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30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3-07
2023-03-07 北京青年报
来自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近期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且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 甲流和普通流感、新冠病毒感染有什么区别?甲流疫苗应何时接种?应对甲流,家中需要常备药吗?……关于甲流的热点问题,且听北医三院副院长、感染疾病中心主任沈宁为大家解答。 甲流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它的传染性是比较强的,而且人群普遍易感。甲流最突出的症状是高烧、全身酸疼、乏力等。另外,甲流作为一个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呼吸道的症状还包括流涕、咽痛、咳嗽等。 普通感冒也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相对来说全身症状会比较轻,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的症状。普通感冒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而甲流的季节性比较明显,而且甲流的全身症状是特别突出的。 甲流和新冠病毒感染有什么区别? 从临床表现来说,甲流和新冠病毒感染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可能都有体会,新冠病毒感染也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但是甲流全身症状可能会更明显,比如高热、全身酸痛的症状会更加突出。 另外,甲流一般来说病程相对较短,大多数病人3-5天就会缓解,而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症状持续的时间更长。 新冠病毒感染有可能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在甲流中是比较罕见的,一般不会出现。 由于甲流和新冠都是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所以两个疾病的预防策略也是一致的,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现在接种流感疫苗还来得及吗? 感染过甲流之后,在短时间内人体是有保护性的抗体,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由于甲流病毒变异是非常迅速的,建议大家每年接种甲流疫苗。相关部门每年通过预测病毒的变异来给予全新的疫苗注射,所以一般建议在年底,也就是11月份左右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下一季的流感发生。 家里需常备抗病毒药物吗? 目前正处于甲流高发的季节,在家里面可以准备一些应对甲流的药物。针对甲流是有比较好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患甲流的病人都需要服用抗病毒药。 一般来说大多数甲流是自限性疾病,很多病人3-5天症状就可以自行缓解,不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只需要准备对症治疗的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热、缓解呼吸道症状的药物。大家在家休息、多喝水,完全是可以缓解的。但是如果病程超过5天,或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而高危人群,比如说65岁以上,伴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抑制人群,另外还有中晚期妊娠的孕妇等,可能需要服用抗病毒治疗的药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84.html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2023-03-06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国健推委办发〔2023〕1号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要求,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实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会同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成员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3月2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7788/202303/1a6c05141f9547768ba1f7
2023-03-06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全爱卫发〔2023〕1号
全国爱卫会各成员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等要求,落实爱国卫生运动各项重点任务,全国爱卫办会同各成员单位,制定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2023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单位职责分工,认真贯彻执行。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23年3月2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7788/202303/207ae1954c9642f5976b26e35e
2023-03-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合理膳食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工作推进会于2023年2月15-1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所”)和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主办。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市疾控中心营养分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营养所副所长张兵、党委副书记郭浩岩、霍军生研究员、孙静研究员和王志宏研究员主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营养处徐娇处长就2023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大会主旨报告。营养所丁钢强所长就2023年营养健康主要工作进行了分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刘清伟副主任介绍了营养指导人员考核情况。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刘爱东研究员就“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营养健康升级”进行汇报。 会上山东省疾控中心张天亮副主任、浙江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章荣华所长、云南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刘志涛所长、营养所黄建研究员分别就山东省、浙江省、云南省营养健康工作推进情况以及大豆食品营养健康有关工作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会议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王昊副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石文惠研究员、营养所姜红如副研究员和北京中科助腾科技有限公司朱彰飞经理作报告。中国营养学会王瑛瑶研究员、营养所刘爱玲研究员、北京市马连洼街道干部黄帅和台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胡富宇分别就推进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建设,打造营养健康场所的议题进行专题汇报。 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3/t20230306_264048.html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生物安全实物核心资源库支撑关键技术研究” 2023-03-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2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专项“国家生物安全实物核心资源库支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2YFC2602200)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疾控中心在京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研讨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生物安全二处伍竞成处长、中国疾控中心刘剑君副主任、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物资源与安全处赵添羽老师等主管部门领导以及课题参加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约5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魏强研究员主持。 刘剑君副主任在讲话中首先代表中国疾控中心,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等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中国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资源相关科研项目支持指导,以及项目各课题参加单位参与配合与共同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生物资源保藏和样本库建设工作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21年4月颁发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保护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安全是国家生物安全8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提出国家统筹布局全国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菌(毒)种保藏等方面的生物安全国家战略资源平台。因此,如何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在科研项目支撑下研究探索。 伍竞成处长在讲话中表示,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疾控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科技部指定的国家保藏中心/国家库依托单位,作为国家核心资源库,近年来,在平台运行、制度建设、资源共享、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库相关技术研究基础和经验。他希望,项目要紧密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十四五发展规划》需求,在生物安全实物资源库构建和信息化支撑关键技术,以及应用示范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安全核心资源库建设能力和水平,发挥国家生物安全重要支撑作用。 赵添羽老师代表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他强调,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加强项目与课题、课题与任务单位间的定期交流沟通,同时项目牵头单位应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严格经费管理,确保项目如期完成验收。 随后,该项目负责人魏强研究员,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宋娟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王鑫研究员、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韩辉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蔡曼研究员等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研究任务、考核指标与预期成果、以及进度安排等内容。汇报后,项目特邀专家围绕项目课题实施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点评,提出了针对性和建设性意见。启动会后,项目组将按照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实现2023年各项考核指标要求。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3/t20230306_264051.html
