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19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5-19
2023-05-18 健康中国
当前流行的XBB系变异株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重组变异株。研究数据显示,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都要强,但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科学看待疫情,坚持已经养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认为,原来没有感染的人群、高龄老人、没有打疫苗的人、有基础病的人,是临床高度关注的人群,也是需要重点防护的人群。这些人群应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感染。 “二阳”症状很轻,调整心态应对 “二阳”的症状很轻,从中医的角度看,它属于风热感冒,呈现风热感冒的特征。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分析,现在很多地方从春天转入到夏天,天气逐渐炎热,风热导致的疾病就会增加。二次感染后出现风热感冒症状,如嗓子疼、轻度咳嗽、低烧等,使用中医治疗风热感冒的药物非常有效,如清热、疏风解表、利咽喉类药物。低热者用了这些药物,全身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刘清泉说,针对出现二次感染的情况,大家不用惊慌。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避免到人员聚集的场所,多开窗通风等。 保持饮食健康,做到清淡饮食 “要保持健康饮食,最好做到清淡饮食。”刘清泉说,从中医角度看,风热引起的感冒,最容易侵犯的是有热邪内积的人群。经常吃重油重辣重盐类食物,会很快出现体内积热,容易出现感冒或感染新冠病毒。因此,饮食要清淡,要保持胃肠清利,防止胃肠有积热,再次感染的几率就会下降。 儿童青少年要少吃快餐,少喝碳酸饮料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少吃快餐,少喝碳酸饮料。儿童青少年都是阳热性体质,经常吃快餐、喝碳酸饮料以后,体内会产生积热,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就会大增。他们感染以后往外传播的几率加大,因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和活动时,接触的人较多,更容易传染。要保持作息规律,早睡觉,饮食清淡。 老年人要加强个人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说,进入“乙类乙管”后,我国防控的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所以对于有重症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人,要做好个人的防护,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场所,平时注意手卫生,去人多封闭的环境,注意戴好口罩等。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5/18/030110202.shtml
研究生院开展2023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培训基地管理会 2023-05-1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5月9-10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在成都举办2023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培训基地管理会。24家省及地方CFETP培训基地的分管领导、现场导师、基地管理老师以及广州、成都和太原市疾控中心的分管领导和专家、CFETP项目教师等共七十余人参加会议。 中心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处副处长马会来和四川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钟波致辞,CFETP副主任张丽杰和CFETP荣誉顾问曾光教授分别介绍了CFETP培训基地工作进展和CFETP基地建立初衷及发展愿景,会议邀请四川、湖北、浙江、广东、深圳、苏州、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等7家CFETP培训基地代表进行经验分享,并组织所有参会代表分组对CFETP培训基地遴选、派遣学员基地的遴选以及基地考核评估等指标和量化评分标准进行了热烈讨论,对《CFETP基地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会议期间,向25个培训基地的现场导师颁发2023年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导师资格证书。 自2005年至今,CFETP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基地管理会,本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各培训基地间的交流,加强了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进一步提升和规范CFETP培训基地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5/t20230517_266013.html
2023-05-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包括“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并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战略部署。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新时代,我们党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只有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有效保障,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稳定预期,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运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条件。 社会保障包括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其中基本保障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基本发展、基本尊严;补充保障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实现,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障需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研判未来5年、15年乃至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分析社会保障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基本保障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保障制度。一是根据人民群众的保障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健全儿童福利制度,完善基本保障项目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二是优化基本保障项目设计,扩大生育保障惠及范围,加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积极推动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逐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增强制度公平性、可持续性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健康运行,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在完善基本保障制度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保障需求,发展补充保障。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特征,人民群众对养老金、医疗服务、照护服务和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障需求随之增加。为此,需要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促进各类补充保障健康发展。一是正确引导并支持人民群众立足自身实际,在已有基本保障项目及其水平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补充保障计划。二是通过完善规章制度,采用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规范补充保障供给者的经营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保障服务。三是支持相关机构提高补充保障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补充保障产品和服务与基本保障项目有机衔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9/c14739-32689929.html
2023-05-18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月17日,化检所在3号楼513会议室举办了“第三批青耕项目”中期评审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志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宇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出席此次会议。化学品毒性检定所汪国权所长、科研处人才项目主管庄宇、7位项目负责人及指导教师等人参会。 首先,汪国权所长介绍了所内承担青耕项目的情况,并对评审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科研处人才项目主管庄宇介绍了青耕项目中期评审的要求。经专家讨论,推荐周志俊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接下来,7位项目负责人依次针对项目进展、产出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等内容进行了汇报,并回答了专家提问。专家组一致认为各项目均围绕着立项任务开展工作,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整体进度较慢,后期应加快实验进度。同时,建议各位项目负责人进一步结合本职工作,在开展相关研究的同时,优化实验参数,发现最优实验方法,并形成SOP文件,为今后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汪国权所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各位专家给予的宝贵建议给予感谢。他希望各位项目负责人能够根据专家建议优化实验方案,加快实验进度,确保项目如期结题。并且,建议各位项目负责人能以“青耕项目”为契机,增强对“标书撰写、现场答辩、成果凝练”等项目申报主要环节的锻炼,夯实研究基础,为今后申报市卫健委、市科委等外部科研项目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scdc.sh.cn/shjk/gzdt/20230518/6549.html
2023-05-1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张佳欣)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T)是一种提供细胞环境和封闭生物分子的详细三维(3D)图像的强大技术。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发的一种软件TomoTwin,可在拥挤的细胞中挑选蛋白质。基于深度度量学习的这款新开源工具,使科学家能以高精度和高通量定位几种蛋白质,而无需每次手动创建或重新训练网络。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方法》杂志上。 TomoTwin软件克服了许多现有工具的障碍:它学会在断层图像中挑选形状相似的分子,并将它们映射到几何空间。在学习过程中,它将相似的蛋白质放置在彼此附近的系统会得到奖励,否则会受到惩罚。 该软件为直接在细胞环境中自动识别和定位蛋白质铺平了道路,扩大了Cryo-ET的潜力。Cryo-ET有可能破译生物分子在细胞内的工作,并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基础和疾病的起源。 在TomoTwin软件生成的新图谱中,研究人员可分离并准确识别不同的蛋白质,利用这一点来定位它们在细胞内的位置。此外,该软件的一个优势是,通过取消训练步骤,甚至可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目前,该软件可在细胞中定位大于15万道尔顿的球状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体。未来,研究团队的目标是定位膜蛋白、丝状蛋白和较小尺寸的蛋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9/c14739-32689978.html
