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324

发布时间:

2023/03/24

浏览次数:

2970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3-2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结核病防控为何这么难?中疾控主任道明原因

2023-03-2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24日电(张尼 宫宏宇)“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以及缺乏具有良好保护力的疫苗。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采取了这么多努力和措施,却仍然难于控制的原因,而且不时还有新的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出现。”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国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费用平均约16万元

3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多年来,结核病高发一直是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1060万结核病患者,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0万,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

沈洪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以及缺乏具有良好保护力的疫苗。另外,结核病通常起病比较缓慢,发病隐匿不容易早期发现,在人群聚集的场所易于造成传播。

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患者还面临着医疗负担问题。

沈洪兵向记者介绍,从治疗费用看,目前结核病免费治疗只包括一线抗结核药物,也就是普通(敏感)结核病治疗的药物费用,不包括辅助治疗的药物。耐药结核病治疗主要靠医保,但保险支付比例低(全国约在50-70%的水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平均约16万元,费用负担较高。

国家出手为患者减负

事实上,对于减轻患者负担问题,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

今年2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两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落实国家医保局相关文件精神,将耐药结核病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可参照住院管理和支付。对治疗耐药结核病效果良好、价格较为昂贵的二线抗结核药物不纳入药占比计算范围。同时,提倡各地以省级为单位,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此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就曾对媒体表示,为推动在2030年前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他建议推进肺结核免费医疗。

在张文宏看来,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但结核流行形势仍然严峻,往往有患者因经济原因不能完成治疗而造成不能阻断疾病的持续传播。

他曾建议,要建立实施结核病免费医疗多渠道综合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地方兜底政策做到应治尽治;加大中央财政对结核病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力度。

“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晓率比较低,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是可以提高的,积极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通风、作息规律、营养均衡等。”沈洪兵强调。

沈洪兵认为,中国正朝着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2030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的目标努力,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无结核社区”行动等综合防治措施,开展多部门的合作和百千万志愿者的结核病防治宣传行动。希望通过多方努力,中国能够真正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CidwBxElr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3-03-23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举措。《意见》公开发布后,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强化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不断减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应对新冠疫情,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对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举措,着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公共卫生和基层服务等薄弱环节,加强机构管理和分工协作,优化服务提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要,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什么?

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意见》还分阶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5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力现代化。以基层为重点,落实预防为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强化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提升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二是加强分工合作,促进分级诊疗,推进体系整合化。围绕区域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防治结合等工作,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三是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体验,推进服务优质化。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提高技术水平,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解决影响群众看病就医体验的突出问题。四是加强科学管理,压实责任,推进管理精细化。加强和改进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功能定位,实现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动力,推进治理科学化。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如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

《意见》要求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抓住“人才”和“机构”这两个关键点,着力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落实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激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优化布局结构。

二是按照功能定位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标准,构建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巩固基层服务网底,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强化县级医院龙头地位。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辐射提高全国和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扩大康复和护理等接续性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健康需要。

五、如何促进体系整合,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

《意见》要求立足于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通过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在纵向和横向上推进体系整合,实现“上下结合”、“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

在纵向上,促进“上下结合”。一是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网格化布局城市医联体,形成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乡一体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二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服务队伍,增加签约服务供给,丰富签约服务内涵,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在横向上,一是促进“防治结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完善网格化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促进“医养结合”。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老年人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

三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深入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

六、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意见》提出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增强服务的连续性、便捷性和舒适性。

一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

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加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医药器械研发体系与能力建设,依托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强化科研攻关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三是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健全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建立重大急性病救治中心和慢性病联合门诊等,促进服务连续性。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便捷性。改善就诊环境,加强医患沟通,促进人文关怀,落实优质护理,增强服务舒适性。

七、如何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效能?

《意见》提出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提高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效能。

一是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二是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强化质量控制、风险防范和绩效考核。

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基层功能定位和服务特点的评价评审体系,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将服务质量数量、运行效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八、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体系治理能力和水平?

《意见》提出要加强联动改革,深化筹资机制、编制人事薪酬和综合监管改革,发挥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在完善卫生健康筹资机制方面,一是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责任。二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三是完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为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提供有效的引导机制。

在深化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合理制定并落实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推动医疗联合体内编制分别核定、统筹使用,人员统一招聘和管理。二是落实“两个允许”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薪酬水平,落实有关分配激励政策。

在强化综合监管方面,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工作体系,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依法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完善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加强责任追究和联动问责。

在加强信息化支撑方面,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交换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跨部门、跨机构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强化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

九、如何确保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任务的落实落地?

《意见》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领导责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因地制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点任务分工,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并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落地。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tigs/s7846/202303/ee85ffdf0cc74ca986b1dfe5898a4029.s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防痨协会临床分会积极参与2023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

2023-03-23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324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国家疾控局日前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进一步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发挥专业机构和防治人员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健康促进水平,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321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北京防痨协会主办,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所协办的“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北京市主题活动”在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举行。北京防痨协会临床分会委派秘书长、常委、委员数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及义诊活动,为前来咨询的居民解答结核病相关的疑问,宣讲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发放宣传品。

另外北京防痨协会临床分会还组织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由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等发起的“第四届324线上大义诊活动”,组织结核病专家为因各种原因导致就医困难的患者提供线上诊疗服务,通过全国结核病互联网诊疗平台(百医通平台),实现医务人员和患者“医患无间”密切沟通,开展免费咨询和诊疗服务。

今后,北京防痨协会临床分会将继续配合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做好结核病防治的健康促进,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结核病防治的氛围,努力实现终结结核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5940/2023/3/1679533343236.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

2023-03-24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众多古植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被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众多古植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历史。西方古植物学家对于被子植物起源一直持有的观点是:白垩纪之前没有被子植物。然而,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化石证据才能给出最终结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古生物教研室教授孙柏年与博士研究生韩磊、宁夏地质博物馆与西北大学等,利用Micro-CT技术对来自我国西北地区中侏罗世地层中的一类化石材料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该研究确认了这些侏罗纪化石的被子植物属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命》(Life)上。

    这些化石来自我国西北的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地。研究人员将这些化石命名为美丽青甘宁果序(Qingganninginfructus formosa)。该化石此前曾被认为是裸子植物,被命名为美丽镰鳞果。此次科研团队通过对三维保存的被子植物化石标本进行Micro-CT研究,观察到保存在果实内部具双层珠被的倒生胚珠,这正是判断其被子植物属性的关键特征。

    上述发现确认了被子植物在侏罗纪的真实存在,并表明了当时在中国西北地区被子植物广泛分布并达到了一定的繁盛程度。这是目前西北地区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记录。该化石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

  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美丽青甘宁果序及其内含的胚珠/种子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5c2e6384968.html

返回目录>>

 

积极开展本草考古 开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路

2023-03-24    科技日报

 

