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116

发布时间:

2023/11/16

浏览次数:

100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11-16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国家卫健委: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从2015年的18.5%降到2022年的15.2%

2023-11-1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15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了2022年的15.2%,降幅达到17.8%。这次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锚定健康中国行动到2030年的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防治行动落地生效,到2030年能够真正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

郭燕红表示,两个实施方案有四个特点:一是强调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为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源头入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二是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健康的全过程,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两个方案都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控制,完善从慢性病的预防、高危人群筛查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康复服务一体化的全流程管理。三是突出医防融合,创新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以及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作用,完善慢性病防治协作网,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的路径,加强癌症的防治综合干预,不断提升防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四是强化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攻关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郭燕红说,这两个方案都进一步明确了到2030年的目标任务,即到203030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不低于65%,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不低于70%,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190.7以下,在癌症领域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以上。所以,针对这些目标,实施方案当中都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些措施和工作目标的落实,都将会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防治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全流程管理,多措并举,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综合防治,切实提升效果,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郭燕红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5/c14739-40118900.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以上

2023-11-1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15日电 (闫妍、陈子源)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并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表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提出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为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良好基础。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本次制定的两个实施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为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源头入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第二,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健康的全过程,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两个实施方案都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控制,完善从慢性病的预防、高危人群筛查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康复服务一体化的全流程管理。

第三,突出医防融合,创新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以及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作用,完善慢性病的防治协作网,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的路径,加强癌症的防治综合干预,不断提升防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第四,强化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攻关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原创性的突破。

“这两个方案都进一步明确了到2030年的目标任务,即到203030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不低于65%,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不低于70%,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190.7以下,在癌症领域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以上。”郭燕红表示,针对这些目标,实施方案当中都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些措施和工作目标的落实,都将会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防治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郭燕红还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全流程管理,多措并举,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综合防治,切实提升效果,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5/c1004-40118981.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1115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3-11-15    国家卫健委宣传司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胡强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郭燕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胡盛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我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3场。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情况。

一是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进一步规范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二是印发《感染性疾病等四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

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提出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为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良好基础。

今天的发布会以“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为主题,重点介绍防治行动相关情况。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女士;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先生;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先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我们在当前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出台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方案?这两个防治方案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地方?这两个方案对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防控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您的提问。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的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经超过80%2016年颁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控战略。

为了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一共是15个重大行动,这15个重大行动就是我们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在15个重大行动当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病的防治是其中重要的专项行动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了2022年的15.2%,降幅达到17.8%。这次我们委联合了十多个部门印发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锚定健康中国行动到2030的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防治行动落地生效,到2030年能够真正达到我们规定的目标要求。

这两个实施方案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强调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为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源头入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第二,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健康的全过程,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我们都知道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两个方案都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控制,完善从慢性病的预防、高危人群筛查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康复服务一体化的全流程管理。第三,突出医防融合,创新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以及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作用,完善慢性病的防治协作网,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的路径,加强癌症的防治综合干预,不断提升防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第四,强化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攻关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原创性的突破。

这两个方案都进一步明确了到2030年的目标任务,即到203030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不低于65%,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不低于70%,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190.7以下,在癌症领域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以上。所以,针对这些目标,实施方案当中都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些措施和工作目标的落实,都将会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防治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全流程管理,多措并举,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综合防治,切实提升效果,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谢谢。

健康报记者:

国家医学中心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方面有什么作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

国家心脑血管疾病中心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国家队,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第一个方面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全国疾病防治能力的整体水平提升,一是区域医疗中心,比如像阜外医院在云南、河南,这既是我们国家中部大省,还有西南边区建了区域医学中心,以强化省级骨干力量。第二是推进专病医联体的工作,提高市县级的专科诊疗水平,促进技术的规范化。第三是强化医疗质量的能力控制,推进同质化的服务。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能力,过去十年当中治疗的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像房颤的射频消溶手术、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该讲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还在持续向好。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加强基层人员的高血压管控能力建设,探索建立防控的新模式,包括对基层慢病人员实现高血压线上线下培训及考试,搭建统一的质控平台,持续开展三高共管,改善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在过去五年当中,我们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市40多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的180多万医护人员高血压的规范培训工作。

第三个方面是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健康教育。包括建立基于权威媒体发布的健康科普知识数据库,普及个体化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促进主动健康观念的形成,倡导大医生讲科普的理念。比如“阜外说心脏”,年直播量超过了100余场,观看和阅读量超过了两千万人,为大众提供科学、靠谱、有温度的知识,坚守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第四个方面是积累汇聚疾病流行数据和干预的证据,建成国家防控咨询平台,包括连续18年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持续监测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探索和推广可及经济效果显著的个体化防治方案,建立了全国260多个县区的危险因素监测网和400多个县区的发病监测网,全面掌握了心血管疾病风险和负担的地域差异、人群异质性和发展趋势,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循证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印发的癌症防治实施方案是在2019年印发的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落实癌症防治行动,请问之前的方案落实情况怎样?这次的方案有哪些针对性的改进?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你的提问。确实,我们这次的实施方案是继2019年三年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和一些好的做法,同时更好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以问题导向,以目标为驱动,制定了从2023年到2030年的癌症防治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三年实施方案,各地和各部门都积极落实综合防治干预措施,癌症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我们做了整体的评估,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防治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癌症综合防治网络,持续推进癌症防治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特别是优质癌症防治资源的扩容,使得我们国家癌症防治的优质资源增加的同时,区域之间合理和均衡分布。

第二,危险因素的控制初见成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县区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率超过了70%

第三,高质量推进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持续扩点扩面,像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区县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0%

第四,医疗机构癌症规范化的诊疗水平逐年提升。我们建立了全国癌症医疗质控体系,制修订一系列肿瘤诊疗的方案、指南、临床路径,建立了全国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全过程管理,推进诊疗的同质化和规范化。

第五,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我国人群高发的食管癌、胃癌、肝癌标化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经过努力,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上升到了2022年的43.7%,如期实现了健康中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

为了进一步加大癌症防治工作的推进力度,切实实施好综合防控的机制和措施,我委会同相关部门在这三年癌症防治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癌症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控制危险因素,降低癌症患病风险。二是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三是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四是加强癌症诊疗的规范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六是加强救助救治保障,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七是加快重大科技攻关,推广创新成果特别是一些新成果的转化。这七方面的重点工作也需要我们联合相关部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癌症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逐渐转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癌症防治强调关口前移、重在预防。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哪些人需要定期做癌症的筛查?筛查后如何管理?怎样才能加强癌症的早诊早治?谢谢。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谢谢记者的提问,你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癌症筛查的问题。癌症筛查是实现癌症早诊早治、提高五年生存率、降低疾病负担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国家通过扩大中央转移支付等形式,不断提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覆盖范围,同时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等不少地方将重点癌症筛查纳入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国家癌症中心也牵头制定了七个常见癌种的筛查早诊早治指南,癌症的早诊率稳步提升。截止到2022年,我国高发地区重点癌种的早诊率已经达到55%以上。

我们国家癌症筛查主要采用的是风险分层的方法,也就是针对癌症高发地区和风险比较高的重点人群进行组织性筛查。同时,通过机会性筛查和规范的防癌体检,扩大筛查覆盖范围。对于居民来讲,我们建议癌症风险比较高的居民,比如具有癌症的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具有职业暴露史或者是乙肝和癌前疾病的患者等,都应该定期做癌症的筛查。同时,癌症的发病和年龄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建议适龄女性应该参加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定期筛查,达到一定年龄的居民应该参与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常见癌症的筛查。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是一个连贯的流程,筛查发现阳性病例,应该进行临床诊断,根据确诊的结果进行分层管理,其中确诊癌症和高级别癌前病变的病人,要及时进行早期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暂时不需要干预的低级别癌前病变,应该进行规律性的监测和复查。筛查未发现可疑病变的居民,可以间隔几年以后再参加下一轮的筛查。

刚才郭司长讲到,《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23-2030)》明确提出下一阶段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不断扩大筛查的服务供给,扩大筛查和早诊早治人群的覆盖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癌症的机会性筛查。二是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优化筛查与早诊早治的有效衔接。同时针对我国高发的癌种,重点攻关研发新型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模式,并且加以推广。最后,应该继续加强防癌科普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癌症筛查的接受度和主动性,推进群众主动参与癌症筛查项目,让筛查的成效能够惠及更多的群众。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以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但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些年轻人也受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困扰。请问心脑血管疾病是否有年轻化的趋势?另外,癌症是否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谢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确实存在,抛开一些猝死的个案不谈,我们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发病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多吃水果、奶类、谷物类、豆类,以及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近些年来我国居民膳食中新鲜水果、蔬菜和奶类确实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全谷物和豆类的比例却在持续下降,而脂肪摄入和供能占比不断上升。简而言之就是粗粮吃得越来越少,油脂吃得越来越多。再比如,在运动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周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球类运动、游泳、骑车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我国居民中主动运动锻炼整体不足。同时,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水平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久坐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此外,年轻人还面临心理压力和睡眠不足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定期接受规范化的体检,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推广。谢谢。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我们也关注到,社会上有关于癌症发病是不是更加年轻化这样的讨论,应该说癌症发病是否年轻化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癌症发病的年龄分布差异是比较大的,比如男性前列腺癌,可能在60岁以后才逐渐发病,但是女性乳腺癌从30岁开始发病率就逐渐上升了,40-50岁已经是发病的高峰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如果单纯从发病的平均年龄看,癌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的癌症发病在总人口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部分具有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人群肿瘤登记数据来看,如果扣除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假定人口的结构不变的话,大多数癌症的发病并没有呈现出年轻化或者老龄化的趋势,而是基本保持相对的平稳。但是个别的癌症,比如前列腺癌发病的年龄分布确实是逐渐趋向于年轻的,而肺癌的发病年龄分布则逐渐上升。

