·霍金的沟通速度比打字员或拍卖师更快。这就是我们的目标。”马斯克写道。

据报道,“神经连接”公司在20239月获批进行人体实验,而在此之前,该公司已在猪、羊和猴子身上进行了数百次测试。今年1月份,“神经连接”公司在首位人类患者身上植入了脑机接口设备。该公司当时表示,他们通过机器人实施了手术,将脑机接口设备植入患者控制移动意图的大脑区域,本次研究的最初目标是让患者能够用思维控制电脑鼠标或键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脑机接口设备首次人体实验的早期成功,可能标志着“神经连接”公司将该技术从实验室引入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马斯克本次没有提供任何有关该技术的细节,也没有提供有关植入手术结果的数据。

尽管马斯克对“神经连接”公司寄予厚望,称它将推进脑机接口设备和快速植入手术技术的发展,以治疗肥胖、自闭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而“神经连接”公司在2023年的估值已经高达约50亿美元,但该公司因技术安全性和动物实验伦理争议等问题一再遭到美国政府审查。路透社上月报道称,“神经连接”公司因违反美国交通部关于运输危险物品的规定而被罚款。

同时,“神经连接”公司还面临其他对手的竞争——例如,脑机接口初创公司Synchron 2021 年以来一直进行脑机接口技术的人体实验。Sychron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参与该公司实验的患者此前都患有“严重瘫痪”,但他们如今已经能够使用相关装置控制个人电子设备进行“日常活动”,例如发短信、发送电子邮件和网上购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b7TKf80

 

 

返回目录>>

 

今年北京医保重点工作公布,慢性病患者门诊开展按人头付费试点

2024-02-22    北京日报

 

221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2024年北京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清单。2024年,部分紧密型医联体的慢性病患者门诊试点按人头付费,实现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医保移动支付,探索研究京津冀医保移动支付工作。

2024年,市医保局将选取部分紧密型医联体,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门诊按人头付费试点;加强医保信息化支撑作用,保障医保业务平稳有序开展,持续优化医保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加强“三医”协同应用;进一步扩大医保移动支付支持医院范围,实现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医保移动支付,探索研究京津冀医保移动支付工作,配合完成民生卡“多卡合一”医保场景应用部署。

北京还将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体系,做好全市推开准备工作。同时,北京将开展城乡居民医保中劳动年龄内无业人员缴费政策专题研究,出台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生育保险相关政策,调整完善北京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市医保局将继续做好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北京落地实施工作,完善相关药品报销政策,加强医用耗材人工器官报销政策调查研究,做好北京人工器官报销政策调整工作;持续开展医院制剂规范调整工作;开展国谈药监测工作,完善和推广“双通道”试点;继续做好新冠病毒患者医疗费用保障工作。

同时,落实好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和药品挂网价格治理,开展短缺药品价格和配送监测处置,推进跨区域联盟集采和北京自行组织集采工作;完善医药产品阳光挂网采购机制,加强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挂网采购管理,探索开展体外诊断试剂阳光挂网采购、医用耗材价格采集和监测工作;优化完善采购平台功能,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开展医疗机构网上采购检查,提高申报集采需求量准确性,督促医疗机构按要求完成协议采购量。

2024年,市医保局将开展常态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做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评估和总量测算,优化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结构;提高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批效率,落实优先评审绿色通道机制,对符合要求的新医疗技术随时受理,持续做好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备案及转归工作。

此外,还将有序开展新增定点医药机构工作,加强医保费用审核结算,重新梳理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类业务流程,建立先行支付及追偿机制,并优化慢性病“长处方”管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YRTFxix

 

 

返回目录>>

 

以体医融合改善健康管理

2024-02-22    人民日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业的运动设施,专业的体医融合专家给居民开运动“处方”……湖南湘江新区探索体医融合新模式,将体医融合纳入基层健康管理和预防体系以及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健康服务,为更好维护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了新思路。

运动对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让人精力充沛,减少疾病的发生,起到“治未病”的效果。随着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群众健身热情高涨,但许多人对科学运动的知识还是了解不多。推动体医融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能让人既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又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近年来,各地在体医融合上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上海市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围绕“运动促进健康”主题,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管理及科普教育体系,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相应的科学指导。又如,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开具运动“处方”,发挥体育运动在慢性病防控、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一张张运动“处方”,让体医融合走进人们生活,帮助更多人树立科学运动健身的观念。当前,运动“处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快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群众提供合理有效的健康指导和服务。