2023-05-18 上海交大
非天然氨基酸(UAAs)是有机合成中常见的砌块,在蛋白质标记和药物发现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巨大的应用潜力,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长期以来一直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现存合成方法往往需要繁杂的合成步骤。同时,已知的含半胱氨酸的多肽修饰策略主要依赖于巯基的亲核性,通过构建C-S键来得到修饰产物。而基于C-C键构建的多肽直接修饰的策略仍然比较罕见。因此,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合成非天然氨基酸和对多肽进行直接修饰具有重要意义。 孙占奎课题组设计了一种LADA策略(Labeling-Activation-Desulfurization-Addition)来合成非天然氨基酸以及对多肽进行直接修饰。理论上,该LADA策略首先使用氟芳烃选择性标记和激活半胱氨酸中的巯基残基,之后光催化脱硫产生碳自由基,与烯烃加成,实现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以及多肽修饰。 此方法能应用于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以及长肽的直接修饰。无论半胱氨酸在多肽的N端、C端或者中间,均能实现半胱氨酸的位点选择性修饰。LADA策略具有明显的优点,如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宽广的底物适用范围、合成操作简便。此外,修饰的非天然氨基酸产物的立体构型不受影响,该策略有望应用于多肽药物的开发以及蛋白质的功能化修饰。 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文章相继发表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和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上:论文第一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后周军亮和博士研究生刘芸奇,通讯作者为孙占奎教授。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35be7243400.html
2023-05-18 生物探索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源自于骨髓中幼稚的白血细胞异常增生,这些幼稚细胞无法分化成成熟的血细胞,堆积在骨髓中,干扰正常血细胞的生成。此外,这些幼稚细胞还可以扩散到其他器官和组织中,导致不同的症状和并发症。AML起病急,预后差,根据NIH估计,5年总体生存率(OS)约为30%。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和有限的靶向药物疗法。当其他疗法无效时,也可以使用骨髓移植。 Venetoclax(维奈托克)是一种选择性靶向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抑制剂,通过抑制BCL-2蛋白的功能来恢复癌细胞的凋亡过程。由于其是通过结合和模仿BCL-2家族中的BH3域,从而抑制这些蛋白的功能,因此像Venetoclax这类药物又被称为BH3模拟剂。 Venetoclax由艾伯维(AbbVie)和罗氏(Roche)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合作研发,于2016年4月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eukemia,SLL)、急性髓性白血病。 尽管Venetoclax能够促进AML患者的肿瘤细胞死亡,但在一年内,白血病细胞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征,使它们能够逃避药物的影响。现在,一项使用人体组织样本和小鼠模型的新研究发现,这种耐药性是因为线粒体快速增加的分解和转化。除了为细胞生产能量,线粒体还能在一定条件下“告诉”细胞应该死亡。然而,这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癌症中经常出错,受损的线粒体会经历一种称为线粒体自噬的“自我吞食”,从而无法将“死亡命令”发出去。 这项研究由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和珀尔姆特癌症中心的科学家领导,4月24日以“Mitophagy promotes resistance to BH3 mimetic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为题在线发表于Cancer Discovery。 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20例白血病患者样本中,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几种基因的水平都上调了。尤其在具有耐药性的白血病患者样本中,这些基因的水平比其他患者略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编码线粒体关键跨膜蛋白Mitofusin-2(MFN2)的基因表达增加。 MFN2 蛋白参与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分布、质量控制和功能,还是线粒体融合的重要调节因子,对维持线粒体稳态至关重要。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MFN2在线粒体自噬中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不仅可以作为机械刺激和细胞因子刺激的传感器,通过调控线粒体的形态变化来触发线粒体自噬,还可以够调控线粒体多面体复合物(mitochondrial polyubiquitination complex,MUL1)的表达,进而加速线粒体的泛素化和自噬。 这一次,研究人员除了发现在耐药性疾病的人群中MFN2过度活跃外,他们还发现,当癌细胞暴露于细胞死亡诱导化合物时,线粒体自噬率翻了一番。此外,研究人员将癌细胞改造为缺乏MFN2后发现,相比MFN2还保有正常功能的癌细胞,这类细胞对Venetoclax的药物敏感性增加了。这和之前研究中发现的耐药白血病细胞中线粒体出现畸形,共同证实了线粒体自噬增加是问题的根源。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发现,将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移植到小鼠体内后,如果配合使用一种名为氯喹的线粒体自噬抑制剂药物,就可以恢复维内托克赖杀死癌细胞的能力。 研究的共同一作、前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博士后、现罗格斯大学助理教授Christina Glytsou表示:“克服诸如Venetoclax等BH3模拟剂的耐药性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AML患者。” 研究的共同一作、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病理学系讲师Chen Xufeng博士表示:“AML非常难治疗,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诊断后的五年内存活,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疗法的作用非常重要。” 研究的资深作者、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教授Iannis Aifantis博士表示:“我们的临床前发现表明,将BH3模拟剂和一般的线粒体自噬抑制剂结合起来,未来可能作为AML的疗法,克服当前药物治疗的耐药性问题。” Aifantis还表示,研究团队正计划设计一项临床试验,以测试将氯喹结合Venetoclax使用,是否可防止AML患者出现耐药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581e7240961.html
2023-05-18 网络
5月17日,2023 年上海市全民营养周主题宣传活动在上海市长宁区IBP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食养是良医”。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国民营养指导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由上海市营养创新平台成员单位支持。是日下午,作为上海市营养创新平台成员单位,明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索迪斯(中国)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一同参与支持了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上海市营养创新平台分论坛一“新兴饮食方式和相关食品污染物”。本次论坛是2023年上海市全民营养周主题宣传分会场报告之一。明治中国携LG21乳酸菌与胃健康相关科研成果亮相分论坛及科普展,诠释明治佰乐益优所倡导的“特别的菌株解锁不同需求”,助力国民营养理念升级。 本次分论坛主题为“新兴饮食方式和相关食品污染物”,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翔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院长为论坛发表了开场致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波、明治中国乳酸菌研究中心主任大津俊广、索迪斯中国韩青等多位专家、企业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分论坛并发表演讲,进行科研成果以及膳食营养创新实践的交流。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先生的演讲主题为“人体重大慢病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与菌群移植的临床价值”。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波先生发表了题为“新兴饮食方式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演讲。明治中国乳酸菌研究中心主任大津俊广先生进行了乳酸菌相关的营养创新与产品化的演讲,主题为“格氏乳杆菌OLL2716菌株(LG21乳酸菌)的基础创新与产学合作:以胃部幽门螺旋杆菌的遏制为重心”。 分论坛还设立了营养创新相关的成果展示与产品体验区域,明治中国的市乳市场部部长鵜野恭平先生在科普展示区域进行了讲解与交流。为积极响应“食养是良医”的全民营养周主题,明治全面展示了LG21乳酸菌与胃部健康的相关科研成果、科普实践,以及其他特别的乳酸菌。明治深厚的实力积淀也获得了国内产学研平台的认可。凭借营养健康方面的专业水准,明治中国成为了上海市营养创新平台成员单位。作为成员单位,明治中国持续通过产品与健康科普活动为国民营养作出独特贡献。其中,明治乳酸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明治佰乐益优LG21风味发酵乳”在2023年初荣获上海市营养创新平台办公室颁发的第一届“营养创新奖”。 早在5月12日,本次分论坛的两家支持单位索迪斯中国与明治中国已经启动多种合作,迎接全民营养周的到来。两方携手发起了“LG21医护无忧计划”全民营养周预热活动,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提供随餐酸奶赠饮,进行乳酸菌与胃健康的营养科普展示。 索迪斯中国作为与明治中国合作预热活动的营养餐的管理与服务方,解读了配餐背后的健康膳食理念。索迪斯中国参与本次活动的医院食堂的厨师长表示:“索迪斯会根据科学的膳食理念,为客户配好每一餐,做他们每日营养补充的坚实后盾。除了吃好三餐之外,膳食指南还建议我们每天补充相当于300毫升以上液态奶的乳制品。酸奶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还能为身体补充乳酸菌,很适合餐后饮用,为健康助力,我们能够以此来打造更加多样化的优质餐饮体验。” 食养先行、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趋势逐步成为主流,而这种趋势与本次全民营养周的主题“食养是良医”相呼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普知识的传播,中国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地提高,不仅注重膳食营养的合理搭配,且开始有意识地依据自身需要选择特别功能的食品,通过日常饮食来进行健康管理,用食补巩固健康长城。 对于食品营养相关企业来说,这种趋势是挑战,也是新机遇。明治佰乐益优系列酸奶倡导大家根据自己身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乳酸菌,这种理念与大家日益精细化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在当代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节奏下,胃部健康烦恼普遍存在,但民众难以找到便捷高效的应对方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含有特别的乳酸菌的酸奶,有助于达成更高质量的营养膳食管理,而LG21乳酸菌正是明治集团针对胃部健康困扰而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明治集团食养创新力的集中体现。明治集团已有百余年历史,致力于乳酸菌的基础研究,具备独立开展研究的强大实力,已经积累了70年以上的持续研究经验。在明治的菌株库中,拥有5000多株具有不同特性的乳酸菌菌株,应对着各种细分领域的健康困扰。 食养是良医,科学进步的膳食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标志着国民膳食生活进入新的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一批具备营养健康创新实力的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民提供成熟的营养保障与知识科普。作为营养创新平台的成员单位,明治中国在全民营养周后续科普活动及日常的健康宣导中,将高举全民营养周“食养是良医”的理念旗帜,继续秉持“创享健康新理念”,通过科普传播与成果实践,为中国消费者的健康生活做出贡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03fe726626c.html
