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22

发布时间:

2023/05/22

浏览次数:

1832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5-22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二阳”增多了?权威专家回应热点关切

2023-05-21    新华社

 

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近日,网络上关于“二阳”的声音引发关注,有报道称部分城市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上升。“二阳”病例是否增多?再感染风险有多大?新冠疫情会大幅回升吗?如何做好科学防护?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多位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专门作出回应。

发生规模性疫情可能性不大 报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

问:近期发热病人是否增多?“二阳”病例是否增多?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从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监测数据来看,4月中下旬以来,全国报告的新冠确诊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但近一周来,上升趋势有所减缓。发热门诊的监测数据也显示出类似趋势。监测数据还显示,报告的确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

专家总体研判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局部地区不排除新冠病例继续增多的可能,但我国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冲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最近接诊的发热病人,相比一个月前有所增加。检测下来,新冠阳性病例占比不大,其中大部分是轻症。

从接诊情况看,近期的发热病人中大部分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不过,最近12周发现,二次感染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阳”症状相对更轻 重点人群防护要“关口前移”

问:“二阳”症状如何?哪些人要特别注意防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临床表现均集中在上呼吸道。我国当前大量人群体内还存有保护抗体,即使二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病程相对较短,重症病例也很少。

目前,预防工作应重视既往未感染过的人群,特别是没有打过疫苗、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等。建议高风险人群要始终注意个人防护,“关口前移”尽可能避免感染。这类人群一旦出现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筛查,确定感染新冠病毒后要第一时间就医。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时氧疗,对于降低重症风险十分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症化。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XBB成为主要流行株 致病力无明显变化

问:我国目前主要的新冠病毒流行株是什么?致病力有什么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上旬,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境外输入病例中占比达95.6%,和全球情况基本一致。从我国和全球监测数据来看,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随着XBB系列变异株持续输入,以及人群抗体水平逐渐下降、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多等原因,我们观察到部分地区的疫情水平有小幅回升,这也符合全球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动流行的规律。

近期发热门诊就诊量有所增加,但和4月份流感高峰期相比,仍处于低位。当前,新冠疫情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流行曲线也比较扁平。根据监测结果综合研判,新冠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低。

做好科学防护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问:普通人“二阳”后如何对症治疗?怎样做好科学防护?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大多数人免疫力正常,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必恐慌,对症处理即可。目前从临床看,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后总体症状较轻,不少患者以咽喉疼痛为突出症状,从中医来讲是风热感冒加点“湿”或“燥”的特征,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清咽利喉类型的中药药物。

在预防方面,公众可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勤通风、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自我健康监测。若确定感染了新冠病毒,应避免带病工作、上学,建议在家充分休养,待完全康复后再工作、上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上呼吸道和咽喉是人体的门户,不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或是细菌感染,都可能导致咽喉肿痛。应注意鉴别,区别对待,对症规范治疗。

同时,坚持保持手卫生、勤通风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传播风险、防治各类传染病。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21/21/I59QO5UN0038804U.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沈洪兵赴福建、江苏开展专题调研

2023-05-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结合推动国家疾控体系改革重点工作任务,51619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带队赴福建、江苏开展疾控领域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现场走访了两省省级、部分市县级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县域医共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相关机构疾控领域具体改革举措。调研组分别与两省各级卫生健康或疾控主管部门、疾控机构、监督机构、传染病医疗机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听取各地在疾控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和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困难和建议。

  沈洪兵指出,福建、江苏在推动疾控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疾控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强调,两省要坚定贯彻中央关于疾控体系改革的部署要求,系统梳理总结体系改革中的关键问题、重点工作,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强疾控体系建设,有效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疾控局规财法规司、中国疾控中心有关同志陪同调研。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5/t20230521_266137.html

返回目录>>

 

关注世界卫生大会|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召开媒体吹风会

2023-05-21    国家卫生健康委

 

    当地时间520日,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中国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媒体吹风会。据介绍,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当地时间521日开幕,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本次大会。中国代表团将全面参与70余项议题审议,主要包括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民健康覆盖、非传染性疾病以及20242025年规划预算方案等。今年,中国将代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担任大会副主席,将与有关国家共同举办紧急医疗、辅助技术等主题边会,并安排一系列双边、多边会见。

    曹雪涛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进卫生健康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下一步,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卫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为促进全球健康贡献了中国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5岁增长到2021年的78.2岁,消灭了天花、脊灰、疟疾等传染病,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经过同心抗疫,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曹雪涛指出,中国积极参与世卫组织等卫生领域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的工作,坚定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主动分享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实践。2016年成功与世卫组织共同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近年来在世卫大会主推并通过儿童安全用药、传统医药等多项决议,并牵头举办卫生体系、健康扶贫等多个主题边会;目前有5支国际应急医疗队获得了世卫组织认证;成功通过世卫组织疟疾消除认证,中国疟疾防控经验被纳入世卫组织技术指南;传统医学也被正式纳入最新《国际疾病分类》(ICD-11)体系。这些举措都为促进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曹雪涛介绍,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了3万人次中国医疗队队员,诊治患者超过2.9亿人次,还与非洲4146家医院开展对口合作,在30多个国家实施白内障复明和心脏病手术义诊,累计诊治患者2200万人次,2000余人次医疗队员荣获中外的国家级荣誉。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务实合作,在周边国家开展疟疾、登革热联防联控和妇幼卫生等健康领域国际合作项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国际合作始终是中国不变的选择

    曹雪涛指出,2014年到2015年,中国先后派出临床和公共卫生专家1200多人次,全力援助西非疫区国家控制埃博拉疫情。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世卫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公开透明通报疫情信息,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技术交流,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专门建立网上“知识中心”,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抗疫中国经验;向34个国家派出38批抗疫专家组协助抗疫,赢得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派驻在50多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积极协助抗疫。专家组和医疗队甘于奉献,逆行出征,获得19个受援国的政府首脑亲自授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中国始终担当尽责,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全方位合作。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努力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竭尽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帮助。中国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的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和知识产权的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的生产合作,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次的新冠疫苗。

    胡强强表示,面对新冠疫情,国际合作始终是中国不变的选择。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有效处置了100多起国内聚集性疫情,也为国际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用切实的行动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我们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挑战,更好地保护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

    始终高度重视台湾同胞的健康福祉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公参杨志伦表示,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即将召开,中方做出不同意台湾地区参加本届世卫大会的决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然而极少数国家站到绝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再次抛出"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卫大会"提案。这份提案没有任何新意,不过是故技重施、翻炒冷饭,除了破坏大会秩序、干扰大会议程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杨志伦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世卫大会涉台提案,就是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就是维护国际法治和国际规则,就是维护联合国大会和世卫大会相关决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案继续炒作所谓"国际防疫体系缺口"问题,这一谎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中国中央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台湾同胞的健康福祉,在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对台湾地区参与全球卫生事务作出妥善安排。根据中方同世卫组织达成的安排,在符合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台湾地区的医疗卫生专家可以参与世卫组织的相关技术性会议。仅仅过去一年,中国台湾医疗技术专家参加世卫组织技术活动就达到2426人次。截至目前,中国中央政府已向台湾地区通报新冠疫情超过500次,包括在大陆确诊的台湾居民信息。台湾地区能够及时获取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台湾地区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也能够及时向世卫组织通报。

