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1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5-17
2023-05-16 央广网
原标题:北京疾控疫情周报:新冠病例连续两周超流感,重回第一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消息,近日,随着“二阳”的陆续出现,新冠感染相关话题再次引发关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梳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疫情周报发现,2023年第17周(4月24日-30日)以来,新冠感染连续两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传染病病种排名第一,且5月1日-7日北京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超过一万例。 北京疾控中心5月11日发布的2023年第18周疫情周报显示:2023年第18周(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5月7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0508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和痢疾,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7.7%。 而第17周(2023年4月24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6438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6.0%。意味着一周时间增加了4070例。 5月1日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内,医护人员正在分析患者病情。张赫摄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留意到,2023年第7周(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2月12日),流感病例数第一次超越新冠感染病例成为病例数第一的病种。而在第17周(2023年4月24日至2023年4月30日),新冠感染反超流感,重排第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133231_362042?edtsign=
2023-05-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5月16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在京会见德国联邦卫生部议会国务秘书埃德加·弗朗克,就深化双方卫生健康领域合作交换意见。 曹雪涛表示,近年来中德两国在卫生领域保持良好合作交流态势,双方多次举办卫生对话、共同参加政府磋商、续签卫生行动计划,并在卫生政策、人口老龄化、卫生信息化、新冠疫情防控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向德方介绍了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及新冠疫情应对情况,表示愿与德方共同努力,持续深化中德卫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全球卫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弗朗克赞赏近年来两国卫生合作成果,表示愿深化两国在健康老龄化、癌症防治等方面合作,加强在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协作,造福两国人民健康福祉。 委医政司、医疗应急司、科教司、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gjhzs/s3582/202305/c7666c7928774146ae5f1c69b088dd5d
“支持家庭生育养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主题宣传活动在上海举行 2023-05-16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
2023年5月15日,以“支持家庭生育养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家庭日”中国宣传活动在上海市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出席并致辞,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并宣布启动“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 本次宣传月活动以“普惠托育共同行动”为主题,时间为5月15日至6月15日,旨在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中央优化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宣传托育服务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宣传科学的托育服务理念和育儿知识,总结、推广示范城市好经验、好做法,多渠道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及相关直属联系单位负责同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及相关直属联系单位负责同志、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rkjcyjtfzs/s7786/202305/253097d3888a4e919a730cde3
2023-05-16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月12日,浙江省常见病健康处方专家评审会在我中心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省级三甲医院、省级医疗行政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的多名专家,对目前已开发的三十种常见病健康教育处方进行终期评审论证。 开发应用健康教育处方是贯彻落实健康浙江战略的具体举措。2019年,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强化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工作指导意见》强调要把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措施作为临床医疗服务重要环节,推行医疗处方和健康处方“双处方”制度。自2021年起,健康教育所筹划开发浙江省重点疾病健康处方,拟以数字化改革的思路与工作模式,结合医院信息系统改造,形成互联网+服务模式。健康教育所组织人员在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调查了解前100位的社区常见病:组织专家编写确定健康教育处方模板,选择30种常见病组织临床医疗工作人员共同开发了针对患者的个性化健康处方和为医务人员提供健康处方的解读和具体指导的医生版,形成初稿后,经过三审三校后,进入专家平评审论证。 会议由俞敏副主任主持,张雪海所长汇报了该项目工作进展。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工作的意义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并从健康教育处方编写的内容、形式、实际运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接下来,健康教育所相关工作人员将根据专家意见对目前已开发的30种常见病健康教育处方进行修改完善,并试运用到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中,探索利用健康教育处方开展个体化指导患者,服务基层医疗工作人员。 摘引网址: https://www.cdc.zj.cn/ywpd/jkjy/ywdt/202305/t20230516_16347.shtml
2023-05-17 新华网
新华社重庆5月16日电(记者周思宇、吴燕霞)记者近日从重庆高新区金凤实验室刘新东科研团队获悉,该团队首次发现IL-8(白介素-8)可提高脑胶质瘤免疫检查点治疗效果,并阐明IL-8和免疫检查点联合阻断的机制,在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肿瘤学期刊《癌细胞》上公开发表。 据介绍,脑胶质瘤是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较高,由于肿瘤发生的特殊位置及其侵袭生长的特性,临床治疗手段有限,病人生存期短。 论文第一作者、课题组成员刘浩飞介绍,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方法对脑胶质瘤临床样本的免疫微环境进行分析,发现了IL-8这一新的免疫治疗靶点。临床试验显示,在课题组构建的IL-8全人源化小鼠体内,IL-8和免疫检查点的联合治疗有效抑制肿瘤血管新生,降低T细胞耗竭,显著延长了小鼠生存期。 “研究揭示了IL-8在构筑脑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作用及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有望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刘浩飞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7/c14739-32688070.html
2023-05-17 科技日报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CAH)是人类基因缺陷导致的一种罕见遗传病。最近,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了这种疾病的人源化小鼠模型。这一成就在日前召开的第25届欧洲内分泌学大会上公布,有助于为广大该疾病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疗法。 CAH是一组遗传性疾病,每15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人受到影响。其最常见形式称为21-羟化酶缺乏症。CYP21A2基因突变导致肾上腺产生低水平的皮质醇和过量的雄激素,这会导致性早熟、女孩具有男性特征及多种健康问题。目前普遍使用类固醇激素替代疗法进行治疗,但这往往会产生有害的副作用。 在新研究中,德国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将小鼠体内的Cyp21a1基因替换为携带突变的人类基因CYP21A2。他们发现,20周大的转基因小鼠在表达人类突变基因时,肾上腺增大。此外,与人类疾病类似,该突变导致雄性和雌性小鼠的皮质酮水平低(小鼠体内的主要应激激素,相当于人类的皮质醇)和其他激素失衡。 尽管存在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的动物模型,但这是第一个在小鼠身上重现人类状况并且能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存活下来的模型。这种小鼠模型让科学家能够研究疾病的机制并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5/
2023-05-17 科技日报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利用呼气诊断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报告称,一种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新型激光呼气测定仪能以极高的精度实时检测出新冠病毒感染。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呼吸研究学报》上。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演示基于激光的呼气测定仪的工作原理。 图片来源: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博尔德分校 在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期间,研究小组收集了170名学生志愿者的呼气样本,从收集到出结果的过程不到一个小时。这些学生在此前48小时内进行了咽拭子和鼻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一半检测呈阳性,一半呈阴性。 与被称为新冠检测金标准的核酸检测相比,呼气测定仪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5%。对于医学诊断,准确率达到80%或更高被认为是“非常不错”的结果。 该呼气测定仪由一组复杂的激光和反射镜组成,大约有一张宴会桌那么大。当激光以数千种不同的频率向其发射不可见的中红外线时,呼气样本通过管道进入。几十个小镜子将光在分子中来回反射多次,最终光传播约3.86公里。 由于每种分子对光的吸收不同,具有不同分子组成的呼气样本会投射出明显的阴影。就新冠而言,这台机器可以在几秒钟内将数百万个数据点简化为简单的阴性或阳性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呼气分析有望成为新冠感染的一种替代、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将新开发的系统微型化到芯片规模,从而实现实时、自主的健康监测。 摘引网址: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5/
