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08

发布时间:

2023/09/08

浏览次数:

1443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9-08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

高层动向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大会 3

疾控动态 4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双员培训”助力体卫融合 4

科研动向 5

阿尔茨海默病新成因揭示 5

大脑中有个“干吃不胖”的控制开关 5

具有混合性质的神秘脑细胞发现 6

尿石素能逆转免疫系统衰老 7

日本长崎百万条养殖鱼死亡 县政府公布原因 7

“分子胶水”赋予T细胞免疫监视“超能力” 8

肾移植后无需再做活检 新设备可检测排斥反应早期迹象 9

Science: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CAF-1参与核小体组装机制 10

Cell子刊:上海六院研究发现,多吃这类食物,减轻脂肪肝 11

癌症逐渐年轻化!浙大、哈佛学者研究,50岁以下人群癌症发病率激增79% 12

为何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肾病?Cell子刊论文揭示雄激素是幕后黑手 13

Nature:清华大学张永辉团队揭示γδT细胞免疫识别奥秘 14

帕金森病临床治疗新突破:靶向脑肠轴 15

舆情信息 17

服务用心 养老安心 18

避开这些“坑”老人跌倒能防 18

你知道吗?小宝宝也会低血糖 19

吃头孢后多久能喝酒 时间比你想象还长 21

二〇二三中国国际康养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举行 以“医养结合”破解养老难题 21

联合国警告:气候崩溃已经开始! 22

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炭疽疫情再现 已有7人住院治疗 23

今日白露 这些养生秘诀请收好 24

白露时节养生有这些讲究 中医专家详解 24

重视手卫生 不得“红眼病” 25

减少呼吸道反复感染 请儿科专家帮忙支招 26

新疗法?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优点疗法显著改善卒中后失语症 27

脑机接口真的来了! 28

基因编辑可将癌细胞变为健康肌肉 29

一斗穷,二斗富是真的吗?中科院发现“斗”和“簸箕”的基因秘密 30

这些伤颈、伤腰、伤膝的习惯,很多人都有,现在改还来得及! 32

想留住脸上的胶原蛋白?试试这18个美容妙招 33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9-0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8月)

 

  一、全国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202381-8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532例、死亡病例43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0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43例)。见图1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202381-8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日均发热门诊(诊室)诊疗量在12.5万左右波动。见图2

  三、哨点医院监测情况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从2023年第31周(731-86日)的3.3%小幅波动上升至第34周(821-827日)的3.5%。见图3-1

  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2023年第31(731-86日)的14.4%缓慢上升至第34周(821-827日)的19.6%。见图3-2

  四、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202381-8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9608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06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22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

  根据采样日期,8月份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小幅波动增加,2023年第31周(731-86日)为99.6%,第34周(821-827日)为99.8%。见图4。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9/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大会

2023-09-0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96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国家卫生健康委主题教育各项工作,对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作出部署安排。中央第二十七指导组组长乔传秀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委党组坚持以上率下开展理论学习,党员干部思想根基进一步筑牢;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在聚焦解决新冠疫情防控、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药品供应保障等突出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推动发展,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等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成果进一步显现;坚持严实作风开展检视整改,深入推进医疗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健康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推动主题教育各项工作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经验启示,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做好第二批主题教育行业指导,推动全委全系统持续深化理论武装,锤炼党性修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激发奋斗热情,狠抓工作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提升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能力本领;持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保持清正廉洁,营造清风正气,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根基。

    在京委党组成员出席会议。中央第二十七指导组,委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委直属和联系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国老龄协会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成员,委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组长等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gdw/s7967/202309/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双员培训”助力体卫融合

2023-09-07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浙江省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人才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95日,由省体育局和省卫健委联合主办,由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反兴奋剂中心)和省疾控中心慢病所承办的2023年度浙江省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人才培训正式开班。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徐杰、省卫健委基层处卫生健康督查专员陈黎明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省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钟节鸣、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薛亮、省疾控中心监测所杨清副主任医师、北京体育大学王正珍教授、运动是良医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峻华、华医网浙江地区总监曹煜也参加了开班仪式。来自全省医疗卫生系统的专技人员,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传授运动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的技术管理人员等约1000余人,通过各地市、区县分会场线上参会。

    在开班动员讲话中,徐杰副处长指出,近年来体卫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政策,《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深入推进体卫融合,制定实施促进体卫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推动签约医生、家庭医生等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运动知识、健康知识交叉培训。”从医疗卫生看体育,可以重新认识体育;从体育看医疗卫生,可以重新认识疾病。这两个重新认识是体卫融合的前提。体育健康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更应是维护生命的教育。希望通过本次理论及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培训,各位学员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体卫融合的实践中。结合百姓日常体育锻炼、体质健康和慢病防控的需求,进一步拓宽“体卫融合”的合作渠道。

    陈黎明指出,浙江省运动促进健康“体卫融合”人才培训项目,对促进体卫融合,推动全民健身,建设健康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主动健康的能力来看,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存在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患者,缺乏针对性、个性化的运动指导等问题非常突出。百姓迫切希望获得科学运动的指导,从科学的运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预防或减轻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的双员培育和联动,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运动干预的能力,发挥科学运动在慢性病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实效。

    2017年以来,省疾控中心慢病所深入推动全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工作,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育作为提升行动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健康单位、健康食堂、健康家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阵地,结合“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五进”活动,即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医院,指导群众践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14.9万余人。为进一步扩大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招募范围,积极吸纳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入队伍,并加强指导员专业能力建设,2022年起在省体育局和省卫健委指导下,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省疾控中心慢病所以体卫融合为契机共同推进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双员培训”,邀请北京体育大学等国内顶尖专家团队在华医网平台线上授课。2023年增加特定慢性病运动处方理论课程进阶班、7期线下实操培训和考核,涵盖国民体质测定实践技能、科学健身指导报告解读、运动干预管理实操技能、FMS运动功能筛查等。考核优秀者推荐参加运动生理师/临床运动生理师资格认证培训。

    2022-2023年全省将累计培训2000余名“体卫融合”双指导员,将进一步壮大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人才队伍,进一步巩固“体卫融合”工作意识,真正有效落实为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等开展个体化运动指导,开具运动处方;畅通“健身最后一公里”,实现大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落地,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做出新的贡献。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mxfcrjb/ywdt/202309/t20230907_16726.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阿尔茨海默病新成因揭示

2023-09-08    科技日报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科学家首次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新病因:脱铁性细胞死亡。这一过程由铁在细胞内积聚引起,会破坏参与大脑免疫反应的小胶质细胞。相关论文发表于《神经病学年鉴》。

  在这项研究中,由斯蒂芬·巴克领导的团队查验了痴呆症患者死后的脑组织。他们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白质内的小胶质细胞出现了退化。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常驻细胞,通常作为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清除细胞碎片。当髓鞘质(由脂质、蛋白质组成,包绕在神经纤维轴突上)受损时,小胶质细胞会蜂拥而至清除碎片。在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清除富含铁的髓鞘的行为会破坏小胶质细胞。

  巴克解释称,他们在组织样本中发现了小胶质细胞的变性,随后开发了一种新的免疫荧光技术,确定了铁毒性导致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变性,这可能是髓鞘碎片本身富含铁所导致的结果。

  巴克表示,激活小胶质细胞可以介导炎症,但没人知道它们正在大量死亡,退化的小胶质细胞的级联效应似乎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认知能力下降的一种机制,制药公司或许可以利用这一新发现开发出专注于减少大脑小胶质细胞变性的化合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4.html

返回目录>>

 

大脑中有个“干吃不胖”的控制开关

2023-09-08    科技日报

 

  一项I期临床试验显示,科学家已经可以成功地减轻高脂肪饮食肥胖小鼠的体重和脂肪量,同时不扰乱它们的食欲。如果人体试验成功,一种新药可能会彻底改变肥胖症的治疗。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代谢》上。

  减肥一定要牺牲食欲吗?大多数针对下丘脑的肥胖治疗,主要集中在食欲调节上。这是因为人们已知下丘脑控制着进食和燃烧卡路里之间的微妙平衡,该区域的神经元连接到脂肪组织并调节脂肪代谢。但究竟如何作用,其实仍有很多细节模糊不清。

  在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领导的新研究中,团队专注于一种非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他们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肥胖的原因。而如果用新药靶向脑细胞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那么就可通过作用于一组特别的神经元来调节体重。

  在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中,团队发现,名为GABRA5神经元组活动显著降低。他们随即尝试“手动降低”对照小鼠的GABRA5神经元活性,这导致小鼠体重增加;反之,“手动调高”GABRA5神经元则会导致肥胖小鼠的体重显著减轻。这意味着:GABRA5神经元正如开关一般控制着体重。

  更重要的是,星形胶质细胞正在控制这组GABRA5神经元的活动。研究发现,与体重健康的小鼠相比,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肥胖小鼠的大脑中更常见——其可以产生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GABA的增加,导致GABRA5神经元减慢并停止工作,造成体重增加。

  因此,阻断星形胶质细胞产生GABA,则是治疗肥胖的潜在分子靶标。如果以新药抑制GABA的产生,就可使GABRA5神经元正常运作并促进减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5.html

返回目录>>

 

具有混合性质的神秘脑细胞发现

2023-09-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7日电 (记者张佳欣)构成大脑的两个主要细胞家族——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秘密地隐藏着一种介于这两个类别之间的混合细胞。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瑞士洛桑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这种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的新型细胞,它们存在于小鼠和人类的多个大脑区域,在组成和功能上都具有混合性质。此外,这些细胞对于记忆以及大脑对运动的控制有增强功能。

  大脑的工作主要归功于神经元及其通过其网络快速传输信息的能力。为了支持它们完成这一任务,神经胶质细胞执行一系列结构、能量和免疫功能,并稳定生理常数。其中一些星形胶质细胞紧密围绕突触,突触是释放神经递质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接触点。这就是为什么神经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突触传递和参与信息处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此前科学界并未在这一点上达成明确共识。

  通过鉴定一种具有星形胶质细胞特征的新细胞类型,并表达突触传递所需的分子机制,神经科学家结束了多年的争议。

  为了证实或反驳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一样能够释放神经递质的假设,研究人员首先仔细研究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含量,目标是找到快速分泌谷氨酸(神经元使用的主要神经递质)所需机制的痕迹。

  接着,研究人员试图找出这些细胞是否具有功能,即能够以与突触传输相当的速度实际释放谷氨酸,结果发现了星形胶质细胞的一个亚群,它们对快速谷氨酸释放的选择性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刺激发生在这些细胞的界定空间区域。此外,这种谷氨酸释放对突触传递产生影响,并调节神经元回路。

  研究表明,这类细胞可调节神经元活动,控制着神经元的交流和兴奋水平。如果没有这种功能机制,参与记忆机制的神经过程会受到损害,小鼠的记忆也会受到影响。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尿石素能逆转免疫系统衰老