  “要用好本草考古这把钥匙,让中医药历史活起来,从而解答中医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要科学问题,阐释人类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程,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辟新的路径。”318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办的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

  黄璐琦介绍,中国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在古代称为本草,因此中国的药物考古又称为本草考古。本草考古就是应用现代考古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的药物及其相关遗存为对象,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发展和利用药物的历史和规律,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理清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

  我国对药物遗存的鉴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15年,在黄璐琦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开始开展本草考古研究,2018年,又将科技考古引入中医药研究,在《科学通报》提出“本草考古”新领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袁媛表示,团队前期在本草考古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性研究,也有很多突破性发现。例如,灵芝的起源研究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秦汉时期提前到距今6800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地黄炮制品研究,将我国米蒸法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团队还因发现迄今最早中药辅料炮制品,获2019年全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种质与产区是道地药材的核心要素。道地药材的种质或产区发生变迁,将影响临床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彭华胜介绍,会上启动了“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项目,该项目共设立4个课题,拟通过系统调查我国考古出土的本土药材文物、外来药材文物及宫廷药材文物,基本摸清我国药材文物现状,复原药材文物的时空信息;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种质溯源技术体系,完成前胡、大黄、白芍、巴戟天4种代表性道地药材的种质溯源研究;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产区溯源技术体系,完成10种清代道地药材的产区溯源研究,为道地药材正本清源提供考古学依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301.html

返回目录>>

 

软体机器人迈向绿色 可生物降解人造肌肉问世

2023-03-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23日电 (记者张梦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奥地利约翰内斯开普勒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联合团队以软体机器人的可持续性为重点, 合作设计了一种基于明胶、油和生物塑料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人造肌肉。相关论文2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研究团队展示了这种可生物降解技术的潜力,在使用寿命到期时,这些人造肌肉可被丢弃在市政堆肥箱中,6个月之内就会完全生物降解。

研究人员表示,加速发展的软体机器人领域迫切需要可持续材料,特别是对于一次性应用,例如医疗手术、搜救任务和危险物质处理等。未来的机器人不会在产品寿命结束时堆积在垃圾填埋场,而是成为植物生长的堆肥。

研究团队此次建造了一种名为HASEL的电动人造肌肉。HASEL像是充满油的塑料袋,部分被一对电极覆盖,通过在电极上施加高电压让其收缩,就像真正的肌肉一样。HASEL变形的关键要求是构成塑料袋和油的材料都是电绝缘体,可承受带电电极产生的高电应力。

研究表明,由一种特定材料组合制成的HASEL甚至能够在数千伏电压下承受10万次驱动循环,而不会出现电气故障或性能损失的迹象。

团队称,这种新材料系统出色性能的展示,意味着可生物降解材料将被视为构建机器人的可行选择,更有望激励其他材料科学家创造具有优化电气性能的新材料。

该研究是朝着软体机器人技术范式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绿色技术的日益普及,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建造人造肌肉将为未来机器人技术铺平道路。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CiyDAMW2g

返回目录>>

 

英媒:1/5英国人有“厌音症”

2023-03-2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22日报道,英国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近20%的英国人患有“厌音症”,即对某些声音感到讨厌、排斥,听到这种声音就想抵制或逃避,甚至会产生愤怒、无助、恐慌等负面情绪。

该研究举例称,有人对别人咳嗽、擤鼻子、清嗓子或者嚼口香糖的声音感觉不适,但要是自己亲近喜欢的人发出这种声音而自己感到不适,又会觉得是自己不对。

研究人员还发现,虽然有18.4%的人受“厌音症”困扰,但只有2.3%的人认为自己患有“厌音症”,而只有13.6%的人听说过“厌音症”。上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近出版的PLOS One期刊上。

“厌音症”一词此前也被译为“恐音症”,但从词源来说,这个词的正确表述应为“厌音症”,即“讨厌”而非“恐惧”声音。此外,根据“厌音症”的表现,也有人将其称为“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CjOCGW6NO

返回目录>>

 

“甜品脑袋”真与大脑偏好有关 高脂高糖食物易“上瘾”原因揭示

2023-03-24    科技日报

 

  巧克力棒、薯片和薯条……为什么人们在超市里一看到这些就“走不动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新陈代谢研究所与美国耶鲁大学一项合作研究表明,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会改变人们的大脑:如果人们经常吃这些食物,哪怕只是吃得很少,大脑也能“学会”在未来准确地让人们再次摄入这些食物。相关研究22日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

  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不健康、会让人发胖的食物?这种偏好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研究人员解释说,人们吃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倾向,主要是大脑会学习这种偏好。

  为验证这一假设,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给一组志愿者每天吃一小块高脂肪高糖含量的布丁,为期8周;另一组吃的布丁则含有相同数量的卡路里,但脂肪较少。研究人员在试验开始前,以及8周后对志愿者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在8周后,食用高脂高糖布丁的那组人中,其大脑对高脂高糖食物的反应大大增强。这尤其激活了多巴胺能系统——大脑中负责动机和奖励的区域。

  对大脑活动的测量表明,当人们摄入薯片和可乐后,大脑会重新建立连接,下意识地学会偏爱这些食物。大脑的这些变化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更喜欢含有大量脂肪和糖的食物。

  在研究期间,相比第二组志愿者,第一组志愿者没有增加更多的体重,他们的血液指标,如血糖或胆固醇,也没有变化。然而研究人员认为,在试验结束后,第一组志愿者对含糖食物的偏好将持续下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98.html

返回目录>>

 

“新生儿基因组”计划拟对10万名婴儿测序 将筛查约200种罕见遗传疾病

2023-03-24    科技日报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日报道,英国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对10万名新生儿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绘制婴儿完整的遗传指令集。这将成为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有望对儿童医学产生深远影响。

  耗资1.05亿英镑的“新生儿基因组”计划由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下属的“英格兰基因组”主导,将筛查约200种罕见的遗传疾病。

  英国目前常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采用足跟血检测,可检测9种罕见病,包括镰状细胞病和囊性纤维化等,但有些疾病无法通过这一方法检测出来,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该疾病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生长,每15002000名英国婴儿中就有一人罹患这一疾病。这种疾病由甲状腺缺失或发育不足所导致,可用廉价的常规药物甲状腺素激素治疗,但如果治疗没有在“出生后6个月内”开始,一些神经发育后果就无法预防或逆转。“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将检测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研究团队称,除了检测罕见病症,“新生儿基因组”计划也有望缩短患者出现症状与最终被诊断出遗传疾病之间的时间。加速诊断过程并尽快治疗,可阻止许多严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其他国家也在开展类似的测序计划。如澳大利亚为其基因组计划投资超过5亿澳元;“所有美国人”项目将历时5年,对100万美国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阿联酋也在创建本国的参考基因组,以调查各种遗传疾病对该地区不同人群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300.html

