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314

发布时间:

2023/03/14

浏览次数:

288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3-14

内容导读

TOC \o "1-3" \h \z \u 热点追踪     2

甲型流感有何特点?重点人群如何预防?... 2

——医学专家解答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 2

高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新冠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发布... 3

高层动向     10

《现代职业卫生理论与实践》书籍编撰统稿会在京召开... 10

两会声音:《中国新闻》报专刊报道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热点难点... 11

中国疾控中心结控中心召开2023年第一次全体会... 12

疾控动态     12

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密云区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督导... 12

科研动向     13

复旦大学冯建峰团队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最佳睡眠时间为7小时... 13

研究发现3D打印支架可以改善乳房重建结果... 14

首个预防新冠后遗症药物出现:二甲双胍... 15

Nature:揭示大脑感知机体遭受病毒感染背后的分子机制... 16

《科学》:脑子里“长”出电极了!科学家开发出能在脑内生成电极的新技术,... 18

或有助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18

甲流来袭!Nature:哈佛医学院团队发现流感信息由气道直达大脑的信号通路... 19

舆情信息     21

答疑!甲流高发,公众如何科学应对?... 21

国家医保局: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可纳入医保支付... 22

国家药监局: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22

国家医保局:不得随意限制民营医院纳入医保定点... 23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晓婵代表 加强乡村医疗建设刻不容缓... 23

谢敏豪委员:让体医融合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作用... 24

南美多国决定联合应对禽流感疫情... 25

孕妇更容易感染甲流?宝宝会受影响?| 预防、治疗小贴士... 25

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花粉高峰期 专家:花粉过敏这些症状要警惕... 26

新型职业兴起,社保、劳务合同……各项保障如何跟上?. 27

《黑暗荣耀》:被宋慧乔作为复仇线索的色盲,究竟是一种怎样疾病... 29

隔夜菜一定不能吃?最佳答案:除了这7种,其他吃也无妨... 30

普洛药业“转型”之路通往何处?... 3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持续上升 怎么办?... 34

热点追踪

甲型流感有何特点?重点人群如何预防?

——医学专家解答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

2023-03-14    新华网

根据疾控部门流感监测,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点人群如何预防?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

针对公众关心的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组织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做出解答。

热点一: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王贵强介绍,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普通感冒有所区别。一般流感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可导致持续发热、头疼、肌肉关节酸痛、上吐下泻、周身不适等表现,老年人和儿童容易出现胃肠道表现。流感危害性相对较大,严重的可导致肺炎,对老年人基础病有诱发加重的风险。

流感是自限性疾病,但在治疗方面有多种抗病毒药物。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建议在重症风险较高、症状较重的情况下早期使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重症风险。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甲流?童朝晖表示,流感的发热体温往往较普通感冒更高,可能达到39摄氏度以上。假如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上呼吸道症状,建议可以先进行流感抗原筛查,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流感的病程较长,一般在35天,严重的可达57天,而普通感冒一般经历12天的流涕、咳嗽症状后很快就能好转。

热点二:重点人群如何预防,需要接种疫苗吗?

老年人和儿童是流感流行期间的脆弱人群。童朝晖表示,这两类重点人群做好流感预防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推荐婴幼儿、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在每年流行季节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其次,建议重点人群在流感流行期间减少外出,坚持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再者,幼托机构及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场所,要特别注意对流感的预防,一旦班级里有小朋友发烧,建议在家充分休养,待完全康复后再上学。

儿童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是得了甲流,哪些情况需要家长重点关注?王荃介绍,儿童感染流感后绝大多数都是轻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及时服用对症药物,多喝水、多休息,有利于儿童康复。在流感流行期,假如家中儿童发热时间超过三天或出现体温40摄氏度以上超高热,又或是出现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呕吐腹泻、尿量减少、神志不清等症状,都应第一时间就医。

王荃表示,重点人群在每年流感流行期来临前接种疫苗可以减少罹患流感的概率。对于6月龄以下的婴幼儿,因为无法接种流感疫苗,鼓励同住者和看护者都要积极接种流感疫苗。

热点三:得过甲流后会不会形成免疫期,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

王贵强表示,甲流等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康复后,短时间内都会形成一定免疫屏障,有一定保护力。

有部分公众关心甲流与新冠是否会叠加感染。童朝晖介绍,甲流与新冠两者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叠加感染的可能性,但不必过于担心。只有在免疫功能低下,体内新冠病毒没有完全清除的情况下,才有一定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已掌握的发热门诊监测数据,当前发热患者中以甲流占据绝对多数,比例较高。

童朝晖说,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积极接种疫苗都是对呼吸道传染病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面对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是最重要的,呼吁大家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909.html

返回目录>>

高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新冠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发布

2023-03-13    界面新闻

据教育部网站313日消息,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的通知》。

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

为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以及有关政策要求,科学指导高等学校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保健康、防重症,有效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结合高等学校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开学前

1.履行主体责任。保持学校疫情防控领导指挥体系和管理机制高效运行。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分管校领导和相关校领导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责任人,分工负责。多校址办学的学校,各校区分别明确疫情防控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形成联动协调工作机制,确保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推进。

2.做好开学准备。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患有基础疾病和有特殊医疗需要的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校区、师生分布情况,科学制定新学期开学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细化开学返校重点环节疫情防控要求,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风险隐患排查,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强化保障机制。

3.调整优化检测方案。高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非疫情流行时,高校可根据需要对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根据实际明确师生抗原或核酸检测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提供技术保障。

4.建设高校健康驿站。高校在属地卫生健康、疾控、教育等部门指导支持下,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驿站建设管理指引(试行)》,建立健全健康驿站管理专班(领导小组),根据实际要求设置综合组、信息组、医疗组、保供组、宣教组、转运组、心理组等机构,科学统筹和合理动员校内外资源,按照在校师生人数和防疫需要科学配置床位数,配备足量医护和服务保障人员、防护物资、医疗药品和器材,按需为校内轻型病例提供照护、临时健康监测或适当对症治疗。建好管好用好在站学生健康观察、日常巡察、发热接诊、分检预警电子台账,细化学生入站、出站临床病情识别和及时转运就医等关键环节,强化在站服务管理,提高健康驿站建设质量,确保健康驿站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5.畅通救治绿色通道。完善学校与定点医院对接机制,探索建立医联体,安排医院医护人员驻校共同工作,健全校内转院病例救治绿色通道,按照分级分类收治原则,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做好重型、危重型病例转诊救治工作。协同医院开展多场景转诊救治应急转运演练,提高转运效率,确保快速精准转运,流畅对接。

6.加强物资动态储备。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建立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在疫情流行期间和应急情况下足量供应。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和口罩、消毒用品、防护服、脉搏血氧仪、制氧机、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保有2周以上储备量,健全信息台账,安排专人有效开展防疫物资入库、出库、补库、调配管理,确保存放安全,科学规范使用。

7.提供便捷服务。结合师生需要,开设发热门诊(诊疗点),落实值守制度,面向师生员工公布热线电话,鼓励提供师生员工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在疫情流行期间,可利用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大型场所增设发热诊疗点,提供快速便捷医疗服务。

8.开展健康自测。开学返校前一周,师生员工每日开展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应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学校做好“一对一”跟踪服务,及时研判返校时间。学校将返校途中的防护要求告知所有师生员工。返校途中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返校途中身体出现疑似症状,应主动报告学校,及时就近就医。

9.加强监督检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加强对高校开学疫情防控准备工作的督导检查,重点检查健康驿站专班组成、组织管理、基础条件、人员配备、物资储备、发热门诊设置、信息台账管理、机制运行等情况。

二、开学后

1.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或在高校健康驿站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2.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活动。非疫情流行时,学校开展正常线下教学活动,不允许封校管理。疫情流行期间,可实施分区管理,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实施线上教学、调整教学安排等疏散人员措施。科研、实习、考试等相关教学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疫情适时作出合理调整安排。

3.加强公共场所管理。落实校园公共区域日常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保持公共生活区域等场所日常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根据师生需要摆放公用消毒用品,师生员工进出时可自行做好卫生消毒。改善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公共浴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通风条件。

4.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开学前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饮水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等,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就餐场所合理分配空间,师生适当错峰就餐。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加强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及时更换已经损坏或陈旧的设备。饮水设备设施应取得行业检验、监测合格证书,确保饮用水安全。食堂工作人员应当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消毒。

5.加强疫苗接种。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鼓励感染高风险、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6.加强老年教职员工健康保障。及时了解老年教职员工健康状况和就医需求,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用好校内外医疗、护理和服务资源,为老年教职员工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健康保健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为老年教职员工发放血氧仪、防疫物资等,指导老年教职员工通过居家监测血氧水平等方式,提升预防重症和早期识别重症能力。

7.加强师生员工日常健康管理。日常生活中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开展师生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充分发挥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学校APP等线上资源以及公告栏、校园广播等线下资源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提升师生员工健康素养、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8.加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以“开学第一课”为重点,深入开展系列教育引导活动,激发学生青春责任与担当。强化关心关爱,加强师生互动,推动完善常态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和教师下沉到“一站式”学生社区,参与学生活动,做好答疑解惑。落实《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关心关注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及时引导其去医院就诊。强化严重精神心理重症和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9.加强康复期健康指导。学校组织指导校医、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骨干群体,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公众号等不同形式,从营养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个人防护等方面,加强感染师生员工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员工参加剧烈运动。=

10.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总结运用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成效和经验,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丰富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健康素养,推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转变。

三、疫情流行期间紧急防控措施

健全学校应对疫情紧急防控工作机制,因时因势完善应急防控预案,健全应急保障机制。

在常态化防控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学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综合研判疫情发展态势采取科学精准防控措施,不得简单化采取封校、全员核酸检测等“一刀切”做法。在疫情流行期间,综合评估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可根据师生感染情况和医疗资源紧张程度,适时依法采取暂缓非必要的大型聚集性活动、校内公共场所限流、线上教学等临时性紧急防控措施,及时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减轻感染者短时期剧增对校园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