2023-09-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7日电 (记者刘霞)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肿瘤科负责人尼古拉·万尼尼领导的团队,在一项针对小鼠的试验中,用名为尿石素A的天然化合物,靶向细胞的能量源线粒体,结果发现,这种干预不仅使老年小鼠造血干细胞的血液重建能力恢复,还改善了老年小鼠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

  衰老过程通常伴随着造血和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下降,使老年人更容易感染、血液出现紊乱,甚至发展出肿瘤。在最新研究中,万尼尼团队重点关注了血液系统中的关键角色——造血干细胞。这些细胞负责生成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在维持免疫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干细胞再生血液的能力下降,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

  最新研究发现,当尿石素A作为膳食补充剂加入时,它不仅激活了小鼠免疫系统淋巴区的活力,还增强了造血干细胞的整体性能,显示了尿石素A对抗年龄相关免疫系统衰退的潜力。

  研究团队解释称,线粒体异常被确定为造血干细胞衰老的一个促成因素,尿石素A作为线粒体调节剂,有效地恢复了造血干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尿石素A不存在于食物中,其由肠道菌群生成,是存在于鞣花单宁的一种天然代谢产物。石榴、坚果和一些浆果中都含有鞣花单宁。

  科学家指出,最新研究有望开发出针对老年人与年龄相关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并为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日本长崎百万条养殖鱼死亡 县政府公布原因

2023-09-07    海外网

 

据日本《读卖新闻》7日报道,日本长崎县政府6日表示,7月末至8月上旬期间,长崎县橘湾共110万条河豚、大竹荚鱼、真鲷等养殖鱼类死亡,损失额预估超过1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37万元)。

长崎县政府称,731日至810日期间,橘湾海域发生赤潮,大量有害浮游生物滋生,造成大批鱼类死亡。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长崎县河豚类水产品生产量为日本之首,此次赤潮造成的损失重大,为“史上最糟糕情况”。日本水产厅则表示,过去30年内,日本共发生过11次造成损失超过1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52万元)的赤潮灾害,包括此次赤潮在内。

日本长崎县知事、长崎市市长6日拜访日本农林水产省及总务省,要求政府对渔业人员予以损失补偿,并尽早研发防止赤潮灾害的新技术。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RKYbozmKO

返回目录>>

 

“分子胶水”赋予T细胞免疫监视“超能力”

2023-09-08    科技日报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细胞之一,了解T细胞如何识别肿瘤细胞、病原体等“敌人”入侵,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疫苗研发及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日前,清华大学张永辉团队和湖北大学郭瑞庭团队合作,揭示了T细胞中的γδ 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该项免疫学重要研究成果9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T细胞分为αβ T细胞和γδ T细胞。αβ T细胞受体(TCR)依赖于目标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来识别多肽抗原,感知“敌人”的存在。这一概念奠定了众多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γδ T细胞陆续被发现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γδ T细胞的生物学机制有望拓展医学技术应用领域,摆脱αβ T细胞的传统框架。

  在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肿瘤和病原体可以产生一类被称为“膦抗原”的脂质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能够激活人体外周血中最大类的γδ T细胞。但这类γδ T细胞如何能感知这些隐藏在靶细胞内部的膦抗原,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2003年,张永辉开始着手研究膦抗原的化学结构。2019年,张永辉团队的博士生杨云云解析了膦抗原与BTN3A1蛋白胞内段的晶体,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证实BTN3A1在γδ T细胞识别“敌人”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过γδ T细胞受体对肿瘤及病原体的感知异常灵敏,而膦抗原与BTN3A1的结合强度远不足以高效激活γδ T细胞。”张永辉介绍,他们团队的另一博士生袁琳洁在2020年研究发现,BTN3A1存在“免疫伙伴”BTN2A1。而此次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成果,则很好地展示了膦抗原如何像“分子胶水”一样,促进BTN3A1BTN2A1在靶细胞内部的紧密结合。

  “‘分子胶水’这一自然现象已被发现30余年,但很少与免疫监视关联。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机制成为一种实现高效免疫监视的策略。”张永辉向记者解释道,两个蛋白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对膦抗原的捕获,因此使γδ T细胞具有“超强”免疫监视能力,即使在肿瘤及病原体中只有少量膦抗原,也能够被高效“锁定”。

  那么膦抗原促使靶细胞内部BTN3A1BTN2A1蛋白“黏在”一起后,信号又是如何从内部传导至外部,供γδ T细胞受体感知呢?

  为了深入解析这一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系列实验手段并得出了结论:靶细胞内部的BTN3A1BTN2A1结合后,诱导了BTN3A1BTN2A1胞外表位的暴露,从而有效地与γδ T细胞受体结合,最终实现对γδ T细胞的激活。

  “除了灵长类动物外,我们在羊驼这一物种中也捕获到了膦抗原的‘分子胶水’行为,这对理解γδ T细胞的进化非常重要。”该论文的另一通讯作者郭瑞庭补充道。

  “这项研究揭示了基于γδ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的快速路径,就是通过一种药物分子替代膦抗原,执行‘分子胶水’的功能,使γδ T细胞受体能够高效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和感染细胞,这对于推动TCR-T细胞疗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张永辉表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3.html

返回目录>>

 

肾移植后无需再做活检 新设备可检测排斥反应早期迹象

2023-09-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7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用于实时连续监测移植器官健康状况的电子传感器。这款超薄柔软的植入设备直接安装在移植的肾脏上,可检测与移植排斥相关的发炎和其他身体反应引起的温度异常,并能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这是向个性化器官移植护理迈出的重要一步。

  研究人员在动物模型上测试了这款设备,发现它可比当前的监测方法提前3周检测到排斥预警信号。这一时间可让医生更早进行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健康状况,同时增加移植器官存活的几率。

  这款传感器仅有0.3厘米宽,0.7厘米长,220微米厚,大约与一根头发的宽度相当。传感器紧贴在肾脏的包膜层下方并固定,其包含一个高度敏感的温度计,可检测到肾脏上极微小(0.004℃)的温度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所有电子元件都封装在柔软的生物相容性塑料中,这种塑料温和而有弹性。

  排斥反应可能在移植后立即发生,也可能是数年后才发生。反应最初通常是“悄无声息”的,不会出现症状。目前检测排斥反应的“黄金标准”是活检,但这会带来包括出血、感染、疼痛,甚至对附近组织的意外损害等风险。此外,等待结果时间可能需要四五天。

  相比之下,新型生物电子植入物监测的是更为简单和可靠的指标——温度。由于炎症通常伴随着温度升高,感知异常的温度变化会为潜在的移植排斥提供早期预警信号。动物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研究人员注意到,在发生排斥反应之前,移植肾脏的局部温度会升高,有时甚至高达0.6℃。

  器官移植可以为晚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生机,让生命得以延续,但器官移植又不是一场手术那么简单,它会带来所有医生和患者最怕的情况——移植排斥反应。排斥一旦发生,如同“一山不容二虎”,会成为移植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排斥分为急性和慢性,还可能出现超急性。即使是在最好的医疗监护下,急性排斥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因此医生们才希望能有更好的技术提前监测到这种排斥,这也正是本文成果的意义所在。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CAF-1参与核小体组装机制

2023-09-08    生物谷原创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质遗传涉及 DNA 的复制和核小体在复制的 DNA 上的组装,因为 DNA 复制叉的通过会破坏 DNA 上的核小体。这种DNA复制偶联的核小体组装(DNA replication-coupled nucleosome assembly)所需的组蛋白一半来自被破坏的亲代核小体,另一半是新合成的。

    染色质组装因子-1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1, CAF-1)是一种进化保守的异源三聚体蛋白复合物,负责将新合成的组蛋白 H3 H4 沉积到 DNA 上。然而,CAF-1结构信息的缺乏阻碍了人们对从头组装核小体的分子机制的了解。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许瑞明(Xu Ruiming)教授、李国红(Li Guohong)教授、朱冰(Zhu Bing)教授、刘超培(Liu Chaopei)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报告了人类CAF-1核心结构域在不存在组蛋白的情形下的晶体结构,并且利用低温电镜解析出CAF-1与组蛋白H3-H4结合在一起时的高分辨率结构。体外超卷曲试验(supercoiling assay)和体内新生核小体图谱分析证实了这些结构发现。他们还利用单分子自由轨道磁镊(freely orbiting magnetic tweezer, FOMT)方法研究了由 CAF-1 组装的核小体前体的手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82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istone binding and nucleosome assembly by 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1”。

    CAF-1 核心结构域的晶体结构显示,在没有组蛋白的情况下,它采用双叶结构,而且它的p48 p60 亚基通过 p150 亚基的中间结构域自由地拴在一起。当与 H3-H4 异源二聚体结合时,p48 p60 会紧紧抓住拉长的 H3-H4 异源二聚体的两端,而 p150中带负电荷的 ED 环则穿过 H3-H4 二聚体带正电荷的弯曲表面,以确保这种结合。

    体外组蛋白结合和质粒超卷曲试验以及体内核小体组装分析表明,ED 环的羧基末端部分在 CAF-1 的组蛋白结合和核小体组装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观察到的组蛋白结合模式确保只有一个 H3-H4异源二聚体被 CAF-1 复合物结合,因为以 H3-H4 四聚体的方式连接第二个 H3-H4 二聚体会被 p60 立体禁止,这表明 H3-H4 四聚体的形成是受调控的。位于与 H4 交界处的 p60 癌症突变会对细胞增殖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基因表达的全面改变。这些影响可能反映了 CAF-1 在染色质可及性和异染色质完整性方面的功能。

    CAF-1与组蛋白H3H4结合时和不结合时的三维结构。图片来自Science, 2023, doi:10.1126/science.add8673

    这些作者证实了短 DNA 寡聚体的加入会促进 CAF-1-H3-H4 复合物的二聚化。一种2:2 CAF-1-H3-H4 复合物的低温电镜结构显示,两个 H3-H4 异源二聚体位于附近,H3 二聚化界面已准备好相互作用,但并不完全符合 H3-H4 四聚体的几何构型。鉴于较长的 DNA 片段将 H3-H4 包裹成四聚体,DNA 的长度可能是 CAF-1 介导形成 H3-H4 四聚体的关键因素。利用147碱基对(bp)核小体定位的Widom 601 DNA,他们发现通过盐透析组装了右旋的CAF-1结合的ditetrasome。这一发现通过生理盐浓度下的单分子 FOMT 得到了证实,表明染色质复制中可能存在不寻常的核小体前体。

    综上所述,这项新的研究揭示了 CAF-1 的组蛋白结合模式。它还阐明了 DNA CAF-1-H3-H4 复合物的二聚化和 H3-H4 四聚体的组装中的作用,并表明右旋核小体前体参与了DNA复制偶联的核小体组装。(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Chao-Pei Liu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istone binding and nucleosome assembly by 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1. Science, 2023, doi:10.1126/science.add867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a0ee893904c.html

返回目录>>

 

Cell子刊:上海六院研究发现,多吃这类食物,减轻脂肪肝

2023-09-07    医诺维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李华婷教授联合德国汉斯诺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Resistant starch decreases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s in patients with NAFLD via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的研究论文,荣登当期杂志封面。