2023-05-16 生物世界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类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且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增长,老年化社会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预计到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增加至1.5亿以上。 阿尔茨海默病可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OAD)和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前者通常在30-50岁之间发病,不超过65岁,而后者在65岁以后发病。前者只占阿尔茨海默病的不足1%,但具有家族遗传特征,通常与APP、PSEN1和PSEN2这三个基因突变有关。 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种新发现的“Shanghai APP”突变,却与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有关。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刚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付伟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振涛教授等在 Genes & Diseases 期刊发表了题为:E674Q (Shanghai APP mutant), a novel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mutation, in familial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在一位70多岁出现记忆力衰退的典型的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患者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突变,其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存在E674Q突变(APP蛋白第674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研究团队将这一突变命名为Shanghai APP突变,并进一步证实了其广泛存在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而这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键标志。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体外实验,研究团队发现E674Q突变导致APP加工增加和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Aβ是一种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毒性蛋白。此外,生化聚集实验表明,E674Q肽比野生型肽具有更高的聚集性,特别是形成了连接多个原纤维的细丝。 为了进一步研究该突变在体内的影响,研究团队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将E674Q突变的APP基因导入两个月大的小鼠大脑海马区。结果显示,E674Q突变在小鼠模型中导致学习行为受损和病理负担增加,证明了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致病作用。 E674Q突变APP的替代表现出强烈的淀粉样蛋白的形成,据悉,这是淀粉样蛋白加工序列中唯一已知的导致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致病突变。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为了解LOAD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有望为患有这种形式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的Shanghai APP突变的发现,为深入研究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进一步研究该的影响对于探索可能减缓或停止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靶向治疗或干预措施的潜在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了解这种特定突变如何导致LOAD的发生和发展,科学家们可能设计出预防或治疗这种毁灭性疾病的新策略,最终改善数千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fffe72059ef.html
PNAS:陈春英团队发现肠道菌群新功能,可将工程无机碳纳米材料 2023-05-16 生物世界
肠道微生物是纳米材料进入肠道后的首要作用靶器官,作为人体最隐秘的“器官”,肠道微生物控制的生物代谢过程决定外源碳纳米材料在宿主内的最终命运。然而,碳纳米材料和肠道内的众多组分,如食物、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质等分子,以及生命基本构筑单元‘细胞’含有相同的组成元素—碳元素,传统分析方法无法实现碳纳米材料在肠道内代谢转化过程的精准分析。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 new capacity of gut microbiota: fermentation of engineered inorganic carbon nanomaterials into endogenous organic metabolites 的研究论文【1】。 针对碳材料体内代谢行为研究的重大难题,陈春英团队建立了稳定同位素13C骨架标记与代谢流同位素示踪的创新分析方法,明确解析碳纳米材料在肠道微生物内的“前世今生”。在肠道微生物发酵人工合成碳纳米材料生成内源有机代谢产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首先发现肠道微生物能够降解两种人工合成碳纳米材料:单壁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通过筛查两种碳纳米材料口服暴露后宿主肠道的代谢产物,发现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进一步建立氧化石墨烯同位素代谢流示踪新方法,分析鉴定出13C-氧化石墨烯降解后通过13C-丙酮酸途径生成13C-丁酸整个代谢链条的产物(13C-氧化石墨烯—13C-葡萄糖—13C-丙酮酸—13C-乙酸—13C-丁酸);证实了碳纳米材料类似于膳食纤维能够作为碳源被肠道微生物所利用,进行降解发酵,并进入丙酮酸代谢途径,最终生成丁酸的代谢机制。其中,多种关键的微生物代谢酶,包括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和丁酸激酶等参与碳纳米材料发酵生成丁酸的过程。微生物测序揭示产丁酸菌是利用碳纳米材料生成丁酸的优势菌种。 该论文发表后,被 Nature 期刊作为亮点进行报道:Gut microbes ‘eat’ nanoparticles — leading to microbiome changes【2】。 该研究基于建立的创新分析方法,首次明确了碳纳米材料从源端-中端-终端的代谢全流程,突破传统微生物只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合成有机丁酸分子的认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能够利用人工合成碳纳米材料作为碳源生成内源有机代谢产物的新机制,从而揭示体内碳纳米材料新的生物学命运,为拓展碳纳米材料应用场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崔雪晶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支持。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900e7205721.html
2023-05-16 奇点糕
老年人是骨折的高风险群体,碰撞、摔倒,甚至仅仅是打个喷嚏,都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骨折,也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保持骨密度、保护骨骼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不过,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骨密度不仅与寿命有关,还与“健康衰老”有关。 在最近的《神经病学》杂志上,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一个大型队列中发现,在随访的前10年内,股骨颈的骨密度、全身骨密度和骨小梁评分较低与痴呆的风险分别增加103%、42%和59%有关[1]! 这项研究基于开始于1990年的前瞻性持续队列研究——鹿特丹研究,纳入了≥45岁的参与者以进行慢性疾病的人群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其中3651例参与者,中位年龄为72.3±10.0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1.1年,688人(18.8%)发展为痴呆,其中528人为阿尔茨海默病(AD)。 在整个随访期内,股骨颈骨密度每降低一个标准差(SD),与全因痴呆风险增加12%和AD风险增加14%有关。在距基线的第一个10年随访期内,骨密度降低和全因痴呆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最大,股骨颈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每下降一个SD,与全因痴呆风险增加43%和22%有关,股骨颈骨密度每下降一个SD,与AD风险增加52%有关。 股骨颈骨密度、全身骨密度和骨小梁评分最低的1/3参与者相比最高的1/3参与者,与全因痴呆风险增加103%、42%和59%有关,对于AD来说,股骨颈骨密度和骨小梁评分也有类似的关联。 研究人员绘制了按照骨密度划分的三分位组参与者的无痴呆寿命曲线,在随访的前5年中,三个组的无痴呆或无AD的曲线基本重叠,但是股骨颈骨密度最低组开始出现更快的下降,全身骨密度和骨小梁评分也有类似趋势,但腰椎骨密度没有这样的变化。 研究人员还按照性别和APOE-ε4携带状态对参与者进行了分层,结果显示,股骨颈骨密度最低的1/3男性参与者,全因痴呆风险增加了56%,而女性仅增加了13%;非APOE-ε4携带者增加了36%,而APOE-ε4携带者增加了16%且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骨小梁评分与痴呆风险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分层后的显著关联。 因此,这项研究表明,较低的股骨颈骨密度、全身骨密度和骨小梁评分与痴呆风险增加有关,这种关联在随访的前10年最强。 这一结果和此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结果[2,3]相一致,也有研究发现,股骨颈骨密度较低的参与者可能还会经历大脑结构变化,包括白质体积下降、白质高信号(弥漫性脑小血管并和脑萎缩的MRI影像学特征)体积增加、无症状脑梗和脑实质萎缩[4,5]。 低骨密度与痴呆关联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包括淀粉样蛋白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增强破骨细胞活性,和/或全身性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阻碍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除此之外,骨源性蛋白,如骨桥蛋白、骨钙素和骨硬化蛋白也可能同时影响骨丢失和痴呆进展。 骨小梁评分虽然不反映骨密度的变化,但反映了抗骨折微结构的变化,较低的评分反映了较弱的抗骨折微结构,因此也与骨折有关,骨折是痴呆独立风险因素。这表明,较低的骨小梁评分可能是痴呆的前驱特征,未来还需要前瞻性研究的进一步证据以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 另外,研究中发现的,股骨颈骨密度与痴呆的关联最强,全身次之,腰椎则没有显著关联,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能够用不同部位的骨骼的生物学差异解释,腰椎骨骼主要由骨小梁组成,被一层薄薄的骨皮质包裹,而较长的骨头,例如股骨,则是由较厚的骨皮质和较薄的骨小梁组成,骨皮质和骨小梁在材料学、力学和功能特性上有明显差异。 因此,骨皮质密度的变化可能比骨小梁骨密度对痴呆风险的影响更强。 研究人员指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这种关联的具体机制,并且确定骨密度等的变化对痴呆的预测能力。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a8de72179fa.html
先导编辑技术,轻松设计癌症突变小鼠模型,加速癌症基因突变研究 2023-05-16 生物世界