戒烟要趁早!哈佛大学研究证实:戒烟越早,肺癌确诊后死亡率越低 2023-05-18 生物世界
肺癌是给人群健康和生命带来最大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身心与经济负担。 为攻克肺癌,科学家和医生们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试图通过「早发现、早治疗」阻断癌症,或者从源头上寻找罹患肺癌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吸烟是导致肺癌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 然而,关于自诊断前戒烟和累计吸烟年数与肺癌诊断后总生存率(OS)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 85%,明确诊断前戒烟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是否相关,将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策略。 近日,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 David Christiani 教授研究团队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发表了题为:Prediagnosis Smoking Cessation and Overall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对肺癌幸存者的长期随访队列(时间跨度达到 30 年)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与从不吸烟的人群相比,当前吸烟人群的死亡率增加68%,曾经吸烟者的死亡率高出26%,并且患者在肺癌确诊前戒烟的时间越长,他们的生存几率就越高。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吸烟与某些致癌驱动突变和肿瘤突变负担(TMB)有关,TMB 是一种量化癌症基因组中发生的体细胞突变数量的指标。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吸烟者诊断出肺腺癌后的 5 年生存率为 16%,而从不吸烟者的 5 年生存率为 23%。 戒烟的深远益处显而易见。例如,促进致癌活动的基因突变数量随着吸烟年限增加而增加,戒烟则可以减少 TMB,从而降低癌症进展和死亡率的风险。令人警惕的是,吸烟与各种炎症生物标志物的整体水平升高有关。保持一定时间的戒烟行为,则可能与这些炎症生物标志物的水平较低有关,证明了戒烟的好处。 为探究诊断前戒烟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间的关系,该研究着眼于 1992 年至 2022 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招募的波士顿肺癌生存队列,通过问卷调查前瞻性地收集患者的吸烟史和基线临床病理特征,并每 12 至 18 个月定期随访一次,更新肺癌诊断后的总生存率。 该队列包括 5594 例、平均年龄 65.6 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这些参与者中,795 人从未吸烟,3308 人曾经吸烟,1491 人当前吸烟。 在研究期间,3842 名参与者死亡,包括 79.3% 的当前吸烟者、66.8% 的曾经吸烟者和 59.6% 的从不吸烟者。Cox 回归分析显示,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曾经吸烟者的死亡率增加 26%,当前吸烟者的死亡率增加 68%,即从不吸烟与肺癌诊断后的最佳生存率相关。 且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诊断前不吸烟的时间越长,他们获得的健康益处就越多,生存几率就越高。对于曾经吸烟者而言,在确诊为癌症之前,戒烟时间年数加倍与生存期延长显著相关。相反,在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当前吸烟者和曾经吸烟者中,吸烟年数加倍则与生存期缩短有关。 去年 8 月,《柳叶刀》发布调查报告:The global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risk factors, 201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该研究展示了 2010-2019 年全球癌症负担、伤害和风险因素研究的结果,发现全球风险归因的癌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吸烟,其中吸烟占 2019 年所有男性癌症 DALYs 的 33.9%,占所有女性癌症 DALYs 的 10.7%。并指出除非永久戒烟,否则约半数 18 岁前开始吸烟的年轻男性会死于吸烟。 本文研究作者 David Christiani 教授认为,即使在癌症确诊后,诊断前戒烟的益处仍然存在。本研究是为数不多的前瞻性研究之一,不仅研究了当前吸烟者和从不吸烟者的死亡率,还研究了曾经吸烟者的死亡率,使人们对戒烟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发现和认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4b2e724541c.html
研究发现MAGI家族蛋白的PDZ-GK超结构域是一种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模块 2023-05-18 网络
蛋白质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及其介导的蛋白复合物的组装/解离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关键调控方式之一。磷酸化依赖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通常是由磷酸化蛋白结合结构域介导。这些结构域包括14-3-3、FHA、MH2、WD40、BRCT、WW等,它们均能结合包含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的特异性的多肽基序,介导高度特异的蛋白复合物的组装,在细胞动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发现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结构域并阐释其识别机制是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 2023年5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朱金伟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recognition of diverse protein targets by the cryptic GK domain of MAGI MAGUKs的研究论文,发现MAGI家族蛋白的PDZ-GK超结构域是一种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模块,并阐释了其识别磷酸化蛋白的分子机制。 MAGUK(Membrane-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家族蛋白是一类定位于细胞膜附近的多结构域支架蛋白,在细胞粘附、细胞极性、细胞迁移、突触发育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MAGI亚家族蛋白主要表达在大脑和肾小球足细胞,由PDZ、WW、GK等结构域构成(图1)。MAGIs参与神经突触发育和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装,其功能失调与精神分裂症及肾病综合征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疾病患者中发现的基因突变大都定位于GK结构域,提示该结构域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然而,GK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尚不清楚。 本项工作发现,MAGI2的GK结构域与其相邻的PDZ0结构域存在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能够识别磷酸化蛋白的超结构域。与单独的GK结构域相比,PDZ0-GK超结构域结合磷酸化蛋白的结合解离强度(Kd)增强了50倍(图1)。课题组解析了PDZ0-GK与磷酸化SAPAP多肽的复合物三维结构,揭示了PDZ0-GK超结构域结合磷酸化蛋白的结构基础。基于生化和结构分析,课题组确定了PDZ0-GK识别磷酸化基序的一般规律:-R-Φ-x-S-Y-X-X-A-Ψ-(Φ: positively charged residues, small polar residues, or Ala; Ψ: hydrophobic residues or small polar residues; x: any residue; X: any residue except Pro)(图2)。进一步,课题组基于上述保守基序鉴定出全新的能够结合PDZ0-GK的蛋白质,包括Ephexin4、SGEF、ARHGAP21/23、LL5A等(图2)。 该工作进一步解析了MAGI2-SGEF复合物和MAGI2-Ephexin4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PDZ0-GK识别磷酸化蛋白的普适性结构基础。课题组研究了MAGI2-SGEF复合物在细胞骨架动态调控和细胞运动中的全新功能。研究发现SGEF的下调明显减弱细胞骨架的组装,并导致细胞迁移速率下降;回补野生型SGEF能恢复细胞迁移能力,但回补SGEF突变体(S0A和delGBR突变体:两种突变体都破坏磷酸化依赖的MAGI2-SGEF相互作用)并不能显著恢复细胞迁移速率。上述结果提示,磷酸化依赖的MAGI2-SGEF相互作用在细胞骨架动态重组及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作用。课题组进一步基于结构设计了抑制性多肽通过破坏内源性MAGI2-SGEF相互作用抑制细胞迁移(图3)。 综上,本项研究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发现MAGI家族蛋白的PDZ-GK超结构域是一种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模块,并阐释了其识别磷酸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同时,基于结构分析定义了PDZ-GK超结构域识别磷酸化蛋白的基序特征并鉴定了全新的MAGI家族结合蛋白,为深层次理解GK结构域介导的信号通路奠定了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博士后张猛、助理研究员林霖以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曹爱丽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朱金伟研究员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本项工作受到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张明杰院士的大力支持。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2030重大项目等基金资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85be724354e.html
2023-05-19 光明日报
