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02

发布时间:

2023/06/02

浏览次数:

355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6-02

 

内容导读

 

夺命凶手"会厌炎

"

 

热点追踪

 

推动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人民健康大会·国民视觉健康论坛即将举行

2023-06-02    人民网

 

由人民网主办的2023人民健康大会·国民视觉健康论坛”将于66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论坛将以“共同呵护明亮‘视’界 开启光明未来”为主题,邀请政产学研各方对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与应用展开研讨,为不断完善眼健康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服务体系出谋划策,助力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保护好他们的眼睛,利在未来。日前,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2023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要在2018年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本次论坛将邀请多位眼科专家聚焦全民眼健康以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话题,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及新观念”“近视的干预手段及治疗方案”“现代常见眼疾预防及治疗”交流眼科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从加强综合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建设、提升眼科医疗服务能力、优化眼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规范临床诊疗行为4个方面入手,推进我国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提升全民眼健康水平?本次论坛,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多家医院和相关单位的眼科专家将共聚一堂,分享眼科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诊治进展以及前沿洞见。

国民视觉健康论坛是由人民网主办的系列学术交流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系列论坛深度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全民眼健康事业等核心问题,分享近视防控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开展眼健康公益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618.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彭丽媛与非洲第一夫人发展联合会共同倡议发起关爱非洲孤儿健康活动

2023-06-02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1日电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与非洲第一夫人发展联合会共同倡议发起“中非携手暖童心”关爱非洲孤儿健康活动。中国驻非洲各国使馆和驻有关国家医疗队赴当地孤儿院或相关机构看望孩子们,开展健康体检义诊、捐赠爱心包等活动。

彭丽媛在倡议中表示,中国是非洲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今年是中国政府向非洲派遣医疗队60周年,中国医疗队积极为非洲国家民众提供帮助,成为传递中非友谊的白衣使者。希望关爱非洲孤儿健康活动向孩子们传递温暖和关怀,增进非洲儿童健康福祉,为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非洲第一夫人发展联合会轮值主席、纳米比亚总统夫人根哥斯以及联合会成员积极响应,对彭丽媛长期关心支持非洲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表示高度赞赏。多个非洲国家总统、总统夫人、高级官员等出席本国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场面感人。大家纷纷表示,相知无远近,中国胜亲邻,衷心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向非洲提供的无私帮助和宝贵支持,期待续写非中友谊新篇章,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wjw/mtbd/202306/5d9cab008028480fb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我省举办第36个世界无烟日活动暨健康科普专家库分库工作启动仪式

2023-06-01    浙江省疾控中心健教所

 

531日上午,我省第36个世界无烟日活动暨健康科普专家库分库工作启动仪式在杭州市举行,活动主题为“无烟,为成长护航;科普,为健康助力”。本次活动由省委省政府健康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拱墅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肿瘤医院、拱墅区卫生健康局承办。

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和控烟限酒行动作为健康浙江行动的两个专项,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8.36%,高出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目标值8.36个百分点。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现在吸烟率已降至19.12%,提前完成《“健康中国2030”行动规划纲要》中目标任务。

全省烟草使用流行情况呈现以下4个流行特征:一是人群吸烟以男性为主。全省男性现在吸烟率达到36.32%,远高于女性的0.27%。二是中年人吸烟行为较为普遍。不同年龄段居民中现在吸烟率最高的为45-49岁年龄组,达到23.81%,其次为50-54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为23.74%。三是农村高于城市。农村地区居为19.58%,高于城市地区的18.46%。四是人群二手烟暴露呈现下降趋势。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率为46.14%,较2021年的48.40%有所下降。

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进中,各部门协同推进、全方位创新发展:一是围绕重点人群开展健康科普。会同省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推进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以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二是建设专业技能精湛的健康科普队伍。组织开展浙江省健康教育职业技能大赛等多项比赛,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科普创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持续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省级医疗卫生单位龙头示范作用,组建多学科多专业科普专家分库。目前已有18家牵头单位已开展23个专业的健康科普分库建设工作。四是全力打造融媒体科普平台。相继在“浙里健康”、“浙里科普”上线健康科普专栏,和传媒机构合作打造专家访谈、系列直播等品牌,在全国首次采用数字AI技术开展科普直播,健康科普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迈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动健康知识普及和控烟工作,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做好控烟宣传倡导工作。完善“两库一机制”的建设,建成省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的科普专家库分库,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科普资源;健全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更多医务人员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健康信息;以开展“世界无烟日”活动为契机,持续做好控烟等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吸烟、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倡导青少年拒吸第一支烟,呼吁烟民戒烟,养成不带烟、不吸烟、不递烟的文明行为习惯。

现场活动上,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代表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宣读倡议书,倡议全省医务工作者做好健康科普“倡导员”“宣传员”“示范员”。活动为浙江医院等18家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库分库牵头单位进行了授牌,并正式启动我省健康科普专家库分库工作。

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科协、省社科联等相关部门和处室负责人、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分库牵头单位负责人、媒体代表、群众代表等10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kjy/ywdt/202306/t20230601_16395.shtml

 

 

返回目录>>

 

2023年安徽省疾控系统人类遗传资源项目与科研管理培训班在合肥举办

   2023-06-01    安徽省疾控中心科教科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疾控系统人类遗传资源项目与科研管理工作,推动疾控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530日安徽省疾控系统人类遗传资源项目与科研管理培训班在合肥举办。全省各市疾控中心科教工作分管主任、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各市《安徽预防医学杂志》联络员,省疾控中心学术和伦理委员会成员、各研究室主任、各科研秘书等70余人参加培训。

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志荣出席开班仪式,并指出科技引领疾控事业发展,公共卫生工作离不开科学研究,希望全省疾控战线的同志们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素质,学习科技政策,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把公共卫生实践理论化、科研化,使科技推动疾控事业持续发展。

培训班特邀中国疾控中心科研处陈园生处长、安徽省科技情报所李南凯副研究员、安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胡志亲临授课。他们分别做《科研助力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转化64号文的相关情况和实践思考》《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专题讲座。培训内容丰富新颖,讲解深入浅出,大大激发了参会代表对疾控科研工作的热情。省疾控中心科教科负责人还做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注意事项及相关风险防控》专题讲座,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省疾控中心近三年科研发展情况。之后,省疾控中心科教科工作人员与各市疾控中心科教工作分管主任、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开展了“强化科技支撑,助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教育调研座谈。

此外,为了推进安徽预防医学杂志工作,培训班期间还举办了《安徽预防医学杂志》联络员工作会议,各市联络员就论文撰写、杂志投稿等相关工作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积极为杂志发展建言献策。

摘引网址:https://www.ahcdc.cn/content/detail/64783ebfe88b7c367c8b4580.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徐瑞华/鞠怀强团队揭示IL-1β通过抑制肿瘤细胞铁死亡,促进肿瘤免疫治疗抵抗

2023-06-01    生物世界   

 

该研究解析了IL-1β通过诱导NNT乙酰化抑制肿瘤细胞铁死亡并介导免疫治疗抵抗的新机制,明确了炎症微环境可通过重塑肿瘤代谢降低免疫治疗疗效,拓宽了对炎症微环境在肿瘤代谢重编程及抗肿瘤免疫中作用的认知,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伴随着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失调。肿瘤免疫治疗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重新激活免疫系统,恢复其免疫监视功能以达到控制及清除肿瘤的目的,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近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临床实验中证实了相比于单纯化疗,食管癌患者更能从PD-1抗体+化疗”模式中获益,进一步的转化研究证实也只是部分病人能够真正获益,仍有相当比例的 “冷肿瘤”(如肠癌、肾癌等)患者对此类免疫疗法响应较差,长期获益比例低。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是导致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探索肿瘤微环境抑制抗肿瘤免疫的作用方式和调控机制将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和新策略。

炎症微环境是肿瘤的特征之一,至少有25%的肿瘤在发生学上与慢性炎症相关。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在多种肿瘤中被证明可以降低癌症发病率。白介素1β(IL-1β)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其基因多态性与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和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表明,IL-1β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招募MDSC至肿瘤微环境从而抑制抗肿瘤免疫,但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在PD-1抗体与含铂化疗基础上额外联合IL-1β中和抗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却宣告失败,提示IL-1β影响抗肿瘤免疫的作用机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往针对IL-1β的研究绝大部分聚焦于其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或炎症细胞的调控,而IL-1β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意义仍不明确。