    该研究显示,富含抗性淀粉的饮食,可以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并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水平,减轻脂肪肝。

    早期研究显示,NAFLD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有关,而抗性淀粉已知能促进肠道细菌健康,因此,研究人员分析了抗性淀粉是否可以帮助治疗NAFLD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对NAFLD患者进行了一项为期4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于20163月至201710月在中国上海,共招募了200NAFLD参与者,包括145名男性和55名女性,按1:1随机分配,接受为期4个月的来自玉米的抗性淀粉或非抗性控制淀粉,二者能量相同,每天两次饭前饮用20克淀粉与300毫升水混合食用。

    为期4个月的实验后,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抗性淀粉显著降低了参与者肝内甘油三酯含量,绝对降幅为9.08%,相对降低39.42%,还显著降低了参与者的体重、BMI、脂肪含量等。

    此外,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也显著降低,这表明,肝损伤得到了改善。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均有所改善,缓解了血脂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NAFLD生物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以及细胞角蛋白-18水平也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状况、炎症标志物水平等均显著改善。

    当研究人员考虑了肥胖因素后,这些好处仍然很明显。

    抗性淀粉组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标志物

进一步,研究人员对患者的粪便样本分析发现,抗性淀粉组与对照组的微生物群具有不同的组成和功能。

    其中,抗性淀粉组患者的粪便拟杆菌水平显著下降,这种细菌可以通过其代谢物影响肝脏脂肪代谢。不仅如此,粪便拟杆菌的减少与肝脏甘油三酯含量、肝酶和代谢物的减少密切相关。

    最后,研究人员将抗性淀粉、非抗性淀粉组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小鼠体内时,与非抗性菌群移植小鼠相比,抗性淀粉菌群移植小鼠的肝脏重量、肝脏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也得到了改善。

    进一步证实了抗性淀粉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益处。

    抗性淀粉菌群移植改善小鼠肝水平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研究找到了一种有效、可执行的针对NAFLD新干预措施,与剧烈运动、减肥相比,这种方法似乎更容易让人们遵循。

    综上,研究表明,抗性淀粉饮食通过改变肠道细菌组成,有效地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水平,改善脂肪肝,并且这种改善与体重变化无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0a4e90517e4.html

返回目录>>

 

癌症逐渐年轻化!浙大、哈佛学者研究,50岁以下人群癌症发病率激增79%

2023-09-07    医诺维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BMJ Oncolog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Global trends in incidencedeathburden and risk factors of early-onset cancer from 1990 to 2019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癌症逐渐年轻化,近30年,全球50岁以下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79%,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27.7%。其中乳腺癌发病率最高,气管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长最快;乳腺癌、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最高。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针对204个国家和地区的29种癌症,通过分析14-49岁人群的发病率、死亡人数、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和危险因素,评估了1990-2019年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变化。

    研究发现,对于发病率,2019年,50岁以下人群新发癌症病例总数为326万,与1990年相比,增长79%。其中,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每10万人口中有13.7例新发和3.5例死亡。

    1990-2019年间,气管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长最快,年增长率分别为2.28%2.23%

    然而,肝癌的发病率下降幅度最大,估计每年下降2.88%

    对于死亡率,2019年,10650岁以下的人死于癌症,与2009年相比,死亡率增加了27.7%。其中,乳腺癌、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最高。

    1990-2019年间,肾癌和卵巢癌的死亡率上升趋势最快,而肝癌下降幅度最大。

    1990201929种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早发癌症对女性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影响显着高于男性。

    根据1990-2019年的趋势,研究人员估计,到2030年,全球早发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31%21%,其中40多岁的人群风险最大。

    2020-2030年全球早发癌症发病率和死亡预测

研究人员表示,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研究人员认为,与50岁以下人群常见癌症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红肉和盐、低水果和牛奶的饮食、饮酒和吸烟、缺乏身体活动、肥胖和高血糖。

    作者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饮食、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导致肥胖率、缺乏运动、高脂饮食和环境污染的增加,可能影响了早发癌症的发病率。

    总之,近30年,全球50岁以下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79%,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27.7%。迫切需要预防和早期检测措施,同时确定早发癌症的最佳治疗策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bc0e905188a.html

返回目录>>

 

为何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肾病?Cell子刊论文揭示雄激素是幕后黑手

2023-09-07    生物世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Developmental Cell 上发表了题为:Direct androgen receptor control of sexually dimorphic gene expression in the mammalian kidney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表明,肾脏中的基因活性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在近端肾小管。通过对雄性小鼠的阉割和重新注射雄激素睾酮,研究团队揭示了雄激素睾酮可能是雄性更易患肾脏疾病的罪魁祸首。

    该研究揭示了雄激素睾酮驱动雄性和雌性小鼠肾脏差异的机制,描述了降低睾酮(阉割或敲除雄激素受体)如何使肾脏器官“女性化”并提高其“弹性”,该研究还发现,热量限制饮食可以通过降低睾酮水平,达到类似于阉割或敲除雄激素受体的效果,减轻某些类型的小鼠肾脏损伤。

    论文通讯作者、南加州大学的 Andy McMahon 教授表示,通过探索男性和女性肾脏在发育过程中如何出现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解决肾脏疾病患者的性别相关健康差异。

    在这项研究中,熊凌云和刘静等人确定了雄性和雌性小鼠肾脏中1000多个具有不同活性水平的基因。这种差异在肾脏中的近端肾小管中最为明显,而这一部分负责将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大部分营养物质重吸收到血液中。

    这些基因活性的性别差异大多是在小鼠进入青春期时出现,在它们达到性成熟时变得更加明显。因为女性的肾脏在面对疾病或损伤时表现得更好,研究团队对肾脏的基因活性如何变得“女性化”或“男性化”很感兴趣,而这项研究显示,雄激素睾酮似乎是罪魁祸首。

    为了使雄性小鼠的肾脏“雌性化”,研究团队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在青春期前阉割雄性小鼠,从而降低它们的天然睾酮水平;另一种是去除对雄激素做出反应的细胞感受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这两种策略同样有效。

    通过单细胞多组学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小鼠肾脏中介导近端肾小管对雄激素受体活性反应的潜在顺式调节区域和协同因子,揭示了雄激素受体介导了对近端肾小管的基因活性调控。

    有趣的是,该研究发现,三个月的热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CR),这是一种间接降低雄激素睾酮的方法,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因此,热量限制也能够减轻某些类型的小鼠肾脏损伤。

    为了让被阉割的雄性小鼠的肾脏重新变得雄性化,只需给这些小鼠注射睾酮。同样的,注射睾酮也能让青春期前摘除除卵巢的雌性小鼠的肾脏表现出一些雄性化特征。

    研究团队还用小鼠肝脏做了一些类似实验,结果显示,尽管肝脏也显示出与性别相关的差异,但驱动这些差异的激素和潜在因素与在肾脏中发挥作用的激素和因素非常不同。这表明,这些与性别有关的器官差异是在进化过程中独立出现的。

    接下来,研究团队进一步在人类中验证了这些发现,他们分析了来自男性和女性的捐赠的肾脏及活检样本,结果显示,在人类中,男性和女性的肾脏同样存在着基因活性差异,而且其中一些差异基因在人类和小鼠中是重合的。

    论文通讯作者 Andy McMahon 教授表示,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进一步探索正常人类肾脏与性别有关的差异,考虑到男性和女性肾脏疾病和损伤的不同结局,这一研究方向对于最终缩小这些性别相关健康差异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bb9e90627a7.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清华大学张永辉团队揭示γδT细胞免疫识别奥秘

2023-09-07    生物世界

 

    清华大学药学院张永辉研究员、湖北大学郭瑞庭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Phosphoantigens glue butyrophilin 3A1 and 2A1 to activate Vγ9Vδ2 T cell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γδ T细胞的免疫识别机制,为免疫治疗和疫苗研发等带来了新的前景。

    T细胞如何识别“异我”,例如肿瘤细胞及病原体,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T细胞分为αβ T细胞和γδ T细胞。αβ T细胞受体(αβ TCR)依赖于目标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来识别多肽抗原,感知“异我”的存在。

    这一概念奠定了疫苗接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及细胞治疗等众多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而深入了解γδ T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将有望拓展相关医学技术的应用,建立独立于αβ T细胞传统框架之外的医疗技术路径。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γδ T细胞已陆续被发现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肿瘤和病原体可以产生一类被称为“磷抗原”的脂类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能够激活人体外周血中最大类的γδ T细胞,即Vγ9Vδ2 T细胞。然而令科学家困惑的是这类γδ T细胞如何能够感知这些隐藏在靶细胞内部的磷抗原。直到2010年前后,科学界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跨膜乳糜蛋白3A1butyrophilin 3A1BTN3A1)上。

    2013年,一项发表在 Nature Immunology 期刊的研究报道磷抗原通过与靶细胞BTN3A1胞外段的结合来启动γδ T细胞激活。尽管这一机制类似于传统的多肽抗原通过与MHC分子的胞外段结合来激活αβ T细胞的方式,但与磷抗原在靶细胞内部产生的情况不相符,引发了学界的质疑。

    2019年,张永辉团队发表在 Immunity 期刊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明确指出,BTN3A1的胞内段才是磷抗原结合的位点,解决了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

    然而,γδ T细胞受体(γδ TCR)对肿瘤及病原体的感知非常灵敏,而磷抗原与BTN3A1的结合强度远不足以高效激活γδ T细胞。张永辉因此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BTN3A1的“免疫伙伴”。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团队最终鉴定出了另一位“伙伴”——BTN2A1。然而,在深入研究进行之际,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率先在 Science 期刊报道了类似的发现,并且明确了BTN2A1的胞外段直接与γδ TCR结合。但这项工作仍未能解释γδ T细胞对肿瘤及病原体的免疫监视为何如此高效。

    在这项发表于 Nature 的工作中,张永辉团队通过多种技术详细地展示了磷抗原如何像“分子胶水”一样,促进BTN3A1BTN2A1在靶细胞内部紧密结合。从另一角度,BTN3A1BTN2A1共同参与了对磷抗原的捕获。这一发现完美地解释了γδ T细胞的“超强”免疫监视能力,即在两个蛋白的协同作用下,即使存在少量的磷抗原,它也能够被高效地“锁定”。

    值得关注的是,“分子胶水”这一自然现象的发现已经有30余年历史,张永辉团队的研究显示了在免疫进化过程中,这种机制成为一种实现高效免疫监视的策略。

    那么磷抗原促使靶细胞内部的BTN3A1BTN2A1之间形成异源性结合后,信号又是如何从内部传导至外部,以供 γδ T细胞的TCR感知呢?为了深入解析这一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系列免疫学、结构生物学、分子动力学模拟、¹F NMR和分子探针等实验手段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了结论,即靶细胞内部的BTN3A1BTN2A1结合后,诱导了胞外的BTN3A1BTN2A1表位暴露,从而有效地与γδ TCR结合,最终实现对γδ T细胞的激活。