返回目录>>

 

细胞疗法+生物电子疗法动物实验显示——“生物融合”装置有助恢复瘫痪肢体功能

2023-03-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23日电 (记者张佳欣)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神经植入物。在对实验鼠进行的研究中,科学家使用该生物融合装置改善了其大脑和瘫痪肢体之间的连接。虽然在将其用于人类之前还需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测试,但对于截肢者、失去肢体或肢体功能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进展。研究论文2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该装置结合了柔性电子装置和人体干细胞,即人体可重新编程的主细胞,以更好地整合神经和驱动肢体功能。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将活的人体细胞与生物电子材料相结合,他们创造了一个系统,能以更自然、更直观的方式与大脑交流,为假肢、脑机接口,甚至增强认知能力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之前使用神经植入物恢复肢体功能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疤痕组织往往会在电极周围形成,阻碍装置和神经之间的连接。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生物兼容的柔性电子装置,它足够薄,可连接到神经末梢。然后,他们将一层重新编程为肌肉细胞的干细胞放置在电极和活体组织之间。该装置与宿主身体结合,防止了疤痕组织的形成。这是第一次以这种方式将诱导多能干细胞用于生物体。

  该装置植入大鼠瘫痪的前臂。干细胞在植入前已转化为肌肉细胞,并与大鼠前臂的神经整合。虽然大鼠的前臂没有恢复运动,但该装置能够从大脑中接收到控制运动的信号。如果连接到神经的其余部分或假肢,该装置可帮助恢复运动。

  在为期28天的实验中,细胞在电极上存活了下来,这是第一次有证据表明细胞可在这种实验中存活如此长时间。研究人员表示,将两种先进的神经再生疗法,即细胞疗法和生物电子疗法结合到一个装置中,可克服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提高功能和灵敏度。

  恢复瘫痪者肢体功能的尝试,目前有很多种,但与其他技术相比,用生物融合装置改善大脑与瘫痪肢体之间联系的方法具有多种优势:更容易集成、具有长期稳定性、装置体积非常小,尤其是最后一点,这意味着植入时只需要进行锁孔微创手术。同时,因为使用的是现成的细胞,新装置也是一种高度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返回目录>>

 

每月用药1次!痛风新药两项III期研究成功

2023-03-24    医药魔方

 

    321日, Selecta BiosciencesSobi公布了两项III期研究(DISSOLVE I DISSOLVE II)的积极关键结果。这两项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两

321日, Selecta BiosciencesSobi公布了两项III期研究(DISSOLVE I DISSOLVE II)的积极关键结果。这两项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两个不同剂量水平的SEL-212在成人慢性难治性痛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痛风属于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因为促炎性尿酸钠(MSU)晶体沉积引发剧烈疼痛和衰弱性炎症性关节炎。慢性难治性痛风患者往往存在高组织MSU负担,可导致痛风频繁发作和慢性关节炎。痛风是美国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疾病。

    Pegsiticase(又名pegadricase,一种可代谢尿酸的重组酶),由三生制药开发,2014年三生制药授权Selecta利用该公司的ImmTOR®免疫耐受平台将其开发成SEL-212

    2020729日,SobiSelecta宣布,两家公司已就Selecta研发产品SEL -212达成了战略许可协议。根据合作协议,Sobi负责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外所有市场的开发、注册和商业活动,而Selecta则代表Sobi开展III期研究。

    SEL-212具有降低慢性难治性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和MSU沉积的潜力。重组尿酸酶在人体内具有高度免疫原性,通过Selecta专有的ImmTOR平台,SEL-212具备了减轻抗药物抗体形成的潜力,从而可以方便的每月给药一次,提高尿酸酶的疗效和耐受性。

    DISSOLVE I(美国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接受每月0.15mg/kg剂量和0.1 mg/kg剂量SEL-212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56%48%达到缓解标准(定义为在第6个月,至少有80%的时间实现并维持血清尿酸(SU<6mg/dL),而安慰剂组仅4%患者实现缓解。

    DISSOLVE II(全球研究)同样达到了主要终点,接受每月0.15 mg/kg剂量和0.1 mg/kg剂量SEL-212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47%41%达到缓解,而安慰剂组这一比例为12%

    5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两项试验中SEL-212高剂量组均实现统计学意义的高应答率;另外,与安慰剂相比,随机接受SEL-2120.15mg/kg)治疗的患者平均SU水平总体降低69%,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两个剂量的SEL-212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试验中出现的不良事件(AEs)是预期内的。在6例患者中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该项目获得积极结果意味着SEL-212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难治性痛风治疗方案,每月仅需给药一次,Sobi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在美国提交上市许可申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caae63852c1.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揭示全基因组加倍促进机体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3-03-24    生物谷原创

 

    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WGD驱动癌症发现的新线索,而且WGD还能通过一种称之为“染色质分离损失”(LSC)的现象来影响细胞内染色质的3D架构。

全基因组加倍(WGDWhole-genome doubling)是人类癌症中会反复出现的事件,其会促进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以及非整倍体的获得,然而,WGD细胞中染色质的三维组装以及其对致癌表型的贡献,目前研究人员不得而知。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Whole genome doubling drives oncogenic loss of chromatin segreg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WGD驱动癌症发现的新线索,而且WGD还能通过一种称之为“染色质分离损失”(LSC)的现象来影响细胞内染色质的3D架构。

    一个细胞包含着2-3米长的DNA,这就意味着存储DNA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其包装成为紧密的线圈结构,而解决方案就是染色质,即一个由DNA包裹的被称之为组蛋白的特殊蛋白复合体;在3D空间中,这种复合体能逐渐折叠成为一种由环状、结构域和区室组成的多层组织,这就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染色体。染色质的组织与基因表达和细胞的合适功能都密切相关,因此,染色质结构所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包括癌症的发展等。

    揭示全基因组加倍促进机体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在所有人类癌症中,大约30%的癌症中所出现的一种常见的事件就是全基因组加倍(WGD),即细胞中整组染色体都会被复制,WGD会导致细胞中基因组的不稳定,从而导致染色体改变以及发生其它突变,进而促进人类癌症的发生。文章中,研究人员观察了缺失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细胞,这会使其易于发生WGD,研究者发现,WGD会导致染色质结构元件的分离水平减少,比如环状、结构域和区室等,也会破坏其在细胞中的精心组装。

    其结果就是通常保持独立的遗传物质混合体会改变基因组区域在3D空间中的位置,其被称之为“亚区室重新定位”(sub-compartment repositioning),这或许就为癌基因的激活创造了一定条件,而致癌基因是促进机体癌症发生的特殊基因。研究人员还发现,WGD对染色质组装的影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染色体的改变,这就意味着染色质的分离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能作为互补的机制,从而相互协作来促进癌症发生。