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

为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以及有关政策要求,科学指导中小学校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加强学校、社区、家庭协同联动,保健康、防重症,有效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结合中小学校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开学前

1.提前筹划开学准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据当地党委和政府部署确定开学时间,科学制定开学工作方案、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学返校前一周,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应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患有基础疾病和有特殊医疗需要的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

2.建立就医绿色通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情发展趋势,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传染病防控各项措施,完善教育、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发挥学校卫生室(保健室)作用,协同校内外力量,建立就医转诊绿色通道。

3.引导坚持卫生习惯。学校将上学和放学途中的防护要求告知所有师生员工。学生途中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引导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引导日常生活中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规律生活作息,倡导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4.动态储备防疫物资。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资质的学校,动态适量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建立稳定保供渠道,保证遇疫情流行高峰和应急情况足量供应。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和口罩、消毒用品、洗手液、一次性乳胶手套、脉搏血氧仪、制氧机、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安排专人管理,确保存放安全,科学规范使用。做好消毒剂使用培训。设置师生员工健康观察室,位置相对独立,为有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员工提供临时留观场所。

5.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开学前,彻底清洁校园卫生,提前做好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间等重点场所的彻底清洁和通风换气,对空调通风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卫生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消用品,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6.着力保障食品安全。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就餐场所合理分配空间,师生适当错峰就餐。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开学前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饮水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等,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加强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及时更换已经损坏或陈旧的设备。饮水设备设施应取得行业检验、监测合格证书,确保饮用水安全。

7.强化校医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齐校医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强化专业培训,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对没有配备校医的学校,卫生健康部门要指派行政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指导、做好服务保障。

8.督促整改突出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加强对开学准备和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认真检查行政区域内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建设、专业人员配备、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配备、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健康监测、师生员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摸排、心理健康工作、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讲培训、感染师生康复期健康指导、重点区域清洁消毒等情况,及时督促整改检查发现的问题。

二、开学后

1.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学校校医、保安、保洁、校车司机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学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学生、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师生员工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学生、老师佩戴口罩。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2.加强健康管理。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管理,日常生活中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开展师生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与登记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做到传染病疫情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做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校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处置工作。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密切追踪诊断结果和病情进展。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加强台账管理。

3.巡检重点区域。学校落实人员开展专项巡查,重点对门卫室、教室、实验室、办公室、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间等重点区域、重点岗位开展巡查并做好记录。落实专人做好卫生清洁和消毒消杀工作,定期通风换气。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分类投放,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和清运登记。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宿舍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

4.保持手卫生。在体育运动场所、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并确保运行正常。引导师生员工注意个人卫生,教会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做好手卫生。根据师生需要摆放公用消毒用品,鼓励师生员工养成卫生消毒的习惯。

5.加强疫苗接种。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适龄无接种禁忌师生员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教职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6.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食材的采购、存储、加工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管理,食品等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食堂地面、桌椅和餐(饮)具、炊具清洁消毒以及餐余垃圾无害化处理。采用校外供餐的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应当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消毒。

7.强化师生健康教育。学校按要求配齐配足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师生员工掌握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校园网、健康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加强康复期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员工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员工参加剧烈运动,科学安排体育课和体育考试。

8.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密切关注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加强价值引导,激发学生青春责任与担当。学校应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向师生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强化危机识别与干预意识,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疏导师生员工情绪及异常行为,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及时化解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

9.加强学生近视防控。加强视力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确保睡眠充足,平衡营养膳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自觉爱眼护眼。深入落实“双减”,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培养运动习惯,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着力保障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格管理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落实视力健康监测,建立视力健康档案。

10.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总结运用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成效和经验,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丰富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健康素养,推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转变。

三、疫情流行期间紧急防控措施

在常态化防控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疫情流行期间,在当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指导下,综合评估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可根据师生感染情况和医疗资源紧张程度,适时依法采取临时性防控措施,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教学,实施临时性线上教学。疫情解除后,及时恢复线下教学。

学校出现感染者后,第一时间向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疾控机构报告。在教育、卫生健康和疾控等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及时对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并通风换气,做好校园内垃圾、粪便、污水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感染的师生员工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非必要不外出。

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

为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科学指导托幼机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加强托幼机构、社区、家庭协同联动,保健康、防重症,有效恢复正常保育秩序,结合托幼机构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开园前

(一)托幼机构的准备

1.做好开园准备。在各级教育行政、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托幼机构根据疫情形势和属地疫情防控相关政策要求,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防控措施,开园前须完善疫情防控各项准备工作,科学制定开园工作方案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化应急处置预案及相应保障机制。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知识与技能培训,及时告知家长入园疫情防控要求,各方协同做好开园准备。

2.履行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家庭的责任。教育部门落实行业管理责任,加强日常指导、培训、督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托幼机构疫情防控困难和问题。教育部门会同疾控部门按照职责指导托幼机构做好疫情防控,会同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做好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建立园内感染转至相关医院救治绿色通道。托幼机构负责人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疫情防控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3.加强部门联动。托幼机构加强与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沟通协作,健全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开园前疫情防控和常规工作有序推进。

4.充实防疫物资。根据托幼机构实际,加强保健室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健康观察室,位置相对独立,为有发热等症状的教职员工和幼儿提供临时留观。做好儿童和成人口罩、抗原检测试剂、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脉搏血氧仪等防疫物资储备,专人管理,规范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确保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存放安全。配备足够数量的盥洗设施和洗消用品。畅通安全可靠的应急物资保供渠道,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供给充足。

5.落实环境消毒。开园前,对园内重点场所、公共用具和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做好垃圾清理,对门把手、扶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洗手间等生活、保育室内场所及公共场所通风换气制度。

6.保障食品和饮水安全。落实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开园前,对托幼机构食堂及饮用水设备设施进行彻底检查和清洁消毒,所有饮用水设备设施均应取得行业监测、检测合格证书,及时检查、监测、消毒设备,确保饮用水安全。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

(二)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的准备

7.报备健康状况。按照属地疫情防控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和幼儿,配合做好开园前健康监测。

8.加强疫苗接种。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教职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9.主动减少聚集。开园前,家长做好幼儿看护和防疫物资的准备,遇疫情流行,教职员工和幼儿家庭应减少聚集性活动,前往公共场所应遵守防控要求。

(三)开园前的监督检查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加强对开园准备和园内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认真检查行政区域内托幼机构保健室建设、专业人员配备、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配备、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健康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摸排、心理健康工作、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讲培训、感染师生康复期健康指导、重点区域清洁消毒等情况,及时督促整改检查发现的问题。

二、开园后

(一)托幼机构管理要求

1.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园后,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托幼机构园医、保安、保洁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教职员工和幼儿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入园;若为阴性,在园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托幼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幼儿、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教职员工和幼儿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幼儿、老师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和幼儿离园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教职员工园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2.做好健康监测。结合实际开展教职员工和幼儿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等。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幼儿,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立即指导家长安全接回。

3.加强场所管理。落实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制度,专人负责园内全面清洁消毒工作。加强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食堂、办公室、保健室、卫生间等室内重点场所及公共活动区的清洁和消毒,做好园内每日预防性通风消毒工作。确保在食堂、卫生间和保健室等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洗涤用品。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和登记工作。

4.确保膳食营养卫生。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严格规范食材进货渠道,保证来源可追溯。检查食品原材料有无过期变质,发现有问题的食品原料要立即清理,按要求进行销毁。依据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膳食,每日提供充足的新鲜果蔬和奶制品,适量的鱼、禽、蛋、瘦肉,保证食物种类多样。

5.强化健康教育。加强对感染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做好康复期的健康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通过多种形式面向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和咳嗽、打喷嚏的遮挡方法,培养幼儿养成勤洗手、讲卫生、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6.关注情绪变化。关注幼儿作息饮食规律及情绪行为变化。鼓励配备专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绘本阅读、游戏等活动让幼儿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相关知识。

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保育工作实际,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丰富托幼机构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环境,提高教职员工健康素养,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健康管理转变。

(二)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管理要求

8.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期间,保安、保洁和食堂工作人员等应采用正确方法洗手,加强手卫生。食堂工作人员应当戴一次性手套,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与消毒。幼儿离园,家长做好幼儿看护,遇疫情流行,减少聚集,3岁以下婴幼儿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个人防护。

9.加强近视防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安排内容和形式适宜的体格锻炼,3岁以上幼儿每日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养成科学用眼习惯,严格控制视屏时间。平衡营养膳食,合理安排作息,确保充足睡眠时间,提高免疫力。

三、疫情流行期间紧急防控措施

在常态化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疫情流行期间,由当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综合评估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可根据教职员工、幼儿感染情况和医疗资源紧张程度,适时依法采取暂缓开园等临时性紧急防控措施。疫情解除后,及时恢复保育秩序。

感染的教职员工和幼儿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非必要不外出。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VO91M2O0001899O.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现代职业卫生理论与实践》书籍编撰统稿会在京召开

2023-03-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代职业卫生理论与实践》一书旨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职业卫生学的学科体系和实践研究经验,并结合国际职业卫生学研究实践新进展,形成一部指导我国职业卫生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推动我国职业卫生学学科发展的权威性著作。该书由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牵头,组织全国职业卫生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编写委员会,结合各位专家研究领域和专长,实行多位主编、副主编负责制。全书共计210余万字,计划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完成全部初稿撰写工作。