    γδ T细胞对磷抗原的识别为疫苗接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此外,当前围绕αβ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充满挑战,而这项研究揭示了基于γδ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的快速路径,即可以通过一种药物分子替代磷抗原,实现分子胶水的功能,使得γδ TCR能够高效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和感染细胞。在这篇 Nature 论文中,张永辉领导的团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对于推动TCR-γδ T细胞疗法的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张永辉教授为论文主要通讯作者,湖北大学郭瑞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药学院袁琳洁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马先强博士及杨云云博士(现湖北大学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等项目的资助。本研究还得到了美国伊利诺大学Eric Oldfield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小玉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春来研究员、薛毅研究员、李文奇博士,医学院石彦教授、薛定谔公司段践辛博士、Boehringer Ingelheim何源博士的帮助和宝贵建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685e9062830.html

返回目录>>

 

帕金森病临床治疗新突破:靶向脑肠轴

2023-09-07    生物探索

 

    近日,来自浙大附属第一医院的章京团队发表在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上的一篇论文中,阐述了一种新的潜在的PD治疗方法。他们通过一种靶向脑肠轴的抗AD药物——甘露特钠(GV-971)展开体外、细胞和PD模型小鼠体内研究,确认了该药物对PD神经病理的修饰性治疗作用,也进一步证实了脑肠轴理论治疗PD的潜力。

    靶向脑肠轴的GV-971有修饰PD病理的潜力

    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MSA)和路易体痴呆(DLB)被广泛定义为突触核蛋白病。突触核蛋白病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特征,即大脑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积聚,这一过程被认为是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核心。

    目前大部分的PD药物开发策略都集中在如何清除α-syn上,但开发新的PD疾病修饰药物的进展显然太慢,无法满足有效治疗PD或相关突触核蛋白疾病的迫切需求。

    章京团队的这项研究则通过GV-971阐述了一种修饰a-syn的新思路:研究人员使用细胞和动物模型,评价了该药物对于a-syn的治疗作用,并尝试性地探索了治疗背后的相关分子机制[2]

    研究显示,GV-971在体外和离体实验中均能阻止α-syn聚集,甚至能分解预先聚集的α-syn原纤维。GV-971能够挽救α-syn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和细胞外囊泡(EVs)释放减少,这似乎和Alix的显著减少有关(Alix是系统发育中保守的胞质支架蛋白,与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关 ,还能调控很多其他细胞进程)。在Prnp-SNCAA53TPD小鼠模型中,当在5月龄时接受GV-971治疗,显著降低了皮层、中脑和小脑区域的α-syn沉积。另外,对小鼠施行爬杆实验、转棒实验和圆筒实验的结果显示,PD小鼠有关运动功能障碍得到了明显改善。

    有关GV-971为何能修饰PD病理的形成过程,文章作者表示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仍在文中提出可能与神经炎症有关:“先前的研究表明,GV-971通过恢复异常肠道微生物组模式和减少神经炎症来减轻AD病理。与AD一样,异常肠道微生物群和神经炎症也是PD的致病特征。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了GV-971PD的潜在治疗作用,可能确实超出了其对α-syn的直接影响,并涉及肠道微生物组和神经炎症的调节[2]”。

    无独有偶,去年的一项病例研究中,也发现了GV-971靶向脑肠轴-神经炎症与α-syn的关系。在这项治疗路易体痴呆的(DLB)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GV-971的临床治疗发现该药物能改善DLB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并指出这种疗效“可能是由于恢复了肠道菌群,使紊乱的代谢物正常化.....进而减轻神经炎症,从而发挥改善DLB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3]

    所以,治疗PD这类突触核蛋白病,靶向神经炎症,或者说靶向其背后的脑肠轴或肠道菌群,可能会成为临床上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出现,这种低成本临床干预手段或将惠及更多患者。

    肠道菌群出了问题,为何会引起PD这类疾病?

    说起PD,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一些严重的运动症状,比如颤抖、动作迟缓、走路不稳等等,但其实,肠道菌群紊乱和肠胃道症状在运动症状发作以前就开始发生。

    早在1991年,美国科学家就发现了一个现象:相比正常人,PD患者出现肠胃道症状的频次不但更高,且当PD病程加深,大部分肠胃症状也随之加深[4]2009年,意大利科学家进一步发现,PD患者经常出现多种肠胃道症状,包括胃轻瘫、便秘和肠胃蠕动异常,并且通常早于运动症状出现的数年前便已发生[5];这些证据不断出现,也催动了科学家们去探索脑肠轴机制与PD之间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引起肠胃道症状的更深层次原因——肠道菌群紊乱被发现与PD有着密切的关系。2017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测量了197PD患者和130位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后发现,两组在双歧杆菌科、 Christensenellaceae Tissierellaceae 、毛螺旋菌、乳杆菌科、巴斯德菌科和疣微菌科的丰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6],这提示肠道菌群丰度的变化可能反应PD的发生与进展。

    同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国立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但更进一步的结论,研究人员对比了89PD患者和66位正常人的肠道微生物差别,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9个属、15个种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或增多、或减少的显著变化,他们推断这种模式的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肠胃道症状的主要元凶,并且也可能是引起PD的中枢神经病理的成因之一[7]

    这些证据的出现,让学界对PD病理表征的形成机制有了新的认识:PD不仅是局限于大脑的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的系统性疾病,脑肠轴机制在中间发挥的作用,就是串联突触核蛋白病中多个病理改变的共性解释。

    2022年《自然》子刊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性文章总结了脑肠轴研究在PD中的研究动向:10年来大量的有关大脑和肠道之间密切双向联系的高质量证据导致了神经病学机制研究的范式转变,各种肠道疾病(包括感染、生态失调、炎症和运动障碍)、肠道干预和饮食因素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并且已被证明会影响帕金森病药物的反应。肠道相关因素为生物标志物开发和干预策略提供了多个潜在靶点,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症状的相关靶向性疗法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治疗潜力[8],比如在2022年初,靶向脑肠轴的GV-971获得FDA批准进行2期临床试验,就象征着靶向脑肠轴已经成为PD治疗领域的主流研发方向之一。

    基于脑肠轴的整体治疗观,可能是诸多认知障碍疾病的共同答案

    耶鲁大学医学院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PD、多发性硬化症(MS)这类疾病最初起源于肠道,近十年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的支持[9]。”其实,不仅仅是这两种疾病,脑肠轴可能与所有认知疾病都存在着密切关联。

    24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一个观点:“一切疾病起源于肠道。如今,现代医学中的大量证据也开始验证了这一说法,例如2017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肠道菌群的组成与许多疾病之间存在关联,因此肠道菌群可能是体内一切(健康问题)的交汇处?”[10],再比如2021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也指出:“肠道微生物群积极参与人体生理的各个方面,且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密切关联[11]。”

    至于肠道为何可以导致许多大脑疾病,发表在《Cell》上的一篇文章从机制上进行了描述:“大脑和肠道菌群会互相密切影响,肠道菌群的紊乱会通过免疫、内分泌、神经元等途径来释放炎性因子或扰乱神经信号通路,造成脑神经元功能的紊乱或脑神经损伤,形成多种认知障碍疾病标志物的前体物质或相关物质,最终导致大脑功能障碍[12]。”

    当然,由于脑肠轴是一个双向通道,通过脑肠轴介导能够形成这些认知障碍相关的标志物,反之依靠这个途径也能化解这些标志物,近期在AD领域出现的几个关键研究,就可以证实脑肠轴在瓦解相关病理标志物上的治疗潜力。

    比如2023年初华盛顿大学医学院David M. Holtzman教授团队在《科学》发表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产生影响外周免疫细胞的细菌代谢物,外周免疫细胞受到影响后,进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导致大脑中Tau聚集和神经退行性变[13],这证明“脑肠轴”可以通过神经炎症导致其他病理,具备着系统性治疗AD的潜力。

    20236月,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一篇论文中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尚未出现神经退行性症状的临床前阶段(preclinical AD,且这些肠道菌群的改变与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病理标志物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14]。另外,该文章同时也提到了唯一靶向脑肠轴的药物甘露特钠(GV-971):“定向干预肠道菌群可逆转或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例如甘露特钠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14]。”

    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支持将脑肠轴理论用于更多认知障碍疾病领域,例如2022年的一项综述性研究中指出,想要真正有效地治疗ADPD这种复杂多因素大脑疾病,就需要像治疗癌症那样选择多靶点和多机制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治疗方法,在学术也有多靶点药物组合疗法(CDMT)的提法,比如靶向脑肠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方向[15]

    关于脑肠轴机制在诸多大脑疾病中的治疗潜力,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宣武医院主任医师陈彪在《特发性REM睡眠行为障碍的危险因素和生物标志物》报告中提出过相关证据:“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帕金森病的前驱期,数据显示,约有40%的帕金森病患者患有RBD,超80%甚至近100%MSA(多系统萎缩)患者,以及DLB(路易体痴呆)患者可能患有RBD。”他表示:“肠道微生物可能成为RBD的生物标志物,因为已有许多研究发现肠道细菌有不同的或者特定的变化模式。[16]

    所以,基于脑肠轴在多种中枢神经疾病病理标志物中发挥的“奠基性”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该机制将在更多的认知障碍疾病中展现出更强大的治疗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dfe9062660.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服务用心 养老安心

2023-09-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是一栋不起眼的小楼。装修谈不上精致,硬件条件也不算完善,可生活其中的几十位老人精神矍铄、眉眼带笑。看到工作人员,老人们热情地打着招呼,透着熟稔。

  与老人们拉家常,几番对话下来,了解愈发深入。工作人员的细心贴心,让老人们在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感到舒心又安心,几乎忽视了设施上的短板。

  工作人员的细心贴心,源自以老年人之心为心。不少老年人受限于身体条件、表达能力、活动范围等因素,生活中遇到了各种难题。以老年人之心为心,就要掌握他们的所需所求,化解他们的所烦所忧,这离不开悉心的观察、发现与总结。从他们的饮食习惯发现来自牧区的老人偏爱传统食物,于是反复调整菜单,制作特色餐食;注意到老人们看电视节目心情格外愉悦,就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带他们观看一些比赛,丰富日常生活……正是具备这样的“慧眼”,发现了日常生活细节中隐藏着的真实需求,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强化服务保障,助力老年人享受晚年。

  服务保障好老年人的生活,事不在大小,需要的是体贴周到。这种周到,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支持,更有精神层面的慰藉。有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看到这里的老人,时常会想起自己家中的父母长辈,“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应当把手里的工作做得更好”。在与老年人的频繁接触中,情感的纽带不断加强,促使大家更加懂得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时间长了,一些工作人员开始琢磨怎样把工作做到前头,由此出发,便会提前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想法,从而更好谋划和安排相关服务内容。

  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社会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幸福的关键,在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得到心理满足。养老服务,是照料上的多方发力,也是情感上的双向奔赴。用情温暖老人心怀,让服务内容更贴心周到,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调研的是养老事业,也启示我们,和群众打交道的工作都需要“将心比心”。不少时候,群众有困难,但未必能讲清说明自己的需求。群众工作要做得让人满意,就离不开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多多换位思考,摸清他们“想不清”“说不出”又切实影响到实际生活的难题。只有做到尽心尽责,付出真心真情,才能收获实绩实效。