    本文研究为研究人员观察WGD和染色质组装在癌症发生过程中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未来,高度多路复用的单细胞分子图谱结合条形码技术和新型计算机手段,或许就能帮助揭开染色质3D结构的紊乱在将细胞转化为癌变细胞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染色质分离损失”(LSC)或会启动染色质构象的改变,从而最终导致致癌的表观遗传和转录修饰,这就揭示了染色质的进化或许能作为WGD驱动的癌症的一个主要标志。(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Lambuta, R.A., Nanni, L., Liu, Y. et al. Whole-genome doubling drives oncogenic loss of chromatin segregation.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5794-2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849e6362557.html

返回目录>>

 

Molecular Cancer: m6A为靶点的修饰可以提高免疫检查点治疗

2023-03-23    生物谷

 

免疫系统通过启动对有害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作为宿主的守护者。然而,过度反应是慢性或过度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免疫检查点在调节免疫反应的大小,从而维持免疫稳态和自我耐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肿瘤细胞也可以利用免疫检查点逃避免疫监视,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肿瘤发生和肿瘤进展。

近日,来自齐鲁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Mol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RNA N6-methyladenosine to synergize with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的文章,鉴于m6A修饰在抗肿瘤免疫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者们讨论了以m6A为靶点的修饰对提高免疫检查点治疗对癌症控制的疗效的临床意义。

免疫检查点疗法是一种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阻断剂,它推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迄今为止,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应用。然而,低应答率、先天或后天耐药性以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挑战了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因此,发现可与ICI结合的新策略对于最大化治疗效益至关重要。

近几十年来,m6A修饰和免疫检查点的功能得到了广泛研究,据报道,一系列免疫检查点以m6A依赖的方式进行监督。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们介绍了m6A修饰和免疫检查点的生物学作用,并阐述了在理解m6A修饰免疫检查点背后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为了验证m6A在临床应用中的效力,研究者们概述了m6A修饰在癌症治疗中的最新知识和未来前景。此外,还讨论了最近将靶向m6A修饰和免疫检查点结合起来作为癌症治疗的一种有希望的协同策略的尝试,以及潜在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有关m6A修饰的研究为癌症研究带来了新的前沿,阐明了对癌症表观遗传调控的全面理解,并为肿瘤发生和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提供了额外的见解。将基于m6A的治疗与ICI适当结合的策略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然而,m6A影响免疫检查点的机制很复杂,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因此,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和改进的患者选择标准将显著提高联合治疗的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1d2e628166c.html

返回目录>>

 

Gastroenterology:科学家揭示肠道纤维化在炎性肠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2023-03-23    生物谷

 

肠道纤维化是炎性肠病的一个共同特征,也是导致机体晚期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其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炎症的旁观者,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参与可以忽略不计;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题为“Stiffness Restricts the Stemness of the Intestinal Stem Cells and Skews Their Differentiation Towards Goblet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纤维化或许对于炎性肠病的疾病进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的关键问题就是,组织的硬化如何影响肠道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促进肠道上皮组织不断再生;而这一问题或许就能通过开发一种新型的体外平台来解决,该平台允许在一种开放腔体、平面系统中培养类器官,从而对其进行实验操作。该平台允许使用柔软但可调节的机制,其生物物理学特性能模拟原始组织,从而就能促进肠道干细胞的长期生长和分化,类似于原始的上皮组织。

研究人员发现,将基质的硬度提高到在炎性肠病患者中观察到的类似范围后,干细胞维持平衡的数量和能力,以及上皮组织的细胞组成就会被潜在减少;同时,干细胞能优先分化为杯状细胞(goblet cells),并导致上皮组织恶化;在炎性肠病小鼠模型以及来自人类患者的样本中,研究人员也会观察到类似的表型。于是研究者得出结论,干扰参与细胞感知僵硬程度的分子机器或许就能保护机体抵御纤维化和组织硬化所产生的有害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肠道的纤维化和硬化是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关键组分,而靶向作用机械感应和机械传导通路或许就有望开发治疗炎性肠病的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尽管特定的干细胞群体会明显减少,但硬化会导致另一种名为OLFM4的干细胞标志物在干细胞区域外扩张。文章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组织的硬化会增加OLFM4的表达水平,这或许对开发治疗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强调了基质的硬化或许能潜在调节肠道干细胞的干性以及其分化轨迹,从而就支持了纤维化诱导的肠道硬化在炎性肠病中的上皮组织重塑上发挥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这一假设。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8d9e636145c.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吃鱼真的可以变得更聪明!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找到背后机制......

2023-03-23    生物谷

 

鱼肉不仅鲜美,也一直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外,鱼类脂肪还能为人体提供关键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就是其中之一。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α-亚麻酸、硬脂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不过,人体自我合成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效率很低,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

因此,人体中的ω-3脂肪酸主要从饮食获得。长链ω-3脂肪酸如EPADHA,就大量存在于鱼脂、鱼肝和海洋哺乳动物的脂肪中。ω-3脂肪酸已经被广泛证明具有多种抗病功能,包括抗炎、预防代谢紊乱、维持健康脂肪组织的内稳态等。

经常食用含有ω-3脂肪酸的鱼类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例如,格陵兰因纽特人饮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但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较低,原因之一便是他们摄入的脂肪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鱼类。

一些基础和临床研究还表明,ω-3脂肪酸可以降低癌症风险。例如,因纽特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比非因纽特人低70-80%,这种获益被归因于因纽特人传统的海鲜饮食中富含ω-3脂肪酸。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ω-3脂肪酸还与大脑认知功能和智力水平息息相关。作为ω-3脂肪酸家族中的一员,DHA是脑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特别是在大脑皮层、线粒体、突触小体和突触囊泡中的含量很高。

一方面,新生儿早期ω-3脂肪酸缺乏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风险升高;另一方面,ω-3脂肪酸的摄入也已被证明对老年人的认知健康有积极影响,可以让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受益。

基础研究结果指出,ω-3脂肪酸会促进大脑发育。如果在孕期摄入的ω-3脂肪酸不足,胎儿的神经元迁移会延缓,神经发生、突触修剪、大脑葡萄糖摄取和代谢将出现延迟,谷氨酸和单胺突触功能受损,这些将影响后代的智力水平。

如果怀孕期间补充足够的ω-3脂肪酸,后代在词汇理解、接受性词汇、言语智商表现方面更加优秀,从婴儿到9岁期间的认知量表评分也更高。

ω-3脂肪酸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会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不过,ω-3脂肪酸家族成员众多,不同的成员其功能也不尽相同,激活的下游信号也有所区别。

     GPR120是重要的ω-3脂肪酸受体。当它与不同的ω-3脂肪酸结合后,会分别激活不同的下游分子:GqGsGi或β-arrestin。这些分子再分别通过钙离子、cAMP等第二信使来传递信号,最终发挥出不同的功能。

