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32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3-21
中疾控专家表示,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 2023-03-21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 顾天成)针对近期公众关心的流感防治热点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20日表示,继此前我国流感活动水平有所升高后,目前已监测到有几个省份流感活动高峰出现拐点,开始下降。 “今年较往年约晚2个月进入流感流行季,本次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其次为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王大燕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防控新冠病毒的措施同时对季节性流感防控也非常有效,使得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毒流行受到一定程度压制;二是由于近3年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未在我国流行,导致人群对流感病毒的预存免疫力有所降低。 专家提示,面对流感流行,公众应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避免带病上班、上学,接触家庭成员时需戴口罩。对于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龄儿童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在流感疫苗可及的情况下积极接种,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321/488578.html
2023-03-20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
2023年 第2号
为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和服务,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启用统一制发的新版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出生医学证明(第六版)签发日期截至2023年3月31日。自2023年4月1日起,启用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将出生医学证明(第六版)的正页、副页和存根三联右下方的“出生医学证明编号”表示形式予以改变,由“1位字母9位数字”变更为“1位字母9位数字条形码”,并将此区域底色由绿色改为黄色。 特此公告。 附件: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样证式样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3年3月17日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fys/s7906/202303/d824a065248e4d1b921cedc8d0164725.
2023-03-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控烟行动要求,推动省市出台全面无烟立法,2023年3月13-1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在广东珠海联合举办了全国控烟立法执法培训班。来自28个省份、42个有控烟立法意愿或列入控烟立法计划的城市近20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人员主要来自各省市疾控、健教等技术机构,卫生健康委、爱卫办等行政部门,人大、司法局等立法部门,卫生监督所、监督执法局等执法部门,以及预防医学会等相关机构。 培训从国内外控烟立法进展、全面无烟立法要求、做新时代优秀控烟工作者、借势爱国卫生运动推动无烟环境建设、先行省市控烟立法经验、控烟立法沟通、宣传等方面提高无烟立法能力建设,上海市、河南省、深圳市、西安市进行了经验分享,学员以省为代表介绍了全省以及城市控烟立法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培训取得圆满成功,对各省市下一步控烟立法工作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3/t20230320_264387.html
2023-03-20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应急响应意识,筑牢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技能,省疾控中心分3批次举办2023年卫生应急能力训练。3月13~16日,卫生应急能力训练开幕式暨第一批次训练在邢台市临城县举行。省疾控中心主任李琦、邢台市疾控中心主任任卫红出席开幕式。 李琦主任对此次训练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他指出,目前新冠病毒防控进入新阶段,甲流、诺如等传染病处于流行期,中心此时举办应急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他要求全体参训人员一要端正态度,统一思想。二要珍惜机会,学以致用。三要严肃纪律,确保效果。希望通过封闭培训,进一步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规矩意识。大家要把握机会,学有所获、行有所成,克服心浮气躁情绪,摒弃敷衍应付态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训练学习中,自觉树立起文明、向上、健康的良好疾控形象。 本次能力训练内容丰富,紧贴实战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等特点。训练过程中,全体参训人员不惧辛苦,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斗志昂扬地圆满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为做好全年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43140.jhtml
2023-03-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月20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首款可用于检查和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以供执行长期任务的航天员或病人居家使用,监测其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 肌肉萎缩指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通常与退行性疾病、衰老等相关。医生们目前依靠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来评估患者的肌肉是否萎缩,但频繁地检测耗时且成本高昂。新研究表明,由导电的“e-线”制成的电磁传感器可替代MRI开展检测。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该设备,利用两个线圈(一个用于发射信号,一个用于接收信号)和一个由“e-线”制成的导体来工作。最终产品类似于测量血压的袖带,而且特殊的设计让其能够大幅伸缩,以适合更多人使用。 为验证新设备的工作效果,研究人员制作了3D打印的肢体模具,并在模具中填充碎牛肉,以模拟人类受试者的小腿组织。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测量肢体体积的微小变化,并监测到高达51%的肌肉损失。 这项研究是目前已知第一种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肌肉萎缩的方法,建立在研究人员之前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发健康传感器的基础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可穿戴设备距离实际应用尚待时日,接下来计划让该设备与移动应用程序相连,以记录佩戴者的健康信息并直接发送给医生等人。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2023-03-21 科技日报
开发具有多种感官的电子皮肤对于康复、医疗保健、假肢和机器人技术等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这项技术的关键之一是可拉伸压力传感器,它可检测各种类型的触摸和压力。最近,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蔚山大学的联合团队受鳄鱼皮启发,创造出一种全方位可拉伸压力传感器。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最近的《Small》杂志上。= 鳄鱼具有非凡的感知能力,能探测小波浪和猎物的方向,这是通过其皮肤上的极其复杂且敏感的感觉器官实现的。该器官由半球形的感觉凸起组成,以重复的方式排列,之间有皱纹铰链。当鳄鱼移动身体时,铰链变形,而感觉部分不受机械变形的影响,使鳄鱼在水下游泳或捕猎时对外界刺激保持异常敏感。 研究团队从鳄鱼皮独特的感觉器官中汲取灵感,开发出带有微型圆顶和皱纹表面的全向可拉伸压力传感器。 通过发明一种带有细小皱纹的半球形弹性聚合物,其中包含长纳米线或短纳米线,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性能优于目前压力传感器的设备。其他传感器在机械变形时会失去灵敏性,但新型传感器表面细小的皱纹结构,受压时会展开,在一个方向拉伸高达100%和两个不同方向拉伸高达50%时,都能对压力保持异常敏感。 为了评估其性能,研究人员将传感器安装在塑料鳄鱼身上并将其浸入水中。有趣的是,安装的传感器也能够检测到小水波,成功复制了鳄鱼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 提到鳄鱼,虽然大多数人没上手摸过,但总下意识认为它的皮肤应该挺粗糙。实际上,鳄鱼皮上那些斑点状的隆起中,布满神经末梢,它非常敏感,能帮助鳄鱼感觉到水流的微小变化。你以为皮肤只是它的铠甲,但其实也是它重要灵敏的器官。受鳄鱼皮启发,科研人员采取“褶皱+隆起”的结构,开发出全方位可拉伸压力传感器,模拟鳄鱼皮肤的能力。它可感受来自各个方向的细微压力变化,嵌入电子皮肤,用于可穿戴设备,改善这些产品的功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57.html
2023-03-21 科技日报
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组生物标记物,可帮助区分胰腺囊肿会恶化成癌症还是保持良性。在此基础上,医生们有望在肿瘤扩散之前将其清除,从而降低胰腺癌的发病率。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研究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癌前囊肿——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上。大多数IPMN永远不会恶化为胰腺癌,但通过区分哪些会恶化成胰腺癌,他们将有机会预防胰腺癌的恶化。 最新研究使用名为“数字空间RNA图谱”的复杂分子生物学工具来定位囊肿出现的特定区域。以前描述IPMN的方法不够精确,无法识别出能够准确揭示胰腺癌风险的生物标记。但新的数字空间分析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对单个细胞组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一系列与胰腺癌恶化有关的基因突变。 研究团队确定了区分IPMN两种主要变体的标志物,并发现了可定义第三种常见变体的标志物,第三种变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病症。 研究人员在囊肿周围的区域发现了可揭示胰腺癌的标志物。如果他们能在囊肿液内识别出这些独特的标记物,就可为蛋白质活检提供依据,指导是否应在癌症发展和扩散之前切除囊肿。 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目前胰腺癌的诊断策略,包括临床学、放射学、实验室学、内镜和细胞学分析,总体准确率约为60%,且胰腺癌的治愈率也比较低。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导致胰腺癌发病率上升,一些研究表明炎症起了一定作用,研究人员正在测试抗炎疗法是否可减缓IPMN患者的癌症恶化情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60.html
2023-03-21 科技日报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研究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遗传机制,这种机制会导致部分俄罗斯居民罹患膝骨关节炎。所获得的数据将提高这种疾病的防治质量,并有助于其他骨关节炎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活》杂志上。 骨关节炎是一种由于软骨、韧带、肌肉和其他构成关节的结构退化而导致关节破坏的疾病。科学家称,对这种疾病的易感性仅由3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决定。 别尔哥罗德国立研究大学医学和生物学科系主任米哈伊尔·丘尔诺索夫解释说:“在这种疾病的易感性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种基因的具体变体,这3种基因rs6976 GLT8D1、rs56116847 SBNO1和rs6499244 NFAT5以前没有在此种语境下进行过研究。我们证明,影响疾病发展的不是单个基因,而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数据可用于实践中,识别高危人群,在这一人群中实施预防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61.html