    杨志伦指出,自2017年中央政府中止台湾地区参加世卫大会的特殊安排以来,世卫大会已连续6年拒绝涉台提案。本届大会尚未开幕,就有近140个国家向中方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湾参加世卫大会的立场,近百个国家就此专门致函世卫组织总干事或公开发表声明。这再次证明,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容不得任何挑战。民进党当局“以疫谋独”和个别国家“以台制华”的政治企图必然失败。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305/d62aa5e1718f4175aae658ad010c78cf.shtml

返回目录>>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2023-05-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521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基本养老服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基本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内容逐步拓展,公平性、可及性持续增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年人生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对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任务。基本养老服务是指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的,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包括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内容。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十四五”时期重点聚焦老年人面临家庭和个人难以应对的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三)工作原则

  ——基础性原则。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

  ——普惠性原则。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拓展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能够方便可及、大致均等地获得基本养老服务。

  ——共担性原则。在赡养人、扶养人切实履行赡养、扶养义务基础上,通过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互助共济等方式,帮助困难家庭分担供养、照料方面的负担。

  ——系统性原则。推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老年优待等制度资源优化整合,强化各相关领域体制改革配套衔接,支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制定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见附件)。《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的对象、项目、内容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动态调整,由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提出修订意见,按程序报批后以部门名义印发实施。省级政府应当对照《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定并发布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及清单,明确具体服务对象、内容、标准等,其清单应当包含《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中的服务项目,且覆盖范围和实现程度不得低于《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要求。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清晰明确,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服务监管等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二)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定完善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推动评估结果全国范围互认、各部门按需使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困难老年人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细化与常住人口、服务半径挂钩的制度安排,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推动在残疾老年人身份识别、待遇享受、服务递送、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加强残疾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支持基层老年协会、志愿服务组织等参与探访关爱服务。依托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养老服务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便民养老服务。

  (三)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建立相关保险、福利、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和补贴标准。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统筹现有资金渠道给予支持。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因地制宜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直接提供服务相结合,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具备条件的地方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建设补助、运营补助等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捐赠、设立慈善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基本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和帮助。开展基本养老服务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基本养老服务项目统计调查制度。

  (四)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将养老服务设施(含光荣院)建设纳入相关规划,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年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环境条件等因素,分级编制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整体方案,合理确定设施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各地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要按标准和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要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等,通过补建等方式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政府投入资源或者出资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要优先用于基本养老服务。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作用,研究制定推进公办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管理制度,明确老年人入住条件和排序规则,强化对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现役军人家属和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遗属,符合规定条件申请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有效运转。到2025年确保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以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光荣院在保障好集中供养对象的前提下,可利用空余床位为其他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优待抚恤对象提供优惠服务。鼓励支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国有经济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持能力,强化国有经济在基本养老服务领域有效供给。

  (五)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依托和整合现有资源,发展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按规定统筹养老服务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依托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及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力量提供家庭养老指导服务,帮助老年人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将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参加照护培训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优先推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环境。鼓励开展无障碍环境认证,提升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以满足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动、康复护理等需求为重点,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纳入分散特困供养的失能、高龄、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改造对象范围扩大到城乡低保对象中的失能、高龄、残疾老年人家庭等,引导社会化专业机构为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鼓励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养老品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认证工作。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降低老年人应用数字技术的难度,保留线下服务途径,为老年人获取基本养老服务提供便利。依托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信息、服务保障信息统一归集、互认和开放共享。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落实措施和进度安排。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研究并推动解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督促指导和监管。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民政部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绩效评估。各地要强化基本养老服务综合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发挥标准对基本养老服务的技术支撑作用,开展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基本养老服务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公开基本养老服务信息。要凝聚社会共识,充分调动各方支持配合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2/c14739-32691272.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病控中心职业卫生所(职业病门诊部)

党支部前往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3-05-22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19日上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职业病门诊部)党支部前往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支部党员分别参观了“丰功伟业—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和“雪域星光—传统文化艺术展”三个展览。在讲解员栩栩如生的解说和引领下,支部党员深入了解了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由来、发展以及其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的历史定制以及西藏各族人民独有特色的民情风俗、文化性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尤其是“丰功伟业—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以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光辉历程为主线,运用350多幅照片、61件(套)珍贵实物和文献,利用实物模型、场景复原、全息投影、三维模型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生动再现了70年来西藏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百万受苦受难的农奴摆脱了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封建领主的统治,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从此走上幸福道路。随着布展灯光、背景、色彩的变化,支部党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70年来西藏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在基础建设、农业发展、旅游文化、人民健康、医药卫生、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让参观的党员纷纷感慨,祖国的强大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强后盾。

参观结束,支部党员深受鼓舞和启发,纷纷表示要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努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摘引网址: https://www.bjcdc.org/article/78106/2023/5/1684717804348.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快跑比爬坡更易损伤小腿胫骨

2023-05-22    科技日报

 

  快跑和爬坡,哪一项运动更容易损伤小腿胫骨?据近日发表在预印服务器arXiv上的一篇论文,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与上坡或下坡相比,在快速跑步时可能面临更大的胫骨骨折风险。

  跑步时,双脚反复撞击地面的运动过程可能会导致胫骨夹板,甚至是胫骨骨折。研究人员知道,当跑步者增加训练强度时,这些损伤经常会发生,但还不太清楚训练的哪些方面最有可能导致这些损伤。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迈克尔·巴格利和其同事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找出答案。他们让17名志愿者在跑步机上跑步,同时在腿上佩戴17种不同的反光记号笔。这些志愿者都不是跑步新手,在实验前的6个月里,也没人受过伤。

  他们每人都以3种不同的速度和5种不同的倾斜度完成了几次跑步或爬坡,研究人员同步测量了他们的脚撞击跑步机的力量,并使用运动捕捉技术记录了腿部动作。

  为了确定跑步者的胫骨何时最紧张,何时因此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风险最大,研究人员将实验中的力、跑步加速度和速度数据与一个数学模型结合,以确定肌肉如何拉动腿部内部的骨骼。他们根据每个跑步者的特征(包括身高和体重)调整模型,使判断更加精确,还结合了跑步者胫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跑步速度对胫骨拉伤的影响最大。在跑步机上坡或下坡与应力性骨折相关的应变没什么关系。但很明显的是,当志愿者跑得更快时,这种关联立马增加。

  巴格利说,倾斜度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太明显的影响,因为人类的双腿在进化过程中会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形,而试图加快步伐时胫骨产生的应变更难适应。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卡尔·泽利克表示,在体育科学中,认为脚触地的力度是腿部骨骼所受力的唯一决定因素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2/c14739-32691276.html

返回目录>>

 