为高质量完成编写工作,职业卫生所于2023228日在北京市召开了《现代职业卫生理论与实践》编撰统稿会。中国疾控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乡医学院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关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职业卫生所孙新所长再次明确本书出版的背景和意义,提出该书应作为高水平高质量工具书,是《中华职业医学》再版的姊妹篇,应特色鲜明,专业权威;孙新所长希望各位篇章负责人提高思想认识,统一编写思路,群策群力完成编撰及出版工作。原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主任医师介绍了书籍编辑的总体情况,并强调该书应进一步规范统一专业名词。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凤丽编辑围绕书稿文献、图表引用以及其他编撰要求做了详细介绍。职业卫生所王忠旭主任医师汇报了书稿编写进展和各章节初审后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就现阶段初稿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对易混淆、不规范的术语及概念进行统一,并根据初稿内容修订了部分章节内容。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3/t20230313_264187.html

返回目录>>

两会声音:《中国新闻》报专刊报道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热点难点

2023-03-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36日,《中国新闻》报疾控专刊专题报道经统一渠道送至两会代表和委员驻地,供与会代表和委员参阅。

  自2004年起,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国新闻社每年合作编印两会专刊,共计编印专刊近40种,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处置、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对和疾控体系建设等内容为专题,传递疾控声音,讲述疾控故事。

  2023年的两会疾控专刊,以“关注热点难点 助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监测网络建设与应用、慢性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三大社会关切话题,回溯重点工作进展与成就、深挖工作难点与问题、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与路径,充分展现疾控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性。

在中心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中心总部有关处室及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勠力同心,字斟句酌、推敲琢磨,历时一个半月,以最具时效性的数据和颇具生动性的解读,将疾控人丰富的业务实践与深入的工作思考呈现于公众眼前。专刊内容受到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宣传疾控工作、辅助政策倡导和支持高层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3/t20230313_264185.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结控中心召开2023年第一次全体会

2023-03-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36日,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结控中心)在中心北区组织召开了202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主题为“团结一心,引领全国结核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刘剑君出席会议,结控中心全体员工、在读研究生和进修人员等约60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结控中心赵雁林主任主持。

  开幕式上刘剑君副主任回顾了结控中心21年来的艰辛发展历程,并就如何找准职能定位,以“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为抓手引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一路向前做了深入剖析。他引用道德经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寄语大家要做一名有着高尚品德和较强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这一目标贡献力量。

  随后,赵雁林主任以“团结一心,引领全国结核病防治”为题,报告了结控中心总体情况、2022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2023年工作要点;并围绕一个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提出了“两项要求、三驾马车、四个准则、五个方法”。陈明亭副主任以“完善制度建设,助力结核病防控”为题,介绍了中心在依法依规、分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等内部制度建设。

最后,与会人员围绕中心发展和引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赵雁林主任进行会议总结,希望全体结防人员能在工作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干为担当,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素质,真正做到“强自身,带全国”,同时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将个体和部门领域工作融入到中心大的发展蓝图,为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添彩!为消除结核病对人类的危害而不懈努力!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3/t20230313_264180.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密云区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督导

2023-03-14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13日,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叶研所长一行对密云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督导。密云区疾控中心田丽丽主任、张颖副主任、职业卫生与放射卫生科宋丽扬科长、王小齐主管医师和李伯锋主管技师等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首先,宋丽扬科长介绍了密云区职业卫生各项监测项目进度,表示将如期完成工作任务。其后,叶研所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全市职业卫生工作总体部署,详细解释了各项监测工作要求和意义,强调了今年工作要以科研为抓手,以恢复和提升技术能力为目标。最后,田丽丽主任、张颖副主任先后就检测资质、科研课题方向等问题与叶研所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通过此次督导,加强了市疾控中心和密云区疾控中心的沟通,促进了各项职业卫生监测工作顺利完成。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5831/2023/3/1678754824811.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复旦大学冯建峰团队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最佳睡眠时间为7小时

2023-03-13    生物世界

随着全球疫情大流行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中老年人睡眠与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睡眠障碍比例高达50%,而睡眠模式、时长的改变和睡眠质量的下降也是老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对于中老年群体,最佳睡眠时长是多少?睡眠与他们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有怎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背后的遗传与神经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理解人的老化过程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睡眠临床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2428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在 Nature Aging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brain structure and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non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cognition and mental health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近50万人的基因、影像、行为等多维度数据开展了研究。该研究首次系统刻画了中老年人睡眠时长认知功能、精神健康等多维度表型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发现该关系背后的遗传与神经基础,为指导中老年人健康睡眠、促进中老年人认知与精神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表明,7小时是中年及以上人群的理想睡眠时间,睡眠过多或过少与较差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有关。

基于UK Biobank数据库,研究团队对近50万被试(38-73岁)的睡眠时长与认知、精神健康等广泛行为表征进行非线性建模分析,研究发现睡眠时长与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精神健康呈显著的非线性关联,且存在着一致的7小时最优睡眠时长。进一步纵向随访数据分析表明睡眠时长相对稳定的被试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该发现提示我们每天7小时睡眠以及保持规律的睡眠能够促进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借助大数据统计建模方法,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神经影像多模态数据对上述非线性关系背后的神经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睡眠时长与眶额叶皮层、海马、颞叶皮层以及中央前回等情感、记忆环路的核心脑区的脑结构特征(如脑结构体积,皮层面积等)也呈显著非线性关联,并与行为学的发现一致以7小时为转折点。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这些脑结构介导了睡眠时长与认知、精神健康的关系,表明这些脑区的功能可能是上述睡眠时长与行为学表征非线性关系的神经基础。

最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整合遗传、影像、睡眠、认知、精神健康跨尺度的数据,利用贝叶斯模型系统地刻画这五个维度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睡眠问题从微观遗传基因到介观神经影像再到宏观行为表型的统一模型。为我们理解老化过程睡眠与认知、精神健康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与统一的理论。

该工作是冯建峰/程炜研究团队继儿童、成人睡眠研究之后在该领域针对中老年睡眠问题的又一新突破。早在2018年团队就发现成人睡眠与抑郁共病的脑连接基础【1】,随后在儿童睡眠研究中发现儿童睡眠紊乱及多动症之间的共病关系及关键共病脑区【2】,发现儿童睡眠时长与多维度行为表征的作用关系及背后的神经影像机制【3】等,系列工作发表在精神疾病顶级期刊 JAMA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 Molecular Psychiatry 上。

该研究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表示,本研究首次聚焦老年人的睡眠问题,系统地阐释了睡眠时长与老年人精神健康关系及其遗传与神经机制,完善了全生命周期人群睡眠问题研究的重要一环。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睡眠这一人类重大健康问题,整合多中心,全维度的遗传影像数据,对各生命周期人群的睡眠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睡眠谱,为各阶段人群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复旦类脑研究院冯建峰教授及程炜青年研究员为该文的通讯作者,复旦类脑研究院博士生李玉珠以及复旦类脑研究院特聘教授 Barbara J. Sahakian 为共同一作。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b1ae6272836.html

返回目录>>

研究发现3D打印支架可以改善乳房重建结果

2023-03-13    生物谷

近期,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技术,可以帮助外科医生为在乳房切除术后接受乳房重建以治疗乳腺癌的患者重建外观更自然的乳头。这对于这些人群是好消息。

研究成果于 3 8 日发表在《整形与重建外科》杂志上,在这项研究中,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外科(整形外科)教授兼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纽约长老会整形与重建外科主任 Jason Spector 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和他的同事们报告了一种乳头重建技术的发展,该技术使用一种由已广泛用于手术设备的聚合物制成的 3D 打印支架。

然后,他们在一个临床前模型中证明,可溶解的支架和身体的愈合过程创造出的乳头不仅看起来和感觉起来都是真实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与以前的重建方法不同,它能保持持久的投影。

 “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用于乳房重建的工程乳头的新方法,我们认为这将对遭受乳腺癌和乳房切除术影响的患者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Spector 博士说。

重建乳头通常是乳房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的最后一步,但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步骤之一。在少数情况下,外科医生可能能够保留患者的乳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外科医生必须从皮肤组织中重建乳头。目前,外科医生使用多种方法利用患者皮肤的皮瓣重建乳头。然而,愈合过程通常会导致重建的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平,并可能在一两年内完全变平。Spector 博士说,结果可能会让患者非常失望。

外科医生曾尝试使用面部手术中使用的填充物来更长时间地保持乳头形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填充物会分解并消失。他们还尝试使用软骨或其他感觉不自然的硬质材料。Spector 博士和他的团队着手设计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

Spector 博士与一家名为 Tepha, Inc. 的公司合作,该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 Poly-4-Hydroxybutyrate (P4HB) 的聚合物,该聚合物已广泛用于手术网和其他医疗设备。该团队包括主要作者、Spector 博士实验室的博士后助理 Xue Dong 博士,将聚合物 3D 打印到支架中,重现了乳头的大小和形状。他们使用动物模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架会破裂,身体的自然愈合过程会用通常在乳头中发现的脂肪和血管组织重新填充空间。

 “最好的组织工程师就是身体本身,”斯佩克特博士说。“如果你创造合适的条件并使用合适尺寸的合适支架,身体本身就会对组织进行改造。”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力学测量,证实重建的乳头具有与真实乳头相当的生物力学特性。他们目前正在第二项研究中微调他们的技术,希望将支架溶解所需的时间从 6 个月减少到 3 个月。如果他们成功了,Spector 博士认为该设备可以很快用于接受乳房切除术的女性,因为该材料已经安全并广泛用于人类,并且可以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快速审批程序。

3D 打印支架可以制成各种尺寸和形状,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甚至可以定制打印以匹配接受单侧乳房切除术的患者的剩余乳头。Spector 博士说,外科医生还可以使用支架来减少乳头保留乳房重建术后的扁平度。

 “这是帮助选择在乳房切除术后进行乳房重建的患者再次感觉完整的重要一步,”Spector 博士说。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3d5e62238e3.html