肿瘤代谢重编程与肿瘤恶性增殖、转移及免疫治疗抵抗密切相关。中山大学徐瑞华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胃肠道肿瘤的临床诊治策略与基础转化研究,近期发现:靶向叶酸代谢关键酶MTHFD2破坏氧化还原稳态抑制结直肠癌恶性进展;肿瘤甲硫氨酸代谢以m6A依赖的方式增强免疫检查点转录水平从而促进免疫逃逸,展现了代谢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明确炎症微环境是否通过调控肿瘤代谢介导免疫治疗抵抗并阐明其分子机制对于提高免疫治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02352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鞠怀强教授团队在 Cell 子刊 Molecular Cell 上发表了题为:IL-1β-associated NNT acetylation orchestrates ironsulfur cluster maintenance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resistan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IL-1β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内膜蛋白NNT的乙酰化,从而调控铁硫簇稳态,进而抑制肿瘤细胞铁死亡并介导免疫治疗抵抗。

NNT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在质子动力势的驱动下催化NADP+生成NADPH,其对线粒体NADPH的贡献占比近50%。该研究发现,IL-1β处理可显著诱导胃癌细胞中NNT乙酰化修饰的上调,进一步通过氨基酸位点突变及蛋白质谱鉴定出K1042位点是受IL-1β调控的关键乙酰化修饰位点。

机制研究表明,IL-1β通过诱导乙酰基转移酶PCAF进入至线粒体介导NNT K1042乙酰化,该位点的乙酰化可增强NNT与其底物NADP+的亲和力从而增强催化活性,进而促进NADPH的合成。在线粒体中NADPH参与维持铁硫簇稳态及含铁硫簇蛋白的功能。该研究发现,IL-1β处理可显著提高NNT野生型肿瘤细胞内含铁硫簇蛋白的功能,而NNT K1042位点突变的肿瘤细胞对IL-1β无响应。

铁硫簇是细胞内铁离子的感受器,铁硫簇不足会导致细胞启动铁饥饿反应(iron-starvation response)从而上调铁转运体TFRC的表达水平进而从胞外摄取大量铁,导致细胞铁过载(iron overload)。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离子依赖的由脂质过氧化物过度累积导致的调控性细胞死亡,细胞内的铁过载会增加其对铁死亡的敏感性。该研究发现在铁死亡压力下,IL-1β可显著降低NNT野生型肿瘤细胞内的亚铁离子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保护细胞免于发生铁死亡但对NNT K1042位点突变的肿瘤细胞无保护作用。

既往研究表明,CD8+T细胞可通过分泌IFN-γ抑制肿瘤细胞xCT的表达并重塑脂代谢以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

为探究IL-1β能否通过诱导NNT乙酰化协助肿瘤细胞抵抗免疫治疗引发的铁死亡,研究者构建了多种小鼠肿瘤模型,结果表明,联用IL-1β中和抗体或阻断NNT乙酰化可显著增加PD-1抗体治疗引发的肿瘤细胞铁死亡。此外,该研究引入了多种癌种的免疫治疗队列样本,结果表明,血清中IL-1β含量较高的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更差。

总的来说,该研究解析了IL-1β通过诱导NNT乙酰化抑制肿瘤细胞铁死亡并介导免疫治疗抵抗的新机制,明确了炎症微环境可通过重塑肿瘤代谢降低免疫治疗疗效,拓宽了对炎症微环境在肿瘤代谢重编程及抗肿瘤免疫中作用的认知,为开发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501e746658d.html

 

 

返回目录>>

 

Cell:压力大,易拉稀!心理压力通过肠神经系统加剧肠道炎症

2023-06-01    生物世界

 

这些发现为大脑对外周炎症的影响提供了机制解释,将肠神经系统(ENS)定义为心理压力和肠道炎症之间的中继站,并表明压力管理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IBD)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肠道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可能是

如果你曾“跟着感觉走”做决定,或者在紧张的时候感到“胃里翻江倒海”,那么你可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来源获得了信号——第二大脑。这是一个隐藏在消化系统的“肠道中的大脑”,即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包含了超过1亿个神经细胞,它正在改变我们对消化、情绪、健康,甚至是思维方式的理解。

心理压力对整个身体的炎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表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可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强大但未被充分利用的策略。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心理压力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尤为显著,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支持压力生活事件会加剧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然而,加剧压力相关IBD的机制基础尚不完全清楚。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relays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ENS)在介导慢性压力对肠道炎症加剧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大脑对外周炎症的影响提供了机制解释,并提示了我们在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管理中考虑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枢神经系统(CNS)对心理压力的反应已被深入研究,而肠神经系统(ENS)对压力的反应及其后果目前仍知之甚少。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揭示了心理压力通过肠神经系统(ENS)影响肠道炎症的几种机制。

该研究发现,肠神经系统(ENS)在介导慢性压力对肠道炎症的加重作用中的关键作用。糖皮质激素水平的长期升高驱动肠胶质细胞炎症亚群的产生,该亚群通过CSF1促进单核细胞和TNF(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炎症。此外,糖皮质激素通过TGF-β2导致肠神经元转录不成熟、乙酰胆碱缺乏和运动障碍。

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在三个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队列中验证了心理状态、肠道炎症和运动障碍之间的联系。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为大脑对外周炎症的影响提供了机制解释,将肠神经系统(ENS)定义为心理压力和肠道炎症之间的中继站,并表明压力管理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IBD)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肠道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可能是改善精神健康损害炎症后遗症的治疗靶点。

这项研究有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这为肠胶质细胞(EGC)的生物学提供了重要见解,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肠胶质细胞的分子状态及其对肠道微环境的影响受到中枢神经系统(CNS)来源的信号的影响。因此,肠胶质细胞可能在CNS-ENS通信中执行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功能。

其次,这项研究解决了一个难题,即压力会加剧炎症性疾病。

第三,这项研究强调了在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管理中考虑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精神状态的评估,结合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的策略,可能是提高炎症性疾病治疗成功率的一种强有力且未被充分利用的工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be5e7466729.html

 

 

返回目录>>

 

Advanced Science:王宇团队等构建基于CRISPR-CasRNA适配体筛选系统

2023-06-01    生物世界

 

鉴于该论文的工作仅仅是CRISmers的第一个靶点,且位于病毒表面,该筛选系统尚待更多靶标和更长时间的检验。当下,基于上述成果,团队正在推进抗新冠病毒的候选鼻喷药物面向临床应用的开发工作。

核酸适配体(aptamer)由诺奖获得者Jack Szostak命名,这是是一类短的、单链DNAssDNA)或RNA寡核苷酸,通过形成三维空间结构,结合特定蛋白或者细胞发挥作用。基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和化学特性,核酸适配体正在用于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是核酸适配体筛选的金标准方法,主要基于核酸文库与目标蛋白或细胞在溶液中或者在细胞表面的亲和力作用,再结合深度测序捕获富集序列。与此同时,对CRISPR/Cas的改造,已经拓展出远远超过其天然核酸酶的功能,发展出了转录调控、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组标记等丰富多彩的应用。

近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王宇课题组,联合广州实验室赵金存教授,清华大学谭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兵研究员以及深圳疾控中心张仁利教授,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Repurposing CRISPR/Cas to Discover SARS-CoV-2 Detecting and Neutralizing Aptamer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颖的基于CRISPR/CasRNA配体筛选系统——CRISmersCRISPR based aptamers screening system)。有别于传统的SELEX筛选,CRISmersRNA适配体筛选从溶液体系或者细胞表面搬到了细胞内,从而提供了胞内天然生物环境下的RNA和蛋白质的折叠与相互作用,并避免了筛选过程中的环境波动影响。CRISmers通过CRISPR/Cas的转录激活功能,将RNA适配体与靶蛋白的亲和作用转化为抗生素筛选压力下细胞的存活能力,以每个单细胞作为相互隔离的物理单元,区分功能性事件和背景噪音。

首先,研究团队设想了CRISmers的概念,然后应用GFP和此前经SELEX筛选获得的RNA适配体进行了初步的概念验证和筛选系统的关键参数指征,从而得到了CRISmers筛选系统的工作流程。简单来说,将适配体随机序列文库以pooled方式构入进sgRNA骨架,若文库中含有与特定靶蛋白结合的亲和序列,即可招募与靶蛋白融合的转录激活因子,从而激活下游抗性基因的表达。通过施加抗性筛选压力,即可将携带亲和配体的细胞在体系中富集。包含RNA适配体的文库通过慢病毒递送,整合进入细胞基因组。RNA适配体的序列信息可以通过提取基因组、定向扩增配体区段、以及深度测序获取。