对癌症患者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数千种与癌症发展有关的基因突变。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基因突变究竟是如何导致癌症的,其实并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简单的方法在动物模型中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研究。 在动物模型(小鼠模型)中对抗癌药物进行测试,是确定药物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过去20年里,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删除抑癌基因或激活促癌基因来创建小鼠模型。 然而,这种方法是劳动密集型的,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开发构建和分析具有单一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的小鼠。一个博士研究生往往几年学术生涯都围绕在构建一个突变小鼠模型上,以这种进度,现在癌症基因组图谱中所有突变,需要再花费几十年时间才能构建完成。 2013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横空出世,并成功应用于哺乳动物的基因组编辑。科学家们也开始探索使用CRISPR-Cas9技术更简单高效地构建癌症基因突变模型。然而,CRISPR-Cas9可以很容易地敲除基因,但却不适合在基因组中插入新突变。 2023年5月11日,麻省理工学院的 Tyler Jacks 团队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A prime editor mouse to model a broad spectrum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vivo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的方法,可以轻松将特定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设计到小鼠模型中,使用该方法,研究团队在不同器官中创建了致癌基因Kras的几种不同突变的模型,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可以用于几乎任何其他类型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的模型构建,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和测试靶向这些突变的新药。 Tyler Jacks 教授 论文通讯作者 Tyler Jacks 教授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可以在活体动物身上检查任何感兴趣的基因突变的影响,而且所花费的时间要远低于传统方法。 2019年10月21日,刘如谦团队在 Nature 发表论文【2】,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精准基因编辑工具——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无需依赖DNA模板便可有效实现所有12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 先导编辑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Cas9切口酶(nickase)和工程逆转录酶(RT)的融合蛋白;另一部分是向导RNA——pegRNA。Cas9切口酶只切割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不会造成DNA双链断裂,因此避免了DNA修复时可能引入的错误,更具安全性。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将编码先导编辑酶的基因植入小鼠的生殖细胞来设计新的小鼠模型,这意味着小鼠的每个细胞都自带了一套先导编辑系统,但在被Cre重组酶激活前,先导编辑系统会一直保持沉默。 由于先导编辑系统已存在于小鼠基因组中,研究人员只需将Cre重组酶和对特定基因位点进行编辑的向导RNA(pegRNA)注射到想要表达癌症基因突变的组织中,就可以在特定组织中诱导单碱基替换,以及DNA的缺失或添加,从而创造任何想要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进而启动肿瘤生长。 为了证明这项技术的潜力,研究团队对Kras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Kras基因与大约30%的人类癌症有关(尤其是胰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但Kras基因的突变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生在G12位置处的突变,这里的突变导致原本编码的甘氨酸替换成了其他氨基酸(例如G12C,甘氨酸替换成了半胱氨酸)。 使用该技术,研究团队开发了在肺癌中发现的四种不同类型的Kras突变(G12C、G12D、G12R、G12A)的模型。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这些模型中产生的肿瘤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例如,G12R突变产生较大的侵袭性肺肿瘤,而G12A突变产生的肿瘤较小且进展较慢。 更多地了解这些基因突变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肿瘤发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针对每种不同基因突变的药物。目前,只有两种FDA批准的靶向Kras突变的药物,它们都是针对G12C突变,G12C突变约占肺癌中Kras突变的30%。 研究团队还使用该技术在胰腺癌类器官中创建了几种不同的p53基因(p53是最重要的抑癌基因)突变模型。据悉,该团队目前正在使用该技术构建不同p53基因突变小鼠模型,还在研究其他Kra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以及其他有助于Kras抑制剂耐药性的突变。 总的来说,研究团队在小鼠中构建了Cre重组酶诱导的体内先导编辑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在体内进行体细胞先导编辑,还能通过病毒载体递送先导编辑的pegRNA,或原位移植先导编辑过的类器官,来模拟肺癌或胰腺癌。该研究开发的这种方法将加速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和复杂基因组合的功能研究,从而加速相关药物研发效率。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840e72061d7.html
2023-05-17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5月16日电(记者邱玥)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发布《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知识库、规则库框架体系(1.0版)》,推动加强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知识库、规则库(以下简称“两库”)建设,提升监管效能,促进基金安全高效、合理使用。 1.0版国家“两库”框架体系包括知识库框架、规则分类与释义、规则库框架等内容。其中,知识库包括政策类、管理类、医疗类三类知识目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医药学知识、管理规范等内容;规则库包括79条规则,并按照一级、二级进行分类。 其中,涉及药品使用类的规则总体原则是在维护医保基金安全、防止药品不合理使用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不必要的支付限定,将用药选择权、决策权还给临床医生,方便临床施治、维护用药公平。 国家医保局表示,医保部门通过智能化监管手段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看病钱”“救命钱”,从根本上保障参保人看病就医的权利。日后将依据医保目录药品支付范围的调整,调整完善智能审核和监控规则,推动定点医药机构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维护基金安全,保障参保人权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7/c14739-32688061.html
国家卫健委:去年1856家县医院达到二级医院能力 占比87.71% 2023-05-1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孙红丽)为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十四五”时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组织开展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 国家卫健委近日通报2021-2022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显示,我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参评的2116家县医院,2021年度达到基本标准合格及以上的有1837家(占比86.81%),达到推荐标准合格及以上的有889家(占比42.01%),较2020年度分别增加17家和127家。 2022年度达到基本标准合格及以上的有1856家(占比87.71%),达到推荐标准合格及以上的有964家(占比45.56%),较2021年度分别增加19家和75家。其中,基本标准相当于二级医院能力,推荐标准相当于三级医院能力。 2021-2022年度,我国县医院诊疗能力进一步增强。收治病种数量及难度不断提高。2022年度,县医院收治病种种类亚目平均数为1489种,较2020年度增加133种。超过97.49%的医院能够实施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危象等急危重症的急诊规范处置;超过95.79%的医院能够实施心衰、肾衰和呼衰的诊断与急救。 2022年度,县医院平均诊疗人次和平均出院人数分别为39.63万和2.13万,较2020年度略有增加;手术与操作例数13783人次,较2020年度增长17.50%。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主要问题。县医院能力提升进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基本标准符合率分别为89.86%、82.74%、75.26%,西部地区增幅低于全国0.46个百分点;专科建设与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一级科室中,精神科、耳鼻咽喉科、眼科等设置率仍不足80%,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皮肤科、病理科等设置率不足90%。精神科、病理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外科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标准的医院占比不足80%,仍有10个一级科室的33项诊疗项目及技术符合基本标准的医院占比不足60%。 另外,人才队伍与医院发展建设还有差距。平均每家县医院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16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0人、11人、5人;高级职称人数为60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99人、61人、40人,区域间差距明显;设备配置与临床需要还有差距。对照基本标准,全国县医院涉及血液内科、烧伤科、胸外科等12个专科的21项设备配置率仍不足30%。 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下一步要多措并举推动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县域龙头和城乡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6/c14739-32687334.html
2023-05-17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5月16日电(记者王海磬)据中国消费者协会16日在京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2)》显示,2022年,老年和未成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得到加强,消费公平在更大范围得到促进,绿色消费从理念原则向具体制度和实施规则推进。 报告显示,2022年各级政府部门以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弱势消费群体的权益保护、打击电信诈骗、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等专项行动为重点,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大力维护和促进消费公平。截至2022年9月23日,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共追回赃款308亿元,涉诈问题隐患整治率达96.7%,群众对专项行动满意度达86.0%。同时,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全年共批准逮捕各类养老诈骗犯罪7594人,提起公诉8516人;全国法院系统全年一审判决养老诈骗刑事案件1645起4523人,执行养老诈骗案件财产30亿元,让更多的老年消费者感受到了司法正义,彰显消费者权益保护价值理念下的公平公正。 据介绍,2022年中消协就“一老一小”等问题发布消费投诉情况专题报告,开展“防控青少年近视”系列活动,组织开展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和“优化消费体验 共促消费公平”大型公益活动,推动全社会共促消费公平。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15.2万件,比上一年增长5.7%,解决915752件,投诉解决率79.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8亿元。 报告认为,2022年我国绿色低碳、质量安全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取得新进展,绿色消费从理念原则向具体制度和实施规则推进。如出台《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绿色消费制度;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发放绿色消费券等多种措施推进落实绿色消费;中消协会同各地消协组织大力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反对过度包装、倡导绿色消费等工作,引导广大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等。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网游低俗化现象有待整治。网络游戏及部分学习类App预装儿童智能应用游戏化、商业化、色情化,一些学习类App存在学习功能少、休闲功能多、诱导营销多的问题,影响未成年消费者身心健康。此外,消费基础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建设有待提速。老年消费者在出行、通信等传统消费领域存在技术应用困难,以数据为核心的消费新基础设施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加快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7/c14739-32688059.html
2023-05-16 搜狐健康