人造柔性电子皮肤可重建触觉

2023-05-22   科技日报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人造柔性电子皮肤贴片,可以将压力或热量传感器的信号转换为大脑信号。在对大鼠的测试中,将电子皮肤与大鼠的大脑相连后,触摸该皮肤会刺激大鼠踢腿。最新研究有望用来改善皮肤损伤患者的假体。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用电子电路、压力和温度传感器制造了这种电子皮肤,所有电路和传感器都由薄而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他们将这些组件整合成一个贴片,这一贴片很容易适应不平整的表面,如人类手指等。这种电子皮肤的工作原理是模仿生物皮肤。在生物皮肤中,神经检测压力或温度,然后向大脑发送电信号。

  这款电子皮肤工作所需施加的电压仅为传统人造皮肤设备所需电压的1/60,这可能意味着它不会过热,可更舒适地使用更长时间,而任何用作皮肤损伤患者假体的人造皮肤都需要足够舒适,能长时间佩戴。

  对人类来说,皮肤触感会触发肌肉的快速运动,因此研究人员将新研制出来的电子皮肤与活体大鼠的神经系统相连,看看它是否可做类似的事情。该团队将电子皮肤贴片中的电极连接到大鼠大脑中处理触摸和温度的区域,然后对其施加压力。结果表明,大鼠大脑通过在运动控制区域的神经元之间发射更多信号来作出反应。当研究人员通过一个可插入的人工突触装置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鼠腿上时,它开始跳动。

  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电子皮肤有触感后会触发动作,但这种电子皮肤要想大面积代替真实的皮肤,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电路。此外,该人造皮肤会将所有感官数据直接传输到大脑,而人类皮肤并不以这种方式处理感官数据,会过滤掉一些信息。

  近年来,以电子皮肤为代表的柔性电子技术方兴未艾。原本冷冰冰、硬邦邦、沉甸甸的电子元器件和设备,借助柔性电子技术,可以变得更加柔软、贴合、轻便。目前,柔性电子技术正在从实验室逐步走向应用,要想实现相关产品更好地契合于各种应用场景,同时在性能价格比上达到平衡,还需要更多研究和探索。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2/c14739-32691275.html

返回目录>>

 

一个物种,多个起源?基因组新数据或改写人类进化史

2023-05-22    科技日报

 

  新的人类进化模型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的多个祖先种群。51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对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智人是从非洲多个不同的种群进化而来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基因混合后,最早可检测到的分裂发生在12万至13.5万年前。

  在检测非洲当前种群的遗传物质,并将其与那里早期智人种群的现有化石证据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人类进化模式,推翻了之前认为的单一非洲种群孕育了所有人类的观点。

  研究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和基因组中心的布伦娜·亨恩说,人们普遍认为智人起源于非洲,但由于化石和古代基因组数据有限,而且化石记录并不总是与使用现代DNA建立的模型的预期一致,围绕着人类进化的分支如何分化以及人们如何在非洲大陆迁徙存在不确定性。而“这项新研究改变了物种的起源”。

  研究人员将南部、东部和西部非洲的人口基因组数据引入人类学和遗传学文献中提出的一系列非洲进化和迁徙模型,包括来自南部非洲的44个现代纳马人(Nama)新测序的基因组。与其他现代群体相比,纳马人是一个具有非凡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土著群体。研究人员通过收集2012年至2015年间在其所在村庄从事日常事务的现代人的唾液样本来生成基因数据。

  模型表明,在当代人类中可以检测到的早期人类最早的种群分裂发生在12万到13.5万年前,当时两个或多个遗传分化较弱的智人种群已经混杂了数十万年。在种群分裂后,人们仍然在干系种群之间迁徙,形成了一个结构薄弱的干系。作者认为,这比以前的模型更好地解释了个人和人类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作者预测,根据他们的模型,当代人类种群之间1%4%的遗传分化可以归因于干系种群的变异。

  作者表示,由于分支之间的迁移,这些多个谱系在形态上可能是相似的,这意味着在形态上不同的原始人化石(如纳莱迪人)可能不属于对智人进化有贡献的分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2/c14739-32691274.html

返回目录>>

 

瘤内基因编辑增效ACT疗法研究获进展

2023-05-22    过程工程研究所

 

过继T细胞转移(adoptive T-cell transferACT)疗法是颇具前景的肿瘤免疫疗法,但对实体瘤效果欠佳,亟需通过学科交叉来发展针对实体瘤增效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炜团队与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平渊团队交叉合作,通过非侵入手段激活实体瘤的基因编辑,同时调控实体瘤物理和免疫微环境,显著提升了多种ACT疗法对实体瘤的疗效。相关研究成果以Non-Invasive Activation of Intratumoural Gene Editing for Improved Adoptive T-Cell Therapy in Solid Tumours为题,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ACT疗法通过获取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体外改造,使其回输患者体内后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然而,实体瘤细胞内的凋亡抗性保护其免于T细胞的杀伤,以及实体瘤细胞外的致密物理屏障、免疫抑制屏障等微环境限制了T细胞向实体瘤深处的浸润及杀伤功能的发挥,因而ACT对多数实体瘤疗效不佳。

面对以上挑战,魏炜团队基于多年肿瘤免疫治疗及生物剂型工程研究经验,与平渊团队展开交叉合作研究。双方在多维度协同改善细胞内凋亡抗性和细胞外微环境的新理念基础上,提出利用近红外光照射(NIR)或聚焦超声(FUS)非侵入性策略带来的温热效应,激活基因编辑敲除肿瘤细胞抗凋亡基因(HSP70BAG3),以及打破实体瘤的物理屏障和免疫抑制屏障。该工作通过上述协同作用,在动物肿瘤模型上显著增强了T细胞的瘤内浸润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其中,针对浅表肿瘤,科研团队发展了光驱动型基因编辑纳米器件(LEGEND),采用“纳米器件瘤周注射+NIR照射”的方式,在黑色素瘤等小鼠肿瘤模型以及人源化的患者来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上显著提升了肿瘤浸润T细胞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两种过继回输T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针对深部腔内肿瘤,该团队进一步发展了聚焦超声驱动型基因编辑纳米器件(FUGEND),采用“纳米器件静脉注射+FUS”的方式,在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上同样证明了显著的ACT增效作用。

上述成果属于临床前研究,实际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验证。鉴于该体系构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未来临床转化时可以按照不同治疗需求采用不同的基因编辑策略及非侵入操控方式。

近年来,过程工程所创制了一系列药物和疫苗递送新剂型,在动物模型上用于肿瘤、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的防治,同时,部分剂型已通过医院伦理批准进入个体化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a5be72636d4.html

返回目录>>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一种可以快速灵敏定量的检测体外转录mRNA的平台

2023-05-22    生物谷

 

作为疫苗和基因治疗中的一种新的活性成分,信使核糖核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信使核糖核酸分子日益增长的需求迫使信使核糖核酸生产商在保持高信使核糖核酸质量的同时迅速扩大产能。

T7聚合酶体外转录是合成信使核糖核酸的标准程序。然而,这一过程可能会从流产转录本的随机启动、翻转转录和反义转录中引入双链RNA(DsRNA)污染物。DsRNA可以被内体膜结合型Toll样受体-3(TLR-3)和胞质RNA传感器如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DA5)和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识别。