在5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及相关负责人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着力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胡静林表示,全民参保是医保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全民参保工作,通过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打通系统、夯实责任,持续推进参保扩面提质”。 综合施策,扩大参保覆盖面 “近年来,我国基本医保参保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到去年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4592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6243万人,居民医保人数98349万人。”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指出。 施子海表示,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覆盖全民”“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要求,将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 ——通过数据比对,提高参保扩面精准性。将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比对,完善覆盖全民的参保数据库,实现参保信息实时动态查询。同时,去年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将依托这一平台,将参保数据比对由省内扩大到全国,筛选出断保漏保人员信息,在剔除重复参保的基础上,推动各省实施精准扩面。 ——通过部门联动,提高参保扩面针对性。与教育部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保率;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用好“出生一件事”这个机制,确保新生儿能够及时参保。同时,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 ——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参保扩面便利性。加强与税务部门协作,积极推进参保与缴费业务的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厅联办”,为参保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参保缴费。 ——通过完善政策,提高参保扩面长效性。将进一步完善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机制,推动更多就业人员在就医地、常住地参保,服务支撑人口有序流动,持续推动全民参保高质量发展。 惠民为本,满足群众用药就医需求 医保药品目录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现行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总数达到2967种,品种已涵盖临床治疗所有领域,广大参保患者临床用药保障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介绍:“国家医保局自组建以来,坚持‘保基本’的定位,持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群众用药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保目录实现‘一年一调’,新药更快惠及患者;第二,目录内药品数量明显增加,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第三,狠抓目录药品的落地和配备,药品可及性明显增加;第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医药技术创新。” 异地就医报销便利性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家医保局大力推进跨省异地直接结算,取得了以下四方面进展:群众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结算更加方便;普通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取得突破;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取得进展;异地就医备案服务不断优化。”胡静林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异地就医结算。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继续扩大覆盖范围,推动更多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让参保群众在身边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同时继续优化备案流程,鼓励更多地区开展自助备案,持续提升直接结算率,方便群众异地就医。” 三医联动,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 胡静林表示,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坚持系统集成,助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群众享实惠、基金保安全、医院获发展、企业得成长”的多赢局面正在初步形成。 李滔具体介绍,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注重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良性互动、协同改革。“一是着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通过健全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等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不断下降。二是促进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健全医保支付方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三是支持鼓励医药技术创新。通过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动态调整医保目录等措施,支持创新药品、器械等快速进入临床,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李滔表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深入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一方面,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提升完善医药采购平台功能,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推进医保改革与公立医院改革更好协同。支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协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推进医保改革与医药创新相互促进。动态调整医保目录,让新药、新技术及时惠及百姓,协同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9/c14739-32689999.html
2023-05-18 新华健康
近日,2023全国睡眠科学技术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翔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李庆云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江苏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殷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云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脑科学实验室主任王广海教授等国内知名睡眠专家,围绕“全人数字疗法与智慧健康睡眠”进行主题分享,会议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上海健康科技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秘书长张永忠分别主持。 汪光亮在主持开幕致辞时表示,近年来高发病率、低治疗率的睡眠问题成为健康痛点和社会热点,因此伴随中国的睡眠产业高速发展。但今年开始扑面而来的数字化浪潮,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可能被重新定义,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和无限可能,睡眠产业成为投资热土也在情理之中。 张永忠代表协办单位致辞时表示:良好睡眠是人类健康的基本保障,也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主要行动指标。本届全国睡眠科学技术大会围绕“全人数字疗法与智慧健康睡眠”主题,凝聚政府、社会、企业和专家等优势资源,建设智慧健康睡眠的多中心科学技术合作平台。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上海情绪健康中心主任张新凯表示,希望社会要密切关注情绪和睡眠健康、长期严重失眠和自杀之间的关系。 高翔认为:首先,在睡眠流行病大型队列方面,明确中国人自己的睡眠和健康间关系。其次,在更大维度上看睡眠,需要跟营养、运动等不同的领域交互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李庆云围绕近几年大家最为关心的免疫力话题,结合睡眠剥夺/熬夜、失眠、节律紊乱、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等疾病,导致的机体免疫稳态破坏、从而导致对病原体敏感、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弱,还会导致免疫逃逸、肿瘤和心血管、代谢、心理等疾病,以《睡眠与免疫力》为题进行了高水平分享,认为良好免疫源于优质睡眠。 殷敏就睡眠呼吸障碍的病因、诱因及其发病机制,结合多年临床案例分析研究,进行《睡眠呼吸障碍及其健康危害》主题分享。 吴云成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睡眠障碍临床诊治》的主题分享中认为,针对我国≥60岁社区居民睡眠障碍病因的荟萃分析,慢性疾病是影响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极为明确的重要危险因素,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的疾病是心脏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炎、胃部疾病、背痛和癌症。 王广海就睡眠环境、睡床方式、规律作息、睡前活动、入睡方式、睡眠姿势等儿童如何睡好进行《儿童失眠评估和认知行为治疗》主题分享。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518/24d9d6b5d58
2023-05-18 人民网
5月18日是血管健康日。5.18源于一个指标值:5.18mmol/L,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黄榕翀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胆固醇会直接危害血管健康,导致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所导致的疾病可能累及多个脏器。 “高脂血症会在多个方面对血管健康造成危害。”黄榕翀教授介绍,首先,长期的高脂血症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形成血管内膜斑块,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血管狭窄,出现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其次,高血脂可以使血液粘滞度升高,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易诱发血栓形成,出现血管痉挛,血流中断,心肌梗死、急性脑血栓等急症。再次,高脂血症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导致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等。此外,高脂血症也会加速血管老化。 “血脂代谢异常还可能造成肝功能异常,导致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硬化等肝脏病变。”黄榕翀教授说。 黄榕翀教授表示,静坐生活方式、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吸烟、大量饮酒、饱餐等行为均伤血管,可能引发血脂异常,也可能引起血压、血糖异常,从而导致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疾病事件高发。 黄榕翀教授提示,血脂升高通常没有特殊症状,多数患者因长期高脂血症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主动脉夹层等严重疾病后才意识到高脂血症的危害。要重视高脂血症对血管健康的影响,做到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变化。 如何保持血管健康?黄榕翀教授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营养均衡,低脂、低盐、低糖饮食,饮食有节制;适度运动,坚持一周3至5次,每次2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以上运动,推荐挥拍类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同时,戒烟戒酒,避免熬夜。此外,40岁以下人群,建议每2至3年进行1次常规体检,注意血脂水平检测和早期血管功能检查;40岁以上或合并代谢综合征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1次血管检查;对于明确高脂血症患者,应3至6个月到专科门诊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损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8/c14739-32689516.html