CRISmers理论上具有广泛的靶向性,但考虑到研究进行期间正值新冠疫情,该团队将第一个靶标指向了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构域RBD。通过初级筛选和二级验证,获得了可特异靶向RBD2个优选的RNA适配体,且在体外呈现出有效的病毒检测和中和活性。有趣的是,和其他论文中报道的一致,核酸配体表现出不受病毒突变影响的现象,具有广谱抗SARS-CoV-2的潜力。这一现象也许和核酸配体内在的柔性结构特性有关。类似的,不同的CRISPR/Cas系统的向导RNA也观察到可以互换的现象[7]。进一步,选取其中一条RNA适配体,团队发现,结合多种修饰和偶联,包括2-氟嘧啶和2-甲氧基RNA修饰(提升RNA稳定性),以及5’端胆固醇(呈递到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和分子量为40kDa的聚乙二醇(延长体内半衰期)的偶联,经滴鼻给药,在小鼠体内实现了对Omicron BA.2活病毒的预防型和治疗型抗病毒中和活性。通过对比实验,团队发现胆固醇和聚乙二醇的偶联对于动物体内的活性不可或缺,尽管它们对于细胞水平上的中和活性可有可无。

最后,该团队还对CRISmers系统的通用适配性进行了验证。应用靶向SARS-CoV-2 RBD筛选获得的两个RNA配体,对CRISmers系统中的元件分别进行了替换,包括:

1)将dSpCas9替换成更小体积版本的dCasMINI-V4

2)将抗性基因替换成荧光蛋白;

3)将筛选宿主细胞由人HEK293T细胞系替换成大肠杆菌,均可捕获到RNA配体与RBD的亲和力信号。

近年来核酸药物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以“信息分子”发挥作用的方式,包括siRNAASOmRNA。与之对应的是,RNA作为“结构分子”虽然对于生物学的很多方面也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CRISPR/Cas中的向导RNA就是一个大aptamer),但是以这样的角色转化为药物,虽然潜力巨大,但尚待发掘。CRISmers作为研究RNA作为“结构分子”的工具技术将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另外,CRISmers尽管看起来也适用于膜外的靶标,理论上而言对于膜内的靶标具有更加独特的价值。siRNAmRNA等核酸药物跨过细胞膜对于实现它们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核酸递送技术的进步,胞内靶点对于核酸药物而言也许将逐步获得和小分子化学药一样的可及性。

因此,鉴于该论文的工作仅仅是CRISmers的第一个靶点,且位于病毒表面,该筛选系统尚待更多靶标和更长时间的检验。当下,基于上述成果,团队正在推进抗新冠病毒的候选鼻喷药物面向临床应用的开发工作。最新的测试显示,论文中报道的优选RNA适配体对于XBB.1.5XBB.1.16假病毒保持活性。与此同时,面向后疫情时代,CRISmers正在被用于靶向癌症等疾病的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5abe746635d.html

 

 

返回目录>>

 

BMJ子刊:单身不配活?结婚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

2023-06-01    医诺维

 

研究人员分析了挪威 HUNT 健康研究数据库中24024名参与者,在20年的随访期间,与不感到孤独的人相比,感觉最孤独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219%,风险翻一倍。 综上,孤独不利于健康,结婚或

婚姻关系与健康紧密相关,相比独身或离婚的人群,已婚人群更可能有更低的心理疾病和更高的生理健康水平。婚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这些因素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多项研究显示,婚姻可以减少抑郁、焦虑、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影响全球超过4.6亿人。随着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因素。在中国,成年人有超过1.14亿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四分之一。

近日,卢森堡大学、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How sweet is your loveDisentangling the role of marital status and quality on average glycemic levels among adults 50 years and older in the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无论婚姻质量如何,结婚或同居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与单身相比,已婚人士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0.21%,这意味着死亡风险降低25%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004-2013年期间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队列中3335名参与者,年龄在50-89岁之间,且没有患糖尿病,在2004-05年、2008-09年、2012-13年,对参与者进行了访问,是否有同住的丈夫、妻子?婚姻质量?并采集血样以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总的来讲,在2004-05年访问时,76%的参与者已婚/同居。

研究发现,在十年的随访期间,无论婚姻质量如何,婚姻/同居的参与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低,降低0.21%,表明血糖调节更好。

已婚与较低的HbA1c水平相关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析还表明,分居/离婚会增加患前期糖尿病或糖尿病的风险。

重要的是,早期其他研究表明,平均HbA1c值降低0.2%,代表着死亡风险降低25%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确定原因。然而,无论婚姻质量如何,结婚/同居关系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这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生率。

不仅如此,挪威西部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Loneliness increases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a 20 year follow-up-results from the HUNT study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孤独会增加一个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与不感到孤独的人相比,感觉非常孤独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翻倍。

研究人员分析了挪威 HUNT 健康研究数据库中24024名参与者,在20年的随访期间,与不感到孤独的人相比,感觉最孤独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219%,风险翻一倍。

综上,孤独不利于健康,结婚或同居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b04e74666bb.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二阳”增多 如何保护高风险人群

2023-06-02    北京青年报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检测显示部分为“二阳”患者。当前全国发热门诊诊疗情况如何?怎样科学应对风险?针对社会关切,记者进行了调研走访。

  发热门诊保持平稳有序

  “老伴发烧后我第一时间就带她来医院了,情况还好,暂时不需要吸氧。”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热门诊,正在陪伴72岁妻子输液的周大爷告诉记者,妻子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

  记者走访全国多地三甲医院和基层社区,调研发现发热门诊运行状况整体平稳有序,各类治疗药物库存较为充裕,医疗机构重症救治能力有储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最近发热门诊接诊量相比一个月前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轻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目前没有出现发热门诊病人特别多、给医疗资源带来压力的情况,保持正常医疗秩序没有问题。

  “目前发热门诊每日全天开诊服务社区患者。”上海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华焱坤说,5月接诊的百余位病人中,新冠感染占比不高,各年龄段都有,症状普遍较轻。目前药房各类治疗药物库存比较充裕。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虽有增加,但整体数量远低于上一轮流行高峰时就诊量。监测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有所上升,5月中旬开始进入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专家集体研判认为,由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引起的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全国整体疫情态势平稳可控,对医疗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影响较小。

  “二阳”症状相对更轻

  “一开始以为是在外出差受凉,发烧后才测了下抗原,没想到‘二阳’了。”杭州市民江先生说,自己大约一周前确认“二阳”,症状主要是轻微喉咙痛和低烧,体温约38摄氏度,服药后基本2天恢复,感觉比第一次感染时的症状轻了很多。

  530日下午,记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发热门诊看到,三间诊室全部开放就诊,等候区域内病人及陪同家属共不到十人,均佩戴口罩。该院感染科主任吕芳芳介绍,近一周接诊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很多是首次感染,“二阳”比例不高,但有增多趋势。病人症状以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为主。

  “总的来说,大部分患者‘二阳’的症状普遍比‘一阳’时轻。”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根据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有轻微嗓子疼,发热恢复得更快,病程约持续35天。

  专家提醒,如果确定感染了新冠病毒,不管是否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仍建议居家休息。若经过休息、服药,相关症状仍在加重,如发热持续超过5天、有胸闷憋气症状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条件的应及时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

  针对公众关心的优势病毒株及其致病力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监测数据显示,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在我国境外输入病例和本土病例中的占比持续处于高位,分别占515日至21日采集序列的95.2%91.9%。从我国和全球研究结果来看,与早期流行的各亚分支相比,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没发现数量较多“后遗症”患者

  高龄老人、没有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基础病患者等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高风险人群。面对“二阳”风险,如何保护好高风险人群?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重点人群要格外做好防护,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感染。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氧疗,并通过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诊断,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干预。同时,社区和基层全科医生应对辖区内的高风险人群心中有数,做到“关口前移”。

  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儿童的免疫功能尚未健全。专家建议,如果家中老人和儿童没有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或基础免疫,应积极接种疫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526日,两种新款新冠病毒疫苗在杭州开打,杭州市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两款疫苗均已下发至各基层预防接种门诊,群众可按需预约,就近接种。3月以来,江西省人民医院持续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各类加强剂次疫苗接种服务。结合实际,各地多措并举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持续补齐人群免疫水平差距。

  “近期,部分病人表示自己‘二阳’后,一段时间感到持续乏力、失眠甚至心跳快、焦虑。”江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肖祖克说,大家十分关心反复感染是否会有“后遗症”。

  从临床医学角度看,后遗症一般指的是患某种疾病后,躯体、机能上出现一些不能恢复的障碍。童朝晖介绍,根据临床观察,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一些症状大部分出现在特定时期内,长时间看是可以恢复的,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王贵强表示,目前从临床观察看,三个月以上还存在上述症状的病例并不多,没有发现数量较多的所谓“后遗症”患者。

    摘引网址://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76.html

 

 

返回目录>>

 

《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造福更多女性患者

2023-06-02    科技日报

 

  531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专业委员会共同起草的国际首部《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发布。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夏岑灿教授表示,近年来肿瘤发病年龄的前移导致很多患者病愈或疾病缓解后面临生育力丧失的问题。

  《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通信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教授阮祥燕表示,年轻的癌症患者一旦确诊,应有机会进行生育力保护方法的咨询,尽量做到既保命,也保护生育力。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既可保护生育力,又能保护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可在完成治疗的同时进行生育力保护。