DsRNA免疫激活会导致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上调,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导致患者的发病率。因此,为了提高信使核糖核酸的翻译质量,减少不良反应,仔细监测体外转录(IVT)信使核糖核酸的产物,并确认纯化后dsRNA的去除是至关重要的。

近日,来自天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在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dsRNA contaminants in in vitro-transcribed mRNA product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侧向流动免疫分析法快速灵敏地检测体外转录的mRNA产物中的dsRNA污染物。

在基于信使核糖核酸的治疗应用中,高纯度是必不可少的。体外转录(IVT)信使核糖核酸(IVT)的主要污染物是双链RNA(DsRNA),它能诱导严重的抗病毒免疫反应。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ELISA法和斑点印迹法等检测方法检测IVT基因产物中dsRNA的存在。

然而,这些方法要么不够灵敏,要么很耗时。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者发展了一种快速、灵敏、易于实现的基于胶体金纳米颗粒的夹心式横向流动条带分析方法(LFSA),用于检测IVT过程中的dsRNADsRNA污染物可以在试纸上目测或用便携式光学检测器定量测定。

该方法可在15分钟内检测到含有N1-甲基-假尿苷(M1J)dsRNA,检出限为69.32 ng/mL。此外,研究者还建立了LFSA检测结果与dsRNA在小鼠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之间的相关性。LFSA平台可以快速、灵敏和定量地监测大量IVT mRNA产品的纯度,并有助于防止dsRNA杂质的免疫原性。

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胶体金纳米颗粒的侧向流动条装置,用于检测IVT mRNA产物中的dsRNA污染物。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斑点印迹法等传统检测方法相比,LFSA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简单易用的解决方案。

LFSA不仅提供了定性的dsRNA检测,而且当与光学检测器相结合时还提供了定量的dsRNA分析。动物免疫反应分析也证实,LFSA可作为dsRNA污染所致免疫反应的早期预警方法。随着人们对信使核糖核酸相关研究、疫苗和制药工业的兴趣与日俱增,对高纯度信使核糖核酸产品的需求很大。

各种检测手段是控制信使核糖核酸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相信,LFSA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的检测方法,有可能取代斑点印迹法,并将极大地促进mRNA的研究进展和生产。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917e72396b9.html

返回目录>>

 

《科学》子刊:科学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认知障碍的新机制!

2023-05-22    奇点糕

 

在大约一半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大多数海马硬化患者和其他几种痴呆症患者中,都存在反式激活反应DNA结合蛋白43TDP-43)失调,并且与认知障碍有关[1-5]

TDP-43是一种在细胞核中广泛存在的蛋白质,TDP-43的错误定位、缺失或突变可以引起细胞功能缺陷和毒性,尽管已经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现了TDP-43病理变化,但TDP-43导致发病和认知障碍的机制还是个谜。

在最近的《科学·进展》杂志上,一项新研究[6]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质中TDP-43的积累促进干扰素诱导的趋化因子基因表达,产生过量的趋化因子,激活海马神经元的趋化因子受体,改变突触前功能并使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导致认知障碍的发生。

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功能失调的TDP-43均可以导致神经系统疾病,但小鼠研究显示,在运动神经元中选择性敲除突变的TDP-43可延迟疾病发作,但并不影响疾病进展,因此,非神经元中的TDP-43可能才是长期病理进展的罪魁祸首[7]

星形胶质细胞的TDP-43靶向敲除可以引起运动障碍[8],而且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患者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衍生的星形胶质细胞也表现出细胞质中自主的TDP-43积累[9]

因此,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尸检海马切片对AD、额颞叶痴呆(FTD)患者和非痴呆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中TDP-43的亚细胞水平进行了评估,与对照组相比,AD患者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弥漫性核外TDP-43水平增加了89%,散发型和家族型FTD患者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转基因,使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靶向表达人类的TDP-43突变形式,在细胞质中积累。

小鼠在3-4个月龄时,在水迷宫实验中表现出正常的学习能力,1天后进行的记忆能力测试中表现正常,但3天后的重复测试表现出中度记忆能力受损。到了9-10月龄时,小鼠在1天和3天时的记忆能力测试表现都很糟糕,但游泳和学习能力没有受到影响。12月龄时,小鼠在识别新物体方面也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变化表明,星形胶质细胞TDP-43细胞质积累会引起进行性记忆障碍。

Tau-P301S小鼠(表达tauMAPT*P301S突变的ADFTD模型)海马基因表达广泛变化相比,TDP-43突变小鼠的海马基因表达具有高度选择性,干扰素(IFN)诱导的趋化因子Cxcl9Cxcl10是受影响最大的基因,在海马中表达大量增加,但在其他脑区中变化极小,CXCL9CXCL10的增加也局限于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其他脑区的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中没有这种变化,与此前在AD患者中的发现相似。

体外培养的结果显示,IFN诱导的多个基因的变化至少部分是细胞自主的,分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观察到磷酸化NF-κB水平的增加,支持TDP-43功能障碍影响星形胶质细胞中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观点。

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DP-43积累后,星形胶质细胞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腺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1HSV-1)感染水平增加,这表明,TDP-43功能障碍不仅影响认知功能,还会使抗病毒反应受损,这可能使患者易患病毒性传染病。

虽然TDP-43直接影响星形胶质细胞,但小鼠的记忆能力受损,说明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IFN诱导的趋化因子CXCL9CXCL10能够激活相应的受体CXCR3,这一受体在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其他一些细胞中表达,不过海马CXCR3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看来CXCR3嫌疑很大。

研究人员发现,小鼠海马Cxcr3 RNACXCR3水平确实增加了,CXCR3和不同突触前突触后标志物的共免疫标记显示,CXCR3选择性地在突触前标志物突触素阳性点内增加了2倍,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或桥尾蛋白阳性点内则没有,这表明,海马CXCR3的增加仅发生在突触前末端。

长期、慢性的CXCR3刺激增加了自发的神经元活动,神经元放电长期增加,从而产生了认知障碍。研究人员尝试阻断了小鼠海马神经元CXCR3,小鼠在水迷宫中的表现恢复到和野生小鼠同样的水平,佐证了星形胶质细胞TDP-43功能障碍以CXCR3依赖性的方式导致记忆能力受损。

研究人员表示,这提示他们,为了有效治疗AD和痴呆,需要同时考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目前,CXCR3阻断剂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他们希望能够在痴呆患者中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测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bcee7245586.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提升水准 加快健全视障者服务体系

2023-05-22    光明日报

 

