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0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6-01
2023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方案专家论证会在京顺利召开 5 于学军同志出席“无烟 为成长护航”2023年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5月31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6 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召开全市职业卫生理化检测工作培训会 15 进入人类细胞 执行特定任务 人工病毒载体可用于基因编辑 17 Neuron:揭示毒性tau蛋白在机体大脑中扩散的分子机制 17 Nature:母乳中的酸γ-亚麻酸在新生儿出生后协助心脏正常运作 18 Science:细胞间交流的扩张或会驱动胰腺癌的早期发生和发展 19 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6 德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只吃10克肉,德国人每月只能吃一根香肠 31 守护美好生活 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基于10省份健康素养的调研报告 34 部分地区中小学负责人一席谈——增加体育锻炼时间 培养正确用眼习惯 37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专家就新冠二次感染话题进行回应 2023-06-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多地又出现了散发新冠疫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是二次感染。出现群众俗称的“二阳”该如何处置?脆弱人群如何做好防护?是否需要再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从临床观察来看,二次感染出现肺炎和重症比例非常低,感染者以年轻人为主,症状比较轻,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对症治疗就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说,二次感染症状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轻:第一次感染的人症状与去年冬天感染的人症状类似,症状相对重一些,如体温会超过38.5摄氏度、呼吸道症状较重,而二次感染的人体温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这是因为去年冬天感染过的人,体内还有一定的抗体,且细胞免疫的记忆存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发烧、嗓子疼、流鼻涕等症状不一定是由新冠引起,也有可能是流感和普通感冒的症状。”童朝晖建议,出现这些症状的人群,家里有抗原,可以自己检测;如果没有,最好到医院发热门诊看医生,由医生来甄别。如果不发烧,上呼吸道症状轻微,可以吃点药对症处理。 高龄老人、基础疾病患者、没有接种疫苗的人都是重症高风险人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说,重症高风险人群中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加强针的,要继续接种疫苗,哪怕是去年底感染过,还是要再接种疫苗以加强免疫,进一步降低重症风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对辖区内高风险人群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进行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明确诊断后,要早期治疗:一是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同时也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二是患者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情况,一定要进行氧疗,无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还是到医院,早期氧疗都可以有效降低重症风险,延缓疾病进展。 “普通人群感染了新冠,如果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有条件的可以使用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王贵强说,目前从临床数据来看,抗病毒药物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上效果明确。目前,我国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很好,已有6种抗病毒药物可以使用。 老人、儿童、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比较低下,属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脆弱人群。童朝晖建议,脆弱人群中还没有接种疫苗的或没有打加强针的,可以接种疫苗。此外,在日常活动中,尽量少去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平时室内多开窗通风,勤洗手、戴口罩。 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是否会出现后遗症?童朝晖分析,一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乏力、失眠、焦虑等症状,只是新冠后症状,不是后遗症,时间久了能恢复,不会影响工作生活。 很多人担心,接种完新冠病毒疫苗时间长了体内免疫力会消失。童朝晖分析,人体主要有两种免疫机制:一种是体液免疫,比如打疫苗或感染新冠病毒,体内会产生抗体,称为保护性抗体;另一种是细胞免疫,就是T细胞或B细胞在体内调节的免疫。人体中抗体消失后,细胞免疫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打了疫苗或得了新冠,体内细胞免疫有免疫记忆,即便是抗体消失和滴度下降,同样有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67.html
2023-05-31 网易健康
近期,与新冠相关的话题频登热搜,首阳、二阳的患者明显增加,人们对于“新冠口服药该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也更为关心。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信息显示,目前国内一共有6款新冠口服药上市,这些药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新冠口服药小孩子能吃吗?有没有什么禁忌症?效果怎么样?针对人们关心的问题,网易健康进行了汇总整理! 1、Paxlovid:曾被炒疯的新冠“特效药” 2022年2月12日,我国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Paxlovid进口注册,Paxlovid即成为第一款在国内上市的新冠口服药。 辉瑞在2021年做了一个实验—EPIC-HR,即Evaluation of Protease Inhibition for COVID-19 in High-Risk Patients。这个实验选取了2245位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这些人群具备一些可能会造成新冠重症的因素,例如患有基础疾病、没有接种疫苗、首次感染、高龄等。 在697名使用Paxlovid的患者中,28天内有5人住院(0.7%),死亡0人,而另外一组使用安慰剂的患者中,28天内有44人住院(6.5%),死亡9人。通过这个实验,辉瑞证明了Paxlovid能降低89%的死亡风险与住院风险。 2、莫诺拉韦:全球首款新冠口服药物 莫诺拉韦是全球首款获批的新冠口服药物。2021年11月4日,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批准莫诺拉韦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2022年12月29日,我国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莫诺拉韦进口注册。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于2021年12月发表的莫诺拉韦3期临床试验MOVe-OUT研究数据表明,早期治疗服用莫诺拉韦可显著降低未接种疫苗的新冠肺炎高危成年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该试验的期中分析报告显示,对照安慰剂组,截至第29天,莫诺拉韦组的住院或死亡风险减少约50%。 3、阿兹夫定片: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 早在2021年7月20日,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阿兹夫定片与其他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2022年7月25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阿兹夫定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冠病毒感染成年患者。 2022年7月15日,真实生物官方微信发布了阿兹夫定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①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阿兹夫定片可以显著缩短中度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比例,达到临床优效结果。首次给药后第7天临床症状改善的受试者比例阿兹夫定组40.43%,安慰剂组10.87%(P值<0.001),受试者临床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阿兹夫定组与安慰剂组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0.001)。 ②抑制新冠病毒作用:阿兹夫定能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病毒清除时间为5天左右。 ③安全性方面:阿兹夫定片总体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阿兹夫定组与安慰剂组无统计学差异,未增加受试者风险。 4、先诺欣:首个国产3CL新冠创新药 2023年1月28日,先诺欣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在中国国内附条件上市。先诺欣获批,成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3CL靶点抗新冠病毒创新药。 从临床设计来看,先诺欣Ⅱ/Ⅲ期临床研究均纳入大样本中国患者,且针对目前正在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据先声药业官网公布的先诺欣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完整的5天疗程治疗后,先诺欣组病毒载量下降超96%。 5、民得维:国产新冠口服药又一突破 2023年1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1类创新药民得维上市。民得维是一款新型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成年患者。 2022年12月2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民得维(VV116)对比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药物(Paxlovid)用于伴有进展为重度包括死亡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早期治疗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成果。结果显示,研究主要终点达到非劣效性,相比Paxlovid,患者接受VV116治疗在促进恢复方面表现相当甚至更佳,VV116组的临床恢复时间更短,安全性表现更好。 6、乐睿灵:单药治疗的优势明显 2023年3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1类创新药来瑞特韦片(商品名称:乐睿灵)上市。来瑞特韦片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 根据现有研究数据显示,来瑞特韦片单独使用即对新冠病毒感染轻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同类品种对比,无需联用利托那韦片,可以减少联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降低有基础疾病老年人患者服用药物的风险。 据来瑞特韦片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来瑞特韦片可有效缩短核酸转阴时长及降低病毒载量,服药72小时后病毒滴度下降幅度超过安慰剂组的10倍。在更大规模的Ⅲ期临床试验中,研究数据显示,轻中度新冠感染患者单药使用来瑞特韦片4天后,病毒载量较安慰剂组相比平均降低近90%。 网易健康提示,以上6款新冠口服药均为处方药,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症、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很重要!家中有老人以及基础病患者的,买一盒备着是可以的,但没必要大量囤药。切记,不能自行胡乱服药,更不能盲目跟风。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31/11/I62GD56C0038804A.html
2023-05-3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5月6-10日,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了2023年全国艾滋病监测培训班,培训围绕2023年艾滋病监测重点工作及常规监测工作等专业内容开展。全国各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相关业务人员共13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艾防中心吕繁副主任线上参会并致辞。他指出,艾滋病防治工作已进入新阶段,高质量的艾滋病监测数据是艾滋病防治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基础,艾滋病监测工作者也要不断提升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科学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撑。艾防中心流行病学室汤后林副主任、浙江疾控中心首席专家潘晓红主任医师及艾滋病与性病预防控制所柴程良所长分别作现场致辞。此外,还特别邀请了两位专家分别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在艾滋病监测的应用和艾滋病假阳性有关案例,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经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在本次培训班上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将发放全国继续教育电子学分证。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5/t20230530_266344.html
2023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方案专家论证会在京顺利召开 2023-05-3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建立健全慢病监测制度体系建设,规范监测工作流程,为健康中国行动实施进展评估提供有力支撑,落实好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第七轮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以下简称慢病监测)工作要求,5月18日,慢病中心在京召开2023年慢病监测方案专家论证会。慢病中心吴静主任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邀请相关临床相关领域专家、部分省(区、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及试点地区技术负责人参会。会议由慢病中心监测室主任王丽敏主持。 此前,经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慢病监测方案和问卷,并于2023年5月上旬在天津市南开区和河北省安国市完成了试点地区调查。基于试点调查结果和现场情况,慢病中心对监测技术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专家论证稿。 会上,王丽敏主任介绍了监测技术方案,慢病监测室副主任张梅介绍了试点地区调查完成情况。与会专家就问卷内容和技术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意见。专家建议对问卷进行优化,切实围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慢性病发病、患病及危险因素指标开展调查。会后慢病中心会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技术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科学准确收集监测信息,为慢性病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5/t20230530_266343.html
于学军同志出席“无烟 为成长护航”2023年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 2023-05-31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3年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近日,全国爱卫办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办了2023年“无烟 为成长护航”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全国爱卫办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出席活动并讲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赵旭辉,自治区副主席马宗保出席活动并致辞。 于学军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好控烟工作就是健康优先的具体举措。各地、各部门要持续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全面强化控烟宣传引导,加快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尤其是要高度关注青少年吸烟问题,多措并举共同构建起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的防护网,为建成健康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妇联、中国计生协等部门和北京、上海、浙江、深圳、银川等省市分享了控烟工作经验。各省卫生健康委控烟工作负责同志、宁夏各界代表等参加了宣传活动。活动结束后,各省卫生健康委控烟工作负责同志实地调研了银川社区戒烟工作。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7786/202305/
2023-05-31 国家卫生健康委