返回目录>>

首个预防新冠后遗症药物出现:二甲双胍

2023-03-13    生物世界

2023年以来,新冠病毒导致的感染已经大大减少,然而,之前感染后康复者中有一部分会持续出现生理、心理或认知方面的症状,即长期新冠后遗症,简称“长期新冠”(Long Covid),影响大约10%的新冠感染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长期新冠”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面临的一种疾病,症状通常包括疲劳、呼吸急促、头晕、脑雾、嗅觉或味觉丧失等。“长期新冠”可以持续3个月、6个月,9个月,甚至更长,这种疾病已被描述为正在形成的下一个公共卫生灾难。

二甲双胍(Metformin)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而具有降低血糖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也是全球最常用的处方药之一,全世界有上亿人在服用二甲双胍。作为一个老药,人们对于二甲双胍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热度也是日益高涨,而二甲双胍也总是不断地刷新我们对它的认知,并持续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血糖作用外,还有减肥的功效。许多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还观察到二甲双胍在抗衰老、治疗认知障碍、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有益作用,因此二甲双胍也被人们称为“神药”。

近日,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预印本平台发表了题为:Outpatient Treatment of COVID-19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ng COVID Over 10 MonthsA Multi-CenterQuadruple-BlindParallel Group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的论文。

这项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在新冠感染早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能够将长期新冠发生率降低42%,如果在出现症状4天内使用二甲双胍,能够将长期新冠发生率降低63%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四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评估氟伏沙明、伊维菌素或二甲双胍治疗COVID-19患者的疗效,并对他们他们进行了300天的随访,以确定早期治疗是否可以预防长期新冠及新冠急性后遗症。

1125SARS-CoV-2感染者参与研究并接受长期随访,他们是30岁至85岁之间的超重或肥胖成年人,中位年龄为45岁,在参与研究前一周内确诊SARS-CoV-2感染,并且没有其他新冠感染史。此前曾使用过上述三种药物中的任何一种都会被排除在外,涉及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时,她们将只接受二甲双胍或安慰剂,这是因为氟伏沙明和伊维菌素对孕妇或哺乳期女性的安全性信息不足。

研究结果显示,在300天随访期间,安慰剂组的长期新冠发生率为10.6%,而二甲双胍治疗组的长期新冠发生率为6.3%,二甲双胍将长期新冠发生率降低了42%。如果在出现症状<4天内开始服用二甲双胍,那么他们长期新冠发生率将降低63%。而伊维菌素和氟伏沙明治疗没有显示出降低效果。

该研究还发现,女性的长期新冠发生率(11.1%)显著高于男性(4.9%)。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至少接种一次新冠疫苗可显著降低长期新冠风险。57名接种过新冠疫苗加强针的人中只有1人出现长冠新冠,这强调了新冠疫苗接种在降低长期新冠风险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二甲双胍治疗还将COVID-19相关的住院、急诊就诊和死亡率降低40%。这部分结果已于20228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新冠患者,不仅可以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还可以降低康复后出现长期新冠的风险。然而,伊维菌素或氟伏沙明治疗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益处。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cc8e625072f.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揭示大脑感知机体遭受病毒感染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3-03-13    生物谷

病原体感染会引发一种刻板的疾病状态,主要会涉及神经元协调的行为和生理性变化,当机体发生感染后,免疫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和其它介质的风暴,其中许多都能被神经元所检测到。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An airway-to-brain sensory pathway mediates influenza-induced sicknes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大脑是如何意识到机体中存在感染的。

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进行研究后发现,气道中一小群神经元细胞在提醒大脑机体发生流感感染上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从肺部到大脑的第二条通路的迹象,该通路会在机体发生感染后变得活跃起来。尽管大多数人每年都会生病几次,但关于大脑如何唤起生病的感染的相关科学知识或许还落后于对机体其它状态的研究,比如饥饿和口渴等,本文研究结果代表了科学家们理解感染发生期间大脑-机体之间关联的关键一步。研究者Stephen Liberles教授说道,本文研究或能帮助我们开始理解病原体检测的基本机制以及是如何与神经系统之间关联起来的,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非常神秘的。相关研究结果还揭示了诸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如何减缓机体流感症状的,如果该研究结果能转化到人类机体中,那么其对于开发更为有效的流感疗法或许至关重要。

研究者Liberles的实验室对于揭示大脑和机体如何相互交流沟通来控制机体的生理学状态非常感兴趣,比如,此前就有研究深入分析了大脑是如何处理来自内部器官的感知信息,以及这种感觉线索如何唤起或抑制机体恶心的感觉的。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大脑控制的另一种重要的疾病类型中,即来自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在感染发生期间,大脑能在机体出现免疫反应时协调多种疾病症状,这些就包括广泛的症状,比如发烧、食欲下降和昏昏欲睡、以及一些具体的症状,比如来自呼吸疾病的比赛或咳嗽、或者来自胃肠道疾病的呕吐或腹泻等。

为此,研究人员决定重点关注流感,其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播疾病,在美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且每年会导致数千人发生死亡。通过在小鼠中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者识别出了嵌入在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该神经从喉咙延伸到大脑中)处的一小部分神经元细胞群。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这些神经元对于大脑发出的流感感染信号是非常必需的,同时其还含有称之为前列腺素的脂质受体,这些脂质分子会在小鼠和人类发生感染期间在机体中产生,同时也能被诸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药物靶向作用。

切断舌咽神经就能消除神经元从而阻断这些神经元中的前列腺素受体,或者在利用布洛芬治疗小鼠时同样也能减少其机体中的流感症状并增加其存活率。这些研究结果共同表明,这些气道神经元能在流感感染期间检测所制造的前列腺素,并成为从喉咙上部到大脑中的通讯管道;研究者Liberles说道,我们认为,这些神经元能传达哪里有病原体的信息并会启动控制疾病反应的神经回路。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解释诸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如何发挥作用来减少机体的流感症状,并揭示了这些药物甚至还会提高机体的生存率。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一条从肺部到大脑的潜在疾病通路的证据,研究者发现,随着病毒深度浸润到呼吸系统中,其似乎在第二个感染阶段会变得异常活跃起来。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一额外的途径并不会涉及前列腺素,处于第二感染阶段的小鼠并不会对布洛芬产生反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科学家们能开发出靶向作用额外通路的药物,或许就有机会改善当前的流感治疗手段。

同时该研究还提出了研究人员需要进行研究阐明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本文研究结果如何转化到人类机体中,尽管小鼠和人类共享有很多基础的感觉生物学特征,包括拥有舌咽神经等,但研究者强调道,他们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遗传和其它的实验来证实人类机体中是否也拥有在小鼠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相同神经元群体和通路。如果这些研究在人类机体中得到复制的话,研究人员或许就有可能会开发出同时解决流感病毒感染的前列腺素和非前列腺素途径。

研究者Liberles说道,如果能找到一种抑制上述通路的新方法并让其协同作用,这或许是非常难以置信的,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变革。此前研究人员已经深入研究了非前列腺素通路的相关细节信息,包括所涉及的神经元,他们的目的是阐明如何去阻断该通路的功能,同时研究者还想在初始途径中识别出能产生前列腺素的气道细胞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目前研究者Liberles对探索机体内疾病途径的全部多样性感到非常兴奋,他们旨在学习是否其能专门针对不同类型和部位的感染,对这些通路的深入理解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学习如何对其进行操控来更好地治疗一系列人类疾病。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主要的气道-大脑的感觉通路,其能帮助检测机体局部所产生的前列腺素并介导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全身性疾病反应。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9a1e62298a6.html

返回目录>>

《科学》:脑子里“长”出电极了!科学家开发出能在脑内生成电极的新技术,

或有助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2023-03-13    奇点糕

在神秘又复杂的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利用电子设备探测神经系统的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不过,且不说如何从电信号中理解甚至生成意识,光是脑袋上插着几个坚硬冰冷的电极来吃喝拉撒睡,就已经是种“会呼吸的痛”了。这不,就在去年底,脑机接口领域大火的Neuralink公司便因涉嫌违反动物福利,而面临联邦调查[1]

不过呢,聪明的头脑懂得另辟蹊径。

近日,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Magnus Berggren团队,成功让多种动物模型身上“长”出了电极。相关研究于近日发表在《科学》上[2]

他们利用生物体内原本就有的代谢物,通过酶促多聚反应,使人为注入生物体内的惰性水凝胶具备了长距离导电能力。

他们的研究使这一领域有望摆脱传统电路的诸多弊端,为今后在体内制造完全集成电路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体内生成的电路可以只影响特定的神经结构、实现定向刺激,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植入物不仅对生物体有较大创伤,手术部位形成的瘢痕也会影响信号传递的精确性[3]。此外,传统的电极不光需要电路板作为载体,上面的导电涂层也容易脱落,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生物-电子界面。因此,理想的生物电极材料应当具有良好的粘弹性,最好还能无缝植入。

基于这个思路,科学家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从冰冷的金属导体转向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一巨大的宝库,开发出了一系列柔软且有弹性的电极材料。但即便如此,对于脆弱敏感的神经系统而言,植入手术仍然是一次巨大的伤害。

那么,能不能把高分子的聚合反应转移到体内进行呢?若要从这个角度实现目标,必须利用机体本身具有的酶来催化反应。Berggren团队的研究人员找到了满足要求的内源过氧化物酶[4],它们催化H2O2生成自由基单体,自由基单体再进一步聚合成可导电的多聚物。