总之,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癌症,但是儿童和青少年期间发生癌症的风险是比较低的,不过随着癌症相关的诊疗和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往很难被检测出来的一些癌症,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检测出来,这可能也会导致社会上的一些误解。谢谢。

新华社记者: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危害大、死亡率高等特点,提高急救的及时性、有效性十分重要。想请问怎样来优化急救网络?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强化救治能力?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谢谢你的问题,就像你说的一样,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的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叫时间就是心脏、时间就是大脑。为了让早期的救治链更为畅通,重点做的工作是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要教会我们的公众能够早期识别心脑血管病的症状,现在有胸痛中心,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去医院。脑血管疾病诊断相对复杂一点,这两年我们在推国际上的BEFAST,这几个英文字母就是五句话,即难平衡、看不清、面不正、臂难平、语不灵,五个症状遇到一个就表示有脑血管病,这个时候要第一时间打急救电话,打120到医院。

第二,关键环节在院前急救,就是把救护车的覆盖范围做好。国家一直在这两年推一小时急救圈,有症状到达医院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个小时。我们也在推上车即住院,院前院内信息有机连接方式,做好院前急救,我们也鼓励百姓尽可能使用救护车,因为现在还有使用自驾车和出租车到医院的,这样对心脑血管疾病不利。

第三,要开展院内能力建设。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下,这两年一直在做两个中心,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设,目的是将院内绿色通道更加畅通,院内救治时间更短,用时间来挽救生命。也在院内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我们把移动的影像技术放在诊室里面做急诊卒中单元,这样使院内的救治时间更短,能力会逐渐提升。

最后一个保证是人才的保证,我们通过和各个学协会,还有国家医学中心的通力合作,建立各级培训中心,能让我们的医生,尤其是一些心血管、脑血管救治介入的培训和溶栓、取栓的培训,使人才队伍能够给生命提供更多能力的保障。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中国人群癌症发病率是怎样的?目前威胁我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癌症有哪些?从公众的角度,有哪些办法对癌症防治是有效的?谢谢。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谢谢记者的提问,准确的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对于有效的防控癌症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肿瘤登记体系,我国肿瘤登记点覆盖全国98.6%的区县。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测算,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的病例数约406.4万例。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癌症发病人数比较高,但是发病率不是世界上最高的,而是处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癌症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癌谱,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像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这些年都在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高发的,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我国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种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性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

癌症的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累的一个慢性的过程,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定的已确定的人类致癌物有127种,可能的致癌物有95种,涉及的致癌物类型非常的广泛。但是,癌症是一类可防可控的疾病,大约40%的癌症可以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等得以避免,所以要积极的来进行癌症的预防。

首先是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避免阳光暴晒等等。

二是注意预防与癌症相关的感染因素,比如幽门螺旋杆菌、人乳头瘤病毒、肝炎病毒等等的感染,适龄人群应该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和HPV疫苗。

三是注意保持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健康。特别要做好职业防护,避免接触职业致癌物。

四是要积极的参加国家倡导的癌症筛查和规范的防癌体检,以期能够早期发现可能的肿瘤,能够发挥我们每个人是自己第一责任人这样的作用。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防治是难以推动的,请问实施方案在加强科研对疾病防治的支撑作用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你的提问。你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科学研究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国家持续推动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这方面的科研和攻关。“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当中,我们就把慢性病的防治科研工作列入发展的重点,加强“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聚焦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这次的实施方案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强调加强科研投入力度,一是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进一步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科技创新,以支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治重大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防治技术取得一些原创性的突破。二是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相关先进诊疗技术、临床指南规范、筛查方案等科技示范,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的普惠化,加强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持续提升我国慢性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

另外一个方面强调的就是加快慢性病防治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加快基础前沿研究成果在临床以及健康产业发展当中的应用,推动一批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平台的建设,加强成果转化、评价和推广,让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为人民群众疾病防治当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发挥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作用。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观察到在实施方案中提到了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强调?另外如何能够具体落实同防同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谢谢你的问题。讲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为什么同防?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疾病基础都是一样的,疾病的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大家都知道,无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三个疾病危险因素,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个行为因素,就是饮食、运动、吸烟,因素都一样,所以放在一起同防可以更好地提高一级预防的效果,更好地管好高危人群。所谓同治,为什么放在一起,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是共患病,也就是说在得心血管病的病人中将近20%同时有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病人中也有将近20%有心血管疾病,所以在心脑共患病里会增加很多救治的难度,使病人救治的危险性更大。所以同治能使病人治疗效果更好,具体措施我们是呼吁在基层建立血管健康管理中心,共同把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好,在大的医疗机构建立心脑共患病的诊疗中心,如果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或共患病的话,患者挂一次号可以看到不同的专家,来共同解决心脑血管病共患的问题。谢谢。

中新社记者:

在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技术方面,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和国际相比,我国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上?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你的提问。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进步,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医疗技术在国际上从原来的跟跑到并跑,现在在很多领域当中我们处于领跑的位置。这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提升,最终惠及了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健康带来福祉,我们三位专家也会从这几个领域当中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医疗技术的进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

我来介绍一下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的进步,大概是两方面,首先从诊疗方面讲,目前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心脏中心,在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成功率和治疗效果方面,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些治疗的关键技术的疗效,高精尖的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在过去十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大家熟悉的冠状动脉支架、新材料的瓣膜、人工心脏,这些大部分都实现了国产替代。其中,我们国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的技术参数和应用效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比如,我们国家首创的超声引导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被推广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我国高水平医疗服务也越来越普及到基层。

从预防的层面上讲,早年间我们国家的老一辈专家从医院走进社区,比如当年我的前辈老师们走进首钢基层,把防控的重心下移,建立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首钢模式”,得到了WHO的认可和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推广。三代人接续立足大庆社区,关口前移,建立围绕生活方式干预的“大庆模式”,成功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并延长寿命。这些都为我国慢病的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国际相比,我们仍然看到我们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还有待继续提高,比如全面认识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发现疾病干预的靶点,以及科学地展开健康促进。在过去群防群治的基层模式基础上,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比如5G,还有人工智能,进而创造和推进基于互联网+智慧医疗的新的慢病防控新模式。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还是处在国际的第一梯队,所以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在这个方面持续发力,推进防治工作。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我来介绍一下脑血管病领域我们国家最近的一些进展,改革开放40年以来,脑血管病的整个防治和过去相比焕然一新,尤其是过去十年间,我们的科技进步也给脑血管病患者带来更多生存的机会。突出的成绩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们国家在二级预防领域,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2013年中国创造了短程联合抗血小板的CHANCE方案,改写了全球的指南,使全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进入了双抗治疗时代。2021年中国又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基因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带入了精准医学时代。

二是中国跟国际并跑的是我们的溶栓治疗。大家知道溶栓药在过去30年间一直是西方主导,是德国和美国生产溶栓药。新一代溶栓药,像替奈普酶和瑞替普酶,全球一共有6个公司生产这种药物,中国的生产占了全球的50%,而且是中国自己本土的企业。全世界在新一代溶栓药的循证学证据,我们贡献了全球的50%,未来的溶栓,尤其是急诊的快速溶栓,中国将会有引领世界的机会。

三是我们的影像技术进步,尤其是国产磁共振,我们在高场强磁共振的血管管壁成像、低场强磁共振在急诊的使用也处于国际先进的位置。

最后一个,中国在国际领先的就是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国家建立了国家级的三级质控网络,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质控指标体系、质控大数据平台和医疗质量控制金桥技术,这也是医疗质量控制第一个国际循证医学研究,这些技术将会使中国百姓享受到发达国家一样的医疗服务水平。但是,目前还有一些短板,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医疗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的医院,东部和西部,医疗质量还是不太均衡。二是在创新药物方面,新靶点原创药物目前仍不能满足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需求,这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回答完毕。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我介绍一下癌症方面的情况,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癌症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技术水平和 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这些年稳步提升,很多晚期的病人能够长期带瘤生存,生活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国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83%,基本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诊疗水平。我国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高于欧美国家,一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出现了双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某些肿瘤防治技术已经接近或者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肿瘤的预防方面,国产的HPV二价疫苗已经进入人群使用,国家癌症中心研发的基于高危浓缩技术探索最常见的6种癌症的联合筛查方案,为国际癌症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临床治疗方面,我国首创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食管癌免管免禁,结直肠癌NOSES等外科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在内科方面,我们建立了基于组织和液体活检的多组学模型,对肺癌等癌种进行精准诊治,研制开发了埃克替尼、优替德隆等自主创新药物,打破了国外同类药物的市场垄断。在放疗方面,我国研制成功了人工智能放疗自动勾画的软件,放射治疗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当然,在癌症的防治技术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癌症防治技术将进一步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癌症中心将继续发挥技术的引领作用,推动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加强癌症防治重大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不断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如果没有其他问题,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继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311/53b7a4cfc1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与山西省长治市疾控中心在京开展座谈调研工作

2023-11-15    北京市疾控

 