  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难度大、先进性强、创新性高,目前全球有能力开展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的成熟中心仅20余家,我国仅有一家中心,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产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阴赪宏教授表示,保障女性生育率,提高出生人口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促进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化开展,北京妇产医院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共同制定了该团体标准。

  该团体标准中明确,卵巢组织冻存是将手术取出的卵巢组织进行处理,采用慢速或玻璃化冷冻方法,使其在冷冻保护剂中降温,最终实现在液氮中长期超低温保存的一种女性生育力保护技术。

  该团体标准还对开展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实验室、人员等的条件和资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实验室需具备监控系统,对监控结果可实时查看,一旦监测数据超出预警范围应及时发出警报;临床人员中负责手术的医生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等。

  此次制定《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旨在推动更多同道对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让更多公众知晓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68.html

 

 

返回目录>>

 

维生素D缺了不行,补多了也不成

2023-06-02    科技日报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人开始注意对各类营养素的补充。在网络上,不少人表示,自己“晒太阳时间不够多”“骨密度不够高”,因此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但也有人认为,维生素D补充过多“会对肝脏造成危害”。

  维生素D对人体有什么用处?哪些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缺乏维生素D或引发多种疾病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于人体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能调节血钙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的血钙浓度。”武汉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神经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荣爽对记者说。

  维生素D还参与机体多种机能的调节。荣爽表示,维生素D具有激素的功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免疫、炎性反应等。“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机体低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也与部分传染病如结核病和流感的发病相关。”荣爽说。

  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全球维生素D严重缺乏率为15.7%,缺乏率为44.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也指出,20162017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2015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

  对大多数人来说,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钙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的矿物质异常。此外,缺乏维生素D也会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不仅易引起佝偻病,还可能由于其骨骼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骼变软和弯曲变形,如形成“X”或“O”形腿、胸骨外凸、囟门闭合延迟、骨盆变窄和脊柱弯曲等。同时,缺乏维生素D往往会导致婴幼儿腹部肌肉发育不良,致使其腹部膨出;在牙齿方面,易导致出牙推迟,龋齿和恒齿稀疏、凹陷。

  孕妇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软化症,其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容易变形,骨盆变形可致难产。

  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老年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常常低于年轻人。老年人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疏松症,进而使其骨折风险增高。

 

  过量补充维生素D于健康不利

  那么,该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D呢?“经常晒太阳是既廉价,又能够有效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最好途径。每天在上午910时或者下午45时的阳光下晒1020分钟即可。”荣爽说,“成年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便可大大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我国不少地区食用的维生素D强化牛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维生素D缺乏症。”在膳食补充方面,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荣爽提醒道,人奶和普通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也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也并非“越多越好”。荣爽表示,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虽然尚未确定,但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产生包括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内的诸多副作用,并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

  “维生素D既可来源于膳食,又可由皮肤合成,因而较难估计膳食维生素D的供给量。”荣爽表示,“根据我国制定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钙磷供给量充足的条件下,儿童、青少年、成人、孕妇、乳母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及01岁婴儿的适宜摄入量均为每天10微克,65岁以上老人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5微克;11岁及以上人群(包括孕妇、乳母)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每天50微克,04岁、47岁、711岁人群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则分别为每天20微克、30微克和45微克。”荣爽表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65.html

 

 

返回目录>>

 

规范踝足矫形器应用 脑卒中康复有了“国家标准”

2023-06-02    科技日报

 

  530日,科技日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以下简称西南医院)获悉,由该院康复科牵头制定的脑卒中康复国家标准《脑卒中踝足矫形器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于近日发布,将于121日正式实施。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后遗症致残而不能独立生活。踝足矫形器作为一种常用康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站立和行走过程中的肌肉痉挛,预防和矫正关节畸形,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提高其自主独立生活能力。但目前我国临床上脑卒中的矫形器应用相对比较混乱,缺乏根据患者情况来指导矫形器选用的临床应用规范。

  “为让脑卒中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西南医院康复科自20198月开始,联合国内多家医院、高校和部分企业,共同制定国家标准。”西南医院康复科武继祥教授介绍,《指南》为脑卒中患者踝足矫形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武继祥表示,《指南》除了对丁字鞋、低温热塑踝足矫形器、后侧弹性踝足矫形器、螺旋形踝足矫形器等8类踝足矫形器,及它们在脑卒中康复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介绍外,还把脑卒中患者分为软瘫期、痉挛期、改善期、后遗症期4个阶段,并针对4个阶段的症状提出了相应的踝足矫形器选择建议。

  如针对痉挛期的患者,《指南》明确指出,除了需要选用静态踝足矫形器外,患者和医生还需对症状进行实时评估,如果挛缩得以改善,则需重新制作静态踝足矫形器,进而有效降低肌痉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51.html

 

 

返回目录>>

 

我科学家揭示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新机制

2023-06-02    科技日报

 

  53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血液病医学部刘代红教授带领的高晓宁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HIF1α介导的WTAP高表达通过m6A修饰途径促进白血病发生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血液病学著名期刊《白血病》上。

  据了解,第8号、21号染色体易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此类患者被称为t821AML患者。尽管被认为具有相对良好的预后,但仍有近半的t821AML患者会出现复发并死亡。改善这类患者生存状况关键在于进一步加深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该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中RNA-m6A甲基转移酶重要亚基WTAP可以被HIF1α转录激活,高表达的WTAP通过m6A修饰途径增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蛋白翻译表达,进而发挥促进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即HIF1α介导的WTAP转录活化可以通过m6A修饰途径稳定KDM4B信使RNA,进而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

  该研究完善了t821AML发病机理,为优化预后分层策略及发现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首次将RNA-m6A修饰与组蛋白甲基化两种表观遗传学调控方式联系起来,深化了对表观遗传学调控体系的认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47.html

 

 

返回目录>>

 

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真的是“减重神器”?

2023-06-02    科技日报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及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但其减重适应证还未获批。此外,使用司美格鲁肽还有许多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患者需要通过正规医院渠道获取该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司美格鲁肽的使用都有很多注意事项和条件限制,并非人人可用的“减重神器”。

  夏天到了,减重被不少爱美人士挂在嘴边,不少人也在社交账号上分享运动、节食、吃减脂餐等各种减重方法。近日,有网友分享了他们在网上购买的一种不用节食、无须运动的“减重神器”,据说“打一针瘦了16斤”。据了解,这种所谓的“减重神器”名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一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

  司美格鲁肽能不能用于减重?有减重需求的人能否自行购买网络上的相关产品?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可有效控糖、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

  司美格鲁肽是一款新型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不仅能增强胰岛素分泌,还能有效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除有效控糖外,司美格鲁肽还能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更好地综合控制包括血压、血脂和体重等在内的多种心血管风险因素。

  事实上,司美格鲁肽最早是作为“一周打一次”的降糖药而为人熟知的。

  早在201712月,司美格鲁肽就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20201月,FDA再次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降低相关疾病风险;20216月,该药在美国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FDA批准司美格鲁肽适用于成年人群体重指数(BMI)大于或等于30的患者,以及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的成年超重人群(BMI大于或等于27)。

  “司美格鲁肽在减重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一方面,其通过抑制下丘脑的摄食中枢,让人没有饿的感觉,抑制食欲;另一方面,它可作用于胃肠道,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方红娟告诉记者,司美格鲁肽实际上就是通过抑制患者的食欲,让人吃一点就饱,吃多了不舒服,从而减少热量摄入,起到减重的作用。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证还未获批

  20214月,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内地获批,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及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同年12月,该药物纳入国家医保,为糖尿病患者减轻负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后德教授介绍:“虽然司美格鲁肽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能用于降血糖,也能用于重度肥胖患者或者有肥胖并发症的患者减重。但在我国,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证还未获批。”而且司美格鲁肽是一种处方药,需要完全按照目前国家对处方药的有关管理办法措施进行管理。患者需要通过正规医院渠道获取该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国内已经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是1.0毫克剂量,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生理减重的剂量并不相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临床上超适应证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需要得到医院批准、医生指导使用处方药和随访的,在网上购药或者托人买药可能会有比较高的风险。除了盲目用药本身可能引起的风险,药品运输、保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同样值得重视。流入市场的非法“减重”注射剂,如果储存条件不够严格,不仅减弱效果,甚至会加重副作用,损伤身体。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司美格鲁肽的使用都有很多注意事项和条件限制,并非人人可用的“减重神器”。例如,有甲状腺髓样癌、急性胰腺炎患病史及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家族史等的人群,是不能使用司美格鲁肽的;血脂非常高又嗜酒的人群、1型糖尿病人群及孕妇也暂时不建议使用。