果蝇身上发现一种新的味觉感受器 能尝出碱性物质 避免负面影响 2023-03-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月20日电 (记者张梦然)果蝇是一种常用于研究味觉的模式生物。而据英国《自然·代谢》杂志2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中美科学家发现了果蝇身上一种新的味觉感受器,果蝇能通过其感知碱性物质。虽然这一研究是在果蝇中进行的,但可以为未来其它多种动物的碱味觉研究提供基础。 味觉感受影响动物决定吃什么的决策过程,能让动物在摄入食物之前先尝一下样本。食物来源含有许多酸和碱,pH值能衡量某物质的酸碱度,因此pH感知让动物可以选择健康的食物,拒绝可能有害的选择。人们已经发现了酸的味觉感受器,但碱还没有。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此次发现,当提供中性食物(pH 7)和碱性食物(如pH 12)供选择时,野生型果蝇绝大多数选择中性食物,回避碱性食物。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称为“alkaliphile”(alka)的基因,它编码一个被碱性pH激活的氯通道。 alka表达在果蝇的味觉感受器神经,负责检测碱性物质。这一尝出碱性物质的能力,可以为果蝇提供适应上的好处,因为高pH值的碱性物质对其发育、生存和寿命有负面影响。 研究团队认为,感知碱性物质有助于果蝇避免摄入有毒物质,避开碱性环境里多见的病原体。但他们也表示,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探索这种类型的碱性味觉受体是否在其它动物中也存在,包括哺乳动物。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赣南医科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治疗乳腺癌症的一种有前景的纳米治疗策略 2023-03-20 生物谷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对女性的影响超过任何其他类型的癌症,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积极手术结合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一些乳腺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仍然有限。靶向治疗的出现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概念,早期和晚期乳腺癌症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蛋白质或基因作为靶向,以改善临床结果。因此,迫切需要发现更多新的靶点,以优化当前的治疗方法并解决获得性耐药性问题。 近日,来自赣南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J Exp Clin Cancer R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tumor exosomal circular RNA cSERPINE2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by modulating MALT1-NF-κB-IL-6 axis of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的文章,该研究阐明了一种新的机制,即肿瘤外体cSERPINE2介导肿瘤细胞和TAM之间的正反馈回路,以促进癌症的进展,这可能成为治疗乳腺癌症的一种有前景的纳米治疗策略。 环状RNA(circRNAs)在癌症中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但其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者探索了负载在纳米颗粒中的si-cirRNA作为体内抗肿瘤治疗剂的作用,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EdU分析、Transwell分析、共培养系统和多个原位异种移植物模型,以研究circRNA的表达和功能。此外,使用负载si-cirRNA的基于PLGA的纳米颗粒来评估纳米治疗策略在抗肿瘤反应中的潜力。 研究者确定了癌基因SERPINE2衍生的circRNA,命名为cSERPINE,它在癌症中显著升高,与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在功能上,肿瘤外体cSERPINE2被转运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并增强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导致乳腺癌症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增加。此外,IL-6反过来以正反馈机制增加了肿瘤细胞内的EIF4A3和CCL2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肿瘤cSERPINE2的生物发生并促进了TAMs的募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PLGA的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负载si-cSERPINE2,可有效减缓体内乳腺癌症的进展。 肿瘤外体cSERPINE2触发肿瘤细胞和TAM之间的正反馈回路促进乳腺癌症进展的分子机制示意图。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制,即癌基因SERPINE2衍生的hsa_circ_0001103(cSERPINE)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通信信号作用,促进乳腺癌症进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c1ee63450a9.html
Cell Stem Cell|陈跃军研究组揭示帕金森症细胞治疗策略,或有新进展 2023-03-20 网络
2023年3月18日,《Cell Stem 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跃军研究组题为《人神经分化过程中跨时间段的克隆谱系追踪》的研究论文。 通过SISBAR技术鉴定的表面标记分子可以高效富集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图片显示的是小鼠脑内移植的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红色标记的是人的细胞核,绿色标记的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标志蛋白TH。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SISBAR,解析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人腹侧中后脑神经细胞的单细胞谱系,发现了许多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一步展示了基于SISBAR技术的新发现在改进帕金森症细胞治疗策略中的应用。SISBAR技术有望为干细胞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发育与干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如何解析生物体内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发育谱系关系。解析这些谱系关系能够更加深入地解析生命体的正常发育过程以及病理状态(包括癌症与发育障碍)下的分子机制,为操纵在体细胞分化命运,优化体外细胞分化方法,以及促进基于细胞替代疗法的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线索。 然而,经典的正向谱系追踪和逆向谱系追踪方法,主要用于解析同一个分化/发育时间点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谱系关系,而不能同时提供在上一个阶段与它们有亲缘关系的前体细胞的身份特征。如何持续地追踪细胞在多个分化/发育时间点的细胞状态,从而描绘更完整的细胞发育路径,是发育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成员通过结合病毒介导的细胞条形码标记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以及克隆分离策略,开发了SISBAR技术,并应用在基于人多能干细胞的神经分化模型中。 SISBAR技术可以跨分化阶段追踪单个前体细胞衍生的谱系克隆,同时获取该前体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信息。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人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技术的开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研究,建立了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人腹侧中脑和后脑细胞的方法,其中包含能够用于帕金森症细胞替代疗法的关键细胞类型–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 团队成员把SISBAR技术应用于人腹侧中后脑的体外分化体系,并建立了“潜能视角”和“起源视角”的谱系分析方法来分别解析由转录组定义的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化潜能及分化起源,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层级的谱系树来描绘整个分化过程。 这一多层级谱系树揭示了中后脑细胞分化过程中许多之前未被报道过的发散型和汇聚型跨阶段谱系分化路径。 团队的研究还揭示了跨分化阶段的群体水平谱系和克隆水平谱系之间的关系:在发散型谱系关系中,发现同种类型的前体细胞(单细胞转录组定义的细胞簇)中单个前体细胞的命运可以不同;不同前体细胞差异的分化命运的集合代表了该前体细胞类型在群体水平的分化命运。 在汇聚型谱系关系中,研究发现同种类型子代细胞中的单个细胞可以有不同的谱系起源,并且这些不同来源的子代细胞会带有其亲代细胞独特的基因印迹。 研究团队进一步展示了基于SISBAR技术的跨分化阶段谱系关系和相关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在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利用SISBAR技术,研究团队发现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具有至少三种命运分化潜能,包括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脑谷氨酸能神经元、血管软脑膜样细胞(VLMCs)。 研究团队还鉴定了早期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表面分子标记物APCDD1。将表达APCDD1的神经前体细胞进行流式分选并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纹状体后,移植物中目的细胞-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比例得到了显著提高。 并且,与通过SISBAR技术发现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多分化潜能的结果一致,研究团队在APCDD1分选的移植物中检测到了中脑谷氨酸能神经元和一种血管软脑膜样细胞的存在,这一结果展示了SISBAR技术在改进细胞治疗策略和预测移植细胞体内分化命运中的应用。 基于人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替代疗法在治疗许多用传统药物难以治愈的疾病(如帕金森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的供体细胞(细胞药物)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将导致供体细胞和移植物中目的细胞的低比例和细胞组成的不稳定性,阻碍了细胞替代疗法在临床上更广泛地应用。 可以预见的是,作为一种通用型技术,SISBAR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神经分化在内的基于人多能干细胞的体外分化系统中,构建整个分化过程的谱系发育树,解析谱系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目的细胞和非目的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机制,从而改进细胞治疗策略,获得更安全稳定的细胞治疗结果。 同时,SISBAR还为解析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谱系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是经典谱系追踪方法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中群体水平谱系和克隆水平谱系关系的解析,为理解细胞分化过程中复杂而精确的细胞命运决定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4c1e6348070.html
2023-03-20 医学界