为落实京长两地协议约定事宜,商讨合作工作举措,进一步推进京长两地疾控机构对口合作,1113日上午,长治市疾控中心原超普主任带队一行三人来到我中心开展座谈调研工作。中心党委副书记宋卫萍、副主任于建平及中心办、质管办等科所负责同志出席座谈。

座谈会上,宋卫萍同志对长治市疾控中心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中心对两地建立的对口合作关系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并对计划开展的项目合作等工作进行部署,按需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内容,并表示在未来的合作中,我中心将充分利用首都资源,助力长治疾控业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于建平同志针对中心体系建设、新址建设进行简要介绍,并表示对口合作工作是我中心坚持多年的重点事项,按点面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合作,建立健全沟通联络机制,在下一步合作工作中心双方携手共进,更上发展新台阶。原超普同志对此次来京与北京疾控的座谈及调研工作安排表示感谢,并就人才培养发展、工作创新理念、技术方法革新等具体合作意向。与会双方就疾控改革、业务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借鉴有力经验,为两地疾控机构合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长治市疾控中心一行对我中心的基础建设、实验室现状等进行实地考察。并赴通州区疾控中心进行座谈,针对免疫规划、地方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实地调研通州区疾控中心及通州区梨园预防保健中心。

本次交流调研是落实京长合作的进一步举措,确立了两地疾控机构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我中心也将在市卫生健康委领导下,继续积极推进对口合作相关工作,多措并举,在人才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发挥技术优势,助力当地疾控能力建设及技术水平有效提升。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3/106068.shtml

 

 

返回目录>>

 

津粤深化交流,共谋防痨发展 暨天津—广东结核病防治工作交流会

2023-11-15    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

 

  座谈交流拓思路,优势互补谋发展。20231027日,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室、结核病研究所主任陈珣珣,参比实验室副主任陈燕梅、余美玲,技术骨干徐鏐粤、彭柯皓,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彭建梅,防保科主任钟明浩,检验科主任梁晶晶一行8人,来到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研究室和参比室考察学习。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张帆、副主任赵恩奕、研究室主任庞学文、参比室主任王春花、副主任穆成以及参比室全体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学习交流。

  首先,张帆主任代表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对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和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同仁们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欢迎。随后,研究室庞学文主任对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就我中心近年来在防控工作中的亮点、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尤其是对重点人群筛查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参比室穆成主任就国家实验室星级评定的准备工作、现场迎审、工作难点和体会等进行了具体介绍。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室、结核病研究所陈珣珣主任谈到深受启发,并总结指出了两地在结控工作方面的多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就政策制定、组织构架、重点工作的开展等方面与我中心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彭建梅院长也介绍了第六人民医院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同时表示我中心的许多工作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为其今后的工作开阔了思路。

  座谈会后,一行人员对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室进行了实地参观和考察。

  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室和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专家同行还就国家实验室星级评定建设的具体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与我中心参比室技术人员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此次津粤两地的座谈交流,双方均表示受益匪浅,今后应加大两地的沟通,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结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11/15/030124689.shtml

 

 

返回目录>>

 

省疾控中心完成2023年河北省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

2023-11-15    河北省疾控

 

按照《2023年全国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技术方案》要求,2023710月,省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了全省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工作。

根据方案要求,对我省黑色及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木、竹、藤、棕、草加工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医疗卫生业,教育业,环境卫生业,交通运输业,快递/外卖配送业等9个行业的一线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素养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信息、职业健康素养状况和自报健康状况等。监测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以匿名自填形式进行作答。

经审核报送,圆满完成监测任务。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60137.j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肝病学杂志》:睡不好觉,会加速脂肪肝变成肝癌!

2023-11-15    奇点糕  

 

昼夜节律紊乱在小鼠身上,完全复现了人NAFLD相关HCC的各种典型致病机制,小鼠肝细胞和肿瘤转录组学的各种表现,几乎和人类患者的测序结果相同,这证实了研究发现的价值,也支持未来继续以人源化小鼠模型开展

从健康角度来看,昼夜节律这般紊乱显然大大地不利,好多疾病都可能因此找到可乘之机,比如在我国发病和致死数极高的肝细胞癌(HCC),此前就有学者认为,昼夜节律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HCC的一大幕后黑手[1]

近日,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付珞伶(Fu Loning)课题组在知名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2],就找到了昼夜节律紊乱加速NAFLD相关HCC发生发展的直接证据:对小鼠人源化肝脏模型开展的实验显示,昼夜节律紊乱可直接诱导NAFLD相关HCC发生,并通过转录组重编程加速HCC的远处转移!

研究显示,不论小鼠食用的饮食状态如何,昼夜节律紊乱都会成为NAFLD相关HCC的帮凶,而且被昼夜节律紊乱诱导癌变的小鼠肝细胞,分子通路和病理特征都与人HCC患者高度相似,逐步使昼夜节律正常化则能减少HCC的发病和远处转移,所以抗击肝癌也得从生物钟入手啊。

随着肥胖浪潮席卷全球,NAFLD正接近成为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有研究预估到2030年,NAFLD这个“新一代魔王”就会取乙肝/丙肝病毒而代之[3],且NAFLD相关HCC的致病机制和疾病特点,也与肝炎病毒相关HCC区别不小。

此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显示,昼夜节律紊乱对脂质代谢、糖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可能都会给NAFLD相关HCC推波助澜,但单纯的小鼠实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人类受到的影响,还是个巨大的未知数,毕竟人鼠生物钟就差别很大嘛。

所以在本次研究中,贝勒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使用了刚刚兴起的人源化肝脏小鼠模型,从而更为准确地评估昼夜节律紊乱的影响。实验显示,相比处于稳定光照/黑暗周期的小鼠,被“上8小时夜班”(通过调节给光实现)的小鼠寿命显著缩短,且有明显的肝硬化、黄疸症状和显著的HCC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

昼夜节律紊乱足以单独诱导HCC的发生发展

对小鼠血清标志物的分析则显示,在确认检出HCC前,昼夜节律紊乱小鼠即出现了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且与肝脏损伤、炎症、肝纤维化相关的TNFα、IL-6等标志物水平也明显升高,这也符合人类肝硬化或NAFLD患者的表现。

进一步解剖小鼠肝脏,也能观察到与人NAFLD相关HCC相似的病理改变。总而言之,人源化肝脏小鼠模型的实验,能够证实昼夜节律紊乱足以单独诱导NAFLD相关HCC的发生。

对癌变肝细胞的RNA测序则显示,昼夜节律紊乱对肝实质和非实质细胞基因表达均有显著影响,集中呈现为转录组层面的全方位失调:肝细胞对葡萄糖、胆汁酸、胆固醇等各种物质的代谢以及炎症应答,都躲不过昼夜节律紊乱的干预,更要命的则是上皮-间质转化(EMT)、代谢重编程、免疫检查点和P53信号失调等过程,这些可是直接和细胞癌变挂钩的。

可以说,昼夜节律紊乱在小鼠身上,完全复现了人NAFLD相关HCC的各种典型致病机制,小鼠肝细胞和肿瘤转录组学的各种表现,几乎和人类患者的测序结果相同,这证实了研究发现的价值,也支持未来继续以人源化小鼠模型开展深入研究,阐明更多昼夜节律紊乱促癌,以及其它HCC促癌因素的致癌机制。

长期昼夜节律紊乱可激活各种NAFLD相关HCC中的标志性通路

此外,既然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各种代谢层面的改变,那么检测特定代谢物水平,就能以相对无创的方法追踪癌变进程,研究者们为此展开了专门分析,证实多种胆汁酸会在NAFLDHCC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升高,可作为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总而言之,昼夜节律紊乱促HCC发生发展的作用已经一目了然,而由于目前尚无专门针对NAFLD的治疗药物成功获批上市,想靠治疗来阻断NAFLD进而切断癌变进程还比较难,大家还是从好好睡、管住嘴、迈开腿做起,先尽量远离脂肪肝和昼夜节律紊乱吧,别让它们打出无解的连招才行。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88c8009092d.html

 

 

返回目录>>

 

《分子精神病学》:线粒体代谢亢进是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早期事件!

2023-11-15    网络

 

这项研究通过对AD模式小鼠不同疾病阶段的分析,发现了病理进展过程中的主要转录谱变化。

近期,卡罗林斯卡学院科研团队在《分子精神病学》发表论文,研究者分析了两种APP敲入AD模式小鼠疾病进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其在病理表现建立之前,表现出显著的高代谢现象,主要表现为氧化磷酸化活性上调。随后出现Aβ病理,以及后续的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下降、自噬受损并最终导致突触紊乱。

研究中使用的模式小鼠分为两种,一种敲入了APP瑞典突变(KM670/671NL)和I716F突变,这使得在APP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升高Aβ42比例,导致Aβ病理。APPNL-F小鼠在9月龄左右出现Aβ病理和突触丢失,在18月龄表现出认知障碍。

另一种在前者的基础上额外敲入了北极突变(E693G),病理出现得更早。APPNL-G-F小鼠在2月龄即出现海马Aβ沉积,6月龄开始表现出记忆障碍和更明显的神经炎症。

对小鼠海马mRNA测序分析分为三个时间阶段,针对海马斑块沉积前的2-6月龄,针对淀粉样变性相关病理的6-12月龄,针对记忆障碍的12-18月龄。

试验设计和差异表达基因数量

从图中可见,APPNL-G-F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数量要多得多。

表达差异最显著的基因中,有很多参与神经炎症,例如Trem2Ccl3C4bNlrp3,以及脂质和能量代谢,例如ApoEmt-Atp8Cox8b。其他受影响的途径包括蛋白质稳态和合成、突触囊泡、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等等。