“二阳患者是不是变多了?” 最近,不少网友表示,开始只是有点流鼻涕、咽喉疼到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发烧,全身疼痛第三天精神就好多了,相比起第一次,“二阳”症状不是很严重。 5月15日下午,在来瑞特韦上市后临床研究启动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目前在广州流行的主流新冠病毒株是XBB1.9.1。 根据目前广州市发热门诊的数据,在接受检测的发热病人里,有20%-25%是新冠病毒感染者。 钟南山介绍,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如果体内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增高,就说明人体曾被感染过。 从这个角度看,根据测定,全国大概有85%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约有11亿至12亿人。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从去年12月算起,实际看现在已经是到了这个时间。” 钟南山透露,下一步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有两方面重点—— 一方面还需要研发能覆盖XBB变异毒株的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这些疫苗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免疫低下或有其他严重基础病的老年人; 另一方面,一旦感染了新冠,应给予及时药物治疗,能大大降低死亡率。 据了解,来瑞特韦是我国首款单药3CL抗新冠1类创新药,已在3月获批附条件上市,用于治疗新冠轻中症成年患者,研究表明该药的抗病毒效果与辉瑞Paxlovid效果相当,且有效避免了因联用利托那韦产生的毒副作用。 新毒株的出现会不会导致再次感染?“二阳”会比“初阳”症状轻吗? 而关于以上热点问题来看看专家解读 “二阳”的风险高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来说,体内抗体仍处在较高水平,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 不过,距离上次感染已超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因为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尤其是面对XBB.1.16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 “二阳”症状会轻一些吗? 不少人在网上晒出阳性抗原,称“二阳”后仍出现鼻塞、咳嗽、味觉消失等情况,但比第一次症状要轻。 李侗曾表示,“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 他提醒,此前从未感染过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目前,根据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来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 但目前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 “二阳”了需要医疗干预吗? 5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发布《预先计划的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次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国广东省,2022年12月至2023月1月》。 该研究介绍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至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低。在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然而,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 无论病毒变异或上次感染后经过的时间如何,既往感染所赋予的保护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感染后重症的发生率。研究团队发现,医护人员的再次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 XBB系列毒株的临床症状有哪些不同? 当前,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史兆雯:XBB系列毒株本身免疫逃逸能力较强,和之前流行的BA.5系列毒株有一些明显不同,包括XBB系列毒株感染者还可能出现腹泻、结膜炎或者结膜感染等症状。 临床来看,XBB系列毒株的毒性已经较之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降低了,传染性会稍明显一些,一些初阳感染者的反应会比较明显,包括会出现发烧等相关症状;但总体上,临床严重的病毒性肺炎的情况比较少见。 感染者需要注意自身的体温,包括早期进行一些新冠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使用,如果出现胸闷、气促等情况,要及时就诊。 实际上,3月以来,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甲流、乙流)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都属于传染性疾病,病毒的感染可能会出现咳嗽、发热甚至喘息等症状,这些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没有特别好的辨别方式。 我们可以从上述传染性疾病的伴随症状,发热起病时间等方面进行不同甄别。一旦居民出现有高热不退的,或者在家中通过抗原自测发现结果呈现阳性的,那居民在就诊就医时就会更加具备针对性。 感染XBB系列毒株的人群如何用药? 史兆雯:现阶段,国内获批上市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已增至6款,包括辉瑞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默沙东Molnupiravir(莫诺拉韦胶囊)2款进口药物,以及阿兹夫定等4款国产药物。 尽管日前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一些有重症风险的、高危的老年人群仍然需要引起重视,包括可以在起病的5天之内使用上述抗病毒药物。 如果是年轻力壮的人群,且本身没有病毒肺等一些表现,建议可以使用常规的一些中成药抗病毒药物、退烧药物等进行治疗;不一定感染者都一定要使用昂贵或自费药物,常规药物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金冬雁:已有数据证明,辉瑞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在高危群组中减少重症与死亡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同类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如果有条件使用则较为理想,其它已经获批上市的药物也具有一定效果。 重要的是,抗病毒小分子口服药一定是越早用上越好,超过5天再使用效果会有一定影响。 个人如何做好防护? 海南省人民医院院感疾控部部长、感染病医学中心副主任吴彪:当前,新冠病毒感染已经调整为“乙类乙管”,从防护措施来讲,个人仍然要做好自我健康检测,并且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尤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健康检测非常重要。 个人防护建议上,首先,一旦居民在家中发现了有类似新冠感染症状,建议避免带病上岗,可以在休息痊愈以后返岗;必要时候,有高危风险因素的人群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来进行评估,确诊新冠阳性后进行针对性用药。 其次,XBB系列毒株仍然属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因此,在一些密闭场所、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仍然建议(尤其是在有一些呼吸道症状时)戴好口罩。同时还要保持手部卫生,营养摄入,慢性病人仍要保持日常用药。 再次,XBB系列毒株感染者如果出现了诸如腹泻等症状,建议可以给予相关对症治疗如口服蒙脱石散等,而对于老人、小孩等群体还需要补充盐分以避免脱水,腹痛不能缓解的,则建议相关群体去到相关专病门诊或发热门诊,以寻求专科医生的评估,避免耽误病情。 史兆雯:不论是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还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重点还是要关注包括少年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强)、老年人、或者有一些基础疾病的群体(对新冠病毒感染更容易引发病毒肺或者较为严重的全身症状)等。 因此,需要关注上述群体的感染者的体温在治疗后是否有所下降,如果持续高热的还需要介入治疗;如果感染者出现呼吸急促、全身脱水等严重症状,也要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129608_502689?scm=
2023-05-16 每日经济新闻
世界卫生组织15日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世卫组织指出,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回顾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没有任何长期益处。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 摘引网址: 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5/16/030109953.shtml
2023-05-17 央视新闻客户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5月16日发布了最新报告《关掉水龙头:世界如何终结塑料污染并创造循环经济》。该报告探讨了应对塑料经济影响所需的经济和商业模式。报告指出,如果各国和公司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深入的政策和市场转变,到2040年,全球塑料污染有望减少80%。 为了在2040年前将全球塑料污染减少80%,该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需要消除不必要的塑料使用,以减少问题的严重性。其次,呼吁进行三种市场转变,即再利用、回收和重新定位多样化产品。其中,再利用方面,到2040年,呼吁世界推广再灌装瓶、散装分配器、押金返还计划、包装回收计划等再利用方案。由此可减少30%的塑料污染。为发挥再利用的潜力,政府必须帮助建立更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案例。回收方面,如果回收利润增加,到2040年,全世界可再减少20%的塑料污染。另外,通过用替代材料(如纸张或可堆肥材料)制造产品,并替换塑料包装纸、小袋和外卖物品等产品,还可额外减少17%的塑料污染。 这份报告强调了终结塑料污染和创建循环经济所需的行动和变革方向,并指出各国在利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需要采取积极市场举措和政策导向。(总台记者 刘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vXANcIhoe
2023-05-17 海外网
海外网5月17日电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媒体5月16日报道,一项新研究表明,在过去超过20年间,与美国白人相比,美国非裔超额死亡约163万人。美媒称,这一研究清楚揭示了美国存在的种族不平等现象。 16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使用了来自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研究显示,从1999年到2020年的22年间,美国非裔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共有超过99.7万名非裔男性和超过62.8万名非裔女性超额死亡,寿命累计损失超过8000万年。特别是在2020年,美国非裔和白人间的差距进一步恶化。 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非裔的超额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持续存在,从规模上讲,这一现象值得全美关注。研究作者之一、美国西北大学心脏病学主任克莱德·扬西表示,美国非裔的高死亡率与基因关系不大,更多的与该国长期以来的歧视有关,这种歧视损害了几代非裔的在教育、住房和工作方面的机会。(海外网 张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vWpb7UIRd
2023-05-17 科技日报