  看书、看电影,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寻常事,但对视障朋友来说,此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使他们减少了娱乐的机会和途径,也使他们缺少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途径,从而影响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入。长期以来,国家通过发展盲文教育和盲文出版事业,使得视障者的阅读环境日益改善。但是,从总体上看,视障朋友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参与还存在许多障碍。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政府实施的视障者基本公共服务正在加强,许多社会公益组织也积极创新,不断拓宽为视障者服务的领域并提高服务质量,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为视障者提供无障碍服务,是国家无障碍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行动。共同富裕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应当让全民合理共享。为视障者提供无障碍服务有益于丰富视障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有益于他们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获得个人发展,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国家和社会需要不断建设健全包括视障者服务在内的无障碍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无障碍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其福利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建设面向视障者的无障碍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是完善视障者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要从满足视障者基本需要出发,加强针对视障者特殊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设施设备和信息交流无障碍,逐步扩大视障者读物出版规模,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对残疾人优惠开放。为视障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相应的成本,某些项目的成本还比较高,因而需要在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基础上,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增设视障者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采用切实可行的供给方式,以有效的实施机制稳步推进。

  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视障者服务。视障者的服务需求是多元化的,需要服务供给的内容不断扩展,服务供给的方式不断创新。因此,在加强视障者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要鼓励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关注并积极参与对视障者的服务。社会力量为视障者提供的服务,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同时也能为今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范围的扩展探路。这里面,包括由公益组织设计并直接实施面向视障者的特定服务项目、公益组织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志愿者参与政府组织的基本公共服务或公益组织实施的服务项目等。

  三是逐步提高视障者服务专业化水平。为视障者提供服务是一类复杂的事业,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水准。为此,需要逐步培养一批专业人士,适应这种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多年来,一批具有爱心、恒心和进取心的志愿者在为视障者服务方面进行了持久的创新性探索,为视障者带去幸福,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同时要注意到,视障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服务需求丰富多样,因而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加入。这可能会成为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一类,此类服务工作也许可成为一种职业,如果发展得好,会增加许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就业岗位。可以预期,未来为视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将是专业人士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一支队伍。

  四是逐步扩大视障者的服务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视障者的服务需求会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力量所提供的各类服务项目逐步增多、范围逐步扩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视障者服务的项目、质量、供给能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为此,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供给能力需要增强公平性和可及性,由社会力量所提供的视障者服务也需努力扩大受益范围,逐步由大都市向中小城镇乃至农村延伸,让更多盲人朋友同沐阳光、共享温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2/c14739-32691279.html

返回目录>>

 

来点刺激找回失踪的味觉嗅觉

2023-05-20    北京青年报

 

  近期,新冠病毒有所抬头。不少“一阳”的朋友也体会到了传说中的嗅觉、味觉减退。那么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结合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个人康复指南》内容,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给大家支招。

  了解味觉和嗅觉

  首先,对于嗅觉味觉的减退,大家不必过于担忧,坚持用进废退原则,多多训练才是正解!

  人的味觉系统能够感受和区分多种味道,众多的味道则是由4种基本的味觉组合而成,即酸、甜、苦、咸。

  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舌背部表面和舌缘。位于舌尖部的味蕾对甜味较敏感,舌两侧则对酸味敏感,舌两侧偏前对咸味敏感,舌体对咸味和痛觉敏感,而靠后的软腭和舌根部则对苦味比较敏感。

  多用芳香味刺激嗅觉,以达到改善嗅觉的目的,又称为“芳香疗法”。它是通过芳香小分子物质刺激嗅觉,来达到对嗅觉调节及对嗅觉信息传递的作用。

  味觉训练

  当我们感到味觉减退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味觉刺激训练,来改善“尝不出味道的问题”。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口味爱好准备一些不同味觉的食物,例如柠檬、蔗糖、苦瓜、辣椒等来分别代表酸甜苦辣。用若干根小棉棒分别蘸取我们准备的食物,将不同味道的食物放置在舌头的相应敏感区域进行刺激。

  柠檬——酸味应刺激于舌侧缘。

  蔗糖——甜味应刺激于舌尖。

  苦瓜——苦味应刺激于舌根部或软腭。

  辣椒——辣味实际上是对痛觉的触发,可刺激于舌面区域。

  嗅觉训练

  进行嗅觉训练,您可选择一些味道明显的东西,例如柠檬、丁香、玫瑰等,每天两次,每次20秒,在闻两种气味之间需要间隔10秒钟。

  芳香疗法不仅可以用于嗅觉训练,更可以用于健康人群,作用包括缓解压力、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疼痛、减轻焦虑、改善行为和精神症状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0/c14739-32690700.html

返回目录>>

 

“食”事办在老年人的心坎上

2023-05-22    光明日报

 

  淄博又因为“食”事出圈了。不过,这次圈粉的不是烧烤,而是“长者食堂”。“长者食堂”专门集中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餐食服务,当地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助餐服务对象予以资金扶持。比如,60岁至69岁老人每餐只需支付两元钱,70岁至79岁老人一元钱,80岁以上老人免费。

  在老龄化加深的现实面前,“长者食堂”的出现,既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让他们能够“食无忧”,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们照顾老人的压力,在工作中少了些“后顾之忧”。其实除了淄博外,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长者食堂”。结合各地实践来看,要长期办好“长者食堂”这件具有公益属性的“食”事,需要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等方面的合力。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规范管理、配套监管措施,确保老年人吃得放心、舒心;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持续性运营的问题,确保“长者食堂”在兼顾公益事业与自身发展的良性轨道上长效运行。福州市围绕老年人生活所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反诈骗、用电安全、智能手机使用等各类课堂,以及义诊、书画展、花艺教学等多种功能。多元化的“长者食堂+”,也进一步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把今天老年人的“食”事办实、办好、办久,回应好他们对养老的现实需求和美好期盼,也就是守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明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2/c14739-32691278.html

返回目录>>

 

“妈妈岗”,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新思路

2023-05-22    光明日报

 

  近期,“妈妈岗”就业模式引发了热议。何为“妈妈岗”?就是面向劳动年龄内,家中孩子在12周岁以下的妈妈们,开发灵活上班和弹性工作岗位,让妇女带娃、上班两不误。这个办法出现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

  尽管女性不喜欢被人问“你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但对于育龄妇女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绕过的难题。每一个家庭选择什么样的育儿模式,都有各自的考量,无外乎经济基础、孩子年龄、配偶态度、个人职业特点和发展目标等。但如果一个家庭考虑有一方主要负责育儿,那么,做出牺牲和妥协的大概率是妈妈。因为传统的家庭分工理念仍然有着很强大的惯性,客观上,哺乳期和低幼期孩子更难离开妈妈。还有一些政策原因,比如有些地方和单位只给予女性产假和育儿假。很明显,选择为了家庭暂时退出职场的一方,必然面对的是工作能力的退步和职业发展的停滞。

  同时,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女职工生育带来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完全不在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以抬高女性就业门槛、拒绝育龄女性的方式应对,不仅不合法,而且事实上也很难完全避开。因此,政府有责任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将不同的目标整合起来,“妈妈岗”的方案就是一个不错的解题思路,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政策,兼顾了家庭、女性和企业的需要。

  从宏观层面上说,“妈妈岗”是为了落实国家的积极生育政策,满足妇女就业、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由政府鼓励引导、企业等用工主体开发设置。从技术层面上说,重点是鼓励用人单位开发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的岗位,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从法律层面上说,劳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包括弹性工作、不强行安排加班、工作时间因照料儿童需要可以请假等相关内容。从环境层面上说,鼓励创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比如,将“妈妈岗”进行集中统一服务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妇女之家”,为员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妈妈岗”的出现,说明我们可以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创新更多的模式。有些工作其实是可以更自由灵活的,正如疫情期间有些被迫居家办公的企业,突然发现居家办公的好处,便一直保持居家办公模式。弹性工作时间,可以不止于专门的“妈妈岗”。另外,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提供福利性照护设施,最近一家企业就因为允许带娃上班而被赞誉为“别人家的公司”。帮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减轻他们的负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离职率和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良好的人文关怀理念,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进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声誉增值。何乐不为?