有趣的是,这些途径会随着疾病的进展演变。在Aβ病理建立之后,炎症相关疾病会表现出显著的加速上调,而蛋白质加工和突触传递相关的通路下调。

研究者发现,能量相关的通路会在小鼠出现症状之前表现出总体上调,随后逐渐下调,与Aβ的细胞外积累呈负相关。

各阶段差异表达最显著的基因

mRNA测序和随后的海马转录通路分析显示,氧化磷酸化(OxPHOS)是模式小鼠早期阶段上调最多的通路之一。这与既往多组学研究中报道的线粒体功能相关共表达基因与Aβ负荷和认知能力下降相关性是一致的。

研究者分离了模式小鼠出现症状前(分别为6月龄和2月龄)的海马线粒体,分析其电子传递链(ETC),发现线粒体呼吸水平升高、产生ATP的能力增强。

此外,ETC上调增加了氧化应激的风险,小鼠线粒体活性氧水平也增加。结合Ca2+测定结果显示,两种AD模式小鼠的海马线粒体在Aβ沉积之前就出现了功能受损。

上调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

神经炎症是AD中常见的病理表现。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发现,在模式小鼠的早期阶段/症状前阶段没有观察到炎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改变,炎症级联与淀粉样变性发生阶段相近。此外,两种模式小鼠中炎症状态略有不同,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并不一致。

在小鼠疾病的晚期,研究者观察到明显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突触结构紊乱。在Aβ斑块周围,可见突触前面积和突触囊泡数量明显增加,并可见自噬体的积累。

后续分析显示,自噬系统存在空间和时间依赖性的损伤。

突触形态异常与线粒体丢失、囊泡增加和自噬体积累有关

这项研究通过对AD模式小鼠不同疾病阶段的分析,发现了病理进展过程中的主要转录谱变化。主要发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以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线粒体功能早期变化;②神经炎症的出现;③与突触前自噬损伤相关的线粒体功能下降。这些变化最终导致突触前组织的异常,并带来了随后的突触损伤和记忆力下降。

本研究为AD病理探索提供了新的时间视角,相信从中可以找到AD诊断和治疗的新思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0fc800911e2.html

 

 

返回目录>>

 

NEJM:风险远超预期!科学家基于冰岛人基因组数据发现,

25人中就有1人携带与寿命缩短相关的基因型

2023-11-15    网络

 

随着基因检测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为人所知并逐渐拥有了临床意义。

2013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发布了一份指南,列出了一组与特定疾病相关、且已经针对这些基因建立了预防或治疗措施的重要基因。经过多次修改更新,如今这份指南被称为ACMG次要发现(SF),已经在今年6月更新至v3.2版本。

这些基因到底多大程度影响人类健康?有多少人会因此遭遇疾病?

我们此前曾经介绍过的deCODE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研究者此次仍旧使用了冰岛人的基因数据,对ACMG SF v3.073个基因进行了分析。在总计4405个序列变异中,研究者鉴定到了53个基因的235个可操作基因型(actionable genotypes)。在纳入研究的57933个冰岛人中,有2306人携带这些可操作基因型,意味着25人中就有1人可能会因此患病乃至短命。

deCODE的数据库包括57933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108349人的基因芯片分型数据。在基因组数据中,研究者们检索了ACMG SF v3.0的所有4405个编码和剪接突变,与ClinVar数据库交叉对比,按照ACMG分子病理学会的五层分类法,将其中的致病突变和可能致病突变定义为可操作基因型(actionable genotypes)。

筛选得到共计53个基因的235个可操作基因型,57933人中4.0%携带。此前在卡塔尔、英国、美国等地进行的类似研究,携带可操作基因型比例分别为2.3%2.0%2.8%

可操作基因型携带者相较非携带者的中位寿命更短(86vs 87年)。这种差别在过早死亡方面更加明显,10%携带者在69岁之前死亡,而这一比例在非携带者中是73岁。

根据疾病类型进一步分析,癌症相关基因对寿命的影响更大。相关可操作基因型携带者的中位寿命比非携带者短3年,寿命最短十分位的差异为8年。

考虑冰岛人群中的创始人效应,即使排除了BRCA1BRCA2,携带者寿命仍比非携带者短2年。

就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来说,可操作基因型携带者和非携带者的寿命没有显著差异。

在寿命超过50岁的人群中,共有7个基因可被认为与死亡有关,包括四个癌症相关基因BRCA2BRCA1PALB2MSH62个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TGFBR2KCNQ11个其他基因HFE

其中BRCA2表现出了最强的关联性,22%携带BRCA2可操作基因型的人患有BRCA2相关疾病(乳腺/卵巢/胰腺肿瘤),非携带者仅有4%

PALB2与乳腺癌死亡之间关联显著。PALB2可操作基因型携带者中,18.5%死者曾被诊断为乳腺癌,非携带者为2.4%

研究者还发现,MYBPC3与心肌病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该基因可操作基因型携带者患心肌病比例为10.4%,非携带者为0.8%。但在另一项所有MYBPC3相关疾病的联合试验中,该效应被稀释了,表明分析过程中对疾病类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RCA1的一种剪接位点突变,c.4096+3AG,它在ClinVar中被归类为意义不明的突变。研究者们发现,这种突变在英国生物库接受全基因组测序的13.2万人中仅有1例,但在冰岛的发生率却高达1/500

c.4096+3AG曾被报道可能与乳腺癌和卵巢癌有关。研究者发现,c.4096+3AG携带者比非携带者寿命短2.68年。RNA测序数据显示,c.4096+3AGBRCA1 10号外显子mRNA缺失有关,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损。据此,研究者认为c.4096+3AG应被归类为一种致病性突变。

最后,研究者还提出了10个可以纳入ACMG SF10个基因,此处不再赘述。

部分基因型带来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治疗逆转的。例如HFE中的C282Y纯合子,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有关,而它导致的铁水平异常可以通过静脉切开术较为简单地干预。

研究者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中,可操作基因型的临床潜力或许可以得到进一步释放,不仅限于特定疾病的确诊,还可以协助进行筛查和预防。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f8b80091207.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子刊:吴海臣/刘蕾团队首次实现基于纳米孔的短肽序列测定

2023-11-15    生物世界  

 

吴海臣研究组发现,N端为苯丙氨酸的多肽与胍环分子结合后,增加了多肽穿孔的阻滞时间,使α-溶血素纳米孔对其N端第3位点具有超高的分辨率,可对20种氨基酸进行有效区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吴海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蕾副研究员(博士生张云和尹雅琨为第一作者)等在 Nature Methods 期刊发表了题为:Peptide sequencing based on hostguest interaction-assisted nanopore sens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N端为苯丙氨酸的多肽,在与胍环分子结合后,纳米孔对其特定位点的氨基酸具有超高的分辨率,可对20种氨基酸进行有效区分,结合羧肽酶和偶联反应,第一次实现了基于纳米孔技术的短肽序列测定。

吴海臣研究组发现,N端为苯丙氨酸的多肽与胍环分子结合后,增加了多肽穿孔的阻滞时间,使α-溶血素纳米孔对其N端第3位点具有超高的分辨率,可对20种氨基酸进行有效区分。通过对比发现,其超高的分辨率并非源于氨基酸的体积排阻,而与氨基酸的极性有直接关系。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一步将20种氨基酸通过偶联反应分别连接到N端为苯丙氨酸、C端为8个天冬氨酸的多肽探针上进行区分实验,虽然偶联后α-溶血素纳米孔对20种氨基酸的分辨率略有下降,但利用不同的突变蛋白纳米孔依然对全部20种氨基酸实现了有效的区分。

基于纳米孔技术的多肽测序新方法

实现蛋白质测序最关键的步骤是获得氨基酸的序列信息。研究团队利用羧肽酶A和羧肽酶B将肽段中的氨基酸逐一水解,并将游离的氨基酸通过偶联反应连接到多肽探针上,最后通过纳米孔单通道的电流信号确定每个氨基酸的种类,利用其信号丰度确定序列位置,从而成功实现了基于纳米孔技术的多肽序列测定。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016800913e5.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确定ZNF800是肠道干细胞分化为肠内分泌细胞的主抑制因子

2023-11-15    生物谷

 

人类肠道的不同细胞类型是由肠道干细胞通过分化过程发育而成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胡布勒支研究所、马克西玛公主儿科肿瘤中心和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肠道类器官(gut organoids)对1800种人类转录因子进行了系统性CRISPR筛选,发现ZNF800是特定肠道细胞类型---肠内分泌细胞(enteroendocrine cell---分化的关键调节因子。这一发现可能会对我们了解胃肠道疾病、胃肠道内分泌失调以及胰腺发育和糖尿病产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1027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nbiased transcription factor CRISPR screen identifies ZNF800 as master repressor of ente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

人类肠道中含有多种细胞类型,每种细胞类型都有特定的功能。这些细胞类型都来自肠道干细胞。肠道干细胞尚未发生特化,但有潜力成为功能上特化的肠道细胞。

肠道的重要细胞类型包括负责吸收营养的肠上皮细胞(enterocyte)、产生粘液的杯状细胞(goblet cell)、分泌抗菌肽的潘氏细胞(Paneth cell)以及产生多种激素的肠内分泌细胞。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调节消化过程,如营养物吸收、食欲和葡萄糖代谢。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研究了肠道干细胞如何通过一种称为分化的过程变成肠内分泌细胞。为此,他们使用了肠道类器官:实验室培育的微型器官,可模拟实际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干细胞交通信号灯