随着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血脂异常等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之一,不少国家已经采用了多种方案积极应对,我国学者给出的方案则是——主动健康。“不同于疾病医学采用的对抗式、修补式的‘右手’防御策略,主动健康采用积极主动增强式、训练式的健康干预‘左手’进攻策略,是贡献给全人类的原创性中国方案。”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任李祥臣认为。 对于主动健康,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也认为,主动健康有助于解决14亿中国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主动健康与被动医疗“两手都要抓” 主动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目标,利用物理、心理等非药物手段,对人体施加可控刺激,激发并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和自组织能力,实现低成本可持续的健康保障新路径,构建人类健康医学新范式,开辟健康保障“第二战场”。主动健康涉及复杂性科学、大数据和AI技术、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新材料、中医现代化等多个领域。 “在主动健康管理中,既存在不确定性也存在独特的主动性。为了精准、科学地进行健康管理,就需要通过数学量化的方式探索主动健康的机理机制,加强相关研究。”青岛大学教授崔利荣提出。 与此相对的概念是被动医疗。传统的疾病医学或者说被动医疗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通过打针、吃药、手术等手段防御、治疗疾病。而主动健康则建立在复杂性科学基础上,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主动健康采用物理、心理、营养等主动进攻策略,使人体提高健康力、生命活力,进而保持健康状态。 疾病医学的“右手”策略与主动健康的“左手”策略是两种不同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当然,不能否认还原论和疾病医学的重大贡献。”李祥臣补充说。 吃好、睡好、运动好、心情好,一个都不能少 饮食、运动、睡眠、心理健康等在实现主动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介绍,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会导致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多种慢性疾病,而运动是改善脑健康的重要策略,有助于预防精神疾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当然,运动是良药,剂量也很重要。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唐炎认为:“同样的运动对不同人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个性化的运动比标准化的运动更重要。” 和运动一样,饮食也同样重要。海军军医大学教授章卫平认为,健康饮食和饮食干预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途径。当前,营养过剩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饮食干预是防治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延缓衰老、延长健康期的有效手段。限制热量摄入,限制盐、脂类、精致单糖等营养素的摄入在良好的膳食配方中必不可少。 除运动、饮食外,睡眠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西南大学教授张远表示,睡眠在身心机能调节、恢复和增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家学者应该从机理机制、技术研发、睡眠管理等方面深入研究,助力“健康睡眠,晚安中国”的口号落到实处。 智能感知技术让主动健康向前一步 无论是膳食配方、运动药方还是睡眠与心理处方,都是主动健康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些实践中,少不了技术的身影——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血糖仪、睡眠监测仪等智能感知和测度产品,它们为实现主动健康提供了技术保障。 过去,健康监测仪器往往应用在医院场景中,当人体处于稳定的状态时才能进行测量。然而,人体是运动变化的系统,单一的、静止的监测数据不能完整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当前,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在生活和工作场景下,对人体的生物信号进行长时程的实时无创监测。可穿戴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具有自适应、自诊断、自校正等功能,通过监测人的心率、血糖等多种指标,能够实现预防疾病的目的。 “当前,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也将对智能纺织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拥有广阔的市场。” 会议执行主席、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说。 不过,与会科学家认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主动健康的定义、技术方法和实施路径目前仍不清晰,尚需进一步厘清与研究。重庆大学教授钟代笛认为,当前主动健康行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尚不完整,检测和认证体系基础薄弱,阻碍了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高水平开放,不利于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主动健康行业领域的标准体系。”他表示。 李祥臣建议,应进行相关研究,探明主动健康的相关机理机制,建立人群队列,做好主动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推进重大项目;此外,还要落实一批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工程实施方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而在具体实践方面,他建议相关部门推动一批社会服务型项目进社区、进家庭,让主动健康惠及每一个普通人。(实习记者 骆香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7/c14739-32688049.html
2023-05-17 科技日报
春季是儿童长高黄金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很多儿童身高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而有些孩子却迟迟不见蹿个,因此很多家长纠结要不要带孩子去测个骨龄。 对于骨龄的重要性,在家长中也是众说纷纭。有些家长认为骨龄没什么用,孩子的身高都是天生的;而有些家长则认为通过管理体重、少吃补品和生长周期短的食物、采用药物抑制骨龄增长等方法抑制骨龄,可以让孩子长得更高。 那么骨龄究竟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抑制骨龄真的可以让儿童长得更高吗? 骨龄测定需经科学计算评估 骨龄,也就是骨骼的年龄,通过判定特定部位骨骼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化,来了解骨骼的成熟程度。骨龄是反映儿童体格发育状况、研判儿童发育阶段的重要指标。 测骨龄并不复杂,只需孩子配合完成一次左侧腕关节正位X光片拍摄即可。 拍完骨龄片后,医生一般会根据简单计数法、图谱法、评分法或者计算机骨龄评分系统等来进行评价。 “计数法即通过计算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评测骨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郑荣秀介绍,但该方法仅适用于3—7岁儿童,且误差较大,不能单用此法进行评估。 目前,国际上主要应用的骨龄评价方法是G-P图谱法和TW3计分法。 图谱法是将被检者的手腕部X光片与手腕部标准X光片图谱比较(标准图谱代表该年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以最相像的标准片骨龄作为被检者的骨龄。由于最早应用且应用最广泛的是1950年由美国人Greulich和Pyle设计出版的《手腕骨发育X线图谱》,因此这种方法也简称G-P图谱法。 G-P图谱法由于简便快捷,已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骨龄评估方法,但其所采用的图谱是基于欧洲白人儿童样本制定。 “由于种族差异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不同,G-P图谱法不能适用于所有人群,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随时更新。”郑荣秀指出,G-P图谱法主观因素明显,易导致判读一致性、准确性降低。 在计分法评估骨龄方面,目前TW系列评分法被广泛采用,该方法以欧洲、北美儿童为参照对象,其中被主要采用的是TW3法。“TW3法虽然准确,但流程复杂,判读一张骨龄X光片耗时长,不适用于我国门诊快节奏的工作。”郑荣秀说。 目前,以我国儿童为参照标准制定的计分骨龄评估方法是CHN法及中华05法。20世纪80年代,依据我国儿童大样本,我国制定了骨龄标准CHN法,该方法评价简单、快速,在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中华05法制定了适合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骨龄标准,比较精确,尤其适合对矮小、性早熟等异常骨龄片的孩子骨龄的判定,但弊端是该方法繁琐、复杂耗时。而计算机自动骨龄评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孩子长高潜力骨龄说了算 “通常情况下,骨龄与年龄一致,二者之间相差不超过一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李亚璞介绍,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些儿童的骨龄会提前或者落后。 影响骨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遗传因素,比如不同人群的骨龄、体格发育速度不一样;另外,科学的生活方式,比如均衡的营养状态、适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骨龄正常增长。 “作为医生,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存在影响骨骼发育的疾病。”郑荣秀举例,如骨龄提前类疾病包括性早熟、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卵巢颗粒细胞瘤、甲亢、单纯性肥胖伴身材增长过快;骨龄落后疾病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Turner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低、软骨发育不全等。 郑荣秀解释,维生素D和维生素A对骨代谢有重要作用,可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改建,维生素D、维生素A的缺乏均可导致骨骼发育落后;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骺板软骨的生长和成熟,性激素能增强成骨细胞的活动,参与骨的生长和成熟,而糖皮质激素对骨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钙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具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而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一氧化碳则抑制骨吸收。 一般而言,骨龄提前,提示生长潜能受损,可能影响成年最终身高。但如果骨龄落后,在没有正规治疗的情况下,孩子生长动力不足,也会影响未来身高。 “虽然骨龄的提前和落后可能会影响儿童最终的身高,但只根据一次骨龄结果判定成年身高是不准确也不科学的。”郑荣秀解释,一次骨龄预测,只能反映当时孩子的骨成熟度,而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线性动态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因此一定要结合儿童的发育水平、激素情况、营养状态由专业儿科内分泌医师综合评估,动态监测。 此外,由于骨龄预测成年身高是基于正常生长发育的儿童,对于疾病状态下,如生长激素缺乏、性早熟儿童而言,预测的准确性欠佳。 骨龄并不是越小越好 有些家长觉得,骨龄提前预示生长潜能受损,那么骨龄落后于年龄应该预示着生长潜力大。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如少吃生长周期短的食物、采用药物、打骨龄抑制针等方式抑制骨龄,使其落后于儿童实际年龄。 “骨龄和年龄的差值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个范围一般是1岁,并且二者的增长速度应该是相一致的。”郑荣秀表示,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或者骨龄生长速度越来越落后于年龄,也大概率是有疾病在作祟。因此,骨龄并不是越小越好。 “而且已经成长起来的骨龄是不能抑制回去的,药物只能延缓后续的骨龄进展速度。”李亚璞提醒,抑制骨龄的药物到底该不该用,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儿童生长发育医生评估。像中枢性性早熟儿童,使用性发育抑制针确实可以延缓骨龄发育。不过儿童在使用期间需要严密监测,家长们切忌盲目跟风使用。 “儿童最佳的生长状态是骨龄随生长发育合理生长,这需要从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三方面共同努力。”郑荣秀建议。 在健康饮食方面,平时应注意平衡膳食,做到营养均衡,无需额外添加补品,且骨龄增长与所食用食物的生长周期长短并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是正规途径得到的健康食品就可以。此外,可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促进钙质吸收。 儿童平时要注意管理体重,在骨骺闭合前,多进行摸高跳、跳绳等运动,可以刺激骨骼发育,促进骨骼线性生长,增加身高。 充足睡眠对于儿童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阶段分泌,尤其在夜间10点到凌晨1点间达到高峰。因此,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骨骼生长。 “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个动态发育过程,动态监测身高、骨龄变化,进行生长发育评价,是维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步骤。”郑荣秀建议,家长可以每隔半年或一年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生长发育门诊进行生长发育咨询、评估、随诊。(记者 陈 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7/c14739-32688054.html
2023-05-16 搜狐健康