一个关键问题便是,GPR120如何精准识别这些大同小异的脂肪酸分子而不混淆。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相关药物研发至关重要。

近期,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他们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对GPR120和不饱和脂肪酸结合结构进行解析,发现了GPR120对ω-3脂肪酸双键识别的关键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在GPR120蛋白分子中存在一系列的芳香氨基酸残基,它们能够单独识别不饱和脂肪酸中特定的碳-碳双键,双键的识别主要依赖这些芳香氨基酸残基的π:π相互作用。

π:π相互作用可以使不饱和脂肪酸和GPR120之间保持相对固定的角度和稳定的距离,形成各种不同的构象,从而为GPR120感知各种不饱和脂肪酸上的碳-碳双键提供了结构基础。

另外,研究人员指出,只有含有ω-3双键的脂肪酸能够表现出Gs激活功能。这可能是ω-3不饱和脂肪酸的特征之一,将有助于它们对代谢发挥有益作用。

结构的破解将有助于受体激动剂的研发。利用GPR120特异性识别双键的特性,可能将改变心血管、代谢、肿瘤、大脑发育及认知领域的疾病治疗模式。

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今晚给自己准备一顿鱼肉大餐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a59e6392355.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如何通过饮食预防孩子感染甲流?营养师这样建议

2023-03-24    人民网

 

    每年春季是甲流的高发季节,最近一些地方出现了散发病例。儿童自身抵抗力较低,极易感染甲流。如何通过饮食增强儿童抵抗力预防甲流感染?孩子感染甲流后又该如何饮食?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管营养师边姗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合理膳食能有效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良好营养是保障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可以增强抵御病毒感染能力,对于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也非常重要。

    边姗姗表示,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建议每日摄入足够的水果和蔬菜,可以选择木瓜、百香果、芒果、柑橘类水果、西兰花、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有益营养素的食物。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边姗姗介绍,有研究发现,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蛋白质对于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非常重要。建议儿童多食用鱼、禽、蛋、瘦肉和大豆类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也是预防甲流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充足的水分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和毒素,喝水也可以保持口腔和鼻腔湿润,减少病毒侵入的机会。”边姗姗说。

    边姗姗提示,要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制作食物之前和食用食物之前要洗手。此外,要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和海鲜。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会出现高热、食欲减退等症状。边姗姗表示,发热时身体水分消耗大,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做到少量多次、足量饮水,补充水分最好的方式是饮用白开水。同时,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或软食,如制作软烂的米粥、面条等;适量摄入肉、蛋、奶、大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帮助恢复身体免疫功能和细胞修复。此外,不要选用油炸食物和刺激性调味品。(视频制作:实习生杨依莎)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483.html

返回目录>>

 

让优质资源助力老有所学(人民时评)

2023-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国家老年大学成立为契机,推动形成覆盖广泛、主体多元、资源共享、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前不久,国家老年大学挂牌成立,标志着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国家级平台正式建立。该平台的搭建体现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乐享生活。

  发展老年教育,也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老年教育,老年人在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既增长知识,也愉悦身心。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不仅事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事关万千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银发生活”的美好期待,首先要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兼顾资源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既包含绘画、书法、声乐、舞蹈、钢琴、朗诵等相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又覆盖互联网知识、金融、保险、“主动健康”、人工智能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老年教育资源才能顺应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完善,真正适应老年人时代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同时,还要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兼顾地区、城乡及个体差异,力争做到“百花齐放春满园”。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还要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办好老年人身边的“无边界的大学”。当前,我国老年大学已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类型,但仍以政府办学为主,而且县一级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占比较大,社区一级老年教育机构与社区总体占比仍相对较低。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课程资源的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还未能完全“下沉”到距离老年人最近的地方,满足实际所需。

  实现优质老年教育资源的全覆盖,需要进一步用好存量、提升增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老年教育,引入社会力量,激发多种办学主体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活力。同时,还应乘数字化之势,大力发展在线老年教育,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既有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进行适老化改造,形成多终端、多元化整体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个性化、便捷化的需求,让更多老年人以数字为“翼”,乐享数字化发展和老年教育发展的成果。

  以国家老年大学成立为契机,推动形成覆盖广泛、主体多元、资源共享、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帮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相信“银发生活”会更精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68.html

返回目录>>

 

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民生观)

2023-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医疗资源沉得下去、医疗人才留得下来,群众能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收获稳稳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最近,为切实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把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规范村级巡诊(巡回医疗)服务和面向乡村两级做好派驻服务等工作要求……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县域医共体数量超过4000个,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率超过90%……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不少地区农民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居民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需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要进一步统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重因地制宜,按照“宜乡则乡、宜村则村”的原则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辐射能力。比如,鼓励服务半径小、交通便利地区相邻行政村合建卫生室;对于不适宜单设卫生室的行政村,通过乡镇卫生院定期巡诊等方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要多途径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由于工作环境较差、福利待遇较低等原因,乡村医疗卫生岗位的吸引力偏弱,个别偏远地区和农村存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创新引才用才方式,通过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招聘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健全定期向乡村派驻医务人员工作机制等灵活的方式,扩大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薪资水平,畅通职业晋升渠道,妥善解决住房、养老等问题,为乡村医生免除后顾之忧。

  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医疗资源沉得下去、医疗人才留得下来,群众能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收获稳稳的幸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64.html

返回目录>>

 

就近健身,添彩生活(体坛观澜)

2023-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做好全民健身工作并非朝夕之功,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靠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决心和韧劲

  轻点手机屏幕,各种运动场地5D实景效果图映入眼帘,通过健身地图一站式了解场地情况、设施器材数量、开放时间等信息,在家门口锻炼更加便捷。这样贴心的健身服务来自安徽省亳州市的巧心思。当地开展的“快乐健身行动”,为群众健身休闲提供了便利,频频赢得点赞。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养成运动健身习惯,体育助力大众追求幸福生活。然而,一些地区存在健身场地设施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这考验着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门的智慧。

  铺展健身新空间,需要开拓新思路,因地制宜找对策。在亳州,曾经的废旧厂房、城市边角地被巧妙利用,见缝插针建成一批口袋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学校体育场地通过学校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工程,面向公众“一场两门、早晚两开”……这些积极举措,让更多市民得以就近健身,享受运动乐趣。

  想要增加群众参与运动健身时的幸福感,既要解决“健身去哪儿”的硬件问题,也要重视“高质量健身”的软件服务。健身场馆预约是否流畅、户外器材维护是否及时、健身者如何得到有效指导……这些细节直接影响人们的健身体验和运动成效。亳州通过设立科学健身辅导站,抽调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开展教学,让市民从“要运动”变为“会运动”。主打一个“近”字,折射出问需于民、服务大众的思路。