干细胞分化成特定细胞类型是通过基因调控实现的:干细胞DNA中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开关。称为转录因子的蛋白在基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的任务就是进行基因的开启-关闭切换。

论文第一作者兼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胡布勒支研究所的Lin Lin解释说,“你可以把这比作一个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道路通向不同的细胞命运,道路上的车辆象征着不同的细胞类型。转录因子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决定着细胞能否沿着特定的方向成为特化细胞。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了基因编辑工具CRISPR技术,特异性靶向单个转录因子。这就好比开启或关闭‘交通信号灯’。通过这样做,我们旨在揭示引导细胞沿着预定路线前进的错综复杂的信号系统,就像交通信号灯控制着繁忙城市中车辆的行驶一样。”

作为主抑制因子的ZNF800

这些作者利用CRISPR对人类转录因子的全部序列(包括1800个基因)进行了系统筛选,以找到参与肠道干细胞分化成肠内分泌细胞的转录因子。

Lin说,“通过筛选所有可能的‘交通信号灯’,我们确定了在控制细胞命运决定中起关键作用的特定转录因子。其中的一些转录因子像绿灯一样,促进基因的激活,从而引导细胞走向特定的命运,而另一些转录因子则像红灯一样,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使细胞走上不同的道路。

这些作者发现,ZNF800是决定肠道中肠内分泌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之间平衡的关键转录因子。Lin解释说,“ZNF800的存在对肠内分泌细胞的产生起到了红灯的作用:当我们关闭ZNF800红灯时,我们看到肠道类器官中的肠内分泌细胞显著增加了10倍。与此同时,诸如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之类的其他肠道细胞类型受到抑制。”

ZNF800还能控制其他参与肠内分泌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的表达,如NEUROG3INSM1SOX4PAX4Lin说,“这种对分化的调控是分层次进行的,某些转录因子是主调控因子,而其他转录因子则是下游效应因子。我们的研究表明,ZNF800是一种主抑制因子,这意味着它会影响其他转录因子,最终抑制肠内分泌细胞分化。”

临床意义

Lin和她的同事们的这些发现可能会对理解胃肠道疾病和胃肠道内分泌失调产生影响。Lin说,“我们的发现为了解调控人类肠道中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这对于了解这些疾病并最终开发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发现ZNF800会影响诸如PAX4NEUROG3之类的其他转录因子的这一事实表明它也可能对糖尿病研究产生影响。

Lin总结说,“这些转录因子对调节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至关重要,因此ZNF800也可能在胰腺发育和糖尿病中发挥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86ce9929788.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抗炎脊髓贴片可修复椎间盘突出

2023-11-16    科技日报

 

    据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纳米纤维修复贴片,其中包含一种受张力激活的抗炎药物,可用于纤维环(椎间盘软中心周围的坚韧环)损伤的修复。

  在椎间盘损伤的山羊模型中,贴片有助于防止椎间盘退行性变化,这种退化通常在损伤治疗不及时时发生。新贴片可帮助预防复发性和疼痛性椎间盘突出症,这可能会影响约25%接受显微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显微椎间盘切除术通过手术去除突出物质以缓解疼痛,但并不能修复椎间盘的损伤。如果不进行修复,损伤和伴随的炎症会导致椎间盘进一步退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创造了一种纳米纤维张力激活修复贴片(TARP),其中嵌入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抗炎生物药物阿那白滞素,这种药物可用于治疗纤维环损伤。TARP提供损伤的物理闭合,并与该部位的新胶原材料整合,而阿那白滞素则响应脊柱正常运动产生的张力从TARP中释放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针对患有急性颈椎损伤的山羊,一个月的TARP治疗可防止进一步破坏椎间盘稳定性的损伤。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248.html

 

 

返回目录>>

 

首度利用慢速固化塑料

3D打印机械手有了骨骼、韧带和肌腱

2023-11-16    科技日报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一家美国初创公司的研究人员使用最新激光扫描技术,首次成功打印出一只机械手,其中包含由不同聚合物制成的骨骼、韧带和肌腱。这项新技术使一次性3D打印具有弹性的特种塑料成为可能,为柔性机器人结构的生产开辟了全新路径。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3D打印技术以前仅限于快速固化塑料,但现在也适用于慢速固化塑料。研究人员此次使用各种优质材料一次性3D打印出复杂、更耐用的机械手,其使用的新技术让柔软弹性的特点与刚性材料很容易地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可根据需要用它来创建精致的结构和带有空腔的零件。

  这是科学家利用缓慢固化的硫醇烯聚合物,首次成功一次性打印出一只机械人手。硫醇烯聚合物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弯曲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速度比聚丙烯酸酯快得多。此外,硫醇烯的硬度也可很好地进行微调,以满足柔性机器人的要求。由软材料制成的机器人比传统的金属机器人更具优势。这是由于它们柔软的身体,在与人类一起工作时伤害人类和自身受损的风险均较小,也更适合处理易碎物品。

  为适应慢固化聚合物的使用,团队添加了3D激光扫描仪,可即时检查每个打印层是否有表面不规则之处。这一反馈机制可在打印下一层时通过实时精确的计算,对材料进行调整,从而精确补偿材料的不足。

  科技来源于想象,想象力则是推动人类走向物种最顶端的原动力。软体机器人的自由度其实就是想象力付诸现实的实例。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自由变化,有着极高的灵活性以及与生俱来的高度适应性。毫无疑问,一只拥有骨骼、韧带和肌腱的机械手,在与人类互动方面将更具安全优势,也将在生物工程、救灾救援、医疗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244.html

 

 

返回目录>>

 

专家:慢阻肺病防治重点在基层

2023-11-16    科技日报

 

  今年的11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主题为“肺系生命,刻不容缓”。当天,2023中国慢阻肺病防治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表示,慢阻肺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公众对该疾病知晓率低,检查肺功能和接受规范治疗的慢阻肺患者比例也很低。

  慢阻肺病俗称“老慢支”“慢喘支”,它有“三高”的特点,即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截至目前,我国有9900万慢阻肺病患者。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杨汀称,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病患病率达13.7%60岁以上人群中每4个人就有1个慢阻肺病患者。慢阻肺病在全球单病种死亡率中位居第三位。

  同时,慢阻肺病还有“三低”的特点。“一是公众知晓率低,慢阻肺病知晓率不足10%;二是肺功能检查率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既往做过肺功能检查的仅占5%15%;三是规范治疗率低,基层尤为明显。比如,治疗慢阻肺病的首选药物是吸入药物,但基层用得最多的却是抗生素、化痰药,甚至是口服激素。”杨汀说。

  慢阻肺病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等。王辰说,慢阻肺病患者发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概率也较高。

  “慢阻肺病早期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量慢阻肺病患者未被确诊。”杨汀称,“通过肺功能检查可诊断慢阻肺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肺功能会下降,后期还会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

  “值得警惕的是,有一项研究发现,在肺癌患者中,40%70%是慢阻肺病患者。”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牛宏涛说。

  如何预防慢阻肺病?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综合防治科副科长陆凤称,重在远离相关危险因素,“首先是远离烟草,慢阻肺病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戒烟,也要避免二手烟暴露;其次是远离有害物质,经常暴露于粉尘、有害气体或重金属颗粒的特殊职业人群则要加强职业防护;另外,要远离空气污染,在室内要减少重油烟暴露,室外有雾霾时就减少外出。”

  陆凤补充道,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肺功能,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冬季环境变化大,慢阻肺病患者如何平稳过冬?杨汀建议做好保暖,正值呼吸道疾病流行期,尽量减少外出,外出做好防护,回家洗手,居家勤通风;另外,要坚持用药,学会通过观察咳嗽、咳痰等情况监测病情变化。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国家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国家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慢阻肺病防治体系逐步建立。

  “慢阻肺病防治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基层。”牛宏涛表示,要提升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度,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慢阻肺防治诊疗水平,为基层药房配备慢阻肺病相关吸入药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237.html

 

 

返回目录>>

 

豆制品容易促使肾功能衰退?对女性乳腺有不良影响?

关于豆制品的那些质疑 咱一次说个明白

2023-11-16    北京青年报

 

    有句老话说:每天吃豆三钱,何须服药连年。热气腾腾的火锅里,片片鲜豆腐在汤中上下翻舞,豆腐皮长袖善舞,缠住了一颗生菜……小心夹起一片豆腐,给朋友1号,她大惊失色:“我有甲状腺结节,不能吃豆制品。”再给朋友2号,她连连后退:“我有乳腺增生,不能吃豆制品。”呃,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可要好好说个明白。

  朋友口中的豆制品,就是以大豆或其他豆类为原料而制作的食品,比如豆腐、豆腐脑、豆浆、腐竹、豆豉、豆腐乳等。

  豆制品虽然来源于大豆,但经过加工,其中的蛋白酶抑制剂、豆腥味、胀气因子及植酸等有害成分也被去除,保留下来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豆制品在辅助保护心脏、辅助降低骨质疏松和缓解妇女更年期症状等方面效果显著。

  目前,关于豆制品的质疑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质疑:

  豆腐中的蛋白质会影响铁吸收?

  回答:

  经过加工加热后对铁吸收影响很小

  大豆中影响铁吸收的主要成分是植酸盐,但是经过加工(加热)制成豆制品后,植酸盐基本上已经被去除,对铁吸收的影响已经非常小。有研究证实,大豆蛋白质对改善机体铁缺乏具有积极意义,大豆铁蛋白还能够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因此,不要担心经常食用豆制品会导致缺铁。

  质疑:

  经常食用豆制品促使肾功能衰退?