推动体医融合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同向发力、多方共促。一方面,要做好医疗卫生与体育系统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化健康资源配置,提升健康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更多专业人才投入体医融合事业,加快普及科学健身理念和知识。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树立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观念,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美好生活打下健康基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hT4Y6iRD

 

 

返回目录>>

 

数字适老化不能止于修修补补

2024-02-22    经济日报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同时也使部分老年人感到无所适从。为此,应提升数字适老化水平,让老年人同享数字化发展红利。

老年人容易出现视力、听力、认知等方面的障碍。当下,一些数字产品和服务缺乏对老年群体的考量,交互页面过于复杂、操作不够便捷,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等问题较为普遍。

推动数字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社会,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适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改善。多项首创性、引领性适老标准规范出台,2577家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尊老专线累计服务人次超3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老年人与网络之间的“鸿沟”正逐渐变窄。

不过,数字适老化不能止步于“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要从根本上打造更加周到细致、切合老年人需要的适老化数字环境。

一方面,应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对现有数字化产品及服务进行适老改造。这些既需要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也需要生产商积极参与、主动而为。

另一方面,要解决实际痛点,不断降低老年人便捷上网的门槛。注重提升网络使用体验,破解广告多、内容质量低、恶意安装程序、找不到老年模式切换入口等难题。

此外,还应帮助老年人从心理认知、学习能力、使用习惯等诸多方面,克服对数字技术的“畏难情绪”,全面跟上数字社会的发展步伐。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现场课堂,为老年人学习新技术、使用新产品提供渠道。注重提升老年人信息辨别能力,不被“养生党”等虚假信息迷惑;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远离网络诈骗。

总之,数字适老化不能停留于修修补补,而是要逐渐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持续发力的长期过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259.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批准中药创新药九味止咳口服液上市

2024-02-22    中国新闻网

 

据中国药闻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卓和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中药1.1类创新药九味止咳口服液上市。

该药品开展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疗效指标:咳嗽消失率和咳嗽消失时间,试验组均优于安慰剂组、非劣效于阳性药组。

该药品宣肺止咳,用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属风热证的咳嗽。该药品的上市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患者提供了又一种治疗选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253.html

 

 

返回目录>>

 

智能导航+三维影像技术助骨科手术微创化、精准化

2024-02-22    中国新闻网

 

记者21日获悉,在O型臂3D导航系统的辅助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团队为一名3岁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患儿琳琳(化名)施行手术,精准切除半椎体并矫正侧弯的脊柱。

3岁的琳琳患有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近期随访中,医生发现脊柱侧弯进行性加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医生经检查发现,孩子存在第5胸椎半椎体,第9胸椎半椎体,第1腰椎半椎体,脊柱明显侧凸畸形,要改善症状,只能手术矫正。

医院方面介绍,脊柱周围神经血管丰富,医生行传统手术矫正,极有可能误伤神经导致全身瘫痪,甚至误伤大血管而大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王达辉解释,脊柱椎弓根附近结构复杂,有脊髓、神经根、大血管等,尤其是严重脊柱畸形的患者,本身发育畸形,加上每个人椎弓根形态都不同,主刀医师若稍有偏差,椎弓根螺钉偏内进入椎管容易造成脊髓损伤、椎弓根螺钉偏外则易降低矫形力、螺钉穿破椎体前壁易造成血管损伤。因此,传统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仍然存在极大的风险和挑战。于是,专家们决定用先进的第二代O型臂3D导航系统为琳琳精准切除半椎体并矫正侧弯的脊柱。

据了解,导航联合O型臂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骨科智能导航和术中三维影像技术之一。相比传统C型臂、G型臂,O型臂的优点在于:可在13秒完成多角度三维图像扫描,大幅度减少辐射剂量;高清、完整、实时的三维影像导航,能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置钉定位,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大幅降低误伤神经的概率,从而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来说,手术将更加精准高效、安全、微创,术后康复时间会大幅缩短,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在术前,O型臂3D导航系统就规划模拟出立体影像,为主刀医师计划最佳的手术路径。术中,患者可接受完整的360度自动环型扫描取像,随时为医生纠偏,避免伤害周围的神经、血管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表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未来将打造人工智能设计与精准仿生制造中心。O型臂3D导航系统让脊柱外科医生手术视角更广、判读脊柱状况更精确,置入钢钉的准确度,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借助智能化系统,医生们可以开展更为复杂和高难度的手术,使骨科手术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248.html

 

 

返回目录>>

 