一提到喝牛奶,很多人就有关于喝牛奶的各种小问号: “听说酸奶比纯牛奶好,真的吗?” “复原乳是假牛奶,不能喝吗?” “牛奶早上喝最好,是真的吗?” 那就先来一波答疑! 1.酸奶并不一定比牛奶好。酸奶和牛奶都是优质奶制品,蛋白质、钙含量同样优秀。 一喝牛奶就容易拉肚子的乳糖不耐受人群,选择酸奶时也要尽量选含糖量 / 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 2.复原乳也是牛奶的一种,本质上和牛奶是一家。复原乳是先把牛奶浓缩成奶粉,再还原成液态奶。用奶粉做原料,是因为相比鲜牛奶,奶粉不需要冷链保存,容易运输储存,更有利于厂家控制成本。 3.喝牛奶没有最佳时间,什么时候都可以,牛奶的营养又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空腹不能喝牛奶?消化功能正常、没有乳糖不耐受的人,空腹喝牛奶完全没问题。乳糖不耐受人群可以先吃些其它食物再喝牛奶,或者直接选择酸奶、低乳糖奶等。 一些人可能因为喝牛奶的传言,不敢放心喝牛奶,更多的人其实还没有喝够牛奶。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重视少年儿童健康,保障儿童生长发育。营养是健康的基础,是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根本保障。 乳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食物。科学食用乳品可以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减少儿童营养不良、预防慢性疾病发生。 一、乳制品对儿童健康的重要作用 乳制品营养全面,对提高儿童营养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牛奶营养全面且吸收率极高,可提供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A、维生素B等多种营养物质,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在促进睡眠、健脑益智、减少肥胖发病率、减缓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营养、免疫与肠道微生物具有稳态调节作用。 奶类具有“基础营养”和“活性营养”双重营养功能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儿童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牛奶及乳制品的消费已成为世界各国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儿童乳制品摄入量依然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促进儿童乳品消费提升的行动计划和科普工作不断开展,但儿童乳品消费水平低、城乡儿童乳品消费差距大、儿童乳品消费结构单一的问题仍较突出。乳品在儿童营养改善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当前儿童食物消费中最为突出的短板产品。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监测数据显示,3-5岁、6-11岁、12-17岁儿童平均乳品摄入量分别为56克/天、71克/天、75克/天,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每天300-500克相比,为推荐摄入量的1/7左右。 三、儿童乳制品的选择误区 一些家长在选购牛奶时可能有误区,认为含糖乳饮料、乳酸菌饮料等营养含量丰富,可以替代牛奶。 事实上,这些含糖乳饮料、乳酸菌饮料等都属于“含乳饮料“,并不是奶。 “含乳饮料”的钙含量通常只有真正酸奶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都不到;蛋白质含量也很低,哪怕有额外添加的大量乳酸菌提供蛋白质,通常也只能达到真正的酸奶的三分之一。此外, “含乳饮料”的配料表中,白砂糖通常位于第二位,含量仅次于水,因此多数也属于含糖饮料范畴。 家长在选择乳制品的时候,可以根据产品标签来辨别乳制品与“含糖乳饮料”。产品名称中含有“饮料、饮品、乳饮料”等字样的一般是含乳饮料,液体乳一般以纯牛奶、牛奶、酸奶等命名。此外,液体乳的配料表首位一般是生牛(羊)乳或乳粉, 而含乳饮料配料表首位一般是饮用水。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189129_674764?scm=
2023-05-16 搜狐健康
“医生,我家孩子刚上学没几天,怎么左边腮帮子比右边大这么多?” “大夫,我家小宝发烧39°多,还说两边腮帮子疼得很,您帮我看看。” “大家先不要着急,估计孩子得了腮腺炎,先做个超声检查看一下情况。” 腮腺炎?这病会传染吗? 这个也是多数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随小编一起认识一下腮腺炎~ 一、腮腺炎有多种类型,儿童常见的有三类: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此类少见,常见于新生儿或免疫缺陷儿童,或发生于全身消耗性疾病、腹部大手术后,或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常见致病菌是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等。初期形成散在腺泡内小脓肿,后期由多个小脓肿融合成较大的脓肿。 2、急性病毒性腮腺炎,又成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也可见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常在春季流行。 3、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病因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细菌逆行感染等有关。 !!课代表敲黑板!! 不是所有的腮腺炎都是传染病, 只有急性病毒性腮腺炎具有传染性,其他类型没有传染性。 二、临床表现 各类腮腺炎主要表现有发热,一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大,腮腺肿痛。复发性腮腺炎表现为间歇性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较流行性腮腺炎稍轻。 三、典型超声表现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腮腺体积增大,实质回声减低,分布不均匀,实质内可见散在片状液性暗区,暗区内密集细小光点。彩色多普勒显示:腮腺实质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2、急性病毒性腮腺炎:腮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形态饱满,实质回声增强,分布欠均匀,内可见散在裂隙样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腮腺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3、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腮腺弥漫性体积增大或大小正常,内部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腮腺实质内多发或散在结节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腮腺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课代表再次敲黑板!! 腮帮子肿大除了腮腺炎之外,还需要超声检查排除 有无合并颌下腺炎,超声表现为:除腮腺肿大外,患侧颌下腺肿大,形态饱满,实质回声欠均匀,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另外, 还需要排除颈部淋巴结炎, 超声表现为:患侧腮腺、颌下腺大小形态基本正常。淋巴结形态圆钝饱满,呈串珠样,部分融合,淋巴门可见,皮髓质分界尚清或欠清,周边软组织肿胀增厚,肿大淋巴结内可见树枝样血流信号。 发现孩子腮帮子大,该怎么办? 首先,家长朋友莫要惊慌,先带孩子到我院感染门诊咨询,医生会结合超声检查、生化指标及孩子临床症状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诊断及治疗。 西安市儿童医院 超声科开展儿童浅表器官超声检查多年,具有丰富的诊断经验。除了甲状腺、涎腺、眼球等各浅表病变外,还包括各类先天畸形的诊断,如鳃裂畸形、脐尿管畸形、卵黄管畸形、脉管畸形、两性畸形等等。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140964_141656?scm=
2023-05-16 搜狐健康
随着小李最后一次投篮偏出 他所在的队伍 遗憾地输掉了篮球赛 赛后,小李摘下了眼镜 揉了揉自己酸涩的双眼 “ 唉!最后看篮筐都是重影的...” 这是怎么回事? 他的两只眼睛一只是300度近视,另一只是正常的。平时 如果不戴眼镜,看东西不立体,走路时还容易磕磕碰碰,仿佛用二次元视角活在三次元的空间里。而 戴上眼镜后,看到的物体“一眼大一眼小”,如果盯着看时间久了,还经常感到头晕恶心、天旋地转。 平时在学习中,小李相比其他同学更容易觉得头晕难受,学习效率状态也不高。而到了球场上,一到零度角,由于没有篮板作为参照物,光看篮筐投篮经常掌握不到距离,准头太差。 来到医院检查之后,医生告诉小李,他的症状是因为“屈光参差”导致的。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的小李非常疑惑,什么是屈光参差?出现屈光参差该怎么办? 屈光参差是什么? 屈光参差是指同一个体两眼屈光度不同的屈光状态, 通常定义为两眼相差100度以上。 屈光参差通常包括 近视性屈光参差和 远视性屈光参差两种,近年来,我国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的近视性屈光参差可破坏双眼视功能,导致斜视、重度视疲劳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择业与生活质量。 为什么会出现屈光参差? 临床研究表明,造成屈光参差的主要因素有4类。 一是 遗传因素,父母或兄弟姐妹出现屈光参差的家庭中,孩子也出现屈光参差的概率较大。 二是 屈光因素,如双眼周边离焦量、散光值等差异可能是影响屈光参差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 双眼视因素,双眼功能不协调,调节和集合功能异常,可能促进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发生发展。 四是 读写姿势不良,经常歪头写字、看手机等容易造成屈光参差。 出现屈光参差该怎么办? 常规眼镜并不是解决屈光参差问题的好方法,因为不同度数的眼镜对于物体的成像大小不同,眼睛很难适应,而且容易产生视疲劳。 目前, 近视性屈光参差矫治的方法,主要是各类 隐形眼镜,如角膜塑形镜、软性隐形眼镜等,以及各类 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适合度数已经基本稳定的成年患者,主要包括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全飞秒SMILE,飞秒LASIK,准分子激光表层手术)和ICL植入术。在全面的眼部检查后由屈光手术医生和患者讨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以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通过这些矫正方法,患者更容易适应,并有利于改善双眼的功能,降低患者的视疲劳。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087659_100743?scm=
2023-05-16 搜狐健康
目前,肺癌是我国发病率 第一的恶性肿瘤 其治疗疗效和疾病分期息息相关 如何做好肺癌的防治呢 今天我院药学部专家和大家聊聊 肺癌防治的那些事儿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一、如何预防肺癌? 预防肺癌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肺癌的危险因素。中国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包 括: (1)吸烟和被动吸烟。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香烟在点燃过程中会形成60余种致癌物。烟草中的亚硝胺、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苯并芘等,是对呼吸系统致癌性很强的物质。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研究发现COPD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分别是无COPD者的1.43倍和1.57倍。 (3)职业暴露。多种特殊职业接触可增加肺癌的发病危险,包括石棉、氡、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 (4)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肺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要想做好预防,建议尽量避免或减少以上危险因素的暴露。对于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肺癌,意义重大。 二、如何发现早期肺癌?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有利于发现早期肺癌,提高肺癌的生存率。 低剂量螺旋CT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X线胸片的4~10倍,建议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为高危人群: (1)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2)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患有COPD。 (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至少1年。 (5)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注 1: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注 2: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三、肺癌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等。如果不幸确诊肺癌,不必过度恐慌。