  回答:

  反而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进程

  有人认为豆制品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分解产生大量的氮,会加重肾脏负担,其实,与动物蛋白相比,豆制品中的植物蛋白能够改善肾脏尿液内肌酐清除率、尿肌酐、蛋白尿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血脂异常,长期食用可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的进程。

  所以,健康人群每天食用一定量的豆制品不会影响肾功能。

  质疑:

  常吃豆制品会促使动脉硬化?

  回答:

  大豆磷脂能促进血液中脂质代谢

  有观点认为,豆制品中的蛋氨酸会转化为半胱氨酸促使动脉硬化形成。但是,大豆蛋白能使成年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4%,而大豆磷脂还可以通过促进血液中脂质的代谢,降低血脂和总胆固醇水平,来控制诸如动脉粥样硬化、肝脏疾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因此,不要因为担心导致动脉硬化就放弃豆制品的营养。

  质疑:

  大豆异黄酮对女性甲状腺、乳腺不好?

  回答:

  这两个说法都不准确

  豆制品所含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类雌激素且含量较大豆低,当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时,它会替代雌激素发挥作用,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它则会产生抗雌激素样作用。

  中、美、日等国家的有关女性乳腺癌病例对照实验表明,大豆及其制品的食用可降低绝经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乳腺癌复发和死亡风险。所以乳腺增生的女性适当食用豆制品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目前大量健康成年男性和女性的临床试验证据表明,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黄酮对甲状腺功能均无不利影响。大豆异黄酮对健康人群甲状腺功能无影响或影响非常小。因此尚无研究结果证实食用豆制品对甲状腺结节有不良作用。

  质疑:

  豆腐含有较多嘌呤,导致痛风发作?

  回答:

  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每100克黄豆中的嘌呤含量大约200毫克,但是加工成豆制品后,嘌呤的含量会大大降低。豆类和豆制品促进尿酸排泄作用超过其所含嘌呤导致血尿酸合成增加的作用,是痛风的保护因素。《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可以适当补充食用豆类及豆制品,豆类及豆制品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作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痛风患者可以适量吃点豆制品,但急性发作时就不要吃了。

  总之,豆制品营养丰富,可以每天食用。但一次性摄入过多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而每天摄入20-25克大豆或对应的豆制品(约相当于140克嫩豆腐、365克豆浆、55克豆腐干、175克内酯豆腐、40克豆腐丝、72.5克老豆腐等),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既能获取各种营养,也不至于食用过量而加重消化负担,更不用担心各种健康风险。每次换着不同的豆制品种类吃,还能使膳食更丰富多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203.html

 

 

返回目录>>

 

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对食物中的脂肪存在六大误区

2023-11-16    北京青年报

 

    食物中的脂肪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它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也能增加菜品的香味、促进食欲。尽管有这些作用,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过量摄入会增加肥胖、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了“三减三健”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减油”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想改善饮食习惯,也要先从获取正确的营养知识开始。我国消费者如何看待油和脂肪呢?日前,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进行了一个专项调查,发现我国消费者对油和脂肪存在六个误区。

  误区一

  加工食品脂肪多,不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认为加工食品脂肪多、不健康。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首先,食品中的脂肪含量主要取决于食品类别和加工方式,加工食品并非都是高脂肪。其次,有的加工食品对脂肪含量也有要求,脂肪含量的高低也不是食品是否健康的判定唯一标准,且中国人摄入的脂肪主要来自烹调油。此外,必要且适度的食品加工能丰富食品供应、适应不同消费场景的需要。只要合理选择和搭配,加工食品也可以成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误区二

  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本次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关注配料表中的氢化植物油,并将其与反式脂肪酸紧密关联,比如起酥油、植脂末等配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目前网络上大量有关反式脂肪酸的信息存在概念混淆和明显误导,导致中国消费者高估了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风险。近年来的技术革新使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等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还产生了非氢化工艺的起酥油等替代产品。比如咖啡伴侣(植脂末)、代可可脂已经能做到0反式脂肪酸”,起酥油、人造奶油等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比过去大幅下降。实际上中国人摄入的反式脂肪酸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限值,也显著低于西方人的摄入量,因此不必过虑。

  误区三

  橄榄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调查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橄榄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坚提醒,橄榄油的主要营养特征是油酸含量高,但油酸并不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缺少的脂肪酸,许多植物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油酸。

  其实,无论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还是橄榄油,都是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适量食用对健康都是有益的。

  误区四

  调和油不如动物油

  调查显示,对动物油和植物油持正面印象的受访者分别占53.12%58.03%,而对调和油持正面印象的受访者仅有25.46%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很多中国人喜欢用荤油炒菜,荤油特殊的香味往往是素菜的“点睛之笔”。但动物油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而中国人的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总体偏多,因此烹饪宜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植物调和油是植物油混合而成,相对动物油更适合烹饪,当然它和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普通植物油并没有本质区别,控制总量才是最关键的。

  误区五

  脱脂奶比全脂奶更健康

  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脱脂奶更健康。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表示,尽管有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膳食建议是饮用脱脂奶,但这个建议与膳食结构和乳制品摄入量有关。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普通成人每天摄入乳及乳制品300g500g,而实际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十分之一,也仅为欧美国家实际平均摄入量的十五分之一。因此对中国人而言,首要问题是需要增加乳及乳制品摄入量,而不是考虑是否脱脂。

  乳脂可携带脂溶性维生素,还可以带来醇厚口感、丰富奶香味和一定饱腹感。对普通人来说,脱脂奶并不比全脂奶更健康,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相应产品。只有需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或高胆固醇血症的人才需要酌情选择脱脂奶。

  误区六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应该多吃

  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坚果有益健康,应该多吃坚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坚果类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普通成人平均每天吃10克坚果,约等于一把瓜子仁、一小把花生仁或两三个核桃仁。但需要注意的是,坚果的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瓜子、花生作为“追剧零食”很容易吃过量,建议大家吃坚果时把握好“一把”的标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201.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启动参保缴费

个人缴费标准有所调整 对应的财政补助也有新增

2023-11-16    北京青年报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昨日,市医保局宣布,2024年度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参保缴费。个人缴费标准、人均财政补助同步新增30元。据悉,此次集中参保时间为20231115日至2024131日,参保人员自202411日起按规定享受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北京市医保局提醒,因参保人自身原因,在集中参保期后缴纳2024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的,3个月等待期满后才可享受当年城乡居民医保待遇。请参保人员按时办理参保缴费。、

  据了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北京市兜底性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主要覆盖了无其他基本医疗保障的本市户籍城乡老年人、学生儿童、劳动年龄内居民以及在本市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非在职非京籍大中专学生。

  市医保局表示,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有所调整,城乡老年人调整为每人每年400元;学生儿童每人每年375元;劳动年龄内居民每人每年695元。同时对应的财政补助也有新增,城乡老年人提升到每人每年4320元;学生儿童每人每年1695元;劳动年龄内居民每人每年2325元。

  为方便参保人员缴费,除往年开设的电子税务局、银行APP、银行批量扣款和银行柜台缴费等4种缴费方式,还新增了京通小程序缴费渠道。参保人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百度客户端搜索京通小程序进行线上缴费。

  市医保局提示,签署有效缴费协议(批扣)的参保人在银行批量扣款日不能使用其他渠道缴费。对已往年度签署了有效缴费协议(批扣)的参保人,若无意愿或不再具备条件继续参加2024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应及时到参保所在地社保所办理减员手续,避免银行扣款。

  据悉,参保人还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含共济账户)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需要注意的是,初次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为家庭成员缴纳保费时,需先通过“北京医保公共服务平台(https://fw.ybj.beijing.gov.cn/hallEnter/#/index)”、京通小程序或经办柜台办理共济备案。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足额的情况下,除可为自己缴纳城乡居民医保费外,还能为已建立共济关系的家庭成员缴纳保费。医保部门将于每月最后一天发起扣费工作。

  市医保局提醒,参保人参保业务时如有疑问,可以拨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热线12333;办理缴费协议签订、终止业务或办理缴费业务时如有疑问,可以拨打税务咨询热线12366;使用北京市电子税务局时如有疑问,可以拨打技术咨询服务热线4007112366

  缴费方式

  京通小程序缴费——参保人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百度客户端搜索“京通”小程序,进入“社会保障”栏目下的“社保费办理”功能,点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办理”缴费。也可通过支付宝“市民中心(北京)”或微信“城市服务(北京)—社保”选择“社保缴费”进入。

  电子税务局缴费——参保人可通过北京市电子税务局Web端(https://etax.beijing.chinatax.gov.cn/进入“我要办税-社保”)、北京税务APP(安卓版)(进入“办税”选择“社保费办理”)、微信北京税务服务号(进入“移动办税”)办理缴费。

  银行APP缴费——可通过邮储、北京、农商、浦发银行APP办理缴费,具体请咨询相关银行。

  银行批量扣款缴费——与参保人签署了有效缴费协议(批扣)的银行会在批量扣款日(集中参保期第一次批扣是在1215日、18日与19日,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是2024115日和215日)进行扣款,请参保人及时关注缴费情况。

  银行柜台缴费——参保人需携带本人身份证,代办人需携带本人及参保人身份证,到本市邮储、北京、农商、交通、浦发、华夏、农业、建设、中信、招商、光大、民生银行办理缴费业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199.html