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新增7间内地医疗机构

2024-02-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香港221日电  (记者陈然)香港特区政府19日公布,把7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机构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预计各机构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起陆续展开相关安排,近170万名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将因此受惠。

  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当日召开记者会时表示,行政长官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扩大长者医疗券的适用范围至大湾区内合适的医疗机构,其后医卫局和卫生署一直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并寻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意见和推荐。

  卢宠茂表示,在将大湾区医疗机构纳入“试点计划”时,特区政府主要考虑八大因素,包括试点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服务质量、管理及营运经验、服务范围,以及是否有优势服务等。

  据了解,纳入计划的医疗机构包括5间提供综合服务的医疗机构和2间牙科医疗机构,分别位于广州、中山、东莞和深圳。连同现有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及该院的华为荔枝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日后可在共9间大湾区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券。

  卢宠茂强调,7间医疗机构的选定经过精心策划,希望做到珠三角全覆盖,照顾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的香港长者。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2009年推出长者医疗券计划,计划现时资助每名年满65岁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让长者在所属社区选用最适合的私营基层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233.html

 

 

返回目录>>

 

家校医社携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02-22    光明日报

 

寒假迎来尾声,各地大中小学生也陆续返回校园。新学期,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是,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自伤行为等方面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应如何为青少年的美丽心灵构筑起防护屏障?为此,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并于同年11月成立了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221日,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专家们就如何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展开探讨,同时呼吁加强家校医社协同合作,多措并举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树立科学养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家长养育观念、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当下家庭养育行为缺失、家庭养育观念非理性问题比较明显,家庭教养能力亟待提高。”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说。根据她的观察,在小学阶段,家庭养育行为缺失多见于以四老为主的养育家庭,这些家庭因呵护过度而缺失必要的“管”和“教”的行为,导致小学生入校时及入校后的行为与心理状况表现为严重的低幼化。

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发现,当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或其他心理问题的信号,许多家长不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另外,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有偏见,害怕被贴标签、被歧视,影响未来升学、就业,因此拒绝向专业人员求助或不配合治疗。

对此,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提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其所在的家庭环境系统,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及完善家庭支持系统等,对改善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开展以提升家长教育观念、增进亲子关系、提升互动交流能力的家长学堂、亲职教育等,从知识技能上帮助家庭提升养育能力;同时,在制度上为家长争取足够的家庭生活时间,让家长有时间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成长。

提升教师心理素养,加强心理育人工作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更好地预防、识别和尽早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董奇建议,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完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体系,打造适合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和资源,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协同中有效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方法。同时,他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应用专硕、专博的建设,增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博士点,可针对不同区域需求增设定向名额,大力培养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董奇还表示,当前学校在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现、识别和早期干预方面还缺少科学研究的专业支持。为此,他建议推进心理学与脑科学、教育、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有组织科研,加快研制符合当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和预警方法。

校园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从丰富校园生活的角度,深圳中学副校长王新红分享了学校的经验。她认为,一方面,要丰富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的强心、润心、健心功能,同时,可以全学段开设包括心理健康校本必修课、心理健康选修课、朋辈成长小组活动课、团体辅导课等在内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类校园活动,如师生趣味运动会、校园十大歌手赛事、家长朋辈沙龙等,以此推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补齐学科人才短板,强化精神卫生诊疗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的水平,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诊断和治疗。陆林认为,当前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诊疗资源和服务能力仍有很大欠缺。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儿科医生的水平有待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

陆林建议,应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医生认证体系,遴选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示范基地和教培基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让更多优秀医学生愿意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

围绕加强诊疗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问题,陆林表示,要依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儿童医院等建立国家及省级、地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地市、县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

此外,陆林还指出,要推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层精神心理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常态化心理救援队伍,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能力。

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家校医社联动

呵护学生心理健康,除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系统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陆林提出,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儿童精神心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社会有关方面也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公益项目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和服务。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我们要建立起家校医社多方协同机制,做好不同类型心理问题学生的分类管理与指导。”董奇说,心理健康是动态发展的连续体,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亚健康问题、障碍类问题会互相转化,不同心理疾病、学习困难、适应不良等问题经常伴随共患。他建议,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问题的学生,厘清不同主体的责任,明确家校医社协同机制、流程和相应规范文件,形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闭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225.html

 

 

返回目录>>

 

2.75亿个人类基因新变异发现

2024-02-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1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民研究计划“我们所有人”中近25万名参与者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了超过2.75亿个以前未报告的基因变异,其中近400万个变异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影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论文通讯作者、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博士亚历山大·比克指出,这一成果的研究资源从规模到多样性前所未有,其中77%的参与者很少出现在其他生物医学研究论文内;46%的参与者来自代表性不足的民族和少数民族。这项研究将为精准医疗开辟新前景。