时 间:2023年5月31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胡强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宋 莉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 赵扬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 倪 鑫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 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印发的重要政策文件情况。一是印发《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部署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开展提升患者诊前体验、门诊体验、急诊急救体验、住院体验、诊后体验、医疗服务全程基础支撑等6方面20条举措,提升患者就医整体体验。二是印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三是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的通知》,部署2023年6-10月,派出由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16家组队医院组成的国家医疗队,赴山西、内蒙古等14个省份开展巡回医疗、技术和管理指导、人员培训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世界卫生组织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其中妇幼健康也反映了全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加以强调。 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有关情况。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宋莉女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女士;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先生。 我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国家卫健委在今年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上提到,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妇幼健康事业更高质量发展。请问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 宋莉: 谢谢您的提问。这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着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部署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妇幼健康目标任务,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8‰,均降至历史最低,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当前,我们正在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调查研究,努力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我们将持续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紧紧抓住妇女儿童健康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着力推进妇幼健康供给侧改革,努力推动建立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妇幼健康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妇幼健康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着力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迈进。我们将推动一系列的妇幼健康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即包括“三提升”,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两消除”,即以着力消除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母婴传播为目标,将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行动计划,以及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两融合”,我们将积极促进妇幼健康和中医药融合发展,和妇幼健康领域党建文化的深度融合。“两促进”,我们将积极推进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和生殖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同时,将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计划落地见效,来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使妇女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新提升,力争到203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2/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6‰以下,使妇幼健康事业进一步得到高质量发展。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我们知道,我国儿童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请问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问题?如何推动优质的儿童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谢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倪鑫: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儿童就医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年来在儿童的就医服务改革当中,我们是在持续推进的,重点是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国家卫健委设立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以及在六大区设立了5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通过中心的设定,使我们在不同地区的儿科资源能够有效均等化。 第二方面,推动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建立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包括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医院,形成这样三级的儿童服务网络体系保障。 第三方面,更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应当说,在儿科的人才建设过程当中,由于它整个发展的需要和行业特点,儿科人才处于短缺状态。 这些年来,加大儿科医生转岗培训,比如内科医生经过培训以后,对于一些基层的儿科常见病进行接诊。第二方面,在一些大学恢复了儿科系的招生。第三方面,包括以基层为单位的所有网络建设过程当中,加大了妇幼包括儿科人才培养,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一些西部儿科资源欠发达地区采取了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说,通过这三方面,对于目前儿科就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项工作,在座的各位都已经很清楚,国家发改委、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国务院医改办开始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拿儿童医院举例,我们在四个方面托管了4家医院,把整个优质资源有效下沉。通过优质资源下沉,让不同地区的儿科整体水平提升,就能够真正让这个地区的孩子在当地解决就医。第二方面,更加重要的是继续加大我们的人才培养,前面已经说到了,要把这些政策、把这些培养力度继续加大,同时更重要的第三方面,要加大我们儿科保障的网络建设,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单位,像社区,要把儿科医生以及儿科健康保健体系建立完善,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还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高他们真正的价值所在,我想这些方面的作用都会使我们的儿科医生有效存留、有效培训、有效为病人提供服务。 谢谢你的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宫颈癌、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两大恶性肿瘤。请问国家开展“两癌”及防治工作有哪些新的进展?将采取哪些措施降低女性受“两癌”威胁的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 宋莉: 谢谢您的提问。自2009年以来,我们国家就推动实施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检查项目,到目前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区市,县(区)级的覆盖率超过了90%。到目前已经累计开展了宫颈癌免费筛查1.8亿人次,乳腺癌的免费筛查近1亿人次。通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使患病妇女得到及时救治。2023年1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为我国迈向早日消除宫颈癌的目标进一步加速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落实宫颈癌和乳腺癌的三级防控策略,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通过一级防控努力实现“不得病”。包括广泛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特别是使我们广大的妇女朋友们能够增强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特别是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的社会共识。也包括推进HPV疫苗接种工作。二是二级预防努力实现“少得病”。推动更多地方将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能够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使更多的妇女能够得到早期的筛查,让这样的服务惠及更多的妇女,在这个过程当中部门联动非常重要,我们和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也希望地方各相关部门大家联合起来,共同为女性朋友们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做更多的社会宣传和倡导工作,使广大的女性朋友进一步提升健康管理意识,从“要我查”转变为“我要查”,更好的加强自身的健康管理。同时,我们也积极跟进科技新技术,像人工智能,包括生物医学检测等新技术进展,更好提高对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能力。三是通过三级防控策略,使患病的妇女能够实现“早康复”,在这方面我们将加大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康复的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特别是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使患病妇女能够得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康复,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更好维护妇女的健康。 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刚刚宋司长介绍到,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大幅下降,生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进入新时代,群众对生育安全和感受有更高期待,请问有哪些措施满足群众的期盼?谢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 赵扬玉: 特别感谢您的提问。目前,就当前群众关心的生育安全和感受的问题,我觉得确实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二是服务改善。 关于安全保障方面,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长久以来持续的关注母婴安全保障工作,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孕产妇安全保障相关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大家熟悉的《母婴安全行动计划》、母婴安全五项制度等等,也要求各个机构要不断完善和进一步落实针对孕产妇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我们努力从孕前、到孕期、到分娩,以及到产后全生育周期的全方位管理,我们要做细、要做实,而且还要做好。 同时,大家也知道,各个地区都成立了危重孕产妇的救治网络,高危孕产妇能够得到及时的转诊和救治。每家助产机构也是严格按照我们国家包括各级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不断加强孕产妇的管理。比如说孕产妇救治优先原则,还有孕产妇的绿色通道,高危孕产妇的专案管理等等。各个助产机构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详细措施等。 北医三院是北京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这几年来我们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多学科救治团队的问题。比如现在妊娠合并一些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等等,还有胎儿疾病,这些疾病采取多学科团队来共同讨论、共同管理,对母婴安全的保驾护航起到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我觉得这是安全保障方面。 另外,从服务改善方面,从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到助产机构是一个全链条式的管理,我们也希望这个流程更加简单,服务更加高效,这种管理可以改善一些服务的就诊体验。现在我们有很多医疗机构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还有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的就医管理模式,像一站式的服务,比如我们的孕妇在门诊就诊过程中,可以在一个区域完成诊间就诊,也完成实验室检查,包括一些超声、胎心监护等等。同时,由于现在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比如孕妇可以用手机完成预约,包括支付、查看实验室的一些检查结果等等,这样确实有一个非常好的就诊体验。 另外,大家在体验方面还特别关注分娩管理,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也特别重视分娩的安全和分娩的整体孕妇心理上的体验,所以采取了很多措施,除了药物镇痛分娩以外,还有陪伴分娩、按摩等等很多人性化的减痛分娩措施,让孕妇在整个分娩过程当中大家可以放松心情,可能会有更好的体验。 总的来讲,我觉得多措并举,采取多种方式,能够促进我们整体的生育安全,也保证孕产妇的就诊感受和体验。谢谢您的提问。 中国妇女报记者: 我想提问一个问题,请专家回答。现在,我国女性生育年龄逐渐推迟,35岁及以上高龄生育情况较为常见,高龄女性怀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谢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 赵扬玉: 特别感谢您对高龄女性的关心。这个话题确实非常重要,对于高龄女性朋友,如果准备怀孕,我建议大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孕前咨询,尤其是高龄孕妇前期有一些合并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有一些基础的用药,通过这样的孕前咨询,要给她前期的疾病有一个更好的管理,包括妊娠以后的药物选择等等,对于她妊娠以后母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说怀孕了,确定自己怀孕了非常好,大家都挺高兴的,但是我提醒我们孕妇,我们在首先产检的时候,你第一次见到医生时候,一定要把你以前既往的患病史,包括既往有一些妊娠相关的历史,甚至包括你做过什么手术等等,有没有药物过敏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详细的告知医生,医生可以针对你的情况采取一些个体化的孕期治疗方案,在怀孕期间还是要遵从医嘱,规律产检。另外,建议孕妇要有计划地参加孕妇学校的课程,我们这些课程的设置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有序的安排学习,因为我们高龄孕妇要了解自己整个妊娠期间一些特殊的情况,有哪些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做好自身的管理非常关键,我们孕妇本人和医生大家共同管理,对保障孕妇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国家针对高龄孕妇的管理经验还是比较成熟的,有一些合并症或者并发症是纳入到孕产妇的分级管理体系当中的,前面我谈到了包括多学科团队共同保驾护航等等。但这里边我还想说一下,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大,出生缺陷患儿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在优生优育这方面,虽然我们国家现在产前筛查、产前诊断这些技术已经在不断提高、不断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局限性。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仍然没有办法做到将所有的出生缺陷胎儿都能够在分娩之前完成诊断。所以,我建议女性朋友们大家如果怀孕,尽量选择在适龄来生育。但是不管怎么样,对于高龄妊娠,大家态度上和行动上要重视,心理上还是要放松。谢谢您的问题。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最近我们也关注到关于出生缺陷防治的报道,的确孩子如果患有出生缺陷疾病,对一个家庭而言是较重的负担,也不利于孩子自身的成长。请问卫生部门有哪些部署安排,降低出生缺陷?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 宋莉: 谢谢您的提问。确实,生育健康的孩子是每个家庭共同的期盼。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特别是推进出生缺陷防治服务的均等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像神经管缺陷,通过在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包括像南方高发的地中海贫血,通过加强婚前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等措施,重大缺陷的发生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我们在推进三级预防的防治策略。一级预防就是尽可能不发生,二级预防就是通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等,少发生,三级预防就是在出生后尽早的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通过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和早康复,尽可能减少出生缺陷导致的死亡和先天残疾。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在前面我也专门介绍到,“十四五”期间妇幼健康服务有系列的行动计划,其中有“三提升”,除了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非常重要的还有一项,就是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这样行动计划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特别是涵盖从婚前到孕前、到孕期、到新生儿和儿童各个阶段更加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链条,推动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够更加的普惠、公平和可及。 二是聚焦重点疾病的防治,力争取得新进展。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通过出生后的及时救治,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婴幼儿的死亡已经大幅度减少。但是目前在出生缺陷的发病种类当中,高发第一位的还是先天性心脏病。所以,我们将进一步关口前移,特别是在胎儿期要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像对这种高发的先天性心脏病,我们将着力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产前产后一体化的管理和多学科的协作。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加强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早期的筛查,能够早诊断和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同时,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国家妇幼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怎么通过科技赋能,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包括信息化支撑等这些新技术的进展,助力我们国家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进一步提升出生缺陷防治的服务能力,惠及更广大的家庭,能够使每个家庭都尽可能生育健康的孩子这样的愿望得以实现。谢谢。 学生健康报记者: “小眼镜、小胖墩”问题一直广受关注,从临床看,近视、肥胖以及儿童龋齿问题的发病情况如何?该如何做好防控?谢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倪鑫: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也非常关键。我们知道,现在儿童的近视、肥胖、龋齿已经是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慢病。就拿肥胖来讲,儿童的肥胖如果我们不及时发现干预的话,他在儿童期就会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等一系列疾病,男孩的第二性征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儿童的近视、肥胖、龋齿应当说已经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及时调整,它将形成“儿童期成人病”,到了成人期就形成慢病。在这方面,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儿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防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给予重视。 第一方面,既然是慢病,我们就要加大科普的宣传。也就是说让家庭,让孩子的父母都要知道形成这些病都有哪些原因。拿北京儿童医院来说,我们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我们积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慢性病的科普宣传,通过网络、媒体,就像今天一样,也通过印刷一些宣传材料,每年大概要举办100多场这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尤其是让我们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参与进来。