目前肺癌的治疗药物比较多,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细胞毒药物,也就是常说的化疗药物。这类药物使用时间最长,治疗肿瘤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二是靶向治疗药物。具体包括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两大类,前者如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能否使用此类药物一般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有指征时方可使用。小分子化合物类药物包括使用前需要检测靶点的药物,如吉非替尼、阿法替尼、阿美替尼等,也包括使用前无需检测靶点的药物,如安罗替尼、阿帕替尼等抗血管生成的药物。 三是免疫治疗药物。这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时间较短,仅十多年。这类药物使用前通常需检测PD-L1的表达水平,决定能否用药。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个体化选择上述药物。 四、如何正确口服抗肿瘤药物? 近年来, 口服抗肿瘤药物由于服用方便,对生活、工作影响相对小,广泛用于肺癌的治疗。口服抗肿瘤药物的服用方法通常包括:餐前、餐时、餐后和空腹等。餐前通常指吃饭前半小时。餐时指吃饭时随餐与食物同服。餐后通常指吃饭后半小时。空腹则指吃饭前1小时或吃饭后2小时。 不同的口服抗肿瘤药物服药方法不同。如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建议早餐前服用,需要注意高脂饮食可降低安罗替尼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其疗效。有些药物需随餐与食物同服。餐时服药一方面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另一方面食物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如塞瑞替尼胶囊、哌柏西利胶囊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服药时还需饮用一大杯水,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风险。另一些药物需要餐后服用,如马来酸吡咯替尼片和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部分药品的服用对进餐还有要求,如瑞戈非尼片,需要低脂早餐后服药,因为高脂饮食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影响其疗效。 部分药物需空腹服用。如食物可降低马来酸阿法替尼和盐酸厄洛替尼的吸收,为避免影响疗效建议空腹服药。甲苯磺酸拉帕替尼与食物同服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需空腹服用。 五、如何判断肺癌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通常有两种方法来帮助医生判断治疗疗效。 一是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病灶的大小变化,缺点是费用相对高。 二是实验室检查,通过抽血分析肿瘤标志物数值的变化判断疗效,优点是检测较为方便,缺点是有假阳性可能。以上两种方法通常需要配合使用,具体检测及频次由医生决定。对于患者来说,可以通过比较自身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初步判断治疗疗效。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159638_132736?scm=
2023-05-16 搜狐健康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慢性肾脏病就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尿检异常,血液检查肾功能指标的异常,以及影像检查发现泌尿系统结构和肾脏病理学的异常,并且这种异常持续超过3个月。 慢性肾脏病根据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分期,一共分成5级,1和2级肾功能正常,3级以下为异常,5期为终末肾脏病期,这一期的部分患者开始进入肾脏替代治疗。 慢性肾脏病的原因 以往,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和引起尿毒症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肾炎,其次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囊性肾病、高尿酸性肾病和其他原因。 但近10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递增,新发糖尿病肾病也逐渐增加,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衰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移植的总数虽然还是第2位,但是每年新进入肾脏替代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已慢慢超过肾小球肾炎,排在第1位。 由于糖尿病发病人群的巨大,大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肾脏病变,这个数字也不容小觑;另外高血压病和各种代谢性疾病引起慢性肾衰的比例也是逐年增加。 慢性肾脏病的表现 慢性肾脏病典型的表现:浮肿、蛋白尿、血尿、尿少等。这些往往是慢性肾炎的表现,慢性肾炎在年轻人常见。 大多数的慢性肾脏病早期并没有特殊的表现,许多患者早期没有以上表现,发现时已经肾功能受损,或者有些患者直接进入尿毒症,因此有人也会把肾脏病叫做“沉默的杀手”。 肾脏损害是隐袭进展 除了一部分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或者恶性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是急性的,大多数的肾脏疾病都是隐袭进展的,也是有据可循的,我们看看以下2个病例。 01 案例一 A女士,65岁,2023年3月中旬在外院检查发现血肌酐380umol/L.(正常女性84)。 自述一年内肌酐进展快,按照性别年龄、体重和肌酐,已可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伴有高血压病3级,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贫血(治疗中)、代谢性酸中毒。 看化验检查,2018-2019年期间血肌酐在110-140umol/L,之后没有检查,尿检蛋白和红细胞不多。 追问病史,高血压病史30多年,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10年,糖尿病5年,血压最高时高压至少在200以上,血压和血脂的控制不详。患者自述贫血改善感觉尚好,乏力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从患者提供的病史来看,慢性肾脏病的原因是多因素的: 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不大,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年龄等引起的缺血性肾病的可能性大,疾病的病程30年左右,各种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均没有很好控制导致慢性肾脏病进展到接近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02 案例二 B先生,49岁,因胸闷憋气,血压230/130mmHg收入急诊,发现血肌酐超过1100umol/L,血色素6g/L。 董先生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3个月前还有长途旅游,但是化验的结果提示贫血严重,肾脏萎缩,高磷低钙,多项指标提示慢性。 因为疾病缓慢进展,机体也在慢慢代偿,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如感染、劳累等诱因,代偿不能继续,患者的各种不适表现才显现出来。 如何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由于肾脏损害的特殊性,仅依靠患者的自我感觉不准确,需要到医院检查。 肾脏既可以自身发生问题,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脏肿瘤;全身的各种疾病也可以累及肾脏,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药物等。 因此定期检查肾脏,尤其对于有基础慢性疾病的患者,关注肾脏有无受累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 是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人群 微量白蛋白尿出现意味了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受损,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高。 从肾功能损伤、慢性肾功能不全,到尿毒症正在透析的患者来看,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远远高于没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透析患者比没有透析的同龄患者高约20倍。 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感染。 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1. 有肾脏检查异常的患者每年至少完成一次的肾脏专科筛查; 2. 有各种基础病的患者,每年应咨询肾内科医生一次,详细评估各种疾病可能对肾脏的影响; 3. 咨询家庭医生,多方面总结目前总体治疗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只要做到早期发现,积极控制,将危险指标控制到安全范围,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就会得到控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减少,即使进展到慢性肾功能不全,大多数的患者都不会进入到尿毒症。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134669_637034?scm=
2023-05-16 搜狐健康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有嗳气、反酸、腹胀等肠胃问题,我们通常以为这是自己饮食不规律或经常熬夜导致的偶尔不适:多喝热水就好了。 但实际上,这很有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怪!作为近年来混得风生水起的“网红细菌”,它不但成功引起了世卫组织的重视(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义为Ⅰ类致癌因子),还让一批无良商家蹭热度赚了一波智商税(如杀幽牙膏)。 今天,春雨君就来给大家科普一波: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会有哪些后果?没有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要不要治疗?根治后会不会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 “太长不看”版: 1.在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都很高,平均值在50%左右 2.幽门螺旋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 3.大多数感染者是没有症状的 4.不管有没有症状,一旦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最好接受根除治疗 5.目前推荐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主要是铋剂四联,周期10~14天 幽门螺杆菌与诺贝尔奖 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Warren)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中首次分离并成功培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p),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只是这样描述,你可能会说:不是吧阿Sir,只是发现一种细菌,就拿到诺贝尔奖了? 不要小瞧幽门螺杆菌的威力。Hp的发现是20世纪后期胃肠病学领域的重大事件, 开启了胃微生物学的新时代,它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及治疗理念, 现已证实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 淋巴瘤的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与其他致病菌不同的是,它非常“专情”,就喜欢定居在人胃黏膜层表面, 人是幽门螺杆菌唯一的宿主。 在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都很高,平均值在50%左右。其中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较高( 55%->95%) ,发达国家则较低。 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的Hp感染差异较大。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在40%-50%,而在西藏、甘肃等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能达到70%以上。 而且吧,幽门螺杆菌还喜欢“宿主从娃娃抓起”,许多人的感染都是在儿童期 (10岁以前) 获得的,而Hp一经感染, 若不采取根除治疗, 将终生携带。 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目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 口-口传播比较好理解,如家人、朋友共餐时未采用公筷、未进行分餐,爷爷奶奶将饭嚼碎后喂孩子,父母对婴儿的亲吻,爱人之间的亲吻都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粪-口传播......