2023-05-1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孙红丽)2023年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今年世界无烟日的活动主题为“无烟 为成长护航”。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各地要积极开展控烟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开展控烟绘画,加强青少年对控烟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自觉树立控烟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无烟、清洁、健康的成长环境,多措并举构筑青少年控烟防护网。 另外,各地要用好本地区戒烟门诊资源,组织戒烟服务专家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互动性良好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和义诊活动,引导有戒烟意愿的人群科学戒烟。要继续推广“中国戒烟平台”微信小程序,为戒烟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网络戒烟服务信息。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及社区的力量,动员志愿服务者和服务组织参与戒烟服务,引导有戒烟意愿的人群科学戒烟、成功戒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8/c14739-32689322.html
2023-05-18 澎湃新闻
虽然病毒感染还有一个很长的拖尾效应,但是不应该对经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日,有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也有人首次感染,被网友称为“查漏补缺”。 对此,5月18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波动流行的状态,最近大家会看到出现“二阳”的现象,但这次波幅更低,症状更轻,尤其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发烧的时间更短,获得药物的便捷性更快。 “这次重症的程度和应对的有效性都会远远优于第一波。”张文宏表示,虽然病毒感染还有一个很长的拖尾效应,但是不应该对经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此时是否还应该接种疫苗?他表示,接种三针疫苗后,对变异病毒的混合免疫能力更高,发生重症的比例更低,因此仍然鼓励高龄老人等脆弱人群接种疫苗。 “没有打过疫苗的人,哪怕感染过病毒了,未来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也会高于打过疫苗的人。”张文宏说,对于这一点国际上有比较高的共识。 张文宏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二价的疫苗和可以覆盖奥密克戎的疫苗出现,新冠的处置方式会越来越跟流感的处置方式接近。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18/23/I52AESCA00388045.html
2023-05-19 中国新闻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18日在沪接受媒体采访,就近期新冠疫情防控热点进行科普解读。 “二阳”要不要紧? 近来,“二阳”人群增多,张文宏表示,这波“二阳”(人群)大多数情况下比去年年底时(的感染者)症状要轻,特别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其发烧持续时间更短,原则上不需要引起大家过多担心。 他表示,随着免疫力的降低和病毒的变异,会出现“第二波”(感染),甚至未来还可能有“第三波”,政府、医务工作者、防控部门都对此进行了相应储备。 张文宏表示,这一波的出现,整体波幅较低,症状较轻,医疗资源应对相对有效,致死率会非常低,“我们虽然仍处于病毒感染的一个时间节点内,有很长的一个拖尾效应,但是它(新冠病毒)对我们整体的经济生活不应该造成巨大的影响,我们也不应该因此过度地采取防疫措施。” 疫苗要不要打? 很多人打了三针疫苗后还是阳了,大家还要不要继续打疫苗?张文宏说,通过对国际上大量科学文献的研究发现,单纯性的自然感染远远比不上打过三针疫苗后再感染(获得的免疫)。 他表示,打过三针疫苗以后再感染获得的混合免疫,其抗体水平很高,对后面出现的新的变异(新冠)病毒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张文宏表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这个情况(打了三针疫苗后还是阳了),“这是这次病毒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我们这次防控碰到了一个传播速度最快的病毒。” 他解释说,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超过了此前传播最快的麻疹,麻疹1个人(感染者)可以传18个人,新冠病毒在上一波感染高峰时一个人可以传20个人至22个人,也就是说它的传播速度是迄今为止最快的。 另外,张文宏指出,打过疫苗和没打过疫苗的人群,他们在感染时发生重症的比例不一样,所以现在国际上对这方面有些共识,即:鼓励脆弱人群继续接种疫苗。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xCXQ5SEnu
2023-05-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7日,联合国援引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报告警告称,全球气温可能在未来5年内飙至历史新高,并可能突破《巴黎协定》中规定的1.5摄氏度升温阈值。 报告预测,在2023年至2027年期间,至少有一年全球年均温度会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5摄氏度以上的可能性为66%。同时,未来5年内,至少有一年气温会打破2016年最高温记录的可能性高达98%。WMO秘书长塔拉斯分析认为,未来几个月预计会再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这将与人为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上升一起将全球气温推向未知的高度,对人类健康、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在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中,各国承诺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摄氏度内,并努力将这一数值控制在1.5摄氏度内。环境学家将其视为全球升温的关键指标。塔拉斯称,“这份报告的结论并不是说我们将永久超过《巴黎协定》所制定的标准,而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将越来越频繁地在某些年份越过这一标准。” 目前,全球多地都在面临极端高温带来的挑战。在亚洲地区,新加坡13日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为40年来同期最热。泰国14日最高气温达45.4摄氏度,创该国历史最高气温记录。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韩国和朝鲜多地已提前刷新5月历史最高气温记录。而印度已连续两年在4月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异常高温天气同时蔓延至美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美国太平洋西北部和加拿大西部纷纷发布高温预警。西班牙气象局表示,今年4月的气温突破同期最高气温记录,而干旱更是给该国种植业和畜牧业带来持续的、极具破坏性的影响。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地也在上月刷新最高气温纪录。此外,澳大利亚气候科学家警告,高温将大大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今年以来,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爆发110场大规模山火,超过2万名当地居民被迫撤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xCi8HpT6K
2023-05-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喀麦隆卫生部17日发布公报说,5月7日至15日,该国共报告512例新增霍乱病例,其中死亡病例17例。 报告说,喀麦隆的中部大区新增病例数最多,达501例,其中死亡病例14例;东部大区、滨海大区、西部大区也都有新增病例。疫情还蔓延到首都雅温得的中心监狱。 2021年11月初,喀麦隆卫生部证实该国出现霍乱疫情,此后疫情在该国各大区时有发生。据喀卫生部数据,自2021年11月至今年5月15日,该国累计报告霍乱病例17081例,其中死亡病例384例。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由不洁水源和食物传染,患者常出现呕吐、腹泻、脱水和高烧等症状,重症和延误治疗可致死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xCf1YBhBD
外媒:瑞士人出国整容出现并发症后回国就医,让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2023-05-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时报》17日报道,《瑞士医学周刊》和苏黎世大学医院的研究表明,瑞士人出国整容出现并发症后回国就医,让该国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报道称,由于瑞士医疗价格较高,该国许多人选择前往整容价格更低的国家完成手术,但在术后因回国而未及时去国外医院进行复查,导致出现并发症,由此带来的“烂摊子”被扔给了瑞士医疗系统。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2019年所有因整容手术并发症在瑞士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6的人是在瑞士进行整容手术的,其余患者的手术在土耳其、捷克、巴西等国进行。研究负责人林德布莱特表示,美容整形在瑞士是自费项目,而治疗手术并发症的成本却由医疗保险系统承担,这些患者给该国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 据悉,瑞士整容技术一直位于世界前沿,“整容旅游”也是瑞士的传统优势项目。但近年来由于就医人数增加,行业价格水涨船高,加之其他国家的整容技术后来居上,很多瑞士当地人开始选择出国整容。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xChUlxLeQ
一项针对我国6~17岁儿童膳食营养的研究显示——粮谷类和畜禽肉日均摄入量过高 2023-05-19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段梦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于冬梅团队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6~17岁学龄儿童主要食物摄入不均衡。研究团队建议,依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加强宣教,合理选择食物,改善饮食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6~17岁儿童粮谷类和畜禽肉的日均摄入量过高,超出中国学龄儿童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的比例分别为58.43%和76.06%。而全谷物和杂豆、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坚果、鱼虾类、奶类及其制品、大豆类的日均摄入量较低,低于推荐量60%的比例分别为80.55%、76.21%、85.21%、88.99%、79.67%、86.93%和70.81%。研究团队建议,依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对6~17岁儿童加强宣教,指导其合理选择食物,改善饮食行为。 据介绍,该研究利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2016—2017年)”中的膳食调查数据,分析我国6~17岁儿童主要食物的日均摄入量,以及主要食物日均摄入量占中国学龄儿童膳食宝塔推荐量构成比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还显示,6~17岁农村儿童粮谷类和薯类的日均摄入量高于城市,城市儿童其他食物的日均摄入量均高于农村。东部地区儿童粮谷类和薯类日均摄入量低于中西部,其他食物的日均摄入量高于中西部;中部地区儿童大豆类日均摄入量高于东西部。对此,研究团队建议,对于不同类型地区儿童食物的选择要采取分类干预措施。 该研究在全国31个省份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有效样本量为16042人。相关研究文章近日刊发于《中国公共卫生》2023年5月刊上。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19/489309.html