所以科普宣传是我们能够让每个孩子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健康饮食,从而减少这些慢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方面,对于慢病防控,我们更重要做到早筛,其实科普宣传是防,第二点就是早筛,我们要及时发现比如视力问题、肥胖问题、龋齿,所以早筛从学校,对孩子视力要有定期的检查,对孩子龋齿也有定期检查,包括窝沟封闭等等一系列措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家长培养这样的意识。从医疗机构来讲,孩子的健康体检要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有这样的科普宣传以后,家长有意识随时与我们的社区机构取得联动而达到慢病的早筛。 第三方面,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参与,对于儿童的慢病绝不是单单一个机构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在呼吁,包括卫生、教育、社会、企业共同联动起来,也就是说使我们多部门高度重视,给我们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饮食环境,培养健康习惯,就像我们提出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样的。 通过这三点,我们对于儿童慢病整体的筛、防、控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让每个孩子健康的成长。谢谢您的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知道,有些疾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为提升我国新生儿的健康水平,我国在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疾病的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 宋莉: 谢谢您的提问。这些年我们国家积极推进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特别是积极履行“消除儿童感染艾滋病”的国际承诺。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落实预防母婴传播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预防母婴传播与妇幼健康服务有机结合,在为广大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的同时就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检测和咨询服务,为发现的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的儿童能够尽早提供综合干预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检测率均在99%以上,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也由未干预时的34.8%下降到3%,大幅度减少了儿童的新发感染。 在2022年12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制定印发了《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是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消除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疾病”为导向,指导全国各省(区、市)向“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目标进一步迈进。 目前,我们正在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指导各个省份做好差距分析。对照国际消除标准,从工作机制和规范服务,信息收集利用、实验室管理、性别平等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来深入的分析差距,制订我国切实可行的消除工作方案。二是尽快补齐短板,推动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在全国各地均衡发展,我们将继续支持重点地区,深入开展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统筹优质资源进行重点帮扶,着力补齐工作短板,推动各地能够早日共同实现消除的目标。三是开展国家级消除母婴传播的评估工作,按照“成熟一个、申请一个、评估一个”的工作思路,我们将组织国家级专家组赴条件成熟的省份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地方的有效经验,为下一步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消除申请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您的提问。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当下正值春夏之交,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阶段,请问像手足口等容易在儿童中流行的疾病与往年相比是否有所不同?还有就是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家长该如何应对?谢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倪鑫: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知道,春夏交际气温变化比较大,所以儿童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现象,从目前来看,像您刚才提问的,我们今年跟往年略有不同,现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我们通过临床观察,总体来看排在第一位的还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其次是流感,目前还有一部分散发的新冠病毒感染。 像您刚才谈到的手足口,从现在来看应该跟往年没什么变化,这是今年一些主要的情况。应当说,对于儿童的传染病,因为传染的主要途径都是呼吸道、飞沫或者经口传播,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去预防,首先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随时保持洗手,在家里勤开窗户通风,在人员聚集的地方,如果有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减少去人员聚集的地方,外出就跟现在一样都佩戴口罩,这是传染病发病时一定要注意的。第二点,更重要的是,对于儿童任何一个疾病的预防要增加他的免疫力,所以要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还要健康的饮食,使他的免疫力增强,所有的疾病都能够有效防控,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点,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学校,也希望相关的部门都能够关注每一个孩子,给他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有些孩子紧张的时候容易吃手,包括不洗手就吃饭,学校要及时纠正。通过这样健康的习惯,对孩子整个友好的防护,通过自身免疫力的提升,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的降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谢谢你的提问。 中国人口报记者: 今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婴幼儿养育人的养育照护知识和技能,对婴幼儿健康成长、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请问国家卫健委在加强婴幼儿养育照护咨询指导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 宋莉: 谢谢您的提问。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生命早期1000天,为人的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科学的养育照护可以促进儿童的早期发展,也是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对于婴幼儿进行良好的养育照护和科学的健康管理,是我们当前在着力推动儿童早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一是指导各地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对儿童开展包括体格检查、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防治、预防伤害等等这方面的健康指导。二是去年我们专门印发了《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提出了8个方面的健康养育理念,包括强调家庭养育人要重视婴幼儿早期全面发展、要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家庭养育人,给予儿童恰当、积极的回应性照护,培养儿童自主和自我调节能力、注重亲子陪伴和交流玩耍等等这方面都非常重要。同时在《指南》当中,我们也专门有6个方面的咨询指导要点,包括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监测、科学营养和喂养、亲子交流和陪伴、生活照护指导、伤害的预防、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控和照护等。三是我们连续实施了两个周期的儿童早期发展试点项目,项目地区婴幼儿养育人健康养育知识和科学照护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特别是要着力推进《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和《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的深入实施,不断丰富和强化儿童健康检查和咨询指导服务内涵。同时,进一步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的推广应用,强化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对儿童养育人的科学指导。比如说养育风险的筛查和咨询、随访健康管理等,来进一步指导广大的家庭养育人提高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们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启动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是在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希望能够推广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适宜技术,为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养育人提供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及咨询指导、养育风险的筛查、定期的健康管理随访等服务,更好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有研究表明,近30年我国儿童抑郁发生率逐年上升,儿童自闭症相关话题受到关注,我们应该如何完善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早期干预?对产生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儿童的家庭来说,应注意哪些?谢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倪鑫: 您的提问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大家知道,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单单要身体,心理更要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涉及到儿童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养成,所以对于这方面也是儿童整个基础性和全局性发育的影响。从儿童的心理健康来看,我们国家目前已经高度重视了,我们现在已经把它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统筹推进,以抑郁症、孤独症为重点探索防治适宜技术和干预模式,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也正式发布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提升心理健康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特别是孤独症整个的诊断、干预服务能力。 但这个问题出现,我想下一步我们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第一方面,主要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知道,对于儿童的心理疾病怎么去看,尤其是从家庭如何去有效的早期发现,早期去干预去治疗,所以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尤为重要的。第二方面,要加强它的网络建设,也就是说我们在推动儿童的整个心理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我们要来推动从家庭、学校到医疗机构这样一个联动的方式。所以通过这些,我们要树立每一个家长是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概念。所以,我们建议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家长普及儿童的心理卫生知识,来提高家长识别儿童心理卫生的能力,我们有这样几句话叫做“语迟多半的不是贵人,可能是发育迟缓”,“网络成瘾的背后可能不是叛逆,可能是孩子的抑郁”,这些都会给我们提出很好的提醒。同时,我们也说青春期孩子不上学可能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可能是人际关系。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给每个孩子的家长进行有效的培训,让他能够早期去发现。 第二方面,对于有心理疾病的儿童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我们都有感受,一个家庭的温暖、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疾病预防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做到“三个一定”,一是一定要定期接受专业人士的培训与指导,来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卫生相关知识干预的技能,这是对于每个家长要给予专业知识的培训。二是一定要保持家庭氛围的和谐,每个家长情绪的稳定从容,我们叫做以静制动,要以不变应万变,要给我们每一个孩子一个温暖的、安全的家庭感觉。三是一定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一点要教会每一个孩子,家长要听、要学,要孩子表达他的情绪以后我们能够去接纳,而不是孩子有一点情绪变化以后,就给孩子语言或者肢体上的冲突。做到这“三个一定”,我们就能把每一个孩子从他早期的发现到有效的干预。最后一点,还是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就像前面谈到的,适宜的技术、适宜的推广,能够使我们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生长的环境,减少他心理疾病的发生,真正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环境是尤为重要的。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倪院长。关于妇幼健康主题的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在座的媒体朋友还有没有关于卫生健康其他领域的问题? 总台CGTN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近期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请问,接下来将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来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文件印发以后,社会和媒体是高度关注,因为关于良好的就医体验也是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希望得到的。 关于“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成果。方案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看病就医全过程,提出6个方面20条举措,每条举措都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努力予以优化解决。一是通过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探索建立预就诊模式、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提升患者诊前体验。二是简化流程,通过再造门诊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就诊环境,提升患者门诊体验。三是分区分级,通过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提升患者急诊急救体验。四是通过完善住院医疗服务制度、加强住院患者综合服务、改善入出院服务,提升患者住院体验。五是服务连续、医防协同,通过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加强诊后管理和随访、积极探索非急救转运服务,提升患者诊后体验。六是改善围绕贯穿医疗服务全程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通过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创新康复服务模式、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后勤保障、加强医疗机构人文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将马上采取行动,力求尽快取得近期实效。希望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明显优化效果,一切以提升广大群众的就医感受和患者体验为目标,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中新社记者: 我们也注意到了国家卫健委启动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面提高医疗质量行动,并且印发了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质量安全确实关乎到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想请问这个行动具体将会有哪些方面的安排?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继续由我来回答。医疗质量安全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但在医疗质量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新发展理念、方法的理解和实施还需要加强。因此,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 一是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夯实结构质量。包括12项具体任务和2个专项行动,围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医务人员、药品器械、医疗技术等核心要素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完善落实,并着力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设立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和聚焦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破壁”行动2个专项行动,旨在进一步提升手术质量安全水平,并着力推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 二是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包括10项具体任务和2个专项行动,围绕日常诊疗行为、患者评估、三级查房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指导医疗机构提升全诊疗流程的质量安全。以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患者安全专项行动为契机,提升全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 三是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包括6项具体任务和1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并强调充分发挥政策协同作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以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多元共治机制,推动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大家,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了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主题,从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两癌”筛查及防治,以及出生缺陷的防治,还有优质儿科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等方面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明天就是6.1儿童节了,祝小朋友们健康成长。 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组织我们的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305/