天津疾控中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宣讲志愿活动 2023-03-06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结合工作性质,于3月1日联合疾控团支部、行政团支部前往河东区祥云名轩党群服务中心举办老年人健康知识宣讲活动。 本次活动由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沈文达主持,由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寻鲁宁带来癌症防控为主题的宣讲。为提高老年人群癌症防控意识,引导居民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三级预防理念,寻鲁宁老师带来《结直肠癌防控》为主题的宣讲,从认识结直肠癌、了解结直肠癌的危害、如何警惕和早期发现结直肠癌以及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使社区居民对结直肠癌防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魏志霞、预防医学杂志社陈立志也分别带来《科学防控流感》、《老年人该如何跌倒》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可。 讲座结束后,志愿者们还为大家进行了健康义诊,测量血压,并发放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精心设计的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现场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理念和知识。 本次讲座疾控青年不仅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雷锋精神,而且提高了老年人群的健康意识,丰富老年人群健康知识储备,营造了健康生活的浓厚氛围。也是通过这次讲座,使雷锋精神充溢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好的传扬下去。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3/06/030103956.shtml
阿司匹林为何能预防癌症?蒋晖等人揭示阿司匹林促进DNA修复新机制 2023-03-07 生物世界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1898年上市以来,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临床应用,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在多种疾病中有效,甚至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也有着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用。 近日,蒋晖(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员)等人在 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Aspirin protects against genotoxicity by promoting genome repai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除了其广为人知的抗炎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对抗辐射的作用,通过对组蛋白H4K16的乙酰化,增强了染色质解压缩,从而增强DNA损伤部位招募修复因子进行同源重组(HR)修复。 阿司匹林作为染色质结构和修复的调节剂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可以解释其许多备受赞誉的健康益处,包括预防癌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爆炸产生的巨大破坏让人们开始寻找对抗辐射的措施,此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辐射危害性的认知。实际上,在辐射源附近的工作人员、飞行员和宇航员,以及长期接受放疗的患者,也需要预防辐射危害。然而,尽管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仍然没有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辐射保护工具。 在癌症治疗中,骨髓衰竭是放疗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护骨髓是开发辐射对策的主要目标。炎症是辐射引起的组织损伤的关键结果和驱动因素,考虑到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研究团队探索了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辐射危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在小鼠体内和骨髓源性单核细胞中,阿司匹林可防止辐射诱导的骨髓消融,并抑制辐射对炎症基因(包括Ifnb1、Mx1和Tnfa)的诱导。 模式识别受体(PRR),包括Toll样受体(TLR)、RIG-I样受体(RLR)和胞质DNA感受器(CDS)是炎症和细胞死亡的起始中枢。为了评估阿司匹林的辐射保护是否是由于抑制PRR驱动的炎症,研究团队将野生型(WT)小鼠与PRR信号传导缺陷小鼠进行了比较。与WT小鼠类似类似,阿司匹林可以保护TLR和RLR通路均有缺陷或CDS缺陷的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对抗辐射,并抑制炎症基因的表达。这意味着实验中观察到的骨髓抑制与PRR驱动的炎症无关,阿司匹林的辐射保护作用也与其抗炎作用无关。 DNA双链断裂(DSB)是辐射最有害的结果,其可能导致细胞的染色体畸形,形成微核(Micronuclei),HEK293细胞在PRR信号传导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COX1和COX2),这是炎症和疼痛的关键介质,也是阿司匹林最著名的靶标。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辐射诱导的HEK293细胞形成微核,这表明这种作用不依赖于其抗炎活性。当辐射在冰上低温培养的HEK293细胞(防止其自发DNA修复),然后从冰上转移到37°C以允许DNA修复时,阿司匹林预处理的细胞能够更快地修复DNA双链断裂。此外,阿司匹林也加速了由抗癌药物阿霉素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DNA双链断裂(DSB)后通过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进行修复。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系统的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促进HR修复,但不促进NHEJ修复。BRCA1和53BP1分别是HR和NHEJ修复的关键检查点蛋白。阿司匹林增强了对BRCA1的招募,而NHEJ修复蛋白53BP1没有被招募到DNA损伤位点。因此,BRCA1的缺失显著减缓了阿司匹林对DSB修复的加速作用。 染色质解压缩对于损伤部位的DNA修复机制的招募至关重要。组蛋白H4的N端尾是核小体间相互作用的中心,组蛋白H4第16位赖氨酸的乙酰化(Ac-H4K16)对于减少核小体-核小体堆叠和染色质压缩至关重要,以允许修复蛋白的募集。而阿司匹林能够促进Ac-H4K16。 研究团队进一步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染色质,与体内加速DNA断裂修复的能力一致,阿斯匹林治疗的小鼠Ac-H4K16升高,辐射后γ-H2A水平下降,γ-H2A是DNA损伤的标志。当进一步监测时,阿司匹林治疗小鼠的生存期延长,并表现出相对更轻的辐射症状。 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由于它有抑制炎症的能力,在机制上,阿司匹林最初被报道通过抑制COX1和COX2来实现这一效果。而这项最新研究发现,虽然阿司匹林也通过阻断多种PRR通路来抑制炎症,但除了其抗炎作用外,阿司匹林还是基于同源重组(HR)的DNA双链断裂(DSB)修复的有效放大器。具体来说,阿司匹林通过对组蛋白H4K16的乙酰化,增强了染色质解压缩,从而增强了DNA损伤部位招募修复因子进行同源重组(HR)修复。 DNA双链断裂(DSB)对健康有害,它除了可能引发细胞死亡外,如果没有修复或修复错误,还会导致染色体缺失和易位,从而导致长期危害,包括癌症和遗传性疾病。此外,DSB也是炎症的原因,而炎症是辐射/化疗诱导的组织损伤的关键驱动因素。除了加速DSB的修复外,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抑制炎症诱导的DNA损伤间接促进基因组保护。 因此,阿司匹林抑制炎症通路并通过同源重组(HR)促进DSB修复的能力强调了其在炎症和基因组不稳定驱动的健康疾病管理中的潜力。此外,阿司匹林是染色质结构和修复的调节剂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可以解释其许多备受赞誉的健康益处,包括预防癌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5cee619594b.html
APL Bioengin: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于解析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和生理学特性的新型肠道芯片模型 2023-03-06 生物谷
肠道是机体中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其内部充满了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其能与肠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并合作从而消化食物和药物,微生物组的干扰与广泛的人类疾病发生存在强相关性,比如炎性肠病、肥胖、哮喘症,甚至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有效的肠道模型或能被用来理解其功能以及相关的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PL Bioengineering上题为“Gut-on-chip models for dissecting the gut microbiology and physiolog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肠道芯片设备,其或能为实验室模型和人类生物学的研究搭建起一座桥梁。 器官芯片(organ-on-a-chip)设备是人类器官的微型化模型,其包含着微小的微型通道,其中细胞和组织培养物能与精确控制的营养物质进行精确互动,以这种方式调节细胞中的环境对于创建真实的组织模型至关重要。利用这种模型就能避免临床试验的耗时和昂贵的挑战,以及动物试验背后的伦理审查相关问题。 研究者Amin Valiei博士说道,目前医学研究领域面临众多的障碍,无论是在理解支持人类器官功能的基础科学方面,还是在研究和开发新型药物和疗法上都是如此。获得能在实验室中方面研究的人类器官的有效模型或能明显加速科学发现以及新型药物的开发。由于独特的环境,对微生物组的建模就变得尤为困难了,而通过创新性的设计,肠道芯片设备就能模拟许多特性,比如肠道的厌氧环境、流体流动和收缩/放松的脉冲等,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肠道细胞意味着,相比标准的实验室细胞培养物而言,其或许更接近于人类的生物学特征。 研究者Valiei表示,最近的肠道芯片模型已经证明了其能在数天甚至长达几周时间来成功维持人类肠道细胞和微生物组的可行共培养体的生长。研究者强调了关键的肠道芯片设备以及其在模拟微生物和人类细胞生物学特征上的成功,同时他们还描述了当前使用该技术的疾病模型和药物研究;其拥有的独特能力或许会使得器官芯片适用于未来大量的研究调查。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肠道的生态失调(dysbiosis)机制,其是一种具有重大健康后果的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表现,而研究人员旨在寻找创新性的方法来诊断、减缓并治疗这种疾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65ce61457ce.html
2023-03-07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详细说明了使细菌突破大脑中称为脑膜(meninges)的保护层,并导致大脑感染---一种高度致命的称为脑膜炎(meningitis)的疾病---的逐步级联过程。这项在小鼠身上进行的研究显示细菌利用脑膜中的神经细胞来抑制免疫反应,使感染扩散到大脑中。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3月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cteria hijack a meningeal neuroimmune axis to facilitate brain invasion”。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免疫学副教授Isaac Chiu说,“我们在大脑的保护边界确定了一个神经免疫轴,它被细菌劫持以引起感染---一种确保细菌生存并导致广泛疾病的巧妙手法。” 这项新的研究确定了这一系列导致感染的分子事件中的两个核心角色---神经细胞释放的一种化学物和被这种化学物阻断的免疫细胞受体。他们的研究实验表明,阻断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中断这种级联事件,并挫败细菌入侵。 如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重现那么,这些新发现可能会导致对这种难以治疗的疾病进行急需的治疗,因为这种疾病往往使那些存活下来的人遭受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这类治疗方法将在细菌扩散到大脑深处之前靶向细菌感染的关键早期步骤。 论文第一作者、Chiu实验室前博士后研究员Felipe Pinho-Ribeiro说,“脑膜是病原体进入大脑前的最后一道组织屏障,因此我们必须将治疗工作集中在这个边界组织发生的事情上。” 一种需要新疗法的顽固疾病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20万例细菌性脑膜炎。如果不加以治疗,每10名感染者中就有7人死亡。治疗可以将死亡率降低到十分之三。然而,在那些活下来的人中,五分之一的人经历了严重的后果,包括听力或视力丧失、癫痫发作、慢性头痛和其他神经系统问题。 目前的治疗方法---杀死细菌的抗生素和驯服与感染有关的炎症的类固醇---可能无法抵御这种疾病的最严重后果,特别是如果由于诊断的延误而延迟治疗。减轻炎症的类固醇往往会抑制免疫反应,进一步削弱保护能力,促进感染扩散。因此,医生们必须取得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他们必须用类固醇来控制破坏大脑的炎症,同时也要确保这些免疫抑制药物不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防御能力。 由于缺乏通用的脑膜炎疫苗,对新疗法的需求被放大了。许多类型的细菌都能引起脑膜炎,为所有可能的病原体设计一种疫苗是不现实的。目前的疫苗只针对一些已知可导致脑膜炎的更常见细菌而制定。科学家们只建议某些被认为是细菌性脑膜炎高风险的人群接种疫苗。此外,疫苗的保护作用在几年后就会减弱。 Chiu及其同事们长期以来一直对细菌与神经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交谈如何可能诱发或抵御疾病着迷。以前由Chiu领导的研究已表明神经元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些类型的肺炎和破坏性细菌感染中起着作用。 这一次,Chiu和Pinho-Ribeiro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脑膜炎---他们猜测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其中起了作用。 