“我们所有人”项目旨在收集来自100多万背景广泛多样的人的基因组和健康数据。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了基因对疾病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人们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在最新研究中,他们筛出了2.75亿个此前未报告的遗传变异。

从历史上看,生物医学和基因组研究中的大多数参与者拥有欧洲遗传血统,这使科学家很难全面了解人类健康情况。同时,对多种遗传变异累积效应的估计,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代表性不足群体罹患某些疾病的真实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214.html

 

 

返回目录>>

 

天冷路滑易摔倒 3类人群更需警惕

2024-02-21    人民网

 

受寒潮影响,今明两天(21日至22日),我国中东部地区进入本轮雨雪冰冻过程的最强时段。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郭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雨雪天气时因出行造成摔倒受伤的患者会增多,轻者造成软组织损伤,重者导致骨折。

郭钧表示,雨雪天气有3类人群易摔倒:老年人反应较慢,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有所下降,容易在雨雪天时摔倒,加之老年人骨质疏松,摔倒后更易骨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经常因为奔跑过快摔倒,易导致不同程度的摔伤;骑车的人群也易因自行车和摩托车打滑而摔倒。

郭钧强调,公众在雨雪天气时应尽量减少外出,非必要不外出,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确需外出时,要穿防滑鞋;注意路面的湿滑情况,尽量避免走坡路、台阶等容易打滑的地方,选择平坦有防滑设施的路面;走路姿势可参考企鹅行走的样子,双手臂伸出于两侧,双脚呈外八字,膝关节微屈,小步前行。

“如果不慎摔倒,要尽量保护头部和脊柱,避免直接着地,可以用手臂或臀部缓冲冲击力,同时尽量放松身体,减少肌肉紧张,降低骨折的可能性。”郭钧提示,摔倒后千万不要乱动,要沉着冷静,检查自己的四肢情况。如果发现身体某个部位非常疼痛,切忌强行支撑,应逐渐活动,观察症状是否加重,排除骨折、开放伤等紧急情况,寻求援助或到附近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1/c14739-40180797.html

 

 

返回目录>>

 

雨雪冰冻天气如何做好健康防护?这些建议请查收

2024-02-21    人民网

 

217日以来,龙年首场寒潮横扫我国大部,雨雪天气由西向东铺展。受寒潮影响,221日至22日,中东部进入本轮雨雪冰冻过程的最强时段。应急总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张海军、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韩梦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示,雨雪冰冻天气要做好御寒保暖工作,预防冻伤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容易导致冻伤。”张海军表示,遇上雨雪冰冻天气,需经常观察皮肤,特别是查看耳面部、手部等裸露部位有无出现红肿、苍白、僵硬或失去知觉。要避免裸手接触冰雪或金属等导热快的物体表面,避免久坐。可通过经常搓揉面部皮肤、站立活动、跺脚、搓手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一旦外露部位出现痒痛、刺痛、麻木感和皮肤变色时,就要警惕冻伤的发生。“如已出现冻伤症状,应立即转移到温暖场所,用温热物体或者身体温暖冻伤部位,以维持足够血供,同时尽快就医。紧急情况下也可采取水浴复温,水温应控制在3743℃。不能用电热毯、火炉、电暖器等‘干热’设备烘烤冻伤部位,因为冻伤部位麻木时很容易引起烧伤等次生伤害。严禁对冻伤部位进行反复摩擦。”张海军说。

张海军建议,雨雪冰冻天气外出要身着保暖衣物,特别要注意面部、耳部及手足等部位的保暖,可戴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并注意携带伞具;远途出行时要为老人和儿童准备充足的御寒衣物;保持衣物干燥;可适当多吃高热量食物,多喝热饮,增强抗寒力和抵抗力。

雨雪冰冻天气,过低的气温会对呼吸道造成诸多影响。韩梦华介绍,一是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引起咳嗽和气管痉挛,导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病情反复或加重。二是寒冷刺激导致气道防御功能降低和呼吸道黏膜损伤,增加了细菌和病毒等入侵人体的机会,易造成呼吸道疾病高发。

韩梦华建议,低温天气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别是头部、胸背和手足部的保暖。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增加通风换气次数,开窗时避免穿堂冷风。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封闭场所,与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要保持距离,建议戴口罩。同时还应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1/c14739-4018086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