《中国循环杂志》近日发布杨跃进、高晓津教授等人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高学历者初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以下简称心梗)年龄约为56.3岁,较低学历者要提前约10年(65.9岁)。且高学历者合并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将“低学历”定义为文盲和小学;中学和中专定义为“中等学历”;大专及以上定义是“高学历”。 前述研究在社交媒体被广泛讨论,这一结果被指和欧美等国趋势相反。“在发达国家,学历越高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少。这样的文章可谓海量。”上述研究的作者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进刚告诉“医学界”,我国结果或提示,对待不同学历者,心梗干预措施应当是不一样的。“学历是评价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维度。在发达国家,学历或社会地位较高者能获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机会,其知识水平更高、健康管理能力更强。就这一点看,我们的健康教育没有跟上。先富起来的人没有掌握与之匹配的健康管理能力。” 我国高学历者发病早 既往国内有两项关于学历与冠心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其中,CPACS-2研究侧重于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院内治疗及结局。China-PEACE前瞻性研究侧重于观察急性心梗患者的长期结局。两项研究未评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等。 前述《中国循环杂志》发布的研究抓住这一点,旨在探究不同学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疗情况与院内预后。研究利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数据,根据最高学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分组。 CAMI研究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连续入选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108家医院数万名心梗患者,其发病时间<7天。排除年龄、信息缺失等,最终12280例患者被纳入本次“学历分析”,分别进入低学历组(n=5705,46.5%)、中等学历组(n=5161,42.0%)、高学历组(n=1414,11.5%)。 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低学历组,中等学历组及高学历组者的初次发作年龄较小[(65.9±11.2)岁 vs.(58.6±12.2)岁 vs.(56.3±12.6)岁],白领占比较高(1.4% vs.10.7% vs.52.0%)。研究将国家干部/公务员、企业中层管理者、乡村干部、知识分子等归为白领。 考虑到社会进步可能影响各学历组不同年龄段者的比例,从而影响年龄趋势,研究根据患者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中,高学历组患者平均年龄仍然较小[(52.0±6.5)岁vs.(49.5±7.2)岁vs.(48.8±7.5)岁]。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杨进刚告诉“医学界”,一些其他国家也存在高学历者心梗更年轻等现象,但其年龄差距小于中国。比如,挪威高学历患者初次心梗时间比低学历者平均年轻6.8岁,澳大利亚则平均年轻5.1岁。 “结合其他研究可知,我国心梗发作的中位年龄为61岁。美国、瑞典的注册登记研究数据显示,其心梗中位年龄为66-71岁。我们总体要比发达国家早5-10年,这意味着会牺牲更多的健康寿命损失年。”杨进刚进一步解释。 截至202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93岁。假设有人在70岁时发生心梗、80岁离世,那他就失去了7.93个健康寿命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病逝,但丢失了健康。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心梗发病越早,疾病负担就越大。 心梗是我国猝死的主要原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我国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这些意外大多发生在医院外,相当一部分人因来不及抢救而死在到达医院前。“网络上也时常有高层管理人员猝死的报道,对于这些人的健康问题,要值得重视。”杨进刚说。 学历越高,活得越不健康 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是心梗发作的高危人群。前述阜外研究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7个心血管健康指标,定义“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吸烟、缺乏运动和不健康饮食。从分析结果看,学历越高,出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可能越多、程度也越重。 除高血压外,中等学历、高学历患者出现其他6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例,均高于低学历组。这一点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 此外,高学历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更高,达66.4%。这在中等学历组和低学历组中的比例分别为61.4%和46.7%。 按照学历从低到高,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3.1% vs. 5.5% vs. 6.4%)、甘油三酯≥1.7 mmol/L(28.1% vs. 36.3% vs. 39.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40.7% vs. 45.4% vs. 49.7%)的患者比例也逐渐升高。 研究表示,CPACS-2、China PEACE前瞻性AMI研究也发现,较高学历组中糖尿病和吸烟比例较高。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可显著升高冠心病发生风险。这可能是导致中等学历和高学历患者发生STEMI时较年轻的原因之一。 “高学历人群生活方式不健康,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居民,可能存在过快的生活节奏、不规律的饮食以及缺乏锻炼等情况,进而发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而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对血压、血脂、血糖都有好处,能降低生活方式危险。”杨进刚强调。 低学历患者病情重,来院时间晚 研究针对低学历组,提出另一组亟待解决的“最低难题”。 在3组学历中,低学历组使用医疗急救系统的比例最低(8.8% vs. 9.8% vs. 14.7%,P<0.001),发病至入院时间≤12h的比例最低(63.4% vs. 70.3% vs. 74.5%),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最少(36.0% vs. 45.2% vs. 56.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使用比例最低(56.4% vs. 57.7% vs. 62.3%),以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最低(65.6% vs.70.7% vs. 73.3%)。 校正年龄和性别后,相较于高学历组,低学历组者的院内全因死亡风险明显增加(OR=1.439,95%CI:1.057~1.959,P=0.021)。 杨进刚表示,综合研究看,健康教育要“分层”。对于高学历居民,应加强危险因素管理,预防心梗发作。 低学历患者虽然相对于高学历患者伴随危险因素较少,但就医偏晚、病情较重,来院就诊延迟,在县级医院就诊比例高,呼叫急救医疗系统就医较低等,应重视加强心梗症状识别,提高就诊意识,缩短就诊延迟。另一方面,要加强120配置、改善院前急救,提升县级医院的再灌注治疗水平等。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09be6347746.html
2023-03-21 光明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上,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不约而同提出建议,希望在全国中小学推行“趴睡”变“躺睡”,充分保证中小学生实现优质午休。两位代表的“躺睡”建议,得到了一众家长和网友的赞同和热议。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质量备受重视。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 这份被坊间称为“睡眠令”的文件,虽然没有对午休作出具体要求和规定,但鲜明指出了午休的重要性。由于学校条件和孩子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目前对于午休的管理和规定,学校差异乃至班级差异都比较大。即便是统一安排了午休的学校,大多也是学生各自坐在原位,趴在桌子上午休。“趴睡”虽然也能实现休息的目的,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弊端很多,也是很多儿童不愿意午休的原因之一。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尤其是到了夏季,白天时间变长,孩子们晚上睡觉时间普遍推后,晚上睡眠少了,如果没有充足的午休,下午上课时很容易变得昏昏欲睡,老师们面对无精打采的孩子们,要想出各种招数来帮助学生“提神”。下午体育课时,孩子们在缺乏休息的状态下开展体育运动,不仅无法达到锻炼效果,还可能对身体有害。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午休就变得十分重要。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身体健康成长。对于孩子们来说,休息权应该和学习、参加体育锻炼等权利同等重要。一方面,学校应通过指导学生和家长做好居家的睡眠管理,努力实现要求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更优质的午休环境、更合理的午休时间,以弥补居家睡眠时间的不足,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续学习产生的疲劳。 近年来,随着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的案例。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实现更优质的午休,从技术、空间、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80.html
2023-03-21 新华网
睡眠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睡眠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2023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当前,许多人被失眠、睡眠不足等问题困扰,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哪些症状意味着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不足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睡眠?记者采访了多位医学专家。 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朱梅介绍,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要判断是否患有失眠,首先要看入睡是否困难,若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一整夜觉醒的次数大于等于2次,存在早醒和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或者总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就意味着存在失眠问题。“长期失眠会导致白天精力不足、思考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者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还会造成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增加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的患病风险。”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来判断。朱梅说,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原因,比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兴奋等;其次还有躯体因素,比如患者有疼痛、鼻塞、咳嗽或频繁起夜等问题;另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失眠,服用某些药物或者脑部病理性因素与失眠都有可能存在直接关系。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孟繁强表示,想要拥有良好的睡眠体验,规律作息很重要。孟繁强建议,每日坚持规律作息,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生物钟是保障睡眠质量的关键。失眠患者尽量不要因为夜晚睡得不好或睡得不够而在白天过度补觉,白天应增加光照时长,在室内尽量拉开窗帘,享受自然光,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果入睡很快,但经常早醒,需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情绪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五病区主任沙莎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慢性睡眠生物节律紊乱导致的失眠也逐渐增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次觉醒、睡眠不足或睡眠时相紊乱等非生理性睡眠。通俗来讲就是总体睡眠时间正常,而因为白天睡过多,夜晚出现失眠情况,在青少年、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中多见。“建议此类人群以调整睡眠分配为主要目标,白天尽可能保持觉醒状态,增加运动、工作等能量消耗,白天睡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把睡眠集中分配于夜晚。”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但凡事都有个“度”,睡眠过多也会出现健康问题。孟繁强介绍,夜间打鼾,尤其是伴有呼吸暂停的人,睡眠质量会明显变差,也会导致睡不醒;另外,患有抑郁症的人群,也会出现睡眠过多、睡不醒的症状,如果长期睡不醒且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建议及早就医检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97.html