2023-05-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19日)是第13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是“签而有约 共享健康”。家庭医生并非“私人医生”,我国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居民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一定期限服务协议的方式,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 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超过42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特别是慢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健委要求,到203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 国家卫健委要求,有序扩大家庭医生队伍,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医院医生加入家庭医生队伍。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家庭医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慢性病管理能力,拓展康复、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用药目录衔接统一,进一步适应签约居民基本用药需求,为符合条件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原则上可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应将一定比例的专家号源、预约检查等医疗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可给予家庭医生部分预留床位,方便经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引导签约居民逐步形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的就医选择。 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提供贴心服务 家庭医生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近年来,各地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周到、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 天津市组建基层数字健共体,居民通过线上预约,就可获得入户巡诊、更换尿管、静脉采血、伤口护理等58项居家医疗服务。 72岁的天津市民韩先生,前不久刚做了股骨头置换术,每2—3天需要换一次药,这对患者和家属都是极大的难题。线上预约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解决了他们一家的燃眉之急。 患者家属 韩女士:现在已经换了四次药了,今天是过来给我父亲做一个拆线。 近3年来,通过“互联网+签约服务”,天津基层医护人员先后为居民提供3.2万余次上门服务。 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护士 张洋洋:目前从平台上来看,像一些静脉采血、更换尿管、更换胃管,还有中医针灸、康复治疗这几项是需求量比较大的。 江苏宜兴为部分诊断明确、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建立“家庭病床”。94岁的夏美青老人股骨头骨折,手术后肢体功能没能完全恢复,长期卧床,同时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但由于子女也步入老年,对老人频繁就医力不从心。今年4月,社区为老人建立了“家庭病床”。 宜兴市丁蜀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宗淼:康复师和针灸师都上门来做过康复和针灸,然后我们验了血以后给家属看一下血检报告,让他们自己心里都有数。 为了实现便捷服务,宜兴市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配备了600多个便携式背包。 宜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 主任 史中武:让老百姓在家中就能够享受到血尿常规的体检,心电图的检查。 “家庭病床”建床期间产生的医疗费用可纳入医保报销。目前宜兴市18个乡镇(街道)都已开展了“家庭病床”服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xCpsqmQiD
2023-05-18 新华健康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和排泄器官,里面聚集着种类繁多的细菌,也叫肠道菌群。当今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升高,越来越多人出现了肠道健康问题。移动医患交流平台春雨医生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有关肠道健康的问诊量达到2656.8万,同比2021年增长率达到45.7%。 5月15至21日是第九届全民营养周。期间,拜耳旗下专业益生菌品牌达益喜联合春雨医生发布了《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期待通过报告揭示国人肠道问题和益生菌消费现状,结合专家解读,能给公众一些肠道健康的科普和食养建议。 久坐不动、经常熬夜、不良饮食习惯 危害肠道健康“三件套”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出现肠道问题呢?报告显示: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的人群在肠道问题人群中占比超7成,与“996”“007”深度捆绑的公司职员、白领、互联网从业者以高达22.4%的占比,成为肠道问题“高发族”。久坐不动、经常熬夜、不良饮食习惯成为危害肠道健康“三件套”。 对于国人肠道健康的现状,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刚表示,就普通人来说,饮食结构失衡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肠道菌群结构会出现波动,这些是影响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报告显示,肠道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不同的症状进行体现,包括饭后易胀气、爱放屁、容易便秘或拉肚子,口干口臭,肠道哼鸣以及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过敏等。 “上述症状也是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表现。相关研究证明,不同地区、不同饮食特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他们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存在明显的区别,也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不同的肠道问题。”王刚说。 五类肠问题人群表现各不相同 “益”起精准调理势在必行 报告从人群特征、职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排便问题和症状表现等维度对患有不同肠道问题表现的人群进行分类,大致分为迟钝肠、敏感肠、积脂肠、熟龄肠和低免疫肠五类人群。 提及调理,王刚进一步解释,保持肠道健康最关键的就在于维持肠内菌群的平衡,一旦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减少,就容易引起菌群紊乱、抵御力下降等问题。要想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应该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自身的生活作息,同时适当增加运动,促进机体的免疫平衡。 “除此之外,通过适当地摄入益生菌,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快速的调节肠内菌群结构的方法,也是当前重要的食养途径。”王刚说。 报告根据五类人群的特点,分别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益生菌菌株选择建议。迟钝肠人群选择建议两歧双歧杆菌CCFM16和乳双歧杆菌HN019;积脂肠人群选择建议青春双歧杆菌CCFM1062和乳双歧杆菌B420;熟龄肠人群建议选择长双歧杆菌CCFM1077和干酪乳杆菌YRL577;低免疫肠人群建议选择鼠李糖乳杆菌LGG和鼠李糖乳杆菌HN001;敏感肠人群建议选择植物乳杆菌N13和短双歧杆菌M-16V。 益生菌产业化向益生菌产业化成熟过渡 随着消费者对益生菌需求的不断放大,国内益生菌消费市场也在持续扩大。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益生菌补充剂第二大消费市场,并且每年正在以11%~12%的增长率快速扩张。 “行业当前正处于‘益生菌产业化’向‘益生菌产业化成熟’的过渡时期。”王刚指出,报告已剖析了该时期较明显的行业趋势:一是专研国人肠生态,精准调理;二是本土化研发崛起;三是“益生菌+”配方概念的兴起;四是下一代益生菌的研究。 报告就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指出,益生菌产业化的另外一大趋势在于生产工艺改进。不难预见,随着行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益生菌潜力将得到更完美的展现,为消费者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消费者是从线上渠道了解益生菌产品,对益生菌菌株还有产品作用等相关核心信息认知还很模糊。对此,王刚建议,消费者在挑选益生菌产品时,可以将报告作为参考。它可以帮助大家从多维度溯源肠道问题,对症调理,并对益生菌行业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518/a8004e2ba50b4ce
2023-05-18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痛风性关节炎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需要注意患者应长期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过去认为痛风仅是西方的流行病,素有“富贵病”之称,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日益提高。 临床主要表现包括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男性尿酸>420mol/L; 女性尿酸>360mol/L);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内含有尿酸钠晶体;痛风石(尿酸钠结晶的聚集物)主要沉积在关节内及关节周围,有时可导致畸形或残疾;影响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组织和血管的痛风性肾实质病变,以及尿路结石。以上表现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 急性痛风发作诱因 往往是大量酗酒、暴饮暴食 痛风往往在一次大量酗酒、暴饮暴食或一餐中进食大量肉类等急性发作。常表现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典型症状的特点是骤然起病,通常第一次发作是在夜间,85%-90%是单关节受累,最常侵犯的部位是第一跖趾。 在几小时之内,受累关节变得热、暗红、肿胀、刀割或咬噬样疼痛,疼痛高峰约在24-48小时,持续时间可在数小时或数日不等,令人苦不堪言。 痛风人群不宜选择的食物 痛风人群在日常膳食中应忌口或减少以下几类食物的食用量和频次: 1.动物内脏和鱼类 痛风性关节炎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需要注意患者应长期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小鱼干、牡蛎、蛤蜊、鲭鱼、小虾等。每100g小鱼干的嘌呤含量达1638.9mg,沙丁鱼295.0mg,牡蛎239.0mg,以上都是痛风病患者不宜多吃或忌口的食物。 2.高果糖食物 痛风患者要少吃甜度比较高的水果,尤其是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因为血液中的果糖含量上升,会导致血尿酸和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3.调味料 蚝油、鲍鱼汁、海鲜酱、香菇酱、浓缩鸡汁等食品调味料的嘌呤含量也很高(含嘌呤高的食物,每100g含150mg-1000mg嘌呤),快速的血尿酸升高则会导致痛风的发作。 4.咖啡、浓茶 浓茶水、咖啡等饮料本身不会增加嘌呤的含量,但它们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加重痛风,也可能会诱使痛风急性发作。 5.啤酒 都知道痛风患者不能喝啤酒,因为啤酒中有大量嘌呤,可使血尿酸浓度升高。酒精对痛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酒精会促进嘌呤吸收。另外,酒精可增进尿酸排泄,增加痛风或高尿酸风险。酗酒如与饥饿同时存在,常是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 6.种子类食物 花菜、菠菜、菌类及植物的种子、干果等嘌呤含量亦不可小觑,如每100g黄豆含嘌呤166.5mg,属于高嘌呤食物,应控制其摄入量。 痛风人群宜选择的食物 说完了不适合痛风病人吃的食物,也得给广大痛风人群推荐一些适合吃的食物。有些食物含有较多的钠、钾、钙、镁等元素,在体内氧化生成碱性离子,故称为碱性食物。 属于此类的食物有各种蔬菜、水果、鲜果汁、马铃薯、甘薯、海藻、紫菜、海带等,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入量,使尿液pH值升高,有利于尿酸盐的溶解,西瓜与冬瓜不但属碱性食物,且有利尿作用,对痛风治疗有利。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18/23/I52DIFS000388045.html