  当然,“妈妈岗”这个名字或许还有优化空间,比如称为“亲子岗”或“育儿岗”之类。因为,尽管这是一份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妈妈也的确是承担育儿责任最重的角色,但这种称呼不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暗示,仿佛育儿只是妈妈的职责,同时,也让这个岗位有一种“次要”“辅助”“临时”的味道,感觉只是救急,而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发展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称也是一种观点的表达。

  无论如何,社会都需要更具体的行动,让女性脱离两难困境,为小家庭减轻育儿压力,让年轻人想生又敢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2/c14739-32691277.html

返回目录>>

 

韩国核污染水处理问题专家考察团抵达日本

2023-05-22    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韩国和日本媒体21日报道,围绕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海问题,韩国派出的考察团当天已抵达日本,从21日起对日本进行为期6天的考察访问。

其中23日和24日,考察团将访问福岛第一核电站,确认多核素处理设施处理的核污染水分析结果及核污染水管理情况。

报道称,该考察团由韩国核电站和海洋环境等方面的21名专家组成。

随着日本排污入海计划进入倒计时,各国对于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可能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排海计划提出强烈质疑和反对。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zh37B2H5f

返回目录>>

 

南非卫生部报告新增19例霍乱病例 已造成10人死亡

2023-05-22    海外网

 

海外网522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521日,南非豪登省卫生部宣布哈曼斯克拉尔市新增19例霍乱病例,其中包含10例死亡病例。南非卫生部呼吁居民采取额外预防措施,保持手部清洁。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经由不洁净水源和食物传染,患者常出现呕吐、腹泻、脱水、高烧等症状,重症和延误治疗可致死亡。今年223日,南非卫生部报告该国出现首例霍乱死亡病例。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zhMq1kXr5

返回目录>>

 

高胆固醇危害血管!如何保持血管健康?

2023-05-21    人民网

 

静坐生活方式、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吸烟、大量饮酒、饱餐等行为均伤血管,可能引发血脂异常。

5.18mmol/L,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黄榕翀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胆固醇会直接危害血管健康,导致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所导致的疾病可能累及多个脏器。

“高脂血症会在多个方面对血管健康造成危害。”黄榕翀教授介绍,首先,长期的高脂血症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形成血管内膜斑块,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血管狭窄,出现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其次,高血脂可以使血液粘滞度升高,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易诱发血栓形成,出现血管痉挛,血流中断,心肌梗死、急性脑血栓等急症。再次,高脂血症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导致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等。此外,高脂血症也会加速血管老化。

“血脂代谢异常还可能造成肝功能异常,导致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硬化等肝脏病变。”黄榕翀教授说。

黄榕翀教授表示,静坐生活方式、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吸烟、大量饮酒、饱餐等行为均伤血管,可能引发血脂异常,也可能引起血压、血糖异常,从而导致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疾病事件高发。

黄榕翀教授提示,血脂升高通常没有特殊症状,多数患者因长期高脂血症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主动脉夹层等严重疾病后才意识到高脂血症的危害。要重视高脂血症对血管健康的影响,做到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变化。

如何保持血管健康?黄榕翀教授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营养均衡,低脂、低盐、低糖饮食,饮食有节制;适度运动,坚持一周35次,每次2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以上运动,推荐挥拍类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同时,戒烟戒酒,避免熬夜。此外,40岁以下人群,建议每23年进行1次常规体检,注意血脂水平检测和早期血管功能检查;40岁以上或合并代谢综合征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1次血管检查;对于明确高脂血症患者,应36个月到专科门诊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损害。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21/21/I59R7G96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当心腰椎出问题,这些行为很“伤腰”!

2023-05-21    新京报

 

长时间坐着工作学习的人群,可以在腰部垫一个靠枕来支撑腰部,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一会儿。

腰痛已经成为国际性流行病,80%以上的人都受过腰痛困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亿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问题,20-40岁的年轻人占60%以上,35-55岁年龄段是腰痛的易发年龄。5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腰椎作为脊柱的组成部分之一,上承胸椎,下接骶骨和尾骨,在维持身体稳定、承担负重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哪些症状提示腰椎出现了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丁立祥介绍,腰椎问题主要反映在双下肢,表现为腰痛,屁股带着腿疼,甚至向下串到脚脖子、脚背或脚底疼痛,腰椎管狭窄患者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不能久站、不能久走,走个几百米就必须坐下来歇一会儿,或者站久了就得歇会儿才能缓解。如果压迫到马尾神经,还可能出现大小便障碍等问题。“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医生会根据压迫的位置、程度和产生的症状决定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如一些患者压迫到脊髓,就需要及时处理,尽早解除压迫,否则可能难以恢复或持续恶化。”

生活中,这些习惯都在影响你的腰椎健康:

久坐不动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李勤指出,每天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腰椎都承受着约1/2人体重量的压迫。同时,人们还进行劳作和各种运动,相比其他器官,腰椎长期处于一种不适应的状态,很容易积劳成疾。坐着时,躯体重量全部压在腰部,久坐不动会压迫腰椎神经,引起腰部肌肉疼痛,甚至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弯腰搬物

用错误的姿势搬东西也与腰椎疾病有一定关系。丁立祥表示,弯腰搬东西,支点就在腰椎上,会增加腰的负荷,椎间盘抵不住载荷,就可能发生椎间盘纤维环撕裂、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髓核脱出等。搬重物的正确姿势应该是蹲下来靠腿的支点搬东西。

不良睡姿

“不良侧卧会让腰椎、脊柱长时间处于旋转状态,导致椎间盘内相邻的环状胶原纤维之间产生压力,从而引发腰椎间盘突出。侧卧时,人体腰部肌肉并没有得到放松,而深层的小肌肉也会失去弹性,导致腰椎结构上的变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郭恒冰建议大家以仰睡为主,偶尔侧卧。

弯腰过多

持续弯腰容易压迫腰椎,角度越大,腰椎负荷越大,长期如此可能引发疼痛。如弯腰进行刷牙洗脸、弯腰切菜洗菜等,长此以往,都会引发腰部不适。刷牙洗脸时可以采用下蹲姿势,降低腰椎间盘的压力;洗菜切菜选择高度合适的台面,可避免腰部过度前屈。