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召开全市职业卫生理化检测工作培训会 2023-05-31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5月30日,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召开全市职业卫生理化检测工作培训会。会议主要内容为按照《2023年度北京市各区职业卫生实验室检测能力促进提升工作方案》要求,反馈质控样考核结果,指出目前考核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会议由职卫所胡晓宇副所长主持,全市17个区疾控中心从事理化检测的技术人员线下参会,容城疾控中心理化检测技术人员线上参会。 首先,市疾控中心职卫所所长叶研对各区理化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一直支持职业卫生工作表达了感谢,并希望在日后的工作中,大家共同努力,在设备仪器、人员能力等各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带动全市职业卫生理化检测能力的提高。接下来,由市疾控中心职卫所胡晓宇、刘浏、傅佳先后对有机毒物、金属毒物、无机毒物的理化检测实验技术,结合质控样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尤其针对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条件优化、报告格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各区疾控中心参会的技术人员也在会后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讨论。 通过此次工作培训,有利于市区两级疾控系统的理化检测技术人员沟通和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目前职业卫生理化检测领域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全市职业卫生理化检测技术能力。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8481/2023/5/1685492565758.html
2023-06-01 科技日报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创造了一种廉价的解决方案来降低血压监测的门槛。他们开发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夹子,它使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和闪光灯来监测使用者指尖的血压,这种夹子可以与定制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配合使用。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29日《科学报告》杂志上。 目前这种夹子的制作成本约为80美分。研究人员估计,如果规模化生产,成本可能低至每个10美分。这有助于让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能够低成本、轻松、方便地进行常规血压监测。 除了成本低廉,这种夹子与其他血压检测仪相比的另一个关键优势是,它不需要根据袖带进行校准。研究人员解释说,该系统是免校准的,这意味着受测者只需把夹子夹在指尖即可,定制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指导用户在测量过程中按压的力度和时间。 该夹子是一个3D打印的塑料附件,可以安装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和闪光灯上。它的光学设计类似于针孔相机。当用户按下夹子时,智能手机的闪光灯就会照亮指尖。然后,光线通过针孔大小的通道投射到相机上,形成一个红色圆圈的图像。夹子内的弹簧允许用户以不同的力按压。用户按下的力度越大,相机上出现的红色圆圈就越大。通过观察圆圈的大小,这款应用程序可以测量用户指尖施加的压力,通过观察圆圈的亮度,它可以测量指尖进出的血量,然后通过算法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收缩压和舒张压读数。 研究人员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疗中心的24名志愿者身上测试了夹子,结果与用血压计测得的数值相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74.html
最新研究:定期冥想可有效避免负面情绪 2023-06-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冥想有助于决策?据《瑞士资讯》30日报道,最新研究表明,定期的正念冥想可有效避免负面情绪。 报道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261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实验:一组人闭眼打坐,均匀呼吸,完全专注于“当下”,体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一组人则通过听音乐放松。 这些志愿者在实验前后进行了系统化评估,以量化他们应对负面信息的能力。结果发现,每天冥想的志愿者能更好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另一组志愿者则没有太大改变。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经济和数据科学院的阿什教授表示,经常练习冥想对身心有积极意义,每天只需冥想15分钟就可以缓解压力,降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此外,冥想能提高人们平静接受正面或负面两种信息的能力。因此,经常做冥想有助于做出更全面、客观的决定。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7zwvbGfF1
2023-06-01 科技日报
《自然·通讯》30日报告了一种制作人工病毒样载体的方法,所制载体能进入人类细胞执行特定任务,如基因编辑。这种大容量、可定制化的纳米材料为未来基因疗法和定制化医疗带来新希望。 病毒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机器”,能够快速复制和组装后代。自然的人类病毒,如慢病毒属,此前曾经过改造在动物中递送治疗性的DNA或RNA,但它们的递送能力有限而且有安全问题。通过制造以治疗性分子编程的人造病毒载体让病毒机制为人所用,可进行有益的修复,帮助人类恢复健康。 美国天主教大学和普渡大学研究团队此次设计了一种方法,用一类被称为T4噬菌体、能感染细菌的病毒,制造人造病毒载体(AVV)。这类AVV有很大的内部容量和一个大的外表面,可编程和递送治疗性生物分子。在概念验证实验中,他们生成了含有蛋白和核酸物质的AVV,用于展示在基因组改造方面的用途。在实验室中,这一平台能将全长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成功递送到人类细胞,并执行各种分子操作改造人类基因组。此外,AVV大量生产时成本不高,并且这些纳米材料可以保持稳定数个月。 团队说,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工作来评估安全性,但这一方法已展现出未来前景,可用于临床治疗人类疾病和罕见病。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它们的组成如此之简单,进化机制却如此之高效,掀起的致命感染和全球流行病,需要人类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抗衡。那能否让病毒这个特点为我所用呢?这就是人造病毒载体的研究方向。多年来,这一领域仅在起步阶段,但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一技术为未来基因疗法和定制化医疗带来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73.html
2023-05-31 生物谷原创
来自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深入研究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积累的损伤性蛋白的扩散机制或有望帮助开发阻断这种疾病进展的新型疗法。 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纤维状tau病变会在大脑中发挥积累并扩散,从而导致突触丧失;通过对小鼠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tau蛋白能通过突触传递的方式从突触前扩散到突触后,而且低聚物tau蛋白具有一定的突触毒性,但关于人类大脑中突触tau的相关数据很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uron上题为“Synaptic oligomeric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a potential culprit in the spread of tau pathology through the brai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深入研究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积累的损伤性蛋白的扩散机制或有望帮助开发阻断这种疾病进展的新型疗法。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能通过大脑发送基本信号的突触或许也能在大脑周围运输名为tau蛋白的毒性蛋白。称之为缠结(tangles)的tau蛋白团块会在脑细胞中形成,且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决定性特征之一,当这些团块在疾病期间在大脑中扩散时,患者机体大脑的功能就会下降。研究人员对大脑的突触进行了研究,突触是能促使化学和电信号在脑细胞之间流动的关键连接,且对于健康大脑的功能非常重要,而阿尔兹海默病则能攻击突触,且缺失强烈预示着机体记忆和思维能力的下降。 揭示毒性tau蛋白在机体大脑中扩散的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强大的显微镜技术来分析100多万个突触,并对42名个体机体的单一突触中的蛋白质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发现,名为tau低聚体的蛋白质tau小团块或许存在于已故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突触中。研究人员在突触两端能观察到tau低聚体的缠结,即从发送信号的脑细胞和接受信号的脑细胞中,在阿尔兹海默病的小鼠模型中,低聚体能从突触的一侧跳跃到另一侧,并通过大脑来扩散毒性tau蛋白。 研究者宝石,在突触位点降低低聚体tau蛋白或许有望作为一种非常有希望的策略来阻断疾病的进展;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痴呆症,目前仅在英国就影响着90万人的健康,研究人员预计这一数字在2040年会上升到近160万,该病会引起严重的记忆丧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地降低突触处的低聚体tau蛋白或许有望作为未来治疗人类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治疗性策略。(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artí Colom-Cadena,Caitlin Davies,Sònia Sirisi, et al. Synaptic oligomeric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a potential culprit in the spread of tau pathology through the brain, Neuron (2023). DOI:10.1016/j.neuron.2023.04.02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2f9e73583b8.html
Nature:母乳中的酸γ-亚麻酸在新生儿出生后协助心脏正常运作 2023-05-31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在小鼠身上开展的新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母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触发了出生后心脏代谢的成熟,使新生儿的心脏能够正常运作,并确保出生后的生存。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 在一项在小鼠身上开展的新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母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触发了出生后心脏代谢的成熟,使新生儿的心脏能够正常运作,并确保出生后的生存。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5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γ-Linolenic acid in maternal milk drives cardiac metabolic maturation”。 这项新的研究指出母乳中的脂肪酸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 GLA)与心脏细胞中的类视黄醇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 RXR)蛋白结合。RXR作为脂类和维生素A衍生物的营养传感器,改变基因表达并影响生物功能,如免疫、细胞分化和代谢。一旦被母体GLA激活,RXR就会启动遗传程序,为线粒体(细胞的能量中心)配备它们所需的酶和其他蛋白,以便开始消耗脂质,其中脂质是成熟心脏的主要能量来源。 这些发现可能对涉及线粒体和代谢功能障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与产后发育过程改变有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在一种小鼠模型中,这些作者发现,心脏中缺乏RXR或母体乳汁中缺乏GLA,会阻止新生小鼠心脏中的线粒体正确产生能量,导致严重的心力衰竭和出生后24至48小时的死亡。 新生哺乳动物的心脏必须迅速产生能量以维持子宫外的心脏收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心肌细胞,即心肌收缩细胞,需要激活其线粒体,使用脂质作为产生ATP(三磷酸腺苷,即细胞的基本能量货币)的能量来源。尽管这一过程对有机体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在此之前,人们对触发出生后心脏生理适应的信号所知甚少。 论文通讯作者、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Mercedes Ricote博士解释说,“由于需要保持持续和不间断的跳动,这对心脏提出了巨大的能量需求。为了满足其能量需求,心肌细胞对产生能量的细胞途径保持着严格的控制。这些生物能量机制的任何不平衡都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症的发生。” 对于Ricote博士来说,这项研究的部分新颖性“在于证实了RXR在心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与之前的想法不同。这是核受体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性进展”。 据论文第一作者Ana Paredes博士的说法,这项研究为理解新生哺乳动物为满足子宫外环境的要求而出现的产后适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Paredes博士解释说,“出生对新生儿来说是一个生理上的挑战。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发现母乳除了具有营养功能外,还发挥着信号传导的作用,指示心肌细胞需要激活它们的代谢,因为它们不再受到母体生理学的支持。” 总之,这项新的研究表明,母乳中的脂肪酸GLA是确保出生后心脏功能正确的关键信号。GLA激活了细胞蛋白RXR,然后指导协调的基因表达变化,以确保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成熟,以便它们能够在子宫外环境中产生能量。 这些研究结果为用特定药物调节心肌细胞中的RXR活性的治疗方法开辟了道路,包括一些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Ricote博士总结说,“我们的研究提出了RXR作为新生儿由心脏疾病和代谢错误引发的系统性疾病的可能治疗靶标。”(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Ana Paredes et al. γ-Linolenic acid in maternal milk drives cardiac metabolic maturation.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068-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153e7431986.html
Science:细胞间交流的扩张或会驱动胰腺癌的早期发生和发展 2023-05-31 生物谷原创
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复杂的遗传工程化小鼠模型与先进的计算方法相结合,成功地绘制出了导致胰腺导管腺癌发生的最早期的细胞状态。 对癌症的讨论经常会强调通过改变细胞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来驱动疾病的遗传突变,比如KRAS,其在正常情况下会扮演细胞增殖的开关,但该基因的突变(常见于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通常会导致开关处于开启状态。然而,突变或许仅仅只是故事的一半,这些遗传突变和外部因素(比如导致炎症的组织损伤)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以一种促进癌症出现和失控生长的方式来重塑细胞的身份和局部环境。 在胰腺癌中,这些改变开始会快速发生,即在组织损伤后的24至48小时内,其发生是可预测的,而且其会明显扩张某些细胞与附近细胞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能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题为“Epigenetic plasticity cooperates with cell-cell interactions to direct pancreatic tumorigene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复杂的遗传工程化小鼠模型与先进的计算方法相结合,成功地绘制出了导致胰腺导管腺癌(PDAC,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发生的最早期的细胞状态,胰腺导管腺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胰腺癌类型。 尽管近年来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直在逐步上升,但根据胰腺癌行动网络(Pancreatic Cancer Action Network)数据显示,目前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也仅为12%,该疾病通常直到患者癌症晚期才会被发现,而且部分病例的发现还得益于科学家们在治疗其它类型癌症上的进展,因此,目前胰腺癌仍然是全球人群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这项研究旨在阐明诱发胰腺癌的难以研究的早期细胞事件,而且还有望帮助科学家们找到在疾病早期进行医学干预的潜在机会。 细胞摆脱其原始身份并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可塑性(plasticity),而且这种可塑性会被炎症所增强,研究者表示,这些癌变前细胞能获得发送和接收远多于正常细胞的信号的能力,而且这或许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结构性的,当在不同的小鼠机体中进行相关实验时,研究人员就能观察到相同的模式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为了研究表达突变版本的KRAS细胞的可塑性的起源和影响,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遗传工程化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对其正常、炎症、癌变前和恶性肿瘤组织进行单细胞分析,旨在准确重现人类胰腺癌发生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其最开始发生到最后癌症转移等。 这些模型或许就能促使研究人员捕捉到胰腺上皮细胞从健康状态向恶性状态进展时所发生的最早变化,这种单细胞分析也能促使研究人员有效区分每个进展阶段胰腺癌内部单一细胞亚群的特征,以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驱动胰腺癌进展的。这个项目需要大量的计算创新,而这均是由Cassandra来主导的,研究人员必须开发出一系列方法来回答那些通常并不会被问及的关于可塑性、细胞间交流沟通和肿瘤进展的相关问题。 细胞间交流的扩张或会驱动胰腺癌的早期发生和发展。 比如,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分类分数体系来衡量细胞的可塑性,他们发现,增加可塑性或会增强与细胞交流沟通相关基因的表达,比如那些编码配体和受体的基因;基本上,这些就是能促使细胞发送和接收来自环境以及其它细胞的信号的特殊基因,这或许也能促使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法产生反应的信号产生反应,同时其与免疫细胞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此,这些细胞周围的免疫系统就会开始发生改变。此外,研究人员还能确定,其中一些相当罕见的亚群细胞或许会转变为主要的通信枢纽,并驱动特殊的反馈回路,从而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 Alonso-Curbelo博士表示,这项研究是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之间真正的合作,计算模型通过后续实验也得到了验证,比如,成像研究表明,计算方法所提及的相互交流的细胞群体或许就会在组织中彼此之间明显靠近;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就能阐明这种相互交谈或许会驱动癌症的进展。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新型小鼠模型来特异性地阻断与肿瘤可塑性相关的细胞间信号转导,这些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扩张的通讯网络会在小鼠机体中指导胰腺肿瘤的形成。 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人员还深入揭示了携带KRAS基因突变拷贝的细胞如何获得可塑性并在受到炎症影响时驱动癌症的进展。最后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条路线图,其或能帮助开发新型策略,在胰腺癌进展到无法治愈的阶段前来检测甚至预防胰腺肿瘤的形成;同时,理解细胞间交流沟通网络驱动胰腺癌发生的机制也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策略,从而早期阻断或减缓癌症甚至更晚期疾病的进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CASSANDRA BURDZIAK,DIRENA ALONSO-CURBELO,THOMAS WALLE, et al. Epigenetic plasticity cooperates with cell-cell interactions to direct pancreatic tumorigenesis,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dd532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fe4e73586a5.html