  使用司美格鲁肽还有许多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周后德表示,目前司美格鲁肽使用后最大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司美格鲁肽还有很多罕见且严重的副作用,有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可能会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症状,还可能会影响胆囊,导致使用者出现胆囊炎、胆汁淤积等情况。”方红娟补充说。

  “除了身体的不适,司美格鲁肽使用者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方红娟提醒。

  不仅如此,一项20224月发表在《糖尿病、肥胖和新陈代谢》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停止使用WegovyOzempic等司美格鲁肽药物后,体重会出现反弹,一年后减掉的三分之二体重又会长回来。

  科学减重还需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20233月,世界肥胖联盟公布的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显示,超重/肥胖率将从2020年的38%增加到2035年的51%,人数将由2020年的26亿人,攀升到2035年的超过40亿人。

  “实际上无论是用哪种药物减重,都一定要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因此,减重要制定长远的目标,要控制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永远是减重的最佳手段。”周后德表示,用药物减重要科学合理,要根据本人的肥胖情况,做一个精准的诊断。即使要使用药物干预和手术干预等强制干预手段减重,也要先评估本人适合哪些药物,精确评估之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方红娟也指出,司美格鲁肽不能代替饮食和运动,对抗肥胖仍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对于超重和肥胖的人来说,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做到低卡路里的饮食,配合运动,做到营养均衡和能量平衡,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在刚开始他们靠自己的毅力无法控制饮食的时候,可以通过药物来辅助一段时间。之后,没有了药物的辅助,很多人会因难以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导致体重有所反弹,但如果能够把良好的生活方式延续下来,就能长期获益。”

  方红娟强调,完全依靠药物减重是不行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律,对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此外大家还要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胖瘦标准,不要有身材焦虑。每个人的体型不一样,不能简单根据BMI或者自我感观去评判。”方红娟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44.html

 

 

返回目录>>

 

高精度、高疗效、低损伤——

揭开放疗的神秘面纱

2023-06-0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到放疗,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它副作用大、治疗费用高,甚至有患者消极地认为,哪怕放弃治疗也不想受放疗那份罪。

  事实果真如此吗?原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现河北一洲肿瘤医院质子光子精放中心主任夏廷毅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为您揭开放疗的神秘面纱。

  放疗专为治疗癌症而生

  “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被称为肿瘤治疗的‘三驾马车’,其中,放射治疗在提高癌症治愈率上功不可没。”夏廷毅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癌症的治愈率约为55%,其中外科手术的贡献为27%,放射治疗(简称“放疗”)的贡献为22%,化学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的贡献为6%。然而,当前公众对放疗的认知度不高,部分肿瘤患者对放疗更是存在一定的误解。

  “放射治疗就是为治疗癌症而生。”夏廷毅介绍,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这种射线有穿透人体组织和破坏细胞DNA结构的能力,X射线的物理特性开启了采用低能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诊断疾病、采用高能X线破坏肿瘤细胞DNA来治疗肿瘤的时代。1896年,开始出现采用X线机治疗乳腺癌的报道,这种治疗方法被称外放疗或远距离放疗。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天然同位素镭,这种同位素有很高的辐射能量,把它提炼浓缩成的镭片或镭锭放于肿瘤表面或肿瘤内部,可杀死肿瘤细胞。夏廷毅介绍,19011903年,出现采用镭片贴敷皮肤癌表面或将镭锭放入阴道和宫腔治疗宫颈癌的报道,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内放疗或近距离放疗。

  专家介绍,在放疗发展的早期阶段,外放疗采用的射线只有X线,而且能量相对较低,治疗肿瘤比较表浅,治疗肿瘤的适应证范围也较少;内放疗采用的同位素放射源比较昂贵,如镭、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用于放疗的射线从X线、γ线(统称光子线)发展到质子线、重离子线等,射线能量强度不断提升,治疗肿瘤部位的深度增加,打击肿瘤的强度加大,治疗肿瘤的适应范围扩大。

  放疗具体是如何治疗肿瘤的?夏廷毅介绍,放疗是利用聚焦的、高能量的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使其失去再生能力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放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内,达到摧毁肿瘤的治疗目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邻近的正常组织和器官。

  “放疗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的智慧和心血,现在已经发展成一门高度精密的学科。”夏廷毅说,临床疗效是放疗百余年发展巨变的最好证明,有统计表明,肿瘤患者近70%5年生存率中有30%是放疗的功劳。

  放疗已经进入精准时代

  既然放疗对治疗肿瘤如此重要,为何不少人仍谈放疗色变?

  “许多人对放疗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今的放疗和传统放疗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夏廷毅说,传统放疗副作用大,在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也容易被杀死。随着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和放疗设备的快速发展,肿瘤放疗进入精准放疗时代,如今的放疗能精准杀死肿瘤细胞,对周围正常组织伤害很小。

  “放疗技术的进步过程可以用‘鸟笼关系’来比喻,肿瘤就像笼子里的鸟,笼子则是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或器官。”夏廷毅说,放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只打“鸟”、少打“笼子”,既要把“鸟”打死,还要更好地保护“笼子”。早期放疗技术落后,只有X线定位机、Co-60放疗机和低能直线加速器,为了能打到“鸟”不让其漏掉,就得把“笼子”放大一起打,结果可能是“鸟”没打死,“笼子”损害得很厉害,这就是二维平面、两野对穿照射的常规放疗时代,肿瘤治疗的疗效不好,治疗反应和副作用大,这也是当时患者不愿意接受放疗的根本原因。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CT与磁共振诊断机、计算机在医学的应用以及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头部γ刀的问世,放疗技术飞速进步,出现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和静态调强放疗技术。“这时,可以清晰地确定‘鸟’的位置,通过精准定位和能量聚焦只打‘鸟’、少打‘笼子’。”夏廷毅说。

  随着动态调强技术和螺旋断层调强技术、图像引导放疗技术以及质子、碳离子治疗技术的出现,放疗技术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不仅可以只打‘鸟’,还可以打移动‘鸟’、同时打多个‘鸟’,所打的‘笼子’越来越小、受打的程度轻,放疗技术的‘鸟笼关系’持续改进。”夏廷毅强调,精准放疗的关键在于“精”,是精确诊断、精准定位、精细计算和精准施照等技术的完整系统集成。

  “精准放疗在临床上的适应证很广,它不仅可以全程参与肿瘤的治疗,还可以与手术、化疗、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等方式联合,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夏廷毅介绍,精准放疗不仅可用于早期癌症的根治性治疗(即单独使用放疗手段就可治愈肿瘤),还广泛用于局部晚期实体肿瘤的有效治疗(即通过放疗提高肿瘤局部控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辅助治疗(在手术前后放疗,提高手术局部控制率)。此外,精准放疗还广泛用于晚期癌症的减症治疗以及某些肿瘤的挽救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帮助患者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放疗是性价比最高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

  “多年来,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于精准放疗的认知滞后、重视程度不够,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被低估,我国癌症患者首次治疗就选择放疗的比例并不高,一些患者甚至因此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令人扼腕痛惜。”夏廷毅说,建议建立县、市级优质放疗中心,让放疗与其他跟肿瘤相关领域和科室形成很好的配合,让精准放疗更好地普惠肿瘤病人。

  哪些患者需要接受放疗?“六七成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最典型的例如鼻咽癌,它的位置比较特殊,手术难度大,因此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而且疗效不错。”夏廷毅说,对具体的患者而言,是否采用放疗应按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原则,根据肿瘤的类型、发展期别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而定。常见肿瘤如头颈部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肾癌、乳腺癌、宫颈癌等视病情均可能有放疗指征,具体情况还要咨询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

  对于公众担心的副作用问题,夏廷毅表示,在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过程,患者一般没有不适反应——没有异常感觉、不发热、无痛感。即使出现不良反应,多数也比较轻微,会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缓解、消失,“甚至有患者放疗完马上就去上班。”

  “有的人分不清放疗和化疗,把两者混为一谈,比如有人说放疗会导致患者掉头发,这往往是放疗替化疗背了‘黑锅’。”夏廷毅说,放疗和化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肿瘤治疗方法,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的手段,可以单独或配合手术治疗局部肿瘤和防止局部肿瘤复发;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的手段,是注射或口服化学药物后,通过血液系统播散全身组织来杀灭肿瘤细胞、防止肿瘤播散。因此,进行化疗的患者掉头发相对常见,只有头部做放疗的患者才可能出现局部掉发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放疗一般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分多次来进行。对此,夏廷毅解释,分次治疗有利于正常组织的射线损伤修复,还有利于增加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肿瘤放疗的效果。

  对于不少患者关心的放疗费用问题,夏廷毅表示,放疗是性价比最高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放疗专科的机器价格高,前期的投入比较大,但是后期的继续投入相对较少,这一点跟其他科很不一样。有研究表明,相比其他的肿瘤治疗手段,放疗用较少的社会资源治愈了较多的肿瘤,因此,在肿瘤治疗手段中,放疗是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法之一。”