  “那曲高寒,没有夏天,希望老人们的晚年都在春风里。”当地一位民政干部的话,让人感受到暖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需要不断增加养老供给、创新服务方式。越是在条件艰苦地区,越需要倾情付出。全社会共同行动、携手努力,一个值得期待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必将渐行渐近。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2995.html

返回目录>>

 

避开这些“坑”老人跌倒能防

2023-09-08    北京青年报

 

  不少人觉得,人老了腿脚不利落,容易跌倒是很自然的事。其实,避开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跌倒是可以预防的。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的专家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生活中预防跌倒的小妙招。

  跌倒是老人伤害死亡罪魁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包括摔倒、滑倒、绊倒和从高水平面上的跌落。

  跌倒尤其对老年人危害极大,可导致残疾,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活动及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急剧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这些危险因素最易绊倒老人

  北京疾控中心慢病所的专家介绍,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原因有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且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年龄、健康状况、环境等改变都可能对跌倒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自身原因 一些自身原因容易诱发跌倒的发生,比如随着年纪的增长,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中枢控制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平衡能力、协同运动能力下降,视力下降等等。

  外在原因 外在原因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果环境设计有缺陷,楼道或路缘坡道休息区没有扶手,房间内照明较差或光线对比过于强烈,地面不平、湿滑有障碍物,跌倒就会更容易发生。或者老年人独自居住,缺乏支持网络和社会互动,导致跌倒发生或跌倒时没有人及时送医,引发更大的伤害发生。

  这些小细节可预防跌倒

  家庭环境危险因素的改善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疾控专家就来教大家几个减少跌倒的小妙招。

  例如可以在床边容易摸到的地方放置小夜灯,以保证起夜时活动范围内保持明亮的光线;浴室安装扶手,放置防滑垫;家具包边或者选择圆角的桌椅,防止跌倒时二次损伤等等。

  此外,穿合身的衣裤也很重要。太长或太宽的衣裤、磨损严重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同时,坚持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步态稳定性和灵活性。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一旦跌倒发生,不要慌张,不要贸然起身,要缓慢移动身体,感受身体是否疼痛,判断有足够力量时缓慢起身。必要时原地打电话求助家人或120,以降低跌倒的危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9.html

返回目录>>

 

你知道吗?小宝宝也会低血糖

2023-09-08    北京青年报

 

    很多人以为低血糖好发于成年人,其实儿童甚至新生儿也会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小于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而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凡血糖低于2.2mmol/L的新生儿。

  小宝宝出现低血糖后一般无特殊症状,很容易延误就医。今天,就来跟新手爸妈聊一聊小宝宝低血糖的原因及处置方案。

  三大因素拉低宝宝血糖

  糖原储备和消耗不平衡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肝糖原储备不足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也与糖原异生功能低下、胰高血糖素反应迟钝有关。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和低血压,从而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同时会并出现无氧代谢,加速糖的消耗,使血糖降低。

  糖调节机制不平衡 维持血糖平衡主要依赖胰岛素促进糖原生成和增糖素促使糖原分解。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胰岛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过多,常在出生后46小时发生低血糖,可持续至出生后48小时。

  糖原分解障碍 糖原累积症和小于胎龄儿可能由于糖原分解减少而发生低血糖。

  这些症状是身体在预警

  成年人低血糖一般症状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浑身乏力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但是新生儿低血糖症状早期一般无特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少动、尖叫、喂养困难、低体温、惊厥、昏迷、呼吸抑制、呼吸暂停等,可合并出现脑组织损伤、酮症。

  新生儿低血糖的好发人群主要有三类:母亲有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疾病史的患儿;红细胞增多症,ABO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患儿;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出现低血糖的小宝宝,家长们更需注意对其的日常调理。

  饮食调理 尽早开奶,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都可以。对先天性代谢障碍引起的低血糖,如半乳糖血症或果糖不耐受症,应停用牛奶,给予不含乳糖的食物。果糖耐受不良者应避免蔗糖、甜食或水果,采用无果糖饮食。

  与成年人一样,小儿低血糖也应该忌食高糖、高蛋白饮食,并少量多餐。

  天冷注意保暖 天气寒冷的时候,应加强宝宝的保暖工作,以减少宝宝的能量消耗,这样有利于防治新生儿低血糖。

  低血糖宝宝需及时就医治疗

  发生低血糖症状后,轻者立即补充适量吸收快的含糖食品。重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必要时加用氢化可的松,以防止意外的发生。清醒后要注意密切观察数小时至数天,警惕再次出现低血糖。

  对于好发的低血糖的新生儿群体,更需要及时进行血糖监测,每间隔12小时进行1次监测,连续监测2次为正常,可停止监测。此外,新生儿的体质比较弱,容易引发感染,需加强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护理,注意新生儿卫生,坚持无菌采血与无菌包扎,以此避免感染的发生。

  对于新生儿低血糖患者来说,由于不能确定引起脑损伤的低血糖阈值,因此不管有无症状,低血糖者均应及时就医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8.html

返回目录>>

 

吃头孢后多久能喝酒 时间比你想象还长

2023-09-08    北京青年报

 

    头孢类药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抗菌药物,“头孢配酒,说走就走”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那么喝酒后多久可以吃头孢类药物呢?吃了头孢类药物后又多长时间可以喝酒呢?间隔的时间一样吗?下面为您详细讲解。

  头孢+酒为何这么“毒”?

  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饮用后在体内经过氧化、代谢生成乙醛,乙醛需要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而排出体外。而服用头孢类药物会影响乙醛的代谢,导致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出现乙醛中毒反应。包括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等症状,会使人产生呕吐、恶心、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我们称之为双硫仑样作用。

  一般是在饮酒后的5-10分钟内出现。如果不再摄入酒精,反应持续时间从30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因此吃头孢类药物治疗期间不能饮酒。

  还有哪些药服用后不能饮酒?

  除所谓的头孢类药物,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啉、拉氧头孢等。特别提示:头孢哌酮是双硫仑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还有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等;其他抗菌药物:如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也可引起双硫仑样作用。

  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治疗期间,应禁止饮酒以及服用含乙醇的药剂或食物,如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等。

  吃头孢类药多久后才能饮酒?

  头孢类药物在体内需要数天才能够完成代谢,不同药物代谢时间不同,双硫仑样作用发生集中在服药前后3天有饮酒的患者。另有调查显示,服用头孢类药物6天内饮酒的人,都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作用,而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需要45天才能完全恢复活性。因此,应要求患者在使用头孢类药物后7天内,不得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对于其他类药物如甲硝唑,有研究显示,用药期间甚至在停药7296小时后可发生双硫仑样作用。因此建议服用甲硝唑的患者用药期间以及停药57天内不得接触含有乙醇的制品。这其中包括饮用各种酒类及含乙醇的饮料、应用以乙醇为溶剂的药物、酒精擦浴(物理降温)等。

  喝酒后多久才能吃头孢类药?

  双硫仑样作用与体内乙醇的浓度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酒精在体内留存时间约12小时。考虑到其他因素,建议饮酒后3天不服用头孢类药物。对于其他类药物如甲硝唑,那些24小时内接触过含乙醇制品的患者,在临床用药中应尽量避免使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7.html

返回目录>>

 

二〇二三中国国际康养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举行 “医养结合”破解养老难题

2023-09-0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探索实施“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养、上门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我们需要帮助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享受生活的快乐、生命的价值,这正是健康老龄化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探索新时代新型康养体系的关键。”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3中国国际康养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这样说。

  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孔伟表示,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应加快推进新时代医养结合工作,实现中国式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什么样的康养方式才是更好的养老方式?范利表示,老年慢病管理是现代康养不可或缺的元素,智能医疗赋能老年慢病管理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需要培养老年人主动健康的理念,使他们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范利看来,要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康养模式,建立“六全”保健理念,即全人管理、全程管理、全域管理、全方位服务、全科医师护士培训、全民健康教育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定疗护”六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现代科技、医体融合、医养结合、社会人文这6个相关领域进行整合凝聚。通过“医疗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激发老人自身潜力和动力,从而使老年人树立积极老龄观心态,自由、自在、自理地活着。

  “老年医学的康养结合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和恢复老年人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将失能延迟到生命的终末期。”范利说,目前医养人才相对缺乏,还要建立老年医学与照护三级培训体系,培养为老年人服务的全科医生。

  “兜底养老有政府,高端养老有市场,但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任重道远。”中国康养集团董事长朱跃说,他们积极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协同发力、城市农村齐抓共管、科技养老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

  “依托强大医疗能力与运营能力的新型医养结合体系,将成为康养行业的刚需。”新里程健康集团首席执行官林杨林表示,新里程健康集团探索医养结合转型,构建“防病+控病+治疗+康复+养老”五位一体的“防控治康养”模式,实现医疗能力与运营能力、医疗支撑与综合照护、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三个结合”。这一模式先后在集团旗下东营鸿港医院和洛阳新里程医院运行实施。

  论坛上,由北京老年医院牵头编制的团体标准《老年医院建设基本要求》发布。北京老年医院院长禹震介绍,这一标准旨在推进老年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填补老年健康服务标准空白。该标准由北京老年医院等10多家单位起草,对老年医院的建设原则、老年医院床位规模、建筑设施、科室设置、人员配备等基本要求做出规定。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新型康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世界贸易中心协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北京服务贸易协会主办,《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北京服务贸易协会秘书处承办,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协办。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0.html

返回目录>>

 

联合国警告:气候崩溃已经开始!