  做好全民健身工作并非朝夕之功,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靠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决心和韧劲。从引导社会力量投建社区文体中心,到构建立体化健身步道网络,亳州把全民健身当成民生实事来抓,连续多年持续发力,不断完善“15分钟健身圈”,让“快乐健身行动”从纸面落到实处。而亳州的实践成果,也成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蒸蒸日上的鲜活缩影。

  人人参与体育,体育造福人人。当越来越多地区驶入全民健身发展的快车道,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画卷将呈现更动人的风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66.html

返回目录>>

 

进一步推广广播体操和工间健身

2023-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西宁323日电  (记者贾丰丰)近日,青海省体育局会同省直机关工委、省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广播体操和工间健身制度的通知》,普及推广广播体操和工间健身,深入推进健身运动常态化,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文件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15分钟,以第九套广播体操为主要推广内容,灵活选择“八段锦”“24式简化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方法,采取集中或相对集中的形式组织开展工间健身活动,发挥体育健身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干部职工培养锻炼兴趣,养成健身习惯。

  据悉,今年青海省还将举办全省广播体操、工间健身比赛和展演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59.html

返回目录>>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痨病”离你我有多远?

2023-03-24    人民网

 

每年3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什么是结核病?如何预防结核病?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魏慎海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魏慎海介绍,结核病又称“痨病”,曾有“白色瘟疫”之称,迄今为止仍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鲁迅、林徽因、肖邦、雪莱等知名人物都感染过结核病。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例1060万,致死人数160万。我国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发病数位列第三。

“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传染。”魏慎海强调。

他说,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侵犯肺部,也会侵犯肾、骨、淋巴结等器官,造成相应的肾结核、骨结核、淋巴结核。

“结核病主要依靠空气传播。”魏慎海说,开放性结核患者,或者叫活动性结核患者,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有可能会把病菌带入到空气中,与其近距离接触的易感人群就有可能通过吸入这些带菌的空气,从而感染结核病。

那么,如何预防结核病?魏慎海表示,平常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经常锻炼身体,杜绝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酗酒,抽烟等,提高自身抵抗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结核病已经是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疾病。怀疑得了结核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并按要求完成全程规范治疗,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魏慎海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332.html

返回目录>>

 

规范功效宣称范围及用语 《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将于今年12月起实施

2023-03-24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23日电(记者赵文君)记者23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将于今年121日起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规范牙膏功效管理和标签要求,规范功效宣称范围及用语。

  为贯彻落实《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办法明确,牙膏备案人对牙膏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牙膏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管理,诚信自律,保证牙膏产品质量安全。

  办法规定牙膏实行备案管理,牙膏新原料按照风险程度进行注册或者备案管理,并实行安全监测制度,安全监测期满未发生安全问题的牙膏新原料,纳入国家药监局制定的已使用的牙膏原料目录;继续沿用现有牙膏生产许可制度,对牙膏生产颁发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对行业的影响。

  此外,办法在法律责任部分还列举了依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和参照适用《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的具体情形,进一步明晰了企业主体责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313.html

返回目录>>

 

慢性肾脏病需“尽早干预”“长期达标”两手抓

2023-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慢性肾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估计,全世界约有8.5亿人由于各种原因罹患慢性肾脏病。在中国,目前约有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因患病率高、花费高、知晓率低、治愈率低,慢性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可以称慢性肾脏病。”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赵明辉介绍,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一旦进入慢性肾脏病最严重的阶段,即终末期肾病,肾脏严重受损,只能通过透析或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因此,尽早识别慢性肾脏病并进行干预,对于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赵明辉认为,首先要提升早期筛查率,建议成人在每年体检时检测一次尿蛋白和血清肌酐,这样能够发现潜在的早期患病人群。专家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家族史的人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最好定期进行相关筛查。

  赵明辉介绍,目前临床上以延缓肾脏病或肾功能损伤为原则,防止患者出现心血管等并发症。随着越来越多创新治疗手段的出现和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慢性肾脏病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患者的依从性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赵明辉强调,有的患者用药随意,为了“补肾”摄入大量本不应吃的药,甚至导致肾脏病发生;有的患者坚持不服药,担心一旦吃药就要终身服用。“其实在用药方面,应坚持精准合理原则,既不能什么药都用,也不能什么药都不用。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就得用上降糖药、降压药,并且一旦开始药物治疗,一定要长期坚持,才能延缓疾病进展。”赵明辉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用药也要严格遵医嘱。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合并有贫血、高钾血症、钙磷代谢紊乱、心力衰竭等多种合并症。赵明辉强调,要实现慢性肾脏病的长期达标,延缓肾脏病进展,管理好合并症同样十分重要。

  “肾性贫血从慢性肾脏病最早期时就可能出现,到三、四、五期时发生率会逐步上升。其治疗靶目标是血红蛋白(Hb)≥11g/dL,但不超过13g/dL。目前我们有静脉注射的药物、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等,都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贫血。”赵明辉说,“另外,高钾血症也是慢性肾脏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跳。需要通过治疗,将血钾浓度稳定控制在3.55.0mmol/L,并作为慢性病长期管理。”

  除了尽早发现慢性肾脏病并坚持规范、达标治疗外,赵明辉提醒,日常的自我管理必不可少,如调整生活方式,少熬夜、不酗酒、适当锻炼、适当降低体重指数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73.html

返回目录>>

 

男孩用激光笔连照左眼51次致失明,医生:已不可能完全恢复视力

2023-03-23    网络

 

据光明网报道,近日,江苏南通,10岁男孩天天拿着激光笔连照左眼51次,结果眼前突然一片漆黑。就医后医生表示,因连续多次照射,天天的眼底黄斑区功能带已经严重受损,完全恢复视力已是不可能的事情。医生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让孩子把这类产品当作玩具。

天天的左眼视力为FC/20cm,即在左眼前20cm处的地方比划,天天才能看见模糊的动作。“激光笔照射时,人眼的黄斑区会下意识地看向激光笔,照一次便会造成很大伤害。连续多次地照射,天天的眼底黄斑区功能带已经严重受损,而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区,是视力最敏感的区域,相当于眼睛的‘心脏’,完全恢复视力已是不可能的事情。”通大附院眼科主任桑爱民教授告诉天天妈妈。

即使是后续的治疗,如改善微循环、激素消炎、营养神经等也无法让天天的视力恢复如初。当下,天天急需做的便是保护好右眼。“小朋友现在视野变小,立体视觉消失,要重新累积生活经验,对于打篮球、踢足球这类活动一定要谨慎对待。”出院前,眼科主治医师施健再次仔细叮嘱道。

他提醒广大家长:“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对于激光笔和类似激光笔的产品不能作为儿童玩具,日常生活中要将类似产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儿童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0H96FMH05118DFD.html

返回目录>>

 