脑膜是三层相互叠置的膜,包裹着大脑和脊髓,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伤害、损害和感染。这三层膜中最外面的一层---硬脑膜(dura mater)---含有检测信号的疼痛神经元。这类信号可能来自于机械压力---撞击产生的钝力或通过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毒素。这些作者精确地关注这个最外层,因为它是细菌和保护性边界组织之间最初进行相互作用的场所。 近期的研究已显示硬脑膜还容纳着大量的免疫细胞,而且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紧挨着,这条线索吸引了Chiu和Pinho-Ribeiro的注意。 Pinho-Ribeiro说,“当涉及到脑膜炎时,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分析大脑的反应上,但脑膜---开始发生感染的屏障组织---中的反应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当细菌入侵时,在脑膜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它们如何与驻留在那里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这些作者说,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细菌如何突破大脑的保护层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专注于两种病原体---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它们是人类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原因。在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当细菌到达脑膜时,它们会引发一连串的事件,最终导致传播性感染。 首先,他们发现,细菌释放出一种毒素来激活脑膜中的疼痛神经元。他们指出,细菌毒素对疼痛神经元的激活可能解释严重、强烈的头痛,这是脑膜炎的一个特征。接下来,这些受到激活的疼痛神经元会释放一种叫做CGRP的信号化学物。CGRP附着在一种叫做RAMP1的免疫细胞受体上。RAMP1在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表面上特别丰富。 一旦这种信号化学物与RAMP1结合,免疫细胞就会有效地失效。在正常情况下,一旦巨噬细胞检测到细菌的存在,它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攻击、摧毁和吞噬它们。巨噬细胞还向其他免疫细胞发送求救信号,以提供第二道防线。他们的实验表明,当CGRP被释放并附着在巨噬细胞的RAMP1受体上时,它阻止了这些免疫细胞从其他免疫细胞中招募帮助。结果是,细菌增殖并造成广泛的感染。 为了证实细菌诱导的疼痛神经元激活是使大脑失去防御能力的关键第一步,这些作者研究了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受感染小鼠会发生什么。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小鼠在感染了这两种已知会导致脑膜炎的细菌后,发生了不太严重的大脑感染。他们的实验表明,这些小鼠的脑膜有高水平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细菌。相比之下,具有完整疼痛神经元的小鼠的脑膜显示出微弱的免疫反应和少得多的活化免疫细胞,这表明神经元被细菌劫持以破坏免疫保护。 为了证实CGRP确实是这种激活信号,这些作者比较了具有完整疼痛神经元的受感染小鼠脑膜组织和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小鼠脑膜组织中的CGRP水平。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小鼠的脑膜细胞几乎检测不到CGRP的水平,而且几乎没有细菌存在的迹象。相比之下,具有完整疼痛神经元的受感染小鼠的脑膜细胞显示出明显升高的CGRP水平和更多的细菌。 在另一项实验中,这些作者使用一种化学物来阻断RAMP1受体,防止它与CGRP(即一种由激活的疼痛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进行交流。RAMP1阻断剂既可作为感染前的预防性治疗,也可作为感染发生后的治疗。 用RAMP1阻断剂预处理的小鼠显示脑膜中的细菌减少。同样,在感染几小时后接受RAMP1阻断剂的小鼠,以及此后定期接受RAMP1阻断剂的小鼠,与未接受治疗的小鼠相比,症状较轻,而且更有能力清除细菌。 通往新疗法的道路 这些实验表明,阻断CGRP或RAMP1的药物可以让免疫细胞正常发挥作用,增加大脑的边界防御能力。在广泛使用的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中发现了阻断CGRP和RAMP1的化合物,偏头痛被认为起源于硬脑膜。这些化合物能否成为治疗脑膜炎的新药的基础?这些作者说,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是研究CGRP和RAMP1阻断剂是否可以与抗生素一起使用来治疗脑膜炎并增强保护。 Pinho-Ribeiro说,“在疾病升级和扩散之前,我们的发现可能影响脑膜炎感染早期阶段的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或尽量减少后续损害。” 更广泛地说,脑膜中的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直接物理接触提供了诱人的新研究途径。Chiu说,“巨噬细胞和疼痛神经元如此紧密地呆在一起,一定有进化的原因。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获得了在细菌感染环境下发生的情况,但除此之外,在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存在或脑损伤环境下,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都是重要的、令人关注的未来问题。” Chiu和Ribeiro是美国专利申请2021/0145937A1的发明人,该专利申请涉及靶向CGRP及其受体来治疗感染。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93fe6181158.html
2023-03-06 生物谷
因新冠疫情的暴发,沉溺数十载的mRNA技术重回科学家们的视野。自2020年首款新冠mRNA疫苗诞生以来,已在全球使用超过数十亿剂次,显然新冠mRNA疫苗在对抗疫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我国已经从“乙类甲管”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以及全球范围内疫情逐步趋于稳定,被带火的新冠mRNA疫苗、新冠“特效药”也似乎逐渐褪去了光环。 新冠疫苗或将成为“常态化”需求 据辉瑞2022年年报显示,全年总营收达到创纪录的100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3%,其中新冠mRNA疫苗Comirnaty销售了378亿美元。而到2023年mRNA疫苗Comirnaty销售将会有极大的下滑预估为135亿美元。 尽管如此,国产新冠mRNA疫苗研发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布局新冠mRNA疫苗的企业超过10家,包括沃森生物、斯微生物、康希诺以及云顶新耀等等。 2022年12月,云顶新耀宣布其mRNA疫苗产业化基地正式投入运行并进行了成功的试生产,该产业基地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年产能预计可达7亿剂次mRNA疫苗产品。可以想象,云顶新耀如此的孤注一掷,背后是源于对自身技术的信心。 据了解,云顶新耀计划于2023年就针对奥密克戎的二价新冠mRNA候选疫苗EVER-COVID19-M1.2在中国启动临床试验。在小鼠实验显示,针对BA.4、BA.5变异株,这款疫苗和原代株的mRNA疫苗相比,中和抗体水平可以提升50倍。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高位运行,病毒持续变异带来诸多挑战。国产mRNA疫苗正快速推进。mRNA疫苗对传统的技术路线的疫苗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它对T细胞的免疫能力的提升、免疫原性、抗体水平等,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新冠疫苗不仅仅是大流行期间的需求,未来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需求。” 新冠疫苗仅仅是mRNA技术的起点 众所周知,mRNA技术前景广阔,新冠疫苗将会是我国mRNA技术应用的一个起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主要的疫苗技术平台,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DNA疫苗和RNA疫苗)。而mRNA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其生产优势在这场疫苗研发竞赛中脱颖而出。 作为第三代疫苗,mRNA疫苗具有针对病原体变异反应速度块、生产工艺简单、以规模化扩大,同时兼具研发周期短、成本低、便于标准化生产等特点。根据《mRNA技术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前景广阔》报告显示,以mRNA疫苗为例,其平均研发周期为0.8-1.5年,工艺生产建造周期为2-4年,整体的商业化进程较传统路径快10倍。整体费用是传统路径的1/18。因此,mRNA疫苗在研发、生产周,资金投入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技术路径疫苗。 从机制来看,mRNA 疫苗是基于一种载体, 该载体能够将编码感兴趣抗原的核酸分子递送到 人类宿主的靶细胞中,从而允许宿主细胞制造靶蛋 白并表达抗原以引发免疫反应。这样,当携带抗原 的病原体入侵或肿瘤细胞出现时,宿主的免疫系统可以迅速触发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特异预防疾病。 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不断提高,科学家对mRNA技术的探索远远不止于此。mRNA技术的运用场景不仅限于传染病预防,在肿瘤免疫治疗、蛋白质替代疗法以及再生治疗等领域均有显著优势。国际mRNA巨头在肿瘤治疗领域部署了丰富的研发管线,包括针对黑色素瘤、淋巴瘤等瘤种的产品。 据《全球mRNA疫苗产品研发态势分析》,2022年在研或上市产品适应证主要为感染,共 133 个 。其中排名前 5 位感染适应证分别为新冠感染53个、流感病毒感染14 个、未指明类型的传染病13 个、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6 个和艾滋病毒感染6个。 第二大适应证为肿瘤62个,其中,在研产品不少于4个的肿瘤适应证为黑色素瘤7 个、乳腺肿瘤5 个、胰腺肿瘤4 个和非小细胞肺癌4 个。另外,还有 3 个产品适应证分别为多发性硬化症、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和免疫紊乱。 由此可见,mRNA疫苗并不局限于传染病防治领域,肿瘤治疗将是mRNA的未来数十年的发展重心,很可能会颠覆未来的研发格局。 “mRNA技术平台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生物制药领域会大放异彩,不管是对上游的抗原设计还是下游的工业化生产。随着国内mRNA疫苗市场规模的提升,未来mRNA疫苗发展前景良好。” 罗永庆说道。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疫苗行业 2021-2025 年将持续以17.3%的复合年增长率不断发展,预计 2031年我国疫苗市场份额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43%。如果mRNA疫苗逐步应用在不同疾病领域之后,我国mRNA疫苗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mRNA技术平台是云顶新耀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罗永庆紧接着表示,“除了新冠疫苗,我们还在积极挖掘mRNA技术平台的潜力,开发多款针对传染病和肿瘤的新型预防及治疗性疫苗产品,我们自主研发的mRNA狂犬病疫苗项目已在免疫原性等临床前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达到临床前概念验证的里程碑。” 同时,罗永庆强调,“mRNA技术比较关键的三要素在于抗原设计、递送系统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真正能做到从抗原设计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全世界疫苗厂家屈指可数。2021年9月,云顶新耀与Providence达成战略合作,引进其先进的mRNA技术平台,如今完成产业化规模技术转移,可以进行从质粒开始的全部工艺步骤和分析检测并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直接采购,以确保产品参数与海外一致且供应链安全可控。” 据悉,云顶新耀全球生产基地是嘉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首个运用“基金+股权+项目”招商模式引进的标杆医药产业项目,曾创下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上市、当年开工的“加速度”。该项目将建成全面符合 NMPA、EMA的GMP标准认证、WHO的PQ 标准认证的集研发、生产、物流、办公等功能与一体的生态园区,以满足创新成果落地与产业化发展需求,助力经开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 总之,mRNA 技术是一种非常令人鼓舞的新兴疗法, 但其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才能趋向于成熟。基于这一重要且先进的 mRNA技术平台的本土化落地,云顶新耀mRNA疫苗及新药业务将拥有长期增长动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495e61462ae.html