2023-09-08    参考消息网

 

据德国《商报》网站96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近日发出警告称,“气候崩溃已经开始”。

2023年已经被认为是极端天气事件多发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现在宣布,2023年的6月、7月和8月分别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7月和8月。

气象数据显示,从1940年至今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里,刚刚过去的3个月都能排进历史前八,今年6月是迄今测得的第八最热月份,8月是第二最热月份,7月是头号最热月份。全年平均气温很可能超过往年。迄今,2023年还是第二最热年份。然而,与创纪录的2016年同期相比,差距仅为0.01摄氏度。

这些消息促使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称今年夏天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他发出警报:“气候崩溃已经开始。”针对石油、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无节制消费,联合国秘书长表示,人类仍然可以防止最坏情况的发生。他说,改变刻不容缓。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来自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该局局长卡洛·布翁滕波警告说:“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气候变暖的明显后果:不仅包括新的极端情况,还有这些破纪录现象的延续,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其他结果也令人担忧:20238月平均海面温度为20.98摄氏度,创下最高纪录。8月份每天的全球海面平均温度都高于20163月的历史最高数值。

南极海冰范围仍处于这个季节的历史最低水平。月度值比平均水平低12%。世界气象组织称,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卫星观测以来,迄今录得的8月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北极海冰范围比平均水平低10%,但仍远高于20128月创下的最低纪录。

“科学证据是压倒性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局长萨曼莎·伯吉斯说,“在我们停止排放温室气体之前,我们将继续看到更多的气候纪录和更强烈、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社会和生态系统。”专家们担心,他们现在必须越来越频繁地报告最热的月份和年份。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研究结果基于计算机生成的分析,这些分析使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卫星、船舶、飞机和气象站的数十亿份测量数据。此外,气候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树木年轮、冰川和珊瑚中的气泡等重建历史气候。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S9kTD1YsW

返回目录>>

 

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炭疽疫情再现 已有7人住院治疗

2023-09-08    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塔斯社当地时间7日报道,俄罗斯沃罗涅日州博古恰尔斯基区农场近日有几头奶牛死亡,农场几名工人在解剖死牛以确定死因时感染了炭疽病。目前已有7人在沃罗涅日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该区的普列斯诺夫卡和克里尼奇内村已实施隔离,隔离将持续到1220日。

沃罗涅日州此前于820日在帕宁斯基区一处农场、822日在沃罗涅日市一座冷库均发现了炭疽病菌。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牛、马、羊等草食动物中,人通常是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被感染。感染炭疽的人群多为从事牛羊养殖、屠宰和皮毛加工的人员。人感染炭疽病例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肺炭疽及肠炭疽较为少见,但病死率高;炭疽在人和人之间不易传播,可防可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S8mAzNG2m

返回目录>>

 

今日白露 这些养生秘诀请收好

2023-09-08    人民网

 

今日,我们迎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白露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那么,白露时节应该如何进行养生呢?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杨克勤。

忌贪凉

白露时节,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应及时添衣加被。睡卧不可贪凉,以免夜里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损伤人体的阳气,诱发疾病。

慎秋冻

尽管“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养生保健要诀,但也要因人而异。年轻人阳气较盛,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可以适当“秋冻”。但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哮喘、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以及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都不适合“秋冻”,而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应该注意足部保暖,建议坚持晚上用温热水泡脚,泡到身体微微发热为宜。

防秋燥

白露时节,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干咳少痰等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秋燥,如多食梨、番茄、蜂蜜等柔润食物;选择滋阴益气、宣肺化痰的中药,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年老胃弱者,早上宜食粥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银耳冰糖糯米粥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159.html

返回目录>>

 

白露时节养生有这些讲究 中医专家详解

2023-09-08    人民网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随着白露时节的到来,有不少网友反映身边打喷嚏、流鼻涕的人不知不觉多了起来,免疫力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在此时也容易出现感冒,或者口干、皮肤瘙痒等症状,这是为什么?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许云。

许云表示,《黄帝内经》中说“肺喜润而恶燥”,秋与肺气相应,肺通过口鼻、皮毛与外界相通感受六气变化,易受外邪侵袭,因此白露时节肺易受伤,肺系相关疾病如鼻炎、支气管炎、咽炎、肺炎、感冒、皮肤病等易高发,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

“即使是平素免疫力强的青年人,白露以后昼夜温差大,暑气尽退,也要注意及时添衣,避免汗出当风、贪图一时凉爽而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许云说。

许云还说,随着外界阳气沉降,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人,此时更要注意保养,以免感受外寒诱发旧疾。此外,秋季肺金当令,如若肺金太旺则会克抑肝木,表现出四肢关节疼痛不利、颈项僵痛等症状,亦可表现出抑郁、悲伤等情志方面的问题。

就今年而言,许云分析,岁运火运不及,白露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人体温煦之力不足,体内寒湿运化受限,若不注意保暖,一味追求“秋冻”,则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夏季贪凉过度,伤及阳气,则随着阳气沉降,可出现腰痛、下肢发凉等阳气不足的症状。

那么,白露时节养生的重点是什么?许云表示,应放在养肺润燥和固表防寒两方面。具体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起居上,应早睡早起,顺应天时,睡好“午觉”以缓“秋乏”,及时增衣加被,防止受凉;

二是运动上,可选择一些自身体力承受范围内的运动,微微发汗即可,以达代谢暑湿、滋润肌表之效,切勿过度疲累、大汗淋漓,运动之后也要及时擦干,以免受风着凉;

三是饮食上,中医认为五脏相生相克,肺为肾之母,白露后可适当补肾养元,为过冬做好准备,中医讲白色入肺,黑色入肾,可以多食些梨子、山药、百合、银耳、白萝卜等白色食物以补肺气,搭配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黑色食物补肾精,进补的同时又能润燥,防止过度进补而出现上火的症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263.html

返回目录>>

 

重视手卫生 不得“红眼病”

2023-09-08    新华健康

 

  夏季是“红眼病”的高发季节。患者顶着红彤彤的双眼就诊时,总伴随这样的疑问:“我这几天也没看什么呀,怎么就‘红眼睛’了?”

  不怪眼睛乱看,要怪脏手揉摸

  其实,老百姓所说的“红眼睛”或“红眼病”,一般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急性结膜炎,在夏季广泛传播的主要是病毒性结膜炎。双眼更多见,可同时或先后发病,常见的症状为眼红、眼痒、刺激感及大量浆液性分泌物。

  而这些分泌物正是“红眼病”传染的重要来源。急性病毒性结膜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眼部,或间接接触污染物都可能引起病毒感染的发生。因此,“红眼病”并不会像坊间传闻的那样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或者是看到别人的“红眼睛”引起的。脏手揉摸双眼才是患病的主要原因。

  墨镜不防“红眼”,游泳要戴泳镜

  出人意料的是,戴墨镜并不能阻断“红眼病”的传播,但是正确佩戴游泳眼镜却可以起到阻断传播的作用。因为除了脏手揉眼外,接触疫水也是“红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倘若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那么感染就在所难免。而正确地佩戴游泳眼镜可以避免池水直接接触眼球,所以能够起到预防感染、避免传播的作用。不在自然水体里野游、选择消毒合格的正规泳池、游泳时不佩戴隐形眼镜等,都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夏天戴墨镜虽不能阻断“红眼病”的传播,但还是可以缓解患者的畏光症状,倒也不是全无益处。而主要的治疗措施则是在眼科医生指导下眼药膏、眼药水的正确使用,一方面患者要及时就诊,另一方面积极治疗,如患者恢复顺利,病程一般持续约2周。

  防备潜伏期,正确防治是关键

  有些患者对于感染时间耿耿于怀,总觉得自己发病前两天“老实本分”,毫无感染可能。事实上,发病前需要仔细追溯的可疑感染时间远超大家的心理预期。引起“红眼病”的病毒感染潜伏期可长达514天。发病后的最初几天传染性最强,一家人互相传染的情况颇为常见,因此,共同生活者不可共用毛巾、枕巾及眼部用药,避免接触患者的眼部及分泌物,如有接触需及时洗手。患病期间,尤其在急性期,建议儿童患者避免外出,患病的成年人也要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

  虽然病毒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有时也可导致患者进一步发生角膜感染、虹膜睫状体炎等。一旦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如视力下降、眼痛眼红加重等,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908/507cadbbe67c4f

返回目录>>

 

减少呼吸道反复感染 请儿科专家帮忙支招

2023-09-08    新华健康

 

  9月,学校和幼托机构纷纷迎来新学年。适逢夏秋交替,儿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洪建国教授为家长支招,如何增强孩子免疫力,防范反复呼吸道感染。

  免疫系统未成熟,强调接种疫苗

  从免疫角度来说,孩子7岁左右才能达到成人免疫水平,因此学龄初期之前的孩子更易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没有达到免疫功能修复,可以中医扶正,也可以应用西医补充。目前市面上辅助药物如糖蛋白、细菌溶解物等,对孩子增强免疫力有一定帮助。所谓细菌溶解物,就是将几种常见的细菌溶解组成的复合制剂。免疫制剂基本机理与特异性免疫(如疫苗)机理相差无几,它的特异性较弱,即没有注射疫苗那么效果精准,但由于免疫制剂分子量相对较大,作用范围可能更广。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建议每年高发季节前可以服用细菌免疫调节剂,严重者第一年可以吃两个疗程,此后每年高发前一个月补充,让免疫功能修复到相对完善的状态。洪建国教授强调,家长为孩子选用药物前要咨询儿科医生,根据专业指导合理服用。

  特异性免疫同样必不可少。临床数据显示:新冠叠加流感重症比例会有所增加。流感好发于秋冬季节,洪建国教授建议,进入10月份后,可安排孩子注射流感疫苗。全球医学界已形成的共识是,注射疫苗可明显降低感染流感以及流感重症的几率。

  坚持卫生习惯,减少感染风险

  临床发现,许多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偏食的习惯,有的摄入过多蛋白质,有的不吃蔬菜或吃得太少。饮食平衡该如何实现?洪建国介绍,人类基本的营养需求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儿童成长需要优质蛋白质,一般源自蛋类、牛奶等乳制品、红肉、白肉。有的人只吃白肉,身体可能会缺铁;有的人只吃红肉,身体负担可能会较重,因此营养搭配十分重要。此外,各类蔬菜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偏食的孩子可以补充维生素,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都是有限度的,过量食用适得其反。有些孩子维生素D补充太多,配方奶粉中本身就添加了维生素和钙,额外再补充,摄入量就会超标。再以锌为例,上海地区儿童缺锌率非常低,除非家里所有的饮用水都严格过滤,否则孩子缺锌概率很小,因此生活中没有必要再特意补充锌。

  洪建国教授提醒,预防呼吸道感染需要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关注手卫生,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尽量避免在疾病流行时前往人多拥挤处。

  分情况就医,切忌病急乱投医

  对于感染后是否需要去医院就医,洪建国教授表示,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要知道孩子既不会装病,也不会硬扛。当孩子出现感冒发烧症状时,精神状态和体征是观察要点。如果孩子发烧以后精神稍微疲软一点,服用退烧药后,基本如常,照常蹦跳,可以先在家里继续观察,不急着往医院送。如果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下降不能维持4—6个小时,就要及时送医。其次是饮食状况。作为小婴儿的家长,如果观察到孩子进食量明显减少一半以上时,务必到医院就诊。另外,如果孩子一发烧就手脚冰凉,甚至寒战或者抽筋,家长要赶快带孩子就医。其他需要就医的情况,包括有固定的耳朵痛、肚子痛,或者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每一次感染以后,免疫功能要恢复到原始的状态都需要一段时间。当免疫系统缺乏足够的修复时间,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一旦孩子发生呼吸道感染,不建议硬要送去学校,先好好休整一下,以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908/cf891e0cd1de

返回目录>>

 

新疗法?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优点疗法显著改善卒中后失语症

2023-09-08    环球网

 

近日,昌平实验室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脑刺激》(Brain Stimulation)发表了关于卒中后失语症新疗法的论文。这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针对个体化功能影像引导的额上回语言区(SFG)靶点进行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失语的语言功能康复具有显著疗效。