减少腰痛日常应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抬头挺胸等可以减轻脊柱的压力;长时间坐着工作学习的人群,可以在腰部垫一个靠枕来支撑腰部,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一会儿。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可以有效保护腰椎功能。“可以做一些对腰部健康有益的等张运动,比如游泳、瑜伽、慢走等。”李勤介绍,等张运动可以锻炼肌肉而且对腰椎脊椎没有负担,因肌肉劳损引起腰痛的患者和健康的人群可以做一做,来增强肌肉的力量,“肌肉和韧带是椎间盘的助手,强健的肌肉和韧带对脊柱也是一种保护。”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21/21/I59R40T1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陪诊师:做患者的“临时家人”

2023-05-20    经济日报

 

  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正悄然兴起。今年35岁的韩铮从事陪诊师工作两年多,“幸福感很强”是他对这份工作的评价。“工作时间灵活自由、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大部分人选择成为陪诊师的主要原因。”韩铮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陪诊师越来越被大众认可,看到患者就诊更加安心舒适,自己也非常开心。

  细心“跑腿”

  下午1时许,距离医生接诊还有约半个小时,韩铮到达同仁医院门口等候患者的到来。“一位老人因眼痛和视力减退,专门从山东烟台来到北京,希望得到知名专家诊治。”韩铮告诉记者。

  和老人会合后,韩铮在拥挤的候诊大厅找到一个空座,将他安顿好。之后,韩铮前往窗口排队,办理取号等事宜,并通过导诊台确认是否需要预先进行视力检查。

  候诊过程中,韩铮一边关注大屏幕上的叫号情况,一边询问老人之前都做过哪些检查。一个半小时后,韩铮帮助老人顺利完成问诊,拿着医生开具的病例记录,把医嘱逐项念给老人确认,再将他送上出租车。

  “这个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但需要耐心、细心、热心。很多患者处在病痛之中,陪诊师既要保证顺利完成问诊,还要尽可能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情绪。”韩铮说。

  韩铮原本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促使他选择成为一名陪诊师。2021年,我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些外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方便到北京,于是成立了病友群,由北京本地的患者帮助他们代问诊、代取药。这让我很受触动。”韩铮说,由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比较忙,老年人无人陪诊的情况越来越多,许多外地人不方便就诊的情况也很多,他们都有陪诊的需求。

  从业两年来,韩铮发现,在众多线上平台上,陪诊服务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在选择陪诊服务的患者中,超过70%的人来自外地。“小到取送报告、复印病历、代取中药、医嘱提醒,大到就医导诊、陪同检查、诊前咨询,陪诊师几乎包揽了与看病相关的工作。”韩铮说,在节约就诊时间的同时,节省了食宿等开支,降低了就医成本,这是患者找陪诊师的主要原因。

  真心陪伴

  医院太大像迷宫、科室太多不好找、设备智能太复杂、身体虚弱无人陪……每天辗转于不同医院,韩铮对于老年人“独自看病难”的问题深有体会。在他看来,陪诊师除了完成代取报告、邮寄病例、代预约等“跑腿”工作,还承担着患者“临时家人”的角色。

  “不少老年人行动不便,但排队取药、检查缴费往往需要来回跑,再加上对自助机操作不熟练,就医确实存在诸多不便。”韩铮说。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已达42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达1.18亿,看病就医已成为这部分人群面临的突出困难。“我陪诊过很多老人,订单大多是子女下的。这些老人或有慢性病,或是身患癌症需要定期化疗,一个月跑医院五六次,子女们分身乏术。”韩铮说。不久前,韩铮陪同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年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因在外地出差,患者的女儿委托他帮助父亲完成就医,并完整转达医嘱。

  需要陪伴看病的不只有老年人。漂泊在外的独居年轻人、疲于照顾孩子的宝妈、需要产检的孕妇、病急不知如何投医的“小白”……当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孤独同时袭来,即便是年轻人也会变得脆弱。在韩铮看来,陪诊师临时代替家人陪同患者看病,不仅要提高就诊效率,帮助病人尽快缓解病痛,同样重要的是给予病人一份温暖的陪伴。

  用心提升=

  除了“跑腿”之外,陪诊师还需要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韩铮说,刚入行时,自己下了不少笨功夫。比如,陪同患者去一个不熟悉的医院,他会提前跑一趟,了解开诊时间、挂号数量、检查注意事项,还会摸清每个科室、检查室、缴费处的位置。

  为了帮助患者高效预约诊疗,韩铮下载了近30家医院的客户端,每天关注医院的最新动态,了解各医院的专长和相关医保政策。

  随着陪诊服务走入大众视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受到关注。调查显示,由于行业制度尚不健全,从业人员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岗前培训等成为影响陪诊师职业发展的“绊脚石”。韩铮认为,对一名合格的陪诊师来说,要不断加强学习,既要具备熟练使用互联网的技能,还要有基础的医疗知识,成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韩铮这样想也这样做,持续努力提升自己,今年4月,他参与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的理论和实操培训,拿到了由北京市红十字会核发的救护员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0/c14739-32690692.html

返回目录>>

 

亲喂还是瓶喂?竟然差距这么大!

2023-05-20    北京青年报

 

  每年5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母乳喂养的优势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不过,关于到底是亲自哺乳还是把母乳吸出来放奶瓶里给孩子喝这个问题,不少新手爸妈还有不同的认识。今天,医生就来告诉你,母乳喂养的真相。

  先说结论 亲自哺乳“完胜”

  宝宝依偎在妈妈怀里吃奶,感受着妈妈的温度和心跳,吸吮着柔软的乳房,可以同时满足四个需求,即营养需求、免疫需求、安抚需求和情感需求。与之相比,吸出来瓶喂,不仅没有了上述效果,而且妈妈也非常辛苦。更重要的是,用奶瓶喂奶还会出现一些潜在的风险,当然这里所说的风险是“相对风险”。

  我们只需要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好好地陪伴,辛苦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且终将成为永久甜蜜的回忆。

  亲喂的“绝对优势”

  摄入有益菌群 妈妈亲喂宝宝的时候,宝宝不仅吃到了乳汁,还摄入了妈妈乳房表面以及乳腺管、乳汁当中正常存在的细菌。这些细菌奠定了宝宝肠道内微生物的基础,保证了宝宝的肠道发挥“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对人一生的健康和免疫都有影响,母乳喂养宝宝的肠道菌群与非母乳喂养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母乳宝宝肠道含有47%的双歧杆菌,其出现肠道疾病的风险要低很多。这样的保护作用会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以后。

  有助于宝宝口腔发育 宝宝吮吸妈妈的乳头时,独特的深入含接大部分乳晕并依赖两颊脂肪垫,形成密闭空间的吮吸方式。这使得面部和口腔相关肌肉、骨骼及神经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地包天”有防护作用。而宝宝使用奶嘴,是浅浅地吮吸并依靠重力与负压获得乳汁,而这是错牙合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促进母婴情感建立 母乳喂养的精髓在于母婴之间的紧密连接,将乳汁吸出来瓶喂却人为地阻断了这样的正常连接。