2023-03-07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斯文、王虎云)自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以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持续上新。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公布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显示,截至3月2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已由首批6家公司7款产品扩容至12家公司20款产品。 今年以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继续扩容。从产品类型来看,已涵盖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万能保险等。 根据银保监会去年发布的《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可提供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产品。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申请变更保险条款和费率审批或备案的方式,将现有保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对于已经审批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当向银保监会报送上述说明材料,无须另行申请变更保险条款和费率审批。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公司立足自身特色,丰富产品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入选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个人养老金的产品类型,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类型的保障方案。 据了解,个人养老金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参加人可根据自身投资偏好,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聚焦于养老金的长期储蓄和长期积累,可满足投保人在安全稳健、长期增值、长期领取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个人养老金是有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和地区启动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3个月以来,参加人数已经达到2817万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74.html
讲述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 2023-03-07 光明日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在2022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成了我们肩上的使命,也激励我们在食品安全科研战线攻坚克难、不断进步。 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是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它和生产源头有关,也与食品安全检测的便利程度有关。在一片试纸上滴几滴牛奶,仅凭肉眼观察,一两分钟便能准确判定出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是否超标。如今,这种检测手段已在全国普及。 10多年前,动物源食品中兽药及有害化合物的残留问题严重,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却寥寥无几。当时,那些“不起眼”的试剂盒大部分还依赖进口,要价可能高达数千元一个,受制于成本,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难度很大。 这些年,我和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发明了系列核心试剂配方和工艺技术,构建了一个涵盖主要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库容量超过500种的抗体资源库,满足了日常检测的需要,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了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检测速度加快的同时,检测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在国内同行的不懈努力下,近10年时间里,国产药物残留检测试剂盒价格大幅下降,市场占有率从不到20%提升到80%。 解决了试剂盒的问题后,我们还发现很多新型兽用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往往与实验室结果相差甚远。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些细菌在药物长期作用下产生了耐药性。如果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广泛传播,最终会造成畜禽治疗无效和药物残留加剧,后果严重。 带着问题,肩负使命,我们科研人员继续跋涉。截至目前,我们在该研究领域已有多个重要的“首次”发现,明确了养殖业使用多黏菌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为我国相继出台兽用抗菌药使用及耐药性管控政策,提供了关键性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未来,我还将继续带领团队,在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道路上不断求索,让中国人餐桌上的食品更丰富、更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77.html
2023-03-07 光明日报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压力与考验,也意味着优势与红利。当前,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幅提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保持世界最大规模,且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年轻化特征,这些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数以亿计的人才队伍转变为强大生产力资源时,中国式现代化怎能不动力澎湃? 令科研人员感到振奋的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研人员获得了更多信任与权益,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成长通道的拓宽,为人才优势的充分释放创造了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是释放人才优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还需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利好政策,比如确保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落实落地。同时,要从系统视角和全局高度尽快出台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改革举措。具体包括:进一步深化教育与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教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教育,以教育供给科技人才;加大力度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提供高质量就业,让高素质人才真正学有所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75.html
甲流高峰什么时候可以过去?国家流感中心:当前阳性率在继续上升! 2023-03-06 健康时报
当前甲流处于流行高峰期,身边不少人都感冒了。为何感觉今年流感要比往年多? 一周报告流感疫情破百起 为何今年流感比往年同期高? 据国家流感中心流感周报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8周共报告390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第7周共报告108起流感疫情。①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发现,相比于同期,2022年第7周内共报告了3起流感暴发疫情;2021年第7周,全国未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2020年第7周,全国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3起。今年的流感相比于前几年同期都大幅增加。② 为何今年的流感数目较多? “新冠三年期间,大家都养成了戴口罩,进行个人防护的良好习惯,既往3年,流感整体感染情况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同时,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较低。口罩脱掉之后,流感病毒开始进行传播,这时身体里对流感病毒没有很强的抵抗力,就比较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流行。”3月1日,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每年流感都会发生,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林炳亮表示,“并不是说感染新冠后抵抗力降低,而是在整个防控过程中,我们戴了口罩之后,就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接触到流感病毒,人们针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就减弱了。”② 甲流高峰什么时候可以过去? 当前流感阳性率在继续上升! 当前,流感正处于高峰期。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周报,2023 第8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以甲流A(H1N1)pdm09为主、A(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2月20日-2月26日)共报告390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① 目前对于流感的感染趋势、高峰什么时候过去?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洋2023年3月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这很难进行预测和判断。之所以难以预测,是因为流感整体的流行规律已经被打乱。过去三年里,因为疫情我们一直戴着口罩,就会使人们身体里面对于流感病毒的抗体有所下降。不同的人下降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不能按照既往的流感流行的规律来判断现在起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 此外,胡洋表示,现在人们戴口罩的习惯也有了变化。有些人坚持戴,有的人已经不戴,这给预测流感病毒的传播程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不过对于流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考新冠的流行趋势。按照之前规律,感染高峰可能会在持续一个多月左右后结束。”③ 防甲流现在打疫苗还来得及吗? 现在打也能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副所长孙继民3月5日在接受潮新闻采访时指出,一般推荐每年九、十月份,也就是流感高峰来临前打疫苗,打完两周左右可以产生有效的抗体。 当然,如果正处于甲流流行期,及时打疫苗也能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④ 感染甲流后多久能恢复? 轻症一般发病后一周可自愈 甲流是自限性的疾病,轻症病例一般在发病后一周是可以自愈的,出现症状之后,建议居家充分休息,多饮水,保证室内充分的通风。⑤ 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副所长孙继民3月5日在接受潮新闻采访时提醒,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得不得流感有三个因素,第一个是近期有没有感染过,第二个看有没有打过疫苗,第三个就是你的抵抗力,前两个因素决定你易不易感,但是感染之后的症状要看你本身抵抗力如何。 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甲流其他的防护措施与新冠防护基本相同。 ▶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必须去时建议佩戴口罩。④ 胡洋医生也提醒,对于想要春游的人来说,近期建议还是暂缓出行,避一避流感感染的高峰。日常出门,也还要做好基本的防护,戴好口罩。③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5FS2IH052583KJ.html
2023-03-07 央视财经
日前,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到2035年,全球将可能有51%的人口,也就是超过40亿人肥胖或超重 。 世界肥胖联合会表示,目前超重或肥胖人口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而解决这一问题仍面临很大的挑战。该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世界肥胖地图集”显示,如果不优先考虑预防、治疗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措施,未来12年内,全球将有51%的人口肥胖或超重。 世界肥胖联合会同时指出,肥胖会带来健康等问题,社会将因此付出巨大代价,预计到2035年,全球每年因肥胖问题支出的费用将达到约4.3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30万亿元) 。 报道称,儿童的肥胖率和一些中低收入国家的肥胖率正快速上升,到2035年,儿童的肥胖人数可能比2020年增加一倍以上,男孩达到2.08亿,女孩达1.75亿 。世界肥胖联合会已呼吁各国政府制定国家行动计划,全面做好超重肥胖预防工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ycy4XLFIH