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40岁以上居民脑卒中患病率为2.6%,每25人就有一人发生过脑卒中,340万人新发卒中。超1/3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卒中后失语症(PSA),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传统的卒中后失语治疗通常依赖于言语训练等行为学疗法,这种通过外周刺激反向引发中枢神经可塑性变化的疗法起效慢,效率低, 对语言功能的提升作用有限。近年来,以经颅磁刺激技术为代表的非侵入的脑刺激,通过外加磁场对大脑特定脑功能区进行精准调控,可实现对特定神经回路的精准靶向治疗,是脑疾病治疗的前沿方向,也展现出了治疗卒中后失语的巨大潜力。

对于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临床常用的额下回(IFG)区域可提升患者的语言能力评分,但刺激该脑区容易产生疼痛感等不良反应,患者不耐受,影响了其治疗的开展和最终的疗效。额上回(SFG)也包含语言功能区,该脑区位于颅顶附近,操作便利且患者耐受。但是由于语言网络的位置、大小和形状都展现出了较大的个体差异,对语言网络的个体化精准识别是提升效果的关键点。

针对难以确定个体化语言靶点这一问题,来自昌平实验室和中康北京博爱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优脑银河的BrainSector Cloud集成的个体化脑功能区剖分技术(pBFS)对患者的大脑进行了个体化脑功能剖分,为每位患者制定出213个个体化脑功能分区,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位于额上回的个体化精准语言靶点。每个患者的治疗靶点都不相同,据此可实现更好的个体化治疗。

研究团队招募了45位符合条件的卒中后失语患者并平均分为三组,进行三周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小组1是左脑兴奋性刺激组(iTBS),小组2是右脑抑制性刺激组( cTBS),小组3是以伪刺激作为安慰剂的对照组(sham)。除了磁刺激以外,三组被试都在北京博爱医院接受了常规的言语治疗。在三周的治疗中,接受了真刺激的患者分组取得了语言能力评分上的显著提升,且大多患者在第一周之后就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改善。相较于传统以额下回为靶点的治疗方案,本实验中以额上回为靶点的治疗方案对语言能力分数的提升效应幅度更为显著。

研究结果验证了基于优点疗法的无创经颅磁刺激治疗在卒中后失语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卒中后失语患者的额上回个体化经颅磁刺激的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好。相较于传统言语训练疗法,患者言语恢复速度提升明显,整体疗程得以缩短。该实验还首次确认了对右脑语言区的抑制性刺激也可取得与对左脑语言区兴奋性刺激类似的疗效,为将来探索左右脑联合治疗打下了基础。

作为本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三科主任张皓教授表示:“本次研究针对卒中后失语症提供个体化精准靶点诊疗方法,明显提升疗效,这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都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助力减轻整个社会的疾病负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RibftjgL5

返回目录>>

 

脑机接口真的来了!

2023-09-07    参考消息网

 

据《日本经济新闻》91日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等机构通过在人体内植入脑信号读取装置,成功让因脊髓受损而下半身瘫痪的患者恢复自主行走能力。脑机接口(BMI)技术的进步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突破性变化。

脊髓内含神经,负责脑信号的传递。一旦脊髓受损,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四肢瘫痪就难以行走。

今年5月,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和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一项临床研究成果:在一名因遭遇车祸而部分颅脑脊髓受损、瘫痪在床10多年的男性身上应用BMI技术,使其重新自主行走。

研究人员将患者部分头骨切除,在其头部左右两边各植入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传感器,用于检测硬脑膜外部的电信号。为了正确理解脑信号的意义,研究人员让人工智能(AI)学习人在活动四肢时发出的脑信号。

此外,位于患者腰部的那段脊柱也被植入某种装置,可以对脊髓进行电刺激。AI对所需电刺激的强度进行了研究分析。

如此一来,患者想活动身体时,传感器就会检测到大脑发出的信号,背部计算机立即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对脊髓进行相应的电刺激,使患者能够完成站立、行走等动作。

瑞士洛桑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若瑟琳·布洛克表示,起初这项研究就像科幻小说内容一样,但最后竟然成功了。这对于脊髓受损患者的康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此前,研究团队并未打算读取脑信号,只是通过刺激脊髓帮助患者活动身体。但是,这样无法让患者的身体活动与自身意志匹配,“如同机器人一般单调乏味”。患者本人也表示:“之前我是被电刺激控制,如今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脑控制电刺激。”

如今,患者在不借助相关装置的前提下,也能借助拐杖短距离行走。这可能是因为,其体内还残存部分脊髓,大脑通过这部分脊髓传递信号至下半身的机制得到加强。研究人员将继续评估患者身体机能可以恢复至何种程度。不过,要注意的是,该患者的脊髓并未完全受损。

对于瘫痪程度和部位各不相同的患者,研究人员为了弄清该疗法在他们身上是否普遍适用,已经展开更大范围的临床试验。除了将装置做得越来越小之外,能否让上肢也恢复行动能力成为新课题。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牛场润一对上述研究成果表示赞赏:“我们已经非常接近于提供将生物器官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医疗服务。”

美国诺思韦尔医疗保健公司范斯坦医学研究所今年7月也宣布,在一名因遭遇事故而脊髓受损的男性脑中植入特殊装置,成功使其皮肤恢复触觉,上肢重新活动。

这名脑部被植入电极的患者想要活动手臂时,大脑会向计算机发送电信号,AI对电信号进行解读后,再将其传导至贴在手臂上的电极,刺激相应的肌肉。

为了让患者恢复触觉,需要使用与指尖和手掌相连的传感器读取皮肤受到的刺激,并通过计算机将电信号传输至大脑中的装置。

患者经过反复训练,已经可以在不连接计算机的情况下自主活动手臂,且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准确感知手臂的何处被触摸。

BMI技术面临的课题还包括经济成本和心理负担。患者如果不想动手术,也可以佩戴类似于头盔的装置,用于读取脑电波。牛场教授就正在开发头戴式的中风患者康复装置。

但是,由于毕竟隔着骨头和皮肤,这种头戴式装置读取脑信号的能力存在局限性,优点则是价格低且安全性高。随着BMI技术的发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手术型疗法和非手术型疗法中做选择的流程可能会变得更加清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RKXYyVLWb

返回目录>>

 

基因编辑可将癌细胞变为健康肌肉

2023-09-08    参考消息网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95日报道,科学家们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实验室中将癌细胞转化为健康的肌肉组织。他们希望能够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8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室中让横纹肌肉瘤细胞中的一种特定蛋白质复合物失活,会使这些肿瘤细胞转化为健康的肌肉细胞。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形成于骨骼肌组织的罕见癌症,主要影响10岁以下的儿童。

尽管该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但这种将癌细胞“重置”为健康细胞的过程(被笼统地称为分化疗法)已在白血病等其他类型的癌症治疗中接受了测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四种药物用于治疗白血病,这些药物通常通过抑制癌细胞中的一种特定蛋白质来发挥作用。

该研究论文的作者们称,新研究找出的蛋白质复合物可以充当这种疗法的靶标,而且随着进一步的开发,对横纹肌肉瘤患者而言,它可能成为一种前景光明的新治疗选项。医生通常利用手术、放疗和化疗来治疗横纹肌肉瘤患者。

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美国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教授克里斯托弗·瓦科奇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技术可以让你研究任何癌症,并寻找使其分化(或使其停止不受控制的增殖并转化成正常的非癌细胞)的方法。”他还说:“这可能是提高分化疗法普及度的关键一步。”

分化是干细胞分裂并形成生物体内各种类型细胞(例如肌肉或脂肪细胞)的过程。这些细胞都有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使它们能够发挥特定功能。然而,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基因突变会让他们的细胞产生一种名为PAX3-FOXO1的特定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阻止骨骼肌细胞发生分化。这样一来,这些细胞没有变成肌肉,而是形成了大量的癌组织。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CRISPR来敲除不同的基因,以确定哪些基因生成的蛋白质会与PAX3-FOXO1合作来阻止横纹肌肉瘤细胞分化。他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横纹肌肉瘤细胞丧失制造核因子Y(NF-Y,一种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能力,该细胞就会分化为肌肉细胞。直接敲除PAX3-FOXO1也有同样的效果。

瓦科奇在声明中说:“肿瘤失去了所有癌症属性。它们从只想自我复制的细胞转变为致力于收缩的细胞。”

尽管让PAX3-FOXO1失活和让NF-Y失活可以产生相似的效果,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蛋白质在物理上并不会相互作用。相反,在横纹肌肉瘤细胞中,NF-Y通过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结合来激活制造PAX3-FOXO1所需的基因。因此,通过阻断NF-Y,研究人员也阻断了PAX3-FOXO1的形成。

要将这些发现转化为治疗横纹肌肉瘤的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能抑制NF-Y的药物已经在开发中,包括阻止蛋白质复合物形成或与DNA结合的药物。

科学家需要克服的一个障碍是,NF-Y也调节健康细胞内的重要过程,例如新陈代谢和细胞周期,即细胞在生长和分裂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步骤。不过,瓦科奇及其团队假设,由于横纹肌肉瘤细胞对PAX3-FOXO1表达的变化“高度敏感”,可能存在一扇“机会之窗”,即药物抑制NF-Y的时间长到足以让横纹肌肉瘤细胞分化,但又没有长到会让健康组织受损。他们称,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来证实这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S9W4CFwlh

返回目录>>

 

一斗穷,二斗富是真的吗?中科院发现“斗”和“簸箕”的基因秘密

2023-09-07    健康网

 

俗话说: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这里的斗指的就是指纹的斗形。

人们认为,斗寓意聚财,一个人手上的斗越多越富有。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真的跟人的运势有关?

一、“一斗穷二斗富”,指纹真的跟运势有关吗?

世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指纹。对于每个人指纹是独一无二的“徽章”,是皮肤凹凸所形成的纹路,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弓形、箕形和斗形。

中科院上海营养健康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十余家科研单位在Cell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首次揭秘了指纹的形成之谜,证明人类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纳入东亚人群与欧洲裔人群构成的23000多例个体的基因数据。结果发现,基因主要与肢体发育形成相关,尤其是最具显著性的EVI1基因在胚胎肢体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而EVI1同时也调控指纹形成,显示出基因的多效性。

在古代,指纹则与财富有关。古人认为,斗的形状闭合内敛,而簸箕开口在外,因此斗代表进财,簸箕则代表散财。

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上述研究已证实,指纹的形成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它只是人类的生物特征,并不能决定未来的贫富。要想未来过得好,还是得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才行!

二、指纹与运势无关,但却是健康的信号

由于指纹由基因决定,因此很多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比如:

美国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就曾研究过,通过分析后发现:女性左手指的箕形纹开口向右边的较多的话,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美国纽约大学也做过指纹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老年痴呆组中,72%的人10个手指有8个指头为小指侧箕形,而对照组中只有26%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汪思佳介绍,科学界已经发现不同的皮纹表型与许多先天遗传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与指纹基因有关的EVI1,则与白血病患病风险有关。

三、脑血栓来临,手指知道!