  肿瘤放射治疗高峰论坛举行

  近日,2023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放射治疗高峰论坛暨殷蔚伯教授纪念会在京召开。会上,国家癌症中心放疗质控专家委员会发布了《肿瘤放射治疗质量安全评价标准指南》等16项肿瘤放射治疗专业指南。、

  本次大会回顾了中国放射治疗学科发展历程,缅怀和致敬中国放射治疗事业先驱殷蔚伯教授。殷蔚伯教授曾协助吴桓兴教授和谷铣之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创建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创办《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并多次对中国放射治疗设备、人员结构和布局进行全面调查,为中国放射肿瘤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论坛聚焦肿瘤放射治疗前沿问题,设置头颈部放疗、胸部放疗、腹部放疗、放射物理、放疗技术、放射生物、青年论坛和全国放疗质控专家委员会会议等多个专场,国内外知名专家分享放疗前沿的临床策略及经验,传递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

  据介绍,本次论坛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肿瘤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射治疗质控委员会协办。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11.html

 

 

返回目录>>

 

巧食豆 胜过肉(中医养生)

2023-06-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豆补气健脾、养血润燥,适合身体瘦弱、皮肤干燥、血虚白发、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人群作为饮食搭配。黄豆富含植物蛋白、矿物质,日常榨汁或焖肉均易于操作。

  豌豆入脾胃经,粗纤维含量高且富含维生素A,如清炒豌豆鸡蛋可满足口感和增加体力,糖尿病患者也适合,还能辅助产后乳汁缺乏和缓解视物疲劳。

  蚕豆健脾,同时能利水消肿,适合脾虚乏力、湿热水肿人群,清炒、焖饭均可选择。

  毛豆中含有植物蛋白,且钾、镁元素和维生素B、膳食纤维素均很丰富。毛豆不仅能改善体力、预防便秘,还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可改善人体脂质代谢,辅助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

  白扁豆和赤小豆均入脾胃经,能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扁豆健脾止泻、止带。赤小豆还辅助清热退黄,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黄疸、水疱时可入药膳。

  豇豆甘咸平,入脾肾,具有健脾利湿、补肾涩精功效,适合脾虚食积、脘腹胀满、腰酸带下病证。豇豆含优质植物蛋白和维生素C,还可预防妊娠期贫血。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2/c14739-40004505.html

 

 

返回目录>>

 

开发改变环境技术,研制冠状病毒克星,人类能彻底消灭大流行病吗?

2023-06-02    环球时报

 

《纽约时报》528日文章,原题:如果再也没有大流行会怎么样?  现代人类已经存在20多万年。但仅仅500年前,日常生活中还充斥着感染的风险。

那时,吃顿饭、喝杯水都存在风险。随着我们转向城市室内生活,疾病和大流行突然以惊人的规律性肆虐人类社会。鼠疫一度每30年在英格兰发生一次,每次导致伦敦1/5或更多人口死亡。由罪魁祸首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黑色、高尔夫球大小、充斥脓液的泡泡,吓坏了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和王室成员逃离伦敦前往温莎。在整个19世纪,霍乱大约每十年或二十年发生一次。在天花存在的最后100年里,其暴发据估计已造成5亿人死亡。

预防技术就在我们家门口

就在一个世纪前,专家预测,由于疾病不可避免地传播,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但技术变革使我们能够预防许多此类流行病。如今,疫苗和药物并不是我们唯一依靠的预防手段。

我们不再把肥皂、马桶冲水和干净的自来水视为革命性的疾病预防技术。在发达国家,获取它们的成本很低,无处不在,而且很普通。然而,这些技术可以在我们不需要知道每种病原体名称的情况下对抗大量疾病暴发。

下一代大流行预防技术就在我们家门口,将这些工具应用到我们的环境中可能会使新冠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次大流行。但要实现这一未来,我们需要努力将预防大流行视为与应对大流行同样重要的政治优先事项。

抗疫能力取得进展

新冠疫情利用了人类预防疫情堡垒的一个狭窄缺口。众所周知,“非典”病毒通过呼吸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甚至可以在人们出现症状之前发生。我们以室内为主的现代生活方式为快速传播的呼吸道疾病大流行制造了最佳环境。干净的水、手、食物和表面并没有阻止病毒搭上飞机,也没有阻止病毒在拥挤的音乐会、酒吧和餐馆传播。

和过去一样,我们需要开发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环境的技术。在一些国家,所有的现代建筑都考虑到了防火问题,并且提供管道供水和下水道系统、烧水和冷藏食物的电力,以及防虫害的纱窗。今天的目标应该是彻底消除呼吸道疾病。

首先要清洁空气,清洁的室内空气将迅速抑制最具传染性的病原体(如麻疹)的传播。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使用通风和过滤空气的方法外,还需要创新其他方法。这可能包括在不影响人类安全的前提下,使用能发出杀菌波长的灯泡。有了这种类型的创新,社会面传播就会减少,甚至可能使普通感冒成为历史。

研究人员也在其他先进的抗疫能力方面取得进展。现在,从可能受感染的人身上提取任何类型的样本,并对样本中每一种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成为可能。所有病原体都有基因组物质,测序使我们能够读取这些物质。这种方法,即宏基因组测序,是一种通用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它开始被用来监测病人是否有已知的病原体,以及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疾病。

当然,疫苗是主要预防手段,随着mRNA疫苗的出现,疫苗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制对所有冠状病毒都有效的疫苗。但是,现代疫苗要真正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快速流行,就必须广泛、迅速地接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前接种。

一些国家正在投资开发可自行接种的微针贴片疫苗和鼻喷疫苗,这些药物可以迅速邮寄到每个家庭。科学家们认为,微针贴片疫苗和鼻喷疫苗能够引发黏膜免疫,防止病毒进入我们的黏膜——鼻腔、口腔和肺部,避免引起感染。

值得放手一搏

预防大流行病将是21世纪一项极其困难和艰巨的挑战。但从历史来看,这种挑战是可以克服的,也是值得放手一搏的。我们对付传染病的势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劲。

现在,全世界从事防治流行病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正如几代人所做的那样,现在通过投资变革性技术,我们或许能够使新冠成为最后一次大流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8ojTtiSnm

 

 

返回目录>>

 

英国《经济学人》:老龄化经济体的创新下降

2023-06-02    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530日文章,原题:老龄化经济体的创新下降  “亚当是个特殊的孩子”,画外音说,“他是在意大利出生的最后一个孩子。”为某婴儿食品品牌拍摄的该短片将时间设定在2050年。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最新的数据和预测表明,人口下降正变得无处不在。2010年,98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低于2.12021年增至124个,2030年有望达到136个。

人口变化的部分后果众所皆知。人口老龄化将意味着更高的公共养老金和医疗支出,此外,为支付这些费用而纳税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减少。但人口下降的经济后果并不仅限于财政,还有可能对生产力产生最令人不安的影响。年轻人拥有更多心理学家所说的“流体智力”,即解决新问题并接受新理念的能力。大多数研究表明,“流体智力”往往在成年早期达到顶峰并在30多岁开始下降。在2021年发表的研究中,经济学家玛丽·卡尔滕贝格等作者指出,研究人员的专利申请量在30多岁后期至40岁出头期间达到顶峰,在四五十岁逐渐下降。同时,最年轻的发明者申请的专利更有可能是全新的改变学科的创新方式。

这很重要,因为创新提高生产力。对现有流程的改进和发明全新的做事方法,能使相同的劳动力和资本生产更多产品。从长期看,只有提高生产力才能提高生活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人口下降将逐渐削弱此类贡献,因为来自年轻员工“流体智力”的新颖理念将越来越少。

如果生育率下降仅限于少数国家或特定地区,对创新的影响可能不会那么严重。一个国家发明的技术终将传播到其他国家。但当大部分国家的生育率同时下降,全球都将感受到创新减少的后果。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此类由人口驱动的创新减少已经在世界部分地区发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就在2010年,日本还是35个全球大型产业的主要专利生产国。但到2021年,日本仅在其中3个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当然,出生率只是促进创新进而提高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人口状况能够放大或阻碍一个国家的潜力。这说明需要通过改善其他提高生产力的因素来抵消人口下降的影响。其中一个是教育,这能使老龄化社会最大程度地利用日益减少的年轻人口。随着潜在劳动力的萎缩,发挥每个人的最大作用将变得至关重要,并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抵消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至少在创新领域是这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8ohnWrlQc

 

 

返回目录>>

 