2023-03-0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感到孤独的人将有机会“和朋友进行热线”。英国《每日邮报》5日报道称,英国正在重启疫情期间的“热线聊天”志愿项目,医生将为需要被倾听或聊天的患者“转接热线电话”。目前,该项目已有超过1000名志愿者报名参加。 研究显示,孤独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相当于肥胖或每天吸15支烟,此外,孤独还会增加认知能力衰退的风险。疫情期间,许多人因防疫政策“与世隔绝”,孤独感加剧。当时,英国卫生系统就推出了电话聊天服务,社区医生负责诊断哪些人需要心理帮助并收集其电话号码,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负责与这些“孤独的人”通话,通过聊天沟通引导通话对象探索生活的积极面,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共有40万志愿者完成220万次电话沟通工作,90%的医护人员认为疫后应继续提供这种电话聊天服务,做过电话聊天工作的志愿者也表示,这种帮助人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愿意继续做下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ycx4Gry3t
2023-03-07 央视新闻客户端
自当地时间2月3日脱轨事故发生后,美国环保署一再强调东巴勒斯坦城空气和水质都安全。然而近日有环境专家在实地检测后,发现结果并非如此。 运有危险化学品的列车2月3日在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城脱轨后,当地一些居民频频出现头疼、皮疹等症状。美国环境专家安德鲁·惠尔顿及其团队近日在脱轨事故发生地附近进行了取样检测,发现当地的小溪已受到严重污染。 环境专家 安德鲁·惠尔顿:目前我们发现的是,(被污染的)溪水对当地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风险。溪水受到化学残留物的严重污染。污染物造成的健康风险包括咽喉部刺激、眼部刺激、恶心和其他症状。 除了惠尔顿的团队外,其他一些独立团队表示,在东巴勒斯坦城还发现了空气污染物,在某些地点发现的污染物含量比正常城市空气中的含量高出三倍。这些独立检测团队和美国官方的检测结果大相径庭。面对美国官方频频保证在东巴勒斯坦城没有发现“达到令人担忧程度的污染物”,当地居民表示,自己的身体不会作假。 当地居民:我一直在头疼。在市中心洗车的时候,我还出现了皮疹。洗完车身上就出现了皮疹。脸上裸露的皮肤都起了疹子。在溪水边,就是化学品燃烧的地方,我还出现嗓子疼、咳嗽这样的不适症状。 当地居民:每一天都充满了焦虑,太焦虑了。是的,每天都这样,很焦虑,每天都是对未知的恐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ycuoCxfQV
2023-03-0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张悦】几年前韩国诞生了一个新词“N抛一代”(放弃恋爱、就业、结婚的一代),而现在,恋爱真人秀节目在年轻人中爆火,同时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正在流行。去年全韩国有线电视网络和视频流媒体平台至少播出了20部恋爱综艺,是2021年的3倍多。 今年,韩国CHANNEL A电视台推出了《不婚同居》真人秀节目,将恋综扩展到不结婚但一起生活的情侣。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称,同居已经是当今情侣可以选择的一种爱情形态。该节目监制金振(音译)表示,《不婚同居》并不是鼓励未婚同居。同居像结婚、未婚一样,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描述。金振希望在节目播出后,人们可以将同居作为现在生活在韩国的恋人们选择的一种爱情形态。 韩国KBS电视台采访了韩国恋综迷,竟然发现观众多数都处在单身状态。2022年,韩国统计厅对3.6万名调查对象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0%的受访对象认为必须要结婚,而赞成不婚同居的达65%。而在2012年,只有45.9%赞成不婚同居。 韩国去年综合生育率为0.78,创历史新低。韩国KBS电视台称,根据韩国人口健康福利协会去年对约1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在19至34岁的单身人士中,65.6%没有谈恋爱。 而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21年,韩国19至49岁的未婚男女中异性交往的比例仅为29.4%。 面对这一现象,韩国精神健康医生尹弘均(音译)在《韩国日报》上撰文表示,在过去,结婚、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等会为年轻人带来好处,但现在恋爱和结婚某种程度上带来的不便之处更大——随着房价和生活费变得难以承担,青年们失去了爱的勇气。但没有勇气去爱并不代表爱情本身就消失了,所以年轻人们看着别人的恋爱,集中精力去感受别人在恋爱过程中的爱和痛苦来满足自己。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ycvZOzRoP
外媒:因安全担忧,美监管机构拒绝马斯克“脑机接口”人体试验申请 2023-03-06 环球时报
据路透社3月2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拒绝了美国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创立的脑机交互技术公司“神经连接”(Neuralink)进行人体临床试验的申请。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称,这是这家雄心勃勃但饱受争议的初创公司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 报道称,7名现任和前任员工告诉路透社,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直到2022年初才向美国FDA寻求得到人体临床试验许可,但已经遭到该机构拒绝。 这些员工表示,在向“神经连接”公司解释这一决定时,美国监管机构概述了该公司在进行人体试验之前必须解决的数十个问题,主要的安全担忧涉及人体临床试验设备上的锂电池,植入物的微小导线有可能移动到大脑的其他部分,以及如何在不损伤脑组织的情况下移除设备等问题。 报道称,目前“神经连接”公司仍在努力消除FDA的这些担忧。3名员工表示,他们怀疑该公司能否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尽管马斯克曾在去年11月30日的一场演讲中预测,该公司将在今年春天从FDA获得人体临床试验许可。 路透社称,马斯克、“神经连接”公司和FDA目前均未回应置评请求。 报道指出,在获得美国监管机构批准方面,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至少落后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Synchron公司。该公司也是一家研发“脑机接口”植入设备的公司,目标和“神经连接”公司类似。而Synchron公司目前已从FDA获得人体临床试验许可。马斯克去年夏天曾接触过该公司,希望进行投资。 据介绍,“神经连接”公司正在开发一种“脑机接口”设备,目的是帮助瘫痪的人重新行走,并治愈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脑机接口”就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全新信息交换通路,一方面将大脑信号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信号,实现对机器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将外部设备信号转化为大脑可识别信号,从外部对大脑进行直接干预。 据路透社去年12月报道,“神经连接”公司因涉嫌违反美国《动物福利法》正在接受联邦调查。由于马斯克要求加快研发速度,动物死亡的数量高于预期。3名知情人士将这些错误归咎于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的实验人员准备不足。 报道还称,该公司曾多次错过争取监管机构批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的最后期限,导致马斯克对这家公司的态度越来越不耐烦。 另外,今年2月,美国运输部表示正在就“神经连接”公司“可能非法转移危险病原体”开展调查。动物福利组织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PCRM)称,其获得的邮件和文件表明,该公司在运输从猴子脑中取出的植入物前,没有按照联邦危险物品法案正确对其进行包装,而这些植入物可能携带传染病病原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xpamR8Nh4
2023-03-07 科技日报
编前语:面对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世界经济的持续疲弱,过去一年,我国经济仍然实现同比3%的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这殊为不易的成绩,是我们开拓前进的信心所在。信心,比黄金更宝贵。2023年,我们面对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也在加深。然而,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未变,人民的信心正不断增强。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华网推出融媒体栏目“强信心·走进百企”,通过深入的采访调研、丰富的融媒形式,与您一同见证广大企业开拓进取的蓬勃活力,见证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坚定信心。 新华网北京3月7日(吴起龙)一年之计在于春,运筹帷幄看开局。“2023年伊始,华润双鹤就加足马力抓生产、争分夺秒赶订单,大家热情满满绘就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奋斗图卷。”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于顺廷说,公司各生产基地,春节前后一直在增加人手、增开生产线,努力保障公司药品的生产供应。 “北方的冬虽严寒,但奋斗者却热火朝天,我们百余名员工坚守岗位,为保障药品的正常生产供应,春节期间他们毅然选择投入到生产一线。”华润双鹤北京工业园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固体制剂车间称配、制粒、压片、机包、维修、能源及其他辅助岗位、质量管理部QC、QA及审核放行岗位近均坚守新春岗位。 “生产线飞速运转,机器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干劲十足,有条不紊地对产品进行包装、检测。”在河南双鹤华利的生产车间里,产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市场供应,尽快扩充库存,今年双鹤华利提前三天开工,安排人员处理车间管道,确保正常开产。 放眼华润双鹤集团,不论是北京工业园的春节坚守、河南双鹤华利的提前开工,还是西安京西双鹤、安徽双鹤、武汉滨湖双鹤等厂区,各地根据工作需要节后准时开工,从门卫、电工,到生产线及辅助岗位人员等都坚守在岗,为后续顺利开产做准备。 据悉,北京工业园库房每日都安排人员到岗,配合药品发货;双鹤经营共享平台供应链中心物流部、运营部、财务部开票岗亦全部到岗,积极投入到发货保供工作中,为物流顺利派送做好保障。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员工的努力,他们在关键时期的坚守、开春时的工作劲头于企业在新一年中的发展至关重要。”于顺廷说,2023年我们将继续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建立关键人员与公司长期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保障员工权益。 不仅员工干劲足,华润双鹤近年也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特点与先进数字化技术,面向多个业务环节提炼关键需求,持续推动智能制造工作。 据介绍,在去年底工信部公示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优秀场景名单中,华润双鹤申报的“智能仓储”和“质量精准追溯”两个场景成功入选。 接下来,华润双鹤将继续加强已落地场景的总结归纳,为其他生产基地提供适应复杂场景与管理深度的标准化、可落地方案,同时持续加大智能制造投入,聚焦生产运营与产品质量场景,综合生产线上化数据与工业安全基础,探索大数据与AI算法技术,深化数字化、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于顺廷表示,华润双鹤将不断夯实仿制药基石业务,深耕慢病用药、基层用药,加强医教、患教,推进慢病健康管理,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深耕专科领域,不断提升专业化学术推广和服务,保障大家的基本用药需求。 另外,华润双鹤还将培育新动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转型,重构产业创新,依托现有创新技术平台和靶点,加强创新药候选化合物优化、临床医学等科技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307/93cebe295e0e4134849ca
2023-03-07 科技日报
在玉石加工现场,高速铣刀与原料猛烈碰撞,擦出火花也激起粉尘;在海边,万吨轮船上锈迹斑斑,戴着口罩的年轻人手持钢砂打磨,扬起四散飞溅的粉尘。 这些场景与医药研发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全国政协委员、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看来,却是健康新挑战。“新业态、新工种中的尘肺病潜在患者在增多。”蒋建东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医药界带来新的课题。老百姓的健康难题就是原始创新的源头。 如何更进一步激发原创力量,解决老百姓的医药需求,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带来真知灼见。 面向一线健康难题 研究不应盲从影响因子 北方牧区的布病、南方湖泊里的血吸虫病、东部大城市的艾滋病、结核病……在蒋建东看来,这些都是医学领域原创性成果的“题库”,是科学家的大舞台。 “医学研究不能热衷于追求‘时尚’。”蒋建东说,我们在关注顶级期刊里的新发现,分析其最新观点和方法的同时,需注意不要盲从影响因子,否则会离原创越来越远。 很多人说,靶点就那么几个,研发原创药物不知从哪里入手。蒋建东给出的建议非常质朴:到现场调查,寻找科学问题和答案,不要仅仅搜索别人的论文、推演提出课题。 “去现场,感受患者的痛苦,感受疾病的可怕,感受治病的紧迫,不仅能激发创新的热情,还能培养研究者的责任心。”蒋建东说,事实多次证明,带着责任心搞研究,不仅坐得住“冷板凳”、还守得住学术底线。说到底,原创药物的研发,最终研究的是人体,治愈的是疾病,面向的是生命健康。 优化研发生态 改变“九死一生”的命运 在原创药的研发过程中,“九死一生”的风险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研制原创药往往需要数十年、数十亿元的投入,为什么仍有不少项目“折戟而归”?蒋建东这样解释低成功率:一方面现代科学对人体奥妙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药物研究要求很高,从“理论上的设计”到“成为药物”的过程中变数多、时间长,还要考虑病谱的变迁、生产工艺、制造成本、环境保护、临床实际情况、社会环境、政策变化等因素。