找到了满足条件的内源性催化剂之后,研究人员又提出了生物电极材料的以下标准:第一,应当是一种与神经组织良好相容的流体,但又不至于过度扩散到距离注射区域过远的地方;第二,自身不含有、也不会在聚合反应中产生有毒物质;第三,最终形成的电极应当成分单一、长期稳定、柔软、导电能力强且电容大,无论距离长短都表现优异。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要像奇点糕一样感叹“此极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别说,他们还真设计出了满足所有条件的混合凝胶。凝胶成分包括聚合物单体ETE-COONa、氧化酶(ROx-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系统、交联剂EDC/磺基NHS以及多聚左旋赖氨酸(PLL)等有助于保持粘弹性和稳定性的分子。

要想催化单体形成聚合物,除了HRP,也必须要有H2O2的参与。但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并不天然含有H2O2,因此需要ROx先催化产生H2O2,才能进行多聚反应。

凝胶被注射进体内之后,周围组织中的小分子代谢物扩散进入凝胶,氧气被ROx催化氧化成H2O2HRP再将H2O2水解,同时ETE单体被转化为自由基,进行后续聚合反应。多聚ETE-NHS再与PLL交联,黏度增大,形成稳定的凝胶电极。最终形成的电极形状与结构由注射物的成分和注射部位的组织微环境共同决定。

导电凝胶的电学性能受到凝胶配方的影响。在凝胶聚合、逐渐产生导电能力的过程中,如果持续在两端加上一个恒定的电压,电流出现的时间与酶、小分子代谢物和多聚物骨架的浓度有关;而电流的最大值主要由ETE单体的浓度决定。

确认了导电凝胶的电学特征之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此种ETE-NHS骨架导电凝胶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他们发现,凝胶凝固之后,无论是与神经细胞一起培养,还是附着在微电极阵列上一同接受超声震荡,形态都依旧完好,电学和电化学特性也不会丢失;并且在循环充放电1000次后也不明显改变电容大小。

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这种凝胶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机体造成危害:第一,未与PLL结合的ETE-NHS单体扩散至周围组织,可能有毒;第二,ROx可持续催化小分子代谢物产生大量H2O2。不过,后续实验证明,扩散的ETE-NHS单体对神经细胞并没有毒性。研究人员通过不断调整配方,也摸索出了最佳的HRPROx比例,使得生成H2O2最少。

以上一系列安全性与有效性检测都成功通过之后,导电凝胶终于进入了最为激动人心的体内试验环节。

斑马鱼的脑、鳍、心脏均成功形成聚合物,并且注射凝胶之后收集的脑组织切片具有更强的导电能力。注射凝胶之后的斑马鱼行为模式和脑组织结构都没有改变。并且在ROx的具体选择上,乳酸氧化酶(LOx)的各方面表现都优于葡萄糖氧化酶(GOx),可能是因为斑马鱼组织中乳酸的浓度较高。

研究人员还脑洞大开地向牛肉、猪肉、鸡肉和豆腐中分别注射了含有GOxLOx的凝胶,发现在肉类中都能顺利进行聚合反应,但豆腐中则由于缺乏代谢物而难以反应。

这么看来,由于葡萄糖和乳酸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本研究中的导电凝胶在各种动物组织中均具有应用潜力,不过还是需要根据组织代谢物分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氧化酶种类。

在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导电聚合物可包裹在植入的金属电极与组织之间,同时改善记录和刺激神经电活动的效果。研究人员利用医用水蛭,探究了导电凝胶作为缓冲的可能性。他们发现,在导电凝胶存在的情况下,即便金属电极与神经组织不直接接触,也不影响电信号传递;但凝胶的输出电压还达不到足以完全代替金属电极的程度。

虽然导电凝胶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本研究设计新型材料的思路仍然为相关领域的探索指出了新的方向。或许就在不久的以后,真正无创的生物-非生物界面便会问世,我们也能见证下一场技术革命的到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5bae62727cb.html

返回目录>>

甲流来袭!Nature:哈佛医学院团队发现流感信息由气道直达大脑的信号通路

2023-03-13    生物谷

国家流感中心流感监测周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9周,全国共报告720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较第8周(390起)涨幅高达84.6%

相比往年同期,甲流阳性率大幅增加并不断攀升,可谓来势汹汹,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因流感而停课的情况。

被流感“盯上”后,除高热、咽痛外,再强壮的人往往也会浑身乏力地躺在床上,对最爱的美食提不起兴趣,并且可能头痛欲裂。

问题来了,大脑是如何感知到流感,并命令身体做出上述反应的呢?

近日,哈佛医学院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一篇题为“An airway-to-brain sensory pathway mediates influenza-induced sickness”的研究论文[1],发现了将流感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舌咽感觉神经元(GABRA1神经元),揭示了一条流感信息由气道直达大脑的感觉通路,可检测到局部产生的前列腺素PGE2并介导全身性疾病反应。

首先,研究者通过鼻内施用甲型流感病毒PR/8/34H1N1)感染小鼠来构建流感模型,用于研究流感诱导的疾病行为背后的神经学机制。发现流感感染降低了野生型小鼠的食物摄入量、饮水量、运动、体重和存活率。

酶联免疫分析(ELISA)结果显示,流感感染增加了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前列腺素E2PGE2)水平。PGE2是一种关键的环加氧酶依赖性代谢物,可引起疾病行为,与4G蛋白偶联受体(EP1EP4)有关。

研究者在流感感染后每日对各个PGE2受体给予选择性拮抗剂,并测量疾病行为。发现EP3受体拮抗剂DG-041在各测量参数中能够有效阻断流感诱导的疾病行为,并促进小鼠的生存。相比之下,EP1EP2EP4受体未产生影响。因此推断,小鼠通过PGE2EP3受体的作用,诱导出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行为变化。

为了确定EP3受体在流感引起的疾病行为中的关键位点,研究者制备了编码EP3受体的Ptger3敲除小鼠(Ptger3 flox),并通过与特定Cre小鼠杂交,成功敲除中枢或周围神经元的EP3受体,并观察流感引起的疾病行为。进一步的结果表明,流感通过PGE2对周围感觉神经元的作用进而诱导疾病反应。

EP3在迷走感觉神经元、舌咽部感觉神经元、背根神经节的脊髓感觉神经元等几种周围神经元中表达。接下来,研究者在Ptger3flox小鼠的双侧结状-颈静脉-岩(NJP)神经节中注射了一种含有AAV-cre的腺相关病毒(AAV),将NJP神经节中的Ptger3基因有效敲除,发现流感诱导的疾病行为明显减弱,提示流感通过表达于迷走神经或舌咽部感觉传入系统的EP3受体诱导行为改变。

紧接着,RNA原位杂交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tger36个神经元簇中表达最高:J1J2J3NP2NP9NP26,其中J表示颈静脉神经元,NP表示结节岩神经元。Cre介导的基因敲除实验显示,NP2NP9NP26神经元在流感诱发的疾病行为中起作用。进一步定位发现,在一小部分表达GABRA1外周感觉神经元(NP9神经元)中,EP3受体的缺失对流感感染的行为反应具有广泛的影响。而GABRA1神经元通常聚集在舌咽分支附近的NJP神经节内,表明它们包括舌咽神经的一部分,而不是迷走神经。

最后,研究者使用遗传定位方法标记舌咽部感觉神经元—GABRA1神经元,观察呼吸道和大脑中的神经纤维情况,以使神经免疫过程可视化。结果发现,GABRA1轴突在鼻咽的上皮和上皮下层中富集,值得注意的是,在鼻咽部上皮中同样检测到了PDG2的表达。并且随着小鼠被流感感染,PDG2表达明显上调。因此可推测,GABRA1神经元在检测病毒感染期间所发生的PGE2水平升高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

由上可知,GABRA1神经元投射到鼻咽粘膜区域,感染后PGE2表达增加,并且在脑干中也显示出特定的轴突靶向模式,换句话说,GABRA1神经元提供了气道-大脑通信途径。

综上所述,该研究对自然感染期间唤起疾病行为的反应神经回路和神经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在被流感“缠上”时,大脑如何意识到人体已经被感染,并做出一系列反应的神经通路,即舌咽感觉神经元GABRA1神经元检测到PGE2,在流感病毒感染后诱导出一系列疾病行为状态。

该研究为流感治疗的相关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希望未来能够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手段,更快速地消除流感带来的不适反应,与此同时,也希望目前这波甲流早日平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d09e62729a1.html

回目录>>

舆情信息

答疑!甲流高发,公众如何科学应对?

2023-03-14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313日电(记者蔺娟)中国疾控中心流感监测显示,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流感活动水平上升,在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什么是甲流?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得了流感应该如何治疗?如何科学预防流感?记者采访疾控专家和传染病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什么是甲流?

  陕西省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余鹏博介绍,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甲型H1N1亚型和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

  相较于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宿主众多,更易发生突变或重配,造成其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暴发的流感都与甲型流感病毒有关。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余鹏博介绍,首先,两者的病原病因不一样,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第二,季节性不一样,流感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北方为10月至次年的3月多发),普通感冒季节性不明显。第三,症状不一样,流感的典型症状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摄氏度,可伴有寒战,全身症状重,头痛、肌肉痛、乏力等。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热或轻、中度发热,以鼻咽部症状为主,打喷嚏、流涕、鼻塞、咽痛等,全身症状轻或无。第四,危害性不一样,流感一般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危人群可合并肺炎、中耳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可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普通感冒并发症少见,一般57天痊愈。

  得了流感应该如何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叶峰介绍,一般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染。治疗重点是缓解发烧、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

  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或肥胖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尽快就医、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患了流感的人,都必须服用抗病毒药物。而绝大多数流感抗病毒药物是处方药,需经医生评估才能用。目前,国内可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阿比多尔和玛巴洛沙韦等。

  如何预防流感?