近期科学家们在细胞疗法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2023-05-31 生物谷原创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科学家们在细胞疗法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分享给大家!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科学家们在细胞疗法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分享给大家! 【1】NEJM:临床研究表明CAR-T细胞疗法有望治疗神经母细胞瘤 doi:10.1056/NEJMoa2210859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JM上题为“GD2-CART01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High-Risk Neuroblast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使用增强免疫细胞的新疗法似乎对患有一种罕见癌症的儿童体内的肿瘤有效。他们报告说,27名儿童中有9人在接受这种治疗6周后没有癌症的迹象,尽管有两人后来出现癌症复发并死亡。这种称为CAR-T细胞疗法(GD2-CART01)的治疗方法已经被用来帮助免疫系统对抗血液中的白血病和其他癌症。该领域的专家们说,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在实体瘤中取得如此令人鼓舞的结果,并带来了它可以用来对付其他类型癌症的希望。 GD2-CART01的扩增、持久性和生物分布 现在说是治愈神经母细胞瘤还为时过早,这种神经组织癌症通常在婴儿期开始于腹部肾脏附近的肾上腺。涉及化疗、手术和放疗的标准治疗可能是高强度的,这取决于癌症的阶段和其他因素。这项新研究中的儿童患者体内的癌症已发生复发,特别难以治疗。 当这项为期三年的新研究结束时,有11名儿童还活着,其中包括一些对治疗只有部分反应的儿童,他们接受了重复剂量的经过基因修改的细胞治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Carl June博士(没有参与这项新的研究)说,“如果没有这种疗法,这些儿童注定都会死亡。从来没有患者有过这样的反应,因此我们只是不知道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基于这些令人兴奋的结果,如今将会有更多的临床试验。” CAR-T细胞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来制造能够寻找和摧毁肿瘤的“活体药物”。来自患者血液中的T细胞在实验室中被收集和强化,然后通过静脉注射回到患者体内,继续增殖。迄今为止,六种CAR-T细胞疗法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血癌。一些早期患者已经被治愈。尽管如此,CAR-T细胞在治疗实体瘤方面的成功一直是难以捉摸的。 【2】JITC:利用STAb-T细胞疗法有望治疗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oi:10.1136/jitc-2022-005333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题为“Efficient preclinical treatment of cortical 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T lymphocytes secreting anti-CD1a T cell engager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班牙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细胞疗法,用于治疗一种目前几乎没有治疗选择的白血病类型。这种STAb-T细胞疗法以STAb-T细胞为基础,可能能够用于治疗化疗或骨髓移植无效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 STAb-T细胞疗法是目前正在彻底改变癌症治疗的CAR-T细胞疗法的演变。CAR-T细胞疗法是基于对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 T细胞---的基因改造,使之能够表达识别和消除肿瘤细胞的人工嵌合受体(artificial chimeric receptor, CAR)。与CAR-T细胞疗法---这种细胞疗法中的 T细胞表达一种带有单特异性抗体的受体,该单特异性抗体能够识别肿瘤表面上的一种靶标---相比,STAb-T细胞疗法的优势在于,它基于分泌一种特殊类型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识别两种靶标:一种位于在肿瘤细胞上,另一种位于T细胞上。通过这种方式,该双特异性抗体形成了一种人工桥梁,使得治疗性T细胞与肿瘤细胞接触,促进了肿瘤细胞消除并让健康的T细胞保持安全。 为了治疗T-ALL,这种区别是至关重要的。就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而言,CAR-T细胞识别一种靶标,并摧毁患病的B细胞和健康的B细胞,尽管这些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这要归功于从健康供者者那里获得的抗体的定期供应。在T-ALL中,应用CAR-T细胞疗法更加困难,因为用于对抗肿瘤的免疫细胞---T细胞---与患病的细胞是相同的,使用它们会导致与生命不相容的免疫缺陷状态。此外,没有替代疗法可获得,正如B细胞白血病的情况一样。 【3】Science子刊:新研究表明CAR-T细胞疗法有望清除实体瘤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 doi:10.1126/sciadv.ade2526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adenocarcin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一种重编程患者自身免疫细胞以攻击其血癌的方法,CAR-T细胞疗法可能会提高外科手术治疗实体瘤的有效性。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将一种含有人类CAR-T细胞的特殊凝胶应用于小鼠切除部分肿瘤后的手术伤口。他们发现,在几乎所有的情形中,CAR-T细胞显然消除了残余的肿瘤细胞,从而使得这些小鼠得以存活,否则它们就会死于肿瘤复发。 当实体瘤没有扩散时,外科手术可以是治愈性的。然而,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肿瘤的终点和健康组织的起点往往非常难以辨别。因此,对于许多癌症类型来说,由于残留的微小肿瘤细胞导致的手术后复发是很常见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能方法是在肿瘤切除后立即对剩余的组织边缘进行抗肿瘤治疗,以杀死任何残留的肿瘤细胞。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使用CAR-T细胞测试了这种方法。 研究者Carl June博士表示,随着我们继续推进CAR-T细胞疗法,让它用于治疗实体瘤是一个主要目标。基于这项新研究的可喜结果,我们的同事们已计划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CAR-T细胞是对一种强大的免疫细胞---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之表达靶向特定蛋白的嵌合抗原受体(CAR)。所有已被批准用于临床的CAR-T细胞疗法都靶向癌细胞表面上的蛋白。通常情况下,T细胞从患者的血液中获取,在实验室中对它们基因改造,然后移植回患者体内,作为“活药物”发挥作用。 【4】Nat Immunol:辅助T细胞的“害群之马”—Th9细胞或有望帮助开发人类精准化过敏症疗法 doi:10.1038/s41590-023-01501-5 过敏性疾病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产白介素-9的辅助T细胞(Th9 cells)能促进过敏性炎症的发生,然而Th9细胞的效应器功能目前研究人员尚未完全理解,因为其谱系的不稳定性往往会给研究人员的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题为“Dynamic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icenses STAT5- and STAT6-dependent innate-like function of TH9 cells to promote allergic inflamm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Th9细胞驱动机体过敏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出治疗携带高水平Th9细胞的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新型精准化疗法。 辅助T细胞的“害群之马”—Th9细胞或有望帮助开发人类精准化过敏症疗法。 医学博士Daniella Schwartz说道,Th9细胞有点像辅助T细胞的“害群之马”(black sheep),他们需要异常完美的风暴才能出现,而且其也并不长寿,这或许就使其非常难以研究。而关于Th9细胞的另一个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其并不会在看到抗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功能。当T细胞遭遇病毒、细菌或其它病原体时,其功能就会被打开,从而就会促进其加紧产生称之为细胞因子的炎性蛋白,并进一步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来控制一系列免疫反应。T细胞的主要开启开关是当其受体识别到抗原时,这是一种特定的威胁识别特征,除了这种特殊的激活形式外,还有另一种称之为旁路激活的开关,其并不涉及T细胞受体。 旁路激活通常需要其它类型的危险信号来提示威胁,而Th9细胞真正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即使没有这些危险的信号,其或许也会被开启。为了进一步研究Th9细胞在过敏反应过程中是如何被激活的,研究人员Schwartz等人在异位性皮肤炎(一种以干痒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机体中测定了T细胞中的IL9(由Th9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他们发现,来自过敏症患者机体的Th9细胞会对旁路激活产生反应,但来自健康志愿者机体中的Th9却不会产生反应。这或许就表明,存在某种检查点能防止健康人群中Th9细胞的非特异性激活;在过敏症患者中,研究者推测,这种检查点或许会被打破,因此即使没有利用抗原重新刺激细胞,研究人员也能促使细胞因子的产生。 【5】Nat Med:新型的T细胞疗法或能表现出早期的抗肿瘤活性 doi:10.1038/s41591-022-02128-z 亲和力优化的T细胞受体能增强过继T细胞疗法的效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题为“Autologous T cell therapy for MAGE-A4+ solid cancers in HLA-A*02+ patients: a phase 1 trial”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在I期临床试验中,一种名为Afamitresgene autoleucel (afami-cel; 此前称之为ADP-A2M4)的靶向作用MAGE-A4癌症抗原的过继T细胞受体疗法(TCR)在多种实体瘤患者中取得了明显的治疗结局。 研究者表示,这类疗法的疗效在滑膜瘤亚群患者中尤其值得注意,该疗法在这类癌症患者中取得了44%的客观反应率,而在所有类型癌症中的总体反应率为24%;这项临床试验的初期数据已经在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进行了公布,早期研究结果阐明了新型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的概念验证结果。研究者Hong说道,患者机体所出现的较高的反应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滑膜瘤患者在使用高剂量的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化疗后真正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afami-cel疗法的总体毒性是可控的,而且研究者在其它类型癌症中也观察到了其早期活性的相关证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或许是一种可能在实体瘤中发挥作用的方法,目前在治疗这些实体瘤中还没有被批准的细胞疗法。 【6】Sci Transl Med:科学家开发出有望治疗人类实体瘤的新型CAR-T细胞疗法 doi:10.1126/scitranslmed.abk1900 由于CAR-T细胞扩张和持久性的增加,接受富含记忆T细胞的CAR-T细胞的患者往往疾病控制地更好。包括干细胞样的CD8+ 记忆T细胞祖细胞在内的人类记忆T细胞会成为功能性的干细胞样T细胞(TSTEM)或功能失调的T组细胞细胞(TPEX)。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题为“T STEM -like CAR-T cells exhibit improved persistence and tumor control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AR-T cells in preclinical mode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墨尔本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嵌合抗原受体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其或能帮助有效抵御实体瘤。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创新性的免疫疗法,其能利用机体自然发生的T细胞(形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必要部分)来靶向作用并摧毁所感染的细胞;这些T细胞能被收集起来并利用CAR受体重新改造,随后再一次性输注回患者体内来帮助抵御癌细胞。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年轻干细胞样的T细胞而并不是常规的T细胞进行研究;在一种令人非常兴奋的发育过程中,称之为T细胞干细胞样CAR-T细胞在携带CAR受体时就能表现出强大的繁殖能力。 这项研究是朝着开发有效治疗人类实体瘤的新型CAR-T细胞疗法迈出的重要一步。研究者表示,由于CAR-T细胞疗法批准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血液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但其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成功依然非常有限,这或许是由于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包括CAR-T细胞扩张、持久性以及对抗肿瘤时的耗竭等因素。重要的是,在细胞培养物和四种临床前模型中,这些T细胞干细胞样CAR-T细胞或能改善抗肿瘤的功能,实际上,当与免疫检查点药物抗PD-1结合时其或许能完全清除已经存在的实体瘤。此外,其还能长期存在,这或许就表明,这些细胞拥有CAR-T细胞的所有标志特征。 【7】PNAS: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一种能改善实体瘤中T细胞疗法效力的潜在策略 doi:10.1073/pnas.2218632120 针对实体瘤的T细胞疗法的一个基本限制就是失去炎性效应功能,比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增殖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Combined disruption of T cell inflammatory regulators Regnase-1 and Roquin-1 enhances antitumor activity of engineered human T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临床前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其或能“连环攻击”来帮助T细胞攻击实体瘤,研究者指出,靶向作用两个能控制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功能的调节子或许能使得模型中的T细胞扩增至少提高10倍,从而就会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活性和持久性。 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一种能改善实体瘤中T细胞疗法效力的潜在策略。 CAR-T细胞疗法是Carl H. June博士所开创的,其带领研究团队于2017年首次开发并获批了用于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AR-T细胞疗法,从那时开始,个体化的细胞疗法就给血液癌症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对于诸如肺癌和乳腺癌等实体瘤而言却似乎并没有有效的疗法。June说道,我们希望能为实体瘤患者解锁新型的CAR-T细胞疗法,其中就包括最常被诊断的癌症类型,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炎性调节子的靶向作用或许就值得进一步研究来增强T细胞的效力。 治疗实体瘤的CAR-T细胞疗法的挑战之一就是一种被称之为T细胞耗竭(T cell exhaustion)的现象,即来自实体瘤细胞群的持续性抗原暴露会使得T细胞变得疲惫不堪,以至于其无法在机体中发起抗肿瘤反应,而对来自患者机体已经耗竭的T细胞进行工程化改造而进行的CAR-T细胞疗法则会导致“产品”的有效性降低,因为T细胞并没有足够的繁殖能力,也并未很好地记住其任务。 【8】Cell Rep Med:通过抑制常规的信号通路或有望改善CAR-T细胞疗法治疗实体瘤的疗效 doi:10.1016/j.xcrm.2023.100917 嵌合抗原受体表达T细胞(CAR-T)疗法涉及重新改造T细胞来靶向作用癌症,该疗法主要会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产生CAR-T细胞,随后对其进行操作修饰来表达CAR基因,并生长到非常高的水平再度输注回患者体内。CAR-T细胞疗法能有效并成功治疗诸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癌症,但其并不能有效治疗实体瘤,而且这种疗法通常也较为昂贵。因此,为了减少成本并提高人们对CAR-T细胞疗法的可获得性,研究人员就开始开发商业化且现成的CAR-T细胞,其会利用供体机体循环的血液或有时利用脐带血中的T细胞来进行改造。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 Medicine上题为“CD28-CAR T-cell activation through FYN kinase signaling rather than LCK enhances therapeutic performan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通过抑制常规的信号通路或许就有望改善CAR-T细胞在治疗实体瘤上的疗效。 研究者表示,在CAR-T细胞中(CAR-T细胞疗法需要的特定形式的T细胞)存在着诸如CD28的细胞信号蛋白和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酪氨酸激酶(LCK),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开启或关闭特定细胞过程和功能的一种特殊过程,其能作为细胞信号通路上的检查点来发挥作用,对于激活细胞来杀灭肿瘤细胞非常重要。为了解决CAR-T细胞疗法疗效和成本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在携带CD28的CAR-T细胞中,LCK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是非必要的,当其被干扰时,名为FYN的另一种蛋白就能接管细胞信号。 【9】NEJM:临床试验表明CAR-T细胞疗法Ide-cel 有望治疗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doi:10.1056/NEJMoa2213614 3月是骨髓瘤宣传月(Myeloma Awareness Month)。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JM上题为“Ide-cel or Standard Regimens in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综合癌症中心的血液学家/肿瘤学家Sikander Ailawadhi博士及其同事们分享了有关导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获得更好治疗结果的新进展的细节。