这是一个高难度、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 “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研发成功率非常重要,要建立宽容失败的机制体制。”蒋建东说,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是科技创新的文化沃土,能激发原始创新的正是宽容机制。如果科研项目管理传递出“原创研究哪怕失败也不要紧”的信号,科技成果将如群星璀璨。 来自医药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更关心通过优化研发生态加速成果落地转化。“我们希望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能够进一步放宽。”李燕说,基础研究走出实验室过程漫长、风险又大,如果科研团队和企业不能真正建立同创共享的理念和机制,很难走到最后。 “应探索进一步明确院所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与企业合资设立公司的机制体制。”李燕建议。 呼唤研究型医生 实现临床资源高效利用 “过去10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专门支持了十几个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大平台的建设,我国的临床试验整体水平提高了很多。”蒋建东说。 临床试验是原创药上市前的“临门一脚”。高效利用我国的临床资源,对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何开启临床资源的高效利用模式?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认为,好的研究型医生是块“宝”。 “专业性强并有药物临床试验经验的医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设计出很好的大型临床试验,做到不同的新药同时研究。”蒋建东说,这需要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厚的专业知识。 李燕也认为,研究型医生是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是推动创新药研发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优质临床资源不足、改善重大新药创制能力不足的关键。 但这样的医生十分稀缺。李燕坦陈,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与高素质的“医学科学家”相去甚远。 如何培养研究型医生?李燕建议,应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制度、职级晋升制度、职级薪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从顶层建立起适应研究型医生发展的制度体系。 蒋建东建议,要培养临床医生热心原创药研究的精神。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成果是由研究型医生发现的,比如牛痘疫苗、地高辛的强心作用、麦角新碱的催产作用等。蒋建东认为,营造创新文化,为开拓者带来荣誉和成就感,将更好地激发我国研究人员的创造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70.html
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药物测试?美生物计算机或开辟AI新道路 2023-03-0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借助大数据和先进算法实现的人工智能(AI)近年来非常热门,但它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近日报道称,由人脑细胞驱动的生物计算机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这种用“类器官智能”驱动的生物计算机,或者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道路。 报道称,类器官是实验室培育的类似器官的组织,它们通常来源于干细胞,已经在实验室中使用了近20年。类脑器官实际上并不像人类大脑的微型版本,但在笔尖大小的细胞培养物中含有具有类脑功能的神经元,形成了大量的连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自2012年尝试培养类脑器官。他们设想将大脑类器官的力量结合成一种比超级计算机更节能的生物硬件。这些“生物计算机”将利用类脑器官网络,可能会彻底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测试,提供对人脑的深入了解,并改变计算的未来。 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表的声明中,研究人员托马斯·哈通说,“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一直在推动技术革命,但它们正在达到天花板。生物计算是一项巨大的努力,它压缩了计算能力,提高了计算效率,突破了我们目前的技术极限。”虽然就快速大量处理数据的能力而言,依托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驱动的人工智能远远超过人脑,例如“阿尔法狗”这款人工智能围棋软件学过16万局棋局,而一个人即使每天学习5个小时也要175年才能完成同等的训练量。但人脑的能源效率更高,也更擅长学习和做出复杂的逻辑决策。例如区分不同动物这样的基本任务,人脑很容易就能完成,而现在的计算机却很难做到。此外人脑储存信息的能力超强,估计能储存2500万亿字节的信息。而计算机的储存能力已接近极限,现有技术很难在微小的芯片上再增加更多晶体管。 哈通给“类器官智能”的定义是:“在实验室培养的类人脑模型内再现学习、感觉处理等认知功能”。不过他承认,目前能培养出的类脑器官还太小,只有人脑的300万分之一,记忆储存量仅为8亿字节。另外,类器官智能需要至少1000万个细胞,而目前每个类脑器官只有5万个细胞。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当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有着不少相似性,但目前的人工智能仍有一定缺陷,例如缺少创造性,技术上无法实现100%对人脑的模拟。王鹏说,在现有思路之外,利用培养出的脑细胞构造一种生物计算机成为新的探索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计算机和人类思维的深度融合。王鹏认为,这种生物计算机在未来是可能实现的,但难度也确实很大。例如科研人员需要突破电信号与生物信号之间的互相连通问题,这实际上也是脑机接口技术目前在研究的主要课题。王鹏预测,如果未来生物计算机可以得到应用,那么首先会在医疗领域,包括对脑部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瘫痪患者的帮助。 首席数据官联盟征信专委会秘书长安光勇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和人类大脑的思考过程存在一些明显差异:首先,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程序的运算,而人类大脑则是基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来进行思考;其次,人工智能在执行任务时往往是单一的,而人类大脑则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此外,人工智能的学习和记忆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而人类大脑则具有更复杂的学习和记忆机制,例如对经验和情境的感知和理解。但他提醒说,生物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解决许多技术和伦理问题。 天使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生物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拥有体积小、功率强、能耗超低、存储密度巨大、并行处理能力强和数据错误率较低等众多优势,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未来有望最先在国防军事、医疗健康等领域落地应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ycz8VNpVq
2023-03-07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2023年3月4日为第六个“国际HPV知晓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让世界少一份忧虑”。当下,宫颈癌已成为女性朋友们关注的热点,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也被称为“红颜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统计,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达60万例,死亡病例约34万例,平均每一分钟就有1名女性罹患宫颈癌,每2分钟就有1名宫颈癌患者死亡。2020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接近11万,死亡病例近6万,约占全球的1/5,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 宫颈癌高发,跟HPV病毒感染息息相关,因此,降低HPV感染带来的伤害,成为预防宫颈癌的关键。 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元凶”。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近期媒体一则13岁女孩罹患宫颈癌的消息更是冲上热搜,河南开封一名13岁女孩在6岁时被确诊为宫颈癌,为了治疗,9岁时便切除了子宫。该事件刷新了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6岁女孩患上宫颈癌的原因尚未可知,但宫颈癌会威胁各年龄段的女性健康,也是一种事实。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与HPV的感染有关。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00多种HPV型别,并根据能否引发癌症将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中国女性约98%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导致,持续的HPV感染还可能会造成肛门癌、阴道癌、口咽癌等多种疾病及癌前病变。HPV16和18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高危型HPV,可以引发约70%的宫颈癌。虽然低危型HPV6和HPV11不致癌,但是会引发90%以上生殖器尖锐湿疣,常在青年男女中传播,而且容易复发,治疗非常痛苦,也不应忽视。 中国女性HPV流行具有本土特点。在不同的地域和人群里,高危型HPV的流行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一项汇总了中国170万女性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国女性最易感染的高危型HPV前三位分别是HPV16、HPV52、HPV58,感染率分别为2.8%、2.7%、1.7%。另据《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显示,我国HPV52和58型感染率高达14.7%,相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了近乎两倍,需要我们格外重视。 接种疫苗为有效预防手段。HPV疫苗是目前唯一一个明确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目前市面上有三种HPV疫苗可以选择,分别是二价、四价、九价。二价覆盖HPV16、18两种高危型别,可预防约70%的宫颈癌。四价在二价的基础上,额外覆盖HPV6、11两种低危型别。九价则在四价的基础上,又额外覆盖5种高危HPV型别,包括中国女性中最常见的HPV16、18、31、33、52、58,尤其是能预防中国女性高感染的HPV52、58型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介绍,中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 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因此,如果在9-16岁进行接种,可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同型别HPV的感染。 此外,如果已经接种了二价或者四价,还能不能再接种九价呢?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胡丹丹主任表示:“九价HPV疫苗说明书提到,如果全程接种了3剂次的四价HPV疫苗以后,要间隔至少12个月以后,可以再接种3剂次的九价HPV疫苗。此外,我们不主张在接种HPV疫苗的免疫程序内进行不同价型疫苗的互换。” 消除宫颈癌全国在行动。目前,接种HPV疫苗作为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实施。202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呼吁在2030年实现“90-70-90”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之前接受高效宫颈癌筛查,90%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确诊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和管理。 为预防宫颈癌发病和降低宫颈癌发病率,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通过接种HPV疫苗、筛查、治疗等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 此外,2022年九价HPV疫苗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用人群从16—26岁女性扩大为9—45岁女性,目前,包括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在内的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已开展九价HPV疫苗扩龄后的接种工作。 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也积极投入或参与到宫颈癌防治中,推动当地适龄女性的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积极响应《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创造一个没有宫颈癌的未来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ycR85rNoc