 

 

返回目录>>

 

药品说明书改造就该“来硬的”

2023-11-16    北京青年报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住建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机关督促推动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据报道,江苏连云港市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包装和使用说明书字号普遍过小,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民检察院在相关媒体报道中发现该线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线索研判。因案涉面较广,连云港市检察院对该线索提级办理,于202242日立案。

  “立案”“诉讼”这类和打官司相关的字眼,如今用到了药品说明书的改造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药品生产企业因为药品包装和说明书字号过小被提起诉讼,彰显出相关部门推动药品说明书改造的决心。有时候,说多少句好话,都不如说一句“硬话”管用。改造药品说明书,是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监督企业认真履职,是行政部门的职责。但在监督落实责任时,倘若只限于“拜托”“恳请”,就很难激发相关方认真履职的内生动力。一句“法庭见”,就会让对方进一步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进而主动谋求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这次公益诉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检察机关在事后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时,发现部分药品说明书已进行修订,说明企业办事效率和整改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在向药监和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时,仍只是采取召开协调会和提出建议等软性举措,这对推进说明书改造的实际作用有限。当软性措施已经给得足够多时,有必要增加一些刚性约束。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是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进行诉前监督就能取得一定效果,说明出硬招、“来硬的”的确很有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现在提出类似的行政公益诉求,将会对药企产生更大的约束作用。这是因为,从今年91日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开始施行,该法对药品说明书的字体和字号等作出了规定,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从此将变成一个法定的责任,延迟不改就属于违法。这意味着检察机关在监督相关部门履职尽责时,就不仅限于给出建议和意见,而是可以根据药品说明书改造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方采取限期改正、问责等力度更强的举措。

  从发展的趋势看,在未来,与药品适老化改革相关的监督力度还会不断增加。尽管当前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已在全国多地同时展开,但试点行动主要遵循《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一新出台的法规行事,与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有关的法规尚未修改。在试点中总结经验,可为修改、细化与药品说明书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条件。等到这些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不仅监管的力度将再次提升,而且没有达到要求的药品说明书可能根本没法进入市场。

  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来推动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这一做法值得推广。还要看到,类似诉讼和监督将变得更加强势和有力,无论是药品生产企业,还是相关行政部门,都应该看清这一趋势,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推动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尽早化解这道困扰民众已久的难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196.html

 

 

返回目录>>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发布

2030年建立全国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

2023-11-16    光明日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方案亮点进行解读。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会上介绍,这次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的两个实施方案,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防治行动落地生效,到2030年能够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到2030年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心脑血管相关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此次发布的新版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实施方案明确,要“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强化关口前移,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共管”力度。到2030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70%,治疗率、控制率在2018年基础上持续提高,35岁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达到35%。探索将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诊疗水平稳步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郭燕红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经超过80%2016年颁布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已推动癌症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步:基本建成国家、省、地市三级癌症综合防治网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县区的覆盖率超过90%,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区县覆盖率超过90%,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上升到2022年的43.7%……

  为进一步加大癌症防治工作力度,新版癌症防治实施方案提出七方面重点工作:控制危险因素,降低癌症患病风险;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规范癌症诊疗,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加强救助救治保障,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快重大科技攻关,推广创新成果转化。

  郭燕红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全流程管理,多措并举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综合防治,切实提升效果,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191.html

 

 

返回目录>>

 

努力提升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能力

海南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

2023-11-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凭借医院的电子处方,到定点药店买药,可直接进行线上医保移动支付结算。2023726日,通过医保电子处方中心,海南省首张“双通道”处方流转到定点药店,并成功实现医保报销结算。这标志着海南医保便民利民服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基本医疗保障是重大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近年来,海南省医保部门紧紧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全力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落地见效,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步子不断加快。

  创建平台,迈出医保信息化建设第一步

  医保信息化是推动医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基础和支撑,是新时代医保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提升群众医保获得感的“加速器”。

  作为全国医保信息化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209月,海南省启动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把医保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全省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南省政府组建工作专班,多次召集专题会议,推进工作。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清晰、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加强统筹协调,严格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局“应用尽用”“能配尽配”“最小必须”原则,加快推进平台建设。20214月,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在海南省儋州市试点上线,切实增强了医保公共服务能力,更加方便了群众就医。同年6月,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的医保信息平台在海南全省落地应用,平台上线后曾在全国医保信息化标准化月度考核中连续7个月位居前列,入选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通用平台”“通用语言”“通用介质”“通用能力”,医保信息平台的正式上线,在海南医疗保障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全国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深化应用,“智慧医保”开启医保服务新篇章

  过去,参保群众就医购药需要用身份证、医保IC卡“刷卡”办理,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从“刷卡办”到“刷码办”,海南医保经办服务方式数字化转型使海南参保群众就医购药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完成医保信息平台上线是推进医保信息化的重要开端。近年来,海南省医疗保障局依托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成果,不断完善支付方式管理子系统、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子系统、公共服务子系统、运行监测子系统、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医保业务基础子系统等,加速推进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贯彻执行,推进医保信息平台二期建设和医保电子凭证的激活与应用,拓展“网上办”“掌上办”医保服务事项,努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服务最好、效率最高、获得感最强”的医保服务体系。

  借助率先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的契机和优势,海南把基本医保参保和变更登记、生育保险备案登记等1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全省通办”,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字赋能,把窗口“搬进”手机里。20226月,海南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移动支付系统2.0上线试运行。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报销结算业务端口,免排队、秒报销,手机操作、一键完成。不断丰富的医保服务场景、常态化的智能服务,让参保群众有了更多新体验。

  202212月初,海南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筹备组强化协调推进,开发人员紧密合作,梳理业务流程、开展系统架构设计,同步开展系统开发、调试、安全性评估、压力测试,当月底,海南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及时上线试运行,让群众就医购药更方便。

  统筹布局,医保信息化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国家医疗保障局十六项便民措施,海南医保部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医保所需,破难点、疏堵点、提质效,统筹布局,补足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走深走实,切实提升参保群众的获得感。

  按照1+2+3”架构(“1”即医保信息平台一个平台;“2”即医保电子处方、医保移动支付两个中心;“3”即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依托医保信息平台,推动电子处方中心、移动支付中心全面落地应用,推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充分整合。

  自医保移动支付2.0上线运行至今,全省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完成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接口接入,并实现移动支付在门诊进行报销结算。

  医保电子处方中心是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专业化平台。电子处方中心的建设,可以为参保群众提供更便捷、更规范、更可及的多维度就医购药途径。自202212月底医保电子处方中心试运行以来,海南医保部门紧锣密鼓,全力推进医保电子处方中心进入“实战化”阶段,推动处方流转、药品购买、医保结算全线贯通。今年5月,药店ERP管理系统与云药店管理系统安全接入方案评估完成;6月,安全设备部署、医保电子处方药品“双通道”管理系统框架搭建、“双通道”处方流转测试完成;71日,医保电子处方药品“双通道”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726日,第一张“双通道”处方流转到定点药店,并顺利实现医保报销结算。

  截至20231030日,全省119家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均已接入海南医保电子处方中心;48家定点医疗机构和38家定点零售药店上线医保电子处方药品“双通道”管理系统,383种药品被纳入医保处方流转药品目录。电子处方的顺利流转,打通了参保群众就医用药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推进了国家医保药品“双通道”政策落实落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6/c14739-40119180.html

 

 

返回目录>>

 

罕见病药物研发趋势分析结果为诊疗研进程提供科学依据

2023-11-15    人民网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陈锐副研究员和清华大学陈晓媛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中科院一区,IF:120.1)发表罕见病药物在全球及中国研发趋势分析的论著。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外罕见病药物在研发管线层面进行宏观比较,为罕见病药物的靶点研发、政策制定和投资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为推动我国罕见病诊疗研进程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针对药物研发阶段分布、治疗领域分布、药物类型占比、产学研合作驱动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全球和我国在罕见病药物研发领域的异同,以及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的薄弱点、增长点及驱动力。

 为解决中外罕见病纳入标准不匹配的难题,研究团队采用美国或欧盟对于罕见病的定义标准纳入全球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我国的数据,不仅纳入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还增加了目前可查,以及国内发病率或患病率符合地区标准的适应症,从而建立起可比较的中外数据库。

研究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在研的罕见病药物数量大幅增加,年均增长率达34%,超过全球增长率近42%。而这一增长的时机与我国自2017年起实施医药研发促进政策高度吻合。截至2022年底,我国在研的罕见病药物共计840个,其中处于临床前阶段、I期、II期、III期和注册前阶段的占比分别为49%25%18%7%2%。相比之下,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研的罕见病药物共有5215种,研发各阶段占比与我国相似。

在治疗领域,肿瘤药物最为活跃,占全球在研产品线的43%,占我国在研产品线的71%。除肿瘤药物外,全球药物研发占比最高的治疗领域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12%)、呼吸系统疾病 (8%)、消化/代谢疾病 (7%) 和免疫系统疾病 (6%)。我国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在研的所有药物中只有4%针对神经系统疾病,2%针对消化/代谢疾病。研究团队表示,这些领域可能存在广泛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来,在国家罕见病登记系统的支持下,神经和代谢罕见病临床队列相继建立,并不断收集信息,推动相关领域药物研发。

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制剂几乎占罕见病药物研发管线的一半(49%),其中蛋白类药物(20%)、细胞类药物(16%)和核酸类药物(9%)为前三名。在我国,核酸类药物仅占3%。鉴于核酸类药物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罕见病领域的优势,核酸类药物可能是未来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增长点。