人的健康不仅与指纹有关,跟手指也密切相关。当人体健康受到威胁时,手指会发出警报,要高度警惕。

1、脑血栓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栓形成、血管闭塞,也就是日常所说的脑梗死。脑血栓出现,一般会有明显信号,包括手指甲凹陷,可能是脑部血液不畅导致;手指冰凉,可能与体内神经末梢有关;也可能出现手指发麻,多是血液不畅导致。

除了手部症状,脑血栓还可能伴有舌根发硬,谈吐不清、血压持续异常升高、突发性的头痛剧烈等症状。

2、肺癌

杵状指的是手指顶端组织增生和肥厚,形状如棒槌一般。很多肺癌患者都会有杵状指的情况,这是由于肺部气管阻塞,交换氧气的能力减弱,使得组织器官缺氧,从而导致指端增厚。

除了杵状指以外,肺癌还可能伴有阵发性咳嗽、痰中带血、胸部胀痛、低热等症状。

3、甲黑素瘤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钟剑波指出,若指甲出现黑线时,且短期内不断变宽、变黑,甚至呈梯形、三角形,特别是皮肤周围也出现黑色斑块,需警提示是黑色素瘤表现。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变的肿瘤,最初会在甲下呈现出一条黑色竖线。

4、雷诺综合征

雷诺综合征的症状称为雷诺现象,指手指末端在寒冷或精神紧张等因素刺激下,四肢末端细动脉痉挛,皮肤会突然苍白,继而接着皮肤会变紫,然后变红。疾病发作时往往只累及一个或少数指端,其后可逐渐扩展到更多的手指(足趾),也会波及鼻尖、颊和耳廓。严重者指端出现溃疡、坏疽,或手指变短。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DIFI7C4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这些伤颈、伤腰、伤膝的习惯,很多人都有,现在改还来得及!

2023-09-07    健康时报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不知不觉中会伤害颈、腰、膝、脚,我们需要更好地规避风险,保护身体各部位的健康。

生活中伤颈的三个习惯

1. 总低头

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刘荣顺在其医院公众号刊文表示,习惯长时间低头看书看手机、低头走路等,是造成如今颈椎病年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低头的时候,颈椎部位受到的压力过大,颈椎前屈度发生变化,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已患有严重颈椎病的人,长时间低头后,突然抬起头时,还容易因暂时性脑缺血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更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突发中风。

2. 不睡枕头

睡过低的枕头或者不用枕头,会使人在睡眠中长时间保持抬头的状态,对于习惯低头工作的人来说,仰着头睡觉可能一时让人感觉挺舒服的,然而,如果连续如此,颈部韧带长时间绷紧,会出现劳损,对颈椎健康不利。同样,枕头过高也会加重颈椎疾病。

3. 趴桌上睡觉

这种姿势要求颈部前倾,造成与正常生理弯曲相反的变化,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颈椎变形,颈部肌肉疲劳,并引发颈椎病等。

生活中伤腰的三个习惯

1. 久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王作伟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表示,久坐而且常常塌着腰坐,腰椎得不到充分地休息,长此以往,腰背肌会出现疲软,这时腰椎的生理曲度变直,腰椎加速老化,就很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所以,坐40分钟左右就应该站起来活动活动,可以去趟卫生间、接水喝、伸展身体、走动一下。此外,坐着时可以在腰后放一个靠枕,抬头挺胸,背部靠在后背上,这样也能减轻腰椎压力。②

2. 弯腰提重物

这个动作是大家平时经常做的,捡地上的东西或者搬重物,直接就弯下腰,伸手拿到东西就直接站起来。这个动作非常伤腰!

弯腰拿重物,对腰椎的压力是非常不均匀的,很多人都是在做这个动作时发生了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先蹲下来,用双手将重物抱着,最好重物可以紧贴身体,然后用腿部力量慢慢站起来,这样就能避免腰椎的压力过大。

3. 剧烈地跑、跳、落地

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平时不经常锻炼的人,突然剧烈的跑、跳、落地都是非常伤腰的,比如说打篮球跳得很高,然后突然落地,或者打羽毛球做扣杀的动作等。高高跳起,重重落在地上,在落地的一瞬间,会让腰椎间盘压力突然增加很多倍,这时候容易腰椎间盘突出。

生活中伤膝的三个习惯

1. 经常蹲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黄玮刊文表示,蹲着干活、蹲着上厕所等动作对膝盖的压力非常大,生活当中尽量注意少下蹲。

2. 登山爬楼梯

尤其不建议中老年朋友将登山、爬楼梯等作为一种日常的锻炼方式。因为这个动作易损伤软骨,而一旦软骨磨坏了,就不能再生了。

3. 跪坐着

无论是练瑜伽还是跳健身操,“跪”这个动作和“蹲”的道理是一样的,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很大。③

生活中伤脚的三个习惯

1. 长时间走路

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在其医院公众号刊文表示,许多的足底疼痛都是由于过度负荷所引起的,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要避免一次性的久行、久站,在有不适感的情况下及时休息。若遇到较长的路段,不妨分段走,走走停停能够有效缓解疲劳。

2. 频繁穿高跟鞋

上海市同济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杨云峰曾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有些人经常穿高跟鞋、尖头鞋,全身重量易集中在足前部,尖头鞋往往迫使前足强行挤压在狭小的三角形区域里,使得足趾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逐渐形成拇外翻。尽量选择鞋跟不高、鞋头宽松一些的鞋。

3. 鞋不合适

鞋是脚最常接触的界面,如果鞋有问题,难免会造成脚的问题。鞋底平面有倾斜、鞋底太软太硬、鞋底软硬不均衡、鞋里空间不适合脚等都可对脚部造成一定损伤。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E11VEDQ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想留住脸上的胶原蛋白?试试这18个美容妙招

2023-09-08   北京青年报

 

    如今,“满脸胶原蛋白”已经成了年轻态的代名词。在寻求护肤秘方时,你会听到很多关于“增加胶原蛋白”含量的讨论,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皮肤病学家认为,胶原蛋白是皮肤中的主要结构蛋白,它就像脚手架一样提供了大量的架构空间,使皮肤显得光滑无皱纹。

  胶原蛋白的流失始于二十岁出头。阳光照射和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都会分解胶原蛋白,促使皱纹产生。当然,年龄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的生成量减少,因此皮肤看起来会更薄,结构支撑较少,这就是人们注意到自己的皮肤松弛下垂的原因。

  因此,如何留住胶原蛋白并刺激其快速新生,成了爱美人士追求的终极目标。下面,就为大家盘点18种保存和增加胶原蛋白的妙方。

  涂抹类视黄醇

  类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它可以上调与胶原蛋白生成相关的基因。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皮肤病学家发表在《美容皮肤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涂抹含有类视黄醇的乳膏12周后,参与者的面部皱纹有所改善。

  尝试补骨脂酚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皮肤病学家发表在《英国皮肤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补骨脂酚是类视黄醇的天然替代品,它同样能刺激皮肤细胞周转,从而增加胶原蛋白的生成量,而且对皮肤造成刺激的风险较小。它对皮肤敏感的人特别有帮助。

  涂抹维生素C

  早上在面部涂抹厚厚的一层维生素C软膏。这种维生素可以保护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免受紫外线的损害。更重要的是,维生素C还能引发胶原蛋白的形成,并稳定皮肤中的胶原蛋白。

  补充肽

  肽是一种短链的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含有肽的产品已被证明有助于促进皮肤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生长,提高紧致度。

  每天涂防晒霜

  防晒霜不仅对于预防皮肤癌重要,而且它能保持皮肤年轻和有弹性。紫外线照射会引起胶原蛋白的分解,从而导致面部皮肤出现细纹和皱纹,因此要勤抹防晒霜,即使是在多云的日子和阴天的时候出门。美国皮肤病学会建议选用防晒系数(SPF)为30或更高的广谱防晒霜。

  由于防晒霜的效果只能持续2个小时,因此过了这段时间就要重新涂抹,尤其是在长时间接触阳光照射时。检查防晒霜上的标签,各种产品推荐重新涂抹的时间有所差异。

  此外,涂抹防晒霜时不要忘记颈部、胸部和手背等不显眼的部位。这些部位会受到累积的阳光损伤的影响,因为这些区域的皮肤更薄,因此更有可能显示出衰老的迹象。

  吃胶原蛋白补充剂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胶原蛋白补充剂,包括可以混合到咖啡和奶昔中的粉末状胶原蛋白。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皮肤病学家发表在《药物与皮肤病》杂志上的一项初步研究成果表明,口服这种营养补充剂有助于增加皮肤的弹性和含水量,提高皮肤内胶原蛋白的密度。

  饮食中加入瘦肉蛋白

  爱美的人要食用含有足够蛋白质的均衡饮食。高蛋白食物含有对胶原蛋白合成至关重要的氨基酸。瘦肉蛋白的来源包括鱼、海鲜、去皮的鸡胸肉和瘦牛肉与猪肉。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

  富含糖的饮食会促进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这种物质会分解胶原蛋白。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和查看成分表,尽量限制对添加糖的摄入量。

  多吃新鲜农产品

  把餐盘的一半装满新鲜果蔬有很多益处,包括预防心脏病、中风和癌症。此外,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农产品可以帮助防止降解胶原蛋白的自由基损伤。

  戴帽子遮阳

  戴一顶宽边的帽子可以保护脸、头皮和脖子免受阳光的损伤。为起到防晒作用,要选择由紧密编织材料制成的宽边(至少8厘米)帽子。

  戴墨镜保护好眼睛

  为阻止鱼尾纹的形成,外出时要戴上墨镜。在眼睛周围形成环绕式的阴影可以阻止紫外线从侧面偷偷溜进来。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说法,即使是便宜的墨镜也能阻挡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

  不吸烟

  吸烟以多种方式造成皮肤老化。它会减少向皮肤输送的血流量和氧气。吸烟还会产生有害的自由基,损害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纤维,降低皮肤中抗氧化剂的功效,最终加速皱纹的形成。

  化学剥脱术

  抗皮肤衰老的高科技方法有很多,包括化学剥脱术。这种方法使用羟基酸(如乙醇酸)来促进皮肤细胞的周转,进而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化学剥脱术的直接好处表现为它有助于改善皮肤的色泽和质地,以及细纹和皱纹的外观。

  其他治疗方法

  皮肤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推荐激光皮肤磨削术、射频治疗、微针疗法、强脉冲光和玻尿酸等焕肤方法。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来发挥作用,帮助减轻明显的衰老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皮肤看起来更均匀、更光滑。

  积极减压

  压力会导致炎症,削弱身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加速皮肤衰老。当生活的重担要把你压垮时,一定要采取一系列的减压策略,以便做好准备。

  多运动

  体育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头脑和皮肤年轻。运动是减缓衰老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保持身体活跃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减少饮酒量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皮肤病学家发表在《临床与美容皮肤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酒精会损害皮肤生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以及其天然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使皮肤更容易受到损坏。每周喝8杯或更多酒的人更容易出现细纹和皱纹。

  睡个美容觉

  虽然还需要对人类进行更多的研究,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通过对老鼠的研究发现,保持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有助于胶原蛋白的更新。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晚睡79个小时的美容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08/c14739-4007300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