柳叶刀实锤: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最大的祸根?4个建议助你预防 2023-03-06 健康网
95后的小周平日工作忙碌,经常三餐不定,前段时间出现胃部不适,他认为可能是胃炎导致的,于是自己到药店买了点口服药。但吃药后小周的情况出现加重迹象,他开始频繁腹痛腹泻,拉的人都快虚脱了。最后,实在招架不住的小周,才选择到医院看看。 经过医生检查后发现,小周不仅患有慢性胃炎,胃粘膜呈鸡皮样改变,而且他体内的幽门螺杆菌还严重超标,再耽误下去,恶化为胃癌的风险十分高,于是他当即建议小周立刻接受治疗。 小周思前想后,还是没有采纳医生的建议,认为不就是腹痛腹泻吗?医生肯定夸大了自己的病情。于是他没再前往医院复诊,选择自行服用治疗胃炎的药物。 没想到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周的胃痛再次加重,药物也不再起缓解作用,小周只能凭意志力强行忍耐着,最后,他竟在工作时痛到昏厥,被吓到的同事将他赶紧送往医院。 令小周意外的是,这一次医生的诊断结果竟然是癌! 一、幽门螺杆菌,胃癌的最大祸根 其实,早在治疗初期,医生就已经提醒过小周:幽门螺杆菌不及时治疗,恶化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早已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中国人罹患胃癌的最大祸根。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一种能寄生在胃酸环境中的厌氧菌,它并不会直接导致胃癌,但它会提高罹患慢性胃部疾病的风险,此时如果患者不及时接受干预治疗,患癌的几率就可能无限上升。 一般来说,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到恶化胃癌,需要经历四个步骤,分别是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在这个过程中,有1%的人群可能恶化为癌。 1%,可能听着不足为惧,但在看过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共卫生》的研究数据后,相信大家会改变看法。 上述研究的研究人员,在中国数十个地区,对年龄介于30岁-79岁区间内的成年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随访。 结果发现我国范围内,非贲门胃癌患者与贲门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4.4%和92.2%。这也意味着,超8成非贲门胃癌患者和超6成贲门胃癌患者,其致癌都可归因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在对数据进行深层分析后,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相比,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其罹患非贲门胃癌与贲门胃癌的风险分别提升了5.94倍和3.06倍。 所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胃癌风险可能提升”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甚至早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明确将幽门螺杆菌列入一类致癌物中。 二、幽门螺杆菌,正逼近我国近半民众 虽然感染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罹患胃癌的高危因素,但我国仍有大部分人不认识它的危害性,甚至有些人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还不自知。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已经达到了44.2%,约有近5.89亿人中招,其中,西北地区的感染率最高,阳性检测率达51.8%,华东、西南次之,感染率分别为47.7%和46.6%。 为什么我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重灾区呢?主要原因有二: 1.传播范围广泛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范围广泛,可以通过唾液、粪便及医疗废物等途径传播。我国目前主流的餐饮文化,习惯不分餐,且共用公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菌从口入,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2.症状隐匿性强 大部分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并无特异性症状,症状隐匿性强的特点,让大家不易察觉自己已感染。当然,也少部分人会出现口臭、反酸、嗳气等表现,但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等寻常胃病,从而导致漏诊。 三、预防幽门螺杆菌,从4个细节做起 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率和高致癌率,注定了我们要预防和治疗并重,从源头切断致癌风险。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呢,以下4个方法需要牢记: 1.注意个人卫生 日常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工作。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刷牙两次,还要注意勤洗手,特别是餐前便后。蔬菜水果在进食前要清洗干净,肉类泽要注意煮熟食用。 2.使用公筷公勺 吃饭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特别是家中有小孩的,应当尽量避免口对口喂食,所使用的餐具也最好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要尽量避免去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 3.避免刺激食物 平时不要进食太烫的食物,避免过度刺激胃黏膜,降低抵抗病菌的能力,从而给幽门螺杆菌钻空子。 4.坚持定期检查 应当注重定期体检,特别是家中本就有慢性胃炎等胃部疾病的老人,若还在带孩子,更要注重检查。普通人可以每1-2年进行呼气测试排查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高危人群,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则最好每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易造成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从而提高胃癌的发病率,日常应当做好个人卫生工作,用餐时尽量用公筷,若出现胃部不适,应当立即进行检查,切莫耽误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63F2LL05148PF4.html
2023-03-06 健康网
两年前,57岁的丁姨就有大便变细且不规律的情况,偶尔还会便秘,但她一直没有在意。 直到今年症状加重,开始腹痛腹胀,这才到医院做肠镜检查,结果一查,竟然是结肠癌! 丁姨接受进一步检查后,最终确诊是肠癌早期,只要在内镜下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就可以了。 躺在病床上的丁姨有些后怕,于是让陪床的老伴也去做下肠镜,结果没想到老伴也有结肠癌,甚至比自己还严重一些,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所幸手术顺利,丁姨丈夫术后恢复良好。 丁姨被查出结肠癌,而后她老伴也同样被查出结肠癌,难道真的有“夫妻癌”吗? 一、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癌症会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而癌变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包括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以及遗传等。比如遗传,人体细胞分裂受到基因的控制,而某些基因属于易感基因,从而令某种癌症发生率提高。 外因包括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比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都可能诱发体内基因突变而造成细胞癌变,生活方式如吸烟会提高肺癌发生率,还有不健康饮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对癌症的发生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然,这些内因和外因不是一定会导致癌症发生,而是会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二、癌症会传染吗? 很多人对癌症其实并不了解,像案例中的两夫妻同时得了结肠癌,因此就会断定癌症具有传染性,那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呢? 事实上癌细胞是自身细胞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癌细胞本身是没有传染性的。 案例中的丁姨和丈夫同时患上结肠癌,其实是一种“夫妻癌”,何为夫妻癌呢?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孙建海解释:夫妻两人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保持相同的生活饮食习惯等,从而有先后或同时患上同种或不同种癌症的可能。 假若丈夫从肝炎到肝硬化再转化成肝癌,那么前期若将肝炎传给妻子,妻子得肝癌的可能性也很大。另外,夫妻间关系过于紧张,家庭氛围过于压抑,都可能催化恶劣情绪,激活体内致癌因子,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夫妻癌比较常发生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夫老妻中,这是长期共同生活,饮食结构、生活节奏都高度一致,一方若患癌,那么另一方就要引起重视了。 三、这3种癌最容易发展成“夫妻癌” 夫妻癌之所以会发生,其实与夫妻长期共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这三种癌症,若一方确诊,保险起见另一方也最好也进行筛查。 1.肺癌 丈夫若长期吸烟,以及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妻子,两人同时患上肺癌的概率会明显增高。另外,房屋中装修污染、厨房油烟等,也会损伤夫妻的肺部,从而提升肺癌患病率。 2.消化系统癌症 消化系统癌症如肠癌、胃癌等,因为夫妻两人长期同桌而食,吃的东西一样,尤其是夫妻一方若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容易传染给对方,从而增加胃癌的发病率。 3.肝癌 乙肝病毒的一个传播方式就是性传播,若一方是乙肝患者,那么另一方患乙肝的概率也高,同时进食霉变食物,也会增加肝癌的发病率。 四、如何预防癌症? 如今癌症高发,说到癌症人人色变,不过癌症并不是突然发生,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来预防,从而降低患癌的可能性。 第一,戒烟戒酒,保持开朗。 尤其是有吸烟喝酒习惯的朋友,请尽快戒烟戒酒,香烟和酒精对身体无益,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同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不要过度焦虑、抑郁,要学会放松自己,不被情绪左右。 第二,积极运动,控制体重。 平日里要改掉久坐不动的坏毛病,适度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血循增强抵抗力,同时也能帮助减肥,降低肥胖率,远离各种疾病困扰。 第三,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 日常三餐饮食要保持规律,少吃高盐高脂高热量的食物,红肉和加工食品也要少吃。 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多喝水,同时要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如非必要就不要熬夜,保证有个充足的睡眠,让身体能够充分的休息。 第四,注意个人卫生。 就算是一家人一起吃饭,也建议使用公筷,还有像毛巾等个人生活用品也要做好区分。特别注意,要避免不安全性行为,避免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时最好使用安全套,预防HPV感染。 第五,注意保护自己,远离致癌物。 平时应当减少或者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致癌环境中,同时要积极接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HIV疫苗等。 第六,定期体检。 每年或者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通过检查能够做到疾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若是发现癌前病变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治疗,切莫大意,尤其是夫妻中有一人患癌,另一方最好也尽快接受相关检查。 生活中,不仅有“夫妻相”,还有“夫妻病”,癌症也有可能“夫唱妇随”,尤其是中老年人,一人得病,另一方也要提高警惕。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63633L05148PF4.html