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相对不常见的骨髓血癌,影响不到美国人口的1%。虽然没有治愈方法,但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化疗、放疗甚至是骨髓移植来帮助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 Ailawadhi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研究了利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以及开发靶向包括B细胞成熟抗原(BCMA)在内的多种癌症特异性标志物的新药物。Ailawadhi博士说,“治疗骨髓瘤的新药物和疗法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研究癌症医学以确定将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的新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前沿的癌症免疫疗法,它涉及对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它们特异性识别癌细胞标志物,并激活免疫系统以识别和摧毁癌细胞。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在之前接受过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但在治疗后疾病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将CAR-T细胞疗法Ide-cel与目前可用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了比较。他们测量了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即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病但病情没有恶化的时间。该研究显示,在18.6个月的中位患者随访中,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组别中,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13.3个月,而标准治疗组只有4.4个月。 【10】Sci Adv:科学家开发出新型CAR-T细胞疗法治疗人类骨转移性前列腺癌 doi:10.1126/sciadv.adf0108 前列腺癌经常会发生骨转移且是无法治愈的,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γδ-Enriched CAR-T cell therapy for bone metastatic 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H. Lee 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有望开发出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患者。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或许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小鼠模型中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方法。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CAR-T细胞疗法治疗人类骨转移性前列腺癌。 研究者Conor Lynch博士说道,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其会通过极度的骨痛来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诸如唑来膦酸盐(zoledronate)等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能减缓患者的问题并减少其病理性的骨折,但对于患者的生存影响不大;因此,研究人员就迫切需要开发出新型的治疗手段。文章中,研究人员想通过研究调查利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骨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以及这种疗法的治疗效果是否能通过与唑来膦酸盐的结合而被增强;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相对交心的癌症疗法,这种形式的细胞免疫疗法2017年首次获批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血液癌症,对于这种疗法而言,研究人员首先从患者体内分离到其T细胞,对其进行遗传工程化修饰来靶向作用肿瘤特异性的标志物,随后T细胞会在培养物中进行扩增并重新输注回患者体内,在患者体内其就能靶向摧毁患者机体的肿瘤细胞了。 研究者Abate-Daga指出,与传统的α/β T细胞相比,我们对这些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其近些年来却吸引了很多生物技术部门的关注和极大兴趣。研究人员创造了对肿瘤生物标志物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具有特异性的CAR-T细胞,这类抗原在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会高度表达;研究者认为,CAR-T细胞能杀灭细胞培养物中的前列腺癌细胞,并能刺激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化学信使分子的产生。(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6e9e73595ed.html
2023-06-01 人民网
本报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王美华)国家卫健委5月3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介绍,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致6.8‰,均降至历史最低,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世界卫生组织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其中妇幼健康反映了全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宋莉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推动一系列妇幼健康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包括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并以着力消除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母婴传播为目标,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行动计划和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此外,国家卫健委还将积极促进妇幼健康和中医药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和生殖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力争到2030年,将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2/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6‰以下,使妇幼健康事业继续得到高质量发展。 “我国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已覆盖2600多个县区市,县(区)级覆盖率超过90%。”宋莉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开展了1.8亿人次宫颈癌免费筛查,近1亿人次乳腺癌免费筛查。通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使患病妇女得到及时救治。 在儿童就医服务改革方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倪鑫表示,国家卫健委近年来设立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使不同地区的儿科资源得到有效均衡。此外,国家卫健委还推动建设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建立了涵盖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医院的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儿童服务网络体系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不同地区儿科的整体水平,让孩子们真正能够在当地解决就医问题。”倪鑫说,在人才建设过程中,儿科人才属于短缺状态,我国未来将继续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使儿科医生能够有效存留、有效培训、为患者提供有效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70.html
2023-06-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白剑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日前发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 本次行动从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主要内容包括3大方面: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夯实结构质量。围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医务人员、药品器械、医疗技术等核心要素指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完善落实,并着力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围绕日常诊疗行为、患者评估、三级查房、合理用药、检查检验、病历质量、会诊行为、急难危重患者救治、患者安全管理、护理服务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指导医疗机构提升全诊疗流程的质量安全。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并在工作中强化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同时,设立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破壁”行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织网”行动5个专项行动,就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病历内涵质量、患者安全管理、质控组织体系建设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68.html
2023-05-3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卫生健康委3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有关情况。 宫颈癌、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两大恶性肿瘤。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宋莉在会上介绍,自2009年推动实施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检查项目以来,到目前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区市,县(区)级的覆盖率超过了90%。到目前已经累计开展了宫颈癌免费筛查1.8亿人次,乳腺癌的免费筛查近1亿人次。通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使患病妇女得到及时救治。 宋莉表示,下一步,将推进落实宫颈癌和乳腺癌的三级防控策略,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通过一级防控努力实现“不得病”。包括广泛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也包括推进HPV疫苗接种工作。 二是二级预防努力实现“少得病”。推动更多地方将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能够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使更多的妇女能够得到早期的筛查。同时,积极跟进科技新技术,像人工智能,包括生物医学检测等新技术进展,更好提高对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能力。 三是通过三级防控策略,使患病的妇女能够实现“早康复”。在这方面将加大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康复的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特别是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使患病妇女能够得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康复,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更好维护妇女的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1/c14739-40003340.html
如何防控儿童近视等常见慢病?北京儿童医院院长支招 2023-06-01 中国新闻网
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现在儿童的近视、肥胖、龋齿已经是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慢病。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儿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防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给予重视: 第一方面,加大科普的宣传。让家庭、让孩子的父母都要知道形成这些病都有哪些原因。科普宣传是我们能够让每个孩子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健康饮食,从而减少这些慢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方面,做到早筛,其实科普宣传是防,第二点就是早筛,倪鑫表示,我们要及时发现比如视力问题、肥胖问题、龋齿,所以早筛从学校,对孩子视力要有定期的检查,对孩子龋齿也有定期检查,包括窝沟封闭等等一系列措施。更重要的是要给家长培养这样的意识。从医疗机构来讲,孩子的健康体检要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有这样的科普宣传以后,家长有意识随时与社区机构取得联动而达到慢病的早筛。 第三方面,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参与,对于儿童的慢病绝不是单单一个机构的问题,倪鑫表示,我们也在呼吁,包括卫生、教育、社会、企业共同联动起来,多部门高度重视,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饮食环境,培养健康习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81.html
2023-06-01 中国新闻网
为宣传烟草烟雾危害,引导吸烟者主动戒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于5月31日开展第36个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成人吸烟率持续下降,由控烟法规实施前的23.4%下降至19.9%,完成了健康北京行动中无烟环境营造行动的阶段性目标。 活动现场,游园市民通过参观控烟主题展板学习烟草烟雾危害知识,深入了解近年来北京市控烟工作历程。公园内设置了3个游戏打卡点,游园市民踊跃参与趣味游戏,主动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的医生为市民提供了科学戒烟咨询,提升市民对科学戒烟的认识,引导有戒烟意愿的人群主动参与戒烟。 为有效落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健康文明意识,近年来北京市以世界无烟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控烟宣传。同时,以市民戒烟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戒烟门诊规范化建设,探索线上戒烟新模式,开展“你戒烟我支持”市民科学戒烟活动。 在服务人群健康需求基础上,北京注重加强无烟环境建设,推动“控烟示范单位”“控烟示范街区”建设,强化常态化、经常性治理,为提升北京市基层控烟管理能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北京市成人吸烟率持续下降,由控烟法规实施前的23.4%下降至19.9%,完成了健康北京行动中无烟环境营造行动的阶段性目标。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表示,近期将开展世界无烟日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全社会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和公民守法意识,包括联合市教委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控烟绘画活动,加强青少年对控烟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开展控烟宣传进校园活动,营造无烟学校健康氛围;巩固无烟环境建设效果,推动打造共治共享的健康环境;加强戒烟服务宣传,用好戒烟门诊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互动性良好的戒烟宣传活动。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希望广大市民遵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主动增强健康意识,积极参与健康活动,携手共筑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78.html
北京儿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06-01 中国新闻网
2022年,北京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服务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服务率分别为96.66%和99.24%。全市婴儿死亡率为1.26‰、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24%,较2012年分别下降56.10%和37.25%。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保持在0.14%-0.28%的较低水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今天介绍的。 健全儿童保健网络 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建立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等为支撑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儿童健康服务网络。现有市、区妇幼保健院17家,设儿科门诊医疗机构16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AAA级6家、AA级152家、A级177家。搭建早产儿保健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五类重点疾病筛查等系列筛查、转诊、干预治疗网络,为儿童健康提供全程保障。 筑牢儿童安全防线 负责人表示,北京坚持保生存护安全,指导各区新生儿科资源均衡发展,推进三级助产机构、区域医疗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室)建设,覆盖率达到85%。遴选确定7家市级、26家区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健全妇幼急危重症远程医疗协同体系。聚焦早产、窒息等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强化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并打造100支技术过关的新生儿复苏团队,提升救治能力。 北京坚持一体化提素质,针对出生缺陷首位原因,围绕“防、筛、诊、治”四大环节,启动先天性心脏病一体化服务。围绕婚前孕前保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救治三大方面,“防、筛、诊、治”四大环节,建立先天性心脏病一体化服务、多学科会诊、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和质控评估五大工作机制。 北京坚持早筛查广覆盖,在全面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听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耳聋基因筛查,构建“6+1”格局基础上,科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病种由3种扩增至12种,2022年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98%以上。 推进健康儿童行动 北京延伸爱婴爱母服务,以母婴友好支持、母婴友好服务、母婴友好文化、母婴友好环境为重点,开展母婴友好医院建设,并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建成母婴友好医院39家,形成爱婴爱母服务“在医院、下社区、进家庭”连续管理和综合促进模式。 北京实施儿童早期发展深耕工程。创建3家国家级、7家市级儿童早期发展优质服务基地。围绕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照护和友好合作等四方面,建成儿童健康友好社区37家,推动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向社区延伸。 北京拓展儿童保健服务。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及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创新开展0-6岁儿童听力、视力、肢体、智力及孤独症五类疾病免费筛查,建立筛查、诊断、康复干预一体化服务模式,年度服务儿童100余万人。启动0-3岁儿童口腔保健综合干预工作,年度受益儿童达5万余人。 广泛传播健康知识 北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布《北京市0-6岁儿童孤独症核心知识十条》,介绍家长普遍关心的儿童孤独症病因及发病机制、早期典型行为表现、早期诊治干预的重要意义和北京市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惠民政策等重点内容,提出孤独症诊断需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治疗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等建议,强调家庭是孤独症儿童重要的支撑,倡导全社会共同创造包容、无歧视的支持性环境,帮助家长科学识别孤独症可疑儿童,及早诊断、规范治疗,改善患儿预后效果。 北京还先后发布《婴幼儿健康素养核心知识八知八会》,儿童眼保健、肥胖预防、婴幼儿喂养和运动健康教育、口腔保健等核心信息,通过融媒体途径广泛宣传。 此外,结合“六·一”国际儿童节、世界母乳喂养周、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北京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科普讲座、网络课堂等形式广泛传播,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健康的良好氛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79.html