  叶峰介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遵守咳嗽时的礼仪;出现流感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可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同时流行季在疫苗可及的情况下也可接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936.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医保局: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可纳入医保支付

2023-03-14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针对“将互联网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费用纳入医保结算体系”的建议,国家医保局近日答复,对于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医疗服务内容相同,且执行相应公立医疗机构收费价格的,经相应备案程序后,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按规定支付。

国家医保局表示,符合省级以上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框架下,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其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自愿向所在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申请签订“互联网+”医疗服务补充协议。

在收费方面,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按照属地化原则,由公立医疗机构或其所在地区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制定。患者接受远程会诊、远程诊断服务,按服务受邀方执行的项目价格付费。远程会诊、远程诊断服务涉及邀请方、受邀方及技术支持方等多个主体或涉及同一主体不同部门的,各方自行协商确定分配关系。

此外,国家医保局强调,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结算明细、药品、耗材、医疗服务项目和门诊病历等信息纳入智能监控范国,加强对“互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行为的引导和审核,实现基金监管向大数据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智能监控转变。运用音频、视频等形式查验“互联网+”医疗服务接诊医生真实性。对不符合规定的诊察费和药品费予以拒付,并按协议约定进行处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4PnFoxO5g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2023-03-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13日电 据国家药监局网站13日消息,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的规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和审定,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品种名单及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一并发布。

  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在202397日前,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就修订说明书事项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

  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规定内容之外的说明书其他内容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药品标签涉及相关内容的,应当一并修订。自补充申请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非处方药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922.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医保局:不得随意限制民营医院纳入医保定点

2023-03-13    北京日报

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规范民营医院医保定点管理的建议,国家医保局日前答复称,医保部门不得以医保定点机构数量已满等非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理由,拒绝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均能通过申请签订医保协议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国家医保局介绍,20156月印发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政策。不得将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作为医保定点的前置性条件,不得以医保定点机构数量已满等非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理由,拒绝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而《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包括民营医疗机构在内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均可以通过申请签订医保协议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并明确了协议签订的基本条件和流程。

国家医保局表示,医保部门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应始终坚持对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疗机构一视同仁的原则,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事中、事后管理,明确协议变更、中止和解约的不同情形,建立退出机制,实现定点医疗机构的动态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保基金安全,促进医疗机构定点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为监管赋能,积极引导民营医院接入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强化智能监控结果应用,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监管防线,全力维护医保基金安全,进一步规范民营医院医保定点管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3ckDy1VHE

返回目录>>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晓婵代表 加强乡村医疗建设刻不容缓

2023-03-14    光明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基层诊疗能力的薄弱,是分级诊疗难以推开的原因之一。在分级诊疗不完善的情况下,群众扎堆前往三级医院就诊,造成医疗拥堵。

对此,建议深化改革乡村医生薪酬制度,对标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增加乡村地区定向委托培养乡村医生、护士数量,补充中医、全科、公卫方向定向委托培养乡村医生。增加乡镇卫生院编制,将医疗工作者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针对偏远人少的村组安排定期坐诊、巡诊,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规范管理及帮扶力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886.html

返回目录>>

谢敏豪委员:让体医融合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作用

2023-03-14    科技日报

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年举办,其备战周期已然开启。

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了备战巴黎奥运会的督导工作,全国政协委员谢敏豪在督导过程中,把目光投向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短板——集体球类项目。出乎意料的是,集体球类项目的运动员们最大的诉求是继续深造。

谢敏豪把这一呼声写进了今年的提案之中。他调研获悉,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设立近20年来,除了女子排球运动员学员之外,还没有其他的集体球类项目学员。

“建议适时调整研究生冠军班入学条件,加速集体球类项目复合型高端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他在提案中写道,这有助于快速提升集体球类项目水平、补齐我国竞技体育的短板、带动集体球类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广泛开展。

在谢敏豪看来,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为体育强国建言献策。围绕运动与健康、体医融合等问题,他先后提交了四份提案,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回应。

不久前,谢敏豪刚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结项答辩。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942铜的骄人战绩。“谷爱凌、苏翊鸣、高亭宇等金牌获得者身后都有我们的营养师和康复师的支持。”谈及两年多的冬奥保障服务工作,作为“科技冬奥”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科学营养智能系统与伤病防控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负责人,谢敏豪充满自豪。

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中国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谢敏豪提出,要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使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在他看来,“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成果之一,为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2月初,“纪念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启动,冬奥会各场馆在活动期间全面对公众开放;全国2022年“全民健身日”主题示范活动暨河北省“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举办……北京冬奥会的精彩落幕,也是冬奥遗产利用的全新开端。

早在2018年两会期间,谢敏豪就提出积极应对全民健身中发生的运动损伤。他预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按千分之一的几率计算,至少三十万人可能发生运动损伤。

“北京冬奥会之前,雪场上经常有人摔伤,紧急救治措施不太得力。”他积极寻求对策,并在提案中建议,室内外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应建设医疗设施,以提供专业的运动损伤现场救治。在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期间,谢敏豪又提议,在运动员的训练基地设立医疗工作站。

“随着全民健身持续升温、冰雪运动加速普及,下一步亟须构建起冰雪项目运动伤害防护与救治体系。”谢敏豪说,新一届任期他将继续关注这件事,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中让体医融合发挥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866.html

返回目录>>

南美多国决定联合应对禽流感疫情

2023-03-14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313日,玻利维亚农村发展部和土地部发布消息,包括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以及巴西等6国的农业主管部门及专家日前举行会议,决定成立防治禽流感联合技术委员会和制定区域共同抗疫战略计划,以应对近期出现的甲型H5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玻利维亚将领导相关防疫工作的执行,新成立的委员会还将与哥伦比亚、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南美国家共享相关信息遏制疫情发展。

消息称,今年以来,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国家纷纷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截至目前,玻利维亚共检测出22例确诊病例,同时为遏制疫情蔓延,已在全国范围扑杀了超过27万人工饲养禽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4Q0vK8w1U

返回目录>>

孕妇更容易感染甲流?宝宝会受影响?| 预防、治疗小贴士

2023-03-13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01

孕妇如何面对甲流?

预防、治疗小贴士

新冠高峰刚过不久

这不,甲流又来了

这届大肚皮真难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有高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呈季节性流行,常在冬季流行。妊娠期的生理性改变使孕妇更容易感染甲流。在大多数人群中,流感引起的症状轻微,并具有自限性,但是流感有时也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02

孕妈妈怎么预防甲流?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能显著降低孕妇感染甲型流感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并且能改善妊娠结局,在婴儿出生后数月内提供保护。

01什么时候接种最好呢?

孕妇在妊娠期的任何阶段均能注射,但最理想的时机是在社区进入流感活跃期之前,比如每年10月底社区都会有流感疫苗的注射通知。而在甲流流行的当下,也是可以选择接种的。

02选什么疫苗呢?

任何获批的灭活流感疫苗 IIV ,或重组流感疫苗都可以,但注意不能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

03

感染甲流会影响宝宝吗?

既往的流 感大流行数据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有基础疾病的孕妇感染甲流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将增高。

尽管流感病毒极少经胎盘传播,但是妊娠期间感染甲流仍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孕期感染甲流可能与胎儿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包括神经管缺陷、唇裂、脑积水及心脏缺陷风险增加。这些先天发育异常可能与甲流常见的临床表现:过热相关,退热治疗后能降低该风险。此外,妊娠期感染甲流也会让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风险升高。

不过孕妈妈也不用过度焦虑,只要做好预防,及时就医治疗,改善症状,绝大部分也是可以平安度过的~~

04

感染甲流怎么治疗呢?

01常规控制感染措施

包括注意手卫生、佩戴口罩及环境消毒等。

02抗病毒治疗

疑似或确诊甲流的孕妇,无论是否接种疫苗,都应该尽早抗病毒治疗。症状出现48小时内治疗效果最好,即使48小时后开始抗病毒治疗也是有益的。

药物选择:首选奥司他韦(一次75mg、一日2次,连用5日)

03治疗发热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O0R2SG0514AD8T.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花粉高峰期 专家:花粉过敏这些症状要警惕

2023-03-14    央视新闻客户端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恼人的春季过敏也随之而来。根据医疗机构花粉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目前已进入春季花粉高峰期。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花粉监测数据显示,38日空气中主要致敏花粉浓度达到了每千平方毫米3600多粒,主要致敏花粉是柏树花粉、榆树花粉、杨树花粉。近几天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3倍,部分病人的症状也比较重。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国北方地区将陆续会进入花粉高峰期。

  过敏性鼻炎有明显季节性特点

  专家提醒,春季是一些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其中过敏性鼻炎,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部分患者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部分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伴有咳嗽、气急和胸闷等症状。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致敏原多为尘螨、蟑螂、动物皮毛等,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多为植物类花粉,季节性花粉暴露是引起花粉症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截然不同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同一症状反复出现,多因接触尘土、打扫卫生、开空调、接触脏乱差的环境而诱发;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多与接触花粉的量有一定的关系,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到了这个季节就发病,过了这个花粉季节不治自愈。

  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

  专家指出,季节性过敏高发季患者应及时进行科学防护:外出佩戴口罩、护目镜,进入室内脱去外衣,清洗手、眼、鼻,尽量减少与花粉的接触。此外,专家还提示,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应提高警惕,以免延误治疗。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段,过敏性鼻炎症状与感冒类似,容易发生混淆而造成误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而延误病情。对此专家指出,花粉过敏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持续时间至少在3周以上,不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某种相关症状有规律反复出现,要高度警惕过敏,及时就医。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学艳:花粉症的患者应该到医院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接受规范化诊疗。花粉高峰期主要是以药物控制对症治疗为主,个别严重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制剂,花粉缓解期之后主要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962.html

返回目录>>

新型职业兴起,社保、劳务合同……各项保障如何跟上?