2023-03-06 人民网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我国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骨健康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那么,中医药在骨健康领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骨健康领域如何坚持中西医并重?如何挖掘和开发中医药在骨科治疗中的潜力? 近日,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专家在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3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之“加快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助力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上表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骨健康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融合 推动骨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中医应该展开胸怀,用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最终实现真正的中医药现代化,同时与现代西医融合发展,形成我们中国独有的医学。”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在座谈时提出。 “传统中医药学关于人体骨骼的疗养强调‘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结合’的原则,这与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全周期的康复和整体的康复,是完全吻合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康复中心主任杨华清就骨科康复领域内中西医的结合与创新问题发表了观点,“中医药理念和现代医疗技术的结合给医疗康复带来了创新性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中的许多治疗把声、光、电磁等新技术运用到了康复方面,如冲击波、超声波等应用到穴位和经络的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主委、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童培建认为,应通过对临床用药指南的制定和使用来达成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循环,以新标准、新技术的探索推进中医药个性化和规范化的融合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传承名医经验也是可尝试的发展路径。如果能够正确、及时引用高科技成果,中医药事业、骨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童培建说。 借力科技创新成果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多部门协同推进中医药质量等手段,大力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马忠明说,“我们要让更多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转化为新药,包括非药物中医诊疗技术、康复器械等研发,特别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关键技术难点,研发并转化应用一批有临床与市场价值的产品,更好的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重点学科(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朱立国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疗效”是中医药被广泛认可的原因。过去中医药特色技术面临难以重复、难于量化、存在安全风险、培训效率低等瓶颈,需要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找到共性规律,开创科学、可重复的传承及评价新模式,为临床疗效提供有力保障。 发挥中医药重要作用 走出骨疾病治疗新路 从生物医学向智能医学迈进、转化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标志。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认为,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技术在中医药的研究中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也是攻克中医药难点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骨科医生面临许多挑战,促使其驱动科研,并注重创新和发明,以实现骨健康、骨疾病的精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治疗。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生活伤、运动伤以及老年骨折很常见,尤其是老年骨折。”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吴新宝认为,“骨科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而中医药在多学科协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骨科强调追求微创治疗,而中医骨伤走在了微创治疗的前沿。我们要利用好中医优势、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和开发中医药在骨科治疗中的潜力,守护骨健康和全民健康。”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健康理念的变化,中医药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赛灵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曹智刚说,企业应在中医药开拓创新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一方面要联合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和专家,对产品开展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的临床价值体现;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探索整合“产、学、研、资、政”各方的资源,形成协同机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6/c14739-32638040.html
2023-03-07 北京青年报
请回想一个细节,你在每天早、晚刷牙的时候,有没有将抹了牙膏的牙刷蘸下水再放入口中?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蘸水会降低牙膏中摩擦剂的摩擦力,影响刷牙效果。别紧张,这又是一个健康伪知识。这个小细节对刷牙没啥影响,甚至还能对功效发挥起到助力的作用。具体怎么回事?请看最新一期公布的“科学”流言榜。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电水壶烧的水伤神经 电热水壶内胆属于不锈钢材质,里面含有锰元素,在烧水的过程中锰元素会析出。长期摄入,可导致体内的锰超标,从而损伤神经,甚至致癌。 真相 电热水壶的制作材料中虽然含有锰,但其是以致密组织存在的,日常煮水很难解析出来——即便是持续翻煮1000小时以上,能析出的锰元素也是很有限的,对人体的影响基本可忽略不计。 只要购买的是正规产品就是安全的,没有中毒、致癌的风险。购买不锈钢热水壶,应选用304不锈钢、316不锈钢等食品级不锈钢,或是选择带有“执行标准GB 9684-2011”或“食品接触用”标识字样的电热水壶。玻璃热水壶,应选用高硼硅玻璃,其性能稳定,材质安全,且不容易生成水垢。 陶瓷电热水壶,如果是彩色的,可能析出重金属有毒元素,建议最好选择内壁无颜色、无图案的。 流言 复原乳是“假牛奶” 市面上很多奶制品注明为“复原乳”,这类产品是“假牛奶”,食用不利于健康。 真相 复原乳是按照相关行业标准生产的乳制品,相比生牛乳有其独特的优势,正规产品不会产生健康问题。 复原乳又称还原乳或还原奶,是指将干燥的或者浓缩的乳制品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获得的乳液。通俗地讲,复原乳就是“用奶粉兑水”还原而成的奶。我国现行相关标准规定,复原乳可以用作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等奶类产品的原料奶,也规定了“复原乳”或“复原奶”与产品名称应标识在包装容器的同一展示版面。且要求标识字样应醒目,其字号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字体高度不小于主要展示版面高度的五分之一。 换句话说,奶类包装上醒目的“复原乳”字样,是因为国家强制乳品企业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原料奶不全是生牛乳,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相比于生牛乳,复原乳的加工过程更复杂,要经过生乳杀菌、热喷奶粉等至少两次高温处理。这样一来,其中的营养素难免有部分损失,主要损失的是对热比较敏感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等,同时,牛奶的风味也会有一些改变。 但这种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并不意味着复原乳不好。从营养角度看,喝牛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优质蛋白质和钙,以及脂溶性的维生素A、维生素D等,这几种营养素相对耐热,高温处理不会对其含量和吸收率产生多大影响。至于水溶性维生素,以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为例,复原乳和纯牛乳相比损失约15%,也并不严重。复原乳的优势在于更低的储存和运输成本,能让生活在离奶源地较远的消费者喝到性价比更高的牛奶。 流言 促排卵会致更年期提前 进行试管婴儿促排卵治疗,相当于卵子被提前透支了,因此会导致更年期提前。 真相 这种担忧纯属多虑。青春期女性的卵巢中约有30万颗卵子,在其后的几十年间,每天大约以30颗的速度闭锁和凋亡。即使在不使用促排卵药物的情况下,女性一次月经周期也会有一大批卵泡发育,其中最敏感的那枚卵泡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发育成熟并完成排卵,而同一批的其他卵子则随之凋亡。 打促排卵针的作用,是使那些原本会凋亡的卵子也能长大成熟,这属于“变废为宝、资源回收”,不会额外耗损卵子的“库存量”,因而不会使更年期提前到来。 流言 反季节水果不健康 市面上反季节种植的水果越来越多,这些水果有害健康,尽量不要吃。 真相 应季水果是在各个不同的季节中按照季节自然规律生长成熟的各种水果,反季节水果则是指在温室里栽培出来的品种。反季节水果并不是靠使用激素生长的,主要是通过大棚设施、提高室温等手段改变生长环境,从而让植物的成熟季节提前。所以,在寒冬腊月吃上从前夏天才能吃到的新鲜瓜果也不是难事。 如果按照国家质量标准栽培,反季节水果的品质和应季水果并没有多大区别,对身体健康并无危害。 流言 风疹是风吹出来的 顾名思义,“风疹”这个病是被风吹出来的。 真相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疾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等聚集群体中,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也不少见,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丙类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 风疹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高。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食具、衣物及直接接触等传播。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流言 花椒水坐浴可治痔疮 把甲硝唑碾碎了放在土豆片上贴在痔疮处,或者用花椒泡水坐浴,可以治疗血栓痔。 真相 血栓痔本身就是异物,任何对它的触碰或者挤压都会产生明显的疼痛,土豆片无论切得多薄,也是比较硬的,贴到患处还是会增加疼痛感。其次,甲硝唑是消炎药,主要针对肠道的厌氧菌。但血栓痔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而是局部循环障碍,用甲硝唑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无论是实际操作,还是药物本身,贴土豆片都没有治疗痔疮的效果。 此外,血栓痔属于痔疮的急性发作,因为过度用力等原因,血液从血管出来后淤积在皮下,出现肿胀、疼痛、有异物感等主要症状。血栓痔的正规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来消水肿。治疗药物有很多,口服的外用的都有。即使不用药,血栓痔也能慢慢吸收。当然,一些大的血栓痔,如果不能完全吸收,还是需要手术。 至于花椒水坐浴的“疗效”,本质上还是温水对患处的放松缓解。目前并无证据证明花椒有特别之处。对于血栓痔的患者,花椒水坐浴没啥作用,尤其是患病早期。如果用过热的花椒水坐浴,反而有可能加重血栓痔的发生。 流言 牙膏蘸水后效果大打折扣 蘸水会降低牙膏中摩擦剂的摩擦力,对牙齿清洁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蘸水后美白牙膏或脱敏牙膏的功效也会大打折扣。 真相 牙膏不仅不怕水,而且需要水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水(比例为15%~50%)和摩擦剂(比例为25%~60%)、保湿剂(比例为20%~60%)是牙膏的三种主要成分。牙膏如果只有摩擦剂一种成分,其固态颗粒就会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发挥预期的清洁作用,或者与牙齿“硬碰硬”,对牙齿造成较大损伤。 因此,液态的水就作为能够与摩擦剂“并肩作战的战友”参与到牙膏中,一则可以“凝聚”摩擦剂颗粒,二则可以缓冲摩擦剂颗粒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当然,牙膏里的水并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蒸馏水、去离子水。 值得注意的是,除小苏打外,绝大多数摩擦剂都难溶于水,因此水的加入通常不会对摩擦剂的去污能力产生本质影响。 此外,各种功效的牙膏也都有“求”于水。 美白牙膏通常采用过氧化钙等过氧化物漂白牙齿,而过氧化钙遇水才能分解出能够最终发挥效用的过氧化氢。 脱敏牙膏的脱敏途径之一是利用药物中的钾离子使痛觉神经麻木,其功效成分以可溶性钾盐为主。而可溶性钾盐遇水才能解离出钾离子。同理,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也必须是氟化钠等可溶性氟化物。 考虑到健康人口腔中唾液自带的水分,牙膏蘸不蘸水使用都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唾液分泌异常,或者牙膏膏体相对黏稠,可能蘸水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流言 砂糖橘和牛奶存在食物相克 牛奶和砂糖橘二者存在“食物相克”,不能同时食用,一起吃会产生沉淀,导致腹泻。 真相 牛奶和砂糖橘相遇出现的沉淀,是蛋白质的絮凝现象,在胃中很容易被消化掉。出现的絮凝是牛奶中的蛋白质遇到砂糖橘中的有机酸导致了变性凝固,而变性的蛋白质往往更容易被消化。这属于自然变化,并不是什么“食物相克”。 如果食用后出现腹泻的情况,需要考虑是不是乳糖不耐受或者食物变质导致的腹泻。所以,砂糖橘和牛奶可以同时食用,但切忌食用过量,并且注意饮食卫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82.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