2023-03-21 光明日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发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家庭托育点是指利用住宅,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的场所,且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这为促进家庭托育点规范发展、化解婴幼儿托育市场的供需矛盾,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引。 有关调查显示,孩子无人照料,是超过半数家庭放弃生育二孩的重要原因。按照相关法规,当前我国女职工能够享受的产假一般不超过半年,但大多数幼儿园只接收3岁以上的幼儿入园。另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有数千万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家庭有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而目前实际入托率仅为约5.5%。3岁以下的孩子谁带,成为育龄青年必须面对的抚育难题。与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资源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幼儿园开始出现资源过剩,不少城市的幼儿园渐渐“一孩难求”。 一面是婴幼儿托育资源严重不足,另一面是逐渐显露的幼儿园教育资源过剩,这种“下细上粗”的幼教格局,折射出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背景下我国幼教资源的结构性错配。化解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之忧”,关键举措是要出台有力的公共政策托底,促进幼教资源的均衡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服务。开设家庭托育点,正是普惠托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人口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助于填补3岁以下婴幼儿照料社会化的缺口。 应当指出,在家庭托育服务的市场需求驱动下,各种形式的家庭托育机构存在已久,只是其业务模式的合规性受到质疑。而此次试行办法的出台,相当于明确承认了家庭托育点的市场地位和存在合理性,同时从家庭托育点的硬件要求、人员资质、服务标准、安全监督等维度,为这一新业态提供规范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规范发展,方能行稳致远。家庭托育点作为一种新业态,既需要将管理要求落细落实,又需要与其他相关政策配套衔接。梳理此次方案,“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每一名照护人员最多看护3名婴幼儿”“监控录像资料保存期不少于90日”等具体细致的规定,都表明了以精细化促进规范化的管理指向。此外,推动家庭托育点规范发展,还需要发展改革、民政、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发力,打通诸如限制居民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等政策梗阻,同时兼顾好包括社区其他住户在内的各类利益主体的诉求,为办好家庭托育点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托育点仍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办好有待进一步探索。例如,行业的指导监管机制如何建立健全,这涉及监管模式的有效性,直接与服务质量和安全密切相关;再如,行业繁荣发展将带来人才短缺问题,需要构建有效的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只有多管齐下、确保质量,才能够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普通民众可负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发展形成规范化、普惠式的婴幼儿抚育服务市场,真正让家长省心放心,让行业健康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85.html
2023-03-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联合国官方网站19日消息,一项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最新报告显示,非洲10个国家约1.9亿儿童正面临3种与水资源相关的“危机”——缺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相关疾病;气候危害。 据统计,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等10个非洲国家的儿童受这3种“危机”的威胁最严重。在这些地方,近1/3的儿童无法保证基本用水,2/3的儿童没有基础卫生服务,1/4的儿童只能露天排便,3/4的儿童因缺水和肥皂无法洗手。此外,这些国家的儿童还面临霍乱等疾病的威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主管韦杰塞克若表示:“全球都在遭遇水资源危机,非洲儿童面临的威胁最大。我们应紧急采取行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AEsKxwaNE
2023-03-20 央广网
当地时间3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消息称,布隆迪卫生当局当天宣布,该国暴发循环疫苗衍生的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 2)疫情。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3/20/030105025.shtml
2023-03-20 界面新闻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3月18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22年委内瑞拉的登革热病例相比2021年增加93%。 数据显示,2022年有四种类型的登革热在委内瑞拉传播,共记录登革热病例11409例,同比增加93%。同时,该国2022年还出现了18例登革热死亡病例,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125%。 这份报告指出,2022年的最后几个月,委内瑞拉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量增加比较快。在各州之中,与哥伦比亚接壤的苏利亚州以及与巴西接壤的玻利瓦尔州、亚拉奎州和巴里纳斯州,累计确诊病例数量排在前四位。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3/20/030105026.shtml
2023-03-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达令河出现数百万条死鱼后,政府正在着手进行清理。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20日报道,最近几天,数百万条腐烂的鱼顺流而下,人们担心这可能会造成生态灾难。19日,新南威尔士州警方在小镇梅宁迪建立了应急中心,以协调响应、监测水质。相关警方负责人表示,如此规模的清理工作堪称“史无前例”,“我们的目的是确保梅宁迪的供水干净,目前水质良好”。专业承包商将尽快清除死鱼。与此同时,慈善保护机构OzFish也开始“搜救行动”,尽可能多地从河流中挽救幸存的本地鱼类。机构成员布雷登·兰帕德表示,估计85%的死鱼是本地物种。 OzFish机构项目主管卡西表示,大部分漂浮的死鱼将在48小时内沉入河床。“清除河流中的死鱼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会下沉。这可能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在一段时间内引发更多问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AEqAA6nc4
2023-03-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少子化是日本很多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据日本新闻网19日报道,一份针对日本全国地方政府行政官员的调查显示,91%的受访地方政府行政官员认为人口下降“严重”。 调查收集了日本47个都道府县和1741个市区町村行政官员的意见。从都道府县的层级来看,在回答人口减少“非常严重”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中,东日本大地震受灾地岩手县占比最高,达94%。其次是福岛县和秋田县,福岛县是发生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的地方。可见,东日本大地震与核泄漏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日本综合研究所高级主任研究员藤波匠分析称:“低工资和不稳定的就业环境会导致年轻人离开地方,以及生育意愿下降。地方政府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是十分重要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AErYmXXbG
2023-03-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英国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启动一项针对10万新生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计划,希望能够尽早发现和治愈部分罕见遗传疾病。该计划也引发关于数据隐私和伦理方面的争议。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3月19日称,国民保健制度(NHS)旗下的英格兰基因公司宣布这项新生儿的基因筛查计划,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手段筛查大约200种罕见但可治疗的遗传病,并进行医疗干预。该计划将覆盖英国未来两年内出生的约1/12的婴儿,预计耗资1.05亿英镑(约合9亿元人民币)。目前常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使用足跟采血的方式,可以检测包括镰状细胞病、囊性纤维化和遗传性代谢病等9种罕见病,不过更多的罕见病很难通过常规方法发现,可能会耽误疾病治疗。 学术期刊《科学》称,这一计划仅关注由基因变异引发的疾病,这些疾病会在孩子5岁前表现出症状且均可治疗,疗法中既有简单的补充维生素,也有复杂的骨髓移植手术。例如一种被称为先天性甲亢的疾病,它会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和生长,在英国每1500-2000个婴儿中就有一例。剑桥大学内分泌学教授查特业说,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很廉价,但是需要在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内就开始进行治疗,否则可能导致无法逆转的后果,这就需要加速疾病发现和诊断的过程。 英格兰基因公司表示,这个项目在世界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可能为英国推广新生儿全基因组筛查铺平道路。但该计划也引发不少伦理问题,比如个人基因信息的隐私权等,也有不少人提出对当前医学发展的不信任。英国盖氏与圣托马斯公立医疗信托基金临床遗传学家弗朗西斯·弗林特说:“使用全基因组测序筛查新生儿是迈向未知的一步。在科学和道德尚未完备时,我们绝对不能急于使用此技术。”此外,某些基因仅能表明对特定疾病有遗传倾向,并不一定导致携带者患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AEZhqTQwl
2023-03-20 澎湃新闻
韩国政府决定,从3月20日起不再强制要求公众在公共交通工具内佩戴口罩。自2020年10月起,韩国的公共交通工具口罩令已持续了2年零5个月。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19日表示,20日起将全面取消公共交通工具内佩戴口罩的要求。由此,公众在乘坐公交车、地铁、出租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无须佩戴口罩。此外,从20日起也不要求公众在大型公共场所内的开放式药店佩戴口罩。但是,政府仍然建议公众在出行高峰时段佩戴口罩。 韩国防疫部门认为,全面解除室内佩戴口罩令已过去一个半月,国内疫情形势整体上保持平稳,且不少民众自主佩戴口罩,因此做出上述决定。韩国政府将视世界卫生组织对结束新冠全球紧急状态的讨论情况,以及国内感染病预警调整等情况,研讨是否解除其他场所的口罩佩戴令。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9QsTFJ62i