2023-03-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12日电(刘欢) 近年来,多种新型职业兴起。陪诊师、玩偶修复师、宠物保健师……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还催生出一些新就业形态。

工作时间、地点灵活,工作内容多样,新型职业在吸引不少人的同时,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与行业规范同样受到关注。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充分保障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新就业形态,“新”在哪里?

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新就业形态工作时间、地点灵活,自由度更高,一系列服务多借助互联网进行。从业者可以在线上实现与客户、公司等的远程实时沟通,打破了传统生产方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同时,随着社会对消费需求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新型职业的工作内容也呈现多样化。

例如,养老、职业教育、冰雪运动等领域的民生需求催生新兴职业,推动了陪诊师、课程规划师、职业规划师、美妆教学师等职业出现。正在不断成熟的宠物产业链催生了宠物减肥师、宠物烘焙师、宠物保健师等职业。

此外,年轻一代的小众爱好如潮玩等逐渐发展成为大众产业的同时,也使得潮玩设计师、玩偶修复师、涂鸦艺术家等职业开始活跃在互联网平台上。

据统计,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2021年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8400万人,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多人。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向晶向中新网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下,新型职业的大量涌现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社会大众对于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提升,也为新型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与传统职业相比,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工作的社交性与互动性更强,他们看重的是个人兴趣与就业满意度,他们所提供的的服务与商品也更加个性化。”向晶说。

劳动关系、行业准入等问题亟待解决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表示,当前新就业形态群体用工关系界定尚不清晰,引发劳资纠纷、社保缴纳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法政安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高佳娜向中新网介绍说,新就业形态群体因其工作的灵活性与流动性,与用人单位、机构等签署的多为劳务合同,对于劳动关系的界定存在难点。

她解释道,劳动关系双方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关系的确定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是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

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属于用人单位的业务组成部分。

而具体劳动关系的裁定,还需要参照社保、工资、书面合同等多种情况综合考量双方是否有建立劳动关系的意图。

高佳娜表示,对于新就业形态群体,目前出现较多的纠纷为工伤赔偿。因为这一类群体收入来源不稳定,出现因意外导致的工伤之后,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再通过劳动获取报酬。

此外,新型职业行业准入规则也亟待明晰。向晶指出,传统职业技术认证,尤其是高端职业的技术认证往往与学历背景高度相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获取知识更容易,知识面也更宽,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职业技术认证与学历背景间的关联度。

“新职业的技术认定要满足专业知识的同时,因其服务的个性化提升,需要增加消费者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型职业的认定需要兼具技术技能标准和保障消费者权益。”向晶说。

官方:支持零工市场建设,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指出,现行的有关制度和政策还不适应新就业形态的迅速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同样需要关注。

“一方面,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与相关平台之间没有确立传统的劳动关系,平台企业认为他们并非本企业的员工,不需要为其承担参保缴费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这类人员可以同时接受多家平台企业分派的业务。这就导致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与平台企业的关系比较复杂,不便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对此,他认为,需要改进社保经办管理办法,并适当将社会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相对分离,即使不便明确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双方也应分别承担参保缴费的责任,合理确定缴费费率和基数,以便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纳入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

3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界别提案——《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提案提出,应尽快构筑完备、精准的新就业形态社会支持制度体系及配套措施,适时修订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加大现行社保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一套与互联网平台用工模式高度适配、灵活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日前也表示,将支持零工市场建设,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3l9OVmzAI

返回目录>>

《黑暗荣耀》:被宋慧乔作为复仇线索的色盲,究竟是一种怎样疾病

2023-03-13    漫说健康

要问最近的顶流,莫过于宋慧乔主演的电视剧《黑暗荣耀》。

不得不说,韩国人在影视剧艺术上还是留有一手,这部电视剧可没有一味散播真善美,也没有一味单方面追求黑暗,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血缘关系的牵绊。

而这部剧主要讲述宋慧乔饰演的文东恩,这位曾在高中时期惨遭霸凌退学的女人,在多年后向加害者和旁观者进行彻底而凄惨报复的故事。

其中,朴成勋在剧中饰演的全在俊一角是朴涎镇的情人,同时因自己患有先天性的“色盲”,成为了文东恩复仇的线索。

是红还是绿?色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大部分色盲是一种先天性色觉疾病,但也有少数是视网膜以视觉神经因疾病或压力等后天因素而发病。

色盲分很多种类,包括蓝绿色盲、全色盲和蓝黄色盲。

患有全色盲的人一生中只有一种灰色,无法分辨其他颜色。

蓝绿色盲就是不能区分蓝色和绿色。蓝黄盲能分辨出红色和绿色,但不能分辨蓝色和黄色。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色盲是红色和绿色的色盲。

“色盲”一词的出现和色盲的发现是由英国有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的。

他曾经写了一篇色盲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研究色盲问题的人,因此色盲也被称为道尔顿病。

色盲对身体健康和视力没有影响,但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方便,因为色盲不可以从事视觉敏感的工作,如艺术、纺织、印染、化工等,司机不能有色盲。

对于色盲,临床上有哪些矫正办法?

1、佩戴色盲矫正眼镜

通过配戴特殊眼镜和使用特殊的色盲镜片,可以达到矫正色盲的效果。

镜头分为两种:框架式和隐形式,它们只能对红绿色盲和普通色盲有效,还有一个缺点是它们会影响使用者的三维视觉,并会导致对某些事物在视觉上的错误阅读,如交通灯,这仍然会带来不便。

2、转变记忆模式

色盲也可以在没有任何外部途径的情况下得到矫正。

患者只需建立自己的记忆模式,记住正确的颜色和色盲患者自己看到的颜色进行配对,这样他们也可以区分颜色。虽然是治标不治本,但是对日常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3、手术治疗

这种治疗手段也是治疗色盲的常用方法,主要针对继发于某些眼病的后天性色盲,如白内障引起的色盲,可进行白内障摘除术。

普通眼科手术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但手术治疗肯定会有一定的风险。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因此我们应谨慎选择手术。

色盲症的未来治疗和研究方向,该何去何从?

色盲通常由遗传因素引起,色盲患者有不同严重程度的辨色能力缺失,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基因治疗恢复三色视功能的疗效有待验证。

随着计算机视觉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透镜色盲矫正已成为一种新的方法。

眼科医生和计算机工程师互相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出最佳的色盲矫正方法,提高色盲人群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色盲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品质但不会影响健康状况,同时先天性色盲目前不存在根治的方法,患者在求医治疗的过程中谨防上当受骗。

建议色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富含叶黄素或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并积极开展眼部训练,只要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就能及时促进病情的改善。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MSBJ1L0514DR4T.html

返回目录>>

隔夜菜一定不能吃?最佳答案:除了这7种,其他吃也无妨

2023-03-13    健康网

65岁的刘大爷是个渔民,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老人家上了年纪又节俭,在在饮食上自然就随便了点。一日三餐总是清粥小菜,偶尔会有卖不出的鱼虾,刘大爷就用它们加餐。

半月前的一个中午,刘大爷如往常一样,用微波炉加热隔夜的剩余鱼虾,将就着吃了两口。

没成想刚吃完不过两三个小时,肚子就开始“闹腾”了,时不时传来一阵绞痛,腹泻的感觉也很强烈。那一天,刘大爷足足拉了20多次,拉到最后,拉出来的全是黄水,人都给拉虚脱了。

刘大爷见状便自行服用了止泻药,谁知情况并没有好转,当晚还发起了高烧,不过短短两天,刘大爷的眼眶就深深地陷下去了,连脸色都变得蜡黄,人更是虚软的连路都走不动,大小便也出现了异常。

刘大爷的老伴见情况不妙,赶紧拨打了120,将大爷送入医院检查,最终,刘大爷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

在听过刘大爷的详细情况后,医生猜测其肾衰原因或与长期食用隔夜鱼虾有关,这让老两口尤为不解:

隔夜鱼虾都放进冰箱保存了,为什么还不能吃呢?

一、“隔夜菜赛砒霜”,这种说法可信吗?

许多人对“隔夜菜”存在误解,认为它如字面所说,是放置了一夜的饭菜,实则不然,从科学角度出发,一般认为放置时间超过8-10个小时,就已经算“隔夜”了。

为什么大多数研究者不提倡吃隔夜菜呢?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则,经过长时间放置,隔夜菜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可能导致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食用后有可能在人体内分解为致癌物亚硝胺,导致急性中毒反应,长期微量摄入,还有可能患癌。

二则,隔夜菜如果保存不当,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之中,很容易受到二次污染,成为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天堂,不仅会让食用品质下降,还可能威胁到人体健康。

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院曾做过一项隔夜菜实验,将刚出锅的30道不同品类菜肴,分别放置在4℃和25℃的环境中,静置24小时后检测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和细菌含量变化,结果发现:

25℃常温环境下存放24小时的菜品,尤其是绿叶蔬菜,其亚硝酸盐含量达到了100毫克/千克以上,超过亚硝酸盐使用的安全标准,食用后有中毒风险。

而在4℃冷藏储存24小时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和菌落含量均未发生较大变化,虽然有所增加,但对人体威胁相对较小。

所以,“隔夜菜”并不是不能吃,只是在吃之前的保存阶段要注意储存方式和储存温度。如果隔夜菜在常温环境下放置超过6小时,则不建议继续食用。

二、食物隔夜有妙招,做好7点危害更小

当然,除了放冰箱以外,隔夜菜还有不少保存技巧:

1.宁愿剩荤不剩菜

一般情况下,肉类比菜类更耐放,叶类隔夜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会较快,因此建议叶类蔬菜现做现吃,即使过夜也要冷藏且不超过1天。

2.剩饭应“乘早”