2023-05-18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眼睛老花后,一定要进行医学验光配镜,不能在马路旁边随便买一个花镜就戴上,会对眼睛有伤害。 “我的眼睛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了,我会不会瞎掉啊?”“我的眼睛每天都很干,看一会儿电视或者手机就睁不开眼睛了,我的眼睛出了什么问题?”“我的眼前突然出现了几团黑影,我是不是要失明了?”……变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件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的机能也会大不如前。许多中老年人非常忧虑自己的眼睛,今天,眼科医生就送您一双“金睛火眼”,及早识别出中老年人的常见眼病,提早干预。 眼调节能力降低变“老花眼” “老花眼”是我们的俗称,医学上老花眼其实就是“眼调节能力降低”,它是属于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因为人体的器官衰老所导致的,是无法避免的一种情况,但其发生的时间不一定。 绝大多数的人在40至45岁左右眼睛会悄悄出现“老花”,首先感到看小字模糊不清,必须要将书本、报纸拿远才能看清上面的字。但是现在由于大家的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增加,更加影响了眼睛的调节,一小部分人“老花”的年龄更加提前。 一旦有了“老花”的症状,建议前往医院验光检查,这里提醒一下,一定要进行医学验光配镜,可不能在马路旁边随便买一个花镜就戴上,会对眼睛有伤害的,而且度数较小、年龄较轻的患者,早期也可积极进行调节训练。 晶状体老化所致的白内障 白内障,也是一种常见眼病,是眼睛里的晶状体浑浊了。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会逐渐老化,白内障就容易出现。对于白内障已经影响生活的人来说,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体。 目前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是微创的方法,确诊白内障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可以考虑手术。一旦等到白内障逐渐严重了,不只会导致失明,手术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泪液分泌不足引发的干眼症 干眼症也是个非常常见的中老年眼病,常见的症状有: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时眼睛太干了,反而刺激反射性的泪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泪,会出现一过性的看东西不清楚,休息一下会好转。 老年人由于泪液的分泌系统没有年轻时候那么发达,产生的基础泪液分泌不足,另外由于年龄大了眼睑松弛下垂,结膜松弛,睑缘的睑板腺分泌功能也不足,还有近几年中老年人的手机和平板使用比例和使用时间增多,这些都是容易发生干眼的原因。 医生提示:针对病因个体化治疗是提高干眼治疗效果的关键,比如不同类型的人工泪液、泪小点塞栓等方法的联合使用。目前市面上的部分眼药水成分复杂,切记不要随意在药店购买使用。 可致失明的老年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是一种致盲性眼病,会造成老年人视力不可逆的损伤。 黄斑变性发生早期有个典型的症状就是“看东西变形”,5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自测,可以自备一张amsler方格表,看看有没有变弯、扭曲等,如果出现的话,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最后会导致失明,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 我国的中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中老年人致盲因素之一。血糖如果反复波动,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造成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严重的情况。 在此提醒大家:如果确诊了糖尿病,一定要每年都去找眼科医生详细地查一下眼底,如果出现了病变,可以早诊断早治疗,这类疾病造成的失明是完全可以通过早诊早治来避免的。 玻璃体液化引起的飞蚊症 常有中老年患者非常紧张地来到门诊,说自己突然眼前出现好多小黑影,我们统称这种症状是“飞蚊症”。飞蚊症主要由于眼内的玻璃体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液化而导致。这使得液化的玻璃体在眼中形成囊块或碎片状,从而导致视线上出现飞蚊症。 大多数飞蚊症症状都是无害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感到突然变化或视野中有更大、更频繁的黑点或线条或有强烈的闪光感,应立即就医。因为这可能是视网膜脱落的一种征兆,需要尽早治疗才能避免失明。 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出现飞蚊症状,有条件的还是应该去医院散瞳查一下眼底,排除一下是否出现了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等其他的疾病,避免贻误病情。 慢病带来的视网膜血管阻塞 视网膜血管阻塞也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多发生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由于视网膜血管受到阻塞,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可能会导致视力损伤,甚至失明。 如果突然出现了视力下降、部分或完全的视野丧失建议要尽快就医,还是要反复强调“早诊断早治疗”,会有最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预防失明的发生。 另外,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戒烟戒酒、锻炼身体都是很重要的。 护眼的方法学起来 总的来说,我们的眼睛每天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持续受到伤害,增加病变风险。那么,中老年人该怎么预防或改善眼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避免过度用眼 长时间看手机、看书,以及长时间地开车都会让眼睛过于疲劳,引发各种眼部疾病。而随着年龄增长,眼部功能下降,若过度使用眼睛会让视力下降速度加快。 治疗原发疾病 很多中老年人常见眼病都和患者的原发疾病密不可分,如果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等疾病要积极采取措施让疾病得到控制,避免影响到眼睛。 定期检查 建议大家要定期检查了解眼部情况,若发现眼睛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疾病加重影响视力。 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自己有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或者其他不适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发现问题避免耽误疾病。 另外,日常要多吃维生素C、维生素E这些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包括胡萝卜、猕猴桃、枸杞等。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18/23/I52D7VEU00388045.html
2023-05-19 科普中国
不过走得更多也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比如每天走10000步以上,也并不会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很多人都有晚间出门散散步、走一走的习惯。 有不少人把散步作为一种锻炼方式,对于没有时间运动健身的人来说,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随意走动一番,不失为一个方便选择。 不要小看了这个简单、随意的小习惯,它对健康的益处超乎你的想象。 01 每天步数超7000步 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2021年9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人体运动学助理教授阿曼达·帕鲁克(Amanda Paluch)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研究成果:每天步数只要超过7000步,就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该研究团队用14年的时间追踪了2100名中年人,发现与每天步行少于7000步的人相比,每天步数在7000步以上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降幅约为50%~70%。 但是走得更多也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比如每天走10000步以上,也并不会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 2019年,在一项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老年女性群体调查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该调查收集了1.7万名平均年龄72岁的美国老年女性的日常步数,发现当她们的每日步数在7500步以下时,全因死亡率会随着步数的增加而降低。而当她们的每日步数超过7500步之后,全因死亡率就不会再随着步数增加而继续降低了。 这说明,只要我们每天的步数超过了7000多步,就会给健康带来很大的收益。 而每天走7000步并不难实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起身走动走动,晚饭后再散步30分钟以上,就能达到7000步了。 02 坚持散步好处多 1.减肥 说到散步带来的好处,很多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减肥,肥胖能为健康带来很多危害。 而以每天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快走30分钟,就会消耗掉大约150卡路里的热量。 即使是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慢走60分钟,也能消耗约130卡路里的热量。 如果你走得足够快,心率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 时,会获得更好、更高效的燃脂和减肥效果。 2.减轻关节炎疼痛 平地散步是除游泳外对关节损伤最小的运动,是骨性关节炎病人最好的运动方式之一。 散步有助于骨骼、肌肉的强壮,转移关节的压力,增加关节液的循环,预防骨质疏松。 有关节炎的朋友,每天可以快走30分钟以上,但不要一次走太久,当膝盖关节觉得不舒服时,应当立即停下来休息。 3.预防骨折 散步也是在对腿部肌肉进行力量的训练,坚持每天散步能够明显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减轻腿部骨骼对整个身体支撑作用的压力,预防中老年人发生骨折。 4.促进心脏健康 经常散步能锻炼心肺功能,增强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特别是当你经常快走时,心肺功能会被锻炼得越来越强。 衡量散步有没有提升心率的效果,最直接的考量指标就是心率是否有所提升。 走路的时候,可以挺胸抬头,步伐尽量迈开,摆臂动作要大,让身体肌群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提升心率。同时可以保持腹部核心肌群收紧的状态,这样有助于稳定住身体躯干不要左摇右晃,走起路来步步生风。 5.改善消化 如果是吃完饭之后散步,建议选择慢走的方式。 慢走是改善消化的好方法,能加快食物通过胃和身体其他部位的速度。 患有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人,都可以考虑每天饭后慢走30分钟,来缓解症状。 6.降低餐后血糖 控糖是每位糖友必须学习的一门功课,尤其是控制餐后血糖水平。 我们在吃完一顿饭之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迎来血糖高峰值。 餐后立刻散散步,可以增进全身血液循环,把血糖高峰值削平一些。 7.延缓大脑衰老 散步能改善整体的认知功能,维持大脑的正常思考能力和记忆力,延缓衰老。 平时走路多的老年人比走路少的老年人,大脑灰白质体积更大,罹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较低,在大脑认知功能测试中,反应更快更准确,表现更好。 每天以中等强度散步30分钟,可以防止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 8.增加创造力 2014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玛丽莉·奥佩佐与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丹尼尔·施瓦茨联合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的论文《学习、记忆与认知》中称: 他们组织了176名成年人做了试验,被试者在走路时以及走路后的较短时间内,发散性思考的创造力都会提高,平均能提高60%。 