加拿大首创给每支烟标警示语,81日实施新政策

2023-06-0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每一口都有毒。”加拿大政府531日宣布将在每支香烟上都标注健康警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31日报道,加拿大每年有高达4.8万人死于吸烟。为了进一步控烟,加政府将在81日实施新政策,在每支香烟上标注“二手烟会伤害儿童”“香烟会导致白血病”等。

卫生官员说,吸烟者“几乎不可能”看不到警告,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民众戒烟。加拿大癌症协会专家罗伯·坎宁安表示,新政策是世界首例,“将惠及每一位吸烟者”。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称,2001年,加拿大成为首个要求在香烟包装附上警告图片的国家。此后吸烟人数一直在下降,该国目标是到2035年,将吸烟比例从目前的13%减少到5%,即减少200万烟民。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8ogbgoHB4

 

 

返回目录>>

 

阿根廷买紧急避孕药无需处方,反堕胎组织指责政府“性教育失败”

2023-06-0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阿根廷政府近日发布新法规,允许女性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购买紧急避孕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据英国广播公司(BBC531日报道,作为一个广泛信奉天主教的国家,阿根廷政府对于紧急避孕药的管控相当严格,而现在当局为希望避孕的女性扫除了一个“重要障碍”。

阿根廷卫生部官员瓦莱里娅·伊斯拉表示:“当局希望新措施能帮助一些民众消除医疗服务上的困难,从而有助于避免意外怀孕。”当地女性组织认为这是该国取得进步的标志,有助于“在一个不少青少年女性意外怀孕的国家里,消弭人们对于紧急避孕药的污名化”。但也有一些反堕胎组织对新政策表示担忧,指责政府此举“本质上是在推动流产措施,无异于承认性教育上的失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8ofaoSFsQ

 

 

返回目录>>

只有两成日本人想“长命百岁”,学者:日本人普遍抵触“麻烦他人”

2023-06-0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虽然韩国老年人贫困率高达39%,但仍有过半韩国人“想长命百岁”,而这一数字在日本仅为22%。据韩国《朝鲜日报》61日报道,一份面向5023名韩国成年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1%的受访者“想活到100岁”,原因主要是“想再享受享受人生”“想看到子孙长大”“想看到世界发展”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善终服务财团今年3月对1000名日本成年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2%的人“想活到100岁”。“不想活到100岁”的受访者给出的理由是“不想给身边人添麻烦”“担心身体衰弱”“经济焦虑”等。对于两国截然不同的调查结果,大阪大学名誉教授佐藤真一评论称:“人活得越久就越需要别人照顾,日本人普遍对‘麻烦他人’有抵触心理。随着韩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韩国人的想法最终也会变得跟日本人一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8ocnipgxt

 

 

返回目录>>

 

老人二阳怎么办?医生:低烧假象需警惕

2023-06-01    新京报

 

由于老年人自身免疫状态的特点,很多老人在感染新冠时多出现低烧,很少高烧,“这会造成一种病得轻的假象。”

尽管非常挂念86岁的奶奶,但柳佳最近不敢去看望老人。公司有同事“二阳”(第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了,她担心自己会把病毒传染给老人,让老人再经历一遍半年前首次感染时的痛苦。

去年11月,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柳佳的奶奶两周内反复发烧。由于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老人身体极度虚弱,起不来床,用了两个多月才逐渐恢复。此次“二阳”来袭,老人是否会再过一次“鬼门关”?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二阳”人群主要是18岁到60岁的人群,高龄老年人为少数。5月底,新京报记者探访了北京多家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感染门诊,发现因感染新冠就诊的老年患者数量很少,只有零星几人。医务人员表示,5月起陆续接诊了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人数明显低于去年年底第一次感染就诊的人数,而且大多数症状较轻,仅有极个别有基础疾病者发展为重症。

不过,医生仍提醒,“二阳”老人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需坚持服用基础病药物,并警惕低烧等情况,一旦身体不适症状明显要及时就医。

轻型感染者家属:症状似普通感冒

梁岩的爷爷今年83岁,刚刚“二阳”病愈。梁岩说,522日,爷爷去逛超市,室内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当天,爷爷开始发低烧,抗原检测阳性。相比第一次感染时转阴用了13天,这次“二阳”,梁爷爷4天就转阴了。

“就像得了一场普通的感冒,去年感染时出现的身上乏力、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这次都没有。”梁岩说。

梁爷爷有基础病,2019年动了一次大手术,身体底子差,因此没打过疫苗。刚检测出阳性的那两天,家人的心一直悬着,生怕老人又病倒。梁岩心急地向周围“二阳”的亲戚朋友打听,听说大家的症状都很轻,老人自己也说没什么感觉,全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和梁爷爷症状类似的还有罗先生的岳母,老人60多岁,没有基础病,54日抗原检测阳性后,出现头晕、嗓子疼等症状,只吃了连花清瘟,3天后症状就消失了。

罗先生称,岳母是被五一期间来家里居住的亲戚传染的,亲戚检测出阳性后,罗先生全家都“二阳”了。最让家人担心的孩子奶奶这次没出现任何症状,去年底,孩子奶奶在四川老家首次感染,卧床不起,近一个月才逐渐恢复。目前,罗先生一家都已恢复健康。

医生观察:多数“二阳”老人症状轻、病程短

58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吉泉开始在呼吸内科门诊接诊“二阳”患者。据他观察,最近一周,“二阳”患者保持在每日新增16例的水平,相较去年年底第一次大范围集中感染,就诊人数明显减少。

“以往呼吸内科每日门诊量有40多人,从515日开始,骤增到90多人。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二阳’患者大概占门诊量的15%20%。”陈吉泉推测,6月到7月会形成“二阳”的小高峰。

这其中也有少部分老年“二阳”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兮恒说,自己在门诊遇到的“二阳”老年人与第一次感染相比,症状轻且病程较短,但是平时体弱多病、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症状偏重一些。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有腹泻。

据陈吉泉临床观察,老年人“二阳”后,多数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鼻塞、咽喉痛、咳嗽等,40%50%的患者会出现发热,80%以上患者会出现乏力、食量减少、胸闷的症状,约30%的老年人出现肺部感染,有极少数老人两次新冠病毒感染都引起了肺部感染。“我们观察发现,打疫苗对是否二次感染影响不大,但可降低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陈吉泉说。

中型感染者家属:后悔未及时送医

531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2小时内仅遇到了一位前来就诊的老年新冠患者。正在留观区等待检查结果的李阿姨今年70岁,这是她测出“二阳”的第六天。她焦躁地一会儿站、一会儿坐,嘴里总喊“冷”,难受地直叹气。

李阿姨称,这次一家四口人只有自己“二阳”了,6天内反复发烧,最高烧到39摄氏度,“浑身哪哪都疼,太难受了。”等待检查结果期间,李阿姨频繁打嗝,她说,自己感染后食欲很差,“吃东西没有一点滋味,吃一点全吐了。”

门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李阿姨肺部出现病毒感染,属于中型感染者。医生提出两套治疗方案,一是对症治疗,吃退烧药、消炎药,减轻目前的症状;二是服用新冠特效药。但据医生介绍,国产新冠特效药发烧3天内服用效果最佳,进口特效药的最佳期限是5天内,李阿姨已经感染6天,服用特效药很可能不起效果。

最终,医生和家属决定,采取第一套治疗方案,让李阿姨居家服药、吸氧,随时监测血氧值,每天俯卧超16小时,等待住院。目前医院床位紧张,李阿姨如想住院,至少需等待一周。

李阿姨的女儿姜女士很后悔现在才带母亲来医院,她说,母亲第一次感染新冠时症状很轻,再加上老人身体一直硬朗,没有基础病,因此这次母亲“二阳”,家里人就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发现母亲反复发烧才来就诊。

医生建议:警惕反复低烧,基础病药物治疗勿中断

郭兮恒强调,由于老年人自身免疫状态的特点,很多老人在感染新冠时多出现低烧,很少高烧,“这会造成一种病得轻的假象。”医生提醒,如果反复低烧、身体不适症状明显,一定要尽早来医院就诊,让医生判断病情,切忌自行下判断,否则容易耽误最佳救治时机。

据陈吉泉观察,70岁以上的老人在二次感染后病情较严重。他建议,这些老人“二阳”后,应第一时间吃特效抗病毒药物,例如辉瑞的奈玛特韦、利那托韦,默沙东公司的莫诺拉韦,或国产的先诺欣、阿兹夫定等药物。如果有发热症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如果有咳嗽的症状,可服用宣肺止嗽合剂或氨溴素、连花清瘟等药物。

陈吉泉提醒,如果老人病情稳定,可以居家观察,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5%,且出现呼吸困难和高热不退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陈吉泉还强调,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老人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这些老人不要中断原来基础疾病治疗的药物,也要注意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有无配伍禁忌。