2023-03-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3月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根据研究,耳念珠菌可导致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患上严重疾病,且具有耐药性。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的感染人数增加了59%,达到756人,2021年感染人数增加了95%,达到1471人,2022年感染人数进一步上升,达到2377人。 纽约流行病专家瓦利德·贾韦德表示,新的发现“令人担忧”,由于感染通常发生在患有健康问题的重病患者身上,因此主要任务是防止真菌传播给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但不幸的是,此类真菌具有极端生存和繁殖能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AEYb49IbO
2023-03-2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郑可 冯亚仁】前不久,4名前往墨西哥进行“医疗旅行”的美国公民意外卷入当地黑帮冲突被绑架,最终导致两名美国人死亡。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跨境医疗问题的关注。“医疗旅行”在美国,尤其是靠近美墨边境的州很受欢迎。统计显示,每年有上百万美国人出国寻求医疗保健服务,而墨西哥是主要目的地,当地低廉的价格使美国人明知有安全风险仍然愿意“一路向南”。 由于美国医疗保健服务的费用高昂,即使拥有医疗保险,需要自付的医药费也让很多中低收入者不愿意就医。但邻国墨西哥的医药费用要比美国便宜得多,因而很多美国人选择驱车或者飞往墨西哥接受医疗服务或购买处方药。据美联社报道,3月7日,前往墨西哥的被绑架的美国人中,一人正是计划在墨西哥接受“除皱”整容手术。 美国医学期刊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赴海外就医人数为75万,2017年这一数字直接飙到了140万。美国医疗旅游中心的负责人之一伊丽莎白·辛巴表示,美国人赴海外就医能省下约30%—65%的医疗费用。 近几十年来,因医疗和牙科护理而出国的美国人数量激增。医疗旅游集团“患者无国界”首席执行官约瑟夫·伍德曼说,2019年,约有120万美国人前往其他国家寻求医疗保健,相较于20年前的约15万人增加显著。他还补充道,尽管疫情期间边境关闭,暂时停止了医疗旅游,但现在又出现了大反弹。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一项研究,大约1/4的美国“医疗游客”前往南美洲接受治疗,另有约20%前往中美洲。此外,研究还发现,每年约有100万美国加州居民前往墨西哥购买更便宜的药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境外进行手术的医疗费用可能比在境内便宜50%至80%。例如,在美国进行全面整容的费用超过1万美元,而在墨西哥,成本约为5150美元,可以节省一半的费用。在美国,要种植牙齿通常需要支付3000美元以上的费用,而在墨西哥只需1650美元。据CNN报道,美国约有7700万人没有牙科保险,甚至那些拥有牙科保险的人也发现它的承保范围并不多,且往往无法支付昂贵的手术费用。 CNN报道称,墨西哥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2020年,墨西哥共接待约300万人次前来就医。其中,墨西哥城、坎昆以及蒂华纳这三大城市因具备优质的医疗资源,吸引了大多数就医者。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赴墨西哥就医需求主要包括口腔护理、医美整容手术、生育医疗、器官和组织移植以及癌症治疗等项目。 此外,对于一部分美国人来说,跨境医疗已然成为一种刚需。里奥格兰德河谷位于美国得州最南部,与墨西哥接壤。该区域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多数居民患有肥胖病和糖尿病,就连维持基础医疗的医生数量都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对于需要接受医疗服务的居民来说,除了跨境进入墨西哥接受治疗外,别无选择。 通常而言,赴墨西哥的就医人员会在机场被预约的诊所或医院接走,然后送往预订的酒店等待手术通知。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曾发文称,“医疗旅行”这种做法有风险,如可能会购买到假药或接受不合格专业人员的治疗等。记者注意到,在距离美国边境线以南仅10余分钟车程的墨西哥蒂华纳市,一座33层高的医疗大厦于去年底开业。但要持续吸引外国患者前去就医,墨西哥政府需要处理有组织犯罪和毒品暴力问题。= 除了外部环境的风险外,海外就医还可能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一些副作用。因为患者手术后通常很快就会离境,所以无法预约复诊检查,如果出现感染、并发症等问题,很难及时被发现并处理,甚至不得不重新在美国当地就医进行治疗。还有一些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且不稳定,在返程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严重的可能还危及生命。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9QaFAzcw3
2023-03-20 上观新闻
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2023年2月(2月1日零时至2月28日24时),广东省报告1起较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梅州市五华县报告的一起误食混有钩吻的树根泡酒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3例,死亡1例。 3月16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醒:河粉、肠粉、粿条、米线等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 重要提醒:= 春夏之际, 这类东西千万别采摘、别购买、更别吃! 梅州五华报告一起中毒事件,误食混有钩吻树根泡酒之1死3发病。导致1死3发病的钩吻是什么? 钩吻,人称“断肠草”,又名大茶药,全株有剧毒,主要的毒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误食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致命。5-8片叶子就能放倒一个成年人,毒性之烈不容小觑。 钩吻常见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呈藤状爬行生长,且埋于泥土的根系发达,常与周边其他植物系缠绕共生,其花、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五指毛桃”“金银花”“金锁匙”等十分相似。 钩吻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症状为主,主要包括呼吸麻痹、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复视、视力减退、咽喉灼痛、吞咽困难、腹泻腹痛、口吐白沫、恶心呕吐等。 近期天气炎热 河粉米线等米酵菌酸毒素 中毒风险增大 近日,气温多变,天气逐步回暖。河粉、肠粉、粿条、米线等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受其污染的食品如未妥善储存或超过保质期食用,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会增大。= 在食用前,应重点检查湿米粉的保质期。由于湿米粉生产工艺已经发生了变化,超过保质期的湿米粉感官性状仍然正常,且不会有发酸发臭等变质性状,会给人造成可以继续销售或食用的错觉,然而这类湿米粉却可能已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中毒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同时,椰毒假单胞菌也可能在泡发木耳、银耳等食材上繁殖,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因此,食用木耳、银耳等菌类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要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此外 近期是野外蘑菇生长旺季 千万别采摘食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I09827DD0001899O.html
哪些疾病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人类幸福?这6种疾病也许榜上有名 2023-03-20 漫说健康
每年的3月20日是世界幸福日。 这个节日是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通过决议设立的,旨在强调幸福是全球公认的人类追求和目标,同时也提醒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世界幸福日的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发布相关报告、举办座谈会和论坛、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旨在促进全球幸福感的共同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不仅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还开始关注自身的幸福感。 我们都知道,持续快乐或心情愉悦的人,他们的幸福感指数会越来越高,而生活中,总有一些小疾病影响大家的幸福感。 这六种小疾病,严重影响我们幸福感的指数 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它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反复鼻痒、流鼻涕、或鼻腔内水肿等,这种疾病呈季节性发作,主要高发于秋季和春季。要想彻底治愈这种疾病,我们首先要找到过敏源,然后远离这些过敏源。 常见的过敏源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接触性、吸入性和食物性。 患者查清过敏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点刺检查,另一种是抽血化验。因为技术的原因,日常生活中的过敏源只能检测出20多种。 2、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种疾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口疮”。 它主要发生在口腔粘膜上,它的主要特点是周期性、反复性和自限性,好发于嘴唇、口腔黏膜和舌体边缘等。 引发口腔溃疡的主要原因有情绪不稳定、食物太辣、药物过敏、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或体内缺乏维生素。 由于口腔溃疡是小疾病,大家并不是很重视治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很有可能是大病的前兆,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3、慢性咽炎 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就是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的主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人,这种疾病的发病时间比较长、症状比较顽固,治愈比较困难。 慢性咽炎可大可小,我们一定要及时治疗,如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咽喉痒或说话费劲等情况。 4、脱发 脱发一直困扰着很多年轻人,经常烫染或经常熬夜,就会出现脱发现象,不用太在意,其实不然。 脱发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另一种是病理性的。生理性的属于正常脱发现象,可以不用太在意,而病理性的脱发,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5、近视 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经常玩手机、看电脑会导致我们的眼睛近视,近视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脱落、白内障或青光眼等。 6、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疙瘩”,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超过六周的荨麻疹我们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周期比较长,发病原因往往不确定。 上述介绍到的这六种小疾病都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要想提高幸福感,我们必须清楚如何预防这些疾病,只有提高自身免疫力,疾病才不会找上门,而运动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大家一定要养成运动的习惯。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096H16H0514DR4T.html