如果发现做饭或者点菜时分量过多,应在饭菜还未起筷时分装保存,避免需要保存的饭菜跟细菌有过多接触。

3.剩菜别用盘子装

保存剩菜时,建议将不同的剩菜分装,并且用保鲜膜或者密封袋等密封保存,另外要注意的是保存剩菜的时候不要靠近生食,避免引发细菌的交叉感染。=

4.温度适宜再放冰箱

剩菜进冰箱时要注意是否已降温至常温,过热进冰箱水汽蒸发可能加速细菌繁殖,过冷则暴露在空气中过久,也会影响剩菜品质。

5.4℃低温冷藏,不超2=

即使放进冰箱,也要尽早将剩菜吃掉,冰箱只是暂缓细菌的生长速度而不是停止,超过2天的剩菜就不建议食用了。

6.彻底加热再食用

再次食用剩菜时,需要将剩菜彻底加热,用高温尽可能地消灭残留细菌,避免因细菌感染患病。

7.定期清理冰箱

由于冰箱是相对密闭的空间,不经常清理冰箱容易在内部滋生细菌,污染放入冰箱的食品。

三、7类隔夜食物,保存得当也不能吃

除此之外,有7类食物是即使你保存得再好,也不能隔夜吃的:

1.隔夜绿叶菜

由于部分绿叶类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类,煮熟后放置的时间过久,硝酸盐便会还原成亚硝酸盐,容易致癌。

2.隔夜海鲜

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隔夜后会产生蛋白质降解物,损伤肝、肾功能。如果实在买多了,可以把生海鲜用保鲜袋或保鲜盒装好,放入冰箱冷冻,下次再烹调。

3.隔夜银耳蘑菇

不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银耳、蘑菇等,都容易残留很多硝酸盐。如果放的时间实在有点久,就只能忍痛扔掉。

4.隔夜“溏心蛋”

半生不熟的“溏心蛋”没有完全杀菌,并且拥有丰富营养的它很容易获得细菌的青睐,在上面大量繁衍。如果蛋已熟透,而且低温密封保存得当,隔夜再吃是没有问题的。

5.凉拌菜

凉拌菜隔夜后想吃就只能热个透彻,但热了的凉拌菜就只能变成口感奇怪的热菜了,还不如趁“凉”吃,别隔夜了。

6.豆制品

豆制品含的蛋白质很高,蛋白质过高的食物放久容易变质,变酸、发臭。

7.隔夜茶

隔夜茶放的时间久了后,其中富含的维生素早已所剩无几,并且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糖类等都容易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

总的来说,隔夜菜能吃,但要注意保存方法以及保存时间,建议放冰箱低温保存并且趁早食用,食用前还需要充分加热,避免不利于健康的细菌滋生。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O20SUG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普洛药业“转型”之路通往何处?

2023-03-14    每日经济新闻

3 9 日晚间,普洛药业(SZ000739,股价22.92元,市值270.12亿元)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

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约为105.45亿元,同比增加17.92%,这是公司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营收增速也创下近10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普洛药业2022年的营业利润为10.12亿元,同比下降9.6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8.36亿元,同比仅微增0.3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上述年报发布的次日(310日,上周五),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这一“成绩单”似乎并没有赢得投资者的认可,当日普洛药业股价最低时达到21.87/股,几乎触及跌停,最终报收22.60/股,下跌6.57%313日(本周一),普洛药业股价收于22.92/股,涨1.42%

主要业务毛利率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普洛药业主营业务涵盖原料药中间体、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制剂等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进出口贸易业务。从收入结构上看,普洛药业营收占比靠前的业务板块主要为原料药中间体(API)、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CDMO)及制剂(FDF),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73.37%14.96%10.24%

其中,作为普洛药业营收的基本盘,原料药中间体是公司最主要也是相对优势最强的业务板块,其产品线包括头孢系列、青霉素系列、精神类系列、心脑血管类系列和兽药原料药中间体系列。2022年,普洛药业原料药中间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7.37亿元,同比增长18.19%;毛利率16.69%,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6个百分点。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原料药中间体业务对上游原料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上游产品的价格变动直接影响这一业务的销售价格和利润。

之所以增收不增利,原料药中间体业务的成本大增、毛利率相对下降是主要原因。实际上,自2021年起,石化工等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普洛药业,公司也在年报中称,2022年,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和粮食价格的急剧上涨,导致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也大幅增加。

不过,这一问题有望于2023年得到改善,东吴证券在研报中称,原料药企业成本下降传导到报表端普遍需要12个季度,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下滑,原料药板块利润有望加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此前受损严重但修复能力强的企业如普洛药业等,有望在2023年快速修复。普洛药业也曾在券商调研时表示,毛利率受原材料成本等影响,目前和2017年状况较为接近,处于低点,相信未来随着原材料价格改善,还有公司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工艺技术进步、效率提升,都会带来毛利的改善。

在制剂业务上,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0.80亿元,同比增长24.48%,毛利5.63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率52.13%,同比下降5.29个百分点。

从制剂产品的获批情况来看,2022年,普洛药业共有5个国内制剂获得了批件(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氟氯西林钠、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通过一致性评价(含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共15个,已进入国家集采的品种有6个。

特别是在2022年的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公司头孢克肟片、头孢克肟颗粒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成功中标,自202210月份开始已陆续发货,有望借助集采继续放量;此外,自202212月份以来,退烧药、抗病毒和抗生素等药物在医院、药房和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也为公司制剂板块贡献了一定业绩。

CDMO产能或持续释放

业界普遍将普洛药业视为从原料药转型到CDMO的“先行者”之一。正是由于原料药中间体业务在上游原料价格波动背景下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往往会更关注普洛药业在CDMO业务板块上的成长和未来前景。

年报显示,2022年,普洛药业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77亿元,同比增长13.17%,毛利6.47亿元,同比增长7.65%,毛利率41.02%,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从项目数量上看,截至报告期末,普洛药业CDMO报价项目820个;进行中项目524个,同比增长62%;研发阶段项目298个,同比增长108%;商业化阶段项目226个(包含人药项目154个,兽药项目42个,其他电子材料等项目30个),同比增长26%

近年来,普洛药业也在持续扩大对CDMO业务的投入,而产能规模,则直接决定了各家企业CDMO业务的“天花板”。年报显示,普洛药业20221条产线投产,上海新增第二栋CDMO实验楼投入使用,横店CDMO研发楼主体建设完成,高端药物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平台CDMO多功能生产线、高活性API研发实验室、四条高活性产品生产线已基本完成建设。

此外,在20227月券商的调研中,普洛药业彼时对外公布,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在六成左右,“因为医药化工都会涉及产能切换、设备维护等。随着新项目的落地,接下来几年整个产能利用率还会提高。另外,公司也一直在做老生产线上进行的产能技术挖潜,使老的生产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2023年初,普洛药业与先声药业(HK02096,股价9.180港元,市值244.22亿港元)签订战略框架协议。

随着先声药业新冠口服药先诺欣获批,普洛药业子公司康裕制药也成为先诺特韦原料药供应商之一。普洛药业称,该事项将对公司未来经营带来一定积极影响,具体订单计划、结算方式、交货期限等将根据双方另行签署的供货协议执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4RAQE6IPh

返回目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持续上升 怎么办?

2023-03-14    法治日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普及与深化,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单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黑龙江省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张忠凯说。

无论是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普及,还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识别和诊治,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技术和场所。但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专业化服务供给存在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无法很好地应对这方面的挑战。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进中央提交《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集体提案,建议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

社会资源不足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处于逐渐上升的态势。民进中央调研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以教育、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转诊不及时、不顺畅。

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上岗及日常教学工作培训中缺少学生心理健康识别管理课程;适合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指南、手册)缺乏,培训资源不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与心理相关的课程标准极少,辅导资料稀缺。

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精神卫生资源缺口大、投入少,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资源缺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能力资质不足、不实,收费混乱。对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新业态监管不到位。

李孝轩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青少年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精神卫生资源严重投入不足,县医院没有足够的精神科床位或专业医师,处置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专业心理咨询师缺口下违规组织认证考试、滥用心理量表等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滥用精神类药物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普遍存在心理教师数量少、兼职多、咨询设施缺失、课时挤占等问题,一些农村中小学至今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化、迎检化、边缘化,咨询、筛查、跟踪、诊治等环节相互脱节。”李孝轩说。

学校监测干预

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每个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形成普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快速干预处置联动机制,并把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建立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密切沟通的渠道,构建协同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张忠凯提出,建立协调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张忠凯建议,教育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社会面各宣传单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普及,共同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教育子女。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联动工作体系。

加强前瞻研究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同时,一些新兴业态诱发新隐患,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李孝轩直言,某些剧本杀企业经营项目中掺杂异世界、恐怖、血腥暴力、人格分裂、灵魂附体等不健康元素,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严重心理障碍,甚至诱发犯罪,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对此,民进中央和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两手抓”的建议——既要加大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也要对涉及未成年人的产品和活动进行严格监管。

民进中央提出,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加大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和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加大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加精神科医生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培训力度。考虑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同时,加强对社会新业态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瞻性研究,涉及未成年人的产品和活动应严格监管,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进行是否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置审查。严厉打击心理咨询机构虚假宣传、欺骗营销、滥用量表和精神类药物、高收费乱象,坚决取缔不合格机构。

李孝轩建议,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评估机制,督导学校加快补齐心理健康教育短板,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高危学生筛查机制,及时给予干预。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切实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边缘化、迎检化问题,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同时,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重,深入开展珍爱生命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生命观。此外,还应加大中小学社会实践课时比重,在与大自然融入互动中,引导学生调适自我,从而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李孝轩提出,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共产品纳入立法、修法监管范围,建立前置审查、限制性分级机制,及时跟踪监测,支持打造益智类、法律推理类、主旋律类娱乐产品。此外,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网络平台,加快修订诊断标准(ICDDSM诊断系统),强化心理咨询领域综合治理。还要加大对滥用心理量表、滥用精神类药物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4Qa0fasv5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