郭兮恒也发现,在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老年人的基础病病情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果患者能坚持规律服药,将基础病控制在稳定的水平,新冠肺炎的病情也会相对较轻、较稳定,恢复较快。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01/23/I66CQ8CM00388045.html

 

 

返回目录>>

 

喉痛、呼吸困难,当心"夺命凶手"会厌炎

2023-06-01    新京报

 

出现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近日,26岁的小叶吃了一顿火锅后,当晚感觉喉咙有点疼,原以为是火锅太辣导致,并未上心。第二天起床后,喉咙疼痛加重的同时,还出现憋气感、呼吸困难、畏寒等症状。刚抵达医院,小叶突然倒地不起,等不及抢救,就心跳骤停,停止呼吸。医生判断,夺命“凶手”可能是急性会厌炎。

“急性会厌炎是耳鼻咽喉科的急重症之一,若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容易发生阻塞上气道而窒息死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王振霖提醒,出现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细菌、病毒感染是引起急性会厌炎最常见的原因,致病菌包括乙型流感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此外,休息不好,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引起急性会厌炎。

“急性会厌炎会表现出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周身不适、食欲减退,喉咙肿痛,症状与感冒相似,很多人不当回事儿,也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王振霖表示,感冒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咽喉痛,但不会妨碍呼吸,不会发生呼吸道阻塞,而会厌长在口腔最狭窄位置的上方,一旦肿胀起来,典型的表现为呼吸困难。

王振霖表示,急性会厌炎属于呼吸道黏膜疾病,它的预防跟上呼吸道感染预防的方式差不多。日常生活中,注意口腔清洁卫生,避免进食过度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异物划伤口腔,保护咽喉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及时治疗会厌邻近器官的急性炎症,防止感染蔓延;锻炼身体,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导致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等。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01/23/I66CT5NQ00388045.html

 

 

返回目录>>

 

儿童如何护理口腔?医生:2岁要学习刷牙

2023-06-01    人民网

 

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尽早关注儿童口腔健康,了解正确刷牙方式、窝沟封闭等预防龋病的有关知识。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李荣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关注儿童健康,口腔健康是重中之重。

“儿童口腔问题很多,如龋齿、错颌畸形、双排牙等,但最大问题仍是龋病,不论乳牙或恒牙都会出现龋病。”李荣华介绍,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牙病可防可治,保护牙齿要从娃娃做起。

李荣华表示,龋病是一种在细菌感染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的疾病。患龋病的牙齿为龋齿,也就是蛀牙。龋齿初期一般没多少感觉,就是看上去发灰或发黑。等形成龋洞后,就会经常嵌塞食物,出现难闻的“口气”。当龋洞发展到牙本质时,遇到冷热酸甜的食物刺激时就会感到酸痛,牙齿也会逐渐烂掉。

很多家长认为,因为乳牙会掉,就算患龋也无需治疗,李荣华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龋病能引起孩子牙痛,牙龈、面部肿胀,甚至高热等全身症状。龋病长期得不到治疗可能影响咀嚼功能,妨碍食物消化、营养吸收,给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带来健康隐患。同时,还会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和萌出。李荣华建议,如果孩子患有龋齿,应尽快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就诊。

“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尽早关注儿童口腔健康,了解正确刷牙方式、窝沟封闭、氟化物使用等预防龋病的有关知识。”李荣华提示。

李荣华建议,婴儿出生之后,家长应每天用软纱布为孩子擦洗口腔。牙齿萌出后,可用纱布或软毛刷轻轻地为孩子擦洗口腔和牙齿。当多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可用指套刷或软毛刷为孩子每天刷牙2次,并确保清洁上下颌所有的牙面。

儿童2岁左右开始学习刷牙。学龄前儿童很难完成精细复杂的刷牙动作,需要家长帮助和监督。3岁以下儿童,应使用儿童无氟牙膏,牙膏用量绿豆大小即可;3岁以上儿童,可使用含氟较少的儿童牙膏,牙膏用量以黄豆大小为宜。选择大小适宜的儿童牙刷,每23个月更换一次,当出现牙刷毛外翻或倒毛时,应及时更换牙刷,做到一人一刷一口杯。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糖是人类的主要营养要素之一,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许多食品及饮料的调味剂,同时也是公认的一种引起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李荣华提示,经常摄入过多的含糖食品或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易导致龋病。儿童应少吃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减少吃糖次数,进食后用清水或茶水漱口,晚上睡前刷牙后不能再进食。

“保持儿童口腔健康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主要以预防为主。36岁是儿童患龋的高峰期,建议学龄前儿童每6个月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李荣华说。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01/23/I66CS4AL00388045.html

 

 

返回目录>>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当心被这些病""

2023-06-01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眼皮跳虽然不能预知吉凶祸福,但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存在一些病理性的情况。

相信大家对“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都不陌生。有些人会信以为真,在右眼跳时惴惴不安,担心是不是有坏事降临。左眼跳时则心中暗喜,盼望自己有好的财运。

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眼皮跳动有时确是能够暗示身体健康状况,甚至成为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

大多数的眼皮跳不必担心

人们所说的眼皮跳,其实并不是皮肤在跳,而是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受到过度刺激,出现不自主的收缩,随之牵动眼部的肌肉和表面皮肤颤动,人就会感觉好像是眼皮在跳。

许多人可能都出现过这种现象,大多数都是生理性的。其特点是一过性、间歇性,发作时间短,跳动幅度小,并且多为单侧眼皮跳动。

这种现象在用眼过度、精神紧绷、睡眠不足、劳累时发生概率较高,会直接刺激我们的眼部神经,出现短时间的不自主收缩,引起眼皮跳。在适当休息、消除压力、保证足够睡眠后,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或者可以用热毛巾敷一下眼睛,用手轻轻在跳动点按摩,也能帮助缓解症状,不需要用药。

跳动伴痛痒发红首先考虑眼部疾病

除了上述情况以外,眼皮跳虽然不能预知吉凶祸福,但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存在一些病理性的情况。

眼皮跳,首先会考虑到眼部疾病,当眼睛出现结膜炎、角膜炎、倒睫等情况后,会造成眼皮跳,并且可能伴眼睛发痒、疼痛、发红、流泪等症状。

另外,如果眼睛屈光不正,比如近视、远视、散光,或者是配戴的眼镜度数不合适,也会使眼部肌肉不自觉地紧绷,引起眼皮跳。

如果眼皮跳的情况持续时间长,幅度大、频繁出现,并且伴有其他症状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这样的跳动或是面肌痉挛前兆

神经系统疾病也是造成眼皮跳的一大原因,最常见的就是面肌痉挛。此外,Meige综合征以及一些颅内病变,比如中风、肿瘤、囊肿、炎症等也会影响面神经的兴奋性,出现眼皮跳。

如果长期眼皮跳,并且扩大到嘴角甚至脖子,面部跳动的程度加重,有可能就是面部神经疾病的先兆,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面肌痉挛引起眼皮跳的特点从医学的角度,面肌痉挛是一种疾病,其特点主要是一侧的颜面部发生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活动。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的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口角肌肉抽搐最引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这种病可因疲劳或者紧张加重,在讲话及微笑时较为明显,入睡后停止。少数患者病程晚期会伴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面肌部痉挛的病因多数中年起病,女性多于男性。老年面肌痉挛的患者,多数由于血管硬化导致,大量吸烟喝酒,加重动脉硬化会更容易导致面肌痉挛。而年轻的患者多是由于血管发育问题,导致血管离面神经很近,所以面神经容易受到刺激。这种病病程缓慢,有时会影响生活质量,长时间的跳动,需要及时诊治。

面肌部痉挛的诊断那么,长时间眼皮跳带动着面部抽动就能诊断为面肌痉挛么?首先,我们的医生都会问诊并让患者做表情来了解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医生通常会让患者抬眉、快速睁眼闭眼、龇牙以及鼓腮等,其实就是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就诊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医生会进一步结合安排相应的医学检查。比如,血管内与面神经关系的核磁,可以有助于发现血管是否临近甚至压迫患侧的面神经根,从而引起的疾病,进而诊断是否为面肌痉挛。

有类似症状面肌痉挛可以这样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选择用药物控制,轻型的可用卡马西平等稳定神经的药物治疗,患者也可选择针灸理疗。、

但对于面神经被临近的血管团压迫者,比较公认的根治方法还是通过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最好地达到治疗效果,症状也会立即消失。对于严重的面肌痉挛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保留住了“面子”,使患者重新“大笑”面对生活。

健康生活减少刺激可预防日常生活中,预防面肌痉挛,建议要避免冷空气刺激,注意防寒;保持健康饮食,避免辛辣、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还可多食清淡且富含维生素B1B12的食品;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减少熬夜,规律生活;此外,避免情绪波动,心态平衡也很重要。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01/23/I66D19BH0038804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