2023-03-2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摸脉、问诊、记录状况、向患者科普中医理论……这是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巴永丽的工作日常。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可以看到很多科室都有她这样“外籍中医”的身影。 在中国,每年有很多来华留学生选择中医药专业。他们虽然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相同的是他们对中医药的热爱。 来自巴哈马的宋泽就是其中一员。2017年,为了心中的“中医梦”,他放弃了金融专业,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一待就是6年。“当时,同学都在申请金融、工程等专业,我也跟风填报了这些。我确实收到录取通知书了,可觉得还是最想学中医,所以我来到了中国。”宋泽说。 中医药吸引着许多来华留学生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治本”和“贴近生活”。“我认为中医是真正让大众得到普惠的一种学问。”宋泽说,中医不仅能治好病,还在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沈艾佳提出:“在日常中科普中医的基本理念是相对容易的。在中国,‘药食同源’的理论能够很好地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沈艾佳的姥姥住在北京,每逢周末,姥姥总让沈艾佳帮她开药和针灸。“家里的人对我很信任。”沈艾佳自豪地讲道。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经典是最头疼的事儿。沈艾佳说:“中医经典都是文言文,对我们留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每次看到中国同学可以熟练地背诵和掌握,我真的非常羡慕。中药方剂也要记得,这样才可以在遇到具体病例时开出正确的药方。”即便这样说,在聊到她本科所学的针灸专业时、在谈起《黄帝内经·灵枢》时,她眼中闪烁着光芒。 至于学习中医药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医乃仁术”“邪去则正安”等中医观点被留学生们广泛提及。从对于推拿、针灸、方剂的学习中,他们不仅领略了中华传统医学的魅力,更学会了从儒家之“仁”和道家之“阴阳”来理解生活、鼓舞自身。 未来,沈艾佳希望回到美国开一个自己的诊所。在那里,针灸已经被列入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尝试针灸。此外,她希望自己也能开设一个自媒体频道,向更多外国人宣传中医药的知识。 宋泽和巴永丽则希望留在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医在中国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发展潜力。正在实习的巴永丽说:“当患者从质疑我这张外国人的面孔,到认可我为他们消除了病痛,我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 宋泽正在进行就业规划。由于外籍留学生没有规培证,未来在公立三甲医院就职会非常困难。但是,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常言道‘因人而异’,中医讲‘辨证论治’,我觉得我是适合学中医的,我已经学习了6年,但我还愿意再学习十年、二十年中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48.html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2023-03-2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方案》是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意见的重要具体举措,针对性强,力度大,进一步加大了“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对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方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尤其以强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主,搭平台,提高重大疾病诊治能力,这是助推中医药发展治本之策,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亮点。”张伯礼说。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建立了湿浊痰饮类病证治体系;开展心肌梗塞中医药二级预防研究,率先建立中医药循证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创建了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建立关键技术体系,研制多个组分中药;开拓了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中医药的理念非但不落后甚至超前 记者:《方案》中提出了中医药服务体系“扬优强弱补短”建设。在您看来,中医药的“优”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属于“弱”和“短”?该如何“扬优强弱补短”?= 张伯礼: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现代医学的很多前沿方法和理念,包括精准医疗、预防医学、组合药物等,和中医药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治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提法虽然不一样,理念却趋同。所以说,中医药的理念非但不落后甚至超前。 中医药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简便廉验。“简”是操作简便;“便”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廉”是费用相对较低;“验”是有效。另外,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时,中医药的可及性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这次抗疫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目前,中医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需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案》整体都充分体现了“扬优强弱补短”设计。包括下面两点。 一是要增强青年人文化自信。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确有疗效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经验,殊为宝贵,值得传承创新发展。 二是要增强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从教育方面要注重在临床实践中自觉建立起中医药思维,从技术方面要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联合研究,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解决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中西医可以优势互补但不能相互替代 记者:《方案》提出,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健全中西医临床协同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攻关水平,“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您认为中西医的结合点在哪里?如何改变“以西律中”的情况? 张伯礼: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是根植于东西方文化土壤的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人体健康,哲学思想和诊疗方法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并不存在根本矛盾,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除患者病痛,二者各有优势,可以优势互补,但不能相互替代。数十年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解决重大疑难、治疗复杂疾病的好方法。要正确看待中西医的关系,不要轻易排斥任意一方,而要结合临床问题,将二者有序结合运用,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在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中,就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挽救了一批患者的性命。 在行业管理、职称评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由于还存在采用西医药模式、缺乏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等因素,导致很难突破西医语境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起更加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管理、评价、教育等体系;应尽快在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规律、疗效优势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 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强化中医药思维模式及方法的教育和实践;增加中医药基础课程和跟师临床实践的比重;增加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多措并举,逐步破除“以西律中”的现象。 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亟须突破 记者: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哪些科技手段?用现代科学语言将中医药疗效和作用机制讲清楚、说明白,难点在哪里?如何解决? 张伯礼: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必然是传统精髓和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要从技术方面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正是一大体现。 近年来,部分研究机构取得了一些设备上的突破,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使用的便携式穴位电刺激装置,为有效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和良好工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团队研发出“柔性传感阵列中医脉诊仪”“开放环境的舌辅诊系统”等。这些都是中医诊疗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如果未来更加完善,将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前景。 中医药现代化仍然有较多瓶颈亟待突破。今年我根据新的产业需求和科技进步,提出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先进传感器制造,实现传统中药制造技术升级。这类研究仍需继续完善的临床证据的支持与更多硬件、软件方面的更新与迭代,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各级政府的鼓励推动,也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为中医药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一分力量。 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服务全生命周期 记者:《方案》对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进行了周密部署。中医药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张伯礼:人才培养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骨干、领军及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应掌握坚实宽厚的中医药知识,熟悉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具有丰富多元的交叉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广阔的国际视野、勇毅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最终成为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就人才培养模式来讲,要对接需求,实现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在这方面全国各地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改革。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服务人类健康的全生命周期,以培养满足健康中国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医学人才为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围绕中医药人才的核心能力,打造一支中医药人才队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47.html