当然也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食用了被排泄物污染了的水源和食物,及上完厕所后不洗手均可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比如你在水库池塘野泳的时候,发现上游就有个“野厕”的 喝进去的水是全恶心吐了,一起进去的幽门螺杆菌可能就定居了。 大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 幽门螺杆菌之所以能遍布世界各地,不仅在于它能于胃酸中存活,还在于它们普遍比较“苟”。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不适、疼痛、进食后饱胀、反酸、暖气、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周期性、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数感染者其实是没有症状的(70%)。 从预防胃癌的角度来说,即使没有症状,一旦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也最好是接受正规的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组织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集聚,进一步形成活性氧自由基,造成胃黏膜坏死,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一系列胃肠疾病,甚至胃癌。 尤其是有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长期服用非甾体药物等人群,属于胃癌的高危群体,更应该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去医院专门检测,或体检的时候加一个“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即为感染。 根治后会再复发,治疗没有意义? 目前推荐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主要是铋剂四联(铋剂+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治疗时间约为10~14天,90%以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以被根除。 需要点明的是,指望“杀幽牙膏”来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毕竟牙膏只是在口腔里chua chua chua,又吃不到胃里去,即使有少量幽门螺杆菌被反酸带到了口腔里,那也只是“虾兵蟹将”而已,牙膏根本撼动不了幽门螺杆菌的大本营。 医学上使用四联疗法,短期服用铋剂的安全性很高,短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也很少有不良反应,但服用抗生素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 目前推荐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等,不同的抗生素会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如甲硝唑+四环素会引起恶心、呕吐,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皮疹,克拉霉素+甲硝唑会引起口苦、金属味、舌苔厚腻等。 很多人担心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这么高,即使自己扛过了两周的不良反应,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出去聚了个餐吃了个饭,不是又感染了吗?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感染根除后的复发率并不高。幽门螺杆菌比较“欺软怕硬”,大多数人都是在儿童期感染的,成年人其实是不易感群体。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之后的复发率比较低,只有1.7%-2.8%。 总之,感染幽门螺杆菌虽然可能没有症状,但一定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不管是出于疾病预防还是控制传染的角度,一旦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没有特殊的身体原因的话,都应该进行根除治疗。家庭成员之间最好也进行分餐制,尤其是大人不要对小孩子进行咀嚼喂饭,既不卫生也不健康。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6150831_313701?scm=
2023-05-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王大爷患有慢性疾病,每隔半个月都要去社区医院复诊、开方、取药。他腿脚不利索,常常要等到家里人有时间陪同前往的时候才能去医院。 就在不久前,王大爷楼下的药房接入了智能问诊系统,在药房内就可以完成复诊及取药流程,省时省力。若想在线同医生进行进一步沟通,只需使用手机登录即可,还能随时翻阅问诊记录,更好记录自身健康情况。 这一整套智能系统叫作“智云问诊”,由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匡明带领团队研发。在匡明看来,数字化可以为智慧医院建设更好赋能,提升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能让患者更好受益。如今,他与团队正将数字化管理系统带到药房,希望能通过应用新技术,为传统药房插上智慧双翼。 寻医问药更便捷 滑开手机,便能在线问诊;来到楼下药房,就能便捷续方……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智慧医疗等新医疗业态频频涌现,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已达3.63亿,数字医疗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匡明认为,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仅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中,都对医疗数字化提出了要求,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记者注意到,如今从前端的制药企业、医药供应链到后端的医院、药房等,都已逐渐开展了数字化建设。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主力军和主阵地,公立医院正在通过数字化理念、方法及手段,从“信息化”转向“智慧化”。而与此同时,对于医药供应链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后,内部经营效率将有所提高,在强化药房智慧管理方面,也将进一步凸显互联网医疗的可挖掘价值。 连接医院与药房 今年1月,智云健康与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派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通过业务合作及股权投资,在药品销售及采购、仓储及供应链协调、民营医院集团采购组织及药店SaaS(意为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解决方案等领域进行战略合作,进行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新尝试。 匡明表示,在过去,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方式重在将医院的线下服务搬到线上,但对于推动整个数字医疗运转来说,与“药”相关的处方流转等功能,同样需要纳入系统设计之中。作为医药流通的重要载体、基础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外医疗的重要补充,药房的数字化转型也很重要。 “当药房SaaS承担起部分远程问诊、电子处方、处方审核、指导用药等功能,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执业药师的供求矛盾,降低药房的运营成本。我们希望可以连接医院与药房,同时,我们与医院还可以进一步搭建个人慢病管理平台,为患者提供‘平台问诊+在线指导’的多层次健康服务。”匡明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7/c14739-32688002.html
2023-05-17 新华网
截至目前,在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全覆盖的基础上,所有统筹地区均已开通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如何了解自己异地就医是否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哪些机构可以直接结算?怎么做才能在医院直接结算……国家医保局就与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相关的热点问题,回应公众。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享受相关待遇? 自己是否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参保人需要先按照参保地规定进行门诊慢特病资格认定。 参保人完成异地就医备案后,可以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在“异地备案”服务专区,点击查询服务下的“异地就医更多查询”,选择“门慢特资格”,查询自己的门诊慢特病资格认定信息,以及按照参保地要求选择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信息。 如何查询参保地是否开通相关服务? 参保人应主动了解参保地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政策,这有利于参保人更好地享受相关服务。 目前,已经开通直接结算服务的统筹地区准备了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告知书。参保人可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在“异地备案”服务专区,点击查询服务下的“异地就医更多查询”,选择“门慢特告知书”,了解参保地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政策、流程等内容。 哪些医疗机构可以跨省直接结算? 目前,各地正在有序扩大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参保人就医前,需先查询就医地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慢特病结算开通情况,可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在“异地备案”服务专区,点击查询服务下的“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查询”,选择就医地,输入定点医疗机构名称,查询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慢特病结算开通情况及支持病种;也可以点击“更多筛选”,在“开通类别”中选择门诊慢特病,查询就医地开通的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 怎么做才能在医院直接结算? 参保人持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到已开通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在门诊挂号、就诊、结算等环节,需主动告知跨省就医参保人身份和享受的门诊慢特病病种资格。 定点医疗机构需查询获取门诊慢特病病种资格认定信息,方便医生提供合理诊疗服务。医生会按照就医地管理要求,专病专治,参保人在结算窗口持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结算,本次就医属于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的医疗费用按照病种单独结算;如果同时发生了与门诊慢特病治疗无关的其他医疗费用,会按普通门诊费用和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分开结算。 哪些门诊费用暂时不能直接结算?怎么办? 考虑到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报销水平不同,为了避免影响参保人待遇水平,减少定点医疗机构反复退费重结的事务性负担,以下两种情况仍然需要参保人回参保地手工报销: 一是如果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没有开通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所有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都不能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注意不要按照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需按参保地规定在定点医疗机构全额自费结算后,回参保地手工报销。 二是如果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了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但是参保人的门诊慢特病不属于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也不能实现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参保人也不要按照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需按参保地规定在定点医疗机构全额自费结算后,回参保地手工报销。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7/c14739-32688066.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