9.缓解焦虑,防止抑郁 所有的运动都会释放内啡肽,内啡肽能降低压力,让人感觉愉悦。 简单的散步就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还将增强自身抵抗焦虑、抑郁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运动疗法对抑郁症有着积极的影响,中等强度的散步可以改善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改善睡眠、让精神状态更好、让身体更有活力、让情绪产生积极的变化、更愿意与人交往。 10.降低癌症风险 散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可改善内分泌,调节激素水平,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 法国一项涉及400万女性研究显示: 任何年龄段的女性,每天快走1小时,都能使患乳腺癌风险降12%。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针对7万人的长期研究发现: 每天走路1小时,可降低50% 患大肠癌的风险。 美国加州大学对1455名前列腺癌患者进行长时间随访后发现: 每周快走3小时,前列腺癌恶化程度可降低57%。 11.改善性功能 对于有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来说,经常散步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情绪,增进性兴奋。 建议男性每天散步30分钟,以保持正常的性欲。 对于女性来说,经常散步能够让骨盆肌附近的肌肉收缩,提高会阴肌张力,也可让血流速度加快,触觉变得敏感,增进性爱的快感。 03 上班族可利用碎片时间走路 1.通勤路上 上班族如果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散步,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多走动走动。 比如,在上下班通勤的路上给自己创造更多走路的机会,2公里以内的行程,不赶时间的话,建议您直接走过去就好了,也可以试试每天提前一两站下公交车,走到目的地。 2.中午 上班族中午就餐时可以选择不点外卖,而是走出办公室、走到外面的餐厅去就餐。 吃完中饭后再走回办公室,或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饭后在办公室附近走一走。 3.办公室内 上班族白天的工作忙碌,经常久坐不动,建议您在位子上每坐30分钟站起来抖抖手、抖抖脚、抖抖肩、转转脖颈。 每坐1个小时就站起来走一走,四处转转,接一杯水喝,上个厕所,走到窗边远眺,找别的同事聊几句工作。 就这样利用碎片时间多走走,也能完成每天的步数。 散步的好处讲得再多,都抵不过您真正养成散步的好习惯。 这项简单易行又好处多多的运动,相信您一定找不到理由拒绝啦。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19/00/I52DSC8I00388045.html
2023-05-19 健康报
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卫生治理仍存在诸多短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公平获取疫苗、药品、检测试剂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等防控工具。当前,卫生健康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人类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并尽己所能,全力推动实施,体现了中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维护世界繁荣发展的担当和决心。 有主张——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一直以来,中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卫生领导协调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积极分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经验,积极参与和主办了许多的国际会议。比如,2016年与世卫组织共同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通过《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在健康促进领域留下了中国的印记;在世界卫生大会期间举办了卫生体系、健康扶贫、疟疾消除、人口与发展等多场主题边会,积极分享中国卫生健康发展成效和经验;在世卫组织平台主推通过基本药物、传统医药、儿童安全用药、癫痫等多项决议,支持中方专家参加世卫组织技术会议,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在坚决遏制国内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的同时,高度重视抗疫国际合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开展元首外交,倡议“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御疫情的立场和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真诚愿望,为人类社会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注入了动力,给世界各国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 有行动—— 援外医疗从“输血”转向“造血”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持之以恒。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 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开创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援助方式,是我国国际合作和外交的一块金字招牌,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贡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今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对援外医疗60年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为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信写道:“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当看到回信的内容后,许许多多仍在开展援助工作的中国医疗队队员热泪盈眶。“在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停电是经常的事,停电以后只能靠应急电源和手电筒继续手术。为应对停水,就自备桶装水,在外部先清洁洗手,再用消毒液洗手后开展工作。医疗器械不足时,在保证安全和有效的情况下,用其他一些办法替代。”去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第27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赵兴山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援外经验时表示,医疗援助专业性比较强,每支医疗队离开的时候把知识留下,把医疗器械也留下,为的是提高当地医疗水平。我国在海外的一些医疗队利用针灸、拔罐、推拿等传统中医手段,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让受援国民众切实感受到良好的疗效,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援外医疗步入以义为先、自强互助的发展合作新阶段。2013年至今,中国与41国的46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共建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填补数千项技术空白。积极开展新冠抗疫国际合作,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相关负责人回忆,中国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畏艰险、万里逆行,昼夜不停地同有关国家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卫生部等重要政府部门座谈交流,提供政策咨询,深入疫区和病毒检测实验室、方舱医院等抗疫一线进行技术交流指导,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等相关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中国援外医疗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援助,逐渐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院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 据统计,开展援外医疗60年来,中国共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当地医疗人员10万余人,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先后有50余名医疗队员牺牲在异国他乡,超过2000人次荣获受援国国家级荣誉。中国长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开展卫生援助,为医疗卫生国际合作作出贡献,深受受援国政府、民众的欢迎。 有追求—— 促进全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曾撰文表示,坚持高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旗帜,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放在国际抗疫合作第一位。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宗旨,就是要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维护和促进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对联合国宪章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庄严承诺。没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就没有健康的人力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 展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唯一确定的事实就是,世界各国命运休戚与共,而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在中国,疟疾已经被消除,然而疟疾仍是非洲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世卫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约95%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造成约59.3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病例数的96%。2000年以来,世卫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从中草药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成功挽救了全球数千万名疟疾患者的生命,加速了全球疟疾控制和消除的进程。立足于自身的成功经验,中国积极支持非洲、亚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疟疾防控,开展技术培训班和现场示范项目等,推进国际抗疟合作,分享中国经验。 沿着“一带一路”,卫生健康领域更多务实的合作不断展开。中国和东盟是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好邻居,也是共同发展的好伙伴,过去10年在卫生合作方面行稳致远、成果丰硕。在双方领导人的合作倡议引领下,共同实施了中国—东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计划”等能力建设项目,建立了中国—东盟医院联盟平台,支持东盟提高卫生服务水平。近年来,金砖国家不断拓展卫生合作广度,覆盖疾病防治、全民健康覆盖、妇幼健康、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和传统医药等众多领域,携手共同应对疫情等全球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维护和促进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一直真心实意。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19/489307.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