中国罐头产量占全球约1/4,出口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稳居第一,小小罐头闯世界 2023-03-2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罐黄桃、一盒午餐肉、一听八宝粥……罐头食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甚至不太起眼。 2022年,中国罐头出口量再创近年新高。从外贸视角看,中国出口的千行百业里,有许多类似“少被看见”、却作出长期稳定贡献的传统行业。多年国际市场风浪劲击,它们是如何站稳脚跟、保住优势的? 但罐头的故事,大多数人不一定熟悉:这个看似非常传统的食品加工行业,其实是中国最早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产业;一盒小小的中国罐头早已销往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罐头最早是“舶来品”,中国却多年位居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地位。 来看看小罐头带来的启示。 “中国产罐头”在欧美口碑过硬,2022年出口量创近6年来新高 2019年到2022年,增长超过20%——这是福建漳州市陈字贸易有限公司罐头出口的成绩。跟许多罐头生产企业不同,这家公司2003年做罐头国际贸易起家,如今产品销至145个国家和地区,蘑菇、荔枝、玉米、沙丁鱼和鲭鱼罐头是其拳头产品。 做啥贸易不好,为啥是罐头? “我在国外很多地方观察到,罐头在消费者购物车里普遍占20%至30%,是非常高频的家庭日常消费品。”漳州市陈字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兴说,这是他贸易选品的“灵感”来源。 与国内市场相比,罐头今天仍然是欧美许多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常见选择。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根据“十三五”期间的统计数据测算,中国人均年消费传统罐头在5.5千克左右。而该协会提供的第三方数据显示,全球罐头食品消费前十大国家中欧洲占7个,瑞典居榜首,年人均消费33.4千克,英国、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和美国为21-23千克。这也解释了为啥欧美家庭“户均一把”开罐头刀。 实际上,罐头食品在中国最早是象征高档消费的舶来品,上世纪50年代,中国罐头首次出口,从少量的水果罐头开始,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罐头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全球约1/4,产品出口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罐头虽然是传统食品加工行业,却是我国最早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产业之一,且长期以出口为导向,对曾经的外汇创收和今天的稳外贸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有千说。 浙江台州一罐食品有限公司是水果罐头企业中的“老字号”,公司主打的橘子、黄桃、枇杷等罐头产品九成以上出口,其中日本、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市场。“疫情以来,各品类和地区出口有涨有跌,但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全年出口额达9000万美元。”公司总经理黄洪舸说。 橘子罐头是中国罐头出口清单中的“明星”单品。黄洪舸介绍,全球橘子罐头出口量大概35万-40万吨,而中国出口量常年保持25万吨以上的水平。“依托柑橘产业发展带来的原料优势和生产加工优势,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者中迅速脱颖而出”。 中国出口的芦笋罐头占全球出口总量70%;番茄罐头产量位居全球前列;红烧肉和鲮鱼罐头为国内独有……中国在全球排得上号的罐头单品不少。2022年,中国罐头出口量312.5万吨,出口额68.9亿美元,均创下近6年来新高。“中国资源丰富,罐头产量逐年增加且质量口碑过硬、价格仍有比较优势,这些为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刘有千说。 不断技术创新,寻找合适路径,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持续积累优势 2000年成立,到疫情前,今日食品公司85%的产品远销国际市场,一年出口额达7亿-8亿元——宁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金枪鱼加工生产企业,公司董事长陈义方见证了公司随行业一路发展的历程。“加工生产稳定,市场需求量大,近10年发展很快。”陈义方说。 食品加工企业对原材料依赖程度很高,而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给像他们一样的企业带来重大机遇。“金枪鱼加工前要经历捕捞、运输、港口卸货等环节,中国籍船只设备新、冷冻条件好,原料新鲜度佳,为加工成品提供了质量保障。”陈义方说,产业优势叠加物流和基础设施优势、价格优势,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沃土。 如果放在罐头工业200多年历史来看,中国企业是“后来者”,他们靠什么赢得“一席之地”、积累优势? ——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橘子剥皮、分瓣,黄桃开半、挖核……罐头加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需求量很大,同时也面临成本上涨的挑战,但技术创新带来改变。 “最开始,中国从西班牙引进过柑橘去皮机,但国内外柑橘品种不同,并不适用。我们和科研单位合作,专注研发十几年,终于开发出适合中国柑橘的自动去皮设备。这两年,在柑橘分瓣等加工工序上,我们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黄洪舸说,10年前,做2万吨橘子罐头需要4000名工人生产90天,而现在,同样是90天,2000名工人就可以生产3万吨。 “自动化生产、智能化制造在罐头行业已有星火燎原之势。”刘有千说,“十三五”期间,行业基本实现了主要品种的自动化过程,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扩大了产能,节约了人工成本。 ——靠扎扎实实的行业积累。国际贸易中,一个地区一个品类的贸易格局不会被轻易撬动,但中国企业总能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机会。 陈字贸易公司做国际贸易起家,又选择了一条与“主流”相反的市场之路:从亚非拉市场做起,在这些大龙头企业更少触达的地方一点点积累和夯实市场。“先把产品口味和质量做好,性价比做高,然后小量尝试,一旦有机会,马上抓住。”这是陈俊兴多年拓展市场的经验之谈。成功的实例有很多:有的是灾害导致当地供应链断裂,有的是工厂因疫情倒闭,有的是贸易壁垒限制,种种突发事件让主要进口商不得不寻找替代供应商,“依靠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供应链能力,我们马上消化订单,将市场‘接手’过来。”陈俊兴说。 着眼长期、充分准备,中国企业迎来机会垂青。 瞄准新兴消费趋势,研发新品,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琢磨品牌的事 中国是罐头制造大国、出口大国,但不是品牌强国——这一判断,代表着全行业的清晰认知。“很多厂家都是做国外罐头品牌的贴牌加工厂,关注点在生产和产品上,市场需求导向和品牌建设不足。”刘有千说。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琢磨品牌的事。3年前,陈字贸易公司又做了一个决定:投资实体企业、研发产品,为融入国内市场大循环做好准备。也就是说,一家做贸易的企业办起了自己的工厂。陈俊兴发现,国外市场整体较为稳定,中国开发的创新产品和品牌进入难度较大,但国内市场却乐于接受创新,变化多、机会多,这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先瞄准技术创新和新兴消费的趋势,面向国内市场开发和测试新品,再沿着已经积累的外贸渠道将较为成熟的创新产品介绍到国际市场,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突围的方式。” 今日食品也开始立足国内市场,更关注品牌的建立。陈义方说,现在,公司正开发符合国人口味的金枪鱼产品,对包装形态进行改良,并逐步转向产品的精深加工。比如,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到国外的鱼油都是在国内提炼的,但出口走一圈,贴上国际品牌的标识,最后又售回国内。 “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最终还是要做自己的品牌,提升附加值。”陈义方说,过去在海外无法直接触摸市场,但现在国内市场的巨大空间提供了锻造产品和品牌的机会。这又何尝不是未来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突围的重要一步呢? 令许多罐头企业振奋的是,随着预制食品走热,罐头行业在中国市场又迎来久违的机遇——因为罐头工艺中最重要的杀菌和密封环节在预制食品的规范制作中至关重要。疫情以来,罐头食品的应急储备功能也受到更多消费者重视。越来越多罐头企业开始做起了中式菜肴罐头、营养保健类罐头,罐头的包装形态也从罐装、听装转向塑料包装、袋装、纸包装…… “预制食品做好了,市场前景宽广,在国际市场大有可为。”刘有千说。 采访前,陈俊兴拿到了最新数据:今年不到1个月时间,公司的一款新品已经通过新零售渠道销售超200万元,这给大家打足了气。“现在我们又搭上了预制食品的风口,真的很有信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51.html
每周69小时工作制?韩工会担心员工“过劳死”,要告尹锡悦等人 2023-03-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刘海生】为解决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韩国政府近日推出每周最长工作69小时的改革方案,引发韩国社会广泛震荡,不仅年轻一代强烈反对,韩国工会甚至准备以改革案将导致大量员工“过劳死”为由将韩国总统尹锡悦等人告上法庭。 反对声一片 根据韩国政府此前公布的改革案,原本按周计算的加班时间将改为以月、季度、半年、年为单位计算,一周最长工作69小时,人们能在工作后一次性长期休假。由于反对声浪越来越大,据韩国KBS电视台3月20日报道,尹锡悦指出,一周工作超过60小时并不合理,要求完善改革案。对此,韩国民主劳动总工会20日在首尔召开记者会,批评称“60个小时也不短”,呼吁全面废除改革案。民主劳动总工会表示,改革案将导致更多员工过劳死,工会将以涉嫌预谋杀人的罪名检举尹锡悦和韩国雇佣劳动部长官李正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韩国人的平均年工作时间为1915小时,远高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1716小时,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智利,导致每年数十人过劳死。同时,该国的自杀率也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根据韩国雇佣劳动部的规定,“过劳死”的认定标准为4周中平均每周工作64小时或12周中平均每周工作60小时致人死亡。民主劳动总工会认为,政府的工作时间制度超出这一标准,无异于“故意杀人”。工会将于25日在首尔举行谴责抗议活动,届时将有1.5万余名工会成员参加。 如实行,可能导致生育率进一步下跌 “政府希望人们每周工作69小时,但上班族的理想工时是每周37小时。”韩国SBS电视台20日报道称。目前,韩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每周工作时间限制为40小时,外加最多12小时的带薪加班,即“每周最长工作52小时制度”,是2018年文在寅政府时期引入的,旨在防止员工过度疲劳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引入该制度后,工作量过载和频繁加班的现象得到缓解,但该制度也有副作用,特别是对工资低的中小企业员工而言,因无法加班,他们的实际工资更少了。 韩国政府也在不断谋求更好的改革方案。目前提出的工作69小时改革案的出发点之一是实现“弹性工作”制度,即“在连续大量工作后可以休更多的假”,但考虑到下属要看上级脸色的韩国职场文化等实际情况,想要长时间休假并不现实。目前,韩国规定的员工每年平均休假天数为17天,但实际上的休假天数仅为11.6天。 “每周工作69小时,意味着每天晚上9点才能下班,孩子要靠吃外卖填饱肚子吗?”《韩民族新闻》20日报道称,在某制药大厂工作的37岁女性郑某表示,由于工作原因,自己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才回家,因此只能让丈夫提前回家、居家办公来照顾孩子。如果工作时间再延长,郑某将不得不辞职、成为专职家庭主妇。 在韩国,照顾孩子不仅要做饭,还要接送幼儿园、课外补习班,需要耗费家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统计显示,韩国家长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长达4-6小时。有声音认为,如果工作时间持续延长,将有更多人干脆放弃生育或辞职回家,有可能导致生育率进一步下跌。 需要倾听年轻人的声音 “推行延长工时的弹性工作制,政府需要倾听年轻人的声音。”韩国《中央日报》评论称,在最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MZ一代(指1982年至2004年出生的一代人——编者注)中,不少人直呼:“每周最长工作52小时已经够让人崩溃了。” 一家市民团体负责人金钟镇表示,多数国家每周工作时间为36-38小时,且大方向都是减少工作时间、保障休假权等。 以年轻人为主的MZ一代工会最近成立的“刷新劳动者协议会”对改革案表示抗议:“国际社会正在努力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韩国却与历史发展规律背道而驰。” 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也明确表示反对意见。韩联社20日报道称,民调机构Realmeter当天发布的调查显示,仅36.8%的受访者对尹锡悦的施政表现给予好评,尹锡悦支持率连续两周低于40%。Realmeter首席分析师称,影响尹锡悦民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每周工作69小时制度。 此外,还有专家分析认为,韩政府的工时改革案有向资本家倾斜之嫌。韩国SBS电视台称,尽管政府准备修改改革案,但延长工作时间仍然是主基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AEalgzD75