  小月龄的宝宝通常需要在妈妈乳房上吃204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前期有明显的连续吞咽称之为“营养性吸吮”,主要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后期宝宝吸吮力下降,甚至闭上眼睛进入浅睡眠,这是人类幼崽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是宝宝生来就有的吸吮需求,不仅是为了食物,还要获得安抚,这称之为“非营养性吸吮”或“安抚性吸吮”,是非常有意义且必要的。这对早期的亲密关系和晚期的分离独立,以及儿童的早期智力发展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此外,妈妈在亲喂宝宝大约30分钟时,妈妈体内的泌乳素水平就达到了峰值,能起到自我催眠的作用,能够让妈妈安睡。

  瓶喂的“相对风险”

  营养成分丢失 瓶喂相比亲喂会损失一些营养和免疫成分。有研究证明,乳汁吸出保存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黏附到盛放的容器壁上,还会发生细胞溶解,因此乳汁中的白细胞是降低的;母乳经保存后pH值明显下降,可能与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有关系。

  母乳中最主要的免疫活性蛋白,即分泌性免疫球蛋白在4℃较为稳定,在-20℃冷冻之后,活性有所降低;母乳保存时维生素C的降解非常快。在妈妈返回职场之后,不得不背奶,让孩子获取更长时间和更多的母乳。但是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好还是亲自哺乳。

  过度喂养及过度泌乳 妈妈亲喂时乳汁并不是同一个流速,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吞咽和呼吸。而奶瓶喂养不一样,整个过程几乎是匀速的,宝宝会一直大口吞咽,这并非主观意愿,而是被动喂养,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过度喂养。因为使用瓶喂,人为“灌”喂加不正确的喂养姿势使得地心引力也发挥作用让乳汁更快流出奶瓶。这样一来,同样的奶量,在妈妈乳房上可能要用20分钟吃完,用奶瓶就可能只需要5分钟。

  那很多人可能认为宝宝没吃饱,就继续添加一部分奶给宝宝。由于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宝宝依然会继续吃。毕竟胃这个器官是很有弹性的,可以被撑大,长期如此不利于宝宝健康。与此同时,如果妈妈努力地吸奶,每天吸出的奶量又超过宝宝的需要,乳房得到错误的产奶信息,人为地增加了产奶量,更多产奶也增加乳房“工作”负担,并增加乳汁淤积甚至乳腺炎的风险。

  中断母乳喂养 有些妈妈发现吸出来瓶喂的母乳量达不到孩子的“需求”,加上妈妈使用吸奶器有可能效果不佳,错误地认为自己奶量“不足”。这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妈妈的信心,从而错误地判断自己“奶少”!

  于是,配方奶开始添加,妈妈渐渐挤奶或吸奶也减少,必然导致真实的奶量减少。而孩子会越来越倾向于吃奶省力的奶瓶,而拒绝乳房,有些宝宝在回到妈妈乳房的时候变得烦躁和抗拒,或者用吃奶嘴的方式去吮吸,甚至咬妈妈的乳头,这会让宝宝和妈妈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最终被迫停止母乳喂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0/c14739-32690701.html

返回目录>>

 

嗓子哑了难道都是上火闹的?

2023-05-20    北京青年报

 

  大多数人在出现咽部不适、声嘶等症状时,都认为是小毛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采用吃祛火药或是润喉片来治疗。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引起声音嘶哑的常见原因除了急、慢性咽喉炎外,还有可能是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甚至是喉癌。今天,医生就来给大家梳理出几种导致声音嘶哑的常见病。

  这些重点人群嗓子不舒服要就医

  嗓音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工具,动听的嗓音和美丽的面孔一样可以提升个人形象,增添个人魅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嗓音,它是我们的第二张面孔。我们通过嗓音与世界交流,传递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用嗓过度、不健康饮食以及空气污染等原因,导致嗓音疾病的发生率在逐年增长,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咽喉干燥、异物感、发音疲劳等嗓音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医生特别提醒长期吸烟酗酒,年龄超过40岁,有声嘶、喉部不适等症状的患者,一定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观察声带有没有长“东西”,声带活动情况如何,有没有声带闭合不佳、固定等。必要时医生还会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最终明确诊断。

  让声音变嘶哑的有这六种常见病

  慢性喉炎 多因急性喉炎的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粉尘或烟酒刺激,用声不当,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蔓延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声音变低沉、粗糙,晨起症状较重,以后随活动增加,咳出喉部分泌物而逐渐好转,次日晨又变差;噤声后声嘶会减轻,多讲话又使症状加重,呈间歇性。喉部常觉有痰液黏附、异物感。每当说话时,须咳嗽以清除黏稠痰液。

  急性喉炎 多在感冒发热后出现,伴有喉咙痛,吞咽痛;或是患者有过度发音,如长时间讲话,高声喊叫,长时间啼哭的病史,或者用声不当,都会出现喉部发炎,导致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是小儿急性喉炎的一个重要特点。

  急、慢性喉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噤声、去除致病因素、戒烟戒酒、雾化治疗等,声音嘶哑严重的患者还可口服抗生素、激素、响声丸等药物抗炎对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都可恢复正常嗓音。

  声带小结 好发于长期持续高声讲话,音调过高或者过长时间的演唱,也与抽烟,过度饮酒有关。主要症状为声嘶。早期程度较轻,声音稍粗糙或基本正常,主要是发声易疲劳,用声多时发生,时好时坏,呈间歇性声嘶。病情继续发展,声嘶加重,可由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

  早期治疗为噤声,让声带休息,多可自行消失。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可在全麻下行喉显微手术将小结切除。术后噤声两周,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声带息肉 因声带息肉多与职业用声、发声不当或用声过度有关,高发人群是歌手、教师、销售、客服、主播、需要喊叫的职业及儿童等。主要症状是声音嘶哑,嘶哑程度可因息肉大小,部位变化而不同,轻者仅有轻微变化,重者会声音嘶哑,甚至失声。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声带白斑 主要与吸烟、酗酒、吸入刺激性物质、用声不当、病毒感染、食管反流等造成的长期黏膜慢性炎症刺激有关。表现为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咽痛或慢性咳嗽。

  对于保守治疗一两个月无效或高度怀疑高级别异型增生/癌变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喉癌 声门型喉癌的病变部位常位于声带的中段或前段,很早就有声音嘶哑的症状。一般喉镜检查可见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诊断比较容易。

  如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发哑,甚至刺耳,伴有喉部阻塞感、咳嗽、痰中带血、有颈部包块等症状的人要警惕喉癌的可能。对于喉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组织。但对于身体条件差或不宜手术的患者,还可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生物治疗等。

  护嗓有方养“声”妙招学起来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抵抗能力;感冒时应尽量减少说话,多喝温开水,注意保养声带。

  勿滥用嗓音 纠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在嘈杂的环境下说话避免过度用嗓。

  特殊时期注意防护 变声期、月经期、妊娠期时声带容易受损,要注意让声带休息。

  试着慢慢说话 减慢说话速度,避免说话急促。

  改变不良习惯 避免频繁用力清嗓,容易导致声带损伤。想要清嗓时可以做咽口水的动作同样能起到清除分泌物的效果,有意识地避免清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0/c14739-32690699.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