2023-06-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德国《图片报》31日报道,德国营养学会(DGE)一份被称为新“食品战略”的内部文件建议,德国人每天最多摄入约10克肉类。按照此标准,每个德国人每月只能吃一根香肠。 此前,DGE建议德国人每周最多摄入600克肉类,大致对应德国人的实际消费量,即每天109克肉类。对于新的建议,DGE回应称,德国人的饮食摄入需要考虑碳平衡,出于健康和可持续性考虑,该国总体肉类消费量应减少。 德媒称,该建议会对政府机构、企业及学校等地的食堂产生影响,因为DGE作为权威机构有权为这些食堂颁发营养证书。德国肉类协会对新建议持批评态度,认为该国人民的铁或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摄入本来就不足,动物性食品的减少将加剧这一趋势。 对此,《图片报》专门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7.4%的受访者反对减少肉类摄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7zxrSAoL8
高龄女性怀孕需注意哪些问题?妇产科专家回应 2023-05-3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卫生健康委3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有关情况。 会上,有记者问,现在,我国女性生育年龄逐渐推迟,35岁及以上高龄生育情况较为常见,高龄女性怀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表示,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大,出生缺陷患儿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目前仍然没有办法做到将所有的出生缺陷胎儿都能够在分娩之前完成诊断。所以,建议女性朋友们如果怀孕,尽量选择在适龄来生育。 “对于高龄妊娠,态度上和行动上要重视,心理上还是要放松。”赵扬玉进一步表示,对于高龄女性朋友,如果准备怀孕,建议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孕前咨询,尤其是高龄孕妇前期有一些合并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些基础的用药,通过孕前咨询,要给她前期的疾病有一个更好的管理,包括妊娠以后的药物选择等,对于妊娠以后母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赵扬玉提醒,在产检的时候,一定要把以前既往的患病史,包括既往妊娠相关的历史,甚至包括做过什么手术、有没有药物过敏等都要详细的告知医生。另外,在怀孕期间要遵从医嘱,规律产检。建议孕妇要有计划地参加孕妇学校的课程。孕妇本人和医生大家共同管理,对保障孕妇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1/c14739-40003358.html
还在因牙龈萎缩烦恼?专家教您改善方法 2023-05-31 科普中国
牙龈退缩是一种渐进性疾病,直到病情引起症状才会被人们注意到。 现如今,很多人都可能因为牙龈萎缩而烦恼。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定要先找到牙龈萎缩的原因,才能防患未然。 通常认为,牙龈萎缩很可能是由于身体缺乏营养而导致牙龈提前“衰老”的表现。但事实上,牙龈萎缩的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是牙周炎,另外还有一些你可能忽略的因素。 牙龈萎缩的真名是牙龈退缩 牙龈萎缩的专业名称是牙龈退缩,指牙龈从生理位置发生根向移位,导致牙根暴露。在大多数情况下,牙龈退缩是一种渐进性疾病,直到病情引起症状才被注意到。 牙周炎是牙龈退缩的最主要原因 牙周炎的早期,牙龈是以红肿、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炎症表现无异。 鉴于导致牙周炎发生的细菌——牙周致病菌有嗜蛋白性,他们可以使牙龈等牙周组织逐步被蚕食,这也是牙龈逐步与牙齿表面剥离并逐步发生退缩的本质原因。 而牙周炎一旦到了晚期,即使过经治疗,牙龈也往往呈现退缩状态。 牙周炎以外的其他因素 除了牙周炎,还有很多因素会造成牙龈退缩。这其中较为常见的原因与刷牙相关,即采用了不恰当的刷牙方式和(或)使用了不合适的牙刷。拉锯式横刷牙、刷牙用力过大、牙刷刷毛过硬都可能造成牙龈退缩。因此,无论从预防牙周炎的角度讲,还是从避免刷牙对牙龈造成机械损害的角度讲,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选择合适的牙刷都是预防牙龈退缩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此外,牙线使用不当、吸烟等会成为牙龈退缩的促进因素;遗传性的牙龈组织薄弱或不足容易导致牙龈退缩;牙列拥挤可导致颌骨对一颗或多颗牙齿的覆盖不足,也可能引起牙龈退缩。 牙龈退缩带来的牙齿问题 正所谓唇亡齿寒,没有牙龈的保护,牙齿的颈部、根部会直接暴露在口腔中。牙颈部是整个牙齿硬组织最薄弱的部位,常常在牙本质外仅有菲薄的牙釉质或牙骨质覆盖,甚至可能是牙本质直接与外界接触。在此情况下,牙齿往往容易出现敏感症状。 牙龈退缩的牙齿,通常看起来比正常牙齿长,本身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摇摇欲坠的印象;而在牙龈退缩的同时,也常常伴有牙槽骨的吸收和牙根的暴露,牙齿也因此变得更加松动,甚至出现移位。 因此,牙龈退缩最终影响的不仅仅是牙龈。 导致牙龈萎缩的先天因素很难消除,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选择合适的牙刷、学会使用牙线、戒烟以及矫正牙齿等,都是可以状况。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31/21/I63K6CB40038804V.html
2023-05-31 北京青年报
咸蛋虽与鲜蛋的营养差别不大,但其含钠较多,高血压患者需少吃。 蛋类主要指家禽的蛋,包括鸡、鸭、鹅蛋,其他一些禽类的蛋,如鹌鹑蛋、鸽蛋等也可供食用。日常居民大宗消费、食用量较大的主要是鸡蛋。蛋类主要由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以经常食用的鸡蛋为例,每只蛋重约50g,蛋壳的重量约占全蛋重量的11%。 蛋的营养成分大致相同。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其蛋白质含量为13%左右;脂肪含量约10%-15%;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约1.5%左右;维生素含量丰富,种类较为齐全,包括所有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微量的维生素C;矿物质含量为1.0%-1.5%,其中以磷、钙、铁、锌、硒含量较高。鸡蛋所含的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集中在蛋黄中。 今天咱就来聊一聊蛋类食用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蛋制品。 蛋类食用的注意事项 1.弃蛋黄不可取 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包括胆固醇。现有研究结果证实,高胆固醇血症最主要的危害是易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胆固醇主要集中在蛋黄中,每100g蛋黄胆固醇含量≥1500mg,基于此,一些血脂异常人群往往对蛋黄“敬而远之”。事实并非如此,人体内每天合成的胆固醇约1—1.2g,而来源于膳食的胆固醇占体内合成胆固醇的1/7-1/3。因此,《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删除了对膳食胆固醇的上限值(2000年版胆固醇上限值是300mg/d)(注:mg/d:毫克/天)。 2.不吃生鸡蛋,不喝生蛋清,谨防沙门氏菌感染 生鸡蛋的蛋白质呈胶状,人体不易消化吸收;生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物质,前者影响生物素的吸收,后者抑制胰蛋白酶的活力,妨碍蛋白质的消化。禽类可以直接经由卵巢把沙门氏菌传播给带壳蛋。煮鸡蛋时,至少内温﹥75℃,鸡蛋要煮到蛋黄变成固体,不吃各种半生不熟的鸡蛋。 这三种常见蛋制品的优劣特点 你知道多少? 1.松花蛋:B族维生素几乎全部被破坏,存在铅污染问题 松花蛋,又名皮蛋、变蛋、彩蛋等。松花蛋是我国名产,其生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松花蛋一般选用新鲜的鸭蛋经特殊的加工方法制成。加工后的成品在营养素的组成与含量上与新鲜蛋有一定差别。 松花蛋的水分少,因而蛋白质的含量稍有增加,特别是由于加工过程中加入的碱和盐的作用,使松花蛋中矿物质的含量增加明显。新鲜鸭蛋变为松花蛋后,营养素的组成有所改变,营养价值也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表现在B族维生素,由于碱的作用,几乎被全部破坏,降低了蛋类维生素的营养价值。 另外,在松花蛋制作的过程中,有时还加入一定的铅,以提高其外观产品质量,但铅对于人体是一种有害元素,因此,目前已有一些新的加工方法,使松花蛋成为无铅或低铅蛋品,更符合人体的健康。 2.咸蛋:不宜多食,警惕每日食盐摄入超标 咸蛋,又名腌蛋、盐蛋。我国生产咸蛋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将鲜家禽蛋放置于盐水中储存,后来发现经过盐水储存的蛋,不仅长时间不变质,而且具有特殊的风味。所以,这种以盐水储存蛋类的方法逐步演变为加工制作咸蛋的方法。咸蛋的加工方法简单易行,加工费用低廉,加工技术容易掌握,产品风味特殊,食用方便,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鲜蛋经过腌制成咸蛋后,由于食盐的作用,蛋内的营养素比例发生了变化,由于食盐的渗透作用,咸蛋比鲜蛋内的含水量下降,而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有所上升,蛋白质可能由于部分渗出,含量反而下降,钙等无机盐的含量上升明显。 从总体看,鲜蛋与咸蛋在营养价值上的变化不是很大,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咸蛋在腌制过程中使用食盐,在腌制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食盐中有比较多的钠进入蛋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5g。因此,不宜多食,特别是高血压和肾脏病的患者。 3.糟蛋:风味独特、钙含量高,是冷食佳品 糟蛋是用优质的鲜鸭蛋经糯米酒糟糟制而成。糟蛋成品的蛋壳全部或部分脱落,仅剩壳下膜包裹着蛋的内容物,是如同软壳似的一种蛋制品,故人们又称之为软壳糟蛋。其蛋质细嫩,蛋黄呈橘红色的半凝固状态,气味芬芳,滋味食后令人回味无穷,为我国特有的冷食佳品。 糟蛋在糟溃的过程中,所生成的醇可使蛋清与蛋黄凝固变性,并使蛋有轻微的甜味,在产生醇的同时,还能产生醋酸,使蛋壳软化,蛋壳中的钙盐借渗透作用渗入蛋表面的薄膜内,故糟蛋的钙含量特别高,比普通鲜蛋高40倍左右。因此,这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蛋制品。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31/21/I63K6T9L00388050.html
守护美好生活 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基于10省份健康素养的调研报告 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3-06-01 光明日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健康促进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整体状况如何?还需怎样进一步提升?本期特推出智库调研报告,以资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如何进一步努力,持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延长人民健康寿命?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一条必然路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其提出的4条基本路径和推进实施的15项重大行动,都离不开个体层面的健康素养提升。 为了解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整体情况,课题组采取分层、分阶段、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在全国选取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得有效个人问卷4195份、社区访谈资料55份。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分健康行为、健康知识与健康技能三个维度测评居民健康素养现状,提炼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中的关键点,探寻健康素养培育路径,为高质高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水平跃升 向“健康素养人人有”迈进、 居民自我健康理念树立,健康素养水平实现跃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调研发现,今天,群众健康知识需要日益增长,87.7%的受访者认同知晓健康信息的重要性,会留意或主动搜索健康相关信息。90%以上的受访者高度关注自身健康,并能够通过积极行动改善自我健康状况,“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日益深入人心。78.6%的受访者表示,会引导身边人注重健康生活。从健康自觉到健康传递,热爱健康、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的主动氛围日趋形成。受益于持续的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8.8%跃升至2021年的25.4%。特别是健康中国行动开展以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不断“提挡加速”。 健康知识技能有进步,健康生活方式有亮点。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知识日渐丰富,并且掌握了一些关键的健康技能。在健康知识方面,超过50%的受访者明确知悉正常血压范围、吸烟的多种危害,如何预防肥胖、警惕乙肝、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等知识知晓率更是达到75%以上。在健康技能方面,90.4%的受访者可以准确拨打医疗急救电话,54.9%的受访者基本掌握心肺复苏等健康急救技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84.2%的受访者一向注重饮食荤素搭配,81.9%的受访者可以做到不抽烟,67.2%的受访者保持每日两次刷牙的习惯,56.3%的受访者饭前便后会洗手。 全民健身设施日益普及、场地升级改善。当前,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各地不断打造遍布城乡的“15分钟健身圈”,把服务群众健身需求的“最后一米”延伸到百姓家门口。受访者中,55.1%的人至少每周锻炼一次,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比例更高,达62.2%。中老年群众广泛参与广场舞,健身操直播带起全网健身热潮,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形式更加多元。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行为融入千家万户,助力个人和家庭更健康、更安心地生活。 健康传播机制逐步规范完善,健康促进活动多样化开展。调研显示,当前,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采取成立科普专家库、举办健康知识巡回讲座等方式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工作。调研中,50.4%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健康教育或者参加过健康讲座,65%的受访者表示健康信息来源广泛,五成以上受访者表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健康城市或健康县区的建设。在湖北武汉、浙江绍兴等地,政府设置健康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健康功能单位建设,利用各类新兴传播平台、借助多样化传播手段传播健康相关知识,并持续优化健康传播内容,规范健康科普工作,强化行为指导,促进公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近年来,村“两委”、社区工作者等也更多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日益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排头兵” 道阻且长 健康素养提升存在诸多难点 健康生活方式不易养成,健康知识和技能短板明显。知易行难,在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中,受访者的健康行为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知识与健康技能素养水平,不良健康行为成为制约居民健康素养提升的最大障碍。比如,在此次调研受访者中,保证合理睡眠时间、进行自我压力调节等健康行为养成率小于50%,不滥用抗生素、定期健康体检等健康行为养成率只达到51%左右。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知识普及不够导致的“不知不觉”型不良行为,如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直接到药店购买抗生素服用;一部分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的“明知而不为”,比如,开展体育锻炼有益身体健康是基本常识,但相对健康的年轻群体往往缺乏健身动力,15~24岁的受访者中有49.1%无法保证每周锻炼一次,在25~43岁群体中,这一比例更是达59.1%;还有一部分,是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的“客观难为”,如因为周边噪声、睡眠障碍等因素导致的睡眠不足等。相比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健康行为素养的提升最为艰难也最为根本,知识和技能终究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转化为健康效能,这需要绵绵浸润,久久为功。同时,健康科普工作仍然存在部分短板,需要有针对性地补齐补强。 健康知识获取存在障碍,互联网健康信息真假难辨。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群众获取健康信息的门槛,增加了健康知识的可及性和展现形式的丰富性,不仅能“看”,能“听”,还可以参与体验。比如,通过视频平台上的医生“大V”直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群众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最新的健康信息,还可以与医生实时互动答疑。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的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量、人人手握“麦克风”可随时随地发言的低门槛,也冲击着健康知识传播的专业性、权威性、准确性,加剧了信息判断与甄别的困难。调研中,72.4%的受访者表示,评价互联网上健康信息的可靠性存在困难。与中青年相比,老年群体的信息渠道往往更为闭塞。调研中,38.8%的老年受访者不知道去哪里获得健康信息,更不清楚获得信息后如何快速辨别真假,这两重困境,限制了他们健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基层健康促进工作“上下两难”,专业性及群众配合度不高。在调研访谈中,社区工作者普遍反映,基层健康促进活动中存在资金短缺、人手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持机制,工作效果难以凸显。此外,群众对于社区组织的健康促进活动普遍配合度不高,仅有37.4%的受访者参与过社区组织的健康活动。“村民健康意识薄弱”“群众重视不够、配合度不高”“很难维持群众的参与热情”是基层工作者的普遍心声。