2023-03-2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是一名精神科的护士。入行以来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上班是不是带电棍的?”“患者犯病你们是不是要绑起来?”等疑问。 说实在的,我特别理解大家的想法,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我从心外科护士转行成为精神科护士的时候,也对这个专业充满了误解与忐忑。 真正到了这里就会发现,精神科并没有电棍,那只是段子罢了。“绑人”也有专业的术语,叫作“保护性约束”。这种措施不仅存在于精神科,在很多重症监护室以及患者意识不清、难以配合治疗的情况下都会被使用。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很多在发病急性期没有自知力且会抗拒治疗,更有甚者会在入院初期存在冲动伤人以及自伤、自杀的行为,所以为了保护患者及他人的安全,“保护性约束”是我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方式。 记得那是我来男病区的第一个月,病区收治了一名身材魁梧、又高又壮的中年男子,我们叫他小田吧。他因近一个月的异常兴奋、夜里失眠、花钱大手大脚并在公共场所与他人打架,被家属强制送入医院。 刚住院的时候,小田特别不配合,不但否认自己的病况,还对其他病友指指点点,对医务人员也充满敌意,认为是家里人和警察串通了,才将自己送进精神病院的。 入院后,他被诊断为“躁狂发作”,由于其在院外有冲动攻击行为,入院后经过风险评估将他安排到重症监护室。当天中午,他十分兴奋,大声讲话停不下来,打扰到隔壁床患者休息,二人发生了争执并险些动手。发现这种情况,我马上进行干预,拉开了二人并通知了主管医生。 为了避免危害行为的持续发生,在医生开具医嘱的前提下,我们对小田进行了“保护性约束”,并给予了药物治疗。过了一会儿,小田安静下来,我开始尝试和小田对话。 “小田你好,我是谢护士,想跟你聊聊,可以吗?”我轻声试探。 “随便,反正你们都是一伙儿的。” 看着生气的小田,我倒了一杯温水,插了一根吸管,放到了他手里。 “小田,嚷了半天也累了,喝点儿水吧。”小田一愣,吸了几口水。 看小田情绪稳定了些,我接着说:“现在能跟我聊聊吗?” 小田点头:“可以。” “如果给你现在的状态起个名字,您想叫它什么?” “糟透了!”小田说。 我继续问:“您能跟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拿水杯砸病友吗?” “唉!我媳妇和老妈真够笨的,警察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我说什么都不听,一定把我给弄医院来了,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快速出院的目的。” 我问道:“您有孩子了吗?” 一提孩子,小田眼前一亮,“我有一个5岁的儿子,特别好看,眼睛很像我,也特别乖巧。” 没说两句,小田就哭了起来。 我轻轻地拍了拍小田的肩膀说:“听我说,小田,不要伤心,咱们好好配合治疗,很快就可以出院的。你一定要坚强,要加油,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的。您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情绪容易激动,不稳定,等您情绪稳定了,很快就可以回家陪孩子了。” 小田认真想了想说:“好,我听您的话,尽力配合。” 随后,我找到了小田的主管医生。主管医生重新为他评估了病情。遵医嘱,我们给小田解除了“保护性约束”。 过了两天,小田情绪稳定了不少,调出了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室。说来凑巧,小田调的病室,正是我负责的病室,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责任护士。 经过上次的事情,小田对我非常信任,经常主动找我聊天,我每次都会认真倾听。有时他会拿孩子的照片给我看,每次提起孩子他眼中都洋溢着自豪。 慢慢地,我跟小田成了好朋友,他特别愿意跟我分享快乐的事儿。有一次,我们讨论起那次“保护性约束”的事情,小田说:“现在想想一点也不责怪你们,当时你们约束我是对的,如果我把别人打了,或者我自己受伤了,我都会后悔的。感谢您当时在我被约束后还能跟我聊天,帮我倒水,还贴心地放了一根吸管,真的很感动。” 记得有一次我因孩子生病休假了一天。小田看我没来上班,焦急地问我的同事:“谢护士为什么没来上班?家里没事吧?” 我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这样温暖的故事在病房不断上演,一个个像小田一样的患者不断出院,回归社会和家庭。 只有尊重患者,我们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只有敬畏生命,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业务水平。让每一个抑郁的心灵重新沐浴阳光,让每一个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家庭对未来满怀期待,让每一位患者都能遇到生命中最美的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50.html
2023-03-21 光明日报
良好的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维持身体健康的首要前提。然而近年来,“好好睡一觉”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随着各种不健康睡眠现象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各种疾病也接踵而至。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值此之际,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蓝鲸罕见病专项基金公益支持的全民睡眠公益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启动,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之源”。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医学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作为进入世界睡眠学会的首位中国学者,持续多年推动世界睡眠日活动在中国的落地。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站活动,不仅取得睡眠日国际发起方的官方授权,还邀请多位国内睡眠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公益科普系列活动。韩芳表示,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睡眠障碍频现应及时就医 前不久,很多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如今虽已“阳康”,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均已好转,但有些人的睡眠障碍却持续加重。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专病专家透露,近期接诊的睡眠问题患者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左右,其中多数为“阳康”人士。 事实上,早在2020年,首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人睡眠调查问卷的结果就显示,疫情期间,人们整体入睡时间延迟了2~3小时,很多人常常辗转反侧半小时以上不能入睡,或者半夜醒来难以入睡。 韩芳指出,睡眠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恢复能量,改善免疫系统和心情,同时也有助于大脑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导致失眠、疲劳、焦虑、抑郁等问题,并可能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专家提醒,如果“阳康”后的睡眠障碍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还伴有焦虑等情绪问题,可以先通过自身调节改善,如果效果不佳,可通过ESS嗜睡量表筛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去医疗机构找专科医生就诊,避免耽误病情。 “秒睡”当心发作性睡病 “说到睡眠问题,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失眠,但除了失眠以外,另一些人却有‘秒睡’的能力,这可能会让失眠人群感到羡慕不已。”韩芳介绍说,在这些人当中,可能有些人睡着之后就立马开始打呼噜,或睡不了多久就会觉醒,之后又得继续睡,反反复复好几次,这在临床上就是一种睡眠障碍的表现。如果白天犯困还伴有猝倒,那么很可能是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症、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这是一种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我国经过多年的公众教育,明确登记姓名的患者仅有1600人,在几大睡眠中心登记的病例也不足6000人,其中2/3都是学龄期儿童。”韩芳指出,这类患者常常说睡就睡,无法自控,一激动就瘫软,喜做噩梦,经常梦境与现实不分,开车都能睡着,非常危险,但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不足,让这类患者很受“委屈”,不被理解的地方特别多。一位年轻女性患者曾在朋友圈无奈地描述自己的窘态:她去参加会议,在即将到达目的地门口突然睡着了,周围人以为是“碰瓷儿”不敢近身。 需要强调的是,约75%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会有猝倒症状,猝倒是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表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突然发生猝倒可能导致摔伤、烧伤或交通事故。处于驾驶年龄的成人或青少年在猝倒得到完全控制之前不应驾驶车辆;年幼的儿童在玩耍时应该严密监督。 为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病,打破疾病与普通大众的认知壁垒,在本次全民睡眠公益系列活动中,特别设立了《罕见的梦》公益画展,这是全球首个关爱罕见睡眠疾病患者的公益画展,所有画作场景均来自患者的梦境。事实上,艺术本身是有疗愈性质的,绘画的过程,也是在梳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一位该病患儿的家长说:“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我的孩子能慢慢梳理自己的情绪,直面心神,平复心情,进而触及语言无法达到且内心闪亮的东西。” 睡眠不足不规律会发胖 肥胖不仅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且会诱发全身多系统疾病。有报道称,睡眠不足不规律或经常熬夜,会导致胃口变好,进而造成超重或肥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董霄松表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激素有关。 董霄松解释,激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睡得不好就会影响激素分泌的节律,进而影响食欲。例如皮质醇,正常情况下,它是在早6点至晚8点处于分泌高峰,夜晚时分泌量减少,让人容易入睡。如果熬夜,皮质醇就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分泌水平,这种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暴饮暴食。不仅如此,睡眠不好还会影响胃饥饿素、瘦素等食欲调节肽的分泌。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导致超重与肥胖的发生,可能与瘦素、胃饥饿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有关。要知道,饮食和睡眠都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都是有节律的,要遵循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吃饭和睡觉,保持生物钟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两者中一个节奏被打乱就会影响另一个,睡眠节律乱了会影响饮食,饮食节律乱了也会影响睡眠,因此要尽量保持符合生物周期节律的生活习惯。 此外,董霄松提出,当代社会很多年轻人习惯熬夜,睡眠剥夺现象普遍。建议改变睡前看电子产品以及睡前喝浓咖啡、浓茶等不好的习惯,并营造安静、黑暗等良好的睡眠环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1/c14739-32647870.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