HPV疫苗免费接种再添一地 惠及江苏省24.67万名适龄女生

2023-03-2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3日电 (记者乔业琼)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妇联近日在南京联合召开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工作启动会,明确2023年全省将为至少24.67200991日以后出生、上半年在校初一女生免费接种国产双价HPV疫苗。这是继广东、福建、海南、江西等省之后,又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的省份。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江苏省各级财政将投入经费1.72亿元。各地在综合评估现有接种能力的情况下,结合工作实际,对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扩容,将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成为预防接种单位或临时接种点。按计划,5月底之前完成第1针剂接种,11月底之前完成第2针剂接种。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快速变化,宫颈癌发病率持续增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通过为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在适龄女性中开展宫颈癌筛查、及时治疗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等三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

按照《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22030年)》,到2025年,试点推广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服务;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持续推进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试点工作;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3/c14739-32649953.html

返回目录>>

 

如何区分花粉过敏和感冒?关键看这几点

2023-03-23    人民网

 

每年春季,风媒花粉以树花粉为主,常见的传播植物有榆树、杨树、柳树、柏树等。

生活中,有的人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感冒”,除了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外,还伴有鼻痒、流泪等症状。其实,这不是感冒了,而是出现了花粉过敏。网友应该如何区分自己是感冒还是花粉过敏呢?重庆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周维康向广大网友讲解花粉季过敏的相关知识。

周维康对花粉过敏症和普通感冒的不同症状表现进行了讲解,他介绍,花粉过敏症鼻痒明显,一般没有全身的症状,病程一天到几天;而普通感冒鼻痒不明显,全身症状一般较重,有的伴随发热、肌肉酸痛等,病程一到两周。

“在花粉季,花粉过敏患者常会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症状,严重的可以引起过敏性哮喘、血管性水肿和休克等。”周维康表示,一部分花粉过敏的患者生吃水果、坚果和蔬菜后,口腔黏膜接触部位会发生接触性荨麻疹,部分患者还可以累及皮肤、胃肠道、呼吸道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喉头水肿、乃至窒息死亡。

周维康还介绍,风媒花粉是导致患者过敏的主要过敏源。每年春季,风媒花粉以树花粉为主,常见的传播植物有榆树、杨树、柳树、柏树等。对于花粉过敏患者,他建议采取4招预防过敏:

首先,外出时,戴好口罩、墨镜、帽子,穿着长袖衬衫,使用花粉阻隔剂涂抹鼻腔。

其次,回家后,清洗颜面、鼻腔、眼睛等沾有花粉的部位,及时换上干净衣物。

第三,如果不能确定是哪种物质引起的过敏,可以去医院检测过敏源。花粉季结束后,建议到医院进行花粉脱敏治疗,以减轻第二年花粉过敏的症状。

第四,有较严重花粉过敏的人,花粉季前一周或两周可以服用抗过敏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323/23/I0I7CQ7P00388045.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皮肤病新药研发驶入快车道

2023-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邱煜雯)20152022年,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共批准205个皮肤科新药开展临床试验,其中生物制品84个,化学药品121个;共批准上市了22个皮肤科新药和3个药物新适应症。在319日由中国新药杂志社主办的“全球视野下中国皮肤科新药研发与创新高峰论坛”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二部部长谢松梅分享了一组我国皮肤科新药数据,指出我国皮肤科药物创新正呈逐年递增趋势。

  据谢松梅介绍,为解决临床患者无药或缺药可用的困境,该中心持续完善新药加快审评审批通道的程序和标准,加大沟通交流,在确保受试者安全基础上,大力推进新药研发上市。从适应症领域来看,治疗银屑病产品有10个,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产品有4个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认为,近10年来皮肤病新药研发驶入快车道,皮肤病治疗进入新阶段,绝大部分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治疗,绝大部分物理性皮肤病易于治疗。从成果看,新药研发主要疾病聚焦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脱发,药物类型主要为生物制剂与小分子靶向药。

  “我国皮肤科新药近年来密集上市,为皮肤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张建中说,比如,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外用芳香烃受体调节剂治疗、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治疗、特应性皮炎JAK抑制剂治疗、荨麻疹生物制剂治疗、斑秃JAK抑制剂治疗等,都是皮肤科治疗领域10年来的标志性进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74.html

返回目录>>

 

赤道几内亚新增8例马尔堡病毒感染病例

 2023-03-24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322日,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公室宣布,经检测确认赤道几内亚新增8例马尔堡病毒感染病例。

除确诊病例外,赤道几内亚还有20例正等待实验室分析确认的疑似马尔堡病毒感染病例及20例疑似该病毒导致的死亡病例。

此次出现马尔堡病毒病疫情的区域为赤道几内亚与喀麦隆、加蓬接壤地区。世卫组织表示,该病具有极高传染性,目前正在与赤道几内亚及其周边国家合作,加强管控,以遏制病毒传播。

据世卫组织官网介绍,马尔堡病毒病是由马尔堡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病毒性出血热,平均病死率约为50%。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通过肢体接触、体液接触等方式传播。自1967年马尔堡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迄今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法获批使用,但一些免疫疗法和药物正在开发中。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CjaFBFiF9

返回目录>>

 

 “超级真菌”传播速度惊人!全美超半数州报告确诊病例,1/3感染者死亡

2023-03-24    央视财经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当地时间20日发布报告称,一种名叫“耳念珠菌”的超级真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目前全美一半以上的州都报告了确诊病例。

据美国疾控中心介绍,耳念珠菌主要威胁群体是免疫系统较弱的老年人,具有高传染性,并且对于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具备耐药性,容易在医院和老人护理机构等地方传播,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目前缺少特效的治疗药物。美国最早于2016年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据报道,目前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因为这种真菌死亡。

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称,新冠疫情很可能加剧了耳念珠菌的传播。因为随着公共卫生部门对新冠病毒的关注度提升,导致对耳念珠菌筛查的重视程度降低。此外,耳念珠菌容易附着在护理服、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装备上。由于疫情期间供应短缺,这些装备经常被重复使用,可能也加速了这个“超级真菌”的传播。

耳念珠菌,学名耳道假丝酵母菌。2009年在日本一位患者的外耳道中首次被发现,后来在血液、尿液、呼吸道等部位都有发现。

专家表示,尽管耳念珠菌传染性强,对于有正常免疫力的健康人群而言,发生这种感染的风险明显降低。 他们呼吁医院应加强防控,包括更新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手段,严格消毒流程。对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医院,建议使用氯化物进行接触预防和有效消毒。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CjNaDQ35K

返回目录>>

 

致命真菌在美蔓延,近半患者90天内死亡

2023-03-23    上观新闻

 

由于真菌会在表面停留很长时间,因此对医院进行彻底清洁具有挑战性。医疗机构常用的一些消毒剂对这种真菌不起作用。

当地时间3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根据研究,耳念珠菌可导致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患上严重疾病,且具有耐药性。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的感染人数增加了59%,达到756人,2021年感染人数增加了95%,达到1471人,2022年感染人数进一步上升,达到2377人。