调研中,还有社区工作者反映,社区人员本身不具备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对于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健康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因而健康宣传工作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局限于“发发宣传册”等传统方式。 同频共振 多路径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以多元协同路径,全面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为载体,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治理优势,整合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推动健康素养提升的共识与合力。明确政府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提升的主体责任,提升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政策时健康素养要素的融入度与优先级,建立相应的“监测评估—反馈—调整”机制。依托社会力量组建健康素养提升专门队伍、专业组织、志愿序列,充实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医疗、疾控机构与社区单元的健康促进联动,对基层组织健康宣教提供全方位支持。创新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形式,如结合重大节庆、赛事、群众性活动等开展健康教育,更好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 以需求导向路径,实施定制化健康知识普及项目。立足人群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知识普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构建并不断扩展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按健康科目、疾病种类等实施分层分类管理。用好专家库资源,主动拥抱新媒体,打造官方健康知识科普平台,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治理网络乱象,逐步探索健康知识发布审核机制,严格把控准入门槛,确保健康知识传播的科学性、权威性。深耕健康科普知识内容,根据不同健康需求,优化算法机制,对特定人群实行定点推送。根据人群结构,定制“老”“中”“小”“专”“精”“泛”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健康知识内容,产出更多好看、易记、便用的健康知识。 以点面结合路径,实施个性化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充分利用经济激励、融入政策等手段,探索建立系统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为全民参与、积极配合健康行动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充分动员健身机构、民间团体、公益组织等各界力量,探索建立个体健康实践的奖励机制。例如,推出个体健康指标改善的云奖牌,依托志愿平台实行与健康服务时长相应的物质奖励,树立并宣传“健康达人”等先进典型,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的动力与活力。将疾病预防、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生命与死亡教育等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体教融合,帮助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塑造健全人格。 以智慧赋能路径,实施智能化健康技能提升项目。建立智能化的生活方式采集系统,完善数字化健康服务,提供智能化健康解决方案,进行“预防—判断—纠正—保持”全流程数字化健康行为干预。通过科技与健康服务相结合,引导和激励居民参与健康技能提升行动。例如,采用VR模拟突发安全事件,组织演练应对措施;定期举办健康类展览展示、技能竞赛等。通过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实时识别不同个体的健康状况并给予精细化精准化健康指导,有效识别操作过程偏差和误区,提升行为完整度、准确度。以此为基础,探索针对职业人群的专业健康技能指导。将可穿戴设备信息接入健康素养监测信息直报系统,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重点健康问题开展专项监测,进行健康大数据分析,并据此推出专项提升项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71.html
部分地区中小学负责人一席谈——增加体育锻炼时间 培养正确用眼习惯 2023-06-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保护孩子视力,学校是重要一环。各地中小学校拿出不少举措:落实教室采光和照明要求,引入专业视力检测机构;组织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加强体育锻炼;开设用眼健康教育课程,邀请眼科专家入校宣讲……只有将改善硬件设施、规范日常教学、加强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把学校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改进硬件设施—— 优化视觉环境 建立视力档案 上午10点,外面天色阴沉,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中学初二(3)班正在上课。抬头看,棚顶挂着9盏长方形大灯,灯光柔和,教室角落也依旧明亮。 “这是新安装的护眼灯,根据各校教室尺寸个性化设计图纸,确保每个角落光照都能达标。”校长张春艳解释。梅河口市第二实验中学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过去设备老旧,“之前用的白炽灯,有的频闪厉害,有的又亮得刺眼。”去年年底,学校被纳入吉林省教室灯光照明改造工程,24个教室全部更换上了护眼灯。 张春艳说:“学生在校期间,用眼强度大。教室硬件不过关,极易诱发驼背、眯眼等不良习惯。因此,除了政府改造,学校也要加以重视。”通过请教专家、实地体验等,学校主动开展教室视觉隐患分析,完成遮光轻薄白纱帘、可调节高度桌椅等硬件更换。“学校还组织学生每周调整座位,不仅左右挪动,还要前后两排互相调换,以不断变换视野距离。” “为了保证教室采光,在设计时,我们就将所有教室都放在朝南方向。并适当降低窗台高度,尽可能扩大玻璃面积。”下午4点15分,走进新建成的梅河新区博雅实验学校,教室内可见阳光,校长郑鑫介绍。 教室桌上放着教科书和校本材料,翻开来,纸张淡黄,印刷清晰,“按照教育部门要求,我们统一购买正版教材。在设计校本时,除了选择护眼纸张、扩大字号外,还会注意图片、文字搭配,避免用眼劳累。学生自行选购的教辅材料,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发现盗版、字号过小等问题时予以提示。”郑鑫说。 “同学们,我们把‘模拟仪’放到眼睛前,这就是近视200度的世界了。”在梅河口市解放街中心小学保健室,学生志愿者正为同学们讲解视力训练设备的用法。环顾四周,电子标准对数视力表、视力训练工具等摆放整齐。学校还配备了2名专职保健员,每年组织2次视力检测。 对数视力表简单、方便,但无法检测近视度数、散光等问题,电脑验光仪又价格偏高,大部分学校难以负担,这该咋办?“为补齐硬件设施短板,学校和专业检测机构建立联系,后者提供设备,每年入校再进行2次免费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视力档案,发现问题后及时通知家长,实现视力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梅河口市解放街中心小学校长王金荣说。 规范日常教学—— 做好眼保健操 增设体育课程 上午9点45分,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中心学校,眼保健操音乐响起。孩子们端端正正坐好,轻闭双眼,调整呼吸,伴随口令,一双双小手有节奏地按揉着穴位。 预防近视,防大于治。2021年以来,滨城区将近视防控纳入“健康滨城”建设重点任务和政府年度考核细则,细化近视防控责任,做好校园日常教学干预,严格组织中小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 “按照区里要求,我们认真执行眼保健操流程,积极开展眼保健操和坐姿评比,保证学生掌握要领、姿势正确;将眼保健操纳入课表,组织教师现场检查督促,确保眼保健操保质保量、规范到位。”秦皇台中心学校德育主任杜洪建介绍。目前,滨城区中小学校眼保健操覆盖率达100%。今年4月,滨城区被评选为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 向“小眼镜”说不,还得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走进滨州市博兴县实验小学,操场上,几名学生正挥舞球拍,上步搓球,后退拉球,步法灵活,有模有样。 乒乓球是博兴县实验小学的传统运动项目。为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学校在开齐开足常规体育课之外,每周增设一节乒乓球课,由专业教师为学生传授乒乓球技艺,并自编特色乒乓球、七彩绳操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缓解用眼疲劳。 “学校将近视防控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日常行为规范。自2018年以来,我校学生的近视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博兴县实验小学校长张庆明说。 济南市汇波小学同样在“增”上下功夫,在学校推广中医理念指导下的“醒筋元式”视力操,打造眼保健操、视力操结合的两操模式。同时,该校还建立了学生的健康数据档案,将“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睡眠”作为健康基础数据,加密监测频次,根据学生视力状况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开展分层体育锻炼。 “减少学生用眼负担,还得做好‘减’的文章。”汇波小学校长杨京芹介绍,学校将近视防控工作作为“党总支书记突破项目”,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切实做好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学校严控作业总量,以年级组为单位,班主任负责协调统筹,每天公示各学科作业,杜绝超量现象。同时优化分层作业设置,采用必做、选做结合的作业设计模式,助推学生高质量个性化学习。 2023年度,汇波小学被确定为济南市近视防控试点学校。杨京芹表示,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做好关口前移工作,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加强宣传教育—— 开设护眼课程 组织专家宣讲 “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眼睛的作用和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下面你们先说说,该怎么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呢?”4月21日下午,在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三年级(6)班,健康教育课老师抛出问题,讲台下一只只小手举起。 “我知道!不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多做户外活动”“不要总玩手机”……同学们抢着回答,课堂气氛热烈。“老师经常教我们护眼知识,我改掉了很多不好的用眼习惯。”课后,学生欧蕙君说。 “小学是养成良好爱眼护眼习惯的关键阶段。”长青小学校长邓树松介绍,健康的用眼习惯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养成的,长青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年段进行用眼健康教育:一、二年级主要是正确握笔、坐姿和眼保健操学习训练;三、四年级重点是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知识,学会合理用眼,控制看电子产品时间和玩游戏频率;五、六年级则从科学层面了解眼球构成、近视形成和矫正的相关知识,强化正确的用眼习惯等。 新余市是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我们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规定各学校每学期用眼健康教育不少于6个课时,常态化、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行为。”新余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什么多做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首先,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缓解眼疲劳;其次,户外阳光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帮助预防近视……”日前,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举办了一场近视防控宣讲会,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廖洪斐就有关近视防控的30个问题一一解答。 台上,廖洪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画讲解;台下,能容纳5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听得认真。“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不能躺在床上看书……”四年级(1)班胡恬语同学的笔记本上写得满满当当。 “专家宣讲更加深入、更有说服力。”该校校长曾荣华介绍,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南昌大学医学院、南昌大学眼科医院等单位的专家来校宣讲,为学生们系统讲解近视防控相关知识,让爱眼护眼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和自觉。 对于近视防控,农村往往是薄弱环节。在赣州市寻乌县留车镇留车中学,学校首次组织了青少年近视防控专题家长会。家长会上,来自寻乌县人民医院的黄海焘医生通过放映幻灯片、播放视频、讲述案例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家长们讲解了近视分类、近视的病因、近视的症状等基本知识。 “原来近视危害这么大。如果孩子近视了,经常换眼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留车中学初三学生家长陈树春以前对孩子视力不以为意。家长会后,他和记者细数收获:“要经常提醒孩子,看书写作业每40分钟左右就要起身休息;家里灯光照明不能太暗;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在农村,不良的视觉环境与不健康的视觉行为容易引发近视,很多家长也不够重视,意识不到近视的危害。家庭是学生们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防控近视,必须家校联动形成合力。”黄海焘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65.html
2023-06-01 光明日报
水晶泥、圆珠笔刀等新兴玩具和文具层出不穷,校园周边、农村以及网络上“三无”产品时有冒头,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可大意。 “今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完成儿童和学生用品监督抽查4943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295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6%。”5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段永升在该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据了解,市场监管总局已连续多年将儿童用品、玩具等纳入执法稽查工作要点和民生领域“铁拳”行动重点,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今年,已查处儿童用品质量案件756件,召回缺陷儿童和学生用品636.1万件。 又值“六一”儿童节,段永升透露,市场监管总局今年正在开展“监管为民”十大专项行动,已将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列入其中进行重点部署。 重点关注新兴“网红”玩具等四类产品 每年,市场监管部门都会结合上年度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和消费者投诉举报信息,确定当年的重点抽查产品和检测指标。如玩具,重点抽查磁性玩具、弹射玩具;文具胶黏剂,重点关注丙烯酰胺含量;儿童及婴幼儿服装、校服,重点检测甲醛、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让监管更有针对性。 段永升介绍,今年的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将重点关注四类产品:“网红”玩具、存在危险的文具、儿童纺织产品、婴童用品。 近年来,解压玩具、磁性玩具、弹射玩具、指尖陀螺、臭包、炸包、假水玩具、厨房烹饪套装玩具以及盲盒玩具等新兴“网红”玩具颇受儿童欢迎,但因此导致的受伤事件也时有发生。段永升说,今年聚焦这些“网红”玩具的化学、物理、可燃性危害问题,加强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 此外,圆珠笔刀、磁性文具等文具警示说明缺失或年龄标识不规范等问题,儿童及婴幼儿服装、校服等儿童纺织产品的绳带、pH值等安全性指标不合格问题,婴儿床、游戏围栏、儿童头盔、多功能儿童推车、儿童摇篮摇椅、儿童爬行垫等婴童用品有毒有害物质、结构不符合标准要求等问题,也会重点关注。、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检查儿童和学生用品生产企业与销售户3.57万家次,下架问题产品约7600批次,发现并整改质量问题经营户783家。 “我们将组织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你点我查’活动,公开征集消费者最关心的儿童和学生用品品种、检验项目和生产经营场所,对‘投票率’靠前的产品开展监督抽查。”段永升说。 我国已制定相关国家标准130余项 标准在规范儿童和学生用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国家标准“护苗”专项行动。成效如何? 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一级巡视员国焕新介绍,在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信部、卫健委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已制定发布《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中小学生校服》《玩具安全》等儿童和学生用品相关国家标准130余项,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安全座椅、纺织服装、家具、童车、饮用器具、学生用品等领域,有力推动了儿童和学生用品相关行业健康发展。 比如《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对教科书、教辅材料、课业簿册等学习用品的纸张、印刷质量甚至字体、字号、行空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它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再比如《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童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了童装的各项安全要求,对6种增塑剂和铅、镉两种重金属的限量要求以及童装头颈、肩部、腰部等不同部位绳带作出了明确规定。 此外,我国已成立玩具、婴童用品等专门针对儿童用品的标准化技术机构,组织纺织品、制鞋、家具、造纸、文具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时跟进儿童和学生用品产业发展,动态跟踪国际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最新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制相关儿童和学生用品标准。 儿童玩具合格率由不足40%上升到96% 除了标准,质量认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作为产品合格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发挥着“保安全底线”的作用。目前,我国对玩具、童车类产品、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等3种儿童用品,实施强制性认证。 “据统计,CCC认证制度实施以来,儿童玩具合格率由不足40%上升到96%,有效发挥了CCC认证保护儿童健康安全的作用。”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姚雷说。 除了强制性产品认证,还有自愿性产品认证,即基于自愿原则开展的认证活动,可以起到“拉质量高线”的作用。姚雷介绍,我国开发了多项儿童用品高端品质认证项目,推动儿童用品质量提升。 比如,对软体填充玩具、竹木玩具、纸及纸板玩具、室外活动玩具、造型黏土玩具、指画颜料玩具等开展安全自愿性认证;对3至14岁儿童使用的家具开展环保产品认证;对婴幼儿服装、中小学生校服开展纺织品及服装类环保产品认证等。 质量认证的作用,可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得到体现。2021年,全国视觉健康近视防控认证联盟成立,目前已开展读写台灯等健康照明产品、教室健康照明光环境、桌椅人体功效学、眼视光产品、验配镜服务等认证工作,颁发认证证书293张。 “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儿童用品自愿性认证工作力度,推动儿童用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为儿童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产品。”姚雷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01/c14739-40003672.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