同时,研究还对比了全球和我国罕见病药物产学研结合的情况。在全球,学术机构参与研发占比最高的是化学药物,在我国是细胞类药物。研究团队表示,这体现了我国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驱动力优势,药物研发早期的产学研结合是早期转化的重点。

近十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罕见病药物研发,为推动罕见病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罕见病药物研发市场回报低,找准需求、科学布局、避免扎推是关键。本研究对于科学布局研发重点、统筹配置研发资源提供了科学的必要依据。张抒扬教授表示,在政策激励和监管改革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持续增长未来可期。

摘引网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5/c1004-40119026.html

 

 

返回目录>>

 

医保码全国用户超10亿

2023-11-1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15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今日消息,截至目前,医保码用户突破10亿,超75%的参保人都在使用。

10亿医保码用户中,女性占53%,男性占47%18-50岁人群是医保码使用主力军,占使用医保码全部人群的67.5%;医保码还受到职工参保人欢迎,超过85%参保职工激活使用过医保码。

据悉,20191124日,首个医保码在山东省济南市激活。目前,全国所有统筹区均已支持使用医保码,其中,青海和浙江两省已率先实现全省参保人覆盖。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0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支持使用医保码,除就医购药外,还可用于医保信息查询、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亲情账户绑定、电子处方流转、医保转移接续、参保缴费等医保服务,以前要跑窗口办的业务,现在不出家门,一部手机就搞定。

此外,医保码不依托实体卡,凭身份证号就能激活使用。医保码已实现一码通,激活后,可以用于就医购药全场景、挂号诊疗全流程,还可在线办理各种医保业务,全国通用,跨区域互认。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5/c14739-40118990.html

 

 

返回目录>>

 

国家癌症中心专家:我国乳腺癌五年生存率达到83%

2023-11-1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15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介绍,我国癌症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癌谱,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像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这些年都在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高发的,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我国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种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性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

张勇表示,这些年,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稳步提升,很多晚期的病人能够长期带瘤生存,生活质量也有很大改善。比如,我国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83%,基本达到国际发达国家的诊疗水平。我国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高于欧美国家,一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出现了双下降的趋势。

他说,目前,我国某些肿瘤防治技术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肿瘤的预防方面,国产HPV二价疫苗已经进入人群使用,国家癌症中心研发的基于高危浓缩技术探索最常见6种癌症的联合筛查方案,为国际癌症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临床治疗方面,我国首创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食管癌免管免禁,结直肠癌NOSES等外科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在内科方面,建立基于组织和液体活检的多组学模型,对肺癌等癌种进行精准诊治,研制开发埃克替尼、优替德隆等自主创新药物,打破了国外同类药物的市场垄断。在放疗方面,我国研制成功了人工智能放疗自动勾画的软件,放射治疗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当然,在癌症的防治技术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癌症防治技术将进一步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勇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5/c14739-40118980.html

 

 

返回目录>>

 

外媒:荷兰公司将实验太空中孕育婴儿,明年将用老鼠胚胎开展实验

2023-11-1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人类有一天能在太空中孕育婴儿?据欧洲新闻网14日报道,荷兰生物技术初创公司SpaceBorn United专门从事人类在太空繁育的研究。该公司计划在2024年用火箭将一个小型实验室送入近地轨道,并在那里开展生命孕育计划。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格伯特·埃德布鲁克表示,人类必须“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然而,在太空中孕育婴儿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环境是否会影响受孕过程。埃德布鲁克称,成年人或许可以处理失重环境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发育中的胎儿“很容易受到伤害”。

为此,该公司计划在太空中培育试管婴儿。SpaceBorn United开发了一种微型试管婴儿技术和胚胎孵化器。这种孵化器看起来像一张CD,有多个微小的通道来容纳精子和卵子。当装置启动后,卵子会自动受精,圆盘通过旋转以模拟不同的重力负荷。

埃德布鲁克计划在明年年底先用老鼠胚胎开展实验,启用人类胚胎进行实验预计还要56年时间。他希望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在太空中自然分娩,但他也承认这条路依旧“漫长”。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NOpmbQp5m

 

 

返回目录>>

 

罕见!美媒:美国女子两个子宫同时受孕,几率仅百万分之一

2023-11-1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国广播公司14日报道,一名拥有罕见“双子宫”的美国女子在孕检时发现她的两个子宫同时怀上了孩子,这种几率仅有百万分之一。

现年32岁的凯西·海切尔有两个子宫,她早在17岁时就得知这一点,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结婚生子。如今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此前每次怀孕和生产都很正常。医学专家称,海切尔这次怀的是异卵双胞胎,“她的两侧输卵管各排出一个卵子,且几乎同时受精”。亚拉巴马大学妇产专家理查德·戴维斯表示,“这种现象十分罕见,发生几率仅为百万分之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NOhMhLmv6

 

 

返回目录>>

 

秋冬皮肤反复瘙痒 小心特应性皮炎作祟

2023-11-15    羊城晚报

 

特应性皮炎应科学治疗,不要滥用所谓偏方、秘方,以免病情恶化。

随着天气逐渐寒冷、干燥,皮肤也变得干燥。23岁的陈小姐苦不堪言,近段时间,她的脸部、颈部及背部皮肤不仅变得干燥、粗糙,还出现了红斑样,每晚入睡前更是瘙痒剧烈,原来是一种较为特殊且难治的湿疹——“特应性皮炎”在作祟。

冬季也会湿疹反复发作?

湿疹不仅在春夏高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皮肤科主任雷水生表示,目前,正是特应性皮炎高发期,如果湿疹反复发作,就要当心患上特应性皮炎。

据介绍,特应性皮炎其实也是湿疹的一种,又叫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难治的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异常以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这也是它比普通湿疹治疗更加困难的主要原因。

特应性皮炎分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成人期三个阶段。婴儿期(出生后至2岁)特应性皮炎皮损以面颊、额部及头皮多见;儿童期(2-12岁)特应性皮炎皮损多出现在四肢屈侧和有褶皱的地方,如颈窝、肘窝等处,发作部位通常出现红斑脱屑、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等症状;青年成人期(12岁以上)特应性皮炎皮损范围会更为广泛,发作部位通常出现红斑或丘疹,皮损浸润肥厚而呈苔藓样变,伴有鳞屑和色素沉着。

无须严格饮食控制,但要注意润肤护理

鸡蛋还能吃吗?牛奶还能喝吗?海鲜还能吃吗?有些患者一旦出现过敏,就什么都不敢吃了,天天吃白粥、水煮青菜,但疾病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雷水生发现,有些特异性皮炎患儿更是因为家长长期严格控制饮食,越长越瘦弱。“其实大家对于饮食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饮食控制,病情还是没有缓解的话,那就说明发病原因和饮食关系也许没那么大。若实在不放心,来医院做个过敏原检查即可。”

此外,由于特应性皮炎的其中一个诊断标准就是皮肤干燥。医生建议,日常生活要重视身体保湿,勤用润肤霜,尤其在秋冬季节。

雷水生提醒,治疗特应性皮炎是一个长期且不断随着病情变化而调整的过程,应在皮肤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规范、科学治疗。治疗过程要有信心,别滥用所谓偏方、秘方,以免恶化。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JJPNGQM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高发且隐匿性强 医生教你预防静脉血栓

2023-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静脉血栓往往发生于腿部和肺部,并以腿部血栓为多见。

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

静脉血栓最常见的是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动脉血栓主要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房颤动、动脉缺血和卒中。毛细血管血栓也被称为毛细血管动脉瘤,好发于颜面部。

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血液在静脉血管里流动,就像流水在河道里静静地流淌。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俱下,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四处闯荡,泛滥成灾。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到一起,最终凝结成血栓。

静脉血栓往往发生于腿部和肺部,并以腿部血栓为多见。下肢静脉血栓在人群中覆盖面最大,占所有血栓类型的80%90%。特别是长期瘫卧在床、有手术或骨折创伤、有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者,以及年龄大于60岁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肥胖、抗凝血酶缺乏的人,往往自身血流减慢,血液变得黏滞,就更容易产生静脉血栓。

临床上,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发红、水肿、静脉曲张、皮肤溃烂,乃至“老烂腿”。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深静脉血栓?可以试试两个简易方法:一是在膝盖下方10厘米处用卷尺测腿围,当两侧腿围相差大于3厘米时,说明患侧已经出现肢体肿胀,提示可能是静脉血栓在作祟,要尽快就医,以明确病因;二是对小腿后侧的腓肠肌进行按压,如压痛明显,表明有血栓的可能。

要想远离血栓病,必须从源头抓起。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同时,若是连续几小时静止不动,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每天不能久站或久坐,最好一两个小时起来走走、散散步,舒展腰肢,或者进行腿部活动,包括趾屈、背伸、环绕及屈伸膝关节等动作,尽力保持幅度最大。长期卧床的患者必须定时更换体位,同时抬高下肢2030度,并积极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训练,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等活动。家人或护工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推拿,以促进和加快肢体血液循环,不让关节畸形,也不给血栓“萌芽”的机会。

在秋冬季,务必注意防寒保暖,呵护血管健康。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而致腹压增高,阻碍下肢静脉回流。提倡清淡、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如新鲜果蔬、鸡肉、鱼虾,忌食浓茶、咖啡、可乐及肥肉等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可以穿戴弹力袜,增强静脉回流,延缓下肢静脉曲张的进程。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JJQHSLV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