纽约流行病专家瓦利德·贾韦德表示,新的发现“令人担忧”,由于感染通常发生在患有健康问题的重病患者身上,因此主要任务是防止真菌传播给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但不幸的是,此类真菌具有极端生存和繁殖能力。

近一半感染者90天内死亡

CDC称,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会在90天内死亡,而且在受感染的住院病人中,估计有30%70%的人最终会死亡。但CDC真菌疾病部门的医务官员梅根·莱曼说,该机构不清楚有多少死亡可以直接归咎于这种真菌。因为被感染的人通常还面临着其他多种健康问题,因此耳念珠菌既可能是直接死亡原因,也可能是与其他不良健康因素一起加速死亡的原因。

CDC的专家说,这种真菌传播范围的扩大表明,制定强有力的感染控制计划十分有必要。据悉,耳念珠菌能停留较长时间,并且能通过病人和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由于真菌会在表面停留很长时间,因此对医院进行彻底清洁具有挑战性。医疗机构常用的一些消毒剂对这种真菌不起作用。”莱曼说。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传染病部门的医学教授威廉·沙夫纳说:“如果(真菌)进入了医院,就很难控制和消灭。就算感染防控小组和医院里的每个人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它们可以持续存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造成感染。”

美国官员说,新冠疫情很可能加剧了耳念珠菌的传播。因为随着公共卫生部门对新冠病毒的关注度提升,导致对耳念珠菌筛查的重视程度降低。此外,耳念珠菌容易附着在护理服、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装备上。在理想情况下,这些装备应该经常更换,但由于疫情期间供应短缺,这些装备在经常被重复使用,可能也加速了真菌传播。据悉,该真菌也可以附着在呼吸机或其他医疗设备上。

多数感染发生在医院和养老院等机构

耳念珠菌于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其感染致死率高达60%,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真菌名单。据悉,耳念珠菌菌株最早是由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从一名70岁日本妇女的耳道中采集,并经米卡芬净此种抗真菌药筛选而得。后续的支序分析显示该菌株为念珠菌属的一个未曾描述过的物种。

近年来,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自2012年以来,美国、巴西、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等美洲地区国家均报告有此类感染病例出现。

大多数耳念珠菌感染都发生在医院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其感染途径通常是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或通过人际传播。

该真菌有两种影响人体身体的方式:

第一,这种真菌可以生存在人类皮肤、直肠或口腔等特定区域,这一过程被称为“无症状定植”。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不会表现出感染症状,但可以将真菌传播给其他人。

第二,这一真菌也可能进入血液或伤口,导致严重的侵入性感染。在这一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感染症状,如发烧和发冷。

最近正在热映的美剧《美国末日》主要讲述了一种名为虫草菌(cordyceps)的真菌感染人类的故事。但在现实中,虫草菌并不会传播到人类身上,而耳念珠菌也不会像美剧里的虫草菌一样控制宿主行为使其变成丧尸。

尽管如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卡萨德瓦尔(Arturo Casadevall)仍然表示,耳念珠菌的出现是“可怕未来的前兆”。

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传染病专家彼得帕帕斯博士(Peter Pappas)也表示,这一新物种可以在首次出现后不到15年后突然成为全球病原体——这非常值得注意。

不过,超级真菌并不可怕!什么是超级真菌?

超级真菌学名是耳念珠菌,是一种真菌物种,2009年在日本被发现,而后在美国、印度、韩国、委内瑞拉和英国等国家也发现了这种真菌。

因为这种真菌具有多重耐药、病死率高以及采用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难以识别的特点,引起了全球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但并非所有的耳念珠菌都是超级真菌,只有对多种真菌药物耐药,并有较强的致病性的耳念珠菌才被认为是“超级真菌”。

一般人不易感染超级真菌

一般情况下耳念珠菌不会感染健康人群。这是一种医院内感染真菌,一般仅在住院病人(特别是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通过人与带菌者或带菌物体的接触传播。

根据文献报道,感染耳念珠菌的危险人群一般有以下几类: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人群;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呼吸管、饲管和膀胱导管的住院病人;

长期住院的病人;

免疫系统缺陷的病人。

简单地说,这种超级真菌一般只发生在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住院病人身上,正常人不易感染。

为什么关注超级真菌?

既然耳念珠菌对健康人群不会造成威胁,为何会受到国内外关注呢?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1、致死率高

耳念珠菌可导致持续和侵袭性感染,感染者大多会有原因不明的高烧,并伴随各种器官衰竭、呼吸衰竭等表现,最终导致死亡,有研究表明医院内耳念珠菌感染死亡率从30%60%不等。

2、难治疗

耳念珠菌通常具有较高抗真菌耐药率,这意味着它可以抵抗常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的多种抗真菌药物,一旦感染往往会治疗困难,甚至导致死亡。

3、难发现

目前标准实验室方法难以识别,并且在没有特定技术的情况下可能在实验室中会被错误地识别为其他病菌,从而导致延误治疗。

4、生存能力强

耳念珠菌能长期存活于医疗机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上,以及医院设施和环境物体表面上,若清洁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不力,容易导致医院内感染暴发。

我们能做什么?

对于健康的人群,即使是那些可能接触患者的人,感染耳念珠菌的风险也十分低。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经常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是预防耳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方法。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在探望照看病人时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探望病人后及时洗手,避免耳念珠菌传播。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323/23/I0I6OQ8F00388045.html

返回目录>>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发布 科学控糖,这些食养建议请记下

2023-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要控制血糖,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

  “没想到我这个岁数,就得了糖尿病。”35岁的小张前不久体检时查出糖尿病。他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忙且加班频繁,他的饮食非常不规律,加上喜食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食物,他2年内胖了30斤。“我也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一直抱有侥幸心理。”小张说,这次的体检给他敲响了警钟,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好血糖。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为辅助预防和控制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面向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及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为糖尿病辅助预防与改善提供食养指导。指南强调,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和建议: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低GI食物应占主食1/3以上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如何做到食物多样?指南介绍,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谷薯类(包括谷类、薯类与杂豆),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吃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介绍,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可适当减少粗杂粮的比例;合并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减少能量的摄入,增加活动促进能量的消耗;合并肌肉衰减、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增加膳食能量及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此外,调整进餐顺序有利于控制血糖。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不推荐任何形式的饮酒。

  辨证施膳,合理选择食物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性质,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祛寒,但易伤阴,强调寒热温凉阴阳平衡。“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指南介绍,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葚、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成人糖尿病患者可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此外,已知对某种食药物质过敏者、正在服用药物可能与食药物质有禁忌时,应在医师、执业药师及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食用。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指南强调,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选择适合的食物,规律进食也很重要。指南强调,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指南提醒,糖尿病患者勿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